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2024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九年级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无答案)

2024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一)
一、选择题(1 9小题每题2分,10~11小题每题3分。在每小题 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知识结构图可以用来说明
A.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程
C.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背景
2.鸦片战争后,一些清政府官员曾博访洋船图式进行仿造,但仍抱着旧的观念来看待海军这个新事物。到19世纪60年代初,曾国藩和左宗棠自行仿造轮船,还是遭到了失败,他们意识 到,制造轮船不引进机器生产技术是不行了。1866年,根据左宗棠建议,福州船政局成立,开 始购进机器,聘用外国技师、工匠监造轮船,截至1894年共成功造出兵船34辍。材料旨在说明清政府造船事业发展的原因是
A.近代工业的发展 B.思想观念的更新C.技术人才的培养 D.现代化之路开启
3.与右图所示誓师大会直接相关的口号是
A.打倒文言文!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国民革命万岁!
D.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4.下面是歌曲《延安颂》的歌词(部分)。由歌词内容可见,该歌曲创作的目的是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 的阵线。看!群众已抬起了头,看!群众已扬起了手。无数的人和无 数的心,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士兵瞄准了枪口,准备和敌人搏斗。
A培养国民独立人格 B.号召青年武装夺权 C鼓舞民众团结抗战 D.激励解放军的斗志
5.1954年9月,一位记者记录了一场盛事「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笔杆、圆规……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 商量着国家大事。”这场“盛事”
A.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C.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 1983年1月,石家庄正定下发了包干到户责任制办法,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户。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在河北省开创了先河。同一年,大包干在河北省走向普及。当年,尽管遭受了新 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特大干旱,全省粮食总产量还是达到1899. 9万吨,比1978年增长 12.6%。以上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果突出 B.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C.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D.政企分开释放企业活力
7. □建立了环球交通网络,世界各地形成了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应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 “三角贸易” C.资产阶级革命 D.殖民扩张
8.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场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下表是他们整理的资料。据此判断研学活动的主题应是
A.近代科学与文化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国际格局的演变
9.右侧为一战期间美国的宣传海报:美国海军陆战队
登陆法国。对此解读正确 的是
A.美法两国都是反法西斯国家
B.美国此举是为抢夺胜利果实
C.美军的作战对象主要是日本
D.美军参加的是诺曼底登陆战
10.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在战争中物质财富损失率达36%,战后人均年收人只 有30美元,国民经济陷人崩溃的边缘。但是仅仅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经济就得到了恢复和 发展,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经济大国。“它”是
A.法国 B.苏联 C.德国 D.日本
11.下面是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的目录,据自录内容判断①②处应 分别填入
A.协约国 同盟国 B.殖民地 半殖民地国家
C.法西斯国家 反法西斯国家 D.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二、非选择题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 1936年10月,毛泽东对来访的斯诺说:“部队几乎不断地在行军,并且进行了最剧烈的战斗。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危险的江河,越过中国一些最高和最险峻的山口……跋涉荒无人烟的草地,经受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在占全中国白军半数的敌人的追击下,通过了所有这一切天然险阻,并且突破了湘、粤、桂、瓢、滇、川、康(西康)、 甘、陕各省地方军队的堵截,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并在中国的大西北扩大了现在这个根据地。”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史事的艰难历程?(2分)
(2)材料反映的史事虽历经艰难但最终取得了胜利。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给我们 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有哪些。(3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继承了其精神遗产在军事领域取得的成果。(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一战使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斗争从战场转移到谈判桌前,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召开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维护帝国主义战胜国利益和战后和平的新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国际事务中发生的多个重大事件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一体系相关联。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该体系自身存在的多种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了它的崩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国家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美苏为首的两 大集团终于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出现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1)材料一中的“新体系"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试举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与这一 体系相关联”的事例。(2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的特点及对当时世界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在新的世界秩序构建中应汲取的教训。(4分)
14.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30分)
材料一中国近代三次留学热潮
第一次热潮 甲午战争之后 出现留学日本热潮,大多学的是军事、政治等课程,涌现了一批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和立宪运动的骨干分子,如秋瑾、章太炎等。
第二次热潮 1909年到辛亥革命前 出现了留学美国的热潮,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涌现了一大批中 国近现代驰名中外的学者和科学家。如侯德榜、竺可桢、茅以升、马寅初、周培源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热潮 五四运动前后 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他们把“俭学”和“勤工”、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涌现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
(1)据材料一,概括三次留学热潮各自的特点。(1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次留学热潮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3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北省2024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九年级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