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荆州市部分地区2022-2023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年3月七年级评价题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他是( )
A. 秦始皇 B. 隋文帝 C. 隋炀帝 D. 汉武帝
2. 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隋炀帝落得如此下场,与下列事件相关的是( )
A.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B. 隋文帝建立隋朝
C.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D. 杨广率兵灭陈
3. 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开创了唐朝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A. 开元盛世 B. 贞观之治 C. 文景之治 D. 光武中兴
4. 贞观五年,唐太宗与各少数民族首领一道在昆明池打猎,唐太宗对高昌王说,他不仅希望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还希望“六合大同,万方咸庆”。材料表明唐朝采取了( )
A. 轻徭薄赋的政策 B. 开明的民族政策
C. 休养生息的政策 D. 以农为本的政策
5. 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 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 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 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 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6. 《粤剑编》描述某器具:“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该器具为( )
A. 曲辕犁 B. 唐代筒车 C. 唐三彩 D. 宋朝海船
7. 唐朝的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 )
A. 越窑、邢窑 B. 越窑、定窑 C. 汝窑、邢窑 D. 汝窑、定窑
8. 唐朝时期发展最辉煌的文学形式是( )
A. 散文 B. 词 C. 诗歌 D. 小说
9. 王明特别喜欢历史,他想通过唐诗来研究唐朝由盛而衰的这段历史,请你给他推荐一个最佳人选
A. 杜甫
B 李白
C. 杜牧
D. 李商隐
10. 遣唐使在唐朝中外交流中影响很大,它是哪国使节称谓( )
A. 大食 B. 天竺 C. 日本 D. 新罗
11. 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主要是因为( )
A. 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 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C. 开辟了发达水陆交通路线 D. 统治者以开明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12. 唐朝时期,中国与古印度交往密切,其中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往纽带是( )
A. 互派使节 B. 佛教 C. 交换土特产 D. 科技交流
13. 黄巢曾几次应试科举进士科,但皆名落孙山。于是他写下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句。这首诗歌表达了黄巢的愿望是( )
A. 希望通过科举制度入朝为官 B. 希望唐都长安恢复昔日繁荣景象
C. 希望朝廷早日平息安史之乱 D. 希望推翻唐朝的腐朽统治
14. 宋太祖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是( )
A. 削弱相权 B.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C.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二、非选择题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 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
材料二 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根据材料一回答,含嘉仓的修建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隋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其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2)材料二中的“河”是指什么河?为什么说“隋亡为此河”?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衰。隋朝的灭亡是唐朝兴盛的一面镜子,唐朝的兴盛也是今天社会的一面镜子。
(1)根据材料一,说说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教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把谁当作一面“镜子”?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推行了什么革新措施?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长期起来,中华民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
材料二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时期为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各一例。并说说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根据材料二回答,以上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谷、钱谷、户口、赋役、 狱 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材料二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上演了“杯酒释兵权”。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统军的指挥权受到多方面牵制, 这样逐渐形成了文臣统兵的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设置通判的目的和作用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实行的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种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2023年3月七年级评价题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他是( )
A. 秦始皇 B. 隋文帝 C. 隋炀帝 D. 汉武帝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于589年灭掉陈朝统一全国,B项正确;秦始皇时期西晋尚未建立,排除A项;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是确立,排除C项;汉武帝是西汉的皇帝,无法统一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2. 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隋炀帝落得如此下场,与下列事件相关的是( )
A.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B. 隋文帝建立隋朝
C.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D. 杨广率兵灭陈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和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是开凿大运河征调大量力役,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因而开凿大运河与隋炀帝落得如此下场有关,C项正确;隋炀帝创立科举制,这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与隋炀帝落得这样下场的没有关系,排除A项;隋文帝建立隋朝和隋炀帝的身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率兵灭陈,是隋炀帝杨广的功绩之一,与题干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 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开创了唐朝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A. 开元盛世 B. 贞观之治 C. 文景之治 D. 光武中兴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开创了唐朝盛世局面”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唐朝的皇帝是唐太宗,他开创的盛世局面被称之为“贞观之治”B项正确;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开创的,他即位后,稳定时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排除C项;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治世,排除D项。故选B项。
4. 贞观五年,唐太宗与各少数民族首领一道在昆明池打猎,唐太宗对高昌王说,他不仅希望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还希望“六合大同,万方咸庆”。材料表明唐朝采取了( )
A. 轻徭薄赋的政策 B. 开明的民族政策
C. 休养生息的政策 D. 以农为本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六合大同,万方咸庆”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不仅希望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还希望和其它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为此唐朝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B项正确;轻徭薄赋的政策可能使得天下太平、家给人足,却不能使得“六合大同,万方咸庆”,排除A项;休养生息的政策仅能在唐帝国内部实施却不可能惠及到其它的少数民族地区因而与“六合大同,万方咸庆”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以农为本的政策与“六合大同,万方咸庆”无法形成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 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 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 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 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 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昭君出塞后,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都产生的影响是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 《粤剑编》描述某器具:“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该器具为( )
A. 曲辕犁 B. 唐代筒车 C. 唐三彩 D. 宋朝海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可以得出这指的是一种农田灌溉用具。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灌溉工具是筒车,筒车节省了人力,B项正确;曲辕犁是犁地用具,排除A项;唐三彩是当代代表性手工制品,排除C项;材料与宋朝海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 唐朝的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 )
A. 越窑、邢窑 B. 越窑、定窑 C. 汝窑、邢窑 D. 汝窑、定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南青北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产地各是越窑、邢窑,A项正确;定窑、汝窑是宋朝著名的名窑,排除BCD项。故选A项。
8. 唐朝时期发展最辉煌的文学形式是( )
A. 散文 B. 词 C. 诗歌 D. 小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唐朝时期发展最辉煌的文学形式”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因而唐朝时期发展最辉煌的文学形式是诗歌,C项正确;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而不是散文,排除A项;词是宋朝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排除B项;小说和戏曲等文学艺术形式在明朝有了突出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9. 王明特别喜欢历史,他想通过唐诗来研究唐朝由盛而衰的这段历史,请你给他推荐一个最佳人选
A. 杜甫
B 李白
C. 杜牧
D. 李商隐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研究唐朝由盛而衰的这段历史”的信息,结合课本所学,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A项符合题意;李白生活在唐玄宗前期,属于唐朝最繁盛的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杜牧和李商隐都生活在晚唐时期,合称“小李杜”,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 遣唐使在唐朝中外交流中影响很大,它是哪国使节的称谓( )
A. 大食 B. 天竺 C. 日本 D. 新罗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经上述分析,“遣唐使”是对日本使节的称谓,而不是对大食、天竺、新罗使者的称谓,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 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主要是因为( )
A. 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 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C. 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 D. 统治者以开明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发达,所以引起了各国对唐帝国的向往和敬仰,唐朝通过陆路、海陆积极对外交往,唐朝和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A项正确;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是唐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的原因,但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为国家间的交往准备了条件,但是不是它繁盛的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统治者开明的态度也对国家关系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依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唐朝时期,中国与古印度交往密切,其中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往纽带是( )
A. 互派使节 B. 佛教 C. 交换土特产 D. 科技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时期,玄奘往印度求取佛经,为中印的友好交流作出了贡献。可见,唐朝时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往纽带是佛教,排除ACD,B项正确。故选B项。
13. 黄巢曾几次应试科举进士科,但皆名落孙山。于是他写下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句。这首诗歌表达了黄巢的愿望是( )
A. 希望通过科举制度入朝为官 B. 希望唐都长安恢复昔日繁荣景象
C. 希望朝廷早日平息安史之乱 D. 希望推翻唐朝的腐朽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巢希望推翻唐朝的腐朽统治的愿望,D项正确;黄巢曾几次应试科举进士科,但皆名落孙山,他写下这首诗时已经对通过科举制度入朝为官失去信心,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恢复唐都长安昔日繁荣景象,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黄巢写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宋太祖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是( )
A. 削弱相权 B.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C.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宋太祖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D项正确;削弱相权是政治措施,排除A项;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是军事方面的措施,排除B项;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不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 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
材料二 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根据材料一回答,含嘉仓的修建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隋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其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2)材料二中“河”是指什么河?为什么说“隋亡为此河”?
【答案】(1)①说明隋统一后,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②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回答2点即可)
(2)①大运河。②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数百万劳动力去修建大运河,使人们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民不聊生,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隋朝的统治(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说明:根据材料一“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含嘉仓规模大,数量多,没有经济发展作为支撑,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这说明隋统一后,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
措施: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统一后采取的措施有: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里的“河”是指大运河。
据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说“隋亡为此河”是因为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数百万劳动力去修建大运河,使人们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民不聊生,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隋朝的统治。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衰。隋朝的灭亡是唐朝兴盛的一面镜子,唐朝的兴盛也是今天社会的一面镜子。
(1)根据材料一,说说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把谁当作一面“镜子”?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推行了什么革新措施?
【答案】(1)他即位后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①魏征②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解析】
【小问1详解】
教训: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即位后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小问2详解】
人物: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所以,唐太宗把魏征当作一面镜子。
政治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经济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长期起来,中华民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
材料二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时期为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各一例。并说说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根据材料二回答,以上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答案】(1)①中日:鉴真;中印:玄奘②不畏艰难,矢志不渝,永不放弃等。
(2)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经济和社会习俗方面不断交流,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3)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民族 融合加快,文化昌盛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人物: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鉴真;唐朝时期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玄奘。
精神:据所学知识可知,他们身上不畏艰难,矢志不渝,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诗句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经济和社会习俗方面不断交流,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有利条件有: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民族 融合加快,文化昌盛等。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谷、钱谷、户口、赋役、 狱 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材料二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上演了“杯酒释兵权”。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统军的指挥权受到多方面牵制, 这样逐渐形成了文臣统兵的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设置通判的目的和作用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实行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种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1)目的:削弱知州的权利。
作用:辅助地方长官处理地方事务,并对地方长官实行监督。
(2)政策:重文轻武。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
【小问1详解】
目的:根据材料一“始置诸州通判”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所以,设置通判的目的为削弱知州的权利。
作用:根据材料一“凡兵谷、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辅助地方长官处理地方事务,并对地方长官实行监督。
【小问2详解】
政策:根据材料二“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可得出,宋朝实行的政策是重文轻武。
影响:根据材料一“武将统军的指挥权受到多方面牵制,这样逐渐形成了文臣统兵的格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荆州市部分地区2022-2023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