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2023年秋季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国人”一词起源于西周时期,指的是居住在国都城内的人。“国人”有参与政治的传统,或决定国君的废立,或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议国都迁徙。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建立 B.国人参政决定了国家决策
C.原始民主制约社会的发展 D.分封等级制度遭到了破坏
2.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著作 内容
《国语》 深耕而疾耰(平整土地)之,以待时雨
《庄子》 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
《孟子》 深耕易褥(锄草)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耕作理念比较先进
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3.东晋早期,北方南渡的侨居人口,被称为“白籍”,无需承担赋役。东晋后期,白籍人口不断地被所居郡县编入需要承担赋役的户籍之中,被称为“土断”。这一变化
A.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B.减缓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D.动摇了门阀士族的地位
4.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官吏豪商在柜坊中存钱,少则数万贯,多则数百万贯。同时,还出现了有势力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表明唐代后期( )
A.坊市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B.经济发展影响观念转变
C.社会商业信用逐步形成 D.商业流通出现根本变革
5.宋代科举相较于唐代的“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变为“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这一变化说明了宋代( )
A.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B.选官更重真才实学
C.录取人数大幅增加 D.选官更注重公平性
6.元朝实行“币同制”,禁用金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该做法旨在(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缓解铜钱流通的不足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垄断地方的对外贸易
7.如图为某一朝代赋税制度的结构图。据此可知,该项制度( )
A.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C.沿袭了明朝的一条鞭法 D.体现了藏富于民的观念
8.明律规定:“凡解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清律也有灾荒救济、老人赡养、流浪贫民收养等规定。这反映了明清( )
A.重视社会救济维护政局稳定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落实仁政思想实行灾荒救济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9.“起义门”为今武昌古城幸存的唯一座城门,清朝时称为“中门”,武昌起义后改为现名。1913年,段祺瑞任湖北都督时直接改回原名,翌年接任的段芝贵更是拆毁城楼。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
A.武昌成为政治争夺重点 B.民主共和之路任重道远
C.政党政治问题日益突出 D.革命遗址保护意识缺乏
10.《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规定( )
A.改变了国统区固有的政治体制 B.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D.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1954年10月,周恩来把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类:印度等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和西北欧国家为代表的“和平中立派”,英、法等国为代表的“维持现状派”,美国为代表的“主战派”,并强调对这三类国家要加以“区别对待”。这一策略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适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C.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D.体现了全方位外交政策
12.与其它古代文明不同,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合同文件而非陶罐之类的物品。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大量对契约制度进行调整的内容,据统计,有关契约的规定占法典全部条文的一半左右。这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 )
A.契约成为社会规范 B.法律制度日益成熟
C.手工生产相当落后 D.商业贸易比较繁荣
13.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反映出
A.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C.民族认同观念的强化 D.欧洲语言的书面化
14.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15.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了一次美元危机,西欧、日本等国采取了如下举措:提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认缴额度、调整和分摊军事防范费用、设立黄金总库等。这些举措( )
A.体现了与苏联霸权的争夺 B.促进了战后国际金融稳定
C.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D.形成了多极化的经济格局
16.英国进入1980年代后,在维修文物和文艺演出等事业中,常有私人单位的参与。不少私立学校和医院向公办学校及医院提供服务。在教治残障人和弱智者方面,不少市政当局使用了私人单位提供的资源。这主要是由于( )
A.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断加深 B.经济危机的日益严重
C.国家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 D.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前135年—前109年,西汉中央政府在今西南边疆共设置了犍为、益州等9个边郡,将西南边疆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系统。在边郡辖区,既设置太守、边郡都尉等流官,又设置侯王、将相等土官。边郡太守多由将军兼任,有的是由皇帝下诏征来,他们代表中央政府屯兵驻守于边疆民族地区,在防止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事变发生的同时还对边郡辖区采取一些“用夏变夷”的经济文化措施。边郡太守缴纳境内的田赋和口赋等赋税,可减可免。同时要求蛮夷君长解纳土贡,形成了边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局面。
——摘编自《土司制度及西南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二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对中国边境的基层社会发展提出了“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等六项工程的整体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要求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在边疆民族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摘编自李春晖、丁瑞雪《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边郡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都是以户口为调查对象,而掌握户口数的主要目的是征收赋役,因此政府在统计时只限于设置郡县的地区。普遍存在的户口隐匿和人户逃亡也降低了户数统计的准确性。明清时期,户籍与赋役逐渐脱钩,但百姓依然以少报或漏报为宜。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1卷)
材料二 1982年,《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提出:今后三年内,在对价格不作大的调整的情况下,应该改革税制,加快以税代利的步伐。这不但可以更好地发挥税收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而且将进一步改进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理顺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逐步实行利税分流和分税制。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人口统计不准确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材料二对于研究新中国税制改革的史料价值。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外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摘编自西塞罗《论共和国》
材料三 “权利”与“权力”是政治学研究中常见的一对基本范畴,也是近些年来被我国政治学界所广泛关注的焦点。权利和权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权力的膨胀会压缩权利的空间;而权利的过度扩张将导致权力的萎缩,国家会陷入无政府的动乱状态。
——农冠军《和谐社会中权力与权利的互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与西塞罗法律思想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权利”与“权力”互动对国家治理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工业(科技)革命,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钢铁、蒸汽与资本》《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延续、偶然与变迁:英国工业革命的特质》《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工业(科技)革命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科技)革命”,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书名,设计该书三个目录并分别说明理由。(要求:书名简洁,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1.A
【详解】西周时期,“国人”有参与政治的传统,或决定国君的废立,或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议国都迁徙,说明君主的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权,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建立,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国人有参政的权力,无法体现国人决定国家决策,排除B项;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不属于原始民主,排除C项;“国人”参与政治,与破坏分封等级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B
【详解】题干中的农业记载认为深耕之后的土地平整、锄草有助于农业发展,这种理念较为先进,B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题干未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题干记载内容是关于精耕细作的,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
3.B
【详解】从“白籍”到“土断”,反映的是国家对于人口控制力的强化,而白籍人口不断地被所居郡县编入需要承担赋役的户籍之中,有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B项正确;“土断”是在豪强隐匿人口背景下实行的,因此其目的是打击豪强,并不能激化社会阶级矛盾,排除A项;土断并不能推动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东晋统治的基础是门阀,“土断”并不能动摇门阀士族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唐朝“柜坊”和“飞钱”相当于现代银行和汇票,均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以商业信用为前提,因此“柜坊”和“飞钱”的出现表明唐朝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商业信用,未涉及坊市的变化,排除A项;“观念转变”在材料中并没有描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没有改变唐朝广泛使用铜钱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从材料中看,唐代科举“兼采誉望”,表明唐代科举依然考虑出身地位,而宋代采取用糊名法考官阅卷时不知道考生姓名,表明科举考试不再考虑出身地位,使得更多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选拔官员的权力的内容,且唐宋时期官员选拔的权力都在中央,体现不出变化,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出唐宋科举仍然注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均注重人才的真才实学,体现不出变化,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宋代科举考试采用糊名法,不能直接体现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材料“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可知,元朝发行纸币主要在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A项正确;铜钱的不足是元朝发行纸币的原因,但是结合材料“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可知,元朝政府的目的在于由政府控制纸币,强调政府的作用,排除B项;结合材料“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可知元朝的目的在于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政府的财政收入可能会因此增加,但这属于影响而非其目的,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行纸币并不能起到垄断对外贸易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结构图可知,此项制度为清朝的摊丁入亩。田赋的征收以田亩为标准,以白银为征收形式,这与明朝张居正所推行的一条鞭法相一致,C项正确;用白银支付赋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从而能够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排除A项;赋税以白银收取和加强皇权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农民依然要支付沉重的赋税,并不能体现藏富于民,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清律也有灾荒救济、老人赡养、流浪贫民收养等规定”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在明清法律中都有救济老人、贫民的规定,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基层治理,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到对于年老及生活困苦的人群的救助,仅限于针对既有现象进行救助,无法防止贫富分化,逻辑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到灾荒救济,还包括对于年迈无依的老人及社会流民的救济,故“实行灾荒救济”相对片面,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对于年老及生活困苦的人群的救助,没有明确对其余人群社会保障的具体措施,故“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起义门是为纪念武昌起义而得名,段祺瑞改回原名是对武昌起义的否定,段芝贵拆毁城楼更是对革命的挑战,这说明民国初年反对民主共和制度的大有人在,民主共和之路任重道远,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武昌起义门的更名,体现的是各方势力对武昌起义的态度,而非争夺武昌本身,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之路任重道远,未涉及政党政治问题,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民国初年武昌起义门的更名,体现的是各方势力对革命的态度,而非遗址保护,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权建设实施了“三三原则”,从而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统区固有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这一规定推动了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排除B项;这一规定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权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依据材料周恩来把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类“和平中立派”“维持现状派”“主战派”,强调对这三类国家要加以“区别对待”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外交注重团结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争取“维持现状派”,孤立“主战派”,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干涉中国内政,这有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扩大中国在国际上活动空间,广交朋友,为中国国内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故选B;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故A项错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才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故B项错误;全方位外交政策是新时期的外交战略,故D项错误。
12.D
【详解】根据“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合同文件而非陶罐之类的物品。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大量对契约制度进行调整的内容,据统计,有关契约的规定占法典全部条文的一半左右。”可以看出,两流域的法律很多涉及商业合同与契约关系,说明这一时期商业较繁荣,因此需要法律保护,D项正确;契约并不是社会规范,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成熟,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手工业落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依据题干“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可见当时的英国和法国,民族语言的地位明显上升,有利于民族语言的广泛使用,从而强化民族认同观念,C项正确;仅凭民族语言的地位上升,不足以得出欧洲民族国家已经形成,这一表述显然显然夸大其词,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语言,而不是自由平等的思想,排除B项;题干的重点不是反映欧洲语言的书面化,而是反映出民族语言的地位上升,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19世纪(美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小麦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进入美洲,成为美洲重要的经济作物,促进了美洲贸易的发展,这反映了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小麦在美洲的种植和交易,排除A项;18世纪初工业革命还没有爆发,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现代交通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提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认缴额度、调整和分摊军事防范费用、设立黄金总库等”可知西欧、日本等国的做法是为了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战后金融的稳定,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霸权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美国经济领域上的霸主地位的确立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组建后,排除C项;据所学多极化的经济格局出现的原因是欧洲、日本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代后(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进入1980年代后,私人单位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治理方面的事务,这是由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模式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后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方面的相关表现,而与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断加深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1980年代后,英国并未陷入经济危机,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二战后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而且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基层治理方面的表现,与社会福利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特点:主要设置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郡太守兼有军事和行政、思想教化职能;实行土流并治;执行赋税优惠政策;因俗而治;汉承秦制。(任答三点)影响: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边疆开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整体上推动边疆民族群体的经济文化发展;为后世土司制度形成提供参考。(任答三点)
(2)认识:传承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精髓;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民族理论。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两汉(中国)。特点:依据材料“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可得出主要设置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依据材料“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可得出汉承秦制;依据材料“在边郡辖区,既设置太守、边郡都尉等流官,又设置侯王、将相等土官”,可得出实行土流并治;依据材料“边郡太守缴纳境内的田赋和口赋等赋税,可减可免。同时要求蛮夷君长解纳土贡”,可得出执行赋税优惠政策;依据材料“形成了边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局面”,可得出因俗而治;依据材料“在防止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事变发生的同时还对边郡辖区采取一些‘用夏变夷’的经济文化措施”,可得出边郡太守兼有军事和行政、思想教化职能。意义: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思考,如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边疆开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整体上推动边疆民族群体的经济文化发展;为后世土司制度形成提供参考。
(2)本题是启示类材料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认识:可从历史传承角度、民族精神、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角度进行分析。如依据材料“对中国边境的基层社会发展提出了“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等六项工程的整体规划”,可得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民族理论;依据材料“要求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在边疆民族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可得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精髓;结合所学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传承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
18.(1)原因:国家幅员辽阔,人口分布状况复杂,统计难度大;专制统治造成官民对立;统计技术低下;统计范围有限,仅限于设置郡县地区;赋役沉重与土地兼并使人口隐匿和逃亡现象普遍;人口统计意识淡薄。(任答三点)
(2)史料价值:材料二中的三段史料都属于文献史料,客观记载了新中国税制改革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对于研究新中国税制改革的政策、历程等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要更全面的了解新中国税制改革还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史料共同研究。
【详解】(1)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都是以户口为调查对象,而掌握户口数的主要目的是征收赋役,因此政府在统计时只限于设置郡县的地区”可知,统计范围有限,仅限于设置郡县地区;根据材料“普遍存在的户口隐匿和人户逃亡也降低了户数统计的准确性”可知,赋役沉重与土地兼并使人口隐匿和逃亡现象普遍;根据材料“百姓依然以少报或漏报为宜”可知,人口统计意识淡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幅员辽阔,人口分布状况复杂,统计难度大;专制统治造成官民对立;统计技术低下。
(2)史料价值: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根据材料“《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知,材料二中的三段史料都属于文献史料,客观记载了新中国税制改革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对于研究新中国税制改革的政策、历程等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但是要更全面的了解新中国税制改革还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史料共同研究。
19.(1)韩非子: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认为法律是统治者强化统治的工具。
西塞罗: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永恒性。
(2)示例:
观点:正确处理好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有利于国家稳定。
说明:在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统治者的权力不受法律的限制,统治者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政府官员的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这严重压制了人民的权利,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在近代的英国,经过1688年“光荣革命”及其之后颁布的《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日益受到限制,而人民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法治社会逐步形成,对于推动英国国家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实行国家稳定必须正确处理好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认为法律是统治者强化统治的工具。
根据材料二“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与“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塞罗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永恒性。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题干“‘权利’与‘权力’互动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与材料“权利和权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权力的膨胀会压缩权利的空间;而权利的过度扩张将导致权力的萎缩,国家会陷入无政府的动乱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题为正确处理好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有利于国家稳定。
其次,结合中西方关于“‘权利’与‘权力’互动”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与西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中国角度,在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统治者的权力不受法律的限制,统治者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政府官员的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这严重压制了人民的权利,容易激化社会矛盾;西方角度,在近代的英国,经过1688年“光荣革命”及其之后颁布的《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日益受到限制,而人民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法治社会逐步形成,对于推动英国国家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最后,归纳概况升华。综上所述,实行国家稳定必须正确处理好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20.示例:
书名:《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目录一:工业革命与生产工具的进步理由: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生产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万能蒸汽机、火车机车和蒸汽轮船等;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明了发电机、内燃机、汽车和飞机等。这些新的发明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目录二:工业革命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理由: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壮大,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
目录三:工业革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理由:在城市,工业人口猛增,城市化不断发展。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大城市的重要建筑多设有标准钟,人们出行也往往戴表。在乡村,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走出乡村,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近代(世界)。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针对工业革命,可以拟定的书名为《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中新的发明创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改变了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以《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为题,可拟定的目录分别是工业革命与生产工具,原因是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大量新的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等;工业革命与生产关系,原因是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形成。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壮大,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和社会主义运动。工业革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原因是工业革命导致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猛增,城市化不断发展。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大城市的重要建筑多设有标准钟,人们出行也往往戴表。在乡村,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走出乡村,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从其他角度拟定书名和目录,言之有理亦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