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恩施高中模拟版)(含解析)

2024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谈及西周的封建制时,唐朝官员长孙无忌说:“缅惟三代封建,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据此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 )
A.旨在通过怀柔政策加强周天子的统治 B.直接实行了东方地区的先进政治制度
C.加强了周天子对东方地区的直接控制 D.实现了由部族国家向疆域国家的转型
2.下表为汉代御史大夫的设立与演进概况。这一概况的形成是源于( )
西汉初年 “银印青绶”,“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任重职大”
西汉末年 “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
东汉初年 “掌 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及“四方水土功课”
A.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
C.君主专制能力的保证 D.御史大夫和丞相之间的矛盾
3.秦汉时期,郡县称为中国,郡县之民或称为中国人,或沿袭先秦传统称为华夏人。到南北朝中叶,“汉人”通行于南北方,从“中国人”中分出“汉人”的族称。而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如石勒、苻坚等都自居“中国皇帝”,甚至自居“中国正统”。这一现象折射出( )
A.各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增强 D.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在扩大
4.宋代法律就田宅买卖契约进行的明确规定:第一步先问亲邻,在同等交易价格原则下房屋亲邻拥有优先购买权;第二步,订立契约,缴纳契税,官府在契约上加盖官印;第三步过割赋役,官府在双方赋税账簿内进行变更登记;第四步交产离业,出卖人将田宅交付给买受人。这说明宋代( )
A.重视社会成员平等的经济关系 B.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的商品买卖
C.征收契税是此项法律的出发点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经济法进步
5.清朝统治者延续和利用蒙古族传统的会盟制度,盟旗制度下的会盟内容为"简稽军实,巡阅边防,清理刑名,编审丁册",盟长是理藩院和各旗札萨克的中间联络者,无权干涉各旗札萨克对本旗的行政管理工作。盟旗制度( )
A.有利于加强对各旗监督 B.促使蒙古和内地制度一体化
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D.体现了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
6.1874年,日军兴兵侵华,左宗棠一方面指出“整理水师”“监造轮船”的必要性;同时,强调沿海民间武装“渔团”是“自卫身家”“御外侮”的组织,反对清政府内部屡起的裁撤渔团的动议。这表明左宗棠( )
A.偏重靠民间力量抗击侵略 B.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
C.主张“海防”重于“塞防” D.注重构建兵民联合御敌体系
7.下图为民族资本家张謇从甲午战后到20世纪20年代左右创办的主要工业企业及其布局行业。该行为
A.延续了洋务运动的企业经营理念 B.全面实现了实业救国的抱负
C.推动中国工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 D.致力于构建完整的经济体系
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县、区苏维埃政府只设土地、财政、劳动、军事等工作部门,工作人员没有工资报酬,只领取少量生活费。政府工作人员均须在不妨碍政府日常工作的条件下,亲自下田,去帮助政府近旁的红军家属及缺乏劳动力的贫苦农民群众耕田。这些举措( )
A.有利于缓解边区的财政压力 B.密切了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C.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建政原则 D.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9.历史档案展现了1939年2月前中共在河北邢台农村开展几次群众性运动的概况:首先开展反毒禁赌运动:其次开展反贪污、反摊派斗争;再次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围绕上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层政权建设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唯一主题B.对农村的社会改造是争取民众支持的重要一步
C.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根据地的核心步骤D.民众的组织与动员是巩固统一战线的主要措施
10.1952年夏,根据对山东地区32个县农户的调查显示,“农民的实际收入平均每户四百零九万元(注:旧币一万元等于新币一元),除去全年生活生产的费用及其他支出外,每户可以剩余二十七万八千元”。“绝大部分农民已摆脱了‘糠菜度日’的生活,不仅有吃有穿,而且一般地都有了余粮”。这反映出当时山东地区( )
A.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B.合作化激发农民生产热情
C.农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D.生产关系的调整效果明显
11.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促成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体制逐步转型B.政府干预日趋过时C.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D.市场经济正式建立
12.14世纪,英国约克郡一名丝绸商因拒绝行会检查官检查自己的秤砣,遂被行会到市长处控告其违反行会章程。尽管该商人申辩自己是无辜的,12名陪审员仍然认定其有罪,随后市长、市议员和市政官便对该商人进行罚款处理。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城市的司法权由行会掌控 B.城市治理出现近代化趋向
C.行会阻碍了城市商业的发展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13.16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少量购入中国茶叶,中国茶价时有“掷三银块,饮茶一盅”之谚。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增长,饮茶在英国社会上层人士中已经逐渐普及,价格也持续走低。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 B.商业革命的影响 C.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D.价格革命的冲击
14.英国议会的主权地位,保障了英国议会的立法权不受其他机关对其合宪性提出的挑战,而且似乎所有国家大事的最后决定权都牢牢地掌握在议会下院手中。但是,英国《议会法》中保留了上议院的延搁权,使下议院提出的具有时效性强的议案因一年的搁置期而失去意义。这体现了英国( )
A.民众参政议政意识在不断增强 B.议会下院权力的被制约性
C.议会权力结构中存在妥协因素 D.权力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动
15.如图是1947年6月5日出现的新闻漫画《来自德里的黑马》。漫画中,一匹来自德里的黑马被一分为二,分为“印度斯坦”(Hindustan)和“巴基斯坦”(Pakistan)两部分。骑士路易斯·蒙巴顿爵士将标有“自治领地位”的马鞍盖在马的身上,作者给漫画配的文字是“有这个马鞍盖在马身上,没人会关注其他事情的。”这反映当时( )
A.殖民主义统治在亚洲的最后结束
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C.内外交困迫使英国改变殖民策略
D.印巴分治确保了南亚的稳定和平
16.2018年达沃斯年会期间,美国某大型企业创始人通过媒体发声:“(美政府)认为‘美国优先’比非洲的稳定和善意所带来的长期利益更重要,这一想法是危险的。”他还称,中国等其他国家仍留在非洲大陆,他们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这主要反映了( )
A.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模式遇到瓶颈 B.跨国资本与美国政府的利益分歧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广泛认可 D.全球治理体系内在缺陷的外显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12分)【古代家风家训】
材料 家风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可以追溯至先秦时代,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成为此时王室家风中的重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学习贯穿于家庭教育之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对其子孔鲤的过庭之训,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汉朝以来,立德修身、重视治学、学而优则仕的家风逐步形成,大量家训开始出现,譬如汉高祖刘邦遗嘱《手敕太子文》,教导其子刘盈要“读书练字,尊老用贤”。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但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家风文化仍然占据主流,忠孝礼仪、读书修身、勤俭节约仍旧是传统士族家庭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曹操的《诫子植》。除了诫子文书之外,《颜氏家训》的问世意味着我国拥有了第一部系统成熟的家风教育文献,直接推动了我国家风文化在民间的大发展大繁荣。李唐帝国时,家风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重视知识、读书论学”,这得益于文官科举选仕制度的确立。
宋明时期,出现大量家训读本,如司马光的《家范》、陆游的《放翁家训》等,内容涉及忠君爱国、读书学习、修身立世、礼仪规范、勤俭节约、齐家守业等,集中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家风的主要内容。宋明时期,以儒家家风为主体,以商贾家风、女子家风等为有益补充,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具备了成熟完备的理论形态。
——摘编自张贝:《历史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风的主要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家风传承发展的积极影响。(6分)
18.(14分)【近代中国留学与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一 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监督陈兰彬等带领下起程赴美,在此后的三年,又有90名幼童分批赴美。他们年龄最大者16岁,最小者10岁。中国第一波留学运动后因封建守旧人士的破坏而半途天折,但这批留美学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有学者统计,这批留美学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业者有30人,其中矿师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外交官1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阔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从事海军者20人,其中海军将领14人。
材料二 20世纪初出现了大批中国学生涌向日本留学的热潮。……中国人前往日本留学的多数是青年学生,也有王公贵族、秀才举人、在职官员,甚至缠足女子、白发老翁亦不甘落后。有的夫妇同往,有的父子、兄弟相随,还有全家、全族留学的情况。
在留日学生中间,许多人参加了革命组织或改良运动。孙中山的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早期骨干也以留日学生为主。其他如光复会、自立军,也都以留日学生为主要力量。后人曾对此评价说:“当吾华似醒非醒、初醒之际,新欤,旧欤,彷徨莫定之时,有日本留学生之书报,有日本留学生之詈骂,有日本留学生之通电,以致通国之人为之大醒。已明者因而更明,顽固者因其詈骂而醒悟,前进者有其驱策而更前,后退者有其鞭策而前进。”
——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19世纪70年代幼童留美的特点与20世纪初期留日运动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分别阐述这两次留学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6分)
19.(14分)【现代人口流动】
材料一 欧洲移民运动,既有美国的“拉力”作用,又有欧洲的“推力”影响。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导致欧洲国家开始发生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西欧、北欧各国意识到人口外流可以减轻国内人口过剩的负担,因而逐渐取消了限制移民的法令和措施。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的工业革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急需大量熟练技工和廉价劳动力。此外,美国的西进运动,更为移民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19世纪上半期,不少人为逃避欧洲封建国家的政治和宗教迫害,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陆月娟《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多次修改移民法,为各国科技人才进入美国大开方便之门。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新移民能够主动地驾驭“美国认同”和“原生国家认同”两种社会身份和社会网络。他们在其工作、交往、生活的很多方面是非常“美国化”的,也能够在社会网络和生活社区中继续保持原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
——摘编自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欧洲向美国移民产生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移民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20.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部百年党史,是一部理论创断,民族复兴与文明重生、相互交织的历史,是一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交响乐,也是一曲“两个结合”的合奏。
时代 代表人物 事迹
新民主主义时期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将马列理论与传统哲学相融通,用民族形式表达马克思主义观点,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基础。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建设和实际“第二次结合”,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 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极大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
——摘编自政协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历史脉络》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时期,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024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中的唐朝官员认为周人灭殷后难以实际控制东方的广土众民,周人起于关中,而承谷关以东的华北平原及山东半岛商代已是文明发达区域,所谓“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周人为控制先进的东方的土地人民,只得通过分封制保存各地的氏族统治,与这些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力、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加强西周统治,A项正确;分封制实现了血缘与地域的整合,部族国家向疆域国家转型,但不能说实现了,绝对化词语,排除D项;西周的分封制并没有直接实行东方地区的内外服制度,排除B项;C项错在直接控制,分封制是间接控制,排除C项。故选A项。
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任重职大”可知汉朝初年,御史大夫不仅可以监察百官,也能辅佐丞相;根据材料“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改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地位有所提升,但实权却早自武帝时期便逐渐移于尚书,变为虚位;根据材料“掌 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 “四方水土功课”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只称司空,掌水土营建等事,与原御史大夫职权无甚关联。结合所学可知,御史大夫不断远离内朝决策中心,皇权集中,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社会保障体系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是加强皇权的需要,并非御史大夫和丞相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至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不再是汉人或华夏人的特指,而是包括汉人在内的各民族共同认可的称谓,这说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增强,C项正确;古代中国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肯定存在差异,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华夏认同,并非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4.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第一步先问亲邻,在同等交易价格原则下房屋亲邻拥有优先购买权;第二步,订立契约,缴纳契税,官府在契约上加盖官印;第三步过割赋役,官府在双方赋税账簿内进行变更登记;第四步交产离业,出卖人将田宅交付给买受人。”可见宋朝就买卖田宅的法律规定,既是买卖田宅现象增多的结果,也有利于规范交换和保护交换成果,可见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经济法进步,D项正确;A项“社会成员”的经济平等说法不准确,宋朝社会成员的经济关系并非平等;材料并非“严格控制”民间的商品买卖而是对民间的商品买卖进行规范,排除B项;此项法律的出发点的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并非征收契税,排除C项。故选D项。
5.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会盟的主要任务是“简稽军实,巡阅边防,清理刑名,编审丁册”。简稽军实即察阅兵丁,包括修理器械,练习骑射等内容;巡阅边防即对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以及清政府在蒙古族地区所设驼马牛羊牧厂的戍防;清理刑名即审理刑事诉讼案件;编审丁册即统计户口,编选壮丁。从内容上可以看出盟旗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各旗的监督,A项正确;盟旗制度,是将蒙古原有社会制度与满洲八旗组织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并没有使制度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清朝统治者对蒙古的管理,并不是”民族平等”,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并没有涉及到有关皇权的加强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近代中国)。根据“强调沿海民间武装……的组织,反对清政府内部屡起的裁撤渔团的动议”可得出左宗棠强调在防御外敌时除了要加强军队建设,同时也要注重民兵的建设,即强调兵民联合御敌体系,D项正确;民间力量只是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力量,主要力量是政府的军队,排除A项;“清醒”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得出,也不符合当时的只实,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把“海防”与“塞防”进行比较,排除C项。故选D项。
7.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信息显示,张謇从甲午战后到20世纪20年代左右创办的主要工业企业,涉及轻工业、重工业、公共事业、交通运输企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睿的做法实际上是致力于构建完整的经济体系,D项正确;洋务运动的企业经营理念是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等,这些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通地区的工业发展,不能说明中国工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这些举措”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30年代的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公职人员不领取工资,参与劳动,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B项正确;政府工作人员帮助贫农群众耕田与财政压力无关,而且当时并不称为“边区”,排除A项;人民民主体现的是人民当家作主,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河北邢台农村的群众性运动开展,通过反毒禁毒,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改变农村社会面貌的实际效果以争取民众支持,B项正确;基层政权建设不是根据地建设的唯一主题,排除A项;经济建设并非巩固根据地的核心步骤,排除C项;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山东)。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至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反映了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没有体现农民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材料为经济恢复期,排除B项;农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1.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商品短缺,要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市场经济,市场购销体制的建立,产品逐渐丰富;这些变化与经济体制逐步转型有关,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对政府干预的评价,且政府干预日趋过时的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的信息,而是强调经济体制逐步转型,故C项错误;
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2世纪英国一名商人拒绝建行会检察官检查自己的秤砣,在处理过程中,行会控告、陪审员认定、政府罚款,体现了城市自治的色彩,反映了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向,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认定商人有罪的是陪审员,并非行会,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行会的设置为行业提供一定的规范,有利于城市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陪审员认定有罪,具体的司法审判过程并未涉及,不能得知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排除D项。故选B项。
1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英国。根据材料“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增长,饮茶在英国社会上层人士中已经逐渐普及,价格也持续走低。”可知,17世纪初,茶叶价格较高,而到17世纪末,随着商业革命的影响,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以及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等原因,茶叶在英国的价格持续走低,B项正确;茶叶价格的变化,与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排除C项;价格革命冲击的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排除D项。故选B项。
14.B【详解】根据题干,英国议会下院的权力非常的大,“所有国家大事的最后决定权都牢牢地掌握在议会下院手中”,但是权力非常大并不意味着议会下院可以行使绝对的、不受限制的权力,如受到上议院延搁权的制约,这反映了英国议会下院权力受到一定制约,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众参政意识,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英国议会下院主权至上受到制约,并不是议会权利结构中存在妥协因素和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动,排除CD项。故选B项。
15.【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1947年6月,印巴分治,由于二战后英国实力大减,各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这种形势下,英国被迫改变之前的殖民策略,对于印度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C项正确;印巴分治不能反映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结束,排除A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取得独立,但没有造成印巴分治,排除B项;印巴分治加剧了南亚地区的不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
1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材料“(美政府)认为‘美国优先’比非洲的稳定和善意所带来的长期利益更重要,这一想法是危险的。”可知,美国某企业创始人认为,美国倡导的“美国优先”战略在维护世界稳定和发展的问题上,是危险和错误的,说明美国跨国资本与美国政府的利益分歧,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美国优先”战略的问题,没有涉及全球化模式的瓶颈问题,排除A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广泛认可,“广泛认可”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美国优先”的问题,而非是全球治理体系缺陷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7.(1)起源早,历史悠久;多以儒家伦理为基础(或答内容上强调礼仪规范与孝悌亲情);依托家规家训家书等形式;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逐渐完备;依靠潜移默化(或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6分)
(2)提升个人社会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强化基层教化和治理;优化社会风气;提升个体道德素养;稳定社会秩序。(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6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8.(1)(本小问共8分)
特点:①是洋务派推动的,旨在培养洋务人才;②清廷官派,派监督管教;③规模小,且没有得到官绅阶层认可,学生多为买办商人年幼子弟。(任答2点4分)
原因:①《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中日邻近,日本学习西方卓有成效,留学日本成为共识。(4分)
(2)(本小问共6分)
19世纪70年代赴美留学影响:
①早期赴美留学开辟中国海外留学先河;②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近代化人才;③遭保守势力打压,留学生未完成学业,对中国近代化影响有限。
20世纪初留日运动影响:①培养大批多方面人才,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②宣传革命思想,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③留学生参加革命组织,成为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先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监督陈兰彬等带领下启程赴美,在此后的三年,又有90名幼童分批赴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洋务派推动的,旨在培养洋务人才,清廷官派,派监督管教;根据材料“中国第一波留学运动后因封建守旧人士的破坏而半途夭折,但这批留美学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可知,规模小,且没有得到官绅阶层认可,学生多为买办商人年幼子弟。
原因:根据材料“20世纪初出现了大批中国学生涌向日本留学的热潮。……中国人前往日本留学的多数是青年学生,也有王公贵族、秀才举人、在职官员,甚至缠足女子、白发老翁亦不甘落后。有的夫妇同往,有的父子、兄弟相随,还有全家、全族留学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邻近,日本学习西方卓有成效,留学日本成为共识。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中国)。
19世纪70年代赴美留学影响:根据材料“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监督陈兰彬等带领下启程赴美,在此后的三年,又有90名幼童分批赴美。”可知,早期赴美留学开辟中国海外留学先河;根据材料“这批留美学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有学者统计,这批留美学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业者有30人,其中矿师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外交官1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阔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从事海军者20人,其中海军将领14人。”可知,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近代化人才;根据材料“中国第一波留学运动后因封建守旧人士的破坏而半途夭折,但这批留美学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可知,遭保守势力打压,留学生未完成学业,对中国近代化影响有限。
20世纪初留日运动影响:根据材料“20世纪初出现了大批中国学生涌向日本留学的热潮。......在留日学生中间,许多人参加了革命组织或改良运动。孙中山的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早期骨干也以留日学生为主。”可知,可以初培养大批多方面人才,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宣传革命思想,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留学生参加革命组织,成为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先锋等角度进行说明。
19.(1)背景:欧洲国家劳动力过剩(人口压力);欧洲国家对外移民政策的调整;欧洲大陆的政治和宗教迫害;美国工业革命后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交通工具的变革;美国西进运动的推动。(6分)
(2)特点:修改移民法,为移民提供法律保障;主要引进高素质人才(或技术移民)。(4分)影响:大量高素质人才涌入美国,推动了美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丰富了美国文化,促进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认同;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便利了美国对外的经济文化扩张,拉大了其他国家与美国的差距。(4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一“西欧、北欧各国意识到人口外流可以减轻国内人口过剩的负担,因而逐渐取消了限制移民的法令和措施”可知,欧洲国家劳动力过剩(人口压力),调整对外移民政策;由材料一“不少人为逃避欧洲封建国家的政治和宗教迫害,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可知,欧洲大陆的政治和宗教迫害;由材料一“美国的工业革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急需大量熟练技工和廉价劳动力”可知,美国工业革命后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由材料一“美国的西进运动,更为移民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可知,美国西进运动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汽船、火车的发明即交通工具的变革。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美国政府多次修改移民法,为各国科技人才进入美国大开方便之门”可知,修改移民法,为移民提供法律保障,主要引进高素质人才(或技术移民)。第二小问影响,综合材料二和所学,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国际竞争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具体来说,由材料二“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结合所学可知,大量高素质人才涌入美国,推动了美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据材料二“新移民能够主动地驾驭‘美国认同’和‘原生国家认同’两种社会身份和社会网络”可知,丰富了美国文化,促进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认同,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综合材料二和所学可知,大量高素质人才移民美国,便利了美国对外的经济文化扩张,拉大了其他国家与美国的差距。
20.【答案】(12分)
论题: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2分)
阐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通过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在中共的领导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突破了“俄国城市中心论的模式”,标志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4分)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等主题,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中共七大的召开,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分)
综上所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引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分)
(评分注意事项:论题要体现不同阶段中国革命或建设时期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小结要适当深华,不能简单重复论题。示例仅供参考,学生作答符合评分规则按等次给分,其他阶段答题均可。)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按照题目要求拟定论题,如由材料“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将马列理论与传统哲学相融通,用民族形式表达马克思主义观点,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基础”得出论题: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其次,结合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史实阐述分析,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通过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在中共的领导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突破了“俄国城市中心论的模式”,标志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等主题,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中共七大的召开,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进而得出结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引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恩施高中模拟版)(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