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材重难点 03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1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代的行省制、辽金西夏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2、唐宋经济重心南移、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
3、从发展演变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命题考查程朱理学:理学是儒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合佛
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1.两宋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特点、本质、辩证影响)
⑴历史问题和方法措施:
历史问题 解决方法 措施
中央集权衰 微,地方割据, 国家分裂 收地方权 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设置诸路转运司统辖地方财政,保证地方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共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中央与 地方权 中书门下掌管行政, 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 与宰相分权;枢密院掌管军政, 枢密院与“三衙”分掌调兵权和统兵权;三司专掌财政
包括转运司在内, 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 四监司” ,从不同方面对各州 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武将专权统 治 崇文抑武 文官担任各级各类最高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抬高文官士人地位; 罢免宿将兵权
⑵宋代政治统治特点和评价:
特点 强干弱枝 收地方权钱兵等,强化了中央权力,造成了地方实力衰弱
分化事权 中央和地方均分化事权权(课本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使其互相牵制
机构膨胀 横向分割事权导致官员和机构增多
崇文抑武 文官担任各级各类最高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抬高文官士人地位;罢免 宿将兵权
评价 局限 分权牵制,防止专权导致制度僵化,因循保守
权利分割过细,行政效率低下
财政危机,边防危机,统治危机,积贫积弱
积极 很大程度解决中晚唐到五代的地方割据分裂和武将专权问题
有利于预防内乱,强化了中央集权
巩固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宋代文官政治局面的出现
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繁荣
历史本质 加强中央集权
治国方略 守内而虚外
2.宋元经济的新变化(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坊市制度瓦解、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
富>、经济重心南移)
⑴农业的发展:
方面 具体 影响意义
耕作 制度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 ①提高了粮食产量;②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③为商业提 供剩余农产品
经济 结构 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 ①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②有利于农产品商品 化
棉花 种植 宋朝开始, 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人口 增长 人口迅速发展,超过一亿 ①古代人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②有利于剩余劳动力 转移和工商业的发展
边疆 开发 辽夏金元的统治下, 边疆农业显著 进步 ①反映了推进农耕文明的扩展;②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 发;③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进一步交融
⑵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 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 ; 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①瓷器大量出口海外;②东南海外贸易税成为宋财赋主要来 源;③反映和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繁荣;④促进了沿海港口城 市崛起;⑤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
矿冶业 煤炭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用 煤作燃料 ①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②方便和改进了人民的生活
印刷业 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活字印 刷术的发明和推广 ①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②带动造纸业 发展;③推动了教育和科举制的发展
⑶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发展 原因 根本原因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力)为商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政治条件 国家的相对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人口增加 宋元时期人口的迅速增加出现剩余劳动力转移支撑工商业的发展
统治政策 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的进一步松动;宋的不抑制土地兼
并政策,大量自耕农破产,使相当部分农民转移到工商业
交通条件 宋元时代内外交交通便利(大运河、 丝绸之路)
民族条件 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互补和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中外交往 宋元对外开放,中外交往促进了海外贸易
表现 基层市场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大众服务商业成主流
边境贸易 宋与辽夏金政权间,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货币流通 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增加,钱币铸造量扩大;北宋开始出现纸币, 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
海外贸易 外贸税成宋元的重要财源;出口丝织品、瓷器、茶叶,进口香料、珠宝;主要 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城市兴盛 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 富多彩;元大都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特点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基层经济活跃
各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活跃
货币流通量增大,出现新形态货币
海外经济贸易空前活跃
大都市经济功能增强,中小工商业城镇弱小
主要 影响 经济功能 反映和促进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市民阶层 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世俗化文艺 促进通俗化、世俗化文艺的趋势
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 方面 具体
人口因素 自晚唐以来,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 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 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政治因素 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政策因素 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 发展
自然因素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宜于农业生产
经济因素 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其他因素 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过程 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经济对南方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寡;北宋灭亡后, 人口南迁,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元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主要 伴随人口 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
特征 战乱突出 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伴随政治 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倾向沿海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转移
多角 度影 响 民族政治 各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 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 南方获得长期的大规模开发,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持续发展,海外贸易发 展繁荣,工商业税的增加
文化教育 带来了文化重心南移, 导致了人才教育的变化, 南方科举官员比例逐渐超过北方, 出现了“江东弟子多才俊” 的局面和江南文化的崛起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 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 一定程度破坏了生态环境, 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分布 经济重心的南移进一步吸引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使得南方人口迅速膨胀
3.两宋社会变化(门第观念、社会人身、国家控制)表现、原因、影响
⑴门第等级观念淡化(相对平民化):科举制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
平民家庭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活力; “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⑵社会成员人身自由的增加(相对平等化) :贱民阶层数量减少;世袭奴婢减少,雇
佣关系发展;农民租佃关系发展, 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⑶国家放松对社会控制(相对自由化):“ 不抑兼并”,对土地买卖、典当不加干预(土 地交易的开放) ;“ 贫富无定势, 田宅无定主” ;百姓迁移住所, 更换职业更自由(百
姓生活相对自由)。
4.宋元文化的新变化(理学、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增强、科技辉煌、新文字出现)及其特
点、原因;
⑴理学
概念 宋时,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的内容,使儒、佛、道三家完成融合,形成以“理”或“天理”为核 心,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新的思想体系
背景 政治 中唐后国家逐渐分裂战乱,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冲击伦理纲常秩序
经济 宋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与社会的自由度提高,统治者加强控制社会的需要
思想 三国以来儒学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不及佛道适应社会发展
北宋以来儒学复兴运动推动,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宋重文轻武国策,大力提倡文治,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内容 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宇宙观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人生观 人生的目标, 应当是“存天理, 灭人欲” ,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人欲),最
终实现对“天理” 的重复体验,达到“圣人” 的精神境界
方法论 (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达到对 普遍天理的认识
代表 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发展(相对先秦 儒学) 程朱理学继承先秦孔孟的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等;也发展先秦儒学:把 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儒学思想 形 成哲学体系“理学” ,完成义理化,强化正统
实质 儒学的新发展;以儒学的纲常伦纪来约束人心和社会,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评价 消极 政治: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人性:压抑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思想:重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逐渐束缚思想和社会进步
积极 秩序:约束个人行为,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
教化: 塑造民族性格,强化民族气节,注重社会责任,强调历史使命
文教:促进了宋以来传统思想和教育的繁荣
⑵宋元文学艺术
表现:宋词、元曲、话本、书法、绘画(市井风俗画)、书法
特点: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增强;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发展繁荣原因:
政治上:政局相对统一安定;宋朝“重文抑武”优待文士;
元早期取消科举,使读书人远离正统诗文,亲近社会下层。
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和繁荣;
文化上:宋代重文轻武、私人书院兴盛、科举完善和理学发展促使文化普及文人阶层壮大;
社会上: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民间娱乐场所发展
⑶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生;
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 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
进行;
指南针的使用, 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 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⑷少数民族的文字体现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表现 辽 契丹大字、小字——石碑、文创
金 女真文字——进士科
西夏 西夏文字——佛经、法律、字典、经史
蒙古 畏兀体蒙古字——修史
元 八思巴藏文字母——拼写工具
推动因素 文字创制由少数民族政权推动
深受中原文化以及汉字的影响
影响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
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促进民族交融
⑸宋元时期文化科技发展特点:
①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多方面发展繁荣。
②辽、西夏、金同汉族文化交融,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传统,又有各自的特点。
③三大发明反映出科技辉煌继续领先于世界。
④文学艺术雅俗共进,出现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⑹宋朝文化科技高度繁荣的原因:
政治: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原和南方出现相对安定政治局面。
经济:经济高度发展繁荣为科技文化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政策: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政府重视教育、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科举取士条件放宽等推
动。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日益频繁,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市民阶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化的需求增加。
科技: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辽西夏金)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影响(封建化进程、民族大
交融、后世政治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农耕发展与中华文明)
⑴主要统治措施
政权 辽 西夏 金
主要制度 职官设置南北面官制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 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 一套蕃号官称 沿袭唐宋制度, 却保持女真民族的 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
主要经济 接受农耕经济, 南部重视 农业 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重视农业耕作, 陶瓷业与炼铁业兴 盛
主要文化 参照汉字创造契丹文, 接 受汉族文化 仿汉字创西夏文字,重视翻 译汉文化典籍 逐渐趋向汉化, 中期以降, 女真贵 族改汉姓、著汉服普遍
⑵特点:
①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农耕经济和思想文化。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
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参照汉字创造契丹文和西夏文;鼓励垦
荒,发展农耕经济等。
②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因俗而治。辽统治者采取“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
待汉人” 的政治制度。
③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本民族的制度和习俗。
⑶成因
文明差异: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
差异;
统治策略:统治者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
管理方式。
⑷历史影响
封建化进程:从政治制度、农耕经济、思想文化上大大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统治发展: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政权统治,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疆域版图:拓展了疆域,初步奠定近代中国的版图;
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北方地区有胡汉居住交融加快了民族大交融;
后世治理:因俗而治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明清新中国)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治
理积累有益经验;
农耕发展:保护了农耕文明,使农耕生产力继续扩展和发展;
中华文明:形成了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文明系统,统一中形成多元
共辉局面。
6.元巩固统一的措施(行省制度、对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趋势)及民族关系(表现、影响)
⑴元朝的行省制
原因 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对地方政治和军事的控制
吸取和改变宋朝体制僵化、人浮于事、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
对秦朝以来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特点 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辖区广阔(开创地方大区域管辖)
军政大权集中(区别于宋朝的分散机构权力),权力大而不专
由之前的山川形便为主转为犬牙交错
实行群官议政和专官提调相结合(防止地方形成割据)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模式(区别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管理模式)
评价 对元朝,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提高了行政效率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是省的开端,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适合对辽阔领土和版图的管辖, 产生深远的 影响,为后世所借鉴
开创了新的地方管理模式(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主辅结合模式) ,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又给 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⑵元朝的民族关系
表现
①民族的融合:汉族人民大量迁居边疆,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边疆各族大量迁
入中原,与汉族杂居,加强民族融合。
②回族的形成:大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与其他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
个新的民族—— 回族。
③实行“ 四等人制”:元朝实施的民族差别对待政策, “ 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畏兀
儿、回回等族)、汉人(主指北方少数民族)、南人。
④边疆的管理: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琉球,国家直辖。
影响:
①加强了各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
②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进一步管理与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
③区别对待的民族政策易激化矛盾,不利于统治,导致最终元朝覆亡。
1 .(2022·重庆 · 统考高考真题)王祯《农书》记载:“ 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 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 诸种艺制作之法, 骎骎北来, 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
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 ” 由此可知,元朝时( )
A .木棉开始向北传播 B .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
C .丝绸产量不及棉布 D .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
2 .(2022·天津 · 统考高考真题) 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 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 然“ 冒 法者众” 。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
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
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C .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 .封建等级不复存在
3 .(2022·天津 · 统考高考真题) 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 皇城是契丹皇 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
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 .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 .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 .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4 .(2022·重庆 · 统考高考真题)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 “诚实不欺,主人爱 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 ……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 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 。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
( )
A .士人阶层壮大 B .心学思想盛行
C .坊市制度流行 D .抑商政策加强
5 .(2022·江苏 · 统考高考真题) 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 江淮行省“有欲 专肆而忌廉察官者” ,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
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 .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 .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 .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 .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6 .(2022·辽宁 · 统考高考真题) 金朝海陵王前期, 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 位, 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 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 宰执中没有宗室大
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官僚体系完善 B .宗室素质下降 C .吏治腐败严重 D .君主专制加强
7 .(2022·海南 · 统考高考真题)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 桑枣者”免税, “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 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 民户以多植为勤” ,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
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 .疆域拓展 B .民户管理 C .文化认同 D .政权认同
8 .(2023·河北唐山 · 统考二模) 元朝时期, 蒙古人取名时, 采用了汉人的字、号, 道德观念 上接受了汉人的习俗;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影响,学习掌握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
这反映出( )
A .蒙古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B .政府接受汉族文化
C .汉人完全接受元朝统治 D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9 .(2023·重庆 · 统考模拟预测) 金朝进入中原后, 统治者以华夏正统自居、奉行尊孔崇儒政 策,宣扬“ 四海之内皆朕臣子”;同时又禁“女真人改称汉姓,学南人衣装” ,保持女真骑射传
统。这些举措( )
A .意在缓和与南宋的对立 B .形成了南北分治的格局
C .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升华 D .阻碍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10 .(2023·天津南开 · 统考一模)下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
该图的历史解释最正确的是( )
A .政局的不断变动会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上升
B .隋唐新物种的引进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增
C .宋代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赖于新技术的使用
D .明清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
11 .(2023·河北保定 · 统考一模)宋代曾公亮在水利、术数方面都颇有研究,他负责编撰的 《武经总要》颇具影响力, 被封为吏部侍郎。宋真宗时, 因石归宋献上的木羽弩箭, 射程远, 杀伤力大, 朝廷增加了其俸禄。造船务匠人项绾等研发海船, 获得钱币奖励。这反映出, 北
宋时( )
A .治国指导思想逐渐发生变动 B .社会环境利于技术创新
C .与少数民族间战争比较频繁 D .重文抑武政策有所松动
12 .(2023·云南 · 校联考一模)自宋徽宗开始, “衍圣公”成为孔子后裔的专属封爵。金熙宗 继位后, 孔璠成为金朝正式册封的第一位“衍圣公”。至此, 在南宋和金朝境内各出现了一位
“衍圣公” ,孔氏后裔也在此后分为南北二宗。据此可知( )
A .崇尚正统观念得以加强 B .南北治理模式逐渐趋同
C .政权并立推动儒学分化 D .宋金大力改造程朱理学
13 .(2023·重庆 · 统考模拟预测)宋代书籍出版业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由此 形成了许多印刷出版的手工作坊和工场。出版业中各类书店集编辑、印刷加工、成品销售于
一体。据此可知( )
A .印刷技术发展推动经营方式变革 B .商业资本主导城市手工业发展
C .理学传播促进文化教育走向兴盛 D .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14 .(2023·黑龙江 · 校联考二模)宋太祖时规定,典卖人典卖田上时,必须向官府纳税,在
契约上加盖红色官印,形成“红契” ,并办理相关法律程序即可。这表明宋代( )
A .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B .政府放松土地买卖的限制
C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D .赋税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
15 .(2023·陕西渭南 · 统考二模) 据《元丰九城志》《宋史地理志》记载, 北宋时期的人口统
计(单位:户)如下图。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江南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B .北方人口增长更加明显
C .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D .人口流动激化民族矛盾
16 .(2023·福建厦门 · 统考三模)中唐以后,寺院时常被借用为文艺表演的场所。到了宋代, 勾栏、茶肆等成为固定的演出场所, 场所张挂写有演员名单与献演剧目的纸粉、账额, 戏班
也有自成规模的行头与道具。这反映出( )
A .城镇经济的繁荣 B .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C .社会流动的加速 D .市民价值取向的质变
17 .(2023·河南 · 统考模拟预测)张帆教授认为:“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但 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儒秩等侧面来看,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
行省的设置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 "腹里"仍由中书省直辖" 。这折射出行省制度具有( )
A .因俗而治的鲜明特点 B .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属性
C .大而不专的制度优势 D .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参考答案】
1.【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 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 海南, 诸种艺制作之法, 骎骎北来, 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 商贩于此, 服被 渐广。 ”可知,王祯《农书》记载了棉花的普遍种植以及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后,棉布从海 南逐渐传至全国的过程,说明元朝时,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棉布的全国流行, D 项正确;材料 中没有体现木棉的传播时间, 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出口大宗棉布的信息, 排除 B
项;材料中没有丝绸与棉布产量的对比,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但宋人“服紫”之俗在当时非常盛行, 犯禁颇为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当时宋朝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B 项正确;材料未涉 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 A 项;海外贸易繁荣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项;封建等
级不复存在说法错误,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 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采取汉人和契丹 人分开治理的措施,体现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点, A 项正确;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材 料主旨不符,排除 B 项;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 项;称霸中原的强
盛国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4.【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 人竞趋之”可知,商人孙赐号的这种经营风格迎合了开封城庞大官僚士大夫的消费趣味,反 映了北宋时期士人阶层壮大, A 项正确;南宋时期,心学思想盛行,排除 B 项;宋朝商品 经济的发展, 使得坊市制度被打破, 排除 C 项;宋朝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 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 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 省, 未能得逞, 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 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的监察 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B 项正确;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 有体现,排除 A 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 C 项;行省事务
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2 世纪中期,金朝统治者改革中央官制,不再让女真大贵族
担任宰执,削弱贵族在国事、国政中的影响,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 D 项正确;材料不足以 说明金朝官僚体系完善, 排除 A 项;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不能说明宗室素质下降, 排除 B
项;吏治腐败严重与宗室大贵族不再担任中枢高官等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 宋、西夏和金都下令种植桑树和枣树以表现仁政, 由此可知他 们在政治层面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这是文化认同的表现,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
同,不是疆域拓展、民户管理和政权认同,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8.【答案】D
【详解】材料说明蒙古人接受汉人的习俗, 而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的影响可知民族交融程度 加深, D 项正确;蒙古族封建化进程加快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还有汉人接受蒙古文化 的影响, 排除 A 项;材料说的是蒙古人在道德观念上接受汉人习俗, 没有特指政府, 排除 B
项;材料说的是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影响不能推断出汉人完全接受元朝统治,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9.【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金朝进入中原后, 统治者以华夏正统自居、奉行尊孔崇儒政策, ......女真 人改称汉姓, 学南人衣装......保持女真骑射传统。 ”可知, 金入主中原后, 一面学习中原文化, 自居正统;一面又坚持部分本民族文化传统,这时的华夏认同已超越了族类语言、习俗的认 同,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政治与文化认同,从而使中华整体意识得到升华, C 项正确;金朝推 行汉化政策,其目的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而非缓和与南宋的对立,排除 A 项;金朝推行 汉化政策,与南北分治无关,排除 B 项;金朝推行的汉化政策,有利于推动女真族的封建
化,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0.【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辽金元时期, 是中 国古代粮食人均占有量最高的时期, 而且此时粮食总产量在稳步增长, 这得益于在宋代像加 了“犁刀” 的曲辕犁, “秧马”等各种先进的农具均已配套齐全, 我国传统农具发展到宋元, 已 到达了它的峰巅, C 项正确;人口的不断增加会导致粮食总需求的上升,而不是所有朝代需 求量的上升都是由政局的不断变动引起,排除 A 项;隋唐新物种的引进包括骆驼、马与葡 萄等, 与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增无关, 隋唐粮食产量增加得益于曲辕犁、筒车等农业工具
的使用,排除 B 项;明清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而不是频繁流动导致,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1.【答案】B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 宋朝对技术上有贡献的人员有相关的奖励, 由此可以推断出, 这种 做法会调动技术人员的创新, B 项正确;A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宋朝依然是重文轻武,排
除 A 项; C 项符合史实,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C 项; D 项不符史实,宋朝一直实行重文
轻武的治国策略,材料也不能体现重文抑武政策有所松动,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2.【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 自宋徽宗开始, ‘衍圣公’成为孔子后裔的专属封爵。金熙宗继位后,孔 璠成为金朝正式册封的第一位‘衍圣公’。至此,在南宋和金朝境内各出现了一位‘衍圣公’, 孔氏后裔也在此后分为南北二宗。 ”可知,自宋徽宗开始, “衍圣公”成为孔子后裔的专属封 爵, 在南宋和金朝境内各出现了一位“衍圣公”,南宋和金朝均认同儒学地位, 说明崇尚正统 观念得以加强, A 项正确;宋金政权的治国思想及模式不可能趋同,排除 B 项;政权并立 时代,孔氏后裔分为南北二宗不等于儒学分化,排除 C 项;材料只是谈到金朝统治者重视
儒学发展,说明不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金朝的主流意识,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3.【答案】A
【详解】材料指出宋代出版业已成为十个新的生产部门, 书店集编辑、印刷、成品销售为一 体。印刷技术的发展进步,是出版业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A 项正确;宋代依然是农业 国,商业并不能主导城市发展,排除 B 项;文化教育的发展是多重因素导致的,而非单纯 由理学推动,而且理学的快速发展是在南宋时期,排除 C 项;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的群
体是士大夫而非商人,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4.【答案】B
【详解】通过材料“必须向官府纳税,在契约上加盖红色官印,形成“红契” ,并办理相关法 律程序即可”可知,在宋代关于土地买卖只要向官府交税并办理相关手续即可,可见宋代对 土地买卖的限制不多, B 项正确;A 项不符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比较 少,不能体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排除 A 项; C 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涉及的是土 地买卖问题,没有并不涉及租佃关系,排除 C 项;材料涉及的是宋代的土地买卖问题,并
不涉及宋代的赋税问题,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5.【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人口统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北宋末期相比初期人口增加, 且南方
人口多于北方,反映出江南经济的发展, A 项正确;南方人口增长更加明显,排除 B 项;
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 排除 C 项;材料没有反映民族矛盾,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6.【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到了宋代,勾栏、茶肆等成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场所张挂写有演员名单 与献演剧目的纸粉、账额,戏班也有自成规模的行头与道具”可知,宋代城镇商品经济繁荣, 市民文化兴起, A 项正确;宋代仍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B 项;宋代阶层观念弱化,说 明社会流动的加速,材料未涉及,排除 C 项;宋代市民价值取向仍然是儒家思想,并未质
变,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7.【答案】D
【详解】据材料“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行省的设置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
‘腹里’仍由中书省直辖”可知,行省实则是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强化了中央集权,D 项正确; 因俗而治是指尊重各地特殊情况,材料并未涉及这一点,排除 A 项;元代的行省具有地方 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两种属性,排除 B 项;大而不专指的是权力大但不专制,材料中
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回归教材重难点03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解析)-2024年高中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