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毕业、升学模拟考试试卷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考试时间为50分钟,满分5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与试卷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将自己的考试证号填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答案必须按要求填涂,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拆毁六国在战争期间修筑的关隘壁垒,挖开阻碍交通的堤防,修筑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秦朝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 解决地方封国问题 B. 促进思想学术的繁荣
C. 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D. 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拆毁六国在战争期间修筑的关隘壁垒,挖开阻碍交通的堤防,修筑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各地交通往来,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实现“车同轨”,D项正确;解决地方封国问题,实施“推恩令”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并不存在封国问题,排除A项;秦始皇时期为禁锢人们的思想,下令“焚书坑儒”,排除B项;汉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材料中秦始皇的这些措施,并无法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两汉时期,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开通道路)”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事迹都蕴含着( )
A. 以儒治国的思想 B. 家国天下的情怀 C. 统一中国的宏愿 D. 无为而治的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可知,时代人物在各自领域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都展现了昂扬进取、不屈斗志的时代精神,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B项正确;题干中三位人物的行为都不能说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这些事迹不能体现以儒治国的思想,排除A项;两汉时期的中国是大一统的王朝,不是分裂的中国,所以这些事迹不是为了统一中国,排除C项;“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 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修刻下无数英雄人物和典故逸事。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代的是( )
A. 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B. 黄盖诈降火烧赤壁 C. 卫温率船队到夷洲 D.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30年(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C项正确;东汉蔡伦改进造纸工艺,排除A项;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排除B项;祖冲之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天文学家、科学家,排除D项。故选C项。
4. 折叠凳本适合游牧民族使用,被称为胡床(见图)。《后汉书》最早记载了汉灵帝“好胡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类史料中关于“胡床”的记载已屡见不鲜,胡床成为南北各地上至皇帝权臣下至村妇的常用坐具。胡床使用范围的扩大体现了( )
A. 政权并立 B. 江南开发 C. 商业繁荣 D. 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胡床成为南北各地上至皇帝权臣下至村妇的常用坐具、使用范围扩大”和所学知识可知,胡床从游牧民族使用到南北各地普遍使用,使用范围的扩大体现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政权并立,即2个以上的政权共同存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属于民族交往,为不是经济的商业繁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 隋统一之初,原陈朝的强宗大族仍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与隋中央之间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冲突。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隋炀帝时( )
A. 兴兵灭陈朝 B. 设置安西都护府 C. 开通大运河 D. 完善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C项正确;隋文帝兴兵灭陈朝,排除A项;西汉朝廷设置安西都护府,排除B项;唐太宗在位时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故选C项。
6. 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作品具有“飘逸洒脱” “浪漫情怀” “超凡脱俗”等特征的诗人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柳公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飘逸洒脱” “浪漫情怀” “超凡脱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诗人李白诗歌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被誉为“诗仙”A项正确;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诗风淳朴厚重,反映当时历史是真情实况,其诗被称为“诗史”,他被誉为“诗圣”,排除B项;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排除C项;柳公权是书法家,他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排除D项。故选A项。
7. 1905 年,湖北当局在黄陂县募兵,96人中有24个秀才。当时,中国社会掀起一股秀才从军的热潮,大批青年文人涌入新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 京师大学堂创办 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 科举制度的废除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05 年、秀才从军”和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的废除,出现了秀才从军的热潮,C项正确;京师大学堂是在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北伐战争是1926年,此时还没有开始,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属于经济方面的,与秀才从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 陈独秀评价《文学改良刍议》时说:“今得胡君之论,窃喜所见不孤。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余亦笃信而渴望之。”这表明,陈独秀( )
A. 认同使用白话文 B. 支持学生运动
C. 提倡民主与科学 D. 批判封建礼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可知,陈独秀认为白话文将是中国文学的正宗,说明陈独秀认可白话文的使用,A项正确;题干中提到了《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没有提到学生运动,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提倡白话文,没有提到民主与科学,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陈独秀认可白话文,没有提到批判封建礼教,排除D项。故选A项。
9. 1950年1月,南通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市长邹强汇报了1949 年 10-12月的主要工作:支援前线,巩固后方治安;配合沪、锡、扬、泰稳定物价;支援工业生产,并指导工商业活动等。这反映当时我国的主要任务是( )
A. 开展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B. 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C.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市长邹强汇报了1949年10-12月的主要工作:支援前线,巩固后方治安;配合沪、锡、扬、泰稳定物价;支援工业生产,并指导工商业活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政权,B项正确;开展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在1953年至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期,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至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期,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图是 1953年的宣传画《把更多钢铁送到祖国建设的最前线》,画面中的钢铁厂工人正在努力生产。该画的创作意在( )
A. 庆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B. 激发群众参加工业化建设的热情
C. 号召工人抗美援朝积极组织生产
D. 宣传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53年、使用范围的扩大、钢铁厂工人正在努力生产”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国家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这一时期的宣传画是为了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B项正确;一五计划到1957年底超额完成,不是1953年,排除A项;宣传画题目是送到祖国建设的前线,没有提到抗美援朝,排除C项;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才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下面是北京 2008年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印制宣传画,这些作品凸显( )
A.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B.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C.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D. “一带一路”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宣传语“让林更密、让家更美、让天更蓝”直接体现了对环境质量的关注,与可持续发展思想高度契合,B项正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总结,强调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排除A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期间的目标,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虽然这两个目标与国家发展有关,但与宣传语强调的环境保护不直接相关,排除C项;“一带一路”理念是中国的国际合作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与合作伙伴的经济合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丰富多彩,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成就是( )
A. 提出原子论 B. 编制儒略历 C. 创立逻辑学 D. 制定万民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创立了逻辑学,C项正确;原子论是指关于原子概念的学说,德谟克利特探讨了物质结构的问题,提出了原子论的思想,排除A项;凯撒编制了儒略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万民法是罗马的法律,不是由亚里士多德制定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正是在这里,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首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贯彻,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 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 B. 法国《人权宣言》的发表
C. 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 D. 1787年美国宪法的制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正是在这里,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权力制约权力”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三权分立原则。D项正确;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君主立宪制,限制了国王的权利,排除A项;法国《人权宣言》主要倡导自由、平等,自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排除B项;美国《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的诞生,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4. 下面是1882 年和1907 年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图, 导致图中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 人口的迅速增长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 贫富分化的加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882 年和1907 年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图”,可知从劳动力比重变化看,工业和服务业比重上升,这是因为德国的工业化,不是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减;因为 19 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和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上升,A项正确;人口的迅速增长,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排除B项;1882 年和1907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排除C项;贫富分化的加剧,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下边的漫画发表于1917年12月 20日。漫画左上方的一座房子正燃起大火,火苗由“俄德言和”四字组成,一个日本人正匆忙赶去救火,而对岸的中国军阀似乎仍无动于衷。该漫画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国际形势 B. 巴黎和会召开后的世界格局
C. 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漫画左上方的一座房子正燃起大火,火苗由‘俄德言和’四字组成,一个日本人正匆忙赶去救火,而对岸的中国军阀似乎仍无动于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列宁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与德国签署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这里的“大火”是指俄国的十月革命,“火苗”是指俄国与德国签署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人去救火体现的列强干涉俄国的十月革命,摧毁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中国当时国内军阀混战,所以无动于衷,因此可用于研究当时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国际形势,A项正确;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20分)
二、材料分析题(第16题8分,第17题12分,共计20分)
16.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个重大战役示意图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示意图
(1)从材料一中选择任意一幅战役示意图,提取两个重要信息,并据此写出这一战役的名称。
(2)写出材料二示意图中A、B处土地政策的内容,并分别简述这两个政策实施的意义。从党的上述土地政策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图1:信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交战双方是八路军和日军;战场主要在河北、山西地区(或华北地区);八路军的主要进攻目标是日军的据点和铁路;
战役:百团大战。
或答图2:信息: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交战双方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或共产党参战军队为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战场主要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地区;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双堆集、陈官庄、碾庄为解放军主要歼敌地区。
战役:淮海战役。 (2)A: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或地主减租减息);
意义:团结了各阶层力量(地主、农民)参加抗日(或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B:耕者有其田(或没收地主土地;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或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认识: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革命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或坚持开拓创新);坚持人民至上。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任选材料一中一幅图进行史料解释,注意历史事件与历史解释要匹配。
如:图一:根据图片右下方“八路军进攻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交战双方是八路军和日军;战场主要在河北、山西地区(或华北地区);八路军的主要进攻目标是日军的据点和铁路;根据地图的地理位置华北地区,以及图示所给信息八路军可知,该战役是百团大战。
如:图二:根据图片右上方“人民解放军进攻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交战双方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或共产党参战军队为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战场主要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地区;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双堆集、陈官庄、碾庄为解放军主要歼敌地区。根据地图的地理位置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地区地区,以及图示所给信息人民解放军军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
【小问2详解】
A:根据材料二A项的“全民族抗战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团结了各阶层力量(地主、农民)参加抗日(或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B:根据材料二A项的“解放战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认识:根据材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可知,政策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党根据国情及时调整政策,同时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农民群众的切身需求,坚持人民至上。
17. 冷战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6月到8月间,苏联先后关闭了西占区通往西柏林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年生活物资。英美等国立即限制向苏占区的贸易,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通过空中走廊向西柏林空运各种物济。当时苏联没有封锁空中通道,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解除苏联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留有余地。经过秘密谈判,双方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决定同时解除封锁。
——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冷战时期世界大事记 (都分)
时间 史实
1947年 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1948年6月 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经互会成立
1950年-1953年 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1951年 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万隆会议召开
1957年 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 新独立民族国家成立不结盟运动,以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苏控制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8年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
1969年 美国“阿波罗”十一号宇宙飞船成功登月
1950-1970年代 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美苏两国从战时盟友转变为战后对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概括双方应对危机的相似手段。你认为这次危机的解决对当今世界处理国际争端有何借鉴作用
(3)请提取表格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史实,并据此拟定一个与“冷战的影响”相关的观点。
【答案】(1)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2)措施:经济封锁;秘密谈判。
借鉴:尽量争取用和平方式(非战争方式)解决争端;保持克制和理性,避免冲突升级(为解决争端留下余地);加强国际沟通
(3)示例1
史实: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朝鲜战争;北约成立;华约成立
观点:美苏冷战造成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或者冷战推动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示例2
史实: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飞船成功登月。
观点:冷战促使美苏等国更重视军事科技实力的较量,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示例3
史实:经互会成立;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观点:冷战使苏联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促进了苏联模式的推广。
示例4
史实:欧洲复兴计划;朝鲜战争;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观点:冷战使美国加紧了对西欧和日本的援助和控制,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示例5
史实:日本经济大国、西欧经济繁荣
观点:冷战时期美苏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对抗,维持了世界的长时期相对和平,有利于战后世界的恢复和发展。
示例6:
史实:抗美援朝、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
观点:美苏冷战促使新兴独立民族国家加强了团结合作。
示例7:欧共体、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
观点:冷战促使处于美苏之间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加强了联合。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所以美苏两国从战时盟友转变为战后对手的主要原因有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小问2详解】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苏联的抗议。6月,苏联切断美、英、法占领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柏林危机”爆发。当时,苏联没有封锁空中通道,美、英通过空运向西柏林供应物资。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解除苏联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留有余地。大约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所以双方应对危机的相似手段是经济封锁;秘密谈判。借鉴: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从“尽量争取用和平方式(非战争方式)解决争端;保持克制和理性,避免冲突升级(为解决争端留下余地);加强国际沟通等”角度进行回答。
【小问3详解】
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所选史实之间的联系、带来的结果、影响、作用等方面确立观点,示例如下:
示例1
史实: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朝鲜战争;北约成立;华约成立
观点:美苏冷战造成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或者冷战推动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示例2
史实: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飞船成功登月。
观点:冷战促使美苏等国更重视军事科技实力的较量,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示例3
史实:经互会成立;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观点:冷战使苏联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促进了苏联模式的推广。
示例4
史实:欧洲复兴计划;朝鲜战争;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观点:冷战使美国加紧了对西欧和日本的援助和控制,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示例5
史实:日本经济大国、西欧经济繁荣
观点:冷战时期美苏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对抗,维持了世界的长时期相对和平,有利于战后世界的恢复和发展。
示例6:
史实:抗美援朝、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
观点:美苏冷战促使新兴独立民族国家加强了团结合作。
示例7:欧共体、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
观点:冷战促使处于美苏之间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加强了联合。2024年初中毕业、升学模拟考试试卷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考试时间为50分钟,满分5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与试卷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将自己的考试证号填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答案必须按要求填涂,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拆毁六国在战争期间修筑的关隘壁垒,挖开阻碍交通的堤防,修筑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秦朝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 解决地方封国问题 B. 促进思想学术繁荣
C. 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D. 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
2. 两汉时期,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开通道路)”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事迹都蕴含着( )
A. 以儒治国的思想 B. 家国天下的情怀 C. 统一中国的宏愿 D. 无为而治的理念
3. 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修刻下无数英雄人物和典故逸事。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代的是( )
A. 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B. 黄盖诈降火烧赤壁 C. 卫温率船队到夷洲 D.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4. 折叠凳本适合游牧民族使用,被称为胡床(见图)。《后汉书》最早记载了汉灵帝“好胡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类史料中关于“胡床”的记载已屡见不鲜,胡床成为南北各地上至皇帝权臣下至村妇的常用坐具。胡床使用范围的扩大体现了( )
A. 政权并立 B. 江南开发 C. 商业繁荣 D. 民族交融
5. 隋统一之初,原陈朝的强宗大族仍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与隋中央之间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冲突。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隋炀帝时( )
A. 兴兵灭陈朝 B. 设置安西都护府 C. 开通大运河 D. 完善三省六部制
6. 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作品具有“飘逸洒脱” “浪漫情怀” “超凡脱俗”等特征的诗人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柳公权
7. 1905 年,湖北当局在黄陂县募兵,96人中有24个秀才。当时,中国社会掀起一股秀才从军的热潮,大批青年文人涌入新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 京师大学堂创办 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 科举制度的废除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 陈独秀评价《文学改良刍议》时说:“今得胡君之论,窃喜所见不孤。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余亦笃信而渴望之。”这表明,陈独秀( )
A. 认同使用白话文 B. 支持学生运动
C. 提倡民主与科学 D. 批判封建礼教
9. 1950年1月,南通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市长邹强汇报了1949 年 10-12月的主要工作:支援前线,巩固后方治安;配合沪、锡、扬、泰稳定物价;支援工业生产,并指导工商业活动等。这反映当时我国的主要任务是( )
A. 开展全行业公私合营 B. 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C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改造
10. 下图是 1953年的宣传画《把更多钢铁送到祖国建设的最前线》,画面中的钢铁厂工人正在努力生产。该画的创作意在( )
A. 庆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B. 激发群众参加工业化建设的热情
C. 号召工人为抗美援朝积极组织生产
D. 宣传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11. 下面是北京 2008年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印制宣传画,这些作品凸显( )
A.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B.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C.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D. “一带一路”理念
12.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丰富多彩,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成就是( )
A. 提出原子论 B. 编制儒略历 C. 创立逻辑学 D. 制定万民法
13. 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正是在这里,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首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贯彻,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 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 B. 法国《人权宣言》的发表
C. 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 D. 1787年美国宪法的制定
14. 下面是1882 年和1907 年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图, 导致图中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 人口的迅速增长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 贫富分化的加剧
15. 下边的漫画发表于1917年12月 20日。漫画左上方的一座房子正燃起大火,火苗由“俄德言和”四字组成,一个日本人正匆忙赶去救火,而对岸的中国军阀似乎仍无动于衷。该漫画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国际形势 B. 巴黎和会召开后的世界格局
C. 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20分)
二、材料分析题(第16题8分,第17题12分,共计20分)
16.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个重大战役示意图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示意图
(1)从材料一中选择任意一幅战役示意图,提取两个重要信息,并据此写出这一战役的名称。
(2)写出材料二示意图中A、B处土地政策的内容,并分别简述这两个政策实施的意义。从党的上述土地政策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17. 冷战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6月到8月间,苏联先后关闭了西占区通往西柏林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年生活物资。英美等国立即限制向苏占区的贸易,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通过空中走廊向西柏林空运各种物济。当时苏联没有封锁空中通道,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解除苏联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留有余地。经过秘密谈判,双方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决定同时解除封锁。
——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冷战时期世界大事记 (都分)
时间 史实
1947年 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1948年6月 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经互会成立
1950年-1953年 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1951年 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万隆会议召开
1957年 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 新独立民族国家成立不结盟运动,以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苏控制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8年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
1969年 美国“阿波罗”十一号宇宙飞船成功登月
1950-1970年代 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美苏两国从战时盟友转变为战后对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概括双方应对危机的相似手段。你认为这次危机的解决对当今世界处理国际争端有何借鉴作用
(3)请提取表格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史实,并据此拟定一个与“冷战的影响”相关的观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江苏省崇川区如皋市启东市三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