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2历史试题(福建专用)
(考试时间: 75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 .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此外,鲁国还 拥有一些土著族邦, 如邾、牟、葛等国, 它们作为“ 附庸”依附于鲁国, 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这表明
西周( )
A .列国纷争局面出现 B .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
C .宗法制度失去作用 D .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
2 .汉初,为了解决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的问题,政府实行了“令民铸钱” 的政策。而到武帝时期,国家不仅
垄断了主要铸币材料 铜,还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钱。汉代货币政策的调整( )
A .立足于国家财政的需要 B .反映了均输平准的特点
C .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有利于民间财富的增长
3.唐代, 官学教育鼎盛, 私人办学也因政府鼓励而得到发展。地处“荒服之表” 的海南所在的岭南州, “县学 仅四五十人” ,见诸史籍记载的第一间黎族子弟学校,也于贞观末年在儋州吉安(今昌江县境内) 由当地县
丞设立并主持讲学。由此可见,唐代兴办教育的目的之一是( )
A .敦行社会教化 B .推广诗词歌赋 C .促进民族交融 D .扩大科举规模
4 .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
两画船,上立秋千……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 (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 )
A .城市市民丰富的娱乐生活 B .崇尚力量成为社会的风尚
C .市民热衷于进行体育运动 D .城市娱乐功能进一步突出
5 .明代前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要向朝廷上贡本地土特产,朝廷“厚往薄来” ,给予大量赏赐。但到
了清代雍正年间,土司虽继续上贡,而朝廷却不再赏赐。这表明西南边疆地区( )
A .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 .突破了传统的朝贡体系
C .经济结构有所变化 D .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
6 .张之洞素来支持康有为变法,曾资助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当康有为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创刊号 上大书“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之时,立即引起了张之洞的强烈不满。康、张二人的分歧,本质上是
( )
A .变法策略的差别 B .宣传途径的不同
C .阶级立场的差异 D .纪年方式的变化
7 .晚清时期, 地方督抚不设属官。曾国藩、李鸿章等出于地方军务需要, 自设善后、厘金等局, 招募官员、
幕友入局办事形成幕府,幕府逐渐掌握了部分军事权、财政权和人事权,实际上行使省一级政权的职能。
这一现象( )
A .遏制了列强侵略的势头 B .反映了晚清政治的现代化
C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变革 D .体现了政治权力结构变动
8.20 世纪初某知识分子曾说:“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 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 好比在沉沉深 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 照见新人生的道路……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 做出一点有益人类的工作。 ”这段材
料可以说明( )
A .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 .国人从俄国十月革命中受到启发
C .民主价值观的重建获得广泛认同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已经明确
9 .1941 年 5 月 1 日,中共中央批准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 “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 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 欢迎科学艺术人才, 保护流亡学生与失学青年。 ”1942 年, 奔向延安的人流源源
不断。据此可知,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颁布( )
A .确立了“双百方针” 的政策 B .改变了根据地极度困难局面
C .有利于延安文化观念多元化 D .推动解放区文艺科学的发展
10 .1980 年初,中国首次派专家小组考察西方国家小水电建设。同年,水利部开启筹建亚太地区小水电研 究培训中心,并于 1981 年在杭州正式成立。 1978~1991 年,有关部门组织兴建小水电援外工程水电站 12
座。这些做法( )
A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调整 B .改变了对外技术援助的方式
C .有利于全国电力的普及 D .拓宽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
11 .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随着许多人被逐出传统 的环境,他们在新的大城市感到不知所措。过去在旧城邦,生活比较简单,法律、道德、宗教和义务全有 明确规定,为大家所普遍接受;而现在,城市居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定型的世界之中。依据材料可知,
亚历山大军事征服( )
A .推动了区域文明一体化 B .巩固了马其顿帝国统治
C .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 D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12 .在 7—9 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随着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在境内大量定居, 斯拉夫人习惯法、罗马—拜占
庭法以及伊斯兰教法相互影响,出现了《农业法》《海商法》等一批新法律。这( )
A .完善了封建庄园自治体制 B .着眼于用市民法代替万民法
C .催生了《罗马民法大全》 D .有利于提高帝国的治理水平
13 .荔枝原产于中国。 1583 年, 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对荔枝已有记载。 1637 年, 英国旅行家蒙迪在澳门品尝
过荔枝。 1810 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这说明了( )
A .洲际间饮食习惯同化 B .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
C .宗主国经济结构改变 D .殖民扩张影响物种交流
14 .1871 年 3 月,由市民选举产生的自治政府巴黎公社接管了政权,随之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如颁布
保护劳工法令, 将逃亡业主的工场交由工人协作社管理, 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 这反映了当时的巴黎( )
A .具有人民掌握政权的特点 B .城市自治符合社会各阶层诉求
C .依法治国已成为全民共识 D .工厂制度有助于提高工人待遇
15.1934 年,美国政府实施“公共艺术作品项目”,雇用了 3749 位艺术家, 为全美各处的政府建筑创作了 15663 幅绘画、壁画、版画、手工艺品和雕塑;报酬总计 118.4 万美元,平均每件作品 75.59 美元。该项目的实施
( )
A .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 B .基本消除了经济危机
C .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D .推动现代派艺术盛行
16 .美国的《新闻周刊》曾生动地描述了“新殖民者” 的形象, 他们手拿的是计算器而不是枪支, 他们穿的是 上班的服装而不是战斗服装, 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 “殖民者”形象的转变是
由于( )
A .旧国际秩序的长期存在 B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C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 .欧美国家实力普遍衰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学者围绕“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下表是关于能源与近代荷兰经济发展关系的观点。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材料
观点 史实
泥炭说 16—17 世纪上半期, 荷兰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 且运输便利, 使得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 17 世纪后期, 较深层 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 18 世纪,荷兰经济出现衰退时,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
泥炭、煤炭混 合说 17 世纪, 荷兰每年进口的煤炭平均数是 65000 吨。这些进口的煤炭 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 2/5。 18 世纪,荷兰的泥炭产量逐步减少, 泥炭价格稳定上升,煤炭竞争力加强,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 等。 1863 年,荷兰煤炭消费税被废除后,泥炭总消费量从 1863 年占全 国能源消费的 50%下降到 1865 年的 38%。
——据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等
指出材料中两种观点的共性,并分别概括两种观点的论据。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 国际法 ”一词最早是 18 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 国际法 ”是 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 17 世纪的欧洲——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 法。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普适性基础。但们并非天然就具有普适性。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 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 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 ”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
洲中心论 ”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 清末民初关于中国古代国际法的研究, 以时代的世界的眼光重审视中国古史。宋育仁不仅以“春秋 公法 ”比拟西方公法,更利用国际法的规则与概念,如“身治 ”“实际 ”等,来论证《春秋》具备适用于 世界的、永恒的普世价值:《春秋》经世先王之志, 实历四交公法, 即万世之公法。如会盟朝聘、侵伐平乱、 行成存亡、继绝灭亡、会盟班次,无事不备,无义不特·此类皆西书公法所斤斤聚讼讫无定论者。《春秋》 三传各有义例, 合之乃成完备。如自治境内, 义在《谷梁》;交际礼仪, 例在《春秋》;驾驭进退, 权在《公 羊》。胡薇元在《公法导源》对包溶于礼、伏笔于传的中国古代外交思想进行挖掘和重新阐释,从《春秋》
等古史中梳理出与近代国际法规范相匹配的知识资源,实现了中西法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摘自金瑶《东方国际法谱系的重新发现》 材料三 20 世纪下半叶、非洲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自由表达主张、开展法律实践。 1960 年, 22 个非洲国 家联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 并一致投票支持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民族 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 1964 年, 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非洲国家之闻遭界争端的决议》,首次在国际法 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经非洲国家广泛实践,该项内容被奉为国际社 会处理边界问题的圭臬, 并由国际法院确立为一项国际惯例。1972 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 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发展权自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被 1979 年联合国《关于发展权的决
议》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
——摘自洪永红《试论非洲国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6 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非洲国家在国际法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8 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在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 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导致中国在族群融合的基础上走向集权并日臻完善: 商朝和西周时期华夏族群从黄河中游向东、向南扩张,形成华夏文明核心地带;秦朝,华夏国家持续向南 扩张,并以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取代分崩离析的封建体制;儒家世俗说教在汉代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此 后在历代封建王朝依然保持其正统地位,教义也日趋复杂;唐朝及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均主要采用科举考试
制度,使得士人地位上升,主导了地方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
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在 1651~1751 年的一个世纪里, 英国人口从 522 万增加到 577 万。18 世纪 40 年代以后, 英国人 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1741~1751 年人口增长率约为 3.5%,1751~1761 年人口增长速度为 7%,之后一直保 持这一增长速度。 1780~1790 年, 英国人口增长速度为 11%,19 世纪 20 年代人口增长速度达到 16%的高峰。
特别是从 18 世纪 80 年代至 19 世纪 30 年代这一阶段,英国人口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呈突飞猛进之势,
尤其是 1811~1821 年,英国人口增加了 18%。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英国的“人口革命 ”。
——摘编自傅新球《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增长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初英国“人口革命” 出现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并综合材料说明影响人口增减
的根本原因。(6 分)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2历史试题(福建专用)
历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B A A A D C D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A C D D A A C
17.【答案】
共性:能源结构影响 17-19 世纪荷兰经济发展状况。(2 分)
支持“泥炭说” 的论据:在 17 至 18 世纪的荷兰,当 17 世纪上半期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 时,荷兰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 17 世纪下半期以后,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连带 荷兰酿酒、蒸馏、制陶等制造业成本上升,商品价格上升,影响这些工业品的销售和市场竞争力;到了 18 世纪,即使荷兰经济出现衰退,荷兰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递进论证)。所以,泥炭是影响 17 至 18 世纪荷兰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 “泥炭说”运用正反论证与递进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合
理性。(3 分)
支持“泥炭、煤炭混合说” 的证据有三个: 17 世纪时,除了使用泥炭,荷兰还使用进口的煤炭,这些进口的 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 2/5;到 18 世纪,荷兰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到 19 世纪中期,煤 炭消费比重大幅上升, 而泥炭消费比重下降。 17 至 19 世纪, 荷兰能源结构, 主要是消费泥炭和煤炭, 只是
比同时期,两者比重不同。这是一种按时序并列论证的方法。(3 分)
18.【答案】
(1)特点:源于欧洲,欧洲国家主导形成;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伴随殖民扩张扩展到世界,
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2)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是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国际法冲击的一种回应,是重新审视中国传统、 重构世界图景的理论尝试。通过引入西方国际法知识与理论,帮助国人树立国际法观念,加深对国家、主 权等政治外交思想的了解;通过中西互证,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丰富了国际法的思想内涵。但由于近代
中国国际地位地下,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影响有限。(6 分)
(3)贡献:推动民族自决原则的发展和落实;创新和完善了领土法、边界问题的法律;推动发展权确立为基
本人权。(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
意义:维护了非洲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提升了非洲地区的国际影响力;丰富了国际法的内涵,推动国际法
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
19.【答案】
论题:中央集权制度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论述:夏商周时期,在频繁的往来和联系过程中,周 边的民族逐渐对华夏文明产生了认同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 雏形开始出现。公元前 221 年,秦朝建立,秦朝通过郡县制、官僚政治等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汉 武帝时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也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确立科举制为选官用官的主要制度,这就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 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综上可知, 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发展完善。
20【答案】
(1)原因:工业革命和农业近代化的发展,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经济持续增长和物质财富增加,提高了社 会人口承载力;就业机会和家庭收入的增加,提高了育龄男女抚养子女的能力;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为
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人口总量逐渐增加;增速总体呈减缓趋势;改革开放前人口增长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保持平稳
增长;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明显。(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与人口承载力相互适应的程度。(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