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第五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图是西晋至隋的朝代变迁图。这反映出(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C.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隋炀帝在位期间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隋朝统治摇摇欲坠。材料解释了隋朝( )
A.统一全国的背景 B.经济建设的过程
C.走向灭亡的原因 D.为后世提供经验
4.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其直言不讳,深受唐太宗喜爱,赞扬他“觉其妩媚”。下列名言符合魏征特点的一句是( )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C.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D.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5.《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
C.发展科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6.开元四年,唐玄宗召新选任的县令人大明宫宣政殿,由他亲自出题考试,考察县令是否通晓经国治民之道,结果有45人被撤职。由此可以看出,唐玄宗( )
A.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B.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C.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D.整顿吏治,注重考核
7.“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把‘抚九夷以仁’当“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据此可知,唐太宗施行的民族政策是( )
A.包容 B.理解 C.开放 D.开明
8.隋唐王朝不仅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来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的文化,也以积极态度输出先进文明给周边国家,如新罗、日本等。材料反映出唐朝的对外交流( )
A.强调以中华文明为中心 B.呈现双向交流的特色
C.构建了完整的贸易体系 D.达到中国历史的顶峰
9.史诗互证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以下诗句能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的是( )
A.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D.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10.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有人认为“开元之世,几家给人足,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说法
A.全面分析了安史之乱的原因
B.客观指出了杨贵妃的过失
C.真实反映了重大人物的影响
D.掩盖了唐衰亡的根本原因
11.化学反应中,催化剂有加速或减缓化学反应的作用。据所学知识,指出如图中▲处发挥“催化剂”作用的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出现 D.十国并立
12.清朝赵起翼记载:五代乱世“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 抢夺枉杀,无复人理”。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
A.藩镇称雄一方 B.社会混乱动荡 C.阶级矛盾尖锐 D.官员贿赂成风
13.宋太祖时期采取了以下措施。这些措施从根本上( )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税收由中央掌控。
A.削弱了地方财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推动了经济繁荣
14.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继王莽新政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这次“运动”( )
A.得到了司马光等宰相的支持 B.使宋朝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C.仅涉及经济军事这两个领域 D.源于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
15.区分史实和观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755 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
B.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
C.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D.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
二、综合题
16.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制度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是隋朝时期新兴的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因为它“分科举人”,故名科举……并且,它体现出不问出身与背景、公平竞争的特色。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这种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唐朝增设了考试科目,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扩宽了选举范围,发掘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进程。武则天创立了武举与殿试。武举主要由兵部来考核,表现突出者就能够直接授官,殿试则是由皇帝亲自进行策问。
——摘编自邓文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四 宋代……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概括科举制度诞生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4)据材料四,概括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
17.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治国理政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的弊端,自然而然地,“以史为鉴,以民为本”成为其治国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只有“存百姓”、“重人才”、“强政治”才能将整个国家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骄傲的时期,因为此时政治清明,几乎没有贪官污吏,这也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
——摘编向金开诚《贞观之治》
材料二 依靠崇文抑武稳定内政,北宋成功地走出了五代的阴影。但是,文治与众功难以并举,似是历代王朝的宿命。北宋的内政固然稳定,对外用兵却一直不顺利,以互对并存的政权,处于相对弱势……这种“三国鼎立”的形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得以维持,
——摘编自余薪《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主要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贱行这些理念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施行的基本国策,分析其历史影响(提示:从积极性、局限性两方面进行思考)。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治国理政中值得吸收借鉴的经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盛世篇 ①贞观之治 ②开皇之治 ③开元盛世
经济篇 ①朝大运河示意图②曲辕犁示意图③唐三彩骑驼乐舞俑④开元通宝隋
民族篇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外交篇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 玄奘西行求法(邮票)
文化篇 在这一时期(盛唐时期)形成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不能不首推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者,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诗歌艺术方面是又针锋对峙而又相辅相成,为唐诗这一杰出的文学精髓开创了点晴之笔。——节选自《浅论李白与杜甫的诗歌艺术》
——整理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只填写序号)“盛世篇”的正确顺序是: “经济篇”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有:
(2)请从“民族篇”和“外交篇”中任选其一,介绍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要求:说明事件名称,并从交往方式和影响两个角度作答。)
(3)诗人李白与杜甫的诗歌特点为什么迥然不同?
(4)阅读以上材料,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通顺,100—15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三国后国家进行短暂的统一,此后又是分裂的局面,但在这一过程中又有局部的统一,直到隋朝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故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图示并没有反映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排除A项;图示并没有体现人民在历史中的创造作用,排除C项;整个朝代的变迁中,并没有通过改革实现朝代的变迁,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由材料“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可知,它指的是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由材料“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可知,2014年,隋朝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隋朝大运河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符合题意,B项正确;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的是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他还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C项正确;隋文帝统一全国,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建设无关,排除B项;材料意在说明隋朝的灭亡的背景,而非为后世提供经验,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的意思是君王之所以耳聪目明,是因为善于全面听取多种不同意见;之所以闭聪塞听,是因为片面听取某种意见。魏征是谏臣,他的职责是向皇帝进言,C项符合他的特点,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是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属于个人的激励,与谏臣的职责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属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措施,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意思是夺回他的权力,限制他的金钱和粮食,收编他的精兵。这属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内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使人口明显增长,边境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肯定武则天是因为她的统治政策促进社会发展,并不是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A项;发展科学,创立殿试制度是她统治的措施,排除C项;重用有才能的人是她统治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唐玄宗召新选任的县令人大明宫宣政殿,由他亲自出题考试,考察县令是否通晓经国治民之道,结果有45人被撤职。”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的考核与官员的整治,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经济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文化教育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对官员的考核,而不是皇帝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意思是现在我主宰天下,不管是中原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一律养育,可知,这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D项正确;包容指宽容大度。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理解的意思是顺着条理进行详细地分析,从而了解,明白。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开放多表示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开放政策指的是国与国之间,本题指的是国内,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隋唐王朝不仅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来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的文化,也以积极态度输出先进文明给周边国家,如新罗、日本等”可知,材料反映出唐朝的对外交流呈现双向交流的特色,既接受外来文化,也向外传播我国的先进文化,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唐朝以中华文明为中心,排除A项;完整的贸易体系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中只说了对外交流的问题,并不能直接表明唐朝达到中国历史的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和所学知识可知,“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少数民族的乐器和装扮传入中原地区,影响了汉族人民的生活,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D项正确;“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描绘的是隋朝灭亡,排除A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绘的是唐朝开元盛世的景象,排除B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绘的是唐朝长安城的规划十分整齐,像一个棋盘,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开元之世,几家给人足,一杨贵妃足以败之”,意思是把唐衰亡的责任加在杨贵妃的头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而衰的影响,掩盖了唐衰亡的根本原因。因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破坏了社会经济。选项D符合题意;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因为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A排除;杨贵妃的过失,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B排除;“真实反映了重大人物的影响”,与题干内容不符,C排除。故选D。
1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发动大规模起义,唐末的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项正确;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益腐败,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标志唐朝的从此由盛转衰,但没有直接导致唐朝灭亡,排除A项;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排除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题干“五代乱世‘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 抢夺枉杀,无复人理’”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动荡不安。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藩镇称雄一方、阶级矛盾尖锐、官员贿赂成风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因此“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税收由中央掌控”等都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B项正确;设置通判,是为了分知州的权力,与削弱地方财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推动了经济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当时积贫积弱,存在内忧外患,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D项正确;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并不是支持的,排除A项;使宋朝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而观点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很显然带有作者的感彩,属于观点,C项正确;A项是对安史之乱史实的客观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是对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的客观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D项是对后梁政权建立史实的客观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特点: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公平公正。(答出一点即可)
(2)意义: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措施: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制度。
(4)原因: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科举是隋朝时期新兴的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因为它‘分科举人’,故名科举……并且,它体现出不问出身与背景、公平竞争的特色。”可以概括出科举制的特点: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公平公正。(答出一点即可)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诞生的意义是: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措施:根据材料三中“唐朝增设了考试科目,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扩宽了选举范围,发掘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进程。武则天创立了武举与殿试。”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完善科举制上的措施有: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完善科举制的措施是创立殿试和武举制度。
(4)原因:根据材料四中“宋代……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和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是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17.(1)治国理念:以史为鉴,以民为本(或:以民为本)
治国措施: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答出一点即可)
(2)基本国策:重文轻武(或:崇文抑武)
历史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与辽、西夏并立中处于相对弱势(或:政治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加重)。
(3)重视人才,以人为本;重视发展教育;重视制度创新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治国理念:由题干材料“‘以史为鉴,以民为本”成为其治国的指导思想。’”可知,唐太宗的主要治国理念是以史为鉴,以民为本;
践行: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基本国策:由题干材料“依靠崇文抑武稳定内政,北宋成功地走出了五代的阴影。”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施行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或:崇文抑武);
历史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积极和消极等角度进行分析,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与辽、西夏并立中处于相对弱势(或:政治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加重)。
(3)经验: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唐宋的治国理念进行分析,所以,古代中国治国理政中值得吸收借鉴的经验有重视人才,以人为本;重视发展教育;重视制度创新等。
18.(1) ②①③ ③④
(2)例:鉴真东渡:在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原因: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所以其诗歌特点多为浪漫主义,讴歌祖国大好河山;杜甫生活于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其诗歌特点为现实主义,忧国忧民。
(4)观点:开放交往使唐朝文化繁荣。
论述: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国的医药、文学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综上所述:唐朝中外交流显示出中国对外友好。唐朝是中国对外交流非常活跃的时期,它以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
【详解】(1)顺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采取一系列的巩固措施,取得“开皇之治 ”的治市局面;唐太宗在贞观年间推行一系列的革新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实物史料:根据所学可知,①朝大运河示意图、②曲辕犁示意图是作者对当时大运河、曲辕犁的绘画,属于第二手资料;③唐三彩骑驼乐舞俑、④开元通宝是第一手资料,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制瓷技术高超、经济上流通的货币。因此,③④属于实物史料。
(2)历史事件:根据所学可知,如选择“民族篇”,在民族关系上,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事件,促进了吐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选择“外交篇”,在外交方面,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鉴真东渡的历史事件,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原因:依据材料三“(盛唐时期)形成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不能不首推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者,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诗歌艺术方面是又针锋对峙而又相辅相成”,结合所学可知,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所以其诗歌特点多为浪漫主义,讴歌祖国大好河山;杜甫生活于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其诗歌特点为现实主义,忧国忧民。
(4)论述: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选取材料拟定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选择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可确立观点:开放交往使唐朝文化繁荣。然后论述他们的事迹及影响: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国的医药、文学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唐朝中外交流显示出中国对外友好。唐朝是中国对外交流非常活跃的时期,它以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辽宁省鞍山市第五十一中学2023-2024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