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卷(含解析)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卷
一、单选题
1.苏联在一五计划中规定国民收入增加102%,实际只增加了60%;农业产值应该增加50%,实际下降了14%。煤炭、钢铁、石油、电力等也没有完成计划。同时二五计划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表明( )
A.国家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B.未能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C.农民为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牺牲 D.工业基础薄弱制约了增长速率
2.据统计,1928年,苏联私人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还占到17.6%,到1933年,这一成分降到了0.5%;1937年,苏联全国固定农业基金中,仅国营机器拖拉机就占到79.2%,在伏尔加河流域、乌克兰等地竟高达82~88%。这表明,当时苏联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私营经济成分不复存在
C.强化对农业生产的控制 D.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化
3.二战期间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美国研究原子能并最终研制成功原子弹用于轰炸日本;1946年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上述史实说明( )
A.二战客观上加速了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B.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C.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4.1914年,差不多每个人都预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短期的战争,且国际危机将迅速得以解决。使这一预期成为泡影的是在(  )
A.马恩河战役后 B.索姆河战役后 C.凡尔登战役后 D.日德兰海战后
5.下列对漫画《美国设计,英法造桥》的解读,正确的是
A.该漫画反映的是国际联盟的成立
B.美国是该国际组织的主要领导者
C.该国际组织由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得到英法等国的赞同
D.该国际组织成立后的活动基本上与其宗旨“保证和平与安全”相一致
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位德国官员说:“我们接受停战和进行和谈判,是为了给新德国带来和平,但是,实际上我们给新德国的第一个礼物竟然是一个被强加的屈辱和约。”“屈辱和约”指的是( )
A.《九国公约》 B.《凡尔赛条约》
C.《国际联盟盟约》 D.《慕尼黑协定》
7.列宁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他的主要意图是
A.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合理性 B.肯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社会进步
C.论述苏俄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8.如图为1940开始发行的食物卡,用以记录英国政府配给的食物。据当时的记载,平民可以领取227克培根,454克糖,113克茶叶,540克肉,227克奶酪,450克果酱,227克牛肉,340克黄油,85克猪油,454克糖果。英国的食物配给制度( )
A.适应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B.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C.开创了福利国家政策的先河 D.折射了经济危机的严酷
9.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会同我们达成协议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想挤牛奶”的敌人指美国,美德矛盾是战前帝国主义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
B.“想挤牛奶”的敌人指俄国,俄德是世仇,战前围绕东欧势力范围的矛盾尖锐
C.“想割牛头”的敌人指英国,一战前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德国的强烈挑战
D.“想割牛头”的敌人指法国,法德在历史问题以及欧洲大陆霸权问题上有矛盾
1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 )
A.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一战中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C.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D.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1.黄仁宇:……斯大林能实际建设的时间更短,所以新体制有它的作用,无法一笔勾销。”材料中的“新体制”的作用主要是
A.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 B.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联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12.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下图理解最不恰当的是
A.画中的屠龙者是丘吉尔
B.标志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破产
C.体现作者对战胜法西斯充满信心
D.表明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13.下图是1922年《五国条约》规定的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单位:万吨)。这一协定的达成意味着
英 美 日 法 意
主力舰 52.5 52.5 31.5 17.5 17.5
航空母舰 13.5 13.5 8.1 6 6
A.英国继续维持海军优势 B.妥协背后孕育新的冲突
C.国联的决策具有强制性 D.英日同盟从此不复存在
14.下列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是世界工业强国了
B.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
C.苏联社会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相当严重
D.高度集中的体制使经济发展充满了活力
15.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16.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材料二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问题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一战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国际新形势是什么?此体系内容包括什么?
18.近代以来,世界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各国根据不同国情,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生产的革命”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蒸汽和机器”是指哪些发明?这次革命使社会阶级结构产生了怎样重大变化?
材料二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的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在需要急剧转变的时候),现在我们开始勤奋、细心、刻苦地(虽然还不够勤奋,不够细心,不够刻苦)学习实行一种新的转变,……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2)材料二是列宁哪一年写的文章?材料体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哪两次探索?分别指出这两次探索在农业方面的措施。
材料三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材料三的讲话成为哪一次会议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国20世纪80年代史实阐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在实践中破除“本本”主义的。(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19.材料 德国闪击波兰后,苏联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着手在西部采取一系列行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建立一道阻抗德军向东挺进的壁障——东方战线。1939年9月17日,当波兰濒临败亡之际,苏军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10月,这两个地区分别加入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加盟共和国;11月30日,苏联以距离苏芬边界只有32公里的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理由,出兵侵入芬兰。经过三个半月的激战,芬兰战败。战后,苏联获得近42000平方公里的新领土;1939年9、lO月间,苏联又分别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互助条约……1940年6月,三国政府被迫立即接受苏联的全部要求。8月初,这三个小国也被分别“接纳”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最后一个行动是1940年6月26日照会罗马尼亚要求归还比萨拉比亚——8月2日,苏联宣布在比萨拉比亚地区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上卷》
(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东方战线”建立的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建立“东方战线”带来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历史图片瞬间一瞥,印证了当时的危机与困局。为摆脱危机,走出困局,苏、美面临社会发展道路的重大抉择。运用20世纪前期的相关史实,围绕社会发展道路抉择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37年(世界苏联)。据材料“苏联在一五计划中规定国民收入增加102%,实际只增加了60%;农业产值应该增加50%,实际下降了14%。煤炭、钢铁、石油、电力等也没有完成计划。”可知,经济的发展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要求,表明国家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A项正确;苏联经济在1937年达到世界第二位,已经突破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排除B项;C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表述的内容无关,排除C项;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施,苏联已经建立基本齐全的工业体系,不是工业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据题目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期,苏联私人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还占到.6%,而到了一五计划完成时期则降到.5%,这说明当时苏联指令性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成分不断增强;1937年,仅苏联国营拖拉机就占到79.2%,甚至在某些地区竟高达82—88%,这同样说明苏联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性不断增强,苏联计划经济和国营经济成分比重不断提升,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苏联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本题选择D项;苏联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工农业生产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本题主要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中国有成分增加,并非苏联经济成就,故A项错误;据题目可知,工业生产中私营经济成分还有0.5%,故B项错误;题目从工农业经济生产两个方面呈现苏联经济发展状态,而选项仅涉及农业,表述片面,故C项错误。
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伴随战争而开始的,战争的需要推动了科技发展,A项正确;科技进步加速了战争的爆发与题干材料的内容正好相反,排除B项;科技水平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这句话说法本身有错误,排除C项;二战的爆发加速了科技革命的到来,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14年马恩河会战结束,协约国军粉碎了德军的速战速决的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场形成了胶着状态,故A项符合题意;1916年索姆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1916年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排除C项;1916年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
5.A
【详解】试题分析:该漫画反映的是国际联盟的成立。成立国际联盟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来的,但国联成立后,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被英法所操纵,故选A。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屈辱和约”是,《凡尔赛条约》,B项正确;《九国公约》与德国无关,排除A项;《国际联盟盟约》并非强加给德国的屈辱和约,排除C项;二战前夕的《慕尼黑协定》,对德国来说,是纵容而非屈辱,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说明列宁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合理性,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D;材料强调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排除AC;列宁的目的是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B不是列宁的主要意图,排除。
【点睛】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英国)。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物资供应紧张,英国实行了带有“计划”色彩的食物配给制度,这在当时有利于调动资源保证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A项正确;食物配给制度是在战争时期的特殊举措,并没有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排除B项;福利国家政策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的公民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与实物配给制度不同,排除C项;题干所述内容是战争时代的产物,无关经济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9.D
【分析】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要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国争霸计划有准确的认识。结合所学,“挤牛的奶”是指美英等主张一定程度上削弱德国,但美德矛盾不是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割牛的头”指法国主张最大程度上削弱德国。故D项正确。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德、日法西斯势力崛起后,不断扩张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C项正确;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只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导火线,排除A项;一战中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是历史因素,并非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只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直接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从材料看,所谓新体制指的是斯大林体制。根据所学知识,斯大林体制的作用主要是使苏联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故A项正确,排除B项;由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重视农业的发展,所以苏联并没有实现农业集体化,苏联也没有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排除C项;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加入同盟的共达52个国家。它团结了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对于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了起了决定性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英国此时被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丘吉尔上台后对法西斯采取强烈政策,故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英国的坚持抗战,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而且成为日后英美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使德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困境,德国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作战计划,故ACD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3.B
【详解】《五国条约》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上的争夺,因此这是一次妥协,并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次会议是战胜国帝国主义对战败国和利益的再分配,B项正确;英国的海军优势受到美国的巨大冲击,排除A项;《五国条约》是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的,与国联没有关系,排除C项;《四国条约》签订后意味着英日同盟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使权力出现集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遵循计划,所以当时的苏联经济发展不可能充满了活力,D项符合题意;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在思想领域,苏联社会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相当严重,ABC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5.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说明苏联过低工资和消费品的短缺严重挫伤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苏联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开展,这能反映出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即由于片面推进工业化进程反而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和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所以答案选B,A D两项明显与题意无关,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
16.C
【详解】试题分析:罗斯福不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推行计划经济模式一说错误,A项可排除。罗斯福十分注重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但是二战后福利国家才纷纷建立起来,B项说法排除。D“新经济” 时代指美国的20世纪90年代,和罗斯福新政无关。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7.新形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内容: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军备上,德国受到严格限制;德国需支付大量战争赔款约价值200亿金马克的物资,并且承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一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合材料“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及所学一战参战国双方及对战败国的处置可知其内容有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军备上,德国受到严格限制;德国需支付大量战争赔款约价值200亿金马克的物资,并且承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
18.(1)原因: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需要;
发明:蒸汽机,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写出3个)
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
(2)时间:1921年;
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措施:余粮收集制,粮食税。
(3)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阐释:
第一层次:只从改革或开放一个角度阐释得分。
第二层次:从改革和开放两个角度阐释得分。
第三层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或其它角度(如一国两制等)阐释加分。
语句通顺,表述成文加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原因:根据材料“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可分析出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需要;
发明:结合工业革命的史实可分析出蒸汽机,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
变化:根据材料“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以及工人的增多可分析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俄国。时间:根据材料“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可知,是1921年;探索: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余粮收集制,粮食税。
(3)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会议: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阐释: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实施以及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注意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19.(1)过程:瓜分波兰;打败芬兰,获得新领土;吞并波罗的海三国;侵占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地区。
(2)影响:苏联领土和人口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战略防御空间和实力;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做法,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苏联极大地伤害了周边国家民族感情,恶化了与英法等国的关系,延误了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时机;苏联在心理上出现松动,降低了对德国的警惕。
【详解】(1)苏联“东方战线”建立的过程根据材料 “苏军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出兵侵入芬兰…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互助条约…照会罗马尼亚要求归还比萨拉比亚”分别进行概述即可。
(2)结合二战进程,从苏联战略防御、国家形象、国际矛盾影响、反法西斯的局限进行阐述即可。
20.论题:危机困局下的社会发展道路互鉴。
论述:十月革命后,苏俄为赢得内战的胜利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战胜利后继续推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面对危机,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从而维护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权。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面临技术人才和机器设备匮乏的困局,苏联利用美国经济大危机愈演愈烈之际,从美国大量进口机器设备和引进技术人才,结果不仅加快了工业化建设,而且促使苏联计划管理体制迅速建立。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应对股市崩盘引发的经济大危机,维护自由企业制度,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部分借鉴了苏联计划管理体制,采用直接干预政策对付经济危机,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同时开辟了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在危机与困局面前,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可以彼此借鉴对方的社会发展道路,从而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给分)
【详解】本题是探究结论论证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
首先,阅读和整理材料,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20—30年代美苏都面临危机与困局,为摆脱危机走出困局,苏、美均对社会发展道路做出了抉择。既可以从苏联切入,提炼的论题是“苏联借鉴资本主义模式走出困局”,又可以从美国切入,提炼的论题是“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模式摆脱危机”,也可以从苏美互鉴的角度切入,提炼的论题是“危机困局下的社会发展道路互鉴”等。其次,选择论题进行论述,如选择论题“危机困局下的社会发展道路互鉴”,从苏联改革、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角度进行详细论述,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应对股市崩盘引发的经济大危机,维护自由企业制度,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部分借鉴了苏联计划管理体制,采用直接干预政策对付经济危机,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同时开辟了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月革命后,苏俄为赢得内战的胜利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战胜利后继续推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面对危机,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从而维护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权。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面临技术人才和机器设备匮乏的困局,苏联利用美国经济大危机愈演愈烈之际,从美国大量进口机器设备和引进技术人才,结果不仅加快了工业化建设,而且促使苏联计划管理体制迅速建立。
最后,总结升华,再次明确提炼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在危机与困局面前,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可以彼此借鉴对方的社会发展道路,从而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开放性试题,注意史实准确、言之有理、符合逻辑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