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测试卷
一、单选题
1.明代实行官员回避制度,部分衙门有一定的特殊限制,如洪武二十六年诏令户部官吏,不许用苏、松、江、浙人。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还特意强调:后世有言更改祖制者,以奸臣论。清代沿用明制,户部司官吏不用苏、松、常、镇、杭、嘉、湖之人。明清政府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平衡统治集团内部地域差异 B.扩大人才选拔的地域基础
C.保障国家赋税体制规范运行 D.体现专制皇权的至上权威
2.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能够保障明朝南北卷(南北中卷)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监察体系的不断改进 B.省、府、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趋于完善
C.客观的官员选拔标准 D.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的实施
3.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些表明我国
A.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 B.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得以提高
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 D.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推行
4.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立嫡以长不以贤”
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③“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④“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5.皇帝派遣亲信宦官实施监察是唐代监察地方行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委派宦官巡察西南夷,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这一做法( )
A.是三省制发展的结果 B.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C.使宦官掌握了监察权 D.保证了国家政治清明
6.依照1929年颁布的《考试法》,国民政府组织的考试有三大类。一是公职候选人考试,二是任命人员(国家任命的官吏)考试,三是依法应领证书的专门职业技术人员考试。这反映出国民政府初期的考试具有( )
A.选拔政府机关人员的客观效果 B.推动现代学校教育转型的意义
C.促进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意图 D.创新现代官员选拔制度的目的
7.1953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将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并对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非党干部自愿参加。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党员干部离职到党校轮训的计划。这些做法旨在(  )
A.加强党内意识形态建设 B.注重加强党群关系建设
C.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 D.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8.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
A.遏制了官员腐败现象的膨胀
B.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C.强化了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9.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
10.宋代许多官员享有荫补子弟或亲属为官的特权,通常情况下,达到一定级别的宋朝官员享有圣节荫补、致仕荫补、皇帝即位荫补等。这说明宋代( )
A.士族政治得到较快发展 B.存在世官制的残余
C.重文轻武 D.科举制度影响削弱
11.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12.《为吏之道》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的重要内容。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行政法文献。《为吏之道》开宗明义:“凡为吏之道,必清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反映出秦朝时
A.践行了礼法兼施思想 B.儒法思想的融合
C.内圣外王思想已确立 D.贵族政治的瓦解
13.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为了公开与竞争考试以测验申请现在已分类的或依此分类的公职之人员合格与否,这类测验在种类上必须有实务性”,考试内容应是“与他们希望被指派的职务之相关能力与资格的那些相关事项”。这一规定( )
A.有效地解决了政治腐败的问题 B.确保了官员素质的整体提升
C.适应了工业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D.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14.根据下表,可知唐代
A.官方重视礼制建设 B.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C.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D.儒经指导政治践行
15.下图是古代某种选官制度的操作流程,据图所示可知古代选才
A.察举制注重品行和地方推荐
B.九品中正制程序具有严谨性
C.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和族望
D.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16.明代进士(官员)的社会成分(比重:%),以下表格反映了明朝
年份 平民阶层 较高官职家庭
洪武四年(1371年) 75% 25%
永乐十年(1412年) 84% 16%
天顺元年(1457年) 61.8% 38.2%
A.世家大族把持朝政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统治阶级基础扩大 D.选才重视民间舆情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科举制度,科谓科目,举谓举士,科举即通过科目考试而取士。这是我国最重要的取士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度,由州郡岁贡士人,隋炀帝始设进士等科考试取士。入唐,发展为进士、明经、俊士、明法、明算、明学等,据说有五十多科,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明经两科。隋唐推行科举制,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这就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摘编自张祥浩《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唐代的乡贡,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是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从科举制建立之初起,就着力打破贵族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官位的垄断,为庶族地主以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在唐代实行科举制以前,教育制度主要是为培养官吏服务,学而优则仕,隋唐时的科举,凡没有生徒资格者,必须先经过州县考试,宋代以后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具有官办学校的生员身份。这样,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摘编自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当今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从科举制度的演变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以前,基本是按照血统、世袭爵位、职位,寒门之子基本没有可能进入国家政权管理体制。到了汉初,汉高祖认识到人才的紧缺和重要,开始选贤任职。官员的选举标准是乡举里选,由地方治理官员对辖区内有才能、德行的贤人义士向皇帝和上级进行推选的官员推荐制度。汉代察举制主要有三种名目: 一是贤良方正,二是孝廉,三是秀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本身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察举制遭到全面破坏,人才选拔也已名不副实,察举制逐步走向了没落。
——摘编自许为《“以名入仕”与“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比较——以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中心》
材料二
科举制创始于隋朝,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唐朝沿袭 了隋朝的官员选找制度,自由报考,以诗赋策问取士,但店代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俊±、明法、明字、明算、童子、道举等诸科,并且在每一科里面又进一步细分。其中,明经科重帖经、墨义,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学经典的记忆。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面向一般士人的对时务策,突破了山士族门阀是断的传统经学的限制。虽然诸料并存,但主要是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摘编自李默海《布衣入仕与中图君主专制政体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共同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了郎中以外,主事,令史、书令史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对前者的考课标准可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二十七条相对具体的要求。各地先行考课形成“考簿”,然后逐级汇总,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材料二 英国1968年文官官职改革后,公务员的考核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考勤考绩,另一种是年终的综合考绩。日常的考勤考绩不但与职务晋升相联系,而且是工作支付额度重要依据,后者年终进行,其内容包括工作知识、监督能力、责任心、个人道德等10项。考绩分为5个等次由考绩委员会组织考评,由部长审定。英国公务员的考核结果与晋级、晋职挂钩,晋升一般要根据现职年资与服务成绩而定,高级人员注重功绩,低级人员注重年资。
——摘编自秦涛《近现代中国公务员考绩法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代考课制度与英国考核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考课制度和英国考核制度的共同作用。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进并非偶然。在演进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使演进成为必然现象的内在逻辑,即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对君主负责、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并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的官僚阶层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这种官僚阶层的形成和更新必须以选官制度为基础,由此提出对选官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选官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选官制度”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南方是国家的经济重心,东南诸省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地,所以明清时期户部官吏不许用苏、松、江、浙等地的人,以此来保障国家赋税体制规范运行,C项正确;明清政府推行这一制度意在保障国家赋税体制规范运行,与平衡统治集团内部地域差异无关,排除A项;明清政府推行这一制度意在保障国家赋税体制规范运行,并不会扩大人才选拔的地域基础,排除B项;明清政府推行这一制度意在保障国家赋税体制规范运行,“专制皇权的至上权威”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形成的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使南北卷(南北中卷)制度变得切实可行,成为科举制发展的制度保障,D项正确;明朝改进监察体系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规范南北分卷,排除A项;省、府、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趋于完善是在清朝时期,排除B项;客观的官员选拔标准在隋朝时期已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系列公务员法的颁布和修订,反映了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情况,排除B项;公务员改革只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不代表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开始推行”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立嫡以长不以贤”反映的是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出现最早,③“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反映的是汉代的察举制,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④“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反映的是隋唐的科举制度,所以综上所述,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委派宦官巡察西南夷,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行政,体现出中央对于地方行政的加强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中央集权”,三省制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宦官掌握了监察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保证了国家政治清明”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题中材料可知,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规定通过考试选拔国家公职人员、任命人员、专门职业技术人员,应考者参加公开考试,按照考试成绩公平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仅能看出选拔政府机关人员的制度规定,看不出制度执行和实施效果情况,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讲官员选拔,与学校教育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国民政府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员的基本做法借鉴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文官制度,材料中看不出创新之处所在,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将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可知,国家重视党内思想意识的培养,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党群关系的信息,也没有涉及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排除BC;中共中央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目的是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并非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
【点睛】
8.C
【详解】“遏制了”说法太绝对,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政府部门职责的变化,不是关系的调整,排除B; 根据材料“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得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①历代中央官制的演变;②历代中央官制的比较;③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趋势。
9.C
【详解】材料反映的东晋到南齐时期琅琊王氏,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实施,选官看门第出身,故C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材料强调的是官员选拔制度,A错误;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形成,B与材料不符;中央集权式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与材料无关。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达到一定级别的宋朝官员享有圣节荫补、致仕荫补、皇帝即位荫补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荫补子弟或亲属为官是根据血缘关系选拔,这是世官制的残存,B项正确;宋代科举制推动下,士族不断衰落,排除A项;材料并未明确论述宋代重文轻武的倾向,排除C项;荫补制度与科举制并行不悖,两者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1.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地方举荐制度,排除A、D;B是九品中正制,不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察举制
12.B
【详解】依据材料中“为吏之道”等信息可知,秦朝要求官吏必清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母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些要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为政理念,说明秦朝儒法思想出现了融合,B正确;材料体现了秦朝的严明法度,以法治吏的思想,不能体现礼治思想,排除A ;内圣外王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是道家的政治思想,秦朝并未实施,排除C;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制的确立,贵族制的瓦解,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13.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美国)。根据时间“1883年”可知,当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根据材料“这类测验在种类上必须有实务性”,考试内容应是“与他们希望被指派的职务之相关能力与资格的那些相关事项”可知,美国文官考试要求务实性,这迎合了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需要,C项正确;有效地解决了政治腐败的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确保了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同时期科举考试诗赋题目都来自于儒家经学。结合所学可知,儒经在唐朝作为官方学术成了指导国家进行政治建设和教化民众的工具,官方所设置的题目表现了朝廷对经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和思考,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官方重视礼制建设”,故A项错误;材料只强调唐朝科举考试诗赋题目的来源,无法说明科举制度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15.B
【详解】材料中给出了一幅图片,图片中提到了“郡小中正”,由此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知材料涉及到的是九品中正制。从九品中正制中可以看出其有严密的程序,所以本题选B选项。A、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察举制与科举制;C选项不是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
16.C
【详解】表格反映了明朝平民阶层的进士所占比例高于60%,较高官职家庭的进士所占比例不到40%,说明明朝统治阶级基础扩大了,故选C;较高官职家庭的进士所占比例不到40%,不能说明世家大族把持朝政,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17.(1)原因:九品中正制存在弊端,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阶层兴起;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局稳定;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展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有利于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
(3)启示:高考制度改革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要理性对待历史传统或尊重本民族文化传统;要继承科举制注重公平、公正的优秀传统。
【详解】(1)根据材料“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这种选官制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门阀士族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阶层兴起,九品中正制逐渐失去其推行的阶级基础;当时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逐渐采取科举制,以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2)根据材料“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是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可知,科举制有利于把国家选官权力收归为中央,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局稳定;根据材料“从科举制建立之初起,就着力打破贵族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官位的垄断,为庶族地主以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可得出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展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根据材料“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等信息可知,科举制以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这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科举制,众多的寒门子弟进入权力阶层,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同时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有利于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以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志,当今高考制度也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出适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并且当今的高考制度应继承科举制注重公平、公正的优秀传统;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是我国重要的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理性对待历史传统或尊重本民族文化传统。
18.(1)变化:察举制自下而上,以官选官,而科举制允许自由投考,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察举制选官标准多样,科举制则以一科取士;相比察举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更加客观、公正。
(2)共同作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加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打开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为国家选拔和输送了相对优秀的官员;有利于打破出身论的阶级固化,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通;推动了文官政治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隋唐。根据材料“选举标准是乡举里选,由地方治理官员对辖区内有才能、德行的贤人义士向皇帝和上级进行推选的官员推荐制度”得出察举制自下而上,以官选官。根据材料“经过分科考试..自由报考”得出科举制允许自由报考,采取考试方式选拔人才。根据材料“察举制有三种名目,即贤良方正、孝廉、秀才”得出察举制选官标准多样。根据材料“主要是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得出科举制主要以一科取士。根据材料“察举制遭到全面破坏,人才选拔也已名不副实……根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得出相比察举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更加客观、公正。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和隋唐。根据材料“汉高祖认识到人才的紧缺和重要,开始选贤任职”“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面向一般士人的时务策,突破了门阀士族对传统经学的限制”得出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加强了封建统治基础,打开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为国家选拔了相对优秀的官员。有利于打破阶级固化,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文官政治的发展。
19.(1)同:都是由政府主导;标准严格;考核结果作为官员晋升的依据;考核体系严密。异: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民主政治的产物;西方由部长审核,中国由皇帝进行审核。
(2)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利于建设高效政府,便于人才的选拔。
【详解】(1)同:材料“唐代的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大唐六典》规定”、“英国1968年文官官职改革后,公务员的考核分为两种”体现的是都是由政府主导和标准严格;根据材料“其中对前者的考课标准可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其内容包括工作知识、监督能力、责任心、个人道德等10项”可知体现的是考核体系严密;根据材料“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的重要依据”、“晋升一般要根据现职年资与服务成绩而定”可知体现的是考核结果作为官员晋升的依据。异:需要从官员选拔的实质、审核程序、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
(2)结合唐代考课制度与英国考核制度的异同可分析出作用需要从官员素质、政府效率、人才选拔等方面进行思考。
20.示例
论题: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基石。
阐述:自秦汉选官制度变革以来,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在其变革过程中,更加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为封建王朝统治奠定了基础。秦朝军功等爵制的实施使得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逐渐转向官僚政治,改变了自古以来的选官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汉代的察举制、两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选官制度更加合理化,并适应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成功获得士阶层的支持。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历经千余年变革,深植于中国古代社会,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统治阶层力量,更使得国家统治日趋合理化。
由此可见,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历代王朝统治的基石。(“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详解】首先,按题目要求围绕“选官制度”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论题可从选官制度的作用、产生的原因等角度进行选择。
其次,紧扣论题,结合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对其进行论证阐述,可供参考的史实主要有秦朝的军功等爵制、汉代的察举制、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等。
第三,回应论题,总结升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