龙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正确粘贴条形码;
3.作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答案的选项涂黑;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考试结束后,考生上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根据考古人员研究,陶寺文化时限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遗址分布于山西省临汾盆地。在同时期各区系中,陶寺文化发展水平最高,但它的覆盖面大致未超过临汾盆地的范围;它同周邻文化的关系,表现为重吸纳而少放射。这说明远古陶寺文化( )
A. 代表旧石器时代的最高文化水平 B. 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特色
C. 初步具备奴隶制国家的基本特征 D. 并不具备全国意义文化中心地位
2. 下表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兼并的史实,反映了春秋时期( )
诸侯国 灭国数目/个 说明
楚 42 楚灭国之数是较多,当中包括蔡、息、申等姬姓诸侯国
秦 约20 春秋时期,秦集中向西面拓展,兼并犬戎、冀戎等西戎小国
晋 17 晋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兼并了周围大量小国
齐 约30 齐桓公时期兼并了大量位于今山东省境内的诸侯国
A. 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 B. 楚国最先成为霸主
C. 传统政治秩序走向崩溃 D. 分封制已完全瓦解
3. 汉初的侍中,职责是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盆,是皇帝的亲信。武帝时,侍中开始参与朝政,但地位不高, “不干丞相、御史职事”。后来,担任过“侍中”职务的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 “权势出宰相右矣”。汉朝侍中权力的演变说明( )
A. 内廷机构掌控了行政大权 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 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 D. 汉代选官制度一脉相承
4. 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 寒门子弟 B. 南方士人 C. 少数民族 D. 世家大族
5. 《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这旨在表明刘宋时期
A. 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 南方农民生活日益富足
C. 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6. 汉武帝之前,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世族成员担任,汉武帝开始,“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隋唐科举制以来,“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根据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这种变化可知( )
A. 察举制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B. 选官制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
C. 早期选官制有利于君主专制 D. 科举制成后世唯一的选官制
7. 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孝文帝将“拓跋氏”改为“元氏”的理由,主要是对于黄帝( )
A. 文化上的认同 B. 血缘关系认同
C. 生活地域认同 D. 历史传统认同
8. 有资料统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 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 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C. 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D. 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9. 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 )
A. 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 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 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 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10. 各地博物馆收藏着一批唐代青铜器。代表作品有“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图1)、“青铜双龙耳盘口壶”(图2)等。这些史实体现出唐朝( )
圆镜背部图案,用漆贴螺蚌贝壳饰片所构成,图案中有人物、景色、动物以及一些静物。每一个都刻画的非常精细,画面物多但不凌乱,有条理有氛围。 铜壶具有中西亚艺术风格。造型修长而优美,壶自肩部至器口有一对双龙耳,它们的身躯呈S形,正垫起脚尖伸着头向壶内,似乎正要饮壶内的琼浆玉液,生动活泼。
A. 官营手工业工序分工明细 B. 青铜器技艺高超
C. 外来文化呈现本土化趋势 D. 技术领先于世界
11. 宋代实行募兵制,兵士及其家属的粮食消费均由官府供给。但是,军队驻扎地的租赋,“不足以供兵费,屯兵营田岁入无几”,调用民力运粮又过于扰民。于是,政府允许商人介入国家边疆军粮贮与运输。由此可知,宋代军粮的消费( )
A. 加重人民赋税负担 B. 造成财政压力
C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 提高商人地位
12. 《明会典》载:“内阁行移,皆用翰林院印”。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由此可知,明朝内阁的设置( )
A. 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B. 剥夺了都察院的权力
C. 是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 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
13. 清初学者颜元从人们日常生活所得,提出全新义利观,他说:“正论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这种思想的出现( )
A. 受早期西学东渐的启发 B. 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 超越了儒家思想的范畴 D.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14. 清朝前中期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的事务,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 )
A. 初步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疆域 B. 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 D. 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
15. 除北京同文馆外,1863年清政府开办上海同文馆,1864年开办广东同文馆,后来又分别增设东文馆、普(德)文馆,开设西学课程,以学习外语为主,以满足中外交涉的翻译需要。这表明( )
A. 晚清士大夫思想开始觉醒 B. 近代外交理念已经确立
C. 清政府逐渐融入西方世界 D. 新旧理念冲突不断加剧
16. 鸦片战争后,应西方侵略者的要求,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允许外国公使入驻北京,中国向西方各国派遣大使;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朝设立外务部,成为具有近代外交制度中一般特征的中央外交机构。有学者根据这些事实展开研究,结论可能是( )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列强侵华客观推动晚清外交艰难转型
C. 西方国家逐渐改变了侵华方式
D. 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17. 陕甘总督左宗棠有感于单纯从上海采运洋枪洋炮运道太长、费用太巨,于1873年创建了兰州制造局,延请广东、浙江等地的工匠仿制西方新式枪炮及其配套弹药,使兰州变成了一个积蓄军火的大本营。兰州制造局的开办( )
A. 有利于平定西北边疆危机 B. 奠定了西北近代化的基础
C. 改变了西北地区经济结构 D. 促进东西部经济交流发展
18. 1900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同俄、英、美、日等六国签订《福建互保协定》,提出“鉴于两江、两湖、两广及安徽等省督抚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磋商后,现已同意采取互保措施……福建省当局已决定按照两江及上述各省所达成的协议行动”。这一协定( )
A. 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向联合 B. 缓和了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矛盾
C. 进一步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D. 壮大了汉族地主官僚集团力量
19. 下图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发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 D. 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20. 1919年5月以后,在《新青年》影响下,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少年中国》、《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劳动届》、《工学》、《湘江评论》等新刊物。它们以介绍新思潮和改造社会为“旨趣”,提出各种各样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方案和措施。这些刊物的创办表明( )
A. 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 青少年成为革命中流砥柱
C. 封建礼教地位被彻底动摇 D. 国人迫切探索救亡新道路
21. 1935年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在重工业建设上始终难以投入较多的资源。1936年调整制定了《国防工业三年计划》,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计划的实施( )
A. 完善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B. 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C.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 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
22. 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对中国军民来说,不要为若干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丧失所震惊,要有计划地部署防御抵抗和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要抓住敌人兵力不足和兵力分散的弱点。这反映了( )
A. 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的策略 B. 党在抗日斗争中实行灵活机动策略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D. 党对抗日进行长期全面的战略规划
23. 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发表的新闻报道,如《保卫麦收的时候到了》、《要办春耕突击队》,“保卫”、“突击队”这类本用于战争表达的词汇频繁地运用于有关农耕活动的报道。这种做法有利于( )
A. 实现农民政治上获得解放 B. 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营造坚持抗战的舆论氛围 D. 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根据地建设
24.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这是因为( )
A. 全国大陆基本实现解放 B. 农村土地改革任务完成
C. 封建制度在中国被推翻 D.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25. 新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大跃进”运动开展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 包产到户的基本实现
26. 高玉宝,参军前当过童工、做过乞丐、干过劳工、学过木匠、做过农民。1947年11月,20岁的高玉宝参加解放军,开始识字。1948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自(志)愿书》(图文意思为我从心眼里要入党”)。就是这样一名半文盲战士,从1955年起,陆续发表了总计200多万字的几部长篇小说,成为著名的军旅作家。高玉宝的成长,反映了( )
A. 新中国国民教育取得一定成就 B. 双百方针得到了正确贯彻执行
C. 部队教育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D. 丰富人生履历有利于人才成长
27. 1980年5月,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发表谈话指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这段讲话强调( )
A. 坚决排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干涉 B. 处理国际事务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C. 处理党和国家事务要坚持独立自主 D. 应根据国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8. 我国“七五”计划(1986—1990年)和“八五”计划(1991—1995年)执行情况。
“七五”计划 “八五”计划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7.8% 12%
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 10.6% 19.5%
年出口额占世界商品贸易比重 1.6% 3%
这些变化得益于( )
A.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B. 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生了质变
C. 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29. 2017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通过了创建公共外交中心的建议。2019年1月,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正式建立。根据安排,该中心于2019年举办了30多项活动,包括博览会、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及成员国非政府组织会晤等。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 )
A. 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合作 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C. 实行集体决议大国一致利益均沾制度 D. 积极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睦邻友好关系
30. 2023年9月15日,在中国和非洲国家赞比亚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和赞方有关部门签署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领域合作计划、经济发展领域交流合作、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合作和数字经济领域合作等五份合作文件。这体现了我国( )
A. 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B. 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
C. 践行了“亲诚惠容”的睦邻友好关系 D. 实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0分。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年间,清廷重新统一台湾后,并没有戮杀郑氏。鉴于投降官兵的顾虑,施琅上书建议朝廷就地安置,获准。面对朝廷对是否在台湾驻军的分歧,施琅等人则以实际调查为依据,提醒朝廷重视台湾的地位,这为康熙帝最终决定让清军留守台湾起了关键的作用。清廷在台湾设立府、县机构之后,又适时地采纳地方官员的意见,在台湾地区轻赋薄税。加上此时海禁解除,大量闽南人移居台湾,使得妈祖信仰(我国沿海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妈祖为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在台湾地区广泛传播。
——摘编自陈丽萍《施琅对妈祖信仰的推崇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二 《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汇集了清朝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从顺治朝到光绪朝总计达2400多件,涉及各个方面。满文台湾档案,主要集中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这些档案以清朝国语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台湾的政务活动。其记载从康熙朝开始,清政府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从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的考生就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一直有固定的录取名额,档案中也有台湾县、凤山县考中举人的名单。还记载台湾震灾、水灾情况及清政府进行赈济的奏折。
——摘自《中国档案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时期清廷治理台湾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你认为《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有何现实价值?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材料二:……这些国耻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
——摘自于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材料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下列影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祖国建设的辉煌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给中国政治上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具体表现)。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在思想方面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
(3)请结合影片所反映的历史现实,提炼反映的时代精神(或价值追求)并加以说明(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受到王朝特别重视的核心区,占据这个地区,足以控制全国。图10、图11、图12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秦汉时期、唐末至北宋时期、明清时期)的核心区分布图。
——据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依据上述材料,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阐释(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成文。)龙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正确粘贴条形码;
3.作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答案的选项涂黑;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考试结束后,考生上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根据考古人员研究,陶寺文化时限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遗址分布于山西省临汾盆地。在同时期各区系中,陶寺文化的发展水平最高,但它的覆盖面大致未超过临汾盆地的范围;它同周邻文化的关系,表现为重吸纳而少放射。这说明远古陶寺文化( )
A. 代表旧石器时代的最高文化水平 B. 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特色
C. 初步具备奴隶制国家的基本特征 D. 并不具备全国意义文化中心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陶寺文化”信息且结合所学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陶寺文化的发展水平最高,但它的覆盖面大致未超过临汾盆地的范围”、“它同周邻文化的关系,则表现为重吸纳而少放射”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陶寺文化的覆盖面大致未超过临汾盆地的范围,与周围的文化关系表现为主要是吸纳,说明远古陶寺文化尚未形成具全国意义的文化中心,D项正确;陶寺文化为龙山时代的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多元一体指的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的文明发展各有其独特的起源和特色,这些文化区各自独立发展,形成了多样的文化形态,它们之间通过长期的交流和互动,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形成,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供国家机器出现的相关信息,从材料无法得出当时陶寺文化已具备建立奴隶制国家的基本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下表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兼并的史实,反映了春秋时期( )
诸侯国 灭国数目/个 说明
楚 42 楚灭国之数是较多的,当中包括蔡、息、申等姬姓诸侯国
秦 约20 春秋时期,秦集中向西面拓展,兼并犬戎、冀戎等西戎小国
晋 17 晋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兼并了周围大量小国
齐 约30 齐桓公时期兼并了大量位于今山东省境内的诸侯国
A. 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 B. 楚国最先成为霸主
C. 传统政治秩序走向崩溃 D. 分封制已完全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兼并的史实”可知,春秋时期,楚国、秦国、晋国和齐国通过争霸战争消灭了许多诸侯国,包括姬姓诸侯国和其他大量的小国,这反映出原有的分封制在不断遭到破坏,说明传统政治秩序逐渐走向崩溃,C项正确;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但材料未涉及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春秋时期最先成为霸主的是齐国,排除B项;“分封制完全瓦解”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 汉初的侍中,职责是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盆,是皇帝的亲信。武帝时,侍中开始参与朝政,但地位不高, “不干丞相、御史职事”。后来,担任过“侍中”职务的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 “权势出宰相右矣”。汉朝侍中权力的演变说明( )
A. 内廷机构掌控了行政大权 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 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 D. 汉代选官制度一脉相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武帝时,侍中开始参与朝政,但地位不高, ‘不干丞相、御史职事’。后来,担任过‘侍中’职务的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 ‘权势出宰相右矣’”可知,题干核心思想是侍中由汉初掌杂事发展为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决策机构,而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沦为外朝执行机构,内外朝制度下,内廷制衡外廷,这种调整适应了汉武帝加强皇权统治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汉朝侍中权力的演变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并非内廷机构掌控了行政大权,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汉代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 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 寒门子弟 B. 南方士人 C. 少数民族 D. 世家大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曹魏至北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入仕人数”和材料中东晋时期占比为4%,北宋时期占比为46.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晋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上品无寒门”的局面,而到了唐宋时期,广开科举,使得寒人有了入仕的机会,所以材料群体应为寒门子弟,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将南北方士人进行对比,无法判断入仕群体到底是南方士人还是北方士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少数民族士人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寒门子弟的入仕机会减少,世家大族是入仕群体的主流,隋、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出现并日益成熟,寒门子弟的机会逐渐增多,D项与材料数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 《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这旨在表明刘宋时期
A. 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 南方农民生活日益富足
C. 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南方地区社会稳定、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农业发展,表明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A项正确;农民生活的提升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B项;南朝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南北方经济发展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A项。
6. 汉武帝之前,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世族成员担任,汉武帝开始,“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隋唐科举制以来,“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根据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这种变化可知( )
A. 察举制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B. 选官制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
C. 早期选官制有利于君主专制 D. 科举制成后世唯一的选官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选官范围逐渐扩大,选官方式从举荐到考试,选官标准从血缘到才学,愈发趋向于公平公正,B项正确;三种选官制度都可以选拔相应的人才,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早期选官制下,选官权掌握在地方和世家大族手中,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科举制产生后,仍然存在其他选官制度,如宋朝的恩荫制等,选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7. 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孝文帝将“拓跋氏”改为“元氏”的理由,主要是对于黄帝( )
A. 文化上的认同 B. 血缘关系认同
C. 生活地域认同 D. 历史传统认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北魏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氏,属于改汉姓的措施,体现了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中原汉族文化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血缘关系认同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孝文帝对生活地域认同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孝文帝对汉族历史传统的认同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8. 有资料统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 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 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C. 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D. 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因此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说明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D项正确;魏晋时期北方是经济重心,其技术比南方先进,排除A项;“异常繁荣”过分夸大了南方水利事业的发展,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是经济重心,排除C项。故选D项。
9. 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 )
A. 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 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 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 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可知,在政府的组织下,唐朝天文学取得了不少成就,这体现出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且并未提及科技发展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世界天文技术的相关内容,无法做出比较,排除B项;材料是政府对科技的助力,不是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各地博物馆收藏着一批唐代青铜器。代表作品有“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图1)、“青铜双龙耳盘口壶”(图2)等。这些史实体现出唐朝( )
圆镜背部图案,用漆贴螺蚌贝壳饰片所构成,图案中有人物、景色、动物以及一些静物。每一个都刻画的非常精细,画面物多但不凌乱,有条理有氛围。 铜壶具有中西亚艺术风格。造型修长而优美,壶自肩部至器口有一对双龙耳,它们的身躯呈S形,正垫起脚尖伸着头向壶内,似乎正要饮壶内的琼浆玉液,生动活泼。
A. 官营手工业工序分工明细 B. 青铜器技艺高超
C. 外来文化呈现本土化趋势 D. 技术领先于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且结合所学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展示的几件唐代青铜手工艺品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反映出当时手工艺品技艺的高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经营性质的信息,无法判断其是否为官营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中“铜壶具有中西亚艺术风格”、“它们的身躯呈S形,正垫起脚尖伸着头向壶内”无法体现外来文化呈现本土化趋势,没有涉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发展趋势,排除C项;材料展示的是唐代青铜器制品制作技艺高超,但无法判断它的世界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宋代实行募兵制,兵士及其家属的粮食消费均由官府供给。但是,军队驻扎地的租赋,“不足以供兵费,屯兵营田岁入无几”,调用民力运粮又过于扰民。于是,政府允许商人介入国家边疆军粮贮与运输。由此可知,宋代军粮的消费( )
A. 加重人民赋税负担 B. 造成财政压力
C.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 提高商人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政府允许商人介入国家边疆军粮贮与运输,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调用民力运粮过于扰民,宋朝允许商人介入,与人民的赋税负担、财政压力、商人地位关系不大,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 《明会典》载:“内阁行移,皆用翰林院印”。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由此可知,明朝内阁的设置( )
A. 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B. 剥夺了都察院的权力
C. 是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 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内阁行移,皆用翰林院印”可知,内阁公文行移需借用翰林院的名义,这表明内阁是依附在翰林院之下的,相较于其他机关而言缺乏一定的独立性;而黄宗羲的话更是反映出内阁权力的行使受到了种种限制,这种限制首先来自于皇权,其有何种职权,权力的大小,如何行使,皆取自皇帝的意旨。结合明朝相关史实可知,这些现象符合明朝强化君主专制权力的需要,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明朝决策机制发生异变,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都察院,排除B项;封建王朝政治黑暗的根源在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本身,排除C项。故选D项。
13. 清初学者颜元从人们日常生活所得,提出全新的义利观,他说:“正论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这种思想的出现( )
A. 受早期西学东渐的启发 B. 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 超越了儒家思想的范畴 D.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的颜元认为“谋利计功”是正常的,提出全新的义利观,这种思想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D项正确;材料中颜元的思想与西学东渐无关,排除A项;颜元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排除B项;颜元批判了传统儒学重义轻利的行为,但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排除C项。故选D项。
14. 清朝前中期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的事务,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 )
A. 初步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疆域 B. 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 D. 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清朝前中期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的事务,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可以看出,清朝时期,理藩院的职能范围逐步扩大到协调处理对内民族关系,对外关系,这一职能的变化,体现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更能说明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排除A项;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体现的是元朝时期的边疆治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不仅仅是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还包括对外关系的处理,排除D项。故选C项。
15. 除北京同文馆外,1863年清政府开办上海同文馆,1864年开办广东同文馆,后来又分别增设东文馆、普(德)文馆,开设西学课程,以学习外语为主,以满足中外交涉的翻译需要。这表明( )
A. 晚清士大夫思想开始觉醒 B. 近代外交理念已经确立
C. 清政府逐渐融入西方世界 D. 新旧理念冲突不断加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863年清政府开办上海同文馆,1864年开办广东同文馆,……以满足中外交涉的翻译需要。”及所学可知,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清政府开设西式学馆,主动学习西方知识,这体现了清政府融入西方世界的特征,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晚清士大夫思想开始觉醒,排除A项;1901年外务部的设立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新旧理念冲突不断加剧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6. 鸦片战争后,应西方侵略者的要求,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允许外国公使入驻北京,中国向西方各国派遣大使;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朝设立外务部,成为具有近代外交制度中一般特征的中央外交机构。有学者根据这些事实展开研究,结论可能是( )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列强侵华客观推动晚清外交艰难转型
C. 西方国家逐渐改变了侵华方式
D. 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将其外交制度强加给中国的过程,同时也是近代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的过程,这说明列强侵华客观推动晚清外交艰难转型,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的表述是正确的,但不符合材料主旨,且材料中还涉及到其他战争,排除A项;西方国家在甲午战争后改变了侵略中国的方式,但材料中未涉及到这一主题,排除C项;“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也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材料主旨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17. 陕甘总督左宗棠有感于单纯从上海采运洋枪洋炮运道太长、费用太巨,于1873年创建了兰州制造局,延请广东、浙江等地的工匠仿制西方新式枪炮及其配套弹药,使兰州变成了一个积蓄军火的大本营。兰州制造局的开办( )
A. 有利于平定西北边疆危机 B. 奠定了西北近代化的基础
C. 改变了西北地区经济结构 D. 促进东西部经济交流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1873年创建的兰州制造局能够生产西方新式枪炮及其配套弹药,据所学可知,兰州制造局属于洋务企业,生产的武器主要装配清朝的军队,当时中国西北边疆出现危机,地处西北的兰州制造局可以在清朝平定西北边疆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发展西北军事工业,平定西北边疆危机,与西北近代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西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不会因为一个军事工业的开办而改变,排除C项;材料中“延请广东、浙江等地的工匠”说明的是人员是的交流,而非经济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8. 1900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同俄、英、美、日等六国签订《福建互保协定》,提出“鉴于两江、两湖、两广及安徽等省督抚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磋商后,现已同意采取互保措施……福建省当局已决定按照两江及上述各省所达成的协议行动”。这一协定( )
A. 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向联合 B. 缓和了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矛盾
C. 进一步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D. 壮大了汉族地主官僚集团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00年(中国)。据材料“闽浙总督许应骙同俄、英、美、日等六国签订《福建互保协定》……” ,结合所学可知其属于“东南互保”的内容,说明地方势力崛起,清政府的权威受到削弱,进一步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C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该协定对于帝国主义在华矛盾影响作用不大,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壮大了汉族地主官僚集团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19. 下图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社会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发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 D. 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政府明确规定各种大礼服、常礼服,大礼帽等‘料用本国纺织品’”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再根据时间来判断社会发生的变化,由“政府田赋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由25%降至21%” “官办企业由年均增长14.5%降至3.81%”以及“料用本国纺织品”,可以得出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的结论,C项正确;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排除A项;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B项; “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不符合中华民国初期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0. 1919年5月以后,在《新青年》影响下,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少年中国》、《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劳动届》、《工学》、《湘江评论》等新刊物。它们以介绍新思潮和改造社会为“旨趣”,提出各种各样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方案和措施。这些刊物的创办表明( )
A. 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 青少年成为革命中流砥柱
C. 封建礼教地位被彻底动摇 D. 国人迫切探索救亡新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5月以后(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刊物以介绍新思潮和改造社会为“旨趣”,提出各种各样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方案和措施,表明国人迫切探索救亡新道路,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人对民主与科学观念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青少年在革命中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探索救亡新道路,未涉及封建礼教,排除C项。故选D项。
21. 1935年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在重工业建设上始终难以投入较多的资源。1936年调整制定了《国防工业三年计划》,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计划的实施( )
A. 完善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B. 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C.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 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5年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在重工业建设上始终难以投入较多的资源”及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的《国防工业三年计划》是在世界经济大危机和日本侵华加剧的背景下实行的,在“统制经济思想的指导下”,“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等国防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以后抗战的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D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借鉴了而不是完善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排除A项;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排除B项;《国防工业三年计划》主要是调整金融和发展重工业,并未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2. 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对中国军民来说,不要为若干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丧失所震惊,要有计划地部署防御抵抗和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要抓住敌人兵力不足和兵力分散的弱点。这反映了( )
A. 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的策略 B. 党在抗日斗争中实行灵活机动策略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D. 党对抗日进行长期全面的战略规划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强调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要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抓住敌人的弱点。1938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以由此体现了抗日斗争中灵活机动的策略,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民党的抗战策略,不能说明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的策略,排除A项;材料内容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灵活机动的抗日策略,并不能体现长期的战略规划,排除D项。故选B项。
23. 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发表的新闻报道,如《保卫麦收的时候到了》、《要办春耕突击队》,“保卫”、“突击队”这类本用于战争表达的词汇频繁地运用于有关农耕活动的报道。这种做法有利于( )
A. 实现农民政治上获得解放 B. 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营造坚持抗战的舆论氛围 D. 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根据地建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保卫’、‘突击队’等常用于战争表达的词汇在关于农耕活动的报道中屡见不鲜”,可以看出“保卫”,“突击队”等用于战争的词汇,用于农耕活动,结合抗战的大背景,可知是为了营造坚持抗战的舆论氛围,为全民族抗战服务,C项正确;;抗战时期,农民在政治上并没有获得解放,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吸纳其他阶级的信息,不能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新闻报道主要是起到舆论宣传作用,与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根据地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24.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这是因为( )
A. 全国大陆基本实现解放 B. 农村土地改革任务完成
C. 封建制度在中国被推翻 D.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其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D项正确;全国大陆基本实现解放的标志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间与题不符,排除A项;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从1950年开始的,1949年3月,农村土地改革任务并没有完成,排除B项;1949年3月,封建制度在中国还未完全被推翻,排除C项。故选D项。
25. 新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大跃进”运动开展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 包产到户的基本实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依据题干图示可知,1952-1957年城镇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7年开始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城镇人口增长,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开展是在1958年,与题干图示时间不符,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与题干图示时间不符,排除C项;包产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后开始实行的,与题干图示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6. 高玉宝,参军前当过童工、做过乞丐、干过劳工、学过木匠、做过农民。1947年11月,20岁的高玉宝参加解放军,开始识字。1948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自(志)愿书》(图文意思为我从心眼里要入党”)。就是这样一名半文盲战士,从1955年起,陆续发表了总计200多万字的几部长篇小说,成为著名的军旅作家。高玉宝的成长,反映了( )
A. 新中国国民教育取得一定成就 B. 双百方针得到了正确贯彻执行
C. 部队教育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D. 丰富人生履历有利于人才成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且结合所学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高玉宝在1948年的时候基本类似于文盲,到1955年,就开始陆续发表小说,这说明新中国初期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A项正确;双百方针始于1956年,与本题时间不符,排除B项;高玉宝的个例无法体现部队教育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为现代中国国民教育的发展, “丰富人生履历有利于人才成长”与材料主旨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27. 1980年5月,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发表谈话指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这段讲话强调( )
A. 坚决排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干涉 B. 处理国际事务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C. 处理党和国家事务要坚持独立自主 D. 应根据国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且结合所学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处理党和国家事务要坚持独立自主,C项正确;霸权主义及强权政治是指大国、强国或富国对小国、弱国或穷国的压迫、支配、干涉和颠覆行为,材料涉及到了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这不是重点强调的,重点强调的是处理党和国家事务要坚持独立自主,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处理国际事务要原则性,但没有体现灵活性,排除B项;材料的主题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而不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内政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8. 我国“七五”计划(1986—1990年)和“八五”计划(1991—1995年)执行情况。
“七五”计划 “八五”计划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7.8% 12%
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 10.6% 19.5%
年出口额占世界商品贸易比重 1.6% 3%
这些变化得益于( )
A.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B. 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生了质变
C. 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86年至199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相比于“七五”计划, “八五”计划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对外贸易增长以及出口额占世界商品贸易比重都有大幅度增长,结合八五计划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这一指导思想指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D项正确;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相关成就,排除A项; “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生了质变”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29. 2017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通过了创建公共外交中心的建议。2019年1月,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正式建立。根据安排,该中心于2019年举办了30多项活动,包括博览会、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及成员国非政府组织会晤等。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 )
A. 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合作 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C. 实行集体决议大国一致利益均沾制度 D. 积极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该中心于2019年举办了30多项活动,包括博览会、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及成员国非政府组织会晤等。”及所学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材料信息体现了我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积极探索新型区域国家间合作模式,D项正确;由材料“包括博览会、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及成员国非政府组织会晤等”,可得出并非突出政治合作,排除A项;中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属于参与区域合作,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排除B项;《联合国宪章》规定了“大国一致”原则,上海合作组织不实行利益均沾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30. 2023年9月15日,在中国和非洲国家赞比亚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和赞方有关部门签署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领域合作计划、经济发展领域交流合作、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合作和数字经济领域合作等五份合作文件。这体现了我国( )
A. 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B. 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
C. 践行了“亲诚惠容”的睦邻友好关系 D. 实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五份合作文件”是中赞两国的合作,这一合作是互利共赢的,A项正确;材料中的合作是关于经济方面的,并未涉及政治领域,排除B项;“亲诚惠容”是与周边国家交往原则,排除C项;这是双边外交,而非多边外交,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0分。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年间,清廷重新统一台湾后,并没有戮杀郑氏。鉴于投降官兵的顾虑,施琅上书建议朝廷就地安置,获准。面对朝廷对是否在台湾驻军的分歧,施琅等人则以实际调查为依据,提醒朝廷重视台湾的地位,这为康熙帝最终决定让清军留守台湾起了关键的作用。清廷在台湾设立府、县机构之后,又适时地采纳地方官员的意见,在台湾地区轻赋薄税。加上此时海禁解除,大量闽南人移居台湾,使得妈祖信仰(我国沿海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妈祖为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在台湾地区广泛传播。
——摘编自陈丽萍《施琅对妈祖信仰的推崇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二 《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汇集了清朝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从顺治朝到光绪朝总计达2400多件,涉及各个方面。满文台湾档案,主要集中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这些档案以清朝国语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台湾的政务活动。其记载从康熙朝开始,清政府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从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的考生就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一直有固定的录取名额,档案中也有台湾县、凤山县考中举人的名单。还记载台湾震灾、水灾情况及清政府进行赈济的奏折。
——摘自《中国档案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时期清廷治理台湾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你认为《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有何现实价值?
【答案】(1)举措:收编及遣散地方武装,命清军长期驻守;设置府、县等地方行政机构;放松海禁及居民往来海峡两岸的限制。
背景:明朝残余势力基本被平定(大一统局面基本得到重建);西方殖民势力威胁沿海地区安全;海峡两岸具有共同的政治、文化基础;东南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2)史料类型:《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汇集的是清朝历代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以及台湾地方官员奏折,对于研究清代台湾状况来说,是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或最重要的文献史料。现实价值:为海疆治理提供借鉴;有利于了解台湾地区的历史文化;促进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祖国统一事业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 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施琅上书建议朝廷就地安置,获准”“康熙帝最终决定让清军留守台湾起了关键的作用”可得出收编及遣散地方武装,命清军长期驻守;据材料一“清廷在台湾设立府、县机构之后,又适时地采纳地方官员的意见,在台湾地区轻赋薄税”可得出设置府、县等地方行政机构(设置隶属福建省的一府三县);据材料一“海禁解除,大量闽南人移居台湾”可得出放松海禁及居民往来海峡两岸的限制。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一“康熙年间,清廷重新统一台湾后”可得出明朝残余势力基本被平定(大一统局面基本得到重建);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殖民势力威胁沿海地区安全;据材料一“使得妈祖信仰(我国沿海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妈祖为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在台湾地区广泛传播”可得出海峡两岸具有共同的政治、文化基础;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南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现代(中国)。第一小问史料类型:按照史料的划分,《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属于一手史料或文献史料,汇集的是清朝历代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以及台湾地方官员奏折。第二小问现实价值:由材料“汇集了清朝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从顺治朝到光绪朝总计达2400多件,涉及各个方面……满文台湾档案,主要集中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这些档案以清朝国语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台湾的政务活动”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宫藏台湾档案为海疆治理提供借鉴,有利于了解台湾地区的历史文化;促进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祖国统一事业发展。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材料二:……这些国耻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
——摘自于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材料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下列影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祖国建设的辉煌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给中国政治上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具体表现)。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在思想方面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
(3)请结合影片所反映的历史现实,提炼反映的时代精神(或价值追求)并加以说明(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32. 变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人民获得了部分政治权利。
33. 观点:肯定了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精神。影响: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4. 答案示例:
精神或价值:四部影片反映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家国情怀。
说明:四部影片如通史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历史过程,体现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主题思想。其他合理答案同等给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变化方面,可以从制度变化、政权变化、法律建设及人民权利等角度分析,如制度变化上,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政权变化上,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法律建设上,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人民权利上,人民获得了部分政治权利。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观点方面,由材料二中“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可知,肯定了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精神。影响方面,结合所学从思想上看,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五四运动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小问3详解】
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建党伟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重大事件,《建军大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建国大业》反映了成立新中国这一重大事件,《我和我的祖国》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四部影片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历史过程,反映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受到王朝特别重视的核心区,占据这个地区,足以控制全国。图10、图11、图12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秦汉时期、唐末至北宋时期、明清时期)的核心区分布图。
——据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依据上述材料,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阐释(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成文。)
【答案】依据上述材料,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阐释(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成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结构 内容
论题 核心区的变迁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阐释 秦汉时期都城先后在咸阳、长安。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关中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史实)关中地区同时作为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结论) 唐末至北宋时期,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北宋以汴京为都城)。与此同时,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加快,为连接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大运河应运修建,(史实)推动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联系。(结论)明清时期首都均设在北京,主要为应对少数民族侵扰、守护边防,南宋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商品经济发达。(史实) 明清出现政治重心在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两者通过运河和海运紧密联系。(结论) 小结:
小结 经济重心、政治中心(首都)、文化发展、军事实力、交通情况都影响了核心区的变迁。
逻辑
其他论题参考:
唐宋以后核心区转向东部并确立
经济重心的转移反映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政治重心的东移反映了中国安全因素的变迁(安全威胁的角度图1:为北方匈奴图2:辽夏金图3:倭寇东南沿海近代:列强侵华大部分从东部开始)
经济重心的变迁影响了文化重心的变迁
区域交流突破了固有的地域限制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结论探究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我国的核心区分布于不同的区域,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汉时期都城先后在咸阳、长安。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关中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史实)关中地区同时作为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唐末至北宋时期,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北宋以汴京为都城)。与此同时,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加快,为连接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大运河应运修建,(史实)推动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联系。(结论)明清时期首都均设在北京,主要为应对少数民族侵扰、守护边防,南宋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商品经济发达。明清出现政治重心在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两者通过运河和海运紧密联系。最后得出结论,经济重心、政治中心(首都)、文化发展、军事实力、交通情况都影响了核心区的变迁。从其他方面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