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见面考历史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鲁家塬子遗址属仰韶文化遗存。遗物有尖底瓶、钵、盆、罐、陶纺轮、刀、石斧、石环及彩陶片、红陶残片。纹饰有鱼纹、几何纹、宽带纹、曲线纹、绳纹、附加堆纹。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出现了早期文明曙光 B. 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发达
C. 已出现了早期手工业 D. 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鲁家塬子遗址纹饰有鱼纹、几何纹、宽带纹、曲线纹、绳纹、附加堆纹,纹饰的出现与手工业有关,C项正确;城市、文字等才是早期文明的特征,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 《墨子·备穴》中提及一种守城装置——“地听”。通过在城墙脚下间距相等的数口深井,将薄皮革裹紧的坛子埋入其中,可利用共振原理探查敌袭。类似的设置方式,后来被较广泛地用于古戏台的搭建。“地听”的发明和使用( )
A. 始终贯彻了“非攻”信条 B. 凝聚了我国先民的智慧
C. 说明技术创新源于战争 D. 表明中国曲艺源远流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可知,墨家在总结物理规律和工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明的“地听”不仅用于战争侦查,后来还被广泛运用于文化表演活动,这些发明和运用凝聚了我国先民的智慧,B项正确;“地听”的原始设计虽然只用于守城,但其使用范围很广,“始终”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探究曲艺的起源和流传,排除D项。故选B项。
3. 李斯在《狱中上书》说:“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 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这表明秦的统一得益于( )
A. 商鞅变法的彻底 B. 政策和策略的合理性
C. 李斯的雄才大略 D. 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可知,秦之所以得以统一,得益于在政治、策略、军事训练、品轶爵禄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合理,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商鞅变法,无法得出相关的结论,排除A项;李斯的《狱中上书》提到了自己的功劳,但并未认为自己雄才大略,排除C项;秦朝统一之后建立了专制集权制度,因此D项不构成秦统一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下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
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 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
A.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B. 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
C. 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D. 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根据两幅藩封图对比可知,从高帝十年到文帝十一年,虽然藩封数量增加了,但藩封的面积却变小了,这一变化体现出地方势力逐渐削弱,中央集权逐渐加强,A项正确;这一变迁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题中所述现象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项;“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这一变迁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题中未体现人口的大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两汉时期,经济最发达的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其次是巴蜀和淮北,再次是淮南、汉水流域和长江下游以南的丹阳、吴会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得以恢复,吴国所处的长江流域得到有效开发,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B. 经济发展深受政局影响
C. 政权分立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交流 D. 古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得以恢复,吴国所处的长江流域得到有效开发,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故南方经济开始有所发展,B项正确;此时南方地区刚刚得到开发,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政局状况影响经济发展,与政权分立无关,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6. 苏轼在《读〈开元天宝(713年~756年)遗事〉三首》中曰:“潭里舟船百倍多,广陵铜器越溪罗。三郎官爵如泥土,争唱弘农得宝歌。”据此可知,唐开元天宝时( )
A. 科举制造成了官员的冗杂 B. 两税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C. 交通便利使商品贸易发展 D. 社会风气受到佛教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唐朝(中国)。题干“广陵铜器越溪罗”“潭里舟船百倍多”描写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江南地区的繁荣,交通比较方便,商品存在跨区域贸易,由此可知交通便利促进商品贸易发展,C项正确;宋代因为机构设置的重看,导致官员冗杂,排除A项;当时两税法尚未推行,排除B项;唐朝的社会风气受到民族融合和佛教的影响,但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 “土河”是唐代的一种军事侦察方式,即“于山口贼路,横断道,凿阔二丈,深二尺,以细沙散土填平,每日检行,扫令净平,人马入境,即知足迹多少”。近年,某遗址出土了一件被认为是体现该侦察方式的纸质文书。此文书最有可能出土于( )
A. 四川绵竹剑门关遗址 B. 广东广州“蕃坊”遗址
C. 新疆尉犁沙堆烽遗址 D. 陕西西安“西市”遗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以细沙散土填平”并结合所学,中国新疆地区位于大西北,气候干旱,沙子较多,该地区的军民应该对沙土的特点也非常熟悉,故用细沙做侦察工具的文书应该出土于新疆地区,C项正确;四川绵竹剑门关地区是山峰地形,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广州气候潮湿,不太有沙土地,排除B项;西安“西市”是设置在都城里的市场,路面建设应该不错,不太适合挖坑填土,排除D项。故选C项。
8. 唐代《大唐新语》载:“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由此可知,唐初( )
A. 奉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B. 佛教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
C. 开始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 D.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可知,体现的是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佛教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
9. 宋太祖时,诸州通判与知州争执时,常常声称:“我监州也,朝廷使我来监汝!”真宗时,保州通判孙冲因与知州争事被贬降监当吉州酒。神宗元丰时,延州通判吴安宪,“务专部事,多自判决”。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北宋( )
A. 通判擅权现象普遍 B. 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C. 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 政治风气的因循守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大意是北宋时期地方通判与知州争夺事权,反映了知州与通判的相互制约,B项正确;“普遍”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问题,无法得出“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结论,排除C项;政治风气因循守旧符合北宋史实,但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据记载,元代恢复科举后,科举出身的蒙古人起初常被委任从六品官,而色目人、汉人、南人则降一级录用;后来又开放“纳粟获功二途。富者往往以此求进……后求之者众。亦绝不与南人”。由此可知,元代( )
A. 选官模式趋于公平 B. 阶级矛盾较为尖锐
C. 民族歧视观念浓厚 D. 富商政治地位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纳粟获功二途。富者往往以此求进……后求之者众。亦绝不与南人”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恢复科举制之后,不仅在进士任官方面对蒙古人以外的民族有所压制,甚至在向朝廷捐款为官方面也对“南人”有所限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南人”参加科举的限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排除B项;部分富商可以通过“纳粟”提高个人的政治地位,但不等于富商阶层的政治地位获得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以下文献反映了古代中国思想家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探讨,其中朱熹的观点是( )
A.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B.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C. “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D.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南宋(中国)。“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是朱熹对于世界本源的探究,D项正确;A选项是老子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探讨,排除A项;B选项是王阳明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探讨,排除B项;C选项出自《易传·系辞上》,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明朝官方纸币大明宝钞,“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宝钞发行后不久因其滥发而贬值,民间重银轻钞,政府屡禁不止。“一条鞭法”后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朝廷不得不开放银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中央和地方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B. 经济发展影响政府的货币政策
C. 政府主动放松了对市场的管理 D. 货币经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从材料中“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与“‘一条鞭法’后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朝廷不得不开放银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从遏制金银交易到顺应白银流动,体现了其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视以及遵循,B项正确;材料所述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政府放松管理有主观因素,但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不得已顺势而为,排除C项。货币经济之意是货币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 雍正朝规定,臣下若有不方便让上级知道的事情,可以通过奏折报告给皇帝,皇帝不好马上向全体官员公布的意见,也可以悄悄地下达给臣下,“以本章所不能尽者,则奏折可以详陈,而夫谕旨所不能尽者,亦皆于奏折中详悉批示,以定行止"。这些举措( )
A. 废除了奏章制度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保障了政令畅通 D. 密切了君臣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以本章所不能尽者,则奏折可以详陈,而夫谕旨所不能尽者,亦皆于奏折中详悉批示,以定行止",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密折制度,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故B项正确;清朝灭亡奏章制度才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政令的传达,排除C项;密折制度密切了君臣关系,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据地方志资料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中居民达2000户以上万人左右的大镇共37个,居民在5万人左右的巨镇有15个;据学者统计,清代强盛时期,江南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约为20%,乾隆时期苏州府吴江县的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5%。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市镇( )
A. 工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B. 垄断了区域商贸活动
C. 早期城市化水平较高 D.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人口数量较多,而人口集中意味着这些市镇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吸纳这些人,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是工商业繁荣,A项正确;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并没有达到对区域商贸活动的垄断,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也不属于城市,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这一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排除C项;通过工商业市镇人口数量信息并不能看出社会阶层流动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5. “税权基于国权而发生,本以国定为原则。当订约时,未尝不可据理力争,耆英等不谙此,轻许将税则列入条约,遂开协定之恶例。”与此内容有关的战争( )
A. 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B. 使圆明园遭抢劫焚毁
C. 收复了新疆南北两路 D. 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由材料“轻许将税则列入条约,遂开协定之恶例”可知该条约内容为协定关税,是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与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所攫取的特权,A项正确;使圆明园遭抢劫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收复了新疆南北两路是左宗棠发兵新疆的战果,排除C项;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862年,李鸿章指出:“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现在江浙尚在用兵,托名学制以剿贼,亦可不露痕迹,此诚不可失之机会也”。这体现出李鸿章兴办洋务的目的是( )
A. 实业救国 B. 以夷制夷 C. 御侮制内 D. 改革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2年(中国)。根据材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托名学制以剿贼”可知,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抵御外侮、镇压人民,C项正确;实业救国开始与19世纪末,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李鸿章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叛乱,并非“以夷制夷”,排除B项;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7. 胡适指出:当时(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很多人虽然并不真正了解科学进化论,但是“想一想中国面临瓜分灭国的危机,他们更觉得这个天演公式是当头一棒,受了绝大刺激”。从此“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据此可知,戊戌维新运动( )
A. 助推中国人民实现了全面觉醒 B. 实现了思想文化的革新
C. 对国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戊戌变法期间(中国)。据材料“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他们更觉得这个天演公式是当头一棒,受了绝大刺激”“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和所学可知,戊戌维新运动对国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助推了思想解放,C项正确;抗日战争助推中国人民实现了全面觉醒,排除A项;戊戌维新运动属于制度层面上的变革,排除B项;戊戌维新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8. 有历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在缺少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忽然到来,匆匆催生了民主共和,却不可能为这个崭新的共和国准备下新型的官员和现代公民,仍然上演着皇帝时代为王牧民的官员与千百万草民的旧戏”。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
A. 君主专制制度仍留有残余 B. 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
C. 彻底批判旧思想的必要性 D. 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点意在说明,共和政体虽已建立,但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所束缚,因此,需要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展开彻底批判,即开展新文化运动,C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使社会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9. 民国初年,政府采取的一些鼓励垦荒的措施,刺激资本主义土地经营的发展,新式资本主义农场在辛亥革命前垦殖公司的基础上边有了扩展。1912年,全国有农垦公司59家,资本为286万元;至1919年增加到100家,资本为1244万余元。这些新式农场的出现( )
A. 有利于冲破封建制度对农村经济的桎梏 B.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C.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D. 得益于社会环境的根本改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政府采取的一些鼓励垦荒的措施,刺激资本主义土地经营的发展”可知,民国政府采取措施推动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故有利于冲破小农经济对农村经济的阻碍,A项正确;材料可以得出农村经济发展,但看不出是否发展快速,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农业方面,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无关,排除C项;根本改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0. 美国作家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说:“人类的这一壮举是无与伦比的。也许,它同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挥师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向莫斯科进军多少有点相仿,而且出乎我的预料,还同美国大队人马翻越群山和草原向西部扩展有一些相似之处。”他说的“这一壮举”是( )
A. 南昌起义部队进军广东 B. 秋收起义的部队进军农村
C. 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D.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摘自美国作家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的《长征秘史》,能够与“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挥师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向莫斯科进军”相提并论的只有长征的胜利,C项正确;这一壮举并非南昌起义部队进军广东,排除A项;这一壮举并非秋收起义的部队进军农村,排除B项;这一壮举并非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排除D项。故选C项。
21. 歌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抗战时期有“杨柳叶儿青又青,老父教丁去从军,人活千年亦是死,战死沙场有名声”“送儿送到五里亭,双亲有言儿细听,卫国保家休怕苦,不打胜仗不回程”等歌谣。这些歌谣的传播( )
A. 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战 B. 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
C. 得益于政府抗战宣传 D. 起到了社会动员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老父教丁去从军,人活千年亦是死,战死沙场有名声”“卫国保家休怕苦,不打胜仗不回程”可知歌谣鼓励民众不畏生死,抗日从军,为国杀敌,起到了社会动员作用,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国共合作,排除A项;歌谣传播动员人民抗战,但是无法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排除B项;歌谣主要是民间宣传,得益于政府抗战宣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2. 1941年3月,国民政府设立农民节,作为全国性的节日,提出农民节大会的口号为“一、庆祝农民节要尊重农民地位;二、纪念农民节要感谢农民贡献;三、纪念农民节要感谢身手万能的农民”,并于1944年增定感功节,与农民节合并举行,扩大庆祝。农民节的举办( )
A. 利于应对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 旨在继承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C.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现实需要 D. 极大增强了敌后战场的武装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举办农民节,提出重视农民的地位和贡献,这有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持久抗战赢得农民阶级的支持,为正面战场提供物资供应,C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7年,排除A项;继承三民主义不是这些举措的目的,排除B项;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主体的武装在敌后同敌人作战而开辟的区域,排除D项。故选C项。
23. 1945年,重庆谈判开始当天,重庆《新蜀报》发表社论指出:“全国人民希望的是,化干戈为玉帛。”西安《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希望重庆谈判中,大家都能放弃成见,完全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前提。”这反映出( )
A. 全国民众支持中共主张 B. 社会第三方力量对谈判充满期待
C. 国共双方谈判顺利进行 D. 重庆谈判基于社会舆论压力开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据重庆《新蜀报》与西安《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发表的社论可知,全国人民希望重庆谈判能够给国家民族带来和平,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及全国民众对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庆谈判的进程,排除C项;重庆谈判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进行的一次谈判,并不是基于社会舆论压力开展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4. 学者金冲及将解放战争定性为“人心向背的较量”,解放军在各方面都得到民众的极大支持,而国民党军队一闯入解放区,就消息不灵,情况不明,时时遭受袭击,进退失据。这反映出( )
A. 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 B. 土地改革凝聚革命力量
C.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胀 D. 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人心向背影响解放战争进程,未提及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国统区经济和战局情况,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25. 图为1950年创作的年画《劳动换来光荣》。画中锦旗上的文字为“夫妻劳动模范”。该作品( )
A. 意在开创宣传男女平等的新形式 B. 旨在宣传社会主义农村的新面貌
C. 展现了人们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 D. 表达了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期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从年画中人们对于“夫妻劳动模范”锦旗的喜悦、崇敬、羡慕神情,可以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热情高、积极性强,C项正确;该年画旨在宣传崇尚劳动的观念,而非宣传男女平等,排除A项;当时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6. 1960年,广东农民人均食用油月消费1.5两。洲心公社对农业生产管理进行了探索与创新,率先实行“超产奖励责任制”,被称为“洲心经验”,在全省推广,并上报中央。这种探索是为了( )
A. 全面推行农业合作社 B. 打破人民公社化体制
C. 解决农村的经济困难 D. 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60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所以广东农民人均食用油月消费1.5两,洲心公社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对农业生产管理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实行“超产奖励责任制”,C项正确;全面推行农业合作社是“三大改造”时期在农业领域改造的方法,排除A项;洲心公社对农业生产管理进行了探索与创新,而不是打破人民公社化体制,排除B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实行公有制,探索与创新不会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7. 我国第一个连锁经营超市首先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1993年,国家鼓励把连锁经营作为一项流通体制改革:1995年,我国大型连锁经营的超市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连锁经营超市的发展反映出我国( )
A. 政府始终扶持民营企业 B. 沿海民营企业普遍崛起
C.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3年和199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连锁经营的超市从出现到快速成长,反映了国家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态度和政策变化,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C项正确;连锁经营超市的发展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沿海民营企业普遍崛起”说法绝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连锁经营超市的发展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未涉及对外开放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28. 2020年12月4日,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建成放电,标志我国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秦山核电站建成并投入运行,再到如今最高参数“人造太阳”的建成,均得益于( )
A. 国际形势趋向和平发展 B. 和平利用核能技术提升
C. 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D. 国家高度重视核能利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秦山核电站建成并投入运行,再到如今最高参数‘人造太阳’的建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再到秦山核电站建成并投入运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对于核能利用提供了许多的支持,D项正确;“国际形势趋向和平发展”是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并且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国际局势比较紧张,排除A项;“原子弹”不是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式,排除B项;1964年,改革开放还没有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29.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下列属于中共二十大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
A.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B.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早日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D.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十大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D项正确;“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中共二十大上对于过去成就的总结,不是中心任务,排除A项;“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十九大”报告中规划的宏伟蓝图,排除B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该目标在“二十大”召开前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30.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他指出,对待非洲朋 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此话旨在( )
A. 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B. 加强中非经济交往合作
C. 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积极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今世界局势下,中国要加强对于非洲的交流与合作,这也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加强中非经济交往合作的观点,B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及“中非交流”,没有提及“全球伙伴关系”,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中非合作”,而“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只提及“中非交流”而“多边外交政策”没有体现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江南棉、桑种植逐渐广泛,可谓“乡间隙地,无不栽桑”“尺寸之堤,必树之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地宜稻者十之六七,皆弃稻栽(棉)花”。以致曾经“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至明代“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即使是产米之都的苏州,也多依赖湖广之粮。江南地区种植烟草、竹木、花卉之人日广,扬州、杭州等地甚至形成了专门的供应市场。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了农业雇佣的发展,形成了长工、短工、月工、忙工、伴工等雇佣形式。他们多接受雇主的工钱,同雇主的生产相结合,为雇主生产,增殖其价值。此外,江南农民或迫于生计,或欲发财致富,弃本逐末现象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谈谈你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束缚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表现: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农作物种植多元化;农业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农业人口流动性增强。认识: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但其发展未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难以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2)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严格的坊市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闭关锁国。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扬州、杭州等地甚至形成了专门的供应市场”可得出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据材料一“江南棉、桑种植逐渐广泛”“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江南地区种植烟草、竹木、花卉之人日广”可得出农作物种植多元化;据材料一“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了农业雇佣的发展,形成了长工、短工、月工、忙工、伴工等雇佣形式”可得出农业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据材料一“江南农民或迫于生计,或欲发财致富,弃本逐末现象也日益增多。”可得出农业人口流动性增强。
第二小问认识,结合表现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思考。积极方面,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农业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局限性方面,据材料主要是江南地区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其发展未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难以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二“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可得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据材料二“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并结合所学封建国家对商业贸易的政策可得出,严格的坊市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闭关锁国。
32. 【晚清中国社会巨变】
材料 晚清时期(1840-1912年)中国社会的巨变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层次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学者就其表现列出了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性质方面
②社会矛盾方面
③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方面
④阶级结构方面
⑤经济结构方面
⑥国际地位方面
⑦外交和国防观念方面
⑧思想文化方面
⑨政治制度方面
请你选择上述关于晚清社会巨变的任意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任选两点
(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各方面主权遭破坏,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步步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在革命性质和任务上,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时期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
(8)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由“天朝上国”和“世界中心”的自大观念转变为向西方学习,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在涤荡中得到发展,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总结:上述诸方面的变化反映了晚清正经历历史的巨变,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的转型。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840年到1912年。从材料中选取社会性质方面的社会巨变。从当时具体的社会性质角度阐释为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角度阐释为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各方面主权遭破坏,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第二次角度阐释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步步加深了;从八国联军侵华角度阐释为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材料中选取社会矛盾方面的社会巨变。从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角度阐释为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方面或者 思想文化方面巨变的角度阐释都可以。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外国在华资产约12.1亿元,主要为英美所有。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禁运清单非常详细,除战略物资、军事物资之外,还包括大量的民用物资。到1953年,英国企业资产由6.9亿元减少到3.1亿元,美国企业资产由3.9亿元减少到1600万元。
——摘编自孙健《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979年——2017年,中国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8965.2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外商投资对中国增加投资、就业、出口、税收以及提高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起积极作用。但外商投资也带来诸多问题,如对国有资产估价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部分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等。早在1979年,中国就开展涉外经济立法,2002年公布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新目录对外商投资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此外还修改、完善一些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摘编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十年代英美在华资产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外商投资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变化:英美在华资产大幅度下降。原因: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监督、利用、发展的政策,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敌视中国的政策,管制、征用在华外资企业成为外交斗争的重要手段;1953年开始,为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继续反帝斗争,中国对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工商业实行公有制改造。
(2)影响:促进中国实施“引进来”战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有利于增加税收;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助力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更深层次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对国有资产估价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部分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英国企业资产由6.9亿元减少到3.1亿元,美国企业资产由3.9亿元减少到1600万元”可得出英美在华资产大幅度下降。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可知,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监督、利用、发展的政策,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据材料一“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禁运清单非常详细,除战略物资、军事物资之外,还包括大量的民用物资”可得出朝鲜战争的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敌视中国的政策,管制、征用在华外资企业成为外交斗争的重要手段;据材料一“到195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为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继续反帝斗争,中国对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工商业实行公有制改造。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积极方面,据材料二“1979年——2017年,中国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8965.2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可得出促进中国实施“引进来”战略;据材料二“外商投资对中国增加投资、就业、出口、税收以及提高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起积极作用”可得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有利于增加税收,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结合所学2001年入世的史实可得出助力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更深层次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据材料二“早在1979年,中国就开展涉外经济立法,2002年公布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新目录对外商投资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此外还修改、完善一些法律法规”可得出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据材料二“但外商投资也带来诸多问题,如对国有资产估价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部分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等”可得出对国有资产估价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部分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等。下关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见面考历史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鲁家塬子遗址属仰韶文化遗存。遗物有尖底瓶、钵、盆、罐、陶纺轮、刀、石斧、石环及彩陶片、红陶残片。纹饰有鱼纹、几何纹、宽带纹、曲线纹、绳纹、附加堆纹。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出现了早期文明曙光 B. 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发达
C. 已出现了早期手工业 D. 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2. 《墨子·备穴》中提及一种守城装置——“地听”。通过在城墙脚下间距相等的数口深井,将薄皮革裹紧的坛子埋入其中,可利用共振原理探查敌袭。类似的设置方式,后来被较广泛地用于古戏台的搭建。“地听”的发明和使用( )
A. 始终贯彻了“非攻”信条 B. 凝聚了我国先民的智慧
C. 说明技术创新源于战争 D. 表明中国曲艺源远流长
3. 李斯在《狱中上书》说:“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 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这表明秦的统一得益于( )
A. 商鞅变法的彻底 B. 政策和策略的合理性
C. 李斯的雄才大略 D. 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
4. 下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
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 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
A.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B. 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
C. 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D. 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
5. 两汉时期,经济最发达的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其次是巴蜀和淮北,再次是淮南、汉水流域和长江下游以南的丹阳、吴会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得以恢复,吴国所处的长江流域得到有效开发,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B. 经济发展深受政局影响
C. 政权分立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交流 D. 古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6. 苏轼在《读〈开元天宝(713年~756年)遗事〉三首》中曰:“潭里舟船百倍多,广陵铜器越溪罗。三郎官爵如泥土,争唱弘农得宝歌。”据此可知,唐开元天宝时( )
A. 科举制造成了官员的冗杂 B. 两税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C. 交通便利使商品贸易发展 D. 社会风气受到佛教的影响
7. “土河”是唐代的一种军事侦察方式,即“于山口贼路,横断道,凿阔二丈,深二尺,以细沙散土填平,每日检行,扫令净平,人马入境,即知足迹多少”。近年,某遗址出土了一件被认为是体现该侦察方式的纸质文书。此文书最有可能出土于( )
A. 四川绵竹剑门关遗址 B. 广东广州“蕃坊”遗址
C. 新疆尉犁沙堆烽遗址 D. 陕西西安“西市”遗址
8. 唐代《大唐新语》载:“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由此可知,唐初( )
A. 奉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B. 佛教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
C. 开始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 D.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9. 宋太祖时,诸州通判与知州争执时,常常声称:“我监州也,朝廷使我来监汝!”真宗时,保州通判孙冲因与知州争事被贬降监当吉州酒。神宗元丰时,延州通判吴安宪,“务专部事,多自判决”。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北宋( )
A. 通判擅权现象普遍 B. 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C. 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 政治风气的因循守旧
10. 据记载,元代恢复科举后,科举出身的蒙古人起初常被委任从六品官,而色目人、汉人、南人则降一级录用;后来又开放“纳粟获功二途。富者往往以此求进……后求之者众。亦绝不与南人”。由此可知,元代( )
A. 选官模式趋于公平 B. 阶级矛盾较为尖锐
C. 民族歧视观念浓厚 D. 富商政治地位提升
11. 以下文献反映了古代中国思想家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探讨,其中朱熹的观点是( )
A.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B.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C.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D.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12. 明朝官方纸币为大明宝钞,“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宝钞发行后不久因其滥发而贬值,民间重银轻钞,政府屡禁不止。“一条鞭法”后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朝廷不得不开放银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中央和地方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B. 经济发展影响政府的货币政策
C. 政府主动放松了对市场的管理 D. 货币经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13. 雍正朝规定,臣下若有不方便让上级知道的事情,可以通过奏折报告给皇帝,皇帝不好马上向全体官员公布的意见,也可以悄悄地下达给臣下,“以本章所不能尽者,则奏折可以详陈,而夫谕旨所不能尽者,亦皆于奏折中详悉批示,以定行止"。这些举措( )
A. 废除了奏章制度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保障了政令畅通 D. 密切了君臣关系
14. 据地方志资料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中居民达2000户以上万人左右的大镇共37个,居民在5万人左右的巨镇有15个;据学者统计,清代强盛时期,江南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约为20%,乾隆时期苏州府吴江县的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5%。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市镇( )
A. 工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B. 垄断了区域商贸活动
C. 早期城市化水平较高 D.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15. “税权基于国权而发生,本以国定为原则。当订约时,未尝不可据理力争,耆英等不谙此,轻许将税则列入条约,遂开协定之恶例。”与此内容有关的战争( )
A.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使圆明园遭抢劫焚毁
C. 收复了新疆南北两路 D. 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16. 1862年,李鸿章指出:“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现在江浙尚在用兵,托名学制以剿贼,亦可不露痕迹,此诚不可失之机会也”。这体现出李鸿章兴办洋务的目的是( )
A. 实业救国 B. 以夷制夷 C. 御侮制内 D. 改革政治
17. 胡适指出:当时(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很多人虽然并不真正了解科学进化论,但是“想一想中国面临瓜分灭国的危机,他们更觉得这个天演公式是当头一棒,受了绝大刺激”。从此“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据此可知,戊戌维新运动( )
A. 助推中国人民实现了全面觉醒 B. 实现了思想文化革新
C. 对国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18. 有历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在缺少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忽然到来,匆匆催生了民主共和,却不可能为这个崭新的共和国准备下新型的官员和现代公民,仍然上演着皇帝时代为王牧民的官员与千百万草民的旧戏”。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
A. 君主专制制度仍留有残余 B. 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
C. 彻底批判旧思想的必要性 D. 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变革
19. 民国初年,政府采取一些鼓励垦荒的措施,刺激资本主义土地经营的发展,新式资本主义农场在辛亥革命前垦殖公司的基础上边有了扩展。1912年,全国有农垦公司59家,资本为286万元;至1919年增加到100家,资本为1244万余元。这些新式农场的出现( )
A. 有利于冲破封建制度对农村经济桎梏 B.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C.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D. 得益于社会环境的根本改善
20. 美国作家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说:“人类的这一壮举是无与伦比的。也许,它同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挥师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向莫斯科进军多少有点相仿,而且出乎我的预料,还同美国大队人马翻越群山和草原向西部扩展有一些相似之处。”他说的“这一壮举”是( )
A. 南昌起义部队进军广东 B. 秋收起义的部队进军农村
C. 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D.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1. 歌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抗战时期有“杨柳叶儿青又青,老父教丁去从军,人活千年亦是死,战死沙场有名声”“送儿送到五里亭,双亲有言儿细听,卫国保家休怕苦,不打胜仗不回程”等歌谣。这些歌谣的传播( )
A. 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战 B. 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
C. 得益于政府抗战宣传 D. 起到了社会动员作用
22. 1941年3月,国民政府设立农民节,作为全国性的节日,提出农民节大会的口号为“一、庆祝农民节要尊重农民地位;二、纪念农民节要感谢农民贡献;三、纪念农民节要感谢身手万能的农民”,并于1944年增定感功节,与农民节合并举行,扩大庆祝。农民节的举办( )
A. 利于应对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 旨在继承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C.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现实需要 D. 极大增强了敌后战场的武装力量
23. 1945年,重庆谈判开始当天,重庆《新蜀报》发表社论指出:“全国人民希望是,化干戈为玉帛。”西安《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希望重庆谈判中,大家都能放弃成见,完全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前提。”这反映出( )
A. 全国民众支持中共主张 B. 社会第三方力量对谈判充满期待
C. 国共双方谈判顺利进行 D. 重庆谈判基于社会舆论压力开展
24. 学者金冲及将解放战争定性为“人心向背的较量”,解放军在各方面都得到民众的极大支持,而国民党军队一闯入解放区,就消息不灵,情况不明,时时遭受袭击,进退失据。这反映出( )
A. 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 B. 土地改革凝聚革命力量
C.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胀 D. 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25. 图为1950年创作的年画《劳动换来光荣》。画中锦旗上的文字为“夫妻劳动模范”。该作品( )
A. 意在开创宣传男女平等的新形式 B. 旨在宣传社会主义农村的新面貌
C. 展现了人们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 D. 表达了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期待
26. 1960年,广东农民人均食用油月消费1.5两。洲心公社对农业生产管理进行了探索与创新,率先实行“超产奖励责任制”,被称为“洲心经验”,在全省推广,并上报中央。这种探索是为了( )
A. 全面推行农业合作社 B. 打破人民公社化体制
C. 解决农村的经济困难 D. 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
27. 我国第一个连锁经营超市首先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1993年,国家鼓励把连锁经营作为一项流通体制改革:1995年,我国大型连锁经营的超市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连锁经营超市的发展反映出我国( )
A. 政府始终扶持民营企业 B. 沿海民营企业普遍崛起
C.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28. 2020年12月4日,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建成放电,标志我国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秦山核电站建成并投入运行,再到如今最高参数“人造太阳”的建成,均得益于( )
A 国际形势趋向和平发展 B. 和平利用核能技术提升
C. 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D. 国家高度重视核能利用
29.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下列属于中共二十大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
A.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B.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早日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D.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0.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他指出,对待非洲朋 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此话旨在( )
A. 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B. 加强中非经济交往合作
C. 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积极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江南棉、桑种植逐渐广泛,可谓“乡间隙地,无不栽桑”“尺寸之堤,必树之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地宜稻者十之六七,皆弃稻栽(棉)花”。以致曾经“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至明代“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即使是产米之都的苏州,也多依赖湖广之粮。江南地区种植烟草、竹木、花卉之人日广,扬州、杭州等地甚至形成了专门的供应市场。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了农业雇佣的发展,形成了长工、短工、月工、忙工、伴工等雇佣形式。他们多接受雇主的工钱,同雇主的生产相结合,为雇主生产,增殖其价值。此外,江南农民或迫于生计,或欲发财致富,弃本逐末现象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谈谈你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束缚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2. 【晚清中国社会巨变】
材料 晚清时期(1840-1912年)中国社会的巨变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层次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学者就其表现列出了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性质方面
②社会矛盾方面
③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方面
④阶级结构方面
⑤经济结构方面
⑥国际地位方面
⑦外交和国防观念方面
⑧思想文化方面
⑨政治制度方面
请你选择上述关于晚清社会巨变的任意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外国在华资产约12.1亿元,主要为英美所有。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禁运清单非常详细,除战略物资、军事物资之外,还包括大量的民用物资。到1953年,英国企业资产由6.9亿元减少到3.1亿元,美国企业资产由3.9亿元减少到1600万元。
——摘编自孙健《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979年——2017年,中国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8965.2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外商投资对中国增加投资、就业、出口、税收以及提高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起积极作用。但外商投资也带来诸多问题,如对国有资产估价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部分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等。早在1979年,中国就开展涉外经济立法,2002年公布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新目录对外商投资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此外还修改、完善一些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摘编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十年代英美在华资产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外商投资对中国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