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开学测试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图是四川广汉三星堆1号祭祀坑出土的龙虎尊(左)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尊(右),两件文物成器时间不同,但形制和纹饰都极为相似,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
A.源远流长 B.领先世界 C.自成体系 D.多元一体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魏国李悝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楚国吴起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这些变法举措( )
A.打击了贵族政治与特权 B.废除了分封制和井田制
C.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D.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建立
3.下图为东汉末期的朝政现象示意图。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政权更迭政治动荡
C.制度混乱导致权力失衡 D.封建君主专制弊端
4.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通过推行迁都、改籍贯、易服饰、改汉姓、定门第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B.北魏实现了北方统一
C.改革的措施全面有效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5.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 )
A.守法精神 B.用人唯才 C.兼收并蓄 D.以民为本
6.在宋代相可出将,但将不可入相。朝廷主管军事的枢密院长官绝大部分是文官,地方也是以文官统兵,边防驻军以文官为帅,武将仅为总管。这表明当时( )
A.行政效率低下 B.文化繁荣 C.文官素养较高 D.崇文抑武
7.下面为《明太祖实录》中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反映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 )
洪武五年八月,倭夷寇福州之福宁县,前后杀掠居民三百五十。
洪武十三年七月,倭夷寇劫广州府东莞等县。
洪武十四年七月,己巳(年)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洪武十七年八月,禁民入海捕鱼以防倭故也。
A.打击走私活动 B.封锁日本经济
C.限制海外贸易 D.防御倭寇骚扰
8.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至乾隆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得到推广种植。清代官员陆耀因编写《甘薯录》而被晋升为湖南巡抚,乾隆帝多次劝谕百姓种植玉米,川、楚陕、皖、桂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这体现出当时( )
A.玉米甘薯成为主粮 B.政府重视推广高产作物
C.人地矛盾得到解决 D.农业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9.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出( )
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
10.1907年,农工商部颁布章程,规定无论独资、合资或附股兴办实业能够“开辟利源,制造货品,扩充国民生计”,并达到一定规模,即可得到级别不等的奖励。这一举措(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反映了实业救国的要求
C.摒弃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D.彰显了挽救危亡的担当
1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中央委员罗亦农也强调“过去党不注意夺取政权的武装,上海、湖南都是半途而废,这是非常错误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 B.工作重心转移到政权建设
C.彻底纠正了错误路线 D.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12.抗战时期,中国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试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这些举动( )
A.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基础
B.有效地牵制日本军队在华的兵力
C.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D.配合了敌后抗日根据的游击战争
13.“四野攻坚出奇兵,强取锦州困长春。浴血塔山阻顽敌,英勇沙场报丹心。西柏坡上定大计,蒋家王朝胆战惊。首役告捷万众舞,仁义之师正乾坤。”与这首诗描写的事件相关的战役是( )
A.平津战役 B.渡江战役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14.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中苏边界冲突发生后,中国对于战争的危机感十分强烈,所以当美国表现出与中国展开战略合作的意愿时,中国便走上了联美抗苏的道路,这也使得中国的外交战略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中国外交战略的这一转变( )
A.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
B.弱化了国家利益中意识形态因素
C.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D.加速了美苏两极格局瓦解的进程
15.下图反映了1990年以后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率的变化情况,这主要得益于( )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C.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理念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16.1995年末,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关于面向21世纪的100所重点高校与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史称“211工程”,成为今天全国116所211大学的历史由来。据此可知,“211工程”旨在( )
A.优化高等教育的办学结构 B.实现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
C.提高国民的基本文化素质 D.服务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
17.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汉武帝治国举措。(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行省制的历史作用。(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民国建立后,中国现代工业经历了一波长达10年左右的较快发展期。中华、鸿生、荧昌等厂出品的国产火柴已开始在市场上居于优势地位,原已无法维持的宁波和丰纱厂利润率高达139%,在如此厚利的刺激下,投资者趋之若鹜。缫丝、卷烟、榨油、针织、食品等轻工业部门,在大战前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突如其来的经济萧条,又使他们如大暑伏天而堕三九寒冬,诚如时人所论:“欧战既终,险象即生,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上海数十年之三大油厂竟同年倒闭,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一五”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有68个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过去中国不能生产的高级合金钢、喷气式飞机、大口径火炮等,现在都能生产了。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工业部门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一五”计划是中国从一穷二白的战争废墟,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第一张蓝图。
——摘编自洪向华、石建国《“一五”计划:步履铿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4-1920年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原因。(6分)
(2)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概括“一五”期间现代工业发展的特点,并谈谈启示。(6分)
19.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引领了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我们把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二 1920年青年知识分子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并将其首句译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并采取“幽灵”加上注解的办法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根据毛泽东后来的回忆,“1920年我第二次到北京时,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摘编自李百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及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利因素和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对自己的“近代”有着不堪回首的记忆,“落后”“屈辱”“挨打”等受损者心态占据了主线,但我们翻检近代,不乏有精彩、荣耀和辉煌。在21世纪多元文化环境中,应适时地反省中国人的“近代记忆”,“重写近代史”。如《近代记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求富与求强: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等,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解。
根据材料,阐释一则晚清时期中国的“近代记忆”,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不得照抄材料中的书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