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表是学者对西周至清朝末天子、国君和皇帝谥号的情况统计,据表可知( )
时间(公元) 所统计帝王、国君总数 美谥 平谥 恶谥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前841-前221年 234 165 70.6 39 16.6 30 12.8
前209—1911年 324 290 89.3 25 8 9 2.7
(注: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呼)
A.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君主权威得到加强 D.道德政治渐趋形成
2.《宋书·地理志》:“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这反映了( )
A.郡县制流传的时间比较长 B.郡县制管理的实际执行比较复杂
C.官方史书对地方郡县的记载比较模糊 D.地方行政区划变动比较频繁
3.东汉晚期,“州”成为郡、县以上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至隋文帝时期,在地方“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东汉和隋朝地方行政体制两次变革均( )
A.适应了国家管理需要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强化了地方的行政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4.在基督教教义中,神的秩序与人的秩序分离。由于这种分离,通往上帝之路不必经过国王的宫殿,上帝成为更具超越性,因而也更具普遍性的存在;但另一方面,这也开辟了人类不必通过上帝的直接指导而自我统治的可能性。上述教义在中世纪产生的政治后果是( )
A.推动了第一世界性宗教的出现 B.导致了二元政治格局的形成
C.造成了教权凌驾于王权的局面 D.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政治格局
5.对于雅典公民来说,在政厅参加终身公餐是一份荣誉,让雅典人为之追逐。但这一荣誉只奖励给对城邦政治做出功绩的人,而不同阶段功绩的定义和授予由城邦决定,政厅公餐从而变为一种调节机制,城邦以此回馈做出功绩的人对城邦所做的贡献。古代雅典这一举措旨在( )
A.调节阶级内部间的纠纷 B.扩大民主政治的范围
C.彰显新的道德观已确立 D.强化公民的城邦意识
6.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感叹道:“如果我既是总统又是国会,哪怕只有十分钟,该多好!”这说明( )
A.分权制衡限制政府权力 B.总统缺乏实权
C.独立的司法权无足轻重 D.国会权力至上
7.1939年4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规定设立审计处,如表是条例规定的审计处的部分职权。由此可知,审计处的设置( )
一 对边区各个机关的预算决算事项进行审核。
二 对全边区征粮,征税相关事项进行审核。
三 检举边区贪污,浪费事件。
A.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B.保障了革命根据地军民的生活
C.维护了边区政府的司法公正 D.体现了中共对政权建设的探索
8.下表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改革的相关举措。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诸侯国 举措
魏国 “食有劳而禄有功”
楚国 “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秦国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韩国 “循功劳,视次第”
A.选拔实用人才 B.提升国家实力 C.促进阶层流动 D.废除贵族政治
9.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商部劝办商会谕》、《商会章程附议》等法律,推动了各地商会的建立。到1911年,全国共有商务总会53所,商务分会787所。这些举措的实行( )
A.构建起完整的经济法体系 B.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有效地抵制外国资本输出 D.助推民主革命力量的壮大
10.摄影作品《个体户登上领奖台》被《人民日报》等许多报纸刊登。其拍摄背景是四川省广汉县农村妇女易容和丈夫在小镇开了一家饮食店,既方便了赶集经商的农民,又为自家致富开了财门。1984年2月县里召开勤劳致富表彰大会,易容背着孩子出席受领奖状。这反映了( )
A.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改变 B.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农村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农民收入有了显著增长
11.下表是唐主要时期科举出身宰相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 )
太宗 高宗 玄宗 代宗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宣宗 懿宗
宰相总数 29 41 27 12 29 14 7 24 23 21
科举出身 3 13 18 7 17 8 6 18 20 17
所占比例 10% 31% 67% 58% 57% 57% 85% 75% 87% 81%
(注:表中的数据均根据两唐书中的人物传记综合而成。)
A.庶族占据官僚集团主体地位 B.制度变革打破旧利益格局
C.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D.中枢决策民主化程度较高
12.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决定对文官制度实施改革,规定文官招募向全社会开放,不论种族、肤色和性别,符合条件者都可进入文官系统,而且要求其任职人数比例符合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此可知,这一改革( )
A.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扩大了美国的民主基础
C.消除了种族歧视的现象 D.造成了文官系统的臃肿
13.据1907年的统计数据,《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之后,全国高等工业学堂建有3所,共计学生449人;初等工业学堂36所,学生有1653人;实业预科学堂23所,学生有1910人。这反映出清末教育改革( )
A.推动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B.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C.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D.推动教育近代化起步
14.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颁布的《教民条约》写道:“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乘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据此可知,《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 )
A.以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 B.借助封建礼仪强化等级
C.用儒家伦理完善邻保制度 D.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
15.下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年画《姑嫂选笔》,该年画( )
A.展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丰硕成果 B.描绘了农民加入合作社后的喜悦
C.倡导了争做时代新人的社会风尚 D.反映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
16.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这些现象表明( )
A.女真有自己墓葬习俗 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响
C.金人葬俗受辽人影响 D.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
17.有学者认为,“唐朝的天可汗制度,可以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国际性质的组织和制度。四夷诸蕃自愿结成联盟,共推大唐天子为联盟首领”。据此推知,“天可汗制度”( )
①标志着宗藩关系的正式形成
②建立在唐王朝国力和声威的基础之上
③有利于西南地区各民族间关系的缓和
④推动边疆、内地各民族之间的大交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列强共组建了七次反法同盟。其中五次是拿破仑帝国成立后,由此可知,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 )
A.利于欧洲文化的重构 B.是为构建国际法基本原则而战
C.摧毁了欧洲的旧制度 D.刺激了欧洲地区民族意识觉醒
19.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始终同非洲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尊重非洲、热爱非洲、支持非洲。中国倍加珍惜中非传统友谊,始终把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础。为此,21世纪以来中国( )
①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②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
③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④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宋史》认为,“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宋人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写道“东南旧无会子,大观中,蔡京当国,尝仿川交子法为钱引行之”。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不可知 B.时人记述符合历史原貌
C.多源互证有助于获得正确认知 D.后代官修史书真实可靠
21.明初以职业定户籍,实行匠户制度,从明中叶起匠户改为以银代役,但匠籍仍存。清顺治二年(1645年)政府“免直省京班匠价”,康熙以后陆续将匠银摊入田赋,最后废除匠籍。这表明( )
A.政府放松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B.户籍制度已不适应时代要求
C.赋役改革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D.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一定发展
22.《宋史》记载:职官七事包括“一曰举官当否,二曰劝课农桑、增垦田畴,三曰户口增损,四曰兴利除害,五曰事失案察,六曰较正刑狱,七曰盗贼多寡。”并且把这分为“四善、三最”进行考核,每年一考,三年为一任期。“四善、三最”的考核( )
A.提升了基层社会的治理效能 B.确立了完善的官员选拔标准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 D.弥补了政府监察体系的不足
23.开皇(隋文帝)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据此可知,设立义仓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护社会稳定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繁荣粮食市场
24.1991年,加拿大政府公布了“健康和社会服务法”,规定由政府与社区合作共同来承担保健任务。同年,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些做法旨在( )
A.降低基层治理成本 B.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C.减少国家行政干预 D.扩大社区政府职能
25.古代希伯来人有诺亚方舟洪水传说,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故事,东方的中国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些洪水传说反映了( )
A.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B.文学创作风格的相似
C.宗教信仰的异地同质 D.农耕文明的艰难发展
26.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农人除草图》上,一个农夫正在田间进行中耕除草。锄头上肩稍窄有登,下部呈板镬状。这种器身较窄的板状锄,在耘锄稠密的株垅时,不易碰伤禾苗。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 B.政府重视粮食的生产
C.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7.《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中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1810年,法国人阿佩尔发明了“罐头食品”:1958年德国成功开发了谷物冷却机:2017年,中国提出要建立“全链条、可追溯、新模式、网络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由此可见( )
①食物供需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②食物储备技术在不断提升
③人们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④食物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28.1889年,商办上海鸿安轮胎公司创立时,大量股份为轮船招商局的买办所有。1894年,商办上海华新纺织新局的发起者和入股者大多是洋务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参与者和股东。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股份制成为近代企业主要经营模式
C.国内资本市场竞争激烈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益于洋务运动
29.在19世纪的美国,女性往往被认为是在家庭领域中崇尚虔诚、顺从、纯洁、持家的“真正的女性”;但在19世纪上半叶的北方,女性却被视为具有天然道德优势而成为工厂首选。至此,“职业女性”与“真正的女性”逐渐分道扬镳。导致“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是( )
A.奴隶制度的废除 B.女性具有道德优势
C.女权运动的兴起 D.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30.2020年,太空全球经济总量达万亿美元,商业卫星占总卫星比例从冷战时期的4%到2017年的36%,而且一些商业卫星的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军用卫星的水平。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应用卫星领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在轨服务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
A.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B.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C.航天技术威胁各国国家安全 D.现代科技各领域互相渗透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疆域辽阔,发达的道路系统为文书驿传提供了基本保障。秦汉时期,文书驿传制度在中央基本形成丞相府(东汉为尚书台)和典属国(汉成帝以后为大鸿胪)两级管理体制,而后者负责实际管理。在地方,郡县长吏负责邮驿机构吏员配置、过往使者接待、车马粮袜等物资供应、道路桥梁及各种邮驿设施的维修保护等;边塞地区则由都尉府、侯官、部、燧分级管理。秦汉文书驿传按是否使用交通工具分为以邮行,以次行、轻足行,依《秦律》规定,“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按交通工具的类型则可分为以车行、以马行,传车和传马又有质量与所用马匹数量的区别。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材料二: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管理邮传的主要有大区长官、运输官和承包商,权力逐次下降。二世纪后,改由运输官直接管理国家邮驿系统。承包商负责地方驿站的管理事务,下设从属官员和奴隶负责具体事宜,如驿马管理、维修马车等。大驿站设施齐全且兼有旅店性质,小驿站只提供更换马匹等中转服务。驿站并非全由国家建立,一些繁华地区的旅店也会被纳入邮驿系统。罗马帝国早期文书驿传多为步行,沿军用大道每隔一定距离配备一名信使,但这种“接力传递”无法保证每位信使都能准确解释文书信息。随着驿马增多,“驿站马车”传递文书的方式逐渐普及,通过马车,一名信使即可完成任务。
——摘编自王云庆、毕牧《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建设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书驿传制度对秦汉国家治理的意义。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黔东北深山高寒地区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难以生长,山民的生存难以获得保障,明政府采取“移民就宽乡”政策,进一步加重了黔地的人口压力。明清时期,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相继传入我国,这些作物具有耐瘠、耐旱等特性,使贫瘠土地和高坡山地成了可利用的耕地。山民们种植的高产作物或被加工为各种干粮以作备荒之用,或被加工磨制成可供食用的淀粉,或被制成喂养牲畜的饲料,在保障了日常的粮食需求后,山民也会余留部分用于在市场上进行买卖。
——摘编自李锦伟等《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对西南山区的影响—以黔东北地区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引进中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引进中国的影响。
三、论述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刘芃先生在《考试兴衰和大国沉浮》中指出,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考试的兴衰和国运的沉浮密切关联,这绝非偶然现象,其本质是人类自我认识与社会认识的统一、自我改造与社会改造的统一、自我完善和社会完善的统一。
请以“考试与国运”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清末(中国)。据材料可知,古代对帝王、国君的谥号统计中,美谥和平谥占有绝大多数,而恶谥的占比却很小,这些表现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古代君主的谥号情况,没有体现监察制度及中央集权的信息,排除AB两项;仅凭谥号的情况,无法判定道德政治的形成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宋书地理志》认为州郡数目和疆域的变化难以考究,原因是名称和行政区划变动比较频繁,把郡县一分为多,然后又多次合并拆分,即地方行政区划变动比较频繁,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郡县制起源时间,不能得出流传的时间比较长,排除A项;材料体现郡县名称和行政区划变动,属于郡县制管理的范畴,但“郡县制管理复杂”说法宽泛,与材料主旨结合不紧,排除B项;《宋书地理志》认为州郡数目和疆域的变化难以考究,原因是名称和行政区划变动比较频繁,而非记载模糊,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和隋朝两次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均是适应了国家管理的需要,A项正确。东汉由地方行政体制二级变为三级,不利于中央集权,B项错误;隋朝以州统县,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错误;一般来说,地方层级越少、行政效率越高,所以东汉地方三级行政体制不利于提高效率,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通往上帝之路不必经过国王的宫殿,上帝成为更具超越性,……开辟了人类不必通过上帝的直接指导而自我统治的可能性。”可知,中世纪欧洲神、人秩序分离的主要表现在于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分裂,其导致的政治后果是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B项正确;“第一世界性宗教的出现”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蛮族入侵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政治格局,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政厅参加……出功绩的人”等信息可知,雅典城邦将城邦公民并且对即将获得或者刚获得公民权身份的人给予公民公餐,以此加强城邦公民的认同感,D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彼此制衡,材料中罗斯福的感叹正是总统行政权受到制衡所带来的,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国会权力至上,且国会权力至上与美国史实不符,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司法权的地位,排除C项;美国总统具有宪法所赋予的实权,排除B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审计处对边区各个机关的预算决算事项和征税征粮相关事项进行审核,检举边区贪污浪费事件,加强了对边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经济监管,体现了中共对政权建设的探索,D项正确;材料所述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抵抗日本侵略,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政府管理,属于民主政治建设而非经济建设,与“保障革命根据地军民的生活”直接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经济监督,而非司法工作,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变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材料中的举措的共同点是裁减世袭贵族的待遇,将国家财富向能够为国家建立功勋的人倾斜,其主要目的是整合国家经济资源、鼓励底层优秀人才建功立业,从而提升国家实力,故选B项;材料中楚、秦两国的改革无法体现选拔实用人才的动机,故排除A项;促进阶层流动是这些举措的客观效果,而非目的,故排除C项;“废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材料中清政府颁布一系列法律推动了商会的建立,这些商会的建立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增强了民主革命力量,故D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及一些法律,不能说明构建起完整的经济法体系,A项错误;材料中的举措并没有缓解清政府的统治危机,B项错误;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不能抵制外国资本输出,C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1984年,国家对发家致富的个体户进行表彰,这说明国家允许支持个体经济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农村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C项正确;农村生产主要经济形式的改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不是个体经营出现,排除A项;只是在农村出现个体经营不足以证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排除B项;只是说对个体户的表彰,并没有明确提及农民收入有所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由材料可知,唐朝由科举入仕成为宰相的比例逐渐提高,门阀士族阶层的特权受到打击,说明选官制度的变革打破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格局,B项正确;由材料可以看出,在高级官僚中科举入仕的逐渐占据优势地位,但是不能说明庶族占据整个官僚集团主体地位,排除A项;唐朝科举录取率很低,虽然像宰相这样的高级官僚中科举的比例较高,但不能说明科举制在唐朝是主要的选官途径,从整个官僚集团来看,科举入仕的比例还是很低的,排除C项;宰相由科举出身的比例扩大不能说中枢决策就更民主,且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也没有民主化问题,都是君主专制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不比种色和性别,符合条件者都可进入文官系统,而且要求其任职人数比例符合在全国人口的比例”可知,美国总统卡特决定对文官制度实施改革,招募文官向全社会开放,不比种色和性别,符合条件者都可进入文官系统,而且要求其任职人数比例符合在全国人口的比例,这一改革扩大了美国的民主基础,B项正确;材料中美国的文官制度改革既没有扩大文官规模的信息也没有提高文官待遇的信息,因此无法得出美国的文官制度改革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A项;“消除了种族歧视的现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文官队伍扩大的信息,无法得出美国的文官制度改革造成了文官系统的臃肿,排除D项。故选:B。
13.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初(中国)。《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之后,工业学堂发展较快,这说明清末教育改革注重专门人才的培养,B项正确;人才的“全面发展”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工业学堂和实业学堂的发展情况,和民主思想的影响并无关系,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兴办新式学堂表明教育近代化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乘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可知,《教民条约》强调的是儒家伦理,根据材料“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可知,《教民条约》强调的是宗法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家伦理,不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关系,不是封建礼仪,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关系,不是邻保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6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64年的年画《姑嫂选笔》”及所学可知,该作品生动描绘和反映了基层农民群众积极踊跃学知识、学文化、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取做新社会、新时代有理想、有文化农民的强烈渴求和精神风貌,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调整取得的成果,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农民加入合作社发生于1953年至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D
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女真人墓前出现中原文化的丝织品和瓷器,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这些现象表明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故D项正确。A.女真有自己墓葬习俗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响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C.金人葬俗受辽人影响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故选D。
17.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类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唐建国之初,不得不忍辱负重,默认唐和突厥双方是一种宗藩关系,要注意的是,突厥是宗,唐朝是藩,①错误;北方少数民族愿意称大唐天子为天可汗的基础是唐王朝国力和声威,②正确;天可汗制度主要用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和西南地区民族关系无关,③错误;共推大唐天子为联盟首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交流,推动边疆、内地各民族之间的大交融,④正确;②④正确,D项正确;①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帝国成立后,欧洲列强共组建了五次反法同盟,这些反法同盟的组建,刺激了欧洲地区民族意识觉醒,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文化的重构,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构建国际法基本原则,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摧毁了欧洲的旧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非常珍惜与非洲的传统友谊,为此,21世纪以来中国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并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发展中非友好关系,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2001年6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以邻为善、以邻为伴”是中国处理周边国家的外交方针,而非处理非洲国家关系的外交方针,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
20.答案:C
解析:材料中《通鉴》认为会子、交子的出现是受到唐代飞钱的影响,而李心传则认为会子是蔡京仿照川交子法而制定的,两者对会子的认识不同,但是多种史料互证有利于获得正确的认知,C正确;历史真相是可以知道的,A排除;时人记述带有主观色彩,不一定符合历史原貌,B排除;官修史书带有政治色彩,不一定真实可靠,D排除。故选C。
21.答案:A
解析:“废除匠籍”不代表废除户籍制度,明清时期户籍制度仍然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明中后期,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赋役改革中的以银代役是白银货币化的一个主要形式,C项排除。材料阐述的是古代社会徭役制度的变化,并不涉及雇佣关系,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D项错误。故选A项。
22.答案:A
解析: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对官员的职责作了具体安排,这有利于提升官员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效能;B项概念混淆,材料主旨是对官员的考核,而非官员选拔;C项概念混淆,加强了对官员而非对地方的控制,D项概念混淆,职官其实是对官员的考核,不是对官员的监督。
23.答案:B
解析:设置义仓不会增加财政收入A排除;根据“天下州县多雁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京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日义仓”可以看出其设立义仓是为了要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义仓与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增收与粮食市场的问题,排除D。故选:B。
2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基层治理方面更强调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社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减轻了政府的公共财政负担,降低基层治理成本,A正确;BCD都不是目的,排除。故选:A。
2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古代希伯来人有诺亚方舟洪水传说,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故事,东方的中国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可知,古代不同的区域文明存在类似的洪水传说故事,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相抗争的信息,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农耕文明发展的艰难性,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传说故事,题干与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不同文明间文学创作的风格,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教信仰的相关信息,“宗教信仰的异地同质”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
2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准确的时空是:汉代(中国)。材料所示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石上,禾苗繁茂农夫正在田间进行耕除草,结合题干材料中对街头信息的描述,可以说明当时注重精耕细作.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环境排除A项:画像石只是反映农民耕作的信息并不能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生产,排除B项当时农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在画像石中没有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
2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用冰保存及制造冰酪冷食”“罐头食品”“谷物冷却机”并结合所学可知,食物储备技术不断提升;根据所学可知,从古至今,人类发明不同的食物储备技术,是为了更好的保存食物,防止食物变质,体现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②③B项正确;“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①错误;材料反映人类储存食物的水平不断提高,未涉及生产集约化,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
28.答案:D
解析:商办上海鸿安轮船公司和上海华新纺织新局创立时,大量股份为洋务企业的参与者和股东,这反映出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的推动作用,故D正确。
29.答案:D
解析:19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的工业化也相继推进,女性也因此走上了工作舞台,因此出现“19世纪上半叶的北方,女性却被视为具有天然道德优势而成为工厂首选”的现象,说明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废除奴隶制度是在南北战争时期,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非女性道德优势,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女权运动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末,终于20世纪20年,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
3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21世纪初,太空经济发展潜力大,发展快,领域广,孕育经济新增长点,故选A项;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太空经济的发展,不涉及航天技术威胁各国国家安全,排除C项;“互相渗透”说法错误,排除D项。
31.答案:(1)相似之处:以发达的道路系统为保障;国家主导,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体系;管理机构、配套设施、运行机制较为完善;邮传动力以人力、畜力为主;具有法律保障。
(2)不同之处:民间参与建设、管理;使用奴隶工作,对信使有解释文书的要求;管理较为松散。原因:奴隶制的社会形态;中央集权体制不完善,行政缺乏规范性;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没有统一文字。
(3)意义:作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保障了政令、信息通畅,提升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军情传递,增强了军事防御能力。
解析:
32.答案:(1)背景:人口压力大,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缓慢;高产作物比一般农作物的适应性强;新航路开辟,全球联系加强。
(2)影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减轻人口压力,缓和人地矛盾(提高备荒能力);丰富了粮食种类,丰富了物质生活;改变农作物生产结构,促进农产品商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背景:依据材料“山民的生存难以获得保障,明政府采取‘移民就宽乡’政策,进一步加重了黔地的人口压力”可知,人口压力大,人地矛盾突出;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的农耕技术基本定型,因此可得出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缓慢;依据材料“明清时期,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相继传入我国,这些作物具有耐瘠、耐旱等特性,使贫瘠土地和高坡山地成为了可利用的耕地”可知,高产作物比一般农作物的适应性强和新航路开辟,全球联系加强。
(2)影响:依据材料“山民的生存难以获得保障,明政府采取‘移民就宽乡’政策,进一步加重了黔地的人口压力”可知,减轻人口压力,缓和人地矛盾(提高备荒能力);依据材料“明清时期,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相继传入我国,这些作物具有耐瘠、耐旱等特性,使贫瘠土地和高坡山地成为了可利用的耕地”可知,提高了土地利用的效率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丰富物质生活);依据材料“在保障了日常的粮食需求后,山民也会余留部分用于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可知,改变农作物生产结构(促进农产品商品化);依据材料“或被加工磨制成可供食用的淀粉,或被制成喂养牲畜的饲料,在保障了日常的粮食需求后,山民也会余留部分用于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可知,有利于手工业、商业发展;依据材料“使贫瘠土地和高坡山地成为了可利用的耕地”可知,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33.答案:示例一观点:合理的考试制度能有效推动国家的发展。论述:汉武帝设立察举制度,将地方举荐与中央考核相结合,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推进了西汉国力的强盛。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加大中正官在人才考核中的作用,试图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但其终因门阀势力壮大,而沦为士族掌控高阶官职的工具,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隋朝将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因袭并创立了殿试,科举制得到发展,官员文化素质得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得以提高,唐朝出现了盛世局面。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考试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不仅推动了封建国家的发展,也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示例二观点:文官考试制度助推欧美国家的发展。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官员的选拔仍存在许多问题。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导致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出现了所谓的“政党分肥制”,导致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受到影响,降低了行政效率。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建立了文官制度。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设立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可见,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促进了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解析:第一步,分析材料观点。根据“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考试的兴衰和国运的沉浮密切关联”可知学者认为考试和国运相关。第二步,结合所学拟定标题。围绕材料的主旨,选取两三个与其相关的史实根据选取的史实确定标题。第三步,表述成文。用史论证标题,做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