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选择题
1.1929~1931年,苏联研制了第一批液体火箭发动机。1949年自行研制的P—1A火箭发射成功,为设计和制造大型火箭奠定了基础。1957年,以洲际导弹为原装改造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加加林成功升入太空。这表现苏联( )
A.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B.国家制度体系具有一定优势
C.工业发展水平赶超欧美 D.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1955年,苏联开始实施新的农业计划体制,赫鲁晓夫对各地集体农庄主席说:“你们现在已经有权自行编制自己的生产计划了,要充分运用这种权利。”。由此可知,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
A.意在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强调集体承包经营模式 D.给予了集体农庄部分自主权
3.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破坏了经济工作中的“物质利益原则”,认识到了“经济管理方面过分集中”的弊端,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是计划经济”坚信不疑。勃列日涅夫继续这一观点,并重申“计划工作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领导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据此可知,苏联改革的失败主要在于( )
A.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 B.对领导人的怀疑指责
C.僵化经济理论的束缚 D.改革过程中小修小补
4.从1958年起,苏联陆续出台了农业新措施,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这一措施有利于(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促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
C.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为实现工业化积累所需资金
5.下图为苏联某个时期“玉米全速前进”的宣传画。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此画出自赫鲁晓夫时代
B.未能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C.为苏联实现工业化奠基
D.片面追求玉米种植速度
6.1975年,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57.5%,军费开支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4.3%、苏联的洲际导弹和自由艇发射的导弹从1963年分别约占美国的23.6%和44.6%到1975年在数量上超过美国。这说明( )
A.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 B.美国的综合国力逐渐衰弱
C.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畸形 D.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占主导
7.1966—1970年苏联从西方进口机械与设备机构的年增长率为11%,其对西方的出口集中于黄金、工业原料等低附加值产品。1975年和1976年苏联从美国进口总额的18.33亿美元和23亿美元中超过60%都是粮食进口。这表明( )
A.苏联经济结构存在失衡风险 B.美国经济霸权地位逐渐衰退
C.西方国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D.美苏之间对抗逐渐趋向缓和
8.20世纪70年代,世界爆发石油危机,石油价格暴涨,石油出口在苏联的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62年时占11.7%,到了1978年高达28.1%。在整个七十年代,苏联通过出口石油获得的外汇收入占到本国外汇收入的近一半。据此可知( )
A.苏联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B.苏联模式遭到一定冲击
C.苏联经济存在潜在危机 D.苏攻美守局势开始形成
9.1982年苏联的九年级历史教科书中第二章的标题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2016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去掉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并引入了“伟大的1917年俄国革命”这一概念。这表明俄国( )
A.历史研究视角多元化趋向 B.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
C.力图淡化意识形态 D.缓和了与西方关系
10.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11.如图所示为山东某一中学生绘制的一幅历史没曲,该漫画所讽刺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斯大林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2.如表为截止1988年苏联合资企业规模统计。从表格中可以得知此时期
国家 合资 企业数 法定基金总额(万卢布) 外方股份% 法定基金在500万卢布以上的企业所占% 法定基金在100万卢布以下的企业所占%
西德 47 18080 48.9 13.3 48.9
芬兰 37 7310 35.6 16.2 48.6
意大利 27 18130 27.8 48.1 25.9
奥地利 19 6280 32.2 15.8 73.7
美国 17 4170 29.5 17.5 64.7
A.新经济政策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B.斯大林模式已发生了根本变革
C.美苏两国关系呈现出缓和趋势 D.苏联与全球资本市场联系紧密
13.下表所示为东欧国家1960年的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情况。据此推知,当时东欧国家( )
国家 工业 农业 商业 国民收入
阿尔巴尼亚 98.8% 79.1% 89.5% 89.8%
保加利亚 99.1% 99.1% 99.5% 99.4%
捷克斯洛伐克 100% 69.9% 99.9% 93.0%
南斯拉夫 100% 14.5% - 76.0%
波兰 99.4% 10.8% 97.3% 72.8%
罗马尼亚 86.1% 81.9% 99.9% 82.8%
匈牙利 97.3% 77.5% 98.4% 90.6%
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攀升 D.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14.1950年,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规定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几乎取消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此可知,南斯拉夫的改革( )
A.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C.导致了地方主义抬头 D.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
15.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在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中,我们将积极地推行和平共处政策,我国的地理位置和作为一个工业国的需要与可能都要求我们执行一条更加积极的欧洲政策,其目的是发展互利关系,保障欧洲大陆的集体安全。”这反映出捷共( )
A.主张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结成同盟 B.力图脱离社会主义阵营
C.反对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D.试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定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玉米。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比中国改革起步晚,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吸取中国的经验,仍受制于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其出发点是反对私有制,反对市场经济,仍在完善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1987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仍视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并没有超出当年改革的范畴,用国家订货代替国家计划实质未变。
——摘编自左凤荣《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主要原因的思考》
材料四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20世纪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摘编自【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21年前后苏俄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缺陷。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的特征。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材料三 1989年共产主义制度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崩溃,当然还有东德——它以并入联邦德国而整体消失……一度令人畏惧的柏林墙被敲成一片片碎片做了纪念品。1991年12月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镰刀锤子的苏联红旗徐徐降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
——据《俄罗斯史》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
材料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1961年的苏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对于重大工程都是利用国家制度的优势来展开。所以从1929年到1961年,苏联航天事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体制的优势,B项正确;仅根据苏联航天事业的发展并不能说明苏联的国民经济结构失衡,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苏联的工业发展水平赶超英美,排除C项;根据航天成就,无法说明苏联是否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本质题和目的题。时空是1955年(苏联)。据材料“你们现在已经有权自行编制自己的生产计划了,要充分运用这种权利。”,可知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给予了集体农庄部分自主权以期调动其积极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集权农庄的政策,并不是为了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排除A项;赫鲁晓夫农业改革依然是计划经济为主,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集体承包经营模式”,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是计划经济”“计划工作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领导的中心环节和核心”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因此苏联改革失败主要在于僵化经济理论的束缚,C项正确;计划经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对领导人的怀疑指责不属于改革失败原因,排除B项;改革过程中小修小补属于改革的局限性,而题干问的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材料“按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体现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注重利用物质利益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有所放松,排除A项;苏联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5.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赫鲁晓夫时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在农业领域推行种植玉米运动,所以该画应该出自赫鲁晓夫时代;但种植玉米运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片面追求玉米的种植速度,最后没有取得成功。为苏联实现工业化奠基的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五年计划,所以C项解读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C;ABD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3年-1975年(美国和苏联)。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在军事上不断加大投入,致使国内经济发展畸形,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畸形,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苏联在洲际导弹和自由艇发射导弹的数量上超过美国,不代表美国的综合国力逐渐衰弱,排除B项;此时苏联在争霸中占据优势,但不能说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占主导,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1966——1970年苏联从西方进口机械与设备机构的年增长率为11%......1975年和1976年苏联从美国进口总额的18.33亿美元和23亿美元中超过60%都是粮食进口”可知,1966——1970年,苏联从西方主要进口机械与设备等工业品,而到1975年和1976年,大量进口的却是粮食,说明苏联片面发展工业化的政策给其国内带来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风险,A项正确;美国经济霸权地位逐渐衰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方国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美苏之间对抗逐渐趋向缓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在整个七十年代,苏联通过出口石油获得的外汇收入占到本国外汇收入的近一半。”可以看出,苏联出口太过于单一,反映出国内经济发展的产业不平衡现象严重,说明苏联经济存在潜在危机,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苏联模式受到冲击无关,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82年时苏联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故强调“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等字眼,而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故删去“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C项正确;“历史研究视角多元化趋向”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俄国“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不强调意识形态也不能反映与西方缓和,现今的俄乌冲突就是证明,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因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因此三者改革的共同点是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D项正确;“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排除A项;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三人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没有突破旧的所有制结构,排除B项;“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漫画“推行多党制”“推行私有制”“推行政治思想多元化”可分析出这一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改革,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排除A项;斯大林并没有进行改革,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方面,尤其是军事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中的合资企业规模并结合所学可知,虽然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但是冷战中并不是完全的隔绝对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并行且联系紧密,苏联与全球资本市场联系紧密,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就已经被取消,排除A项;当时苏联仍然是斯大林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排除B项;仅从表格中的合资企业不能说明美苏两国关系呈现出缓和趋势,而且这一时期处于美攻苏守的状态,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图表数据可知,东欧国家在1960年,工农业和商业中公有制占比都超过半数,且国民收入中公有制占比也超过半数,体现了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欧基本建立起来,B项正确;公有制占比较高不代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是不同国家的国民收入,并非本国不同时期的数据,无法体现生产总值攀升,排除C项;有些国家公有制在农业中占比较低,但不代表其农业发展缺乏活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南斯拉夫)。根据材料“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几乎取消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得出本题的主要结论是南斯拉夫的改革局部调整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南斯拉夫的改革是否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是否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材料也没有反映地方主义抬头,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我们将积极地推行和平共处政策”可得出,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主张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友好关系,但当时苏联在欧洲采取对抗资本主义的政策,这实际上反映出捷共试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D项正确;“保障欧洲大陆的集体安全”并非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结盟,排除A项;根据材料“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只是捷共在外交方针上的变化,并非脱离社会主义阵营,排除B项;《行动纲领》颁布时,苏联尚未出兵,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实质: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措施: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
(3)排斥私有制;排斥市场经济;固守计划经济体制。
(4)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的作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1年(俄国)。实质:据材料“1921年”“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指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据材料“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定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得出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据材料“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方面进行了调整”得出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据材料“提出要种玉米”得出种植玉米。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据材料“出发点是反对私有制,反对市场经济,仍在完善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出排斥私有制;排斥市场经济;固守计划经济体制。
(4)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据材料“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得出改变组织方式;据材料“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得出发挥市场的作用。
17.(1)问题:农奴制激化社会矛盾;影响: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2)趋势:逐步下降,1921年后迅速增长;原因:第一次世界大;俄国内战,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事件:苏东剧变;启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仅仅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能因此否定社会主义道路。
【详解】(1)问题:根据材料“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可知,农奴制激化社会矛盾。影响:格局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根据材料“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2)趋势:从俄国产量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从1913年至1921年,其产量逐步下降,1921年后迅速增长;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至1921年,期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内战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918年至1920年实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至1925年新经济政策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
(3)事件:根据材料“1989年共产主义制度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崩溃,当然还有东德——它以并入联邦德国而整体消失”“1991年12月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镰刀锤子的苏联红旗徐徐降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可知,这里指的是苏东剧变。启示:开放性试题,结合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得出启示。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同时认识到仅仅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能因此否定社会主义道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