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衡阳县一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卷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摩奴法论》是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和哲学法律汇编。它规定了家庭成员、四种姓、君王、修行者等应有的权利和责任。其中第7、8、9章都被冠以“国王的法”之名,国王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直接行使司法权,所作出的裁决任何人不得违抗。这说明在古代印度( )
A. 君权神授理念根深蒂固 B. 世俗王权呈现强化趋势
C. 国王权威具有法律保障 D. 种姓制度与佛教相融汇
2. 在古希腊“半真半假的陈述、虚伪的谎言或者恶意的人身攻击都是相当有用的。诸如现代法庭上的理想化的真正的证据在他们的演说中常常是缺乏的。反而,他们主要目的是在既定的时间里说服听众。”这反映了古希腊( )
A. 居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 B. 民主的原则贽穿司法过程
C. 陪审法庭执掌国家最高权 D. 民主监督制度的不健全性
3. 乡村工商业不仅为中世纪农民和封建主提供了生活必需,而且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空闲时间补充了贫乏的农业收入,减轻了人口增加的压力。一旦受到城市工业的冲击,乡村的手工业者,也就是之前的农奴,开始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他们越来越强烈地向往过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据此推知,中世纪的乡村工商业( )
A. 加强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 B. 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
C. 平衡了封建经济内部需求 D. 成为瓦解庄园经济的因素
4. 自伊凡三世起,俄国还保存着分封的公国和有食邑的贵族,食邑贵族以大公名义执行行政、司法、财税和军事的职能。伊凡四世加冕后,建立起一批作为中央管理机构的衙门,从封地贵族、商人、手工业者和国有农民中选举的“地方司法税务官”取代波雅尔(仅次于沙皇的亲王王子)的总督和乡长。据此可知,伊凡四世的统治( )
A. 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束缚 B. 推动了地方自治的发展
C. 加强了俄国的专制集权 D. 促进了俄国社会的转型
5. 日本大化改新时期,天皇宣布全国土地为“公地(天皇的土地)”,自由民为国家“公民”,并授予“公民”一定的土地;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把全国分为31个省250个县并委派官员进行管理。这些举措旨在( )
A.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 削弱国王专制权力 D. 结束长期地方割据
6. 非洲班图人有编筐匠、木匠、铁匠、陶工等,这些工匠“每一个人生产为了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的部落成员,陶工给予编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这反映了当时班图人( )
A. 重视手工业技术的改革创新 B. 垄断了东非的商业贸易
C. 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 D. 工匠生产分工的专业化
7. 玛雅人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令人惊叹。促使这方面高度发展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祭司阶层亲自掌握。他们的职责之一是日测气象,夜观天文,制订历法,决定重大农业活动时间。历法越精确,剥削来源越牢靠。据此推断,古代玛雅祭司阶层重视历法的主要原因是( )
A. 宗教神学观念影响 B. 关注民生保证农时
C. 压榨民众维护统治 D. 文化垄断控制人民
8. 在新航路开辟之后300余年的东西方贸易中,西欧处于明显的劣势,这对西欧工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同时也刺激了西欧工业不断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商品竞争力。该材料有助于我们理解( )
A. 新航路开辟导致西欧贸易逆差 B. 东方在新航路开辟后获利较大
C. 东方生产方式整体上优于西方 D. 英国开展机器生产的外部因素
9. 17世纪,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商业天赐说”:自然是上帝对人类的恩赐,天地初创,物皆共有,先占催生了私有财产权,而商业帮助人类交换私产,以满足彼此需求,否则人类将处于原始、野蛮中。该学说( )
A. 缓和了欧洲各国殖民冲突 B. 掩饰了殖民国家侵略本质
C.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D. 打破了西葡两国殖民霸权
10. 17世纪末,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放弃了传统认为“研究自然是浪费时间”的观念,他提出:“没有一个职业,比研究自然的美丽的业绩和歌颂上帝的无限的智慧与善行更有价值,更有趣的了。”这一观点体现出当时( )
A. 人文主义思潮广泛传播 B. 基督教仍主导科学研究
C. 英国成为欧洲学术中心 D. 科学发展推动思想解放
11. 16世纪,德国南方着重推行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建筑艺术,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豪华的装饰来为信徒营造“新天堂”。相反,在北方、教堂建筑都倾向更为简洁的风格,他们认为教堂仅仅是一种信徒的集会场所,无需过多的装饰。这主要缘于德国南北方( )
A. 文艺复兴运动开展程度不同 B. 对待启蒙运动的政治态度迥异
C. 宗教改革运动影响存在差异 D. 接纳科学革命的程度差距较大
12. 在1789年5月召开的三级会议上,路易十六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第三等级代表成立的国民议会,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材料主要说明此届三级会议( )
A. 是路易十六仇视革命的开始 B. 利于资产阶级和人民结盟
C. 直接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D. 阻碍路易十六企图的实现
13. 1875年宪法颁布后,法国参众两院均获独立倒阁权,并且竞相行使这一权力,导致内阁频繁更替,但内阁的更替往往只是总理下台,许多部长仍然留任,时人把这个现象称为“重新粉刷”。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法国( )
A. 议会权力中心 B. 党派竞争注重妥协
C. 实行责任内阁制 D. 政体运行相对稳定
14. 如表是英国1717年至1763年国债发行数额统计表。英国发行国债( )
A. 源于专制王权缺少限制 B. 深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
C 导致出现严重债务危机 D. 利于国家集中社会资本
15. 如表是欧美四国生铁、钢、煤产量的统计数据。对丙国1871年、1891年工业发展情况的解读正确的是( )
欧美四国生铁、钢、煤产量的统计
欧美 四国 生铁产量/千吨 钢产量/千吨 煤产量/百万吨
1871年 1891年 1871年 1891年 1871年 1891年
甲 860 1897 80 740 13.259 26.025
乙 1665 9203 69 4277 29.5 14.09
丙 1564 4641 521 2352 37.0 94.2
丁 6600 7499 600 3200 127 186
A. 国内市场不统一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B. 国内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C. 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D. 新技术应用滞后导致发展速度下降
16. 19世纪60年代,法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巴黎的社会组织不断增多。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社会组织十分活跃,它们通过集会、讨论、提议,参与公社的管理,对公社各项决定、决议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这说明( )
A. 巴黎公社实行议行合一制度 B. 工业化客观上促进公社管理的民主化
C. 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D. 资本主义阶级社会的法则被彻底颠覆
第Ⅱ卷(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 200座新城市……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指出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在陶器上我们能看到玉米神和玉米女神的形象,玉米神的前额高耸,头戴长长的穗状冠饰,象征玉米穗。玉米女神则刻意表现出腹部的皱纹,表明其具备生育能力。
——摘编自曾攀《陶器上的玛雅文明》
史料二 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摘编自《经济与社会生活》
史料三 1571年,德国开始大量种植玉米,称为“意大利玉米”。
——摘编自1962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出版的《玉蜀黍专著》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引入中国,丰富了食物种类,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1500年前后,亚欧人口约为4.25亿;1700年前后,达到7.2亿;1800年前后,已经突破9亿。
——摘编自《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玉米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物种交流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初,这时的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独一无二的中心。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说道:“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的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文艺复兴后期,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这样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文聘元《西方通史》
材料二:在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年代里,那些勇敢的启蒙思想家们以深刻的见解和犀利的笔锋猛烈抨击封建统治,宣传和颂扬必将取代旧制度的“理性”新时代,他们确实是“非常革命的”“伟大人物”。他们的宣传启发了人们反封建的意识,在已经腐朽了的黑暗专制制度中给人们带来了光明。
——刘宗绪《改变世界历史的二十五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14—16世纪间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的转换。概括说明《十日谈》和《哈姆雷特》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伟大人物”用“犀利的笔锋”表达的共同思想主张,并分析这些思想主张对人与社会的重要作用。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以《20世纪的中国一—探索创新的时代》为题,研究中国百年的整体特征,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理解社会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录如下:
《20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
一、道路的探索创新:尝试走西方的道路—走俄国的道路—走自己的路
二、理论的探索创新:学习西方政治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三、制度的探索创新:统一战线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创新等
四、文化的探索创新:科技教育的发展进步、文学艺术的转型发展、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等
请参照上述研究思路,任选世界近现代史上一个世纪,另拟标题,设计目录,并简要概述设计理由。(要求;标题明确,设计合理,阐释充分,逻辑严密)衡阳县一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卷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摩奴法论》是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和哲学的法律汇编。它规定了家庭成员、四种姓、君王、修行者等应有的权利和责任。其中第7、8、9章都被冠以“国王的法”之名,国王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直接行使司法权,所作出的裁决任何人不得违抗。这说明在古代印度( )
A. 君权神授理念根深蒂固 B. 世俗王权呈现强化趋势
C. 国王权威具有法律保障 D. 种姓制度与佛教相融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国王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直接行使司法权,所作出的裁决任何人不得违抗”可知,《摩奴法论》规定国王的裁决具有最高权威,任何人不得抵抗,说明国王权威具有法律保障,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君权神授理念,无法说明其根深蒂固,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国王权威任何人不得抵抗,并未涉及的变化,体现不出“强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王权威,种姓制度与佛教相融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 在古希腊“半真半假的陈述、虚伪的谎言或者恶意的人身攻击都是相当有用的。诸如现代法庭上的理想化的真正的证据在他们的演说中常常是缺乏的。反而,他们主要目的是在既定的时间里说服听众。”这反映了古希腊( )
A. 居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 B. 民主的原则贽穿司法过程
C. 陪审法庭执掌国家最高权 D. 民主监督制度的不健全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希腊。材料“诸如现代法庭上的理想化的真正的证据在他们的演说中常常是缺乏的。反而,他们主要目的是在既定的时间里说服听众”体现的是在古希腊直接民主制度下,公民演说对听众的作用远高于真正的证据,说明的是民主监督制度的不健全性,D项正确;在古希腊,只有公民享有民主权力,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非民主的原则贽穿司法过程,排除B项;公民大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3. 乡村工商业不仅为中世纪农民和封建主提供了生活必需,而且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空闲时间补充了贫乏的农业收入,减轻了人口增加的压力。一旦受到城市工业的冲击,乡村的手工业者,也就是之前的农奴,开始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他们越来越强烈地向往过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据此推知,中世纪的乡村工商业( )
A. 加强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 B. 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
C. 平衡了封建经济内部需求 D. 成为瓦解庄园经济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而且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空闲时间补充了贫乏的农业收入,减轻了人口增加的压力。一旦受到城市工业的冲击,乡村的手工业者,也就是之前的农奴,开始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他们越来越强烈地向往过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可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能够通过乡村工商业弥补在庄园生产中欠缺的收入,同时在受到城市工业的冲击时,农奴开始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想要向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这些行为重点在强调乡村工商业对乡村的改变,同时也都是对中世纪的欧洲传统的庄园经济的有力冲击,因此乡村工商业成为瓦解庄园经济的因素,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只有在受到城市工业的冲击时,乡村的手工业者才会有变化,是一个被动的反应结果,因此并不能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排除A项;“彻底摧毁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受城市工业的冲击乡村工商业出现的变化,并没有反映封建经济的需求,排除C项。故选D项。
4. 自伊凡三世起,俄国还保存着分封的公国和有食邑的贵族,食邑贵族以大公名义执行行政、司法、财税和军事的职能。伊凡四世加冕后,建立起一批作为中央管理机构的衙门,从封地贵族、商人、手工业者和国有农民中选举的“地方司法税务官”取代波雅尔(仅次于沙皇的亲王王子)的总督和乡长。据此可知,伊凡四世的统治( )
A. 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束缚 B. 推动了地方自治的发展
C. 加强了俄国的专制集权 D. 促进了俄国社会的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俄罗斯)。伊凡四世通过行政改革把地方领主的财政权、司法权、组织军队的权利全部收归沙皇为首的中央机构掌管,保证了沙皇与国家行使权力的统一性和有效性,C项正确;俄罗斯信奉东正教,“摆脱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影响”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罗斯社会的转型,伊凡四世的统治并没有促进俄国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5. 日本大化改新时期,天皇宣布全国土地为“公地(天皇的土地)”,自由民为国家“公民”,并授予“公民”一定的土地;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把全国分为31个省250个县并委派官员进行管理。这些举措旨在( )
A.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 削弱国王专制权力 D. 结束长期地方割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大化改新时期(日本)和15世纪(奥斯曼帝国)。根据材料信息“公地(天皇的土地)”“公民”“并授予公民一定的土地”及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孝德天皇的措施加强了中央权力;奥斯曼苏丹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地方、将全国土地归中央所有,也扩大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B项正确;大化改新实行的是封建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国王决策的专制权力变化,排除C项;“结束长期地方割据”的说法与奥斯曼帝国实际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 非洲班图人有编筐匠、木匠、铁匠、陶工等,这些工匠“每一个人生产为了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的部落成员,陶工给予编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这反映了当时班图人( )
A. 重视手工业技术的改革创新 B. 垄断了东非的商业贸易
C. 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 D. 工匠生产分工的专业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陶工给予制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可知,南非班图人手工业相互交换现象比较常见,说明当时班图人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南非班图人手工业交换现象,未涉及手工业技术的革新,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不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无法说明其垄断了东非的商业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的手工业产品只是相互交换,而工匠生产分工的专业化强调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分工,两者互不统属,排除D项。故选C项。
7. 玛雅人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令人惊叹。促使这方面高度发展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祭司阶层亲自掌握。他们的职责之一是日测气象,夜观天文,制订历法,决定重大农业活动时间。历法越精确,剥削来源越牢靠。据此推断,古代玛雅祭司阶层重视历法的主要原因是( )
A. 宗教神学观念影响 B. 关注民生保证农时
C. 压榨民众维护统治 D. 文化垄断控制人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美洲)。据材料“他们的职责之一是日测气象,夜观天文,制订历法,决定重大农业活动时间。历法越精确,剥削来源越牢靠”,可以看出祭司阶层亲自掌握天文历法,决定重大农业活动时间,以便更好剥削民众,以维护统治,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宗教神学的影响,排除A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剥削民众,进而维护统治,并不是关注民生,排除B项;控制人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8. 在新航路开辟之后300余年的东西方贸易中,西欧处于明显的劣势,这对西欧工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同时也刺激了西欧工业不断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商品竞争力。该材料有助于我们理解( )
A. 新航路开辟导致西欧贸易逆差 B. 东方在新航路开辟后获利较大
C. 东方生产方式整体上优于西方 D. 英国开展机器生产的外部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时空是15世纪以来的欧洲,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东西方贸易中由于西欧处于劣势,所以刺激西欧工业不断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商品竞争力,强调外部因素对西欧生产方式变革的影响,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并不能导致西欧贸易逆差,应该是西欧产品不具有竞争力,排除A项;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东方生产方式整体上优于西方,排除C项,故选D项。
9. 17世纪,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商业天赐说”:自然是上帝对人类的恩赐,天地初创,物皆共有,先占催生了私有财产权,而商业帮助人类交换私产,以满足彼此需求,否则人类将处于原始、野蛮中。该学说( )
A 缓和了欧洲各国殖民冲突 B. 掩饰了殖民国家侵略本质
C.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D. 打破了西葡两国殖民霸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荷兰。根据材料可知,在格劳秀斯看来,地球属于全人类,自然对人类的庇佑体现于上帝向各地分配恩赐,但上帝并不向人类赐予全部的必需品,所以通过对无主土地的占有而取得对该土地的主权,以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行商业交换,这实质上以商业交换的名义,将殖民地定位“财产”,掩饰了殖民国家侵略的本质,B项正确;该学说会加剧各国的殖民冲突,排除A项;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葡殖民霸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7世纪末,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放弃了传统认为“研究自然是浪费时间”的观念,他提出:“没有一个职业,比研究自然的美丽的业绩和歌颂上帝的无限的智慧与善行更有价值,更有趣的了。”这一观点体现出当时( )
A. 人文主义思潮广泛传播 B. 基督教仍主导科学研究
C. 英国成为欧洲学术中心 D. 科学发展推动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7世纪末英国。据材料可知,17世纪末,随着动植物学的发展,约翰·雷放弃了传统观念,认可了对自然研究的价值, 这体现出科学革命对思想解放的推动,D项正确;约翰·雷主张研究自然、认同科学精神的观点体现的是理性主义,人文主义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与材料所述“研究自然”不符,排除A项;17世纪时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对基督教、宗教神学造成巨大冲击,“基督教仍主导科学研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仅凭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认可自然研究,不能断定英国的科学文化发展情况,不能断定英国成为欧洲学术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6世纪,德国南方着重推行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建筑艺术,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豪华的装饰来为信徒营造“新天堂”。相反,在北方、教堂建筑都倾向更为简洁的风格,他们认为教堂仅仅是一种信徒的集会场所,无需过多的装饰。这主要缘于德国南北方( )
A. 文艺复兴运动开展程度不同 B. 对待启蒙运动的政治态度迥异
C. 宗教改革运动影响存在差异 D. 接纳科学革命的程度差距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6世纪,欧洲爆发了宗教改革,在新教地区提倡改革,对教堂和宗教仪式进行改革。所以德国南北方教堂建筑的差异主要在于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存在差异,C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主要是宣扬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肯定人的欲望,突破宗教对人的束缚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A项;16世纪时,启蒙运动尚未开始,排除B项;德国南北方教堂的差距主要与宗教改革有关,并不是接纳科学革命的程度差距较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在1789年5月召开的三级会议上,路易十六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第三等级代表成立的国民议会,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材料主要说明此届三级会议( )
A. 是路易十六仇视革命的开始 B. 利于资产阶级和人民结盟
C. 直接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D. 阻碍路易十六企图的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第三等级代表成立的国民议会,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可知,路易十六对这届三级会议的镇压直接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C项是最佳答案;为了应对路易十六的镇压,法国人民同仇敌忾,联合起来爆发起义,所以有利于资产阶级和人民的结盟,B项是次项答案;起义的爆发有利于阻碍路易十六企图的实现,D项是次佳答案;“开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故C项是最佳答案(3分),BD项是次佳答案(1分),A项是错误答案(0分)。
13. 1875年宪法颁布后,法国参众两院均获独立倒阁权,并且竞相行使这一权力,导致内阁频繁更替,但内阁的更替往往只是总理下台,许多部长仍然留任,时人把这个现象称为“重新粉刷”。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法国( )
A. 议会是权力中心 B. 党派竞争注重妥协
C. 实行责任内阁制 D. 政体运行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5年(法国)。据材料“1875年宪法颁布后,……但内阁的更替往往只是总理下台,许多部长仍然留任”及所学可知,1875年宪法颁布后,法国在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虽然内阁总理频繁更替,但保留了政府原有的主要官员,这原有政治体制的稳定运行,D项正确;共和体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国党派竞争的信息,此时主要围绕的是保皇派与共和派的斗争,排除B项;此时的法国实行的是民主共和政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如表是英国1717年至1763年国债发行数额统计表。英国发行国债( )
A. 源于专制王权缺少限制 B. 深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
C 导致出现严重债务危机 D. 利于国家集中社会资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8世纪(英国)。根据统计表可以看出,英国发行的国债数量不断增加,而国债的发行是国家募集资金的手段;发行国债有利于国家集中社会资本,D项正确;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体制,王权受到限制,排除A项;发行国债和自由主义思想并无关系,排除B项;发行国债并不会直接导致国家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如表是欧美四国生铁、钢、煤产量的统计数据。对丙国1871年、1891年工业发展情况的解读正确的是( )
欧美四国生铁、钢、煤产量的统计
欧美 四国 生铁产量/千吨 钢产量/千吨 煤产量/百万吨
1871年 1891年 1871年 1891年 1871年 1891年
甲 860 1897 80 740 13.259 26.025
乙 1665 9203 69 4277 29.5 14.09
丙 1564 4641 521 2352 370 94.2
丁 6600 7499 600 3200 127 186
A. 国内市场不统一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B. 国内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C. 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D. 新技术应用滞后导致发展速度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欧美国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丁国起点最高,丁国是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德发展速度最快,而传统的英国和法国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由此可判定丙国是法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法国之所以落后于其他国家,主要是19世纪90年代初法国爆发社会暴动,国内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B项正确;当时法国国内市场是统一的,国内市场不统一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与德国有关,排除A项;国家干预经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奉行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新技术应用滞后导致发展速度下降是丁国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6. 19世纪60年代,法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巴黎的社会组织不断增多。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社会组织十分活跃,它们通过集会、讨论、提议,参与公社的管理,对公社各项决定、决议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这说明( )
A. 巴黎公社实行议行合一制度 B. 工业化客观上促进公社管理的民主化
C. 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D. 资本主义阶级社会的法则被彻底颠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法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以来,是工业化在欧洲大陆扩展时期,这一时期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对社会的管理也越来越精细,这导致法国社会组织增多,巴黎公社革命后,社会组织活跃,积极参与公社政权建设,体现了工业化客观上促进公会管理的民主化,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立法和行政合而为一,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巴黎公社的体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交代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这是巴黎公社利用原有社会组织进行政权建设,并非颠覆资本主义社会法则,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 200座新城市……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指出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征: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组织机构众多;主要由市民和神职人员组成;城市人口较少。
(2)新变化:人口恢复增长;工商业(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商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强;君主统治加强;现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
历史影响: 促进工商业阶层兴起,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有利王权加强和民族国家形成;兴办大学,促进了世俗教育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得出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组织机构众多;据材料“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得出主要由市民和神职人员组成;据材料“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得出城市人口较少。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晚期(欧洲)。据材料“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得出人口恢复增长;据材料“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得出工商业(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据材料“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得出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商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强;据材料“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得出君主统治加强;据材料“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得出现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
历史影响:据材料“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得出促进工商业阶层兴起,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据材料“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得出有利王权加强和民族国家形成;从对文化教育的影响分析,得出兴办大学,促进了世俗教育发展。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在陶器上我们能看到玉米神和玉米女神的形象,玉米神的前额高耸,头戴长长的穗状冠饰,象征玉米穗。玉米女神则刻意表现出腹部的皱纹,表明其具备生育能力。
——摘编自曾攀《陶器上的玛雅文明》
史料二 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摘编自《经济与社会生活》
史料三 1571年,德国开始大量种植玉米,称为“意大利玉米”。
——摘编自1962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出版的《玉蜀黍专著》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引入中国,丰富了食物种类,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1500年前后,亚欧人口约为4.25亿;1700年前后,达到7.2亿;1800年前后,已经突破9亿。
——摘编自《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玉米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物种交流的影响。
【答案】(1)史料一有助于研究玉米与玛雅文明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断玉米在玛雅神话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创世神话、生命的起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史料二有助于研究玉米在非洲种植的历史,可以推断玉米在非洲的种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洲的粮食问题;史料三有助于研究玉米在德国种植的情况,可以推断德国的玉米种子来源于意大利。
(2)影响: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或: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过度垦荒造成水土流失、草原沙化等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
根据材料“在陶器上我们能看到玉米神和玉米女神的形象,玉米神的前额高耸,头戴长长的穗状冠饰,象征玉米穗。玉米女神则刻意表现出腹部的皱纹,表明其具备生育能力。”可知,史料一有助于研究玉米与玛雅文明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断玉米在玛雅神话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创世神话、生命的起源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材料“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可知,史料二有助于研究玉米在非洲种植的历史,可以推断玉米在非洲的种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洲的粮食问题;根据材料“1571年,德国开始大量种植玉米,称为‘意大利玉米’”可知,史料三有助于研究玉米在德国种植的情况,可以推断德国的玉米种子来源于意大利。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16世纪以来的世界。
影响: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引入中国,丰富了食物种类,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物种交流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同时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过度垦荒造成水土流失、草原沙化等等。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初,这时的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独一无二的中心。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说道:“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的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文艺复兴后期,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这样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文聘元《西方通史》
材料二:在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年代里,那些勇敢的启蒙思想家们以深刻的见解和犀利的笔锋猛烈抨击封建统治,宣传和颂扬必将取代旧制度的“理性”新时代,他们确实是“非常革命的”“伟大人物”。他们的宣传启发了人们反封建的意识,在已经腐朽了的黑暗专制制度中给人们带来了光明。
——刘宗绪《改变世界历史的二十五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14—16世纪间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的转换。概括说明《十日谈》和《哈姆雷特》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伟大人物”用“犀利的笔锋”表达的共同思想主张,并分析这些思想主张对人与社会的重要作用。
【答案】(1)转换:由意大利到英国。
差异:《十日谈》认为人类的天性不可阻挡;《哈姆雷特》肯定人的价值,否定神,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2)主张: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倡导理性、自由、平等、民主、科学和人权。
作用:为人民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为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专制王朝,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专制统治;激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4—16世纪(欧洲)。
转换:根据材料“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初,这时的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独一无二的中心。......文艺复兴后期,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这样写道”可知,由意大利到英国。
差异:根据材料“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的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可知,《十日谈》认为人类的天性不可阻挡;根据材料“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知,《哈姆雷特》肯定人的价值,否定神,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18世纪(欧洲)。
主张:根据材料“在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年代里,那些勇敢的启蒙思想家们以深刻的见解和犀利的笔锋猛烈抨击封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倡导理性、自由、平等、民主、科学和人权。
作用:根据材料“他们的宣传启发了人们反封建的意识,在已经腐朽了的黑暗专制制度中给人们带来了光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思想为人民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为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专制王朝,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也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专制统治,对激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具有重要的作用。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以《20世纪的中国一—探索创新的时代》为题,研究中国百年的整体特征,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理解社会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录如下:
《20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
一、道路的探索创新:尝试走西方的道路—走俄国的道路—走自己的路
二、理论的探索创新:学习西方政治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三、制度的探索创新:统一战线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创新等
四、文化的探索创新:科技教育的发展进步、文学艺术的转型发展、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等
请参照上述研究思路,任选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世纪,另拟标题,设计目录,并简要概述设计理由。(要求;标题明确,设计合理,阐释充分,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
(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高潮的来临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
(四)海外殖民扩张:英法殖民活动
设计理由:该目录紧扣“扩张”这一时代特征展开研究分别对18世纪的欧洲的思想发展、制度扩张经济发展、殖民扩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阐述,以全面、清晰例证“扩张”是横向辐射且纵向贯穿百年的突出时代特征。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世界近现代史。以18世纪的欧洲为例,结合所学得出《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
首先,说明启蒙运动,这一思想解放运动。其次,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列举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即可。再者,结合工业革命的推动,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最后,结合英法的海外扩张,分析此时的海外殖民扩张。
理由:以18世纪的欧洲为例,结合思想发展、制度扩张经济发展、殖民扩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突出“扩张”的时代特征。要求;标题明确,设计合理,阐释充分,逻辑严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