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第一中学2024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指出,周灭商后,有许多不同的族群跟随西周贵族前往东方建立了陈、宋、杞等非姬姓的诸侯国;这些族群的祖先是夏、商乃至戎或夷,在封国内始终保留着对自己祖先的祭祀。据此可知,分封制
A. 有利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 B. 以祖先崇拜文化为政治基础
C. 巩固了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 D. 推动了家国一体观念的兴起
2. 秦汉时期的“平贾”制是一种官定价格标准的制度。“平贾”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并定期更新。汉武帝施行平准法,利用“平贾”对民间交易价格进行干预。秦汉时期“平贾”制的实行( )
A. 表明政府经济政策松动 B. 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
C. 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 有利于社会良序的建立
3. 北朝谱学以官修谱牒为主,侧重士族及其门第评定。唐前期三次官修谱牒,评定士族及其等级,“崇重今朝冠冕”。至唐后期,朝廷不再分定姓族、官修“氏族志”;私撰谱牒,也不再注重士族评定,谱学转向关注姓源、姓望等姓氏知识。唐朝谱学的转变主要由于( )
A. 选官制度的调整 B. 人才观念的变化
C. 阶层流动的增强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4. 北宋前期,士大夫主要以诗人眼光看待和评价杜甫,其影响力有限。但到了中后期,宋人评价杜甫着眼于“道”与“文”两个方面,甚至称杜甫“至其出处,每与孔孟合”。杜甫得到包括官方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崇扬,地位不断提高。这反映了( )
A. 儒学教育的平民化 B. 政教价值的时代选择
C. 商品化趋势的加快 D. 市民文化的逐渐形成
5. 如表所示为《歙志风土论》对明朝中后期约百年间歙县风貌变迁的记述。这折射出明朝中后期当地( )
弘治年间 “家居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
正德末、嘉靖初 “出贾既多,土田不重……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贫……互相凌夺,各自张皇”
嘉靖末 “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万历时 “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贫者既不能敌富,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A. 种植结构的变化 B. 土地兼并的剧烈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通货膨胀的出现
6. 辛亥革命发生后,各省对县官职位称呼都未能统一,如陕西、贵州及未独立的8省仍保留“知县”旧称,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省在独立后将县官称为“县知事”,广东、广西称“县长”,浙江则称“县民事长”。直到1912年11月,袁世凯下令县级行政长官均称县知事才逐渐统一。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瓦解了原有的选官秩序 B. 冲击州县官群体
C. 造成中央政府权力分散 D. 埋下失败的隐患
7. 1926年,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开班。在开设的25门课程中,把注重本党主义之解释、国民革命基础知识之灌输摆在第一位;还特地设有14课时的“革命画”课。这一课程的设置意在( )
A. 增强党的组织动员能力 B. 加速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C. 宣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 提升广大群众的综合素养
8.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文件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富农也开始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及豪绅地主军阀官僚的革命,或采取同情与善意的中立态度”。因此,“加紧反对富农的策略”“现在已经不适当了”。这份文件可能发布于( )
A. 1925年底 B. 1932年底 C. 1935年底 D. 1942年底
9. 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对某一历史事件(政策)的报道频率图。该历史事件(政策)最有可能是( )
A. 抗美援朝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三线建设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 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并要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作为首要任务。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 )
A. 中苏关系面临全面破裂 B. “左”倾错误亟需纠正
C. 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展 D.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11. 如表为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约500—565)的代表作。普罗科匹厄斯被誉为是继古希腊修昔底德、波里比阿之后“垂训史观”的代表人物,这是因为他的著作( )
代表作 内容
《战争》 记述了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对汪达尔和东哥特王国的征服战争
《建筑》 记述了查士丁尼在全国大兴土木的情况,其中不乏对皇帝的溢美之词
《秘史》 记述了查士丁尼夫妇的专制统治,揭露了宫廷的黑暗和帝王将相的隐私
A. 符合统治者加强专制的要求 B. 勇于揭露拜占庭的黑暗统治
C. 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史观 D. 重视历史训育和启迪作用
12. 12世纪,英王亨利二世进行司法改革,规定凡经教会法庭判决有罪的教士,必须移至普通法院进行审理和惩罚;教会法庭已经判决的案件,非经国王许可,一律不得上诉于罗马教皇;将全国划为六个巡回区,由国王派出的巡回法院审理案件等。这些措施( )
A. 加速了封建庄园法庭的崩溃 B. 为王权的扩张留下更多空间
C. 初步奠定了大陆法系的基础 D.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13. 1983年3月,里根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号召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制用于国土防御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在空间拦截和摧毁进攻美国的战略弹道武器和航天武器,彻底消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反弹道导弹系统计划用25年,耗资1万亿美元来完成。这反映出美国( )
A. 国防科技全面落后 B. 被迫实行战略收缩
C. 加强对苏联的遏制 D. 消除了核战争威胁
14. 下表为1890~1959年非洲一些国家主要出口商品的年产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埃塞俄比亚 咖啡(千吨) 加纳 可可(千吨) 刚果 铜(千吨) 马里 花生(千吨) 南非 金(吨) 乌干达 棉花(千吨)
1890—1899年 0.3 62
1900—1909年 4 9.1 107.9 5.2
1910—1919年 4 79.2 14.6 268.2 5.2
1920—1929年 9.4 204.3 74 38.4 2876 23.9
1930—1929年 16.6 260.4 109.5 108.7 353 52.5
1940—1943年 23.8 229.1 155 62.4 392.9 46
1950—1950年 49.4 246.9 255.9 109.2 452.3 65.7
材料来源:希尔帮和格林(2018)《非洲——一个大陆的经济和社会历史》
A 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C. 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D. 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15. 1961年,苏联以非集团语言出版的图书总产量达到4000万册;阿拉伯语图书翻了三倍,西班牙语、印度语和波斯语的图书产量翻了一番,日语、库尔德语和意大利语书籍也大幅增加。这反映出苏联( )
A. 文教事业取得显著成果 B. 外交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C. 文化活动受到冷战影响 D. 积极争夺舆论的至高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简析其民族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相继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概括起来有三种(如表),三种发展道路从结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
资本主义道路 布隆迪、尼日利亚等国独立后继续保持与宗主国的经济联系,复制宗主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政策。这些国家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但对外资依赖性强,出口品种单一。美国为了与苏联争夺非洲,积极援助拉拢这些国家,这加剧了这些国家对西方援助的依赖。
非资本主义 道路 一些国家一开始主张区别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间道路,但在苏联的影响下,逐渐奉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上把前宗主国企业收归国有;限制私人经济的发展,几乎剔除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些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基础,但由于资金、技术、管理人员有限往往造成开工不足,效率底下。
村社社会主义道路 加纳、坦桑尼亚一些政治家认为,非洲传统村社中孕育着社会主义,应利用当前时代的物质成就促使非洲古老传统中的社会主义因素重新复活并发扬广大。这些国家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抑制了群众的积极性,导致生产率下降。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非洲三种发展模式“从结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谈一谈非洲现代化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18. 【反贫困探索】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农村为根据地,以农民为主力军,在农村创立和发展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的一切剥削,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深入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民互助合作,以群众运动方式开展劳动竞赛,促进生产发展,根据地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抗战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放农贷,兴修水利,推广科技,鼓励开垦荒地,鼓励个体农民开展劳动互助合作;保障晋冀鲁豫边区抗日人民的私有财产权,保障农民、小生产者的生存权利。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执行“普遍实行彻底平分”的土地政策,加强了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的权利和地位,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摘编自白增博《从贫穷到富裕:中国共产党消除绝对贫困百年辉煌实践》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农村的受灾人口和特殊贫困群体,成立了内务部(民政部的前称)负责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户的救济,通过为他们发放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各级政府也积极制定有效措施开展群众救灾工作,并在1952年成立了救灾委员会专门负责管理国内的救灾工作。……到1985年,全国农村农户已全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大量农民因此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党和国家开始探索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举措,设立了与扶贫相关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0年),并展开“三西”农业建设支援(1982年),实施以工代赈的扶贫计划(1984年),以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问题。
——摘编自樊友凯、钱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贫困历程及基本经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政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政策的变化,并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政策演变的原因。
19. 【小细节、大历史】
材料 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细节,丰富的历史细节背后往往蕴藏着真实的历史。
著作或论文《科学革命的密码》(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12月第1版,第253—254页) 1554年,一支拥有50门火炮的西班牙炮兵部队在开往荷兰前线时使用了近5000匹战马。火药武器及其全军装备所需要的如此高昂的成本,极其有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竞争体系的诞生和演化,相继带来一场“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战疫:人类历史上的悲壮记忆》(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20年7月版,第208页) 1812年12月24日,当最后一批法国部队狼狈地撒到德国时,拿破仑的60万大军只剩下约4000人,其中大部分人染病。至此,拿破仑征服俄罗斯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后人将这场令拿破仑蒙羞的瘟疫称为“斑疹伤寒将军"。
《中国近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第162页) 同盟会发难的原定日期是旧历八月十五日,后因预备不足,改迟十天。却在八月十八日,俄租界的爆炸使革命党的机关被巡捕破获,革命党人名册也被搜去,于是仓促之间定八月十九即阳历十月十日起事。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王妹、侯少卿)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1964年,袁隆平再次发现1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耗时9年后,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亩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阅读材料,围绕“小细节、大历史”,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利川市第一中学2024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指出,周灭商后,有许多不同的族群跟随西周贵族前往东方建立了陈、宋、杞等非姬姓的诸侯国;这些族群的祖先是夏、商乃至戎或夷,在封国内始终保留着对自己祖先的祭祀。据此可知,分封制
A. 有利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 B. 以祖先崇拜文化为政治基础
C. 巩固了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 D. 推动了家国一体观念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西周分封了大量的异姓诸侯国,他们接受了西周的统治,同时保留对自己祖先的祭祀,这有利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A项正确;异姓诸侯国保留对自己祖先的祭祀,不能表明分封制以祖先崇拜文化为政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的侧重点在于异姓封国传承自己的文化,排除C项;家国一体观念的出现要早于西周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 秦汉时期的“平贾”制是一种官定价格标准的制度。“平贾”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并定期更新。汉武帝施行平准法,利用“平贾”对民间交易价格进行干预。秦汉时期“平贾”制的实行( )
A. 表明政府经济政策松动 B. 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
C. 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 有利于社会良序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秦汉时期政府对市场价格的管理,反映出大一统的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的加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秦汉时期政府经济政策是有所加强,排除A项;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夸大了平贾政策的作用,排除B项;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主要是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3. 北朝谱学以官修谱牒为主,侧重士族及其门第评定。唐前期三次官修谱牒,评定士族及其等级,“崇重今朝冠冕”。至唐后期,朝廷不再分定姓族、官修“氏族志”;私撰谱牒,也不再注重士族评定,谱学转向关注姓源、姓望等姓氏知识。唐朝谱学的转变主要由于( )
A. 选官制度的调整 B. 人才观念的变化
C. 阶层流动的增强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因此,谱学侧重士族及其门第评定,而唐朝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推行科举制,谱学侧重也发生了变化,士族功能逐渐弱化,A项正确;谱学转变主要与选官制度有关,与人才观念关系不大,排除B项;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谱学转变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 北宋前期,士大夫主要以诗人眼光看待和评价杜甫,其影响力有限。但到了中后期,宋人评价杜甫着眼于“道”与“文”两个方面,甚至称杜甫“至其出处,每与孔孟合”。杜甫得到包括官方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崇扬,地位不断提高。这反映了( )
A. 儒学教育的平民化 B. 政教价值的时代选择
C. 商品化趋势的加快 D. 市民文化的逐渐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道与文”、“至其出处,每与孔孟合”可知,宋朝中后期杜甫地位的提高受到时局变化、理学发展的影响,说明政教价值的时代选择,B项正确。材料强调对杜甫的评价,无法反映儒学教育平民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评价杜甫时注重其“道”和“文”,与商品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市民文化强调其世俗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5. 如表所示为《歙志风土论》对明朝中后期约百年间歙县风貌变迁的记述。这折射出明朝中后期当地( )
弘治年间 “家居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
正德末、嘉靖初 “出贾既多,土田不重……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贫……互相凌夺,各自张皇”
嘉靖末 “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万历时 “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贫者既不能敌富,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A. 种植结构的变化 B. 土地兼并的剧烈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通货膨胀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可知,体现的是通过经商致富的情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种植结构变化的信息,排除A项;土地兼并的剧烈,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通货膨胀出现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6. 辛亥革命发生后,各省对县官职位的称呼都未能统一,如陕西、贵州及未独立的8省仍保留“知县”旧称,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省在独立后将县官称为“县知事”,广东、广西称“县长”,浙江则称“县民事长”。直到1912年11月,袁世凯下令县级行政长官均称县知事才逐渐统一。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瓦解了原有的选官秩序 B. 冲击州县官群体
C. 造成中央政府权力分散 D. 埋下失败的隐患
【答案】C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后,各省县官职位称谓不统一,这意味着当时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有限,即辛亥革命造成中央权力分散,C项正确;县官职位不统一不等于原有的选官秩序瓦解,排除A项;县官职位称呼不统一,但是依然有县官,说明县官群体依然存在,并未受到冲击,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辛亥革命有失败隐患,排除D项。故选C项。
7. 1926年,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开班。在开设的25门课程中,把注重本党主义之解释、国民革命基础知识之灌输摆在第一位;还特地设有14课时的“革命画”课。这一课程的设置意在( )
A. 增强党的组织动员能力 B. 加速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C. 宣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 提升广大群众的综合素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动员”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组织动员主体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多地获得组织动员客体即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所产生出的能力与力量。据材料“把注重本党主义之解释”“革命画课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有利于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培养革命干部,学员们毕业后,奔赴各省、区开展革命工作,大多数人担任农民运动特派员,在各地宣传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革命武装,参加东征、南讨和北伐,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农习所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动员农民,配合了国民革命的发展,但主要意图并不是“加速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排除B项;1927年至1937年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可以提高群众“革命能力”“组织能力”等,但不一定提升了其“综合素养”,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文件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富农也开始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及豪绅地主军阀官僚的革命,或采取同情与善意的中立态度”。因此,“加紧反对富农的策略”“现在已经不适当了”。这份文件可能发布于( )
A. 1925年底 B. 1932年底 C. 1935年底 D. 1942年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3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富农也开始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及豪绅地主军阀官僚的革命”“加紧反对富农的策略”“现在已经不适当了”可知,中国共产党认为富农开始参加反帝斗争,即将调整对富农政策,这应该是出现在华北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改变对富农政策,C项正确;“1925年底”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32年底”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打土豪,分田地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42年底”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这一时期停止了原来的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的做法,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此时该政策早已经在实施了,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对某一历史事件(政策)的报道频率图。该历史事件(政策)最有可能是( )
A. 抗美援朝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三线建设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1951-1953”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抗美援朝,A项正确;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1964年到1980年,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排除C项;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并要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作为首要任务。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 )
A. 中苏关系面临全面破裂 B. “左”倾错误亟需纠正
C. 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展 D.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建设中存在“左”倾错误,需要调整,因此,全党大兴调研之风,总结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纠正“左”倾错误,B项正确;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左”倾错误亟需纠正,大兴调研之风与中苏关系破裂无关,排除A项;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排除C项;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如表为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约500—565)的代表作。普罗科匹厄斯被誉为是继古希腊修昔底德、波里比阿之后“垂训史观”的代表人物,这是因为他的著作( )
代表作 内容
《战争》 记述了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对汪达尔和东哥特王国的征服战争
《建筑》 记述了查士丁尼在全国大兴土木的情况,其中不乏对皇帝的溢美之词
《秘史》 记述了查士丁尼夫妇的专制统治,揭露了宫廷的黑暗和帝王将相的隐私
A. 符合统治者加强专制的要求 B. 勇于揭露拜占庭的黑暗统治
C. 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史观 D. 重视历史的训育和启迪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欧洲)。根据材料“普罗科匹厄斯被誉为是继古希腊修昔底德、波里比阿之后‘垂训史观’的代表人物”可知,垂训史观重视历史的训育和启迪作用,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从正反两方面记录了查士丁尼的统治,给后人借鉴,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从正反两方面记录了查士丁尼的统治,而非符合统治者加强专制的要求,排除A项;垂训史观不仅要求从反面记录历史,给后人以教训,还要求从正面记录历史,给后人以经验,排除B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思想内核,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2世纪,英王亨利二世进行司法改革,规定凡经教会法庭判决有罪的教士,必须移至普通法院进行审理和惩罚;教会法庭已经判决的案件,非经国王许可,一律不得上诉于罗马教皇;将全国划为六个巡回区,由国王派出的巡回法院审理案件等。这些措施( )
A. 加速了封建庄园法庭的崩溃 B. 为王权的扩张留下更多空间
C. 初步奠定了大陆法系的基础 D.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世纪后期,英王亨利二世通过司法改革,加强了世俗王权对司法领域的渗透,为王权的扩张留下更多空间,B项正确;亨利二世针对英国教会法庭的改革,并不能加速封建庄园法庭的崩溃,排除A项;据所学,奠定大陆法系基础的是罗马法,不是英国的司法改革,排除C项;材料分析的是英国司法改革,并非沉重打击罗马教廷权威的宗教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983年3月,里根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号召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制用于国土防御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在空间拦截和摧毁进攻美国的战略弹道武器和航天武器,彻底消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反弹道导弹系统计划用25年,耗资1万亿美元来完成。这反映出美国( )
A. 国防科技全面落后 B. 被迫实行战略收缩
C. 加强对苏联的遏制 D. 消除了核战争威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83年(美国)。根据材料“战略防御倡议”“在空间拦截和摧毁进攻美国的战略弹道武器和航天武器,彻底消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及所学可知,里根试图挑起新一轮高科技军备竞赛,从经济上拖垮苏联,反映出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有所强化,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战略弹道武器和航天武器”,无法表明美国国防科技“全面落后”,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前期,美国对苏政策由守转攻,排除B项;“彻底消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只是美国的主观愿望,并非现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下表为1890~1959年非洲一些国家主要出口商品的年产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埃塞俄比亚 咖啡(千吨) 加纳 可可(千吨) 刚果 铜(千吨) 马里 花生(千吨) 南非 金(吨) 乌干达 棉花(千吨)
1890—1899年 0.3 62
1900—1909年 4 9.1 107.9 5.2
1910—1919年 4 79.2 14.6 268.2 5.2
1920—1929年 9.4 204.3 74 38.4 287.6 23.9
1930—1929年 166 260.4 109.5 108.7 353 52.5
1940—1943年 23.8 229.1 155 62.4 392.9 46
1950—1950年 49.4 246.9 255.9 109.2 452.3 65.7
材料来源:希尔帮和格林(2018)《非洲——一个大陆的经济和社会历史》
A 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C. 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D. 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非洲近现代。根据材料可知,1890—1959年的非洲部分国家,主要商品的出口年产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对国际市场的依附度不断提高,全球的经济联系加强,D项正确;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非洲国家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说明非洲国家经济比较落后,无法推出宗主国的殖民控制是否放松,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从北大西洋东岸转移到北大西洋西岸,与非洲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加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B项;从材料中可知非洲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说明非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非洲人民广泛觉醒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61年,苏联以非集团语言出版的图书总产量达到4000万册;阿拉伯语图书翻了三倍,西班牙语、印度语和波斯语的图书产量翻了一番,日语、库尔德语和意大利语书籍也大幅增加。这反映出苏联( )
A. 文教事业取得显著成果 B. 外交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C. 文化活动受到冷战影响 D. 积极争夺舆论的至高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61年苏联。材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以非集团语言出版的图书总产量增加,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这一局面的出现受到冷战的影响,苏联意在拉拢中间地带国家,C项正确;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A项;外交空间的拓展指的是外交关系的建立,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争夺舆论的制高点是是加强宣传的力度,和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简析其民族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答案】(1)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统一;西汉的强盛和繁荣;儒家大一统思想形成。
(2)影响: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欧洲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形成;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第一问民族观,由材料一“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可得出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由材料一“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可得出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第二问原因,由材料一“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可得出秦汉以来国家统一;由材料一“(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可得出西汉的强盛和繁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儒家大一统思想形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西欧。由材料二“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可得出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由材料二“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可得出促进欧洲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形成;由材料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可得出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由材料二“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可得出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相继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概括起来有三种(如表),三种发展道路从结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
资本主义道路 布隆迪、尼日利亚等国独立后继续保持与宗主国的经济联系,复制宗主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政策。这些国家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但对外资依赖性强,出口品种单一。美国为了与苏联争夺非洲,积极援助拉拢这些国家,这加剧了这些国家对西方援助的依赖。
非资本主义 道路 一些国家一开始主张区别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间道路,但在苏联的影响下,逐渐奉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上把前宗主国企业收归国有;限制私人经济的发展,几乎剔除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些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基础,但由于资金、技术、管理人员有限往往造成开工不足,效率底下。
村社社会主义道路 加纳、坦桑尼亚一些政治家认为,非洲传统村社中孕育着社会主义,应利用当前时代的物质成就促使非洲古老传统中的社会主义因素重新复活并发扬广大。这些国家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抑制了群众的积极性,导致生产率下降。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非洲三种发展模式“从结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谈一谈非洲现代化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答案】17. 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美苏争霸的干扰;经济基础薄弱;照搬他国经验;国家政策不当;过于依赖外部力量。
18. 利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发展全方位的外交关系,维持外交独立,抵制霸权主义的影响。融入经济全球化,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发展对外贸易;抓住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机遇,建立非洲国家的经济集团,加深非洲各国经济合作。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减少外交对抗和意识形态冲突,积极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非洲。根据材料“美国为了与苏联争夺非洲,积极援助拉拢这些国家,这加剧了这些国家对西方援助的依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美苏争霸的干扰;过于依赖外部力量;根据材料“有些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基础,但由于资金、技术、管理人员有限往往造成开工不足,效率底下”可得出经济基础薄弱;照搬他国经验;根据材料“这些国家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抑制了群众的积极性,导致生产率下降”可得出国家政策不当。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非洲。结合材料中三种发展道路信息及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可得出非洲现代化发展的出路是要利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发展全方位的外交关系,维持外交独立,抵制霸权主义的影响。融入经济全球化,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发展对外贸易。同时要抓住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机遇,建立非洲国家的经济集团,加深非洲各国经济合作。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减少外交对抗和意识形态冲突,积极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
18. 【反贫困探索】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农村为根据地,以农民为主力军,在农村创立和发展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的一切剥削,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深入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民互助合作,以群众运动方式开展劳动竞赛,促进生产发展,根据地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抗战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放农贷,兴修水利,推广科技,鼓励开垦荒地,鼓励个体农民开展劳动互助合作;保障晋冀鲁豫边区抗日人民的私有财产权,保障农民、小生产者的生存权利。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执行“普遍实行彻底平分”的土地政策,加强了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的权利和地位,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摘编自白增博《从贫穷到富裕:中国共产党消除绝对贫困百年辉煌实践》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农村的受灾人口和特殊贫困群体,成立了内务部(民政部的前称)负责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户的救济,通过为他们发放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各级政府也积极制定有效措施开展群众救灾工作,并在1952年成立了救灾委员会专门负责管理国内的救灾工作。……到1985年,全国农村农户已全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大量农民因此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党和国家开始探索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举措,设立了与扶贫相关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0年),并展开“三西”农业建设支援(1982年),实施以工代赈的扶贫计划(1984年),以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问题。
——摘编自樊友凯、钱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贫困历程及基本经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政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政策的变化,并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政策演变的原因。
【答案】(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农民的土地问题为主线;强调农民的互助合作,依靠和发动农民;始终围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任意三点)
(2)以政府救济为主,为生活困难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变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生产力解决贫困问题;从全国性普遍性扶贫变为区域性针对性扶贫。
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解决贫困问题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计划和市场关系认识深化。(任意三点)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开展土地革命”“鼓励开垦荒地”“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得出以农民的土地问题为主线;根据材料“深入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民互助合作”“鼓励个体农民开展劳动互助合作”得出强调农民的互助合作;根据材料“以农民为主力军”“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加强了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的权利和地位”得出依靠和发动农民;根据材料“废除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的一切剥削”“执行‘普遍实行彻底平分’的土地政策”得出始终围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政策适应了中国国情,体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2)根据材料“成立了内务部(民政部的前称)负责对农村‘五保户’和贫困户的救济,通过为他们发放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设立了与扶贫相关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0年),并展开‘三西’农业建设支援(1982年),实施以工代赈的扶贫计划(1984年)”,得出以政府救济为主,为生活困难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变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生产力解决贫困问题;根据材料“针对农村的受灾人口和特殊贫困群体”“各级政府也积极制定有效措施开展群众救灾工作”“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问题”,得出从全国性普遍性扶贫变为区域性针对性扶贫。原因: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前的政府救济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宗旨;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生产力解决贫困问题,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关。
19. 【小细节、大历史】
材料 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细节,丰富的历史细节背后往往蕴藏着真实的历史。
著作或论文《科学革命的密码》(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12月第1版,第253—254页) 1554年,一支拥有50门火炮的西班牙炮兵部队在开往荷兰前线时使用了近5000匹战马。火药武器及其全军装备所需要的如此高昂的成本,极其有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竞争体系的诞生和演化,相继带来一场“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战疫:人类历史上的悲壮记忆》(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20年7月版,第208页) 1812年12月24日,当最后一批法国部队狼狈地撒到德国时,拿破仑的60万大军只剩下约4000人,其中大部分人染病。至此,拿破仑征服俄罗斯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后人将这场令拿破仑蒙羞的瘟疫称为“斑疹伤寒将军"。
《中国近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第162页) 同盟会发难的原定日期是旧历八月十五日,后因预备不足,改迟十天。却在八月十八日,俄租界的爆炸使革命党的机关被巡捕破获,革命党人名册也被搜去,于是仓促之间定八月十九即阳历十月十日起事。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王妹、侯少卿)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1964年,袁隆平再次发现1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耗时9年后,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亩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阅读材料,围绕“小细节、大历史”,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历史细节虽为微观现象,但有助于我们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微观的历史细节丰富多彩,透过这些细节,可以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正确认识历史的本质。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因军队大量感染斑疹伤寒导致战斗力下降,使其征服俄罗斯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此事件有助于我们真实、全面地了解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外扩张和法国大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的历史。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遭遇严重外交失败。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青年学生齐集天安门前游行示威,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使得从北京开始的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向全国发展。该事件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总之,我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要善于透过历史的细节把握历史的本质。
其他论题方向局部与整体;具体与抽象;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设问要求围绕“小细节、大历史”拟定论题,据材料“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细节,丰富的历史细节背后往往蕴藏着真实的历史”可以拟定论题,历史细节虽为微观现象,但有助于我们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论述中主要结合历史中历史事件的细节,体现“小细节”背后的整体历史时代背景。如拿破仑战争中的疫病与欧洲文化重构,武昌起义爆发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五四运动与中国革命的转折。可进行说明如下:示例论题:历史细节虽为微观现象,但有助于我们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微观的历史细节丰富多彩,透过这些细节,可以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正确认识历史的本质。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因军队大量感染斑疹伤寒导致战斗力下降,使其征服俄罗斯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此事件有助于我们真实、全面地了解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外扩张和法国大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的历史。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遭遇严重外交失败。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青年学生齐集天安门前游行示威,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使得从北京开始的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向全国发展。该事件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总之,我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要善于透过历史的细节把握历史的本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