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试卷 历史(解析版)

2024届高三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历史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中,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中具有明显的差别,据此可以得出社会分工已经出现的结论,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手工制造技术水平、阶级分化、国家形态的信息,排除A、B、C三项。
2.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鉴于世人传抄的儒家经典多有讹误,议郎蔡邕把部分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为人们提供经书的正确版本,这有利于当时民众传承传统文化,故选C项。材料中“刻在石碑上”无法说明汉代造纸技术推广的状况,排除A项;五经被各阶层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儒学复兴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3.B解析:根据材料“争第急切,交驰公卿,以求汲引”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官僚贵族在举荐取士上有很大权力,所以求人荐举蔚然成风,这反映了大官僚贵族势力集团仍然对选官制度有较大影响,故选B项。科举制的设立已经打破了门阀士族对选官的垄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统治基础及皇权稳定相关信息,排除C、D两项。
4.B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长江流域的丝织品和丝绵的租税额和上供额均多于黄河流域,反映出当时北宋丝织业重心南移的基本态势,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丝绵和丝织品的租税额和上供额,不涉及其他类型的赋税,无法说明丝绵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租税额和上供额,而不是纺织技术,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5.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43—1893年,长江流域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全面增长,但是上中下游的增幅差距较大,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故选D项。长江流域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不能反映城乡结构的变化,亦不能反映小农经济正在加速解体,排除A、B两项;材料未涉及经济中心的变化,排除C项。
6.B解析:新闻媒体能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19世纪末,晚清官员通过推广维新类报刊来寻求合理化的治理方式,故选B项。地主阶级本质上还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会重视对大众的思想启蒙,排除A项;统治阶层对报刊的认知没有发生质变,只是看其内容是否有利于维护统治,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B解析:民国初年,社会教育有所发展,教育界人士开展一系列活动开启民智,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举办通俗讲演是其中常见的形式。该夜社的讲演中既有关注个人修养、识字、家庭、节俭等开启民智部分,又包括号召民众探寻救国道路的内容,故选B项。讲演涉及“智仁勇”的内容,但目的在于劝导民众“立身”,并非维护专制,排除A项;劝导民众“识字”,并不是普及白话文,排除C项;D项表述片面,排除。
8.C解析:材料中的条例规定婚姻自由,废除压迫女性的婚姻陋习,这有利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推动了妇女平等参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故选C项。“彻底摆脱了”“全面变革”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D两项;该规定主要侧重于帮助妇女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有利于妇女的解放,与扩大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无关,排除B项。
9.A解析:由表格可知,与1950年相比,1952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财政收入、粮食产量及钢产量都有上升,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形势好转,故选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排除C项;材料中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的发展情况无法体现国家在经济结构方面的政策,排除D项。
10.A解析:材料表明采邑制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不能世袭,只能终身享用,如果受封者在这期间不履行为国王尽责的义务,那么就会受到强制性的终止。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贵族势力过于强大,故选A项。这一举措被一些势力大的封建主纷纷仿效,大封建领主又将其领地分封给下一级,即中等领主、子爵和男爵,彼此也形成封君和封臣关系,材料无法体现严重削弱了大封建主的势力,排除B项;材料表述的是西欧中世纪的政治制度——封君封臣制度,没有体现其经济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同时这一改革与庄园经济的发展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C项;庄园内部的关系是领主压迫、剥削依附农民或农奴的关系,与采邑制关系不大,排除D项。
11.B解析:15世纪正值文艺复兴时期,材料中商人援引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阐述,认为商人在国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体现了文艺复兴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推动商人这一群体自我认同,故选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的兴起,而非罗马文化促进资本主义的兴起,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商人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体现重商主义,排除C项;商业发展推动社会福利进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12.A解析:17世纪是法国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时期。路易十三时期,国王颁布敕令,“建立法兰西学术院,国王出任学术院的保护者”,倡导“世俗教育理念”;路易十四时期,法兰西学术院“发行《法兰西学院词典》作为唯一的法语词典,促进了法语的发展”,这些信息都体现了王权的强化及世俗权力的扩大,而王权的强化、世俗权力的扩大促进了民族语言发展,推动了法国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A项。保障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成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17世纪的法兰西学术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说法错误,排除C项;消除了基督教会的思想控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举办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周年的庆祝活动,并在国内外巡演。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再创作,增添了“爱国主义”这一新的内容,体现了战争期间爱国主义成为时代需求,也反映了艺术作品创作受到时局的影响,故选C项。娱乐活动丰富了民众生活、经典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强化对民众的人文关怀,排除D项。
14.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史学家的活动涉及“宣传唯物史观”,强调“服务于人民”,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发展的情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选C项。亚洲的觉醒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排除A项;“冷战”和“福利国家”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施行的政策,与这些史学家的活动无关,排除B、D两项。
15.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政府利用行政力量将若干工业部门的工厂迁出巴黎,在落后地区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此举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故选C项。此举只是工业布局的部分调整,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平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法国政府此举的着眼点是推动战后经济恢复发展,排除B项;汽车、飞机和机械制造、化工、水泥、玻璃等部门并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典型代表,无法体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扩展,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14分)
(1)从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角度作答。
从商品经济发展及银库收入提高的角度作答。
从江南部分地区徭役折银做法的借鉴,中国封建徭役制度衰落的角度作答。
从张居正时期丈量全国土地并推行一条鞭法,国家治理能力增强的角度作答。(8分)
(2)举例:补充专制王权国家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16世纪欧洲专制王权国家逐步发展,政府职能增强。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举例:补充思想新变化的材料。
理由: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发展,倡导人文主义。李贽等人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6分)
(若答其他答案,比如高产作物、科技、对外交往等,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7.(14分)
评述需包含以下角度:
开辟“新知识”专栏的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清末新政,“中体西用”;西学东渐(或西学传入、近代思想传播);民众的文化水平较低。(6分)
“新知识”专栏的特色:采用故事的形式、以点带面(或答通俗易懂);引介西学,传播科学;探索救亡新路径。(4分)
对“新知识”专栏特色的评价: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国人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对西方科技的描述停留在较浅的层次。(4分)
18.(14分)
示例: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政治上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展,坚定了人们改革的信心。(6分)
以鲁冠球和55位厂长、经理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主张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主张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按劳分配。他们的做法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6分)
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要有顺应时代潮流的智慧,也要具备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勇气。
(2分)
19.(13分)
阐释需从以下角度展开:
大西洋移民潮的背景: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欧洲人口快速增长;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展、殖民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开发引发大规模移民浪潮;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自由资本主义政策;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美洲和大洋洲经济发展对人口的需求。(6分,任答3点即可)
大西洋移民潮的特点:欧洲移民主要方向为美洲新大陆和大洋洲、南非和北亚。(3分)大西洋移民潮的影响:移民浪潮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当地文化。与此同时,移民对殖民地的开发使欧洲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4分)
1绝密★启用前
齐鲁名校大联考2024届山东省高三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
历史
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江苏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145座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中共发现了28件,在女性墓葬中只发现了6件;纺轮都出自女性墓中。这说明当时
A.手工制造技术高超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D.社会分工已经出现
2.东汉时期,鉴于世人传抄的儒家经典多有讹误,议郎蔡邕奏请皇帝批准,把《易》《书》《诗》《礼》《春秋》等刻在石碑上,为人们提供经书的正确版本。此举在当时有利于
A.造纸技术普遍推广 B.五经被各险层认同
C.民众传承传统文化 D.儒学复兴运动发展
3.唐开元年间,扬州刺史赵匡在《举选议》中言:“(朝廷)收入既少,则争第急切,交驰公卿,以求汲引,毁髻同类,用以争先……势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
A.门阀士族垄断了科举制度 B.官僚贵族分享取士的权力
C.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D.选官制度维护了皇权稳定
4.表1为宋神宗元丰年间丝织品(万匹)和丝绵(万两)租税额和上供额的数据(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表1
类别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其中两浙路
租税额 绢 37.39 48.48 23.28
? 38.06 50.42 25.01
丝绵 35.55 52.64 21.71
上供额 绢 27.11 72.16 30.79
? 18.32 81.21 26.46
丝绵 5.12 94.88 68.17
A.丝绵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B.丝织业重心呈现南移的态势
C.南方纺织技术水平超越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蓬勃发展
5.1843—1893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除台湾和满洲)的比例在长江下游地区由7.4%增为10.6%,在长江中游地区由4.5%增为5.2%,在长江上游地区由4.1%增为4.7%。以上数据反映出当时
A.城乡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B.小农经济正在加速解体
C.长江流域成为经济中心 D.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6.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饬令推行《时务报》,全国多省官员札饬效仿,推广热潮兴起。戊戌变法失败后,《农学报》《蒙学报》等论学类维新报刊由于倾向传播新学,无损体制,仍然受到晚清官员的推广。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层
A.重视对大众的思想启蒙 B.寻求合理化的治理方式
C.对报刊的认知发生改变 D.与维新派合办维新报刊
7.1916年1月,上海某通俗中文夜社开讲演会,讲演内容大致如图1所示。这表明该夜社致力于
○“吾国今日之地位危险状况已达极点,愿国民人人具有自立之能力,免招外侮” ○“智仁勇三者为人立身之大本” ○“人不识字不啻堕身于苦海,苟欲诞登彼岸,非至通俗夜社不可” ○“欲享家庭真幸福必先革除种种旧习惯” ○“节糜(靡)费以济正用”
图1
A.宣扬儒家学说维护专制 B.开启民智探寻救国道路
C.普及白话文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节俭反对社会旧道德
8.1939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规定“男女婚姻以本人之自由意志为原则”“禁止包办强迫及买卖婚姻,禁止童养媳及招赘”等。这些规定的实施
A.使妇女彻底摆脱了封建束缚
B.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C.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
D.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全面变革
9.表2为某同学查阅资料制作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概况表。对其认识合理的是
表2
时间 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财政收入 粮食产量 钢产量
1950年 33.2% 62.17 亿元 1.32 亿吨 61万吨
1952年 43.1% 173.94 亿元 1.64 亿吨 135万吨
A.国民经济形势好转 B.新中国工业基础较好
C.计划经济成效显著 D.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10.8世纪,法兰克王国推行采邑制,贵族从国王处领取的采邑,只能终身享用,不能世袭,并且领取土地的贵族要为国王服骑兵役。这一举措被一些势力大的封建主纷纷仿效。这表明采邑制
A.使中央政权的统治相对强化 B.严重削弱了大封建主的势力
C.推动庄园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D.是建立在对农奴的剥削之上
11.15世纪,一名意大利商人援引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阐述,认为商人的尊贵之处在于商人能推进公共福祉,并且只有具有知识的商人才能解决国家经济问题,他把商人看作“理想的”公民。这表明
A.罗马文化促进资本主义兴起 B.文艺复兴推动商人自我认同
C.重商主义影响商人社会地位 D.商业发展推动社会福利进步
12.1635年,路易十三颁布敕令,建立法兰西学术院,国王出任学术院的保护者,学院倡导“教授一切”的世俗教育理念。1674年,路易十四颁布敕令,由国王支持的法兰西学术院发行《法兰西学院词典》作为唯一的法语词典,促进了法语的发展。法兰西学术院
A.顺应了民族国家的发展需求 B.保障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成功
C.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消除了基督教会的思想控制
1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周年,在全国举办庆祝活动,甚至还去国外巡演。这个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再创作,增添了爱国主义的新内容。这反映了
A.娱乐活动丰富了民众生活 B.经典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
C.艺术作品创作受到时局影响 D.政府强化对民众的人文美怀
14.1945年10月,日本释放以共产主义者为主的约三百名政治犯,其中包括羽仁五郎等史学家。这些史学家出狱后迅速展开活动,提出摆脱以天皇为首的统治者的历史观,宣传唯物史观,从被统治者的视角来描绘历史,并特别强调研究应服务于人民。这些史学家的活动
A.影响了亚洲的觉醒 B.践行了“冷战”政策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有利于福利国家的建设
15.1959—1973年,法国从巴黎迁出汽车、飞机和机械制造、化工、电子技术、水泥,玻璃等工业部门的3000多家工厂,仅此就在落后地区创造了4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这
A.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B.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C.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D.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扩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16世纪的中国进入共时性发展时期”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正德以来太仓银库的收入总数,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正德初年149万两,嘉靖十一年(1532年)243万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295.7116万两,万历五年(1577年)435.94万两。万历之前,江南实行的“征一法”,江西的“鼠尾册”,东南出现的“十段锦法”,浙江、广东出现的“均平银”,福建出现的“纲银法”,都具有徭役折银句田亩转移的内容。
张居正在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清丈全国土地。请查溢额脱漏,国家掌握的田亩数达7013976顷,此弘治时征税田额增多了300万顷。在这个基础上,于万历九年(1581年)采用一条鞭法,作为全国通行的制度。
——摘编自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等
材料二
从16世纪开始,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出现的显著变化是,从各个文明的独自发展演变到全球步调一致的共振期,即“共时性发展”时期。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1)从共时性发展的视角分析说明一条鞭法实施的原因。(8分)
(2)若进一步探究16世纪的中国进入共时性发展时期,你认为还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材料?举两例说明。(6分)
17.(14分)《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被誉为影响最深透的百科全景式期刊。它曾于1909年专门开辟“新知识”专栏,提倡科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媒体宣传科学内容时多采用故事的形式,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普及科学思维。如引用拿破仑的名言:“算学与国家有切实之关系,算学精进,则国家必强盛。”又如,18世纪中叶,英国断学家墓里尼提出一个疑问,很久没人能解答。这个问题是,有个天生的盲人,后被医生治好眼病。他睁开眼睛,看到眼前有一个圆球和一支长竿。问题是,这个人需要用手触摸圆球与长竿才能辨认呢,还是眼睛一看就能辨别出圆球与长竿?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着数学家的强烈兴趣。
——摘编自牛贯杰《清末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以〈申报〉与〈东方杂志〉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东方杂志》“新知识”专栏的特色加以评述。(14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故事里的中国改革
●故事一“万向集团鲁冠球”
1983年,鲁冠球用自家自留地里的2万元苗木做抵押,承包了萧山公社万向节厂。他在承包的第一年,即超额完成承包任务154万元。1988年,他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了万向节厂的股权,组建了当时还颇受争议的私营企业。鲁冠球在厂内实行基本工资制(按月出勤结算发放),提出计件(时)工资制。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等
●故事二“请给我们松绑”
1984年福建55位厂长、经理联名向省领导写了《请为我们松绑》的公开信。信里要求松绑的权力主要有三点:人事权(高级干部由上级任命,其余干部由企业自行任免);财权(企业的奖励基金由企业自己支配,有关部门不要干涉等);企业自营权(在完成指标的前提下,企业自己组织原材料所增产的产品,允许企业自销和开展协作,价格允许“高进高出”“低来低去")。
——摘编自李拯《中国的改革哲学》
结合所学知识,以“时代先行者”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西洋移民潮
材料一
1850—1940年,大约有6000万人离开了欧洲。“大西洋移民潮”——这是一个恰如其分的称呼,因为除了那些从俄国欧洲部分移居俄国亚洲部分的人以外,全部是越海迁移的,其规模要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迁移。正因为有了这么一种方式,欧洲的早期殖民地分支才转型成为带有欧洲政治、社会、宗教和文化诸方面传统的强大影响力的新社会。
材料二
——材料均摘编自[美]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时期的大西洋移民潮加以阐释。(13分)
1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试卷 历史(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