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卷(含解析)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卷
一、单选题
1.8世纪中期,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建立起来了。它商业发达,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一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2.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下列文明成果属于美洲的是
①《一千零一夜》 ②阿兹克特人的陶制印模
③玛雅文字 ④《查士丁尼法典》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7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官方语言从拉丁语过渡为希腊语,拜占庭法学家一直致力于将拉丁语的法律术语转译成希腊语,现代学者称之为“希腊语翻译运动”。这体现了拜占庭法律( )
A.体系进入了完备阶段 B.适应帝国变化的需要
C.完成向万民法的过渡 D.影响了整个罗马帝国
4.学者钱乘旦说:“古典时期结束时,世界上形成了四个文化圈,即‘东亚文化圈’、‘印度文化圈’、‘西亚——北非文化圈’、‘欧洲文化圈。’他认为每个文化圈都有自己的“占主导地位的统一的价值体系——某种特定的宗教或意识形态”。其中“西亚——北非文化圈”占主导地位的统一价值体系是
A.佛教信仰 B.印度教信仰 C.伊斯兰教信仰 D.基督教信仰
5.1251年,在英国某郡的王室自营地的庄园中,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1380年起,庄园的警察、检验员由村庄民众选出。1465年,庄园的佃户还获得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庄园事务的王室特许状。这表明该时期的庄园( )
A.威胁到了英国王权的复兴 B.实现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
C.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特色 D.呈现出政治上的分裂割据
6.如图原是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拜占庭灭亡后,原国王的弟弟逃亡,后将其女儿许配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由此双头鹰徽记来到了莫斯科公国,后来成为其国徽。据此可知莫斯科公国使用双头鹰徽记的目的是
莫斯科公国徽记(右)
A.印证婚姻的合法地位 B.彰显国家的正统地位
C.摆脱蒙古帝国的控制 D.为扩张寻找精神动力
7.早在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人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交通不便的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内部交流较少,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可以用来说明
A.美洲各区域间没有交流 B.美洲内部间战争频繁
C.地理环境影响社会进程 D.美洲文明落后于世界
8.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 《高丽史》是研究朝鲜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
B 印度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和内部通婚 种姓制度固化了社会阶层
C 日本人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D 印加人没有文字,使用结绳记事的方法用来记账或记述重要事件 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
A.A B.B C.C D.D
9.《摩奴法典》规定:“(人类始祖)命婆罗门学习和传授吠陀,执行祭祀,主持他人的献祭,并授以收受之权……出身低贱的人,由于贪婪,从事高贵种姓的职业,国王应该立即剥夺其一切所有,并处以流放。”此规定说明当时印度( )
A.职业世袭不变 B.生活界线分明
C.宗教权利平等 D.具有严格等级
10.《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材料主旨强调( )
A.法律是巩固统治的工具 B.皇帝的威严是靠法律维护的
C.查士丁尼不赞同武力统治 D.强调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
1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如果当时火星上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给他印象更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而不是基督教世界。”其中,“伊斯兰世界”是指
A.波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蒙古帝国 D.阿拉伯帝国
12.在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与封臣之间要结成主从关系,先要行臣服礼。愿意效忠的人要脱帽、下跪、解下武器,双手合掌放在封君的手掌之中,并说:“主人,我是您的人了。”然后,封臣把手放在《圣经》上起誓,表示效忠于他的主人。这种宣誓仪式最能体现
A.结成封君封臣关系的神圣性 B.封臣有义务宣扬基督教义
C.封臣要秉持勤俭作风 D.西欧国家盛行政教合一
13.《世界通史教程》中写道:新兴市民要求建立城市学校,由城市当局选聘教师、决定学费、确定入学条件,学习处理商业事务与行会行政事务,培养职业技术技能……许多学校摆脱教会控制。材料表明
A.教育商业化程度提高 B.市民阶层不断发展
C.教育突破了身份限制 D.宗教改革影响深远
14.有人指出,这场战争是由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发动,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这场战争
A.密切了中国与越南的关系 B.使日本统治朝鲜目的实现
C.以中朝取得最终胜利结束 D.加剧了日本与越南的紧张
15.1~7世纪时,在今埃塞俄比亚境内曾存在过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个国家很早就发展起了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并且有自己的文字,4世纪时与拜占庭帝国结盟,随后基督教也逐渐发展成为其国教。这个国家是
A.津巴布韦 B.加纳帝国 C.阿克苏姆王国 D.马里王国
16.如图为公元前4世纪晚期某个世界性帝国疆域示意图。该帝国是( )
A.埃及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波斯帝国 D.阿拉伯帝国
二、材料分析题
17.某学习小组在研究“封闭的非洲?开放的非洲?”这一主题时,搜集到了如下几则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摩洛哥】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
材料二 中国瓷器
这件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
材料三 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历史上,北非人与地中海盆地周围其他诸民族的相互影响之所以超过他们与沙漠屏障以南地区诸民族的相互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此……
……沿尼罗河上游的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1)分别说明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材料三从什么视角拓展我们对该主题的研究?
(3)我们在选用史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坚持什么原则?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这是一个基督教信仰时代,我们却总能透过布满城堡和教堂的中古景色,看到一种很不精致的封建制度和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欧洲兴起:政治是分裂割据的,社会几无安全和秩序可言。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但基督教会却宣称它高于世俗权威,从而构成了教会对世俗权威的限制;罗马帝国的崩溃和蛮族的入侵使欧洲的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常年的战争使得地方领主成为地方上的保护者和剥削者;因战争需要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在这样的环境里,中世纪的欧洲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社会里,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盛行铺平了道路。不久,社会结构、绘画、音乐、建筑、民族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的各个细节都带上了基督教色彩。
——摘编自马克尧《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脱离领主的统治;而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最终都取得城市自治权。城市兴起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促使商品交换的加强和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新的世俗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对近代西欧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欧洲的庄园中,农奴身份的主要标志是承担雇工劳役。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后发展尤为迅迷。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庄园货币地租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庄园瓦解产生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反对中世纪残余的斗争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中世纪被看作是千年普遍野蛮状态造成的历史的简单中断;中世纪的巨大进步——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一个挨着一个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以及14世纪和15世纪的巨大的技术进步,这一切都没有被人看到。这样一来,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根本就不可能产生,而历史至多不过是一部供哲学家使用的例证和图解的汇集罢了。
——摘编自中共中央翻译局翻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从历史联系的视角,以“中世纪的欧洲”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亚洲)。据材料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建立,其商业发达,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C项正确;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公元395年,拜占庭帝国建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1299年,奥斯曼帝国建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阿兹克特文明与玛雅文明都是美洲的,②③B项正确;①《一千零一夜》是亚洲阿拉伯的, ④《查士丁尼法典》是欧洲古罗马的,排除AC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世纪(拜占庭帝国)。根据题干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其文化融合了罗马文化、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在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下,希腊语成为官方语言,并且希腊化的基督宗教成为帝国的主要宗教。7世纪,拜占庭帝国采用希腊语作为官方语言,拜占庭法学家也致力于将法律术语转译成为希腊语,体现了拜占庭法律适应帝国变化的需要,B项正确;公元6世纪,罗马法已经进入完备阶段,排除A项;公元3世纪,罗马法已完成向万民法的过渡,排除C项;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因此拜占庭帝国法律不会影响整个罗马帝国,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西亚——北非文化圈”占主导地位的统一价值体系是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伊斯兰教,C项正确;佛教、印度教创立于古印度,属于南亚,排除AB项;基督教信仰属于欧洲,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51年至1465年英国。材料反映出中世纪英国庄园,内部事务大多由庄园自己处理,而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的基层单位,说明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特色,C项正确;材料中英国的庄园虽然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据材料“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庄园事务的王室特许状”可知,当时的英国庄园权限来自英国王室授权,不利于英国王权的复兴,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庄园特点,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中世纪英国庄园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庄园并没有割据自立,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沿用双头鹰标志,以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目的是要彰显自己国家的正统地位,B项正确;以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做国徽,不是为了印证个人婚姻的合法,A项错误;东罗马帝国已经灭亡,用其皇帝的族徽对于摆脱蒙古帝国的控制无益,也不能为其扩张提供精神动力,CD两项错误。
7.C
【详解】题干所示为印第安文明多起源于“交通不便的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险恶的地理环境使得他们交流不便,发展缓慢,故“地理环境影响社会进程”,C项正确;A项中“没有交流”说法绝对,不选;B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相关的信息,排除。
8.B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印度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和内部通婚”,这一制度职业世袭、贵贱分明、法律地位不平等,严重固化了社会阶层,B项正确;朝鲜是高丽大将李成桂所建,所以《高丽史》不是研究朝鲜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排除A项;日本学习借鉴了中国的汉字文化,得不出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印加人没有文字,不代表印第安人没有文字,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出身低贱的人,由于贪婪,从事高贵种姓的职业,国王应该立即剥夺其一切所有,并处以流放。”可知,种姓不同在法律上地位也不平等,说明等级制度森严,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职业世袭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当时印度生活界线分明,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印度宗教权利并不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考查《查士丁尼法典》的作用。材料强调法律起到了与武力一样的维护皇帝成严、治理好国家的作用,所以A正确;B具有片面性,排除;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1.B
【详解】由题干可知,1500年前后伊斯兰教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拜占庭帝国,统治疆域不断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范围也更加广泛,所以正确答案为B。波斯帝国和斯兰教没有关系,排除A。蒙古帝国是在13-14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有关但是是在1258年被蒙古所灭,与1500年时间不符,D错误。
12.A
【详解】根据材料“愿意效忠的人要脱帽、下跪、解下武器,双手合掌放在封君的手掌之中,并说:‘主人,我是您的人了。’然后,封臣把手放在《圣经》上起誓,表示效忠于他的主人”可知,材料中的一系列宣誓仪式体现结成封君封臣关系的神圣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仪式体现了神圣性,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勤俭作风,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材料表明市民提出了建立城市学校的要求,这些学校甚至摆脱教会控制,说明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体现AC两项;材料仅仅是部分学校摆脱教会统治,且没有信息说明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故D项错误。
14.C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发动”“1592年”“159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爆发于16世纪末,由丰臣秀吉发动并持续7年之久的侵朝战争,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朝鲜的关系,排除A项;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日本统治朝鲜目的没有实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与朝鲜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依据材料“在今埃塞俄比亚境内曾存在过一个强大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国家地理位置属于东非,阿克苏姆王国属于东非,C项正确;津巴布韦属于南非,排除A项;加纳帝国、马里王国属于西非,排除B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图片中的帝国跨欧亚非三大洲,但以亚洲为主,结合时间应为亚历山大帝国,B项正确;埃及帝国没有征服过欧洲,排除A项;波斯帝国此时已经灭亡,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兴起是在公元7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
17.(1)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是旅行家个人游记,材料二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都相对较高。两则史料论证了在靠近商业要道的东非和西非地区,对外贸易繁荣,与外界文化交流相对频繁。
(2)材料三从地理环境的视角说明了非洲文明相对孤立封闭,且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
(3)原则:类型多样;一手优先;多元互证;去伪存真。
【详解】(1)本题是列举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判断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需要根据材料出处和史料性质(是实物还是文字)判断其史料类型,并分析其作用,即可以用来论证什么史实。据材料一,《伊本·白图泰游记》属于文献史料,是旅行家个人游记,记载了位于东非的摩加迪沙城市宏大、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和对外贸易繁荣的情况。材料二是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的中国瓷器,属于实物史料,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材料一、二史料价值都相对较高,两则史料论证了在靠近商业要道的东非地区,对外贸易繁荣,与外界文化交流相对频繁。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三“ 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可得出材料三从地理环境的视角说明了非洲文明相对孤立封闭,且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二的两种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更客观价值高大,属于一手史料,材料三从地理环境的视角拓展我们对该主题的研究,所以,选用史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遵循类型多样、一手优先、多元互证、去伪存真的原则。
18.(1)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下政治分裂割据,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社会秩序混乱;经济上:生产力遭到破坏,领主是地方上的剥削者,庄园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社会关系上:通过采邑形成层层分封,土地的授予者和被授予者形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思想上:基督教盛行。
(2)政治:市民阶层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或者城市与王权结盟,有利于促进王权实现国家统一。 经济:城市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进步促进了西欧生产力的发展;或者商品经济发展,孕育资本主义萌芽。思想:城市自治过程中,市民的自由平等等民主权利意识觉醒。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气象,促进了城市兴办大学(促进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详解】(1)政治上:根据材料“政治是分裂割据的,社会几无安全和秩序可言。”可分析出封君封臣制度下政治分裂割据,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社会秩序混乱;经济上:根据材料“罗马帝国的崩溃和蛮族的入侵使欧洲的生产功遭受严重破坏,常年的战争使得地方领主成为地方上的保护者和剥削者;因战争需要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可分析出生产力遭到破坏,领主是地方上的剝削者,庄园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社会关系上:根据材料“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可分析出通过采邑形成层层分封,土地的授予者和被授予者形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思想上:根据材料“但基督教会却宣称它高于世俗权威,从而构成了教会对世俗权威的限制”可分析出基督教盛行。
(2)关于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脱离领主的统治;而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最终都取得城市自治权。”政治上市民阶层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或者城市与王权结盟,有利于促进王权实现国家统一。根据材料“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得出经济上城市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进步促进了西欧生产力的发展;或者商品经济发展,孕育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城市兴起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思想上城市自治过程中,市民的自由平等等民主权利意识觉醒。根据材料“新的世俗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对近代西欧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得出文化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气象,促进了城市兴办大学。
19.(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领主消费方式的改变;疫病的影响;城市的兴起。
(2)影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变动;促进城市发展,有利于城市自治发展;为王权加强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中世纪西欧社会的转型。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
根据材料中的“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可得出封建领主消费方式的改变;根据材料中的“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后发展尤为迅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疫病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城市的兴起。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
根据材料中的“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城市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中世纪西欧社会的转型。
20.中世纪的欧洲存在进步的因素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10至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 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中胡 人,他们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市民文学的发展,反映了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综上所述,欧洲的中世纪并非是野蛮的状态,在其发展中存在进步的因素。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中世纪(欧洲)。中世纪的欧洲存在进步性。据材料“ 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一个挨着一个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可知,中世纪欧洲民族国家不断发展,据材料“14世纪和15世纪的巨大的技术进步,这一切都没有被人看到”可知,中世纪欧洲科技有一定程度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思想文化方面也有所发展,据此可确定论题:中世纪的欧洲存在进步的因素。在书写历史短文时主要结合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科技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可进行书写如下: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10至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 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中胡 人,他们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市民文学的发展,反映了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综上所述,欧洲的中世纪并非是野蛮的状态,在其发展中存在进步的因素。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