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瑞金二中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开学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 有学者在论及中华文明起源时指出,中原的仰韶文化、鲁南苏北的青莲岗--大汶口诸文化,与江汉间的屈家岭文化有切不断的交流。北方的红山文化来到临汾盆地的陶寺遗址后,与来自关中的仰韶文化汇合。这几方面的聚合,终于给予中原文化巨大的发展能量,蔚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主流。该观点认为中华文明( )
A. 起源于中原仰韶文化 B. 由多元文化汇聚而成
C. 形成于夏商周三代时期 D. 由单一文化发展而来
2. 如表为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这些道路的修建( )
种类 用途
驰道 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直道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新道 通向岭南的道路
五尺道 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A. 保证了秦代经济的高度发展 B. 有利于消除地区间差异
C. 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
3. 游侠多是“不轨于正义”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其立传,肯定其言信行果、轻生尚义、不畏生死;班固在《汉书》中着重突出“游侠”无视国家法纪、暴力任杀,对其大加批判。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传统侠义精神不被世人认可 B. 儒家正统思想影响出现弱化
C. 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D. 阶级差异影响历史人物评价
4. 公元780年,杨炎实行两税法改革。两税法把租庸调中的“庸”和“调”都改为以货币缴纳。“庸”原来是以绢和布代役的,是用实物代替劳役。现在改“庸”为货币缴纳,实际是把劳役税改为货币税了。据此可知,两税法改革( )
A. 提高了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 B. 优化了社会结构及运行机制
C.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的蔓延
5. 宋代园林美学主张“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的观念,民居除了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外,还要将建筑物与自然风光打造得浑然一体,宅园合一。园林中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看似随意布列,其实都以类比、象征等方式暗含着主人的个性和人生理想。由此可见,宋代园林( )
A. 渗透了理学中的美学思想 B. 植根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C. 颠覆了中华传统建筑风格 D. 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
6. 明朝阁臣的选任,万历以前大多是通过“特简”,即由皇帝不通过吏部,或由现任阁臣们推举、或由宦官们援引、或采纳大臣们的举荐、或由皇帝亲自选拔而直接下旨的方式任命。从万历开始,多是由“廷推”产生,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内阁成员产生方式的变化侧面反映出( )
A. 内阁政治地位提高 B. 官员选拔日益公平
C. 内阁掌握了决策权 D. 君权受到朝臣限制
7. 法国传教士乔治.安森在《耶稣会环球旅行记》中说:“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最富饶、经济最富裕的国家,中国皇帝之崇高、官员之福利超出世界上的一切国家。”而马戛尔尼来访则记录:“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两人的描述侧面反映了清前期( )
A. 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 B. 封建社会的经济繁荣
C. 封建盛世的衰败迹象 D. 底层百姓的艰苦生活
8. 林则徐在编译《四洲志》时,大量进行删减换词,如在原书中提到彼得大帝如何将俄国蜕变为欧洲文明强国,在译著中却找不到“文明”这一译词,却以“火器”和“战舰”所替代。他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
A. 受“华夷之辨”观念影响 B. 俄国农奴制的严重弊端
C. 学习西方文明欲望强烈 D. 反思《南京条约》的签订
9. 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后需要支付巨额赔款,洋务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在盛宜怀的发起下,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成立。之后在各地广设分行,分行的董事或经理,基本上没有相应的银行专业知识,且多为捐纳的候补道员、豪绅、退职官吏。据此可知( )
A. 民族资本企业经营理念落后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官府压制
C. 洋务运动对晚清影响有限 D. 商业经营管理新旧并存
10. 下图是1864—1930年洋货经上海转运国内值占全国进口总值的比重图。据此可推知( )
A. 近代上海经济发展放缓 B. 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C. 洋务新政取得一定成效 D. 近代对外贸易衰退
11.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设立商部,在全国各地广泛组织商会;颁布商人通例,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商人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通过一系列章程,倡导与奖励兴办实业。清政府此举旨在( )
A. 延续重农抑商政策 B.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 挽救自身统治危机 D.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2. 1903年夏,留日学生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说道:“列位,你看满洲政府,只图苟全一己,不顾汉人永世翻不得身,件件依了洋人的,你道可恨不可恨 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 多久是洋人的了。”据此可知,陈天华( )
A. 无法超越民族资产阶级局限性 B. 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意识
C.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D. 广泛宣传“三民主义”思想
13. 1921年,革命知识分子李树彝在长辛店的“劳动补习学校”,通过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给工人讲解社会发展史、旧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规律。这体现了( )
A.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工人中得以传播 B. 国民革命高潮将到来
C.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已相继建立 D. 毛泽东思想日益成熟
14. 红军长征途经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送来粮食约100万斤,牛、羊、马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一些土司头人和喇嘛寺也送给红军大批粮食。该材料说明长征( )
A. 粉碎了反动派的“围剿” B.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C. 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D. 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5. 中国远征军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解救被日军围困在缅甸仁安羌英军7000余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起缅北滇西战役,歼灭日军三万余人。这体现了中国( )
A. 大国地位的基本确立 B.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C. 抗战反攻阶段的到来 D. 逐渐成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
16. 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A.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如赵伯雄先生所害,文献及金文材料表明,周王拥有对“天下”的统治权。这种统治权是至高无止的,至少在名义上,普天之下谁都得承认天子的至尊地位。因此西周是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然而西周这种对关下的最高统治权仅行使到邦君这一层次(各邦的最高统治层),并不贯彻到社会结构的末端,所以这种统治权事实上有一部分被分割了,由天子分别授予了庶邦的邦君。所谓“授民授疆土”就是指这种统治权由天子到邦君的转移。而邦君一旦被赋予这种统治权,在领地之内就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事实上,邦君就是国家主权在这块领地上的体现者。这种情况可称作“主权的分散性”。一方面,存在着某种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另一方面,这种最高权力又事实上被分割。孙曜先生则指出诸侯内部诸侯之于卿大夫也是同样情形:“盖世族于其封域以内,固俨然君也。其家臣及私属心目中,只知有家主,而不知有国君。”
——李若晖《郡县制时代一一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
材料二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王朝统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社会环境比较安定,是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生产的发展又为商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宋建立之初,统治者为稳定统治秩序,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如实行招抚流民、鼓励开垦等等,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宋代商品生产得到发展,除粮食成为一项主要商品外,经济作物的大量生产也较为突出,各地已涌现出一批专业种植经济作物以供市场的农户,形成了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如太湖中洞庭山的农民,专门种植柑橘。手工业产品中,除传统的纺织、编织、陶瓷等产品外,突出的还有矿冶业的发展,其产品丰富。随着矿产品生产的增加,金属制品的生产也迅速发展,尤以铁制农具、铜制手工业产品的生产最为突出。商品生产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前提,促进了商品交换,大米、棉花、茶叶、食糖、药材、丝织品等,都是日常交易的商品。
——摘编自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
材料二 由于经济效益可观,太湖流域在明中叶后多改田为地发展蚕桑、棉作。杭州在当时既是丝织业中心又是杭嘉湖商品集散中心。商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实现规模效益,并且形成一定的力量,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技术水平。此时的中国,大部分区域仍然处在自给自足的生产形态之中,生产者通过商人互通有无,实现生产生活资料的交换,使再生产得以顺利完成。商业领域吸引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商业利润的诱惑,使弃农经商、弃工经商者日众;商业利润积攒的巨额财富也没有有效转化为产业资本,最大的用处可能就在于满足商人穷奢极侈的生活享受。
——摘编自林枫《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水平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朝商业发展影响。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 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 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2)材料二所列条文出自中国近代哪一部重要法律文献?指出其确立的政治体制及历史地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个又一个的重要会议,特别是在党和国家发展紧要时刻、转折关头召开的重要会议,铺就了我们党从昨天走到今天的光明征程。如图5所示为我党部分重要会议的召开地点。
请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选取图中一次会议或自选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会议,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明确论题,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024年春瑞金二中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开学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 有学者在论及中华文明起源时指出,中原的仰韶文化、鲁南苏北的青莲岗--大汶口诸文化,与江汉间的屈家岭文化有切不断的交流。北方的红山文化来到临汾盆地的陶寺遗址后,与来自关中的仰韶文化汇合。这几方面的聚合,终于给予中原文化巨大的发展能量,蔚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主流。该观点认为中华文明( )
A. 起源于中原的仰韶文化 B. 由多元文化汇聚而成
C. 形成于夏商周三代时期 D. 由单一文化发展而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原的仰韶文化、鲁南苏北的青莲岗--大汶口诸文化,与江汉间的屈家岭文化有切不断的交流。” “北方的红山文化来到临汾盆地的陶寺遗址后,与来自关中的仰韶文化汇合。”可知,该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不同文化遗址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形成了文化汇合的凝聚力,推动了中原文化的发展,使“三代”文明成为了历史主流,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中华文明不同的起源,排除A项;中华文明形成于夏商周之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中华文明由多元文化发展形成,并不是单一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 如表为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这些道路的修建( )
种类 用途
驰道 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直道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新道 通向岭南的道路
五尺道 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A. 保证了秦代经济的高度发展 B. 有利于消除地区间差异
C. 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建立后所修建的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络,有利于官民出行及政令的传达,其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项正确;这些道路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朝的经济发展,但并不能保证秦代经济的高度发展,排除A项;这些道路的修建,能加强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却不能消除地区间差异,排除B项;秦朝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维护,但并不能说这些道路的修建就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3. 游侠多是“不轨于正义”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其立传,肯定其言信行果、轻生尚义、不畏生死;班固在《汉书》中着重突出“游侠”无视国家法纪、暴力任杀,对其大加批判。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传统侠义精神不被世人认可 B. 儒家正统思想影响出现弱化
C. 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D. 阶级差异影响历史人物评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司马迁对游侠是加以肯定,东汉班固则对游侠大加批判,之所以大力批判游侠,是因为游侠的存在挑战了专制统治,不利于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这种变化反映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C项正确;侠义精神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游侠最后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侠义精神一直长存,“传统侠义精神不被世人认可”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在汉代是不断强化的,“儒家正统思想影响出现弱化”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司马迁和班固都是地主阶级的史学家,没有所谓阶级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4. 公元780年,杨炎实行两税法改革。两税法把租庸调中的“庸”和“调”都改为以货币缴纳。“庸”原来是以绢和布代役的,是用实物代替劳役。现在改“庸”为货币缴纳,实际是把劳役税改为货币税了。据此可知,两税法改革( )
A. 提高了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 B. 优化了社会结构及运行机制
C.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的蔓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公元780年,杨炎实行两税法改革。两税法把租庸调中的‘庸’和‘调’都改为以货币缴纳”可知,唐朝时期的两税法把劳役税改为货币税,农民可以缴纳货币代替劳役,有利于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税制改革中“货币代替实物”,无法体现商业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社会结构的优化,排除B项;两税法改革适应了土地兼并的状况,而非遏制土地兼并现象的蔓延,排除D项。故选C项。
5. 宋代园林美学主张“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的观念,民居除了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外,还要将建筑物与自然风光打造得浑然一体,宅园合一。园林中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看似随意布列,其实都以类比、象征等方式暗含着主人的个性和人生理想。由此可见,宋代园林( )
A. 渗透了理学中的美学思想 B. 植根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C. 颠覆了中华传统建筑风格 D. 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为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宋代园林美学主张“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的观念……其实都以类比、象征等方式暗含着主人的个性和人生理想,反映出宋代的园林美学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理学中的美学思想,因此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个性”与“人生理想”,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商品经济对其影响。排除B项;宋代建筑保留和延续了中华传统建筑风格,“颠覆了中华传统建筑风格”与现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强调园林所属者身份,更多的是符合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审美,排除D项,故选A项。
6. 明朝阁臣的选任,万历以前大多是通过“特简”,即由皇帝不通过吏部,或由现任阁臣们推举、或由宦官们援引、或采纳大臣们的举荐、或由皇帝亲自选拔而直接下旨的方式任命。从万历开始,多是由“廷推”产生,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内阁成员产生方式的变化侧面反映出( )
A. 内阁政治地位提高 B. 官员选拔日益公平
C. 内阁掌握了决策权 D. 君权受到朝臣限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明朝阁臣的选任,万历以前大多是通过“特简”……从万历开始,多是由‘廷推’产生,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及所学可知,明万历以前,阁臣大多由皇帝直接下旨任命,不经过吏部。万历以后,阁臣多由吏部会同九卿等推举若干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如皇帝不满意,可让其重推,称之为“廷推”。由此可见,阁臣选拔的公开性增强了,说明君主专制受到一定的限制,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内阁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员选拔日益公平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皇帝掌握着决策权,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7. 法国传教士乔治.安森在《耶稣会环球旅行记》中说:“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最富饶、经济最富裕的国家,中国皇帝之崇高、官员之福利超出世界上的一切国家。”而马戛尔尼来访则记录:“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两人的描述侧面反映了清前期( )
A. 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 B. 封建社会的经济繁荣
C. 封建盛世的衰败迹象 D. 底层百姓的艰苦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最富饶、经济最富裕的国家,中国皇帝之崇高、官员之福利超出世界上的一切国家。”及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据材料“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及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期,清朝统治已经出现了由盛转衰的迹象,人口膨胀,贫富矛盾积累,材料从两个方面体现了封建盛世的衰败迹象,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整体的经济情况和危机,没有涉及专制皇权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反映的是衰败现象,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B项;材料“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最富饶、经济最富裕的国家,中国皇帝之崇高、官员之福利超出世界上的一切国家。”反映了清朝整体国力强盛,经济发展,D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8. 林则徐在编译《四洲志》时,大量进行删减换词,如在原书中提到彼得大帝如何将俄国蜕变为欧洲文明强国,在译著中却找不到“文明”这一译词,却以“火器”和“战舰”所替代。他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
A. 受“华夷之辨”观念影响 B. 俄国农奴制的严重弊端
C. 学习西方文明欲望强烈 D. 反思《南京条约》的签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林则徐是传统士大夫,对中华文明较为自信,受到“华夷之辩”的影响,认为其它文明属于蛮夷,因此在在编译《四洲志》时,大量进行删减换词,在译著中却找不到“文明”这一译词,却以“火器”和“战舰”所替代,A项正确;林则徐对彼得大帝相关内容的删减换词和农奴制并无关系,排除B项;林则徐主要是想学习西方的技术,如果是因为学习西方文明的欲望强烈,更没有理由删减换词,排除C项;林则徐在编译《四洲志》时候,《南京条约》尚未签订,排除D项。故选A项。
9. 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后需要支付巨额赔款,洋务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在盛宜怀的发起下,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成立。之后在各地广设分行,分行的董事或经理,基本上没有相应的银行专业知识,且多为捐纳的候补道员、豪绅、退职官吏。据此可知( )
A. 民族资本企业经营理念落后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官府压制
C 洋务运动对晚清影响有限 D. 商业经营管理新旧并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9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这体现了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但其管理者为非专业人才,且多为捐纳的候补道员、豪绅、退职官吏,说明其商业经营管理具有落后性,由此可见,商业经营的管理具有新旧并存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通商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并非民族资本企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官府压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就宣告失败,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下图是1864—1930年洋货经上海转运国内值占全国进口总值的比重图。据此可推知( )
A. 近代上海经济发展放缓 B. 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C. 洋务新政取得一定成效 D. 近代对外贸易衰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4—1930年(中国)。根据图表可知,经上海转运的洋货占比逐渐下降,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列强的入侵,更多的口岸开放,上海一家独大的地位被打破,在全国贸易中占比逐渐下降,上海进口总值的下降意味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范围更加广泛,B项正确;上海进口总值的下降,并不能说明近代上海经济发展放缓,排除A项;洋务运动在1895年之后失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上海进口商品的数量减少,是因为列强在更多的口岸倾销商品,因此仅仅凭上海一处数据无法推知近代对外贸易衰退,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设立商部,在全国各地广泛组织商会;颁布商人通例,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商人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通过一系列章程,倡导与奖励兴办实业。清政府此举旨在( )
A. 延续重农抑商政策 B.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 挽救自身统治危机 D.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这是因为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挽救自身危机,不得已进行改革,C项正确;清政府颁布一些奖励实业的章程说明其并未延续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在1964年已经被镇压,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发展资本主义属于其客观影响,不属于其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903年夏,留日学生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说道:“列位,你看满洲的政府,只图苟全一己,不顾汉人永世翻不得身,件件依了洋人的,你道可恨不可恨 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 多久是洋人的了。”据此可知,陈天华( )
A. 无法超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B. 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意识
C.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D. 广泛宣传“三民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你看满洲的政府,只图苟全一己,不顾汉人永世翻不得身,件件依了洋人的,你道可恨不可恨”可知,陈天华认识到清政府只图苟全,已经是洋人控制的政府,号召人们不要再听从这样的政府,这体现了他反帝反封建的意识,B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了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批判和反帝反封建的意识,未提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排除AC项;三民主义提出于1905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921年,革命知识分子李树彝在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通过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给工人讲解社会发展史、旧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规律。这体现了( )
A.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人中得以传播 B. 国民革命高潮将到来
C.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已相继建立 D. 毛泽东思想日益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通过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给工人讲解社会发展史、旧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规律”可知,1921年,革命知识分子通过“劳动补习学校”向工人宣扬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体中传播,A项正确;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排除B项;材料与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建立无关,排除C项;毛泽东思想成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4. 红军长征途经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送来粮食约100万斤,牛、羊、马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一些土司头人和喇嘛寺也送给红军大批粮食。该材料说明长征( )
A. 粉碎了反动派的“围剿” B.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C. 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 D. 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4-1936年中国。藏区各族人民为长征途中的红军送来粮食、牲畜,表明红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B项正确;仅凭各族人民支援红军不能得出粉碎了反动派的“围剿”,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红军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完成战略转移,未提及长征胜利,不能得出“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15. 中国远征军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解救被日军围困在缅甸仁安羌的英军7000余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起缅北滇西战役,歼灭日军三万余人。这体现了中国( )
A. 大国地位的基本确立 B.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C. 抗战反攻阶段的到来 D. 逐渐成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国赴缅远征军”“解救被日军围困在缅甸仁安羌的英军7000余人”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派出缅甸远征军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B项正确;抗日战争虽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此时期尚未基本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时期仍旧是抗日战争的相持时期,抗战反攻阶段没有到来,排除C项;中国自抗战以来的全民族抗战,使得日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牵扯了大量的日军兵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智慧,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通过中国的赴缅作战不能体现中国逐渐成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A.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土改后,太行山区农民买了驴,要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村中规矩,男人开支一斗米以上须经女人同意,并且男人支配粮食上限高于女人。女人经过土改分得土地,经济地位有所上升,故而家庭地位有所上升,故B正确。土改后,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错误;在公有制范围内,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是按劳分配,材料与按劳分配无关,故C错误;传统的社会伦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在土改后并没有颠覆,故D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如赵伯雄先生所害,文献及金文材料表明,周王拥有对“天下”的统治权。这种统治权是至高无止的,至少在名义上,普天之下谁都得承认天子的至尊地位。因此西周是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然而西周这种对关下的最高统治权仅行使到邦君这一层次(各邦的最高统治层),并不贯彻到社会结构的末端,所以这种统治权事实上有一部分被分割了,由天子分别授予了庶邦的邦君。所谓“授民授疆土”就是指这种统治权由天子到邦君的转移。而邦君一旦被赋予这种统治权,在领地之内就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事实上,邦君就是国家主权在这块领地上的体现者。这种情况可称作“主权的分散性”。一方面,存在着某种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另一方面,这种最高权力又事实上被分割。孙曜先生则指出诸侯内部诸侯之于卿大夫也是同样情形:“盖世族于其封域以内,固俨然君也。其家臣及私属心目中,只知有家主,而不知有国君。”
——李若晖《郡县制时代一一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
材料二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王朝统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
【答案】(1)特点:周王名义上拥有最高统治权;周王间接统治地方;逐级管理地方。(答出两点即可)影响: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周朝的疆域;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华夏认同局面的形成;但地方独立性强,为春秋战国的国家分裂局面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2)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这种统治权是至高无止的,至少在名义上,普天之下谁都得承认天子的至尊地位”可知,周王名义上拥有最高统治权;根据材料“然而西周这种对关下的最高统治权仅行使到邦君这一层次(各邦的最高统治层),并不贯彻到社会结构的末端,所以这种统治权事实上有一部分被分割了,由天子分别授予了庶邦的邦君”可知周王间接统治地方、逐级管理地方。影响:分封制分封诸侯管理地方,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分封制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华夏认同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邦君一旦被赋予这种统治权,在领地之内就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知,但地方独立性强,为春秋战国的国家分裂局面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2)优势: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可知,郡县制能够调动一切资源;根据材料“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可知,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根据材料“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可知,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根据材料“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可知,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社会环境比较安定,是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生产的发展又为商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宋建立之初,统治者为稳定统治秩序,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如实行招抚流民、鼓励开垦等等,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宋代商品生产得到发展,除粮食成为一项主要商品外,经济作物的大量生产也较为突出,各地已涌现出一批专业种植经济作物以供市场的农户,形成了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如太湖中洞庭山的农民,专门种植柑橘。手工业产品中,除传统的纺织、编织、陶瓷等产品外,突出的还有矿冶业的发展,其产品丰富。随着矿产品生产的增加,金属制品的生产也迅速发展,尤以铁制农具、铜制手工业产品的生产最为突出。商品生产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前提,促进了商品交换,大米、棉花、茶叶、食糖、药材、丝织品等,都是日常交易的商品。
——摘编自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
材料二 由于经济效益可观,太湖流域在明中叶后多改田为地发展蚕桑、棉作。杭州在当时既是丝织业中心又是杭嘉湖商品集散中心。商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实现规模效益,并且形成一定的力量,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技术水平。此时的中国,大部分区域仍然处在自给自足的生产形态之中,生产者通过商人互通有无,实现生产生活资料的交换,使再生产得以顺利完成。商业领域吸引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商业利润的诱惑,使弃农经商、弃工经商者日众;商业利润积攒的巨额财富也没有有效转化为产业资本,最大的用处可能就在于满足商人穷奢极侈的生活享受。
——摘编自林枫《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水平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朝商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原因: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的结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发展生产的有效措施;抑商政策松动;经济重心的南移。(任答两点)
表现:粮食成为主要商品;形成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矿产品生产和金属制品的增加;商品交换发展迅速。(任答两点)
(2)影响:积极: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消极: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劳动力流动;易助长穷奢极侈之风。(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社会环境比较安定,是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生产的发展又为商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知,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的结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 在宋建立之初,统治者为稳定统治秩序,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可知,政府发展生产的有效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抑商政策松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材料“宋代商品生产得到发展,除粮食成为一项主要商品外,经济作物的大量生产也较为突出,各地已涌现出一批专业种植经济作物以供市场的农户,形成了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可知,粮食成为主要商品、形成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根据材料“随着矿产品生产的增加,金属制品的生产也迅速发展”可知,矿产品生产和金属制品的增加;根据材料“商品生产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前提,促进了商品交换,大米、棉花、茶叶、食糖、药材、丝织品等,都是日常交易的商品”可知,商品交换发展迅速。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明朝(中国)。影响:积极:根据材料“商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实现规模效益,并且形成一定的力量,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技术水平”可知,商业发展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技术水平;根据材料“此时的中国,大部分区域仍然处在自给自足的生产形态之中,生产者通过商人互通有无,实现生产生活资料的交换,使再生产得以顺利完成”可知,商业发展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消极:根据材料“商业领域吸引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可知,商业发展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根据材料“商业利润的诱惑,使弃农经商、弃工经商者日众;商业利润积攒的巨额财富也没有有效转化为产业资本,最大的用处可能就在于满足商人穷奢极侈的生活享受”可知,影响劳动力流动、易助长穷奢极侈之风。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 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 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2)材料二所列条文出自中国近代哪一部重要法律文献?指出其确立的政治体制及历史地位。
【答案】(1)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否定了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三权分立)。地位: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解析】
【详解】(1)政治意义:依据材料“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得出: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从《临时约法》的意义角度分析,得出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否定了专制制度;从革命影响角度分析,得出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文献:依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体制:依据材料“参议院由各地选派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 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 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得出资产阶级共和制(三权分立)。
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个又一个的重要会议,特别是在党和国家发展紧要时刻、转折关头召开的重要会议,铺就了我们党从昨天走到今天的光明征程。如图5所示为我党部分重要会议的召开地点。
请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选取图中一次会议或自选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会议,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明确论题,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遵义会议——历史的伟大转折点。
阐述: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极其重要的一次独立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就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解析】
【详解】本题为历史事物阐释类论述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设问限定,可以选择遵义会议进行阐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因此以此为论题:遵义会议——历史的伟大转折点。
阐述:根据所学知识,首先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即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极其重要的一次独立会议。然后分析遵义会议的意义,即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就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赣州市瑞金第二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