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
历史答案
1-5CDDAA 6-10DBDDB
11-15DBBAD 16-20DDDDB
21-25CCDBC 26-30CBACC
31,(1)印象:商业繁荣(或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达);贸易兴盛;社会生活丰富(或人口众多;城市规模大)。 (4分)
(2)信息:屋宇雄壮;店铺林立;瓦子众多;人口众多;商品买卖、饮食等。(4分)
(3)因素:生产率的提高;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贸易量的增加。(4分)
32,(1)由寻求西方模式转向寻求俄国模式;(2分)马克思主义;(2分)中国共产党。 (2分)
(2)南昌起义;(2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分)
(3)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2分)成就: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粮食、棉花、肉类和原煤、钢、水泥等200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分)
33.(1)美国内战(南北战争);(2分)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2分)
(2)新经济政策(2分)
(3)同盟变为冲突;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4分)
(4)政治多极化趋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4分)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
历史试卷
说明:
1.全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顶涂黑)
1.2021年1月,考古人员在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的湖南鸡叫城遗址发现一处面积约80平方米、厚度约为15厘米的稻谷谷糠层。通过以上考古成果,我们能够直接认识史前时期的( )
社会组织 B.政治制度 C.农耕生活 D.商业贸易
2.成书不早于西周的《周易》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学者认为其中的“鬼方”为“远方”。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这表明( )
A.商王依赖征伐维护统一 B.《周易》的记载不符合事实
C.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
3.“百年以来诸侯割据,法度既殊,文字各异,致郡县间于朝廷下政令之实施,常因误认讹读而弊乱丛生,甚而有悖法而犯科者。”据此可知,秦朝统一文字和法令的目的在于( )
A.为兼并六国作准备 B.改善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
C.促进文化艺术繁荣 D.使政令能在各地顺利推行
4.沈约《宋书》记载“自晋氏流迁(317年),迄于太元(376—396年)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作者认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A.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 B.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C.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D.统治者推行有力的发展政策
5.隋朝为加强对户籍的管理,规定不许大家族聚居,必须分房,各自立户。这项措施使得户数快速增加,官府的赋税也跟着水涨船高。此项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加政府收入B.巩固国家统一C.提高生产效率 D.促进人口增长
6.唐朝长安城规划整齐有序,反映了皇帝权威。而宋朝的东京城,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土地如何使用,商铺取代了城墙围起来的住宅区。这种变化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政治追求 B.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
C.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D.商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7.安史之乱后,安史旧部田承嗣被朝廷招降,长期担任魏博节度使,其在任期间,清理了辖区的户口状况,私自任命官吏负责税收,坐拥十万名士兵,并开藩镇世袭先例。田承嗣的这些举动( )
A.确保了长治久安B.威胁了中央集权C.震慑了叛乱势力 D.颠覆了唐朝政权
8.宋应星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恰当地利用自然规律和“人工”来开发和利用自然。于是他经过长期积累和研究,写成了(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9.李治安提到:行省不是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域范围内“画地统民”,而蕴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方面”的意思。这反映了元代
A.优化边疆治理B.削弱行省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君主专制
10.据《天工开物》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车)、调丝车、坎经具、过糊具(浆纺)、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这可以用来了解当时中国( )
A.农业有较大发展 B.手工业的技术发展情况
C.商业贸易的发达 D.科技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11.鸦片战争后,丁拱辰的《演炮图说》介绍西方的船炮技术,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维畲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国情状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
A.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完全颠覆 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得到实践
C.西方军事技术已经广泛输入 D.时势变化促使学者转向实学
12.洋务运动后期,张之洞曾指出“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进而主张“(将西学分为)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四大门类,中国均应仿效西洋”。据此可知张之洞( )
A.强调对民众的思想启蒙 B.推动洋务思想深化
C.主张引进西方政治理念 D.反对学习西方军事
13.1920年刘半农写下《教我如何不想她》,在这首诗中首创“她”字的使用,受到广泛的赞誉。在此之前,中国的女性并没有独立的指代词。“她”字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自由平等观念得到传播
C.男尊女卑思想彻底改变 D.社会盲目崇拜西方文明
14.在上海,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强化与工农群众的联系,通过领导工会活动、组织演讲团、实施平民教育、开展劳工状况调研等多种方式,深入工人中间传播马克思主义。据此可知,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 )
A.实践性 B.理论性 C.封闭性 D.曲折性
15.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会议要求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领导和团结各界人民奋斗,并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确立了扶助农工的政策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明确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
16.1927年8月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仍使用北伐战争时期国民党陆军军旗。随后在1927年9月发动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中,我们党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这一变化说明了( )
A.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 B.秋收起义取得胜利
C.革命新道路正在形成 D.共产党自主性增强
17.20世纪20年代的最后几年,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谓是“多事之秋”。如图图示中的事件所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A.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中国共产党已走向成熟 D.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18.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
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 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19.某班同学在历史剧表演时,使用了以下两件道具:
据此判断,该历史剧的主题可能是( )
五四风云 B.北伐凯歌 C.长征岁月 D.抗日烽火
20.“在1952年、1953年,甚至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年暑期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配备的重点是基本建设的施工、设计方面和高校的助教、研究生。1953年寒假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3%。”这是因为( )
A.社会主义改造急需人才 B.“一五”计划建设迫切需要
C.土地改革的成果需巩固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1.13世纪西欧乡村的妇女依然像祖辈那样从事日常家务、纺织和照料牲畜等劳动,但城市里的妇女已经可以和男人一样成为屠夫、酿造工、鱼贩子、商人,甚至在一些行业处于支配地位。当时巴黎的100多家行会中,有6家是女性专属,80多家也不排斥女性。这反映出( )
A.女性主导了城市的发展 B.中世纪社会发展停滞
C.城市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D.性别与社会分工脱钩
22.在13世纪,牛津大学曾专门开设了编制账簿的课程,指导如何规范登记货币收支账和谷物、牲畜、佃农劳役等资产增减账。开设该课程适应的社会需求是( )
A.教会的发展 B.行会的竞争 C.庄园的管理 D.城市的自治
23.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在15—17世纪出现的potato(马铃薯)、banana(香蕉)、maize(玉米)和19世纪出现的telephone(电话)、telegraph(电报)、electron(电子)等新词,反映的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
A.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革命
C.资产阶级革命 启蒙运动 D.新航路开辟 第二次工业革命
24.16世纪在英国流传一首歌谣:“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列坐检细毛,不敢辞劳苦。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土。……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陈。二十杆制匠,将呢折成匹。……”从材料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 )
科技革新 B.工厂制度 C.殖民掠夺 D.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25.贝恩斯写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曼彻斯特、纽约等城市尽管存在着不可争议的丑恶、污染的天空和骇人听闻的贫民窟,但这里更是智慧摇篮的组成部分,这些智慧的发明正极大改善着人类的生活。此段材料反映了贝恩斯( )
A.对城市化持否定态度 B.对工业化持否定态度
C.全面看待工业化影响 D.全面看待人口增长的影响
26.20世纪30年代,苏联积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这一思想极大地促进了苏联高等教育的发展。这表明苏联( )
A.力图掌控民众思想动向 B.扫除文盲提升国民素质
C.教育配合工业建设需要 D.应对美苏军备竞赛挑战
2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诸帝国领导人都阐明了他们将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决心。……但实际上,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在战后第二个16年中也获得了解放……。”这说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A.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B.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加快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
28.“由于多极化,世界力量对比趋于平衡,而在多种力量相互制衡下的世界,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比起为所欲为的单极世界或剧烈对抗的两极世界,将会大大降低。”这主要说明多极化( )
A.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B.加速经济全球化发展
C.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D.推动经济格局一体化
29.英、法、德、西班牙四国于20世纪70年代用各自的国有航空制造企业组建“空中客车”(民航飞机)跨国公司。由英国生产机翼,西班牙生产尾翼,德国生产机身,法国生产座舱和电子系统。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世界多极化 B.社会信息化 C.经济全球化 D.文化多样化
30. 最近几年,5G技术成为国际焦点,美国政府不遗余力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尽管美国极力游说欧洲国家限制使用华为的5G产品,但并非所有欧洲国家都支持。这说明( )
A. 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再重要 B. 5G技术令美国失去了战略伙伴
C. 新技术引发国际政治的新变化 D. 5G技术是国际关系的核心要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2分,32题 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2分) 宋代商业经济空前繁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材料二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材料三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宋代文人孟元老对东京的印象。(4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发生“商业革命”的因素。(4分)
32.(14分) 一百年征途漫漫,一百年功昭日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用钢铁般的意志书写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辉煌篇章。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这一变化促进了哪一思想在中国的传播?(2分)并促成国内哪一政党的建立?(2分)
(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该事件后我党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2分)
(3)从材料二中图二所反映的事件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怎样的建设道路?(2分)当前,走这条道路取得了怎样的成就?(2分)
33.(14分)大国兴衰更替,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大国关系,关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结束了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的一国两制局面,最终消除了自由劳动与强制劳动制度的对立,是对半个世纪以来“州权至上”论的致命打击,体现了这一时期遍及西方的民族主义潮流,在德国和意大利是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在美国是维护国家统一,300多万奴隶成为自由劳动者以后,给美国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注入新的动力。
——张跃发、景晓强《近代文明史》
材料二: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四: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世界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是哪场战争?(2分)概括它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2分)
(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经济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指的是哪一政策?(2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并分析两国关系变化的原因。(4分)
(4)根据材料四,说一说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面对这种发展趋势,你认为我国该如何应对?(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茂名市愉园中学等几校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答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