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至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试题
说明:1.全卷试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
2.本次考试范围: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内容。
3.答卷前,考生根据学校要求,人工批改学校考生在答题卡左侧横线处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学校、姓名、学号信息;网上阅卷学校无须填写,只需正确贴条形码信息即可。
4.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5.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答题卡不得使用透明胶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迫使清政府投降,接受了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它铭刻着中国社会在列强炮口的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2. 2024年,中国农历甲辰龙年。据报道,国家一级文物、圆明园十二兽首的龙首(如图所示),已于2022年12月回归祖国,现已鉴定完毕,为原尊。龙首计划于2023年10月圆明园百年庆典回归原址原位,并将登陆202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国宝回家”节目的主角。这一文物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中流失的圆明园十二兽首的龙首( )
A. 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图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3. 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描绘的是金田起义的雄壮场面:革命的大旗迎风飘扬,起义战士们手持刀剑、长矛、锄头和火枪,正准备进行拼死的斗争。该浮雕能位列人民英雄纪念碑之上,主要是因为这场运动( )
A. 建立了反抗清政府的政权 B.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C.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 展现了中国人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洋务派是“中体西用”的实施者,他们以“中体”为依托,使“西学”得以进入中国。这里的“西学”是指( )
A. 西方先进技术 B. 资本主义制度
C. 民主共和思想 D. 西方文化典籍
5. 下列运动中提出了“自强、求富”口号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6. 吴玉章在回忆录中沉痛地写道:“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亡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材料中的“亡国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7.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上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 ( )
A. 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
B.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
C. 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D. 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8. 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 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 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9.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绩是( )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 使中国实现独立自主
10. 新文化运动后期,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
A. 林则徐 B. 李鸿章 C. 李大钊 D. 康广仁
11. 近代中国的一些革命运动中,先进青年知识分子起了先锋作用。某次运动发布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写道:“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国亡了,同胞起来呀!”这次运动是(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12. 1924年1月孙中山写道:“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为此孙中山所采取举措是
A. 创建了同盟会 B. 领导辛亥革命 C. 进行国共合作 D. 进行二次革命
13. 在北伐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这表明( )
A. 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
B. 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C. 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
D. 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14.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中提出:“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由此中国共产党决定( )
A. 发起五四运动 B. 召开中共一大 C.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 工农红军长征
15.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如图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 国民大革命蓬勃开展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 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
16. 某次会议的亲历者评价说:“它在党史上是个很重要的关键,在内战时期党内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左’倾机会主义的路线,一条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的路线”,它是“由错误路线转变到正确路线的重要关头”。他评价的是( )
A. 八七会议 B. 古田会议 C. 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
17. 新华社特稿《在历史关键节点上》这样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其中“星火燎原”的星星之火是指( )
A. 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B. 中国共产党成立
C.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指导思想 D. 遵义会议召开
18. 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里有一段描写:“林小姐的一双手在那堆衣服抓捞了一会儿,就呆呆地站在床前出……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使小说中的人物对东洋货态度纠结的历史事件是( )
A.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B. 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C.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D.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
19.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
A. 增强国力 B. 地方自治 C. 拥蒋反共 D. 逼蒋抗日
20. 国家公祭鼎铭文:“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兄弟同心,共御外辱”。其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反映的是历史事实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南京大屠杀
21.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著名歌手保罗罗伯逊灌制了用中英双语演唱的名为《起来》的唱片。该唱片收录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等中国革命歌曲,并在法国、印度、捷克等国家或地区发行。这反映了( )
A. 五四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B.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C. 抗日战争受到国际关注 D.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22.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发出了破袭正太路的命令,一场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攻击战拉开了序幕。材料反映的战役是( )
A. 平型关战役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武汉会战
23. 邮票是国家的一张名片,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下面这组邮票纪念的是
A. 北伐战争 B. 抗日战争 C. 解放战争 D. 抗美援朝战争
24. 1945年8月,《新华日报》报道:“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该报道反映的事件是( )
A. 中共一大 B. 西安事变 C. 重庆谈判 D. 中共七大
25. 解放战争中,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6. 美国的密勒氏报曾这样评论:“(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上述评论说明了( )
A. 农民和地主阶级矛盾复杂 B. 共产党重视农业农村问题
C.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D. 土地改革能决定国家命运
27. 历史线索是由发生重大事件或历史转折的年份贯穿而成的历史链条。对下面历史线索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中华民族反抗侵略而取得完全胜利的过程
C. 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过程 D.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
28.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7年提出了《人民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下面符合军事原则第3项的是( )
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原则,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4.……
A. 转战陕北 B. 平津战役 C. 北伐战争 D. 渡江战役
29. 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原始史料的是( )
A. 汤志钧先生修订本《戊戌变法史》 B. 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 历史剧《戊戌变法》 D. 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3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而不懈奋斗,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末状元张骞采取的爱国方式是
A. 变法图强 B. 著书立说 C. 实业救国 D. 武装起义
二、非选择题(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2分,共40分)
31.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今天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导致的。(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之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三
中国同盟会徽章 中国同盟会成立油画入会证书 中国同盟会广东支部会议人物雕像
(1)材料一的运动是指什么运动?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的信与哪次战争有关?指出这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依据材料,伊东祐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何在?
(3)从材料三中选出研究中国同盟会可信的两则材料。(写序号,多选、错选)。说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主要包括: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
——新浪网
材料二 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一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1935年12月25日)
材料三 (一)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二)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者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4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这个宣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党认为当时的主要敌人是谁?将他们视为主要敌人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为什么“抗日反蒋”的口号是不适当的?
(4)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3. 大事年表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学会解读大事年表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之一。请根据下面所示的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时间 历史事件
1840年至1842年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851年至1864年 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立政权,发展壮大并最终失败。
1856年至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等条约。
1885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立江南制造总局。
1894年至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进行变法。
1899年至1901年 人们传唱着“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扶清灭洋”。
1900年至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与各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等人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清帝退位。
1915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之后高举(①)两面大旗。
1919年 学生上街游行,大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等口号。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至1927年 国民大革命时期,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和推翻军阀的战争。
1927年至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井冈山革命道路”。
1934年至1936年 红军长征
1931年至1945年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46年至1949年 人民解放战争
(1)请把上述大事年表中的①处补充完整。
(2)从上述年表中,选择至少2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并根据这些历史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23至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试题
说明:1.全卷试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
2.本次考试范围: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内容。
3.答卷前,考生根据学校要求,人工批改学校考生在答题卡左侧横线处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学校、姓名、学号信息;网上阅卷学校无须填写,只需正确贴条形码信息即可。
4.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5.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答题卡不得使用透明胶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迫使清政府投降,接受了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它铭刻着中国社会在列强炮口的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鸦片战争中,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领土完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BCD都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答案A。
点睛: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因为是标志性事件,因此特别重要。
2. 2024年,中国农历甲辰龙年。据报道,国家一级文物、圆明园十二兽首的龙首(如图所示),已于2022年12月回归祖国,现已鉴定完毕,为原尊。龙首计划于2023年10月圆明园百年庆典回归原址原位,并将登陆202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国宝回家”节目的主角。这一文物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中流失的圆明园十二兽首的龙首( )
A. 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图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国家一级文物、圆明园十二兽首的龙首(如图所示),已于2022年12月回归祖国,现已鉴定完毕,为原尊。”、“这一文物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中流失的圆明园十二兽首的龙首”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洗劫了圆明园,造成了圆明园文物流失在海外。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使得圆明园十二兽首流失海外,C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略强没有洗劫圆明园,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之前,圆明园的文物已经被洗劫了,排除BD项。故选C项。
3. 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描绘的是金田起义的雄壮场面:革命的大旗迎风飘扬,起义战士们手持刀剑、长矛、锄头和火枪,正准备进行拼死的斗争。该浮雕能位列人民英雄纪念碑之上,主要是因为这场运动( )
A. 建立了反抗清政府的政权 B.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C.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 展现了中国人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金田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面临的不仅仅是本国封建统治者的镇压,还有外国列强的侵略,展现了中国人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精神。D项正确;“建立了反抗清政府的政权”不是该浮雕能位列人民英雄纪念碑之上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但不是该浮雕能位列人民英雄纪念碑之上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天朝田亩制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并未实施,排除C项。故选D项。
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洋务派是“中体西用”的实施者,他们以“中体”为依托,使“西学”得以进入中国。这里的“西学”是指( )
A. 西方先进技术 B. 资本主义制度
C. 民主共和思想 D. 西方文化典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西学”是指西方先进技术,A项正确;洋务运动以“中体”为依托,未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排除C项;洋务派主要学习技术,“西方文化典籍”并不是核心,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下列运动中提出了“自强、求富”口号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A项正确;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没有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口号是三民主义,旨在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排除D项。故选A项。
6. 吴玉章在回忆录中沉痛地写道:“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亡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材料中的“亡国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 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C项符合题意;A项《南京条约》是清朝与英国签订的,不符合题意;B项《瑷珲条约》是清朝与俄国签订的,俄国不属于“东方的小国”;D项《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签订的,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7.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上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 ( )
A. 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
B.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C. 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D. 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是《南京条约》的影响,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三个条约都有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8. 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 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 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英国走私鸦片、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可知都属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信息“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化成督战吴淞、邓世昌黄海海战、义和团廊坊阻击战”可知是中国的抗争史。故上图反映的主题英概括为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B正确;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者半封建社会的是鸦片战争,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内容,排除D。故选B。
9.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绩是( )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 使中国实现独立自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最大功绩是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终结。C项正确;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收的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是长征胜利的意义,排除B项;使中国实现独立自主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新文化运动后期,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
A. 林则徐 B. 李鸿章 C. 李大钊 D. 康广仁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1918年,他接连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C项正确;林则徐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康广仁参与戊戌变法和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齐被斩,合称戊戌六君子。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近代中国的一些革命运动中,先进青年知识分子起了先锋作用。某次运动发布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写道:“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国亡了,同胞起来呀!”这次运动是(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可知,材料与五四运动有关。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前期以学生为主力,运动的中心是北京,6月3日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项正确;ABD与“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无关,排除。故选C项。
12. 1924年1月孙中山写道:“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为此孙中山所采取的举措是
A. 创建了同盟会 B. 领导辛亥革命 C. 进行国共合作 D. 进行二次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播学导致了民国以来社会上的种种黑暗腐败,资产阶级领导的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也均以失败告终。为此,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决定接受苏俄和共产党的帮助,与共产党实行合作,由此兴起了国民革命运动。故C符合题意;创建了同盟会与俄国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不是孙中山,故B不符合题意;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或赣宁之役)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民国二年)在中国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又称为“讨袁之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 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这表明( )
A. 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
B. 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C. 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
D 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伐战争的军队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因此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题干材料反映出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A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B。
14.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中提出:“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由此中国共产党决定( )
A. 发起五四运动 B. 召开中共一大 C.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 工农红军长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受到重大挫折,这证明,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由此,中国共产党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同国民党合作,C项正确; 发起五四运动是为了维护山东权益, 召开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红军长征打破了蒋介石消灭红军的计划,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5.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如图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 国民大革命蓬勃开展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 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中工人占51%,是由于中共工作的重心在城市。1928年中共党员构成中农民占76%,是由于中共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实行“工农武装割据”,C项正确;1927年4月国民大革命即将失败,排除A项;抗日统一战线建于1937年9月,排除B项;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不是当时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6. 某次会议的亲历者评价说:“它在党史上是个很重要的关键,在内战时期党内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左’倾机会主义的路线,一条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的路线”,它是“由错误路线转变到正确路线的重要关头”。他评价的是( )
A. 八七会议 B. 古田会议 C. 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一条是‘左’倾机会主义的路线,一条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的路线”,它是‘由错误路线转变到正确路线的重要关头’”等信息可知这次会议上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所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D项正确;八七会议和古田会议都与“错误路线转变到正确路线的重要关头”说法不符,排除AB项;中共七大之前就已经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排除C项。故选D项。
17. 新华社特稿《在历史关键节点上》这样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其中“星火燎原”的星星之火是指( )
A. 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B. 中国共产党成立
C.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遵义会议召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并最终形成燎原之势,A项正确;经上述分析,“星火燎原”中的星星之火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而不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遵义会议的召开,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 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里有一段描写:“林小姐的一双手在那堆衣服抓捞了一会儿,就呆呆地站在床前出……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使小说中的人物对东洋货态度纠结的历史事件是( )
A.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B. 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C.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D.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可知,该事件与东北三省和日本有关,C项正确;中日甲午战争虽然与日本有关,但是不涉及东北,排除A项;南京大屠杀与东北三省无关,排除B项;七七事变发生在华北境内,与东三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
A. 增强国力 B. 地方自治 C. 拥蒋反共 D. 逼蒋抗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选项ABC明显错误,分析题文材料,可以看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为了民族大义。所以正确答案是D。
20. 国家公祭鼎铭文:“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兄弟同心,共御外辱”。其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反映的是历史事实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南京大屠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可知反映的是历史事实是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D项正确;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排除A项;1937年8月,日本在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排除B项;1937年7月,日本在平津一带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21.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著名歌手保罗罗伯逊灌制了用中英双语演唱的名为《起来》的唱片。该唱片收录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等中国革命歌曲,并在法国、印度、捷克等国家或地区发行。这反映了( )
A. 五四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B.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C. 抗日战争受到国际关注 D.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著名歌手保罗罗伯逊灌制了用中英双语演唱的名为《起来》的唱片。该唱片收录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等中国革命歌曲”可得出当时正值中国的抗战时期,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际关注,因此才会把相关的歌曲收录进去,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1919年,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1911年,排除B项;解放战争胜利是1949年,但与材料中的歌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发出了破袭正太路的命令,一场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攻击战拉开了序幕。材料反映的战役是( )
A. 平型关战役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武汉会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彭德怀领导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取得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日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B项符合题意;平型关战役发生在1937年,故A不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故C不符合题意;武汉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故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3. 邮票是国家的一张名片,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下面这组邮票纪念的是
A. 北伐战争 B. 抗日战争 C. 解放战争 D. 抗美援朝战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七战火”,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台儿庄大捷”是正面战场的抗日;百团大战反映八路军敌后抗日;“敌后游击战”反映敌后抗日;因此这组邮票纪念的是抗日战争;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4. 1945年8月,《新华日报》报道:“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该报道反映的事件是( )
A. 中共一大 B. 西安事变 C. 重庆谈判 D. 中共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1945年8月,《新华日报》报道:“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该报道反映的事件是重庆谈判,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召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所以又称“双十二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同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与毛泽东主席无关,排除B项;中共七大与蒋介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5. 解放战争中,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正确;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属于战略决战,排除ABC,故选D。
26. 美国的密勒氏报曾这样评论:“(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上述评论说明了( )
A. 农民和地主阶级矛盾复杂 B. 共产党重视农业农村问题
C.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D. 土地改革能决定国家命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的密勒氏报评论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影响。当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贫苦农民耕种,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高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材料所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说明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土地政策的影响,未体现农民和地主阶级矛盾复杂,排除A项;“共产党重视农业农村问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土地改革能决定国家命运”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7. 历史线索是由发生重大事件或历史转折的年份贯穿而成的历史链条。对下面历史线索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中华民族反抗侵略而取得完全胜利的过程
C. 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过程 D.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图示现实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的诞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1921年到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风雨奋斗的28年,因此能够准确描述该大事年表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D项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1《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中华民族一百年反抗外来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排除B项;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是抗战胜利后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8.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7年提出了《人民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下面符合军事原则第3项的是( )
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原则,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4.……
A. 转战陕北 B. 平津战役 C. 北伐战争 D. 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原则,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转战陕北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7年提出的《人民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这一做法,体现了“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的原则,A项正确;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渡江战役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由此可知,平津战役、北伐战争、渡江战役并不符合“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这一原则,排除BCD项。故选A项。
29. 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原始史料的是( )
A. 汤志钧先生修订本《戊戌变法史》 B. 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 历史剧《戊戌变法》 D. 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属于原始史料,D项正确;汤志钧先生修订本《戊戌变法史》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A项;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B项;历史剧《戊戌变法》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C项。故选D项。
3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而不懈奋斗,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末状元张骞采取的爱国方式是
A. 变法图强 B. 著书立说 C. 实业救国 D. 武装起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下了“实业救国”道路,故C项正确;ABD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
二、非选择题(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2分,共40分)
31.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今天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导致的。(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之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三
中国同盟会徽章 中国同盟会成立油画入会证书 中国同盟会广东支部会议人物雕像
(1)材料一的运动是指什么运动?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的信与哪次战争有关?指出这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依据材料,伊东祐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何在?
(3)从材料三中选出研究中国同盟会可信的两则材料。(写序号,多选、错选)。说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1)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或: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清政府墨守陈规不知变通。
(3)材料①②。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任答二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运动: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运动是指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欣,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
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小问2详解】
战争:根据材料“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之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住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在弹尽的关头,他下令朝日舰撞去,最后被鱼雷击中,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条约: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条约也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原因:根据材料“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导致的”可知,清政府墨守陈规不知变通。
【小问3详解】
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①②是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可作为研究中国同盟会材料。而人物蜡像是经过创作者加工而成的,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作为研究中国同盟会的材料。
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主要包括: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
——新浪网
材料二 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一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1935年12月25日)
材料三 (一)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二)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者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4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这个宣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党认为当时的主要敌人是谁?将他们视为主要敌人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为什么“抗日反蒋”的口号是不适当的?
(4)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1)日本侵入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敌人:日本与蒋介石。原因: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蒋介石不抵抗,镇压中国共产党。
(3)日本侵略进一步扩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者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制定。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1933年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启局部侵华战争,1933年日本大范围入侵华北地区,因此,可知,当时的背景是日本入侵华北,中共在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提出此宣言。
【小问2详解】
敌人:根据材料二“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一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可知共产党认为当时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和蒋介石。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是中国的敌人,蒋介石不抗日,同时镇压中国共产党,所以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的敌人。
【小问3详解】
为什么:根据材料“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者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可从日本侵略进一步扩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者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等方面来分析说明“抗日反蒋”的口号是不适当的。
【小问4详解】
依据:根据材料可知,在不同的时间、社会状态下,中共制定了不同的方针政策,可归纳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制定等方面来回答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
33. 大事年表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学会解读大事年表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之一。请根据下面所示的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时间 历史事件
1840年至1842年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851年至1864年 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立政权,发展壮大并最终失败。
1856年至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等条约。
1885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立江南制造总局。
1894年至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进行变法。
1899年至1901年 人们传唱着“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扶清灭洋”。
1900年至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与各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等人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清帝退位。
1915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之后高举(①)两面大旗。
1919年 学生上街游行,大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等口号。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至1927年 国民大革命时期,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和推翻军阀的战争。
1927年至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井冈山革命道路”。
1934年至1936年 红军长征
1931年至1945年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46年至1949年 人民解放战争
(1)请把上述大事年表中的①处补充完整。
(2)从上述年表中,选择至少2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并根据这些历史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①民主、科学。
(2)举例:选择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
观点:落后就要挨打,强盛才有尊严。
论述:①清朝末期,中国仍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统治腐败,闭关锁国,统治者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此时的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且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强国。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②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兴起,触犯了帝国主义的利益,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再一次进攻中国,发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再一次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从此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结论:综上所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强盛才有尊严,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其他参考观点:1.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3.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4.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析】
【小问1详解】
补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之后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
小问2详解】
小论文:根据“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选择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根据这些历史事件可提炼一个观点为落后就要挨打,强盛才有尊严。结合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所遭受的侵略史实加以阐述即可,如清朝末期,中国仍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统治腐败,闭关锁国,统治者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此时的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且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强国。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兴起,触犯了帝国主义的利益,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再一次进攻中国,发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再一次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从此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综上所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强盛才有尊严,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