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诊断测试九年级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4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务必在答题纸上作答,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考试结束,只收答题纸。
3.答卷前,请在答题纸上将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4.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5.主观题答案须用黑色字迹钢笔、签字笔书写。
6.必须在答题纸上题号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书写,无效。
7.保持卷面清洁、完整。禁止对答题纸恶意折损,涂画,否则不能过扫描机器。
一、单选题(每个2分,共50分)
1. 在十九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电灯、电话以及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
A. 大发展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B. 重大的发明和发现会改变世界
C. 人类社会由此跨入电气时代 D. 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
2. 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
A. 科学研究引领技术突破 B. 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C. 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化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 下列哪位人物的作品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
A. 托尔斯泰 B. 巴尔扎克 C. 达尔文 D. 贝多芬
4.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从材料可得出,一战
A. 首先在英德两国间爆发 B. 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
C. 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D. 极大地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5.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材料评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
A. 起因 B. 进程 C. 结果 D. 性质
6. 以下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B. 战后初期的世界 C.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 二战后世界格局
7. 当两万多武装工人和水兵冲向不足两千人把守的临时政府在彼得格勒的最后一个堡垒冬宫的时候,政权的更迭就像街头换岗一样波澜不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见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 掌握了优势的军事力量 B. 赢得了市民的支持
C. 改变了历史进程 D. 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8. 列宁称之为闻所未闻的、掠夺性的和约,它把德国民众置于奴隶的地位,由此埋下德意志民族复仇的种子,并最终被希特勒等法西斯分子所利用。可见材料评述“和约”的不合理之处在于( )
A. 被希特勒等法西斯分子利用 B. 剥夺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
C. 不准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D. 将德国民众当成惩罚的对象
9. 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他们在□□地区仍然矛盾重重,□□应填( )
A. 非洲 B. 美洲 C. 亚太 D. 欧洲
10. 工业化的标志之一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40年的12年里,苏联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数量,在其他国家需要30至50年。与他的研究结果最为密切的原因是苏联
A. 废除了封建农奴制 B.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 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其中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扎格鲁尔领导的埃及华夫脱运动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两次民族解放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B. 都爆发了大规模暴力革命
C. 都打击了美国殖民统治 D. 都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12. 1934年,洛雷纳·希科克在美国访问数月后感慨道:我原以为至少在大工业中法规会起作用,但我现在敢断言,99%的美国大企业正试图撕毁法规,而小企业则连假装遵守都不干。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A. 克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B. 遭到了部分资本家抵制
C. 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D. 实施了全面公有制政策
13. 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且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罗斯福总统也因此受到了美国人民的深切爱戴。这主要是由于罗斯福
A. 追求自由、争取独立
B 解放黑奴、维护统一
C. 讲求实际、勇于创新
D.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14. 下面统计表中的“某时期”应是( )
某时期美、德、日三国的经济状况统计表
工业生产(下降比率) 对外贸易(下降比率) 失业人数
美国 50% 75.65% 1700万
德国 40.2% 70% 600余万
日本 32.5% 50% 近300万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B. 经济大危机时期
C.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D. 冷战时期
15. 由如图内容可知该部分的历史研究主题是( )
A.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 B. 两大军事集团对立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 反法西斯战争全面暴发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 )
A. 闪击波兰 B. 莫斯科保卫战 C. 诺曼底登陆 D. 斯大林格勒战役
17. 20世纪有两个新兴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个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两次公然挑战现存世界秩序;另一个则充当意识形态的挑战者,同时积蓄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挑战的实力。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
A 美国和苏联 B. 英国和德国 C. 德国与苏联 D. 日本与中国
18. 下图所示目录选自《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目录中的________应填入( )
第五节 柏林危机:________ 不断加剧的德国分裂状态 封锁柏林与“空中走廊” 危机的解决与两德分立
A. 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B. 美苏冷战的开始
C. 全面冷战对峙局面 D. 北约与华约对峙
19. 一战的残酷性、欧洲全球地位的滑落,反战情绪广泛传播,使欧洲的精英认为欧洲的联合是欧洲未来的唯一出路,由此不能得出( )
A. 人们试图用和平手段实现欧洲联合 B. 一战是欧盟成立的基础
C. 一战对欧洲的联合有一定推动作用 D. 人们对欧洲联合寄予希望
20. 二战后的20多年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10.5%,远远高于其他所有资本主义工业国,这一现象产生的政治保障是( )
A. 民主化改革 B. 发展教育 C. 加强外贸 D. 引进技术
21. 1991年以后装饰在演讲台上的列宁塑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挂在墙上的俄罗斯联邦的国旗,这一局面的出现( )
A. 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B. 推动冷战对峙局面出现
C.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损失 D. 有利于联合国的出现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下史实中能够直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杜鲁门主义出台 B. 日本崛起 C. 召开万隆会议 D. 东欧剧变
23. 2022年的俄乌战争举世瞩目,其实早在1997年美国的苏联顾问专家乔治·凯南就预测到如果北约继续东扩的话,俄罗斯就会通过战争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可见北约是美国推行□□□□政策的工具( )
A. 门户开放 B. 霸权主义 C. 和平演变 D. 恐怖主义
24. 联合国的出现是国际机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即全球化进程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国际和平与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事务需要全球管理。这说明联合国的出现是因为
A. 二战中盟国达成的共识 B. 全球化进程发展的需要
C. 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 D. 传统国际体系的瓦解
25. 第三次科技革命重要成就是( )
A.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B. 航天技术的突破
C. 妇女地位的提高 D. 人口的快速增长
二、非选择题(共四小题,共50分)
26. 基础知识问答。
【目的类】说出以下史实的主要目的
(1)巴黎和会的召开、欧共体的成立、联合国的成立。
【影响类】说出以下史实的主要影响
(2)十月革命的胜利、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米比亚独立。
27. 两次世界大战令人印象深刻,也改变了世界面貌。据所学和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1)结合地图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该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反攻的要求,以缓解数百万德国军队给苏联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当时美国尚未参战,英国也没有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挫折中缓过来,根本无力在西欧实施大规模登陆战;进入1942年形势继续恶化,苏联红军在凶猛的德军面前且战且退,经受着巨大的人员伤亡,苏再次提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牵制德军的要求,在英国的坚持下英美决定首先在北非实施登陆,斯大林对英美的决定感到愤怒……
(2)材料中的“苏联红军在凶猛的德军面前且战且退”指的是二战中的哪一战争。
(3)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战争的突出特点。并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
28.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20世纪初,德国经济实力已经仅次于美国,跃居欧洲第一。高度的工业化为德国带来了海量的技术工人,这使得德国能够迅速崛起。
材料二 苏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同时也饱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这是加强国防,发展工业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在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38年据统计苏联的工业产量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材料三 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贸易额减少了三分之二。其中美国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口最多时达1700万,400万学生停课,700万美国人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每天自杀的人就有上千例
(1)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概括上述国家出现以上情形的国际背景。
(2)面对上述情形,据材料和所学分别说出以上国家是如何去应对的。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是社会主义超出一国的范围,在东欧、亚洲以及拉丁美洲建立了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 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深入,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开始了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促进了各国的相互竞争、相互依存。
材料二 独立后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非洲国家盲目照搬原宗主国或美国的发展模式,也有极少数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由于也是一种模仿或照搬,结果并不理想。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选择了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也走了不少弯路。
材料三
联合国总部 世界贸易组织总部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世界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及出现以上状况的共同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冷战后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诊断测试九年级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4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务必在答题纸上作答,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考试结束,只收答题纸。
3.答卷前,请在答题纸上将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4.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5.主观题答案须用黑色字迹钢笔、签字笔书写。
6.必须在答题纸上题号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书写,无效。
7.保持卷面清洁、完整。禁止对答题纸恶意折损,涂画,否则不能过扫描机器。
一、单选题(每个2分,共50分)
1. 在十九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电灯、电话以及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
A. 大发展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B. 重大的发明和发现会改变世界
C. 人类社会由此跨入电气时代 D. 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题干描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情况,与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无关,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题干“在十九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可知,十九世纪后期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题干“并以电灯、电话以及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可知,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改变世界,人类进入“电气时代”。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故选D项。
2. 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
A. 科学研究引领技术突破 B. 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C. 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化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机器的应用,推动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这说明科技进步是引起社会变化、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故选C;材料反映的机器导致社会变革,并没有反映科学研究与技术突破的关系,故排除A;1900年男女平等基本实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1900年西方资本主义统治着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说法不符合当时世界的情况,故排除D。
3. 下列哪位人物的作品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
A. 托尔斯泰 B. 巴尔扎克 C. 达尔文 D. 贝多芬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在宏阔的社会背景下描绘出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尤其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所以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A项正确;巴尔扎克是法国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排除B项;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提出进化论,排除C项;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4.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从材料可得出,一战
A. 首先在英德两国间爆发 B. 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
C. 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D. 极大地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引起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19世纪末,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德科技领先,工业总产值增长迅速,居世界前两位,而英国和法国工业产量则处于比较低的位次;就殖民地而言,英法的殖民地最多,而美德相对较少。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国家要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形成了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综上所述,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故选B;一战首先在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爆发,A错误;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5.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材料评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
A. 起因 B. 进程 C. 结果 D. 性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这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评述,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转折、重大战役等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同盟国失败,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6. 以下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B. 战后初期的世界 C.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 二战后世界格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代表工人、士兵的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实行了一系列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大工业、铁路等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一战后,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新秩序,形成一战后的世界格局,这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体系,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到来。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是这一时期突出的民族解放运动,其影响深远,颇具特色,巩固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成果,开辟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的新时代。因此,题干反映的主题是战后初期的世界,B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与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美国内战有关,排除A项;经济大危机在1929年以后,排除C项;二战后世界格局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 当两万多武装工人和水兵冲向不足两千人把守的临时政府在彼得格勒的最后一个堡垒冬宫的时候,政权的更迭就像街头换岗一样波澜不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见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 掌握了优势的军事力量 B. 赢得了市民的支持
C. 改变了历史进程 D. 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当两万多名武装工人和水兵冲向不足两千人把守的临时政府在彼得格勒的最后一个堡垒冬宫的时候”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是,武装工人和水兵的数量远远多于临时政府的武装,在力量对比方面占据了优势,A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市民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改变了历史进程是十月革命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在192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8. 列宁称之为闻所未闻的、掠夺性的和约,它把德国民众置于奴隶的地位,由此埋下德意志民族复仇的种子,并最终被希特勒等法西斯分子所利用。可见材料评述“和约”的不合理之处在于( )
A. 被希特勒等法西斯分子利用 B. 剥夺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
C. 不准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D. 将德国民众当成惩罚的对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目信息可知,列宁所谈的条约应为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合约内容包括: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重新划定德国疆界、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军备、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其中列宁强调这一合约“把德国民众置于奴隶地位”,即德国的赔偿等全部加到了人民的头上,使德国民众的生活质量极差,所以材料评述“和约”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将德国民众当成惩罚的对象,D项正确;被希特勒等法西斯分子利用是《合约》所产生的历史结果,并非是其本身的不合理之处,排除A项;剥夺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虽然损害整个德国的利益,但并非与全体民众利益挂钩,排除B项;不准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虽然损害整个德国的利益,但并非与全体民众利益挂钩,排除C项。故选D项。
9. 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他们在□□地区仍然矛盾重重,□□应填( )
A. 非洲 B. 美洲 C. 亚太 D. 欧洲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在亚太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尤其美日两国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C项正确;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的关系,排除AD项;一战的中心在欧洲,远离美洲,帝国主义在美洲的矛盾并不突出,排除B项。故选C项。
10. 工业化的标志之一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40年的12年里,苏联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数量,在其他国家需要30至50年。与他的研究结果最为密切的原因是苏联
A. 废除了封建农奴制 B.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 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工业化的标志,就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农业到工业的转移”“1928年到1940年”结合所学可知,与苏联劳动力快速转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D正确;废除农奴制是在19世纪60年代,排除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生在1918—1921年,排除B;苏联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发生在1917年,排除C。故选D。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其中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扎格鲁尔领导的埃及华夫脱运动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两次民族解放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B. 都爆发了大规模暴力革命
C. 都打击了美国的殖民统治 D. 都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埃及华夫脱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者,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扎格鲁尔领导的埃及华夫脱运动的共同之处是都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A项正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特点是采取非暴力和不合作的形式抵制政府、抵制英货、罢工、罢业,进行和平的政治抗争,排除B项;这两次民族民主运动的共同之处是都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C项;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使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使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934年,洛雷纳·希科克在美国访问数月后感慨道:我原以为至少在大工业中法规会起作用,但我现在敢断言,99%的美国大企业正试图撕毁法规,而小企业则连假装遵守都不干。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A. 克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B. 遭到了部分资本家抵制
C. 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D. 实施了全面公有制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用以规范工业生产,但遭到一些资本家的抑制,B项正确;材料是说一些资本家对新政的态度,不是说新政的作用,排除AC二项;罗斯福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3. 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且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罗斯福总统也因此受到了美国人民的深切爱戴。这主要是由于罗斯福
A. 追求自由、争取独立
B. 解放黑奴、维护统一
C. 讲求实际、勇于创新
D.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缓解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且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罗斯福总统也因此受到了美国人民的深切爱戴。这主要是由于罗斯福讲求实际、勇于创新,故C符合题意;追求自由、争取独立,解放黑奴、维护统一,反对战争、珍爱和平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4. 下面统计表中的“某时期”应是( )
某时期美、德、日三国的经济状况统计表
工业生产(下降比率) 对外贸易(下降比率) 失业人数
美国 50% 75.65% 1700万
德国 40.2% 70% 600余万
日本 325% 50% 近300万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B. 经济大危机时期
C.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D. 冷战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之下,美国、德国、日本的工业生产、对外贸易都在急剧下降,失业人数急剧上涨,反映出经济危机的破坏性极大,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大幅下降,世界贸易严重缩减,大量工厂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庞大,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全球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国家,不仅仅包含美、德、日三国,排除AC项;冷战时期美、德、日三国的经济状况好转,而不是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15. 由如图内容可知该部分的历史研究主题是( )
A.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 B. 两大军事集团对立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 反法西斯战争全面暴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反映的是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俄国吞并奥地利反映的是德国的侵略扩展;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反映的是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因此,题干图片反映的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A项正确;两大军事集团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确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排除C项;反法西斯战争全面暴发在二战爆发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 )
A. 闪击波兰 B. 莫斯科保卫战 C. 诺曼底登陆 D. 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敌。次年2月,德军投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D项正确;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二战爆发,排除A项;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排除C项。故选D项。
17. 20世纪有两个新兴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个凭借它经济和军事实力两次公然挑战现存世界秩序;另一个则充当意识形态的挑战者,同时积蓄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挑战的实力。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
A. 美国和苏联 B. 英国和德国 C. 德国与苏联 D. 日本与中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德国和苏联,德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以及克服经济危机先后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信奉马列主义,对资本主义构成严重挑战,C项正确;在20世纪上半期,美国并不是现存世界秩序挑战者,排除A项;在20世纪上半期,英国不可能是是现存世界秩序挑战者,排除B项;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并不是意识形态的挑战者,排除D项。故选C项。
18. 下图所示目录选自《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目录中的________应填入( )
第五节 柏林危机:________ 不断加剧的德国分裂状态 封锁柏林与“空中走廊” 危机的解决与两德分立
A. 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B. 美苏冷战的开始
C. 全面冷战对峙局面 D. 北约与华约对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不断加剧的德国分裂状态、封锁柏林与“空中走廊”、危机的解决与两德分立”可知这反映的是冷战时期两德分立的史实,根据所学知识,1949年9月,西德建立,10月,东德建立,两德分立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故目录中应填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A项正确;美苏冷战的开始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排除B项;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华约的成立,排除C项;北约、华约两大组织对峙,标志着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19. 一战的残酷性、欧洲全球地位的滑落,反战情绪广泛传播,使欧洲的精英认为欧洲的联合是欧洲未来的唯一出路,由此不能得出( )
A. 人们试图用和平手段实现欧洲联合 B. 一战是欧盟成立的基础
C. 一战对欧洲的联合有一定推动作用 D. 人们对欧洲联合寄予希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一战促进了欧洲的联合,但欧盟是在二战后开始酝酿并在1993年成立的,所以不能得出一战是欧盟成立的基础,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人们试图用和平手段实现欧洲联合说法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一战对欧洲的联合有一定推动作用说法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人们对欧洲联合寄予希望说法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0. 二战后的20多年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10.5%,远远高于其他所有资本主义工业国,这一现象产生的政治保障是( )
A. 民主化改革 B. 发展教育 C. 加强外贸 D. 引进技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二战后的20多年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10.5%,远远高于其他所有资本主义工业国”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由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以及美国扶持日本,主要是朝鲜战争时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加上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原因,日本在1968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因此,二战后日本迅速发展的政治因素是进行民主化改革,A项正确;发展教育是教育措施,排除B项;加强外贸、引进技术属于经济措施,排除CD项。故选A项。
21. 1991年以后装饰在演讲台上的列宁塑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挂在墙上的俄罗斯联邦的国旗,这一局面的出现( )
A. 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B. 推动冷战对峙局面出现
C.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损失 D. 有利于联合国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91年以后装饰在演讲台上的列宁塑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挂在墙上的俄罗斯联邦的国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损失,C项正确;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排除A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排除B项;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下史实中能够直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杜鲁门主义出台 B. 日本崛起 C. 召开万隆会议 D. 东欧剧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C项正确;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排除A项;日本不属于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排除D项。故选C项。
23. 2022年的俄乌战争举世瞩目,其实早在1997年美国的苏联顾问专家乔治·凯南就预测到如果北约继续东扩的话,俄罗斯就会通过战争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可见北约是美国推行□□□□政策的工具( )
A. 门户开放 B. 霸权主义 C. 和平演变 D. 恐怖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美苏冷战结束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所以材料可以得出北约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工具,B项正确;门户开放是19世纪末美国针对中国采取的政策,排除A项;和平演变是美国针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文化侵蚀政策,排除C项;恐怖主义是指通过威胁、实施暴力等手段来恐吓或胁迫民众或政府,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24. 联合国的出现是国际机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即全球化进程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国际和平与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事务需要全球管理。这说明联合国的出现是因为
A. 二战中盟国达成的共识 B. 全球化进程发展的需要
C. 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 D. 传统国际体系的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联合国的出现是国际机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即全球化进程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国际和平与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事务需要全球管理。”意思是联合国的出现,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一个国际组织管理国际和平与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事务。B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二战中的盟国,A排除;材料的文字没有涉及美国称霸,C排除;材料涉及联合国的出现,没有文字反映传统国际体系的瓦解。D排除;故选B。
25.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就是( )
A.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B. 航天技术的突破
C. 妇女地位的提高 D. 人口的快速增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其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A项正确;航天技术的突破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其他领域的发展,但不是最重要的成就,排除B项; 妇女地位的提高、人口的快速增长均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有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共四小题,共50分)
26. 基础知识问答。
【目的类】说出以下史实的主要目的
(1)巴黎和会的召开、欧共体的成立、联合国的成立。
【影响类】说出以下史实的主要影响
(2)十月革命的胜利、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米比亚独立。
【答案】26. 目的:巴黎和会的召开: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欧共体的成立:推动欧洲经济发展或摆脱美苏控制;联合国的成立:维护世界和平。
27. 主要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德国开始建立法西斯政权。
纳米比亚独立: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或非洲获得独立。
【解析】
【小问1详解】
目的: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这就是巴黎和会。二战后,为了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摆脱美国的控制,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二战后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战胜国主张建立了联合国。
【小问2详解】
主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了德国法西斯政权,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27. 两次世界大战令人印象深刻,也改变了世界面貌据所学和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1)结合地图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该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反攻的要求,以缓解数百万德国军队给苏联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当时美国尚未参战,英国也没有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挫折中缓过来,根本无力在西欧实施大规模登陆战;进入1942年形势继续恶化,苏联红军在凶猛的德军面前且战且退,经受着巨大的人员伤亡,苏再次提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牵制德军的要求,在英国的坚持下英美决定首先在北非实施登陆,斯大林对英美的决定感到愤怒……
(2)材料中的“苏联红军在凶猛的德军面前且战且退”指的是二战中的哪一战争。
(3)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战争的突出特点。并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
【答案】27. 影响:一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构建了凡尔赛体系;一战后,欧洲出现了许多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或奥匈帝国解体,分为奥地利匈牙利,巴尔干半岛出现许多新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等。(答出2点即可)
28. 战争:苏德战争或莫斯科保卫战。
29. 特点:极其艰巨;
原因:德国法西斯在欧洲疯狂扩张,拥有强大的经济和战略资源;德国在军事上的巨大优势;德国采用闪击战略;战争初期苏联没有做充分准备;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欧洲主要战场,承受了德国法西斯最大规模进攻;英美没有及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不能及时为苏联分担压力。(任选三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响:根据图片可以得出,一战之后,奥匈帝国分裂,欧洲出现了许多民族国家,体现出欧洲出现了许多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或奥匈帝国解体,分为奥地利匈牙利,巴尔干半岛出现许多新国;根据图片可以得出,一战后俄国转变为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一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构建了凡尔赛体系
【小问2详解】
战争:根据材料“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反攻的要求”、“进入1942年形势继续恶化,苏联红军在凶猛的德军面前且战且退,经受着巨大的人员伤亡”,结合所学知识,1941年,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并且攻击莫斯科,这场战争指苏德战争或莫斯科保卫战。
【小问3详解】
特出特点:根据材料“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反攻的要求,以缓解数百万德国军队给苏联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当时美国尚未参战,英国也没有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挫折中缓过来,根本无力在西欧实施大规模登陆战;进入1942年形势继续恶化,苏联红军在凶猛的德军面前且战且退,经受着巨大的人员伤亡“可以得出这场战争极其艰巨。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德军在二战初期占据优势的原因主要有德国法西斯在欧洲疯狂扩张,拥有强大的经济和战略资源;德国在军事上的巨大优势;德国采用闪击战略;战争初期苏联没有做充分准备;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欧洲主要战场,承受了德国法西斯最大规模进攻;英美没有及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不能及时为苏联分担压力。
28.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20世纪初,德国经济实力已经仅次于美国,跃居欧洲第一。高度的工业化为德国带来了海量的技术工人,这使得德国能够迅速崛起。
材料二 苏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同时也饱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这是加强国防,发展工业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在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38年据统计苏联的工业产量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材料三 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贸易额减少了三分之二。其中美国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口最多时达1700万,400万学生停课,700万美国人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每天自杀的人就有上千例
(1)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概括上述国家出现以上情形的国际背景。
(2)面对上述情形,据材料和所学分别说出以上国家是如何去应对的。
【答案】28. 国际背景: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德国实力增强;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材料二: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西方国家对苏联敌视、封锁;材料三: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29. 应对:德国:进行海外扩张,英德矛盾激化,最终发动一战。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形成苏联模式。 美国:罗斯福新政。
【解析】
【小问1详解】
国际背景:材料一:根据材料一“到20世纪初,德国经济实力已经仅次于美国,跃居欧洲第一……迅速崛起”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德国实力增强;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材料二:根据材料二“苏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世界第二位”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西方国家对苏联敌视、封锁;材料三:根据材料三“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每天自杀的人”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小问2详解】
应对:结合所学可知,德国:根据材料一“德国能够迅速崛起”结合所学可知,进行海外扩张,英德矛盾激化,最终发动一战。苏联:根据材料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可知,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形成苏联模式。美国: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和经济危机。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是社会主义超出一国的范围,在东欧、亚洲以及拉丁美洲建立了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 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深入,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开始了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促进了各国的相互竞争、相互依存。
材料二 独立后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非洲国家盲目照搬原宗主国或美国的发展模式,也有极少数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由于也是一种模仿或照搬,结果并不理想。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选择了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也走了不少弯路。
材料三
联合国总部 世界贸易组织总部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世界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及出现以上状况的共同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冷战后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
【答案】(1)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不同国家体系;国家发展模式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2)状况:发展相对缓慢或结果并不理想,共同原因:盲目照搬或模仿其他国家发展模式。
(3)和平与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二战后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是社会主义超出一国的范围”可得出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根据材料一“在东欧、亚洲以及拉丁美洲建立了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 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深入,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可得出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不同国家体系、国家发展模式不同;根据材料一“开始了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可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小问2详解】
状况:据材料二“独立后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非洲国家盲目照搬原宗主国或美国的发展模式,也有极少数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由于也是一种模仿或照搬,结果并不理想。”可得出非洲国家的发展状况是大部分国家赢得独立后,发展相对缓慢;共同原因:根据材料二“大部分非洲国家盲目照搬原宗主国或美国的发展模式”“也有极少数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由于也是一种模仿或照搬”可知共同原因是盲目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
【小问3详解】
时代主题:根据材料三图片“联合国总部”“世界贸易组织总部”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首要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等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的生活。世界贸易组织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