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4年中考历史信息必刷卷01
近三年来,安徽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与探究四种题型,总题量19题(15道单项选择,1道辨析改错,2道材料解析,1道活动与探究),总分70分。各种题型的题量及分值保持不变。但2023年中考试题在设问与考查方式上略有变化:材料解析题第18题由去年的二问变为三问;活动探究题由去年的观点论述变为写解说题,相对来说难度降低,这样的变化使试卷结构更加合理,能够更好考查考生的学业水平。
新考法1:近年安徽中考单项选择题均出现一道考查数据图表类题目。本卷第6题通过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考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新考法2:安徽中考10年中5次考查“洋务运动”相关知识。本卷第8题以历史观点为切入点,辨析洋务运动的特点;
新考法3: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考试命题要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变化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本卷第17题以中国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为线索,考查科举制度自宋至清的变化相关内容。
另外,在复习备考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关注教材,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对比和纵向联系,同时可通过列表格或示意图、绘制年代尺等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历史信息的提取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2.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C.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D.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
4.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融加强 B.边疆地区文教发达
C.民族政权并立 D.边境贸易活跃繁荣
5.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其余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变化( )
A.降低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
C.关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 D.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
6.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下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科举考试快速发展
C.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7.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康熙帝在保卫东北边疆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
A.平定准噶尔叛乱 B.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8.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学习方法。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B.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海军
C.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9.读下面两幅图,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落后走向富强
10.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6年后,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40%。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实行公私合营
C.开展大跃进运动 D.推行一五计划
11.小李同学准备参加“学习二十大,争做好少年”系列活动中的“党史知识竞赛”。在他收集到的资料中,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②中共十二大——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中共十三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它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它是( )
A.《法学汇纂》 B.《十二铜表法》 C.《新法典》 D.《查士丁尼法典》
13.下图是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学习成果汇报卡。它的研究主题应是( )
A.新航路开辟与物种交流 B.郑和下西洋与物种交流
C.新物种与明清人口增长 D.殖民掠夺与三角贸易兴起
14.右图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学习卡片,根据卡片内容判断,该小组学习的主题是( )
新理论:电磁感应、细胞学说、有机化学…… 新技术:电动机与电器、内燃机与汽车、材料合成…… 新行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 新组织:福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西门子公司……
A.工厂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D.近代科学和文化
15.《联合国宪章》规定: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这表明联合国的宗旨是( )
A.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 B.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C.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 D.积极推动多极化格局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世界文化历久弥新,影响深远。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医圣华佗编撰的《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清代曹雪芹所著的《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天方夜谭》描绘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9世纪伟大作家巴尔扎克所著的名为《人间喜剧》的小说集,给后人留下了一部俄国社会的变迁史。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宋代不仅在考试科目上做了重要调整,还确立了三年一开科及殿试制度,同时确立了固定的考场(贡院),推行回避制度,建立了一套防止舞弊的措施,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明代推行“科举必由学校”,增加了童生试,又推行八股文,使考试向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当然这也带有负面效应。即使在废除科举制度前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
——据李世愉、贺晓燕《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联衔会奏:其中,各大臣以科举“阻碍学堂、妨碍人才”为由,“请宸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诏书一纸,乡试、会试、科考、岁考一律停止,行之千年的科举制终于寿终正寝。
——据金满楼《这才是晚清》
(1)结合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自宋至清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带有负面效应”的理由。(2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众大臣上书要求停罢科举的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停罢科举的意义。(2分)
(3)请用一句话表述上述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朝着工业化大踏步前进的时代。英国人的成功,给了各国极大的刺激,各国纷纷行动,甩开工业化的包袱……
——刘竞双《图说近代中国》
(1)材料一中“英国人的成功”指什么?(2分)列举欧、亚国家中“甩开工业化包袱”各一例。(2分)
材料二 1921年采取的新经济政策一直实行到1927年。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基本问题是要恢复城乡之间的贸易……。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战争和革命带来的严重破坏得到恢复。
——据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特点。(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工业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纵观古今中外各国的发展历程,改革始终与之相依相伴,每一次改革都发人深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共3小题,共12分)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部分)
名称 概况
A. 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17世纪末18世纪初,沙皇政府推行改革。通过改革,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但改革使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B.明治维新
C. 为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改革,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等,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D.罗斯福新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C两处相关的改革名称。(4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B、D中任选一项,写出其概况。(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分)安徽省2024年中考历史信息必刷卷01
近三年来,安徽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与探究四种题型,总题量19题(15道单项选择,1道辨析改错,2道材料解析,1道活动与探究),总分70分。各种题型的题量及分值保持不变。但2023年中考试题在设问与考查方式上略有变化:材料解析题第18题由去年的二问变为三问;活动探究题由去年的观点论述变为写解说题,相对来说难度降低,这样的变化使试卷结构更加合理,能够更好考查考生的学业水平。
新考法1:近年安徽中考单项选择题均出现一道考查数据图表类题目。本卷第6题通过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考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新考法2:安徽中考10年中5次考查“洋务运动”相关知识。本卷第8题以历史观点为切入点,辨析洋务运动的特点;
新考法3: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考试命题要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变化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本卷第17题以中国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为线索,考查科举制度自宋至清的变化相关内容。
另外,在复习备考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关注教材,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对比和纵向联系,同时可通过列表格或示意图、绘制年代尺等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历史信息的提取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周口店遗址”结合所学可知,周口店遗址,又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诞生于约三至七十万年前,是世界范围内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内涵较丰富、材料较齐全、较有科研价值的遗址之一。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靠采集、狩猎为生;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A项正确;河姆渡人在浙江余姚,排除B项;半坡人在陕西西安,排除C项;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属于神话传说,排除D项。故选A项。
2.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所以题干中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B项正确;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纺车、文字、音律等,排除A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排除C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上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政局上是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与青铜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C.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D.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
【答案】D
【详解】据题干“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可知,汉武帝将铸币权,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对经济的控制,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汉朝达到鼎盛,排除A项;题干措施有利于打击地方豪强,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经济措施,与文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融加强 B.边疆地区文教发达
C.民族政权并立 D.边境贸易活跃繁荣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表明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相互学习,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加强,A项正确;边疆地区文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权的并立和边境贸易,排除CD项。故选A项。
5.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其余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变化( )
A.降低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
C.关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 D.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
【答案】D
【详解】据题干“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可知,科举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从而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D项正确;科举制度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科举制增强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排除B项;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并非唯一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6.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下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科举考试快速发展
C.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可以看出,在北宋之前北方人才比重超过南方,南方人才在北宋之后开始超过北方。根据题干“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所以说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在北宋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与明清无关,排除A项;科举考试快速发展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南方政局更加稳定是重要原因,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7.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康熙帝在保卫东北边疆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
A.平定准噶尔叛乱 B.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甚至像野兽一样吃人肉。为了保卫祖国疆土。1685年、1686年,康熙帝亲自率领清军,在东北雅克萨两次大败沙俄侵略者。康熙帝夺回雅克萨,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击毙,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B项正确;平定准噶尔叛乱,属于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排除A项;设置驻藏大臣是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排除C项;乾隆帝时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排除D项。故选B项。
8.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学习方法。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B.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海军
C.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历史结论是人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做出的一种主观性总结性认识,包括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地位影响等的认识,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对洋务运动性质影响的描述,D项正确;历史史实指的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海军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都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9.读下面两幅图,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落后走向富强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信息涉及清朝灭亡和中华民国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反映了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趋势,C项正确;中华民国建立,并未真正实现独立,排除A项;从封闭走向开放,与材料反映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趋势不相符,排除B项;从落后走向富强,与材料反映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趋势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6年后,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40%。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实行公私合营
C.开展大跃进运动 D.推行一五计划
【答案】B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上海水泥厂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材料体现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通过公私合营,改善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劳保条件,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了产量的提高,B项正确;建立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方式,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始于195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一五计划与材料中上海水泥厂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上海水泥厂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公私合营的实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1.小李同学准备参加“学习二十大,争做好少年”系列活动中的“党史知识竞赛”。在他收集到的资料中,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②中共十二大——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中共十三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①④搭配正确,C项正确;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③搭配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它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它是( )
A.《法学汇纂》 B.《十二铜表法》 C.《新法典》 D.《查士丁尼法典》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成文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B项正确;《法学汇纂》是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排除A项;查士丁尼还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排除C项;《查士丁尼法典》是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汇编而成的法典,排除D项。故选B项。
13.下图是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学习成果汇报卡。它的研究主题应是( )
A.新航路开辟与物种交流 B.郑和下西洋与物种交流
C.新物种与明清人口增长 D.殖民掠夺与三角贸易兴起
【答案】A
【详解】根据学习成果汇报卡左边部分信息可知物种的交流,根据学习成果汇报卡右边部分信息可知反映的新航路的开辟,因此它的研究主题应是新航路开辟与物种交流,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与物种交流,与材料反映的信息不相符,排除B项;新物种与明清人口增长,与材料反映的信息无关,排除C项;殖民掠夺与三角贸易兴起,与材料反映的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右图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学习卡片,根据卡片内容判断,该小组学习的主题是( )
新理论:电磁感应、细胞学说、有机化学…… 新技术:电动机与电器、内燃机与汽车、材料合成…… 新行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 新组织:福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西门子公司……
A.工厂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D.近代科学和文化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电磁感应”“内燃机与汽车”“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福特公司”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磁感应作为理论基础,出现了电和石油等新能源,出现新的交通工具,汽车以及福特的汽车流水线生产,B项正确;工厂制度的建立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5.《联合国宪章》规定: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这表明联合国的宗旨是( )
A.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 B.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C.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 D.积极推动多极化格局
【答案】B
【详解】据“《联合国宪章》规定: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可知,这表明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合作,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B项正确;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合作,促进国际合作,与“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无关,排除A项;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排除C项;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并不是“积极推动多极化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世界文化历久弥新,影响深远。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医圣华佗编撰的《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清代曹雪芹所著的《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天方夜谭》描绘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9世纪伟大作家巴尔扎克所著的名为《人间喜剧》的小说集,给后人留下了一部俄国社会的变迁史。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分);“华佗”改为“张仲景”(1分)
(2)【×】(1分);“西游记”改为“红楼梦”(1分)
(3)【√】(2分)
(4)【×】(1分);“俄国”改为“法国”(1分)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医圣张仲景编撰的《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华佗”改为“张仲景”。
(2)根据所学可知,清代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西游记”改为“红楼梦”。
(3)根据所学可知,《天方夜谭》描绘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故题干表述正确。
(4)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伟大作家巴尔扎克所著的名为《人间喜剧》的小说集,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的变迁史,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俄国”改为“法国”。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宋代不仅在考试科目上做了重要调整,还确立了三年一开科及殿试制度,同时确立了固定的考场(贡院),推行回避制度,建立了一套防止舞弊的措施,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明代推行“科举必由学校”,增加了童生试,又推行八股文,使考试向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当然这也带有负面效应。即使在废除科举制度前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
——据李世愉、贺晓燕《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联衔会奏:其中,各大臣以科举“阻碍学堂、妨碍人才”为由,“请宸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诏书一纸,乡试、会试、科考、岁考一律停止,行之千年的科举制终于寿终正寝。
——据金满楼《这才是晚清》
(1)结合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自宋至清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带有负面效应”的理由。(2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众大臣上书要求停罢科举的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停罢科举的意义。(2分)
(3)请用一句话表述上述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2分)
【答案】
(1)变化:考试科目调整,确立了三年一开科及殿试制度;确立了固定的考场,推行回避制度,建立防止舞弊的措施;“科举必由学校”,考试向标准化的方向迈进,推行八股文,特开经济特科,破格求才。(2分,答出两点即可)
理由:八股文内容空洞,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者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2分,答出一点即可)
(2)理由:“阻碍学堂、妨碍人才”。(2分)
意义:有利于学习西方近代科学,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2分,答出一点即可)
(3)示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2分,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变化:据材料“宋代不仅在考试科目上做了重要调整,还确立了三年一开科及殿试制度,同时确立了固定的考场(贡院),推行回避制度,建立了一套防止舞弊的措施,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考试科目调整,确立了三年一开科及殿试制度,确立了固定的考场,推行回避制度,建立防止舞弊的措施;据材料“明代推行‘科举必由学校’,增加了童生试,又推行八股文,使考试向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当然这也带有负面效应。即使在废除科举制度前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可知,材料体现明代推行“科举必由学校”,考试向标准化的方向迈进,推行八股文,特开经济特科,破格求才。
理由: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八股文的弊端进行分析即可,八股文内容空洞,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者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2)理由:据材料“其中,各大臣以科举‘阻碍学堂、妨碍人才’为由,‘请宸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可知,众大臣上书要求停罢科举的理由是“阻碍学堂、妨碍人才”。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近代科学、人才、社会发展、解放思想、教育以及教育体系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科举制的废止,有利于学习西方近代科学,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3)示例:据材料“宋代不仅在考试科目上做了重要调整,还确立了三年一开科及殿试制度,同时确立了固定的考场(贡院),推行回避制度,建立了一套防止舞弊的措施,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及材料“其中,各大臣以科举‘阻碍学堂、妨碍人才’为由,‘请宸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是宋代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而且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故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朝着工业化大踏步前进的时代。英国人的成功,给了各国极大的刺激,各国纷纷行动,甩开工业化的包袱……
——刘竞双《图说近代中国》
(1)材料一中“英国人的成功”指什么?(2分)列举欧、亚国家中“甩开工业化包袱”各一例。(2分)
材料二 1921年采取的新经济政策一直实行到1927年。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基本问题是要恢复城乡之间的贸易……。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战争和革命带来的严重破坏得到恢复。
——据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特点。(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工业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案】
(1)工业革命。(2分)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或中国洋务运动。(2分)
(2)历史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2分,答出一点即可)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或计划和市场相结合。(2分)
(3)技术的革新,政府的支持。(2分)
【解析】
(1)由“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朝着工业化大踏步前进的时代。英国人的成功,给了各国极大的刺激,各国纷纷行动,甩开工业化的包袱”可知,“英国 人的成功”指的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俄国进行了1861年改革,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是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加上天灾,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国家控制经济“ 最高指挥权”的基础上,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由材料可以看出,影响工业化发展的因素有国家政策、科技创新。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纵观古今中外各国的发展历程,改革始终与之相依相伴,每一次改革都发人深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共3小题,共12分)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部分)
名称 概况
A. 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17世纪末18世纪初,沙皇政府推行改革。通过改革,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但改革使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B.明治维新
C. 为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改革,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等,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D.罗斯福新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C两处相关的改革名称。(4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B、D中任选一项,写出其概况。(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分)
【答案】
(1)A:俄国1861年改革;(2分)C:新经济政策。(2分)
(2)B: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三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革新,总体思路在于以西方为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现代化军事革新以及实行文化和教育制度改革。明治维新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三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革新,总体思路在于以西方为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现代化军事革新以及实行文化和教育制度改革。
D:罗斯福新政发生在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这次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工业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罗斯福总统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及其严重后果,大力推行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三个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新政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新政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当时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基本克服了30年代经济危机,还曾造成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此外,新政中的一些制度或机构如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至今仍产生着影响。(6分,任选一项,从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结果、影响等角度阐述,答出三点即可)
(3)认识:改革要迎合世界发展潮流;要符合本国实际;要积极创新发展等。(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详解】
(1)A:根据材料“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17世纪末18世纪初,沙皇政府推行改革。”,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俄国1861年改革改革的目的,因此,A是俄国1861年改革;C:根据材料“为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改革”,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21年列宁主持的新经济政策,因此,C是新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可知,可从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结果、影响等角度阐述即可,如,B: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三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革新,总体思路在于以西方为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现代化军事革新以及实行文化和教育制度改革。明治维新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三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革新,总体思路在于以西方为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现代化军事革新以及实行文化和教育制度改革。 D:罗斯福新政发生在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这次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工业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罗斯福总统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及其严重后果,大力推行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三个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新政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新政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当时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基本克服了30年代经济危机,还曾造成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此外,新政中的一些制度或机构如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至今仍产生着影响。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所学言之有理即可。如可从改革的原因、内容等角度分析,如,认识:改革要迎合世界发展潮流,要符合本国实际,要积极创新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