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重03(江苏苏州专用)
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考点细目表
题号 题型 对应知识点
1 单项选择题 分封制
2 单项选择题 王国问题的解决
3 单项选择题 东晋与南朝;北魏统一北方;隋的建立与统一
4 单项选择题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西藏与新疆的治理
5 单项选择题 明清经济的发展;明清四大名镇;景德镇的繁荣
6 单项选择题 马关条约、瓜分狂潮
7 单项选择题 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
8 单项选择题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9 单项选择题 北伐战争
10 单项选择题 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1 单项选择题 南京大屠杀
12 单项选择题 渡江战役和向全国进军
13 单项选择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 单项选择题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5 单项选择题 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16 单项选择题 穆罕默德与阿拉伯国家的建立;“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17 单项选择题 西欧城市的兴起
18 单项选择题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19 单项选择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20 单项选择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第一国际; 启蒙运动的性质与影响;十月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21 单项选择题 南北战争的经过
22 单项选择题 斯大林格勒、中途岛、阿拉曼战役
23 单项选择题 欧共体的成立
24 单项选择题 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及“恐怖主义”
25 填空题 国际大都会长安;城市的发展与风貌(宋)
26 填空题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
27 填空题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8 材料解析与探究题 武王伐纣;青铜器 ;史学理论
29 材料解析与探究题 衣食住行的变迁
30 材料解析与探究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城市化和维多利亚时代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2023·云南中考真题)西周时期,天子“授民授疆土”,将王畿(jī)以外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西周时期”“授民授疆土”“建立诸侯国”,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周天子授民授疆土,分封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B项正确;禅让制存在于尧舜禹时期,夏朝便被世袭制取代,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正式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是元朝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均与“西周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2.(2023·山东烟台中考真题)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措施( )
A.使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B.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实行推恩令最大的影响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对皇帝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启继禹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排除A项;高祖刘邦和吕雉对西汉的治理,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秦始皇废除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湖北鄂州中考真题)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 )
A.民族大交融 B.从分裂到统一
C.分封制盛行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到隋朝的统一的历史进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段历史实现了从分裂到统一,B项正确;民族大交融,与材料反映的从分裂到统一的主题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在西周创立,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反映的从分裂到统一的主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北京中考真题)对以下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B.清政府推行垦荒政策,开发西南地区
C.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巩固西北边疆
D.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涉及的内容,反映出元朝、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这是中央政府管理台湾和彭州最早的行政机构。到台湾正式建省,说明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D项正确;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台湾地区的管理与垦荒政策无关,排除B项;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是对新疆的管辖,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福建中考真题)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这表明当时( )
A.水陆交通发达 B.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商帮资本雄厚 D.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市镇有各自的经济特色,因工商业的发展而兴起,材料表明当时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没有涉及水陆交通,排除A项;把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称为商帮,材料没有涉及商帮,排除C项;明末清初,这些市镇有各自的经济特色,体现不出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海南中考真题)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下列组合搭配准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协定关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允许设厂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增开天津商埠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排除A项;《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排除B项;增开天津商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河北中考真题)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戊戌变法的实行 D.中华民国的创建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中“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清政府实行戊戌变法,变法规定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C项正确;太平天国建立于19世纪50年代,排除A项;洋务运动 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B项;中华民国创建于191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山东滨州中考真题)“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
A.维新变法的失败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19 年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历史舞台,并发挥着重大作用,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这些条件已经具备了一个政党成立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便应运而生了,D项正确;1898年维新变法的失败,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排除A项;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排除B项;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广东中考真题)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载,1926年12月北伐军中担任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有1500人左右。在他们的宣传下,士兵加深了对“打倒军阀”的认识,因此作战非常勇敢。由此可知,这( )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B.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D.打击了国民党的分裂活动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26年12月北伐军中担任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有1500人左右。在他们的宣传下,士兵加深了对“打倒军阀”的认识,因此作战非常勇敢。”可知,中共的政治宣传工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排除A项;1928年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之后在不断的革命实践活动中逐渐丰富,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政治宣传工作推动了国民革命,未涉及打击了国民党的分裂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3·河南中考真题)据统计,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 )
A.发展曲折 B.分布不平衡 C.技术落后 D.规模比较小
【答案】B
【详解】由材料“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可知,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一半以上,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比较大的城市,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中国的纺织业发展曲折,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技术问题,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纺织业的规模,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访问南京,在与南京市政府代表团会谈时,公然怀疑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真实性,我方予以驳斥。如果由你提供证据,下列选项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
A.近代学者相关研究成果 B.“南京大屠杀”相关影视资料
C.一位中国守军的回忆录 D.档案馆中保存的相关照片资料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在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以上。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说服力的史料包括当时的照片或日军直接参与者的口供等,D项正确;近代学者相关研究成果会有作者个人认识影响,不能确定真正客观,排除A项;“南京大屠杀”相关影视资料进行过了艺术加工,排除B项;一位中国守军的回忆录中会加入个人的思想认识,不能确定真正客观,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题)下图所示战役的作用是( )
A.解放东北全境 B.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C.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历史信息,该战役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C项正确;辽沈战役的胜利,成功解放了东北全境,排除A项;平津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B项;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3·四川南充中考真题)仔细分析下表,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D.设立四个经济特区的作用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C项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1966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农业和农村状况,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14.(2023·江苏淮安中考真题)2022年9月,“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中共十八大以来香港发展新成就。下图中“香港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主要得益于( )
A.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 B.“求同存异”方针的应用
C.“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香港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C项正确;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是在中国大陆形成的,与香港无关,排除A项;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香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3·重庆中考真题)2023年4月15日,非洲苏丹首都喀土穆多地发生武装冲突,安全风险急剧上升。中国派正在亚丁湾护航的导弹驱逐舰南宁舰等,于4月27日将首批668名中国同胞安全撤离到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材料从根本上说明( )
中国侨民抵达吉达港
A.中国军队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强后盾
B.改革开放后中外人员的流动不断增强
C.人民海军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D.人民解放军已经建立起联合作战体系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题干材料可知,中国海军的撤侨行动保障了中国同胞的生命安全,由此可知,中国军队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强后盾,A项正确;中国同胞出现在苏丹可以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外人员的流动不断增强,撤侨出动先进的导弹驱逐舰南宁舰以说明人民海军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这些都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提及人民解放军的联合作战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16.(2023·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2022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并指出:中阿互相欣赏,互学互鉴,共同倡导文明对话,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下列属于阿拉伯文化的是( )
A.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
B.《医典》、《天方夜谭》、阿拉伯数字
C.《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
D.《荷马史诗》、《十二铜表法》、帕特农神庙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B项正确;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是古巴比伦文明,排除C项;《荷马史诗》、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文明,《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题)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相比,欧洲中世纪城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封闭和狭隘 B.自由和自治 C.衰败和落后 D.割据和独立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3世纪开始,许多欧洲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自治权,成为自由城市,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所以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相比,欧洲中世纪城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自由和自治,B项正确;欧洲中世纪城市并不封闭和狭隘,排除A项;欧洲中世纪城市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并不衰败和落后,排除C项;欧洲中世纪城市不能完全摆脱国王与领主的控制,所以割据和独立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8.(2023·江西中考真题)他始终认为自己到达的就是东方,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后来人们发现他去的地方不是东方,而是比西方更远的西方。材料中的“他”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他始终认为自己到达的就是东方,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后来人们发现他去的地方不是东方,而是比西方更远的西方。”可知,他是哥伦布。1492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率领由87名船员和3艘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在接下来的10年间,哥伦布先后三次西航。哥伦布始终认为他到达的就是亚洲的印度,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B项正确;迪亚士带领船队到达非洲好望角,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排除A项;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到达印度西海岸,排除C项;麦哲伦横渡太平洋,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3·四川宜宾中考真题)物理科代表巧用电路图表示17世纪后期某国家最高权力的转移(如图:打开S1,闭合S、S2,L灯亮)。其意指(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后期某国家最高权力的转移”和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规定国王统而不治,国家最高权力属于议会,B项正确;17世纪后期时,美国还没有独立,排除A项;17世纪后期时法国国王拥有最高权力,不符题意,排除C项;17世纪后期时,日本还处于幕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0.(2023·山东淄博中考真题)“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十月革命”“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分析以上三组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认识到( )
A.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的发展 B.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十月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科学理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由此可知,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关键词展示的是思想解放与革命或改革的关系,没有突出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无法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关,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1.(2023·山东聊城中考真题)林肯政府1863年颁布的《大赦与重建宣言》中指出,一切参加叛乱的人,只要宣誓忠诚并捍卫美国宪法和联邦政府,遵守和支持国会和总统所颁发的关于奴隶制问题的法律和宣言,将一律获得总统的赦免。林肯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国家统一 B.谋求国家独立 C.瓦解种植园经济 D.确立共和制度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一切参加叛乱的人,只要宣誓忠诚并捍卫美国宪法和联邦政府,遵守和支持国会和总统所颁发的关于奴隶制问题的法律和宣言,将一律获得总统的赦免”和所学可知,林肯政府为了阻止南北分裂,在北方战胜南方政府取得胜利之后,颁布了有利于南方重建的《重建与大赦宣言》,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A项正确;林肯政府当政前,美国已经通过独立战争实现独立,排除B项;林肯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瓦解种植园经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787年第一部美国宪法已经确立共和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22.(2023·湖南怀化中考真题)时空坐标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下图是小明同学绘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空坐标图,图中时间与事件对应有误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敌,次年2月,德军投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因此,C项时间与事件对应有误,符合题意,选择C项;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3.(2023·四川广安中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材料表明欧洲联合的背景是( )
A.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 B.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C.互联网在全球普及 D.美苏两国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临苏联威胁和美国政治控制和经济渗透,欧洲各国为了避免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而走上了联合以自强的道路,D项正确;欧洲联合属于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故“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被认为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标志,排除B项;互联网全球普及是20世纪90年代,而欧洲联合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
24.(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目前有13亿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亿人忍受着饥饿,8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超过2.6亿人不能上学,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达2.5万亿美元。这说明( )
A.扶贫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B.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自身发展问题
C.争取国家独立是摆脱贫穷的唯一途径
D.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刻不容缓
【答案】D
【详解】据题干“目前有13亿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亿人忍受着饥饿,8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超过2.6亿人不能上学,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达2.5万亿美元。”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人均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严重落后,第三世界国家外债总额高达2.5万亿美元。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与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由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造成的,因此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即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刻不容缓,D项正确;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排除A项;“无法解决”“唯一途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C项。故选D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2分,每空1分,共 6分
25.(2023·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都城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唐朝都城 ,布局严整,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北宋都城 ,景象繁华,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答案】 长安 东京(或开封、汴京)
【详解】根据所学盛唐气象和宋元时期的都市的知识可知,唐都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北宋都城东京(或开封、汴京),景象繁华,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6.(2023·山东聊城中考真题)《 》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答案】 民报 新青年
【详解】根据所学中国同盟会和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创办《民报》作为机关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宣扬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思想的解放。27.(2023·江苏无锡中考真题)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 化的设想;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集体化运动。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瞩目。
【答案】 工业 农业
【详解】根据所学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可知,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28年——1937年,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瞩目。
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共3题,其中第28题6分,第29题6分,第30题8分,共 20分
28.(6分)(2023·江苏徐州中考真题)利簋
关于商周更替的历史,最早仅在《尚书》逸周书》等文献中有零星记载,可信度一直受到质疑,直到1976年在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出土利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才取得重大突破。
材料一 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意为:征服)商王纣……
——《逸周书·世俘解》
时甲子昧爽(意为:黎明),王(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益之商王纣于商南郊。时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
——《逸周书·世俘解》
译文:商王纣在商都郊外打了败仗。甲子当天晚上,纣王取五枚天智玉佩戴在身上而纵火自焚。
材料二
利簋 利簋铭文拓片
(1)研究商周历史,利簋铭文属于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1分)对比材料一、二,关于商周的更替,你认为可信的历史信息有哪些?(3分)
(2)利簋对研究中国历史有何价值?(2分)
【答案】(1)属于第一手史料。(1分)周武王在甲子日占领朝歌;商王纣被周武王击败;周武王于辛未日在阑师论功行赏。(3分)
(2)利簋为研究商周的更替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史书记载提供了实物依据。(2分)
【详解】(1)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利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及铭文是原始材料,属于第一手资料,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第一手史料更为可信,第一手资料没有掺杂个人观点。因此研究商周历史,利簋铭文属于第一手史料。
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评多钢、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商周的更替,可信的历史信息有周武王在甲子日占领朝歌;商王纣被周武王击败;周武王于辛未日在阑师论功行赏。
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簋对研究中国历史的价值,在于利簋为研究商周的更替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史书记载提供了实物依据。
29.(6分)(2023·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
国内生产总值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1953-1980年1981-1985年2.6%8.75%
1980年 1985年 年均增长率
4588亿元 9099亿元 10.6%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社会呈现新的气象。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独特景观;喇叭裤、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欣赏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据材料一,概括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2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乡社会呈现了哪些方面的新气象。(3分)
(3)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的联系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1分)
【答案】(1)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分)
(2)就业;人口流动;服饰;文化生活。(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分)
(3)经济改变生活。(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1分)
【详解】(1)根据材料一“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可知,1980—1985年,国内年均增长率大幅上升;1981—1985年全国居民消费税年均增长率大幅上升,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2)材料二“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反映的是就业方面;“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反映的是人口流动;“喇叭裤、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反映的是服饰方面;“喇叭裤、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欣赏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反映的是文化生活。
(3)材料一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社会呈现新的气象。两则材料体现了经济改变生活。
30.(8分)(2023·江苏扬州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多数人开始过上温饱生活,居民的营养状况改善,体质增强,居民结婚率和出生率上升,医学的进步使某些致死率极高的流行疾病受到控制,死亡率下降,于是人口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工业革命及其以后一个时期的英国正是处于这个阶段。
——摘编自王章辉《论英国工业革命对人口再生产方式和分布的影响》
(1)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英国人口变化趋势。(3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与工业革命”为主题,自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5分)
【答案】(1)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3分)
(2)主题:人口与工业革命
论述: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医学的进步,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出生率,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人口的增长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综上所述,英国人口增长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关系。(5分)
【详解】(1)根据图示,1790年之前出生率呈增长趋势,1790年之后出生率略微下降,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所以英国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
(2)根据材料“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多数人开始过上温饱生活,居民的营养状况改善,体质增强,”“死亡率下降,于是人口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工业革命及其以后一个时期的英国正是处于这个阶段。”可知,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医学的进步,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出生率,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结合所学知识,人口增长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所以论述为: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医学的进步,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出生率,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人口的增长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可得出结论:英国人口增长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关系。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冲刺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重03(江苏苏州专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B D B C C D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C C A B B B B A
21 22 23 24
A C D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2分,每空1分,共 6分
25. 长安 东京(或开封、汴京)
26. 民报 新青年
27. 工业 农业
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共3题,其中第28题6分,第29题6分,第30题8分,共 20分
28.(6分)【参考答案】
(1)属于第一手史料。(1分)周武王在甲子日占领朝歌;商王纣被周武王击败;周武王于辛未日在阑师论功行赏。(3分)
(2)利簋为研究商周的更替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史书记载提供了实物依据。(2分)
29.(6分)【参考答案】
(1)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分)
(2)就业;人口流动;服饰;文化生活。(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分)
(3)经济改变生活。(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1分)
30.(8分)【参考答案】
(1)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3分)
(2)主题:人口与工业革命
论述: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医学的进步,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出生率,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人口的增长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综上所述,英国人口增长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关系。(5分)冲刺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重03(江苏苏州专用)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2023·云南中考真题)西周时期,天子“授民授疆土”,将王畿(jī)以外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2023·山东烟台中考真题)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措施( )
A.使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B.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3.(2023·湖北鄂州中考真题)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 )
A.民族大交融 B.从分裂到统一
C.分封制盛行 D.经济重心南移
4.(2023·北京中考真题)对以下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B.清政府推行垦荒政策,开发西南地区
C.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巩固西北边疆
D.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5.(2023·福建中考真题)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这表明当时( )
A.水陆交通发达 B.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商帮资本雄厚 D.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6.(2023·海南中考真题)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下列组合搭配准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协定关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允许设厂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增开天津商埠
7.(2023·河北中考真题)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戊戌变法的实行 D.中华民国的创建
8.(2023·山东滨州中考真题)“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
A.维新变法的失败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9.(2023·广东中考真题)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载,1926年12月北伐军中担任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有1500人左右。在他们的宣传下,士兵加深了对“打倒军阀”的认识,因此作战非常勇敢。由此可知,这( )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B.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D.打击了国民党的分裂活动
10.(2023·河南中考真题)据统计,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 )
A.发展曲折 B.分布不平衡 C.技术落后 D.规模比较小
11.(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访问南京,在与南京市政府代表团会谈时,公然怀疑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真实性,我方予以驳斥。如果由你提供证据,下列选项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
A.近代学者相关研究成果 B.“南京大屠杀”相关影视资料
C.一位中国守军的回忆录 D.档案馆中保存的相关照片资料
12.(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题)下图所示战役的作用是( )
A.解放东北全境 B.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C.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
13.(2023·四川南充中考真题)仔细分析下表,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D.设立四个经济特区的作用
14.(2023·江苏淮安中考真题)2022年9月,“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中共十八大以来香港发展新成就。下图中“香港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主要得益于( )
A.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 B.“求同存异”方针的应用
C.“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15.(2023·重庆中考真题)2023年4月15日,非洲苏丹首都喀土穆多地发生武装冲突,安全风险急剧上升。中国派正在亚丁湾护航的导弹驱逐舰南宁舰等,于4月27日将首批668名中国同胞安全撤离到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材料从根本上说明( )
中国侨民抵达吉达港
A.中国军队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强后盾
B.改革开放后中外人员的流动不断增强
C.人民海军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D.人民解放军已经建立起联合作战体系
16.(2023·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2022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并指出:中阿互相欣赏,互学互鉴,共同倡导文明对话,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下列属于阿拉伯文化的是( )
A.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
B.《医典》、《天方夜谭》、阿拉伯数字
C.《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
D.《荷马史诗》、《十二铜表法》、帕特农神庙
17.(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题)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相比,欧洲中世纪城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封闭和狭隘 B.自由和自治 C.衰败和落后 D.割据和独立
18.(2023·江西中考真题)他始终认为自己到达的就是东方,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后来人们发现他去的地方不是东方,而是比西方更远的西方。材料中的“他”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19.(2023·四川宜宾中考真题)物理科代表巧用电路图表示17世纪后期某国家最高权力的转移(如图:打开S1,闭合S、S2,L灯亮)。其意指(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20.(2023·山东淄博中考真题)“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十月革命”“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分析以上三组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认识到( )
A.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的发展 B.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1.(2023·山东聊城中考真题)林肯政府1863年颁布的《大赦与重建宣言》中指出,一切参加叛乱的人,只要宣誓忠诚并捍卫美国宪法和联邦政府,遵守和支持国会和总统所颁发的关于奴隶制问题的法律和宣言,将一律获得总统的赦免。林肯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国家统一 B.谋求国家独立 C.瓦解种植园经济 D.确立共和制度
22.(2023·湖南怀化中考真题)时空坐标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下图是小明同学绘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空坐标图,图中时间与事件对应有误的是( )
A.A B.B C.C D.D
23.(2023·四川广安中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材料表明欧洲联合的背景是( )
A.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 B.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C.互联网在全球普及 D.美苏两国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24.(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目前有13亿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亿人忍受着饥饿,8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超过2.6亿人不能上学,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达2.5万亿美元。这说明( )
A.扶贫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B.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自身发展问题
C.争取国家独立是摆脱贫穷的唯一途径
D.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刻不容缓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2分,每空1分,共 6分
25.(2023·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都城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唐朝都城 ,布局严整,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北宋都城 ,景象繁华,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6.(2023·山东聊城中考真题)《 》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27.(2023·江苏无锡中考真题)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 化的设想;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集体化运动。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瞩目。
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共3题,其中第28题6分,第29题6分,第30题8分,共 20分
28.(6分)(2023·江苏徐州中考真题)利簋
关于商周更替的历史,最早仅在《尚书》逸周书》等文献中有零星记载,可信度一直受到质疑,直到1976年在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出土利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才取得重大突破。
材料一 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意为:征服)商王纣……
——《逸周书·世俘解》
时甲子昧爽(意为:黎明),王(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益之商王纣于商南郊。时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
——《逸周书·世俘解》
译文:商王纣在商都郊外打了败仗。甲子当天晚上,纣王取五枚天智玉佩戴在身上而纵火自焚。
材料二
利簋 利簋铭文拓片
(1)研究商周历史,利簋铭文属于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1分)对比材料一、二,关于商周的更替,你认为可信的历史信息有哪些?(3分)
(2)利簋对研究中国历史有何价值?(2分)
29.(6分)(2023·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
国内生产总值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1953-1980年1981-1985年2.6%8.75%
1980年 1985年 年均增长率
4588亿元 9099亿元 10.6%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社会呈现新的气象。不少人开始告别“铁饭碗”,纷纷“下海”;每年春节前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和入城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独特景观;喇叭裤、红裙子、文化衫、牛仔裤等风靡一时;社会上出现“读书热”和“外语热”,欣赏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日益成为大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据材料一,概括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2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乡社会呈现了哪些方面的新气象。(3分)
(3)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的联系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1分)
30.(8分)(2023·江苏扬州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多数人开始过上温饱生活,居民的营养状况改善,体质增强,居民结婚率和出生率上升,医学的进步使某些致死率极高的流行疾病受到控制,死亡率下降,于是人口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工业革命及其以后一个时期的英国正是处于这个阶段。
——摘编自王章辉《论英国工业革命对人口再生产方式和分布的影响》
(1)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英国人口变化趋势。(3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与工业革命”为主题,自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5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真题重组卷03(苏州专用)冲刺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重组卷(江苏专用)(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