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模拟历史试题1
第Ⅰ卷(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0小题,每小题1分,计4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千万不要多选哦!)
1.阪泉之战后,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结成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日后的( )
A.夷族 B.中华民族 C.华夏族 D.戎族
2.考古发现是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列文物或遗址都可以用来研究( )
A.夏朝的历史 B.商朝的社会情况
C.青铜工艺的高超 D.书法艺术的兴起
3.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急剧变化,学派林立
B.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C.各学派相互辩论相互抨击
D.百家争鸣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步
4.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选项属于孟子观点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6.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武帝时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在此情形下,汉武帝( )
A.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B.释放奴婢,减轻刑罚
C.合并郡县,裁剪官员 D.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7.下图是某班学生在举办小组故事会时准备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故事是( )
1.收复建康2.取得郢城大捷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元昊称帝 D.澶州之战
8.下面为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变化图。这反映出
A.统治政策开明 B.海外贸易拓展 C.经济重心南移 D.商品经济繁荣
9.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中,负责监察的官员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县长
10.西汉时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这条“丝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安息—大秦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西亚一大秦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安息—大秦
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11.读图,从图1到图3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图1 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图3 秦朝形势图
A.人口逐步减少 B.诸侯放弃争霸 C.民族交融加强 D.逐渐走向统一
1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旨在排除种族的区别,以社会身份这样一种贯穿于胡汉两个社会并具有普遍性的原理为基础建立其统治体制。”材料反映汉化政策的目的是( )
A.改变鲜卑族陋习 B.促进民族交融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统治需要
13.小李同学在复习中整理了如表格。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主题是( )
项目 措施
中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地方 取消中书省,设三司
A.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B.元朝“治国安民”方略
C.朱元璋强化皇权 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4.有学者认为:“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统一思想 B.选贤任能 C.顺应自然 D.重文轻武
15.如果把“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A.走进近代社会 B.揭开殖民帷幕 C.开启民主进程 D.构建文化殿堂
16.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是
A.青年学生 B.工人阶级 C.中国共产党 D.农民阶级
17.中国军民进行抗美援朝的原因是( )
①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②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③美国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
④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⑤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18.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字排列,正确的是
①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③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④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
1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九大是党的重要会议,其会议主题关键词对应最准确的是( )
A.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中国特色——市场经济
B.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个代表——主要矛盾
C.兴国之魂——美丽中国——科学发展观——主要矛盾
D.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企业自主权
20.如下图是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共同发起某次战役的示意图。该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它是( )
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1.“万隆精神”、“非洲独立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搜集资料时用到的关键词,由此判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
A.冷战中的对峙 B.动荡的中东
C.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 D.亚非拉的奋起
22.1990年10月8日,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1955年创立于美国的全球大型跨国连锁餐厅)在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商业步行街盛大开幕。这主要得益于( )
A.世界多极化潮流的大力推动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23.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下列文物中,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金字塔
C.雅典卫城
D.高架引水渠
24.《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这反映出罗马法律( )
A.体现了对平民的不公平 B.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C.是后世法律的范本 D.使量刑定罪有文字依据
25.中世纪的社会评论家认为欧洲社会包括三个等级或阶层:“祈祷者、作战者和劳动者”。其中“作战者”指
A.神职人员 B.封建主 C.佃户 D.农奴
26.2019年4月1日,日本正式公布新年号为“令和”。这是日本自公元645年首次使用年号以来的第248个年号。日本首次使用的年号是
A.大化
B.德川
C.明治
D.裕仁
27.小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整理了以下表格。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研究项目 内容
宗教 伊斯兰教
疆域 地跨欧亚非
数学 完整的代数学
医学 《医学集成》《医典》
文化 《天方夜谭》
A.亚历山大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古代日本 D.拜占庭帝国
28.关于新航路开辟,说法正确的有( )
①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
②新航路的开辟,在商业领域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
③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
④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对孤立、分散的世界向整体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9.下面两幅图片呈现的是18世纪时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关于二者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图一机构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两个机构中君主都具有最高决策权
C.图二场景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体现 D.两个机构都维护了国家的统治
30.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家查理将工厂设在了远离河流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 )
A.避免洪水造成损失 B.城市建设需要
C.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D.方便扩大工厂规模
31.如图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英国宪章运动、巴黎公社
B.《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国际
C.英国宪章运动、第一国际
D.《共产党宣言》发表、巴黎公社
32.1688年,一群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日本大化改新
B.英国的“光荣革命”
C.攻占巴士底狱
D.来克星顿枪声
33.“独立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它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一位伟人带领美利坚人民取得了胜利……南北对峙,国家面临分裂的时候,一位伟大的总统将它从危机中拯救。”材料中涉及的两次革命对美利坚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有:
①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②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③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④结束了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34.19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俄国实行了农奴制改革,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这些事件表明( )
A.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曙光 B.资本主义的扩展与巩固
C.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D.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3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不包括( )
①剪发辫 ②易服饰 ③改称谓 ④倡跪拜 ⑤兴缠足 ⑥禁女权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6.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A.隋宋 B.隋元 C.元明 D.隋明
37.右图人物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
的最初一位诗人”,他是
A.但丁 B.莎士比亚
C.达·芬奇 D.欧几里得
38.19世纪末,穿袜子、吃巧克力、喝茶成为欧美国家大众化的生活方式;20世纪上半期,生活在都市的中国人们开始用电报、电话等新型通讯工具传递信息。这些现象根源于
A.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整体世界的形成
39.如下表(摘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所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厂矿数 资本额(百万元) 资本占中国民族工业比例(%)
1872—1895年 69 8.534 33.01
1896—1911年 330 73.121 57.88
A.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洋务运动的客观刺激 D.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
40.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章西女王领导、封建王公大量参与,这说明这场起义( )
A.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目的 B.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C.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目标 D.消除了印度国内的阶级矛盾
第 Ⅱ卷(非选择题, 共 40分)
二、综合题(每小题10分)
41.为了真实了解和体验中国远古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小明同学在暑假期间进行了一次实地旅行,下边是小明在旅游景点拍摄的两张模拟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照片。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写出两张照片中远古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的名称。
(2)居住在照片(a)和照片(b)房屋中的远古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什么?两图中的人们都在制作陶器,请从下边四件陶器中分别为他们选择一件最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写序号即可)。
(3)中国古代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2.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并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革命政党的成立 其建立目的是什么 又创立了一个什么机关报
(2)材料一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分别体现了什么主义 三民主义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意义
(3)材料二中的“他”是谁 材料二中文件名称是什么
4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
材料二: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有一个胜利者把口袋都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一个,也如法炮制。然后,他们手拉手。这就是两个强盗的经历。
材料三:“俄国不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材料四: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1)材料一中这位禁烟的大臣是谁?哪位皇帝让他去禁烟?在什么地方禁烟?
(2)材料二中的两个强盗分别指代哪两个国家?夏宫指什么地方?
(3)材料三中所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获得的如此多的好处发生在哪场战争?
(4)根据材料四反映情况判断,这场运动名称叫什么?这次运动建立的政权其纲领性文件是什么?
44.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和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材料一 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能想象,若没有成堆的辣椒,今天的川菜会是什么样子?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三 1788年,革命的百年纪念近了,英国人开始仔细审视英国政治的现状。大洋的另一边,托马斯·潘恩于1776年1月发表《常识》主张美国人为维护天赋权利而反抗,不仅是权利,而且是使命。美国人学到的这课,当然没有在大西洋这边被人忽视,特别是没有被那些一直评论美国独立战争的人忽视。
——《英国史:帝国的命运》
材料四 “东学西渐”是指古代中国文明向西传播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高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哥伦布大交换”在中国起了什么作用?中华文明对“哥伦布大交换”做出了什么贡献?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什么事件导致“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并概括日本文明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英国政治的现状”指什么?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潘恩的主张。指出“美国人学到的这课”是为了完成什么历史任务?
(4)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东学西渐”过程中所传播的中国文明。并分析“三个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