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高2021级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
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王制》谈到诸侯方国官职设置云:“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春秋中期。据此可知,当时( )
A. 社会转型特征明显 B. 形成了以王室为中心的权力体系
C. 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D. 呈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礼记·王制》对诸侯国官职的设置规定,由天子任命诸侯国中的卿大夫,有利于加强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据此可判断,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王室为中心的权力体系,B项正确;西周时期,社会转型特征尚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而非宗法制,无法得出贵族政治色彩浓厚信息,排除C项;分封制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2. 《月令》是古人对时令经验的总结,记载着天象、物候、气象等自然事物的变化;汉武帝时,《礼记·月令》被立为经学、涉及君主施政、祭祀等内容,原有的刻度时间意义已经渐次模糊。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 政府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B.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C. 强调帝王统治的合法性 D. 丰富人们的时间认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逐渐确立其正统地位,题干中提到《礼记·月令》被立为经学,这可以看作是儒学被官方推崇和接受的一个例子,这种推崇有助于儒学在思想领域的地位提升,从而强化其正统地位,B项正确;题干中提到的变化是《礼记·月令》被立为经学,涉及君主施政、祭祀等内容,与单纯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题干中强调的是儒学内容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而非单纯的合法性,排除C项;强调题干中提到的是《月令》原有刻度时间意义的模糊,而非丰富人们的时间认知,排除D项。故选B项。
3. 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也就相应上升了。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统治者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B. 政府“不抑兼并”政策的结果
C.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D.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政府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主户缴纳赋税的税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宋朝统治者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主户的数量,故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现象,A项正确;政府“不抑兼并”政策的结果是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客户增加,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户籍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下表是某一学者对明末至晚清部分传统书目与新学书目所著录的西书进行的分类统计。
部分传统书目与新书目收录种类、数量表
西书种类
数目 书目类型 传统书目新 新学书目
绝缴同文纪 四库全书总目 增版东西学书录 译书经眼录 西学书目答问
文、史地类 6 7 149 173 40
科技类 12 14 325 42 128
宗教类 5 8 5 3 0
政法类 0 0 34 71 22
学科类 0 0 190 77 19
总计 25 29 703 366 209
由表可知( )
A. 时人具备一定世界眼光 B. 明清时期科技发展迅速
C. 晚清政府积极改革政治 D. 西学东渐成为思想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末至晚清,新学书目所著录的西书大量增加,体现了西学向中国传入,西学东渐成为思想潮流,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西学的引入,无法判断当时人们是否具有世界眼光,排除A项;科技类西学书目种类增长最多,但无法判断其科技发展情况,排除B项;晚清时期“积极改革政治”与历史史实不符,这时期仍以封建专制为主,没有进行积极的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5. 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在英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署。英方为此专门绘制了《〈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钤印》一图(下图),作者在画面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都进行了精细设计。这些设计《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钤印( )
1.居于画面正中位置的人物是中方负责签约的钦差大臣者英,但在他头顶的正上方绘着一幅英国女王的肖像画。 2.画面前景左下侧绘有一个文件箱,点明了“签约”的主题,右下侧绘有一只小狗,象征忠诚。
A. 反映英国谋求对华商品输出 B. 具有强烈的政治意涵
C. 真实再现当时条约签订场景 D. 打破了传统夷夏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居于画面正中位置的人物是中方负责签约的钦差大臣者英,但在他头顶的正上方绘着一幅英国女王的肖像画”“右下侧绘有一只小狗,象征忠诚”可知,英方在《南京条约》签订过程中,绘制相关场景,突出英国的国家地位,丑化中国形象,具有强烈的政治意涵,B项正确;五口通商反映英国谋求对华商品输出,排除A项;该场景绘制并未真实再现当时条约签订场景,具有丑化内涵,排除C项;材料与打破传统夷夏观念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 辛亥革命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全国就出现各种政治党团200多个。在民国初年国会竞选中,各政党除了利用行政干涉外,还竞相采用各种非法手段把持选举。1913年,过分相信合法的议会斗争功用的宋教仁遇刺身亡。由此可知,民国时期( )
A. 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 B. 精英政治阻碍了政治转型
C 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加剧 D. 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全国就出现多个政治党团,但因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最终导致采用各种非法手段把持选举,A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政治转型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各种政治党团,而非北洋军阀派系纷争,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而非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A项。
7. 大兴纱厂是近代石家庄第一家大型民族纺织企业。1947年11月中国共产党接管,在加强公营管理的过程中重新调查与分析其资本性质。此后,双方多次协商促使大兴纱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几个月内又实现由公营向私营的转变。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 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特征
C. 有效缓解企业的劳资矛盾 D. 体现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对大兴纱厂进行由公营向私营转变,与当时国情相适应,体现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D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排除A项;社会主义革命是将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由公营向私营的转变,与劳资矛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 1949—1966年,普通劳动者以英雄模范形象登上党报版面,其模范事迹被写入广播稿,甚至被拍摄成电影、创作成文学和戏剧作品,这反映出( )
A. 文艺创作主体的多样化 B. 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C. 经济建设路线逐渐成熟 D. 政府强化民众政治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66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49年至1966年的典型宣传,着力反映普通岗位上普通人的不平凡事迹,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也借助情感的力量使人民群众理解、拥护和支持党的主张,为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凝聚了民心和力量,即政府强化民众政治认同,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政治认同,而非文艺创作也不是民主政治建设,排除AB项;材料没有描述经济建设路线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9. 德摩斯是由自然聚落演化而成的、雅典人世代定居生活的地方基层社会单位。克里斯提尼按照内陆、城区和海滨3个地区将德摩斯划分成30个三一区,再从各地区抽选1个三一区组成部落,同时允许氏族、胞族以及祭司职务保持祖传的习惯。这表明克里斯提尼改革( )
A. 兼具革新性和保守性 B. 推动雅典城邦体制的形成
C. 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 D. 平衡氏族贵族与公民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雅典时期。据材料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将德摩斯划分成30个三一区,再从各地区抽选1个三一区组成部落,对地方基层社会单位进行改革,同时又允许氏族、胞族以及祭司职务保持祖传的习惯,体现了革新性和保守性共存的特点,A项正确;城邦制在克里斯提尼之前已经存在,排除B项;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完善了”一词说法夸大克里斯提尼改革作用,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地方基层治理进行改革,没有体现平衡氏族贵族与公民利益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500年葡萄牙人首次来到巴西时,他们将印第安人的形象描述为“单纯懵懂的原始人”;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眼中印第安人“食人族”野蛮形象开始占据主位;后来,又将印第安人描述为“懒惰者”、须由黑人取代。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印第安人的形象变化
C. 巴西社会结构逐步转变 D.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对印第安人的不同描述,体现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巴西社会结构逐步转变,印第安人的在殖民者眼中的作用发生变化,C项正确;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眼中的形象变化,而非印第安人的形象变化,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定,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是否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下表为英国从印度进口的棉纺织品数量(1701—1780年)。这一现象( )
年份 数量
1701--1705 1170881
1716--1720 2173287
1771--1775 4764589
1776--1780 6706013
A. 标志着英国经济思想的转变 B. 推动了英国的技术革新进程
C 反映了英对印贸易出现逆差 D. 源于英国“世界工厂”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01—1780年的英国。依据材料可知:从1701—1780年间英国从印度进口的棉纺织品数量逐年增加,说明英国本国的棉纺织品以不占优势,促使英国需要进行技术革新才能展现在棉纺织上的优势,B项正确;英国经济思想的转变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两国总体贸易额的比较,不能得出英对印贸易出现逆差,排除C项;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与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美国的非洲研究最早兴起于传统黑人大学并由非洲裔学者主导,在主流学术界则处于边缘位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联邦政府和私人基金会的全力支持下,与非洲相关的高校地区研究中心、学术协会和学术期刊纷纷成立,非洲研究也就此成为美国地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
A. 表明美国解决了种族歧视现象 B. 得益于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C. 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D. 与美国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联邦政府和私人基金会的全力支持下,与非洲相关的高校地区研究中心、学术协会和学术期刊纷纷成立,是因为此时两极格局基本形成,美苏之间斗争,为夺霸权而争夺中间力量,非洲热的出现是与美国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D项正确;美国解决了种族歧视现象,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美国研究非洲问题,与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国与其它国家的关系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一)必做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敦煌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西汉以来几百年的发展为敦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众多商胡到来和定居,又为这里带来了城外文化的精髓,儒学、佛学、道学和其他外来宗教学说在这里交相辉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大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绘塑的人物皆是丰盈润泽,健硕强壮;壁画内容不再追求苦行清修,转而宣扬天国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画面用色多浓郁华丽,与早期的古朴沉稳恰成对比,创作出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据杨宝玉《敦煌史话》
材料二 1900年5月,引起世界轰动的藏经洞被发现,部分当地官员认识到洞内文物价值,希望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但时局混乱,甘肃省政府以无暇筹措运费为由,拒绝这一提议。1907年后,西方国家派出的“深除队”先后进入敦煌掠走大量敦煌文物、破坏敦煌壁画遗迹,大量敦煌文物就此流散世界各地,一度造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1944年,国民党政府在文化届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呼吁下、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在不受国民党政府重视、经费支绌、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开始担负起了保护和研究莫高窟的重任。
——据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材料三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敦煌,随后将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增加人员编制,扩大工作范围。1961年,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成为目前世界史最大的敦煌相关研究实体,经过学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局面。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和莫高窟在丝绸之路上再度放出光辉,世界学者络绎不绝,旅游者接踵于道。如今,人们正在领略着这份丰富绚烂的文化财富,整理研究,吸收运用。
——据樊锦诗、赵声良《灿烂敦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前期敦煌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影响敦煌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加以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答案】(1)特点:唐前期敦煌文化具有包容性;唐前期敦煌文化具有多元性;敦煌文化具有创新性;世俗化倾向;唐前期敦煌文化体现了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生命力。
(2)主要因素: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动荡;外国列强的掠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
说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动荡和战争,导致敦煌学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同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也严重破坏了敦煌的文化遗产,使得敦煌学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政府的态度也对敦煌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国民政府的轻视和新中国政府的重视,都直接影响到敦煌学研究的进展。最后,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也为敦煌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动力,推动了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3)认识: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要警惕外部势力的掠夺和破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前期(中国)。据材料一“唐前期敦煌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这里带来了城外文化的精髓,儒学、佛学、道学和其他外来宗教学说在这里交相辉映”可知,唐前期敦煌文化具有包容性;由材料一“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众多商胡到来和定居”可知,唐前期敦煌文化具有多元性;据材料一“壁画内容不再追求苦行清修,转而宣扬天国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可知,世俗化倾向;据材料一“与早期的古朴沉稳恰成对比,创作出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可知,敦煌文化具有创新性;据材料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创作出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可知,唐前期敦煌文化体现了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生命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以来(中国)。第一小问主要因素,据材料二“希望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但时局混乱,甘肃省政府以无暇筹措运费为由,拒绝这一提议”可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动荡;由材料二“1907年后,西方国家派出的‘探险队’先后进入敦煌掠走大量敦煌文物”可知,外国列强的掠夺;从材料二“1944年,国民党政府……开始担负起了保护和研究莫高窟的重任”可知,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由材料三“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敦煌……扩大工作范围”“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等信息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第二小问说明,利用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影响敦煌学的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说明,说清楚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还可以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如: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动荡和战争,导致敦煌学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同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也严重破坏了敦煌的文化遗产,使得敦煌学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政府的态度也对敦煌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国民政府的轻视和新中国政府的重视,都直接影响到敦煌学研究的进展。最后,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也为敦煌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动力,推动了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如唐前期敦煌文化的繁荣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生产力的提高;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要警惕外部势力的掠夺和破坏;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学的发展得益于学人的努力和科技的进步。此外,结合所学可知,还要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也可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亨廷顿和巴林顿·摩尔都很重视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亨廷顿认为,革命是一种有限历史现象,它是四代化的产物、革命是政治参与的爆炸性的极端事例,是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之间矛盾的产物。革命对现代化也有促进作用,革命所带来的政治认同、道德更新和权威重建对于现代化都具有积极意义。巴林顿·摩尔通过对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现代化是复合模式的过程,不同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革命暴力在现代化过程中扮演著积极的角色在通向民主道路中,暴力革命是重要的一环,不同的革命类型会产生不同的现代化后果。
——郭坚刚《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革命与现代化”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主题:近代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阐释:西方列强屡次发动侵略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将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深渊,粗暴地阻挠、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清政府曾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例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但是,其自身的腐败、懦弱和无能,决定了它不可能完成国家现代化的任务。洋务运动理应成为中国走上现代化的起点,却由于统治者的腐败而夭折。戊戌变法何尝不是中国自求改革以图富强的一次契机,终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仇视而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空前灾难之中。越来越多的爱国者认识到,必须依靠革命方式,首先推翻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才谈得上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创立后,立即投身到反对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时代洪流中,并通过艰苦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因此,革命是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是现代化最重要、最强劲的推动力量,没有革命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首先,确定主题,根据材料“现代化是复合模式的过程,不同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革命暴力在现代化过程中扮演著积极的角色在通向民主道路中,暴力革命是重要的一环,不同的革命类型会产生不同的现代化后果。”可以拟定主题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其次,围绕拟定的主题“近代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的侵略战争、不同时期的探索、各阶级的努力等角度进行阐述说明,如:西方列强屡次发动侵略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将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深渊,粗暴地阻挠、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清政府曾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例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但是,其自身的腐败、懦弱和无能,决定了它不可能完成国家现代化的任务。洋务运动理应成为中国走上现代化的起点,却由于统治者的腐败而夭折。戊戌变法何尝不是中国自求改革以图富强的一次契机,终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仇视而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空前灾难之中。越来越多的爱国者认识到,必须依靠革命方式,首先推翻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才谈得上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创立后,立即投身到反对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时代洪流中,并通过艰苦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最后,总结升华,说明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如:因此,革命是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是现代化最重要、最强劲的推动力量,没有革命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二)选做题: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孝文帝在位时期,认为既有的法律不完善导致奸吏任意出入人靠、于是“诏中书令高闾集中秘书官等修改旧文,随例增减”,他本人更是直接参与了法律的制定。太和五年(公元481年),孝文帝下诏:“其五族者降止同祖,三族止一门,门诛止身”,北魏特有的门房之诛被废除。孝文帝认为:“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孝文帝时期建立了中华法系很有特色的制度:存留养亲制度,即犯有死罪的人、在其尊亲属尚在又无人供养时,允许该人奉养至其尊亲属死亡,然后再执行刑罚。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也仿照汉族实行俸禄制度,“给百官绢栗有差”。随后将法律最初规定的“枉法十匹,义驻二百匹大辟”改为了“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北魏的法制建设为中华法系的正式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摘编自魏志静《北魏孝文帝法律改革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法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的法律改革。
【答案】(1)亲自制定法律;轻简刑罚,重视教化;严惩危害国家统治的行为;立法整顿吏治。
(2)完善了北魏的法律,推动了北魏政权法制化、封建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法律成就,为中华法系的正式形成奠定重要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他本人更是直接参与了法律的制定”得出亲自制定法律;根据“三族止一门,门诛止身…… 犯有死罪的人、在其尊亲属尚在又无人供养时,允许该人奉养至其尊亲属死亡,然后再执行刑罚”得出轻简刑罚,重视教化;根据“既有的法律不完善导致奸吏任意出入人靠……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可知严惩危害国家统治的行为;立法整顿吏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修改旧文,随例增减……北魏的法制建设为中华法系的正式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可知,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法律成就,为中华法系的正式形成奠定重要基础;根据“认为既有的法律不完善导致奸吏任意出入人靠、于是诏中书令高闾集中秘书官等修改旧文,随例增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完善了北魏的法律,推动了北魏政权法制化、封建化。泸州市高2021级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
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王制》谈到诸侯方国官职设置云:“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春秋中期。据此可知,当时( )
A. 社会转型特征明显 B. 形成了以王室为中心的权力体系
C. 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D. 呈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2. 《月令》是古人对时令经验的总结,记载着天象、物候、气象等自然事物的变化;汉武帝时,《礼记·月令》被立为经学、涉及君主施政、祭祀等内容,原有的刻度时间意义已经渐次模糊。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 政府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B.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C. 强调帝王统治的合法性 D. 丰富人们的时间认知
3. 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也就相应上升了。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统治者增加财政收入一种手段 B. 政府“不抑兼并”政策的结果
C.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D.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政府政策
4. 下表是某一学者对明末至晚清部分传统书目与新学书目所著录的西书进行的分类统计。
部分传统书目与新书目收录种类、数量表
西书种类
数目 书目类型 传统书目新 新学书目
绝缴同文纪 四库全书总目 增版东西学书录 译书经眼录 西学书目答问
文、史地类 6 7 149 173 40
科技类 12 14 325 42 128
宗教类 5 8 5 3 0
政法类 0 0 34 71 22
学科类 0 0 190 77 19
总计 25 29 703 366 209
由表可知( )
A. 时人具备一定世界眼光 B. 明清时期科技发展迅速
C. 晚清政府积极改革政治 D. 西学东渐成为思想潮流
5. 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在英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署。英方为此专门绘制了《〈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钤印》一图(下图),作者在画面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都进行了精细设计。这些设计《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钤印( )
1.居于画面正中位置的人物是中方负责签约的钦差大臣者英,但在他头顶的正上方绘着一幅英国女王的肖像画。 2.画面前景左下侧绘有一个文件箱,点明了“签约”的主题,右下侧绘有一只小狗,象征忠诚。
A. 反映英国谋求对华商品输出 B. 具有强烈的政治意涵
C. 真实再现当时条约签订场景 D. 打破了传统夷夏观念
6. 辛亥革命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全国就出现各种政治党团200多个。在民国初年国会竞选中,各政党除了利用行政干涉外,还竞相采用各种非法手段把持选举。1913年,过分相信合法的议会斗争功用的宋教仁遇刺身亡。由此可知,民国时期( )
A. 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 B. 精英政治阻碍了政治转型
C. 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加剧 D. 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
7. 大兴纱厂是近代石家庄第一家大型民族纺织企业。1947年11月中国共产党接管,在加强公营管理的过程中重新调查与分析其资本性质。此后,双方多次协商促使大兴纱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几个月内又实现由公营向私营的转变。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 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特征
C. 有效缓解企业的劳资矛盾 D. 体现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8. 1949—1966年,普通劳动者以英雄模范形象登上党报版面,其模范事迹被写入广播稿,甚至被拍摄成电影、创作成文学和戏剧作品,这反映出( )
A. 文艺创作主体的多样化 B. 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C 经济建设路线逐渐成熟 D. 政府强化民众政治认同
9. 德摩斯是由自然聚落演化而成的、雅典人世代定居生活的地方基层社会单位。克里斯提尼按照内陆、城区和海滨3个地区将德摩斯划分成30个三一区,再从各地区抽选1个三一区组成部落,同时允许氏族、胞族以及祭司职务保持祖传的习惯。这表明克里斯提尼改革( )
A. 兼具革新性和保守性 B. 推动雅典城邦体制的形成
C. 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 D. 平衡氏族贵族与公民利益
10. 1500年葡萄牙人首次来到巴西时,他们将印第安人形象描述为“单纯懵懂的原始人”;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眼中印第安人“食人族”野蛮形象开始占据主位;后来,又将印第安人描述为“懒惰者”、须由黑人取代。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印第安人的形象变化
C. 巴西社会结构逐步转变 D.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完成
11. 下表为英国从印度进口的棉纺织品数量(1701—1780年)。这一现象( )
年份 数量
1701--1705 1170881
1716--1720 2173287
1771--1775 4764589
1776--1780 6706013
A. 标志着英国经济思想的转变 B. 推动了英国的技术革新进程
C 反映了英对印贸易出现逆差 D. 源于英国“世界工厂”地位
12. 美国的非洲研究最早兴起于传统黑人大学并由非洲裔学者主导,在主流学术界则处于边缘位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联邦政府和私人基金会的全力支持下,与非洲相关的高校地区研究中心、学术协会和学术期刊纷纷成立,非洲研究也就此成为美国地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
A. 表明美国解决了种族歧视现象 B. 得益于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C. 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D. 与美国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
二、非选择题:
(一)必做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敦煌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西汉以来几百年的发展为敦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众多商胡到来和定居,又为这里带来了城外文化的精髓,儒学、佛学、道学和其他外来宗教学说在这里交相辉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大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绘塑的人物皆是丰盈润泽,健硕强壮;壁画内容不再追求苦行清修,转而宣扬天国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画面用色多浓郁华丽,与早期的古朴沉稳恰成对比,创作出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据杨宝玉《敦煌史话》
材料二 1900年5月,引起世界轰动的藏经洞被发现,部分当地官员认识到洞内文物价值,希望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但时局混乱,甘肃省政府以无暇筹措运费为由,拒绝这一提议。1907年后,西方国家派出的“深除队”先后进入敦煌掠走大量敦煌文物、破坏敦煌壁画遗迹,大量敦煌文物就此流散世界各地,一度造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1944年,国民党政府在文化届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呼吁下、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在不受国民党政府重视、经费支绌、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开始担负起了保护和研究莫高窟的重任。
——据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材料三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敦煌,随后将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增加人员编制,扩大工作范围。1961年,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成为目前世界史最大的敦煌相关研究实体,经过学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局面。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和莫高窟在丝绸之路上再度放出光辉,世界学者络绎不绝,旅游者接踵于道。如今,人们正在领略着这份丰富绚烂的文化财富,整理研究,吸收运用。
——据樊锦诗、赵声良《灿烂敦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前期敦煌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影响敦煌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加以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亨廷顿和巴林顿·摩尔都很重视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亨廷顿认为,革命是一种有限历史现象,它是四代化的产物、革命是政治参与的爆炸性的极端事例,是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之间矛盾的产物。革命对现代化也有促进作用,革命所带来的政治认同、道德更新和权威重建对于现代化都具有积极意义。巴林顿·摩尔通过对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现代化是复合模式的过程,不同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革命暴力在现代化过程中扮演著积极的角色在通向民主道路中,暴力革命是重要的一环,不同的革命类型会产生不同的现代化后果。
——郭坚刚《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革命与现代化”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二)选做题: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孝文帝在位时期,认为既有的法律不完善导致奸吏任意出入人靠、于是“诏中书令高闾集中秘书官等修改旧文,随例增减”,他本人更是直接参与了法律的制定。太和五年(公元481年),孝文帝下诏:“其五族者降止同祖,三族止一门,门诛止身”,北魏特有的门房之诛被废除。孝文帝认为:“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孝文帝时期建立了中华法系很有特色的制度:存留养亲制度,即犯有死罪的人、在其尊亲属尚在又无人供养时,允许该人奉养至其尊亲属死亡,然后再执行刑罚。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也仿照汉族实行俸禄制度,“给百官绢栗有差”。随后将法律最初规定的“枉法十匹,义驻二百匹大辟”改为了“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北魏的法制建设为中华法系的正式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摘编自魏志静《北魏孝文帝法律改革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法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法律改革。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二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