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南名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据此推断,该评价最有可能针对( )
A 兴隆洼遗址 B. 陶寺遗址 C. 仰韶文化遗址 D. 二里头遗址
2. 唐诗人胡曾咏史诗:“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下列选项中,能反映该诗歌所处时期特征的是( )
A. 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工商食官”格局始现
C. 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D. “为户籍相伍”的实施
3. 西晋鲁褒《钱神论》载:“钱之为体,由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之如兄,字曰‘孔方’。”这种钱币形象获得普遍认可,溯本追源在于( )
A. 商朝天然币 B. 春秋孔子像 C. 秦朝半两钱 D. 汉朝五铢钱
4.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右图撰写石刻文的作者相关的是( )
A. 随班超出使西域 B.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C. 首创编年体断代史体裁 D. 随窦宪出征北匈奴
5. 《醒世恒言》卷七载:“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读书个个营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走……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 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现象 B. 传统商本农末论受冲击
C. 士商分流趋势日益明显 D. 理学开始深入社会基层
6. 有学者认为:“清王朝统治者完全否定了‘华夷之辨’,突破了历代‘中外’、‘华夷’之间的界限。这种新的‘大一统’理念发端于皇太极,历顺治、康熙、雍正各朝而趋于臻备。其核心是各民族均统合在满族之下。”下列各项中,属于康熙执政期间践行这一新的“大一统”理念的是( )
A. 派遣驻藏大臣 B. 设置“九边”重镇
C. 开启册封班禅制 D. 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7. 近代中国《图画日报》中(见下图)载,“此局建于同治十一年,当李文忠公督北洋时,为挽回洋商利权计,辟中国固有之航业,奏请设立……当时召集官商资本六十万两,购轮船八艘,航行天津、长江、广东三处。……经各股东联合团体,开股东会公举股董议决此事,故现尚不知如何办理也”。据此可知,该局( )
A. 属于官督商办的军事工业 B. 属于民用性质的股份制企业
C. 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D. 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8.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近代化的视角看,所谓的“分水岭”包括( )
①学堂选官制度的设立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③学部的设立 ④南通博物苑的诞生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9. 下图是我国1954年创作的一幅宣传年画。该作品( )
A. 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B. 赞颂工人参与“大跃进”的建设热情
C. 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 讴歌了工人支援抗美援朝的革命热情
10. 有学者指出:“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下列选项中,属于危地马拉的印第安人“较高的文化”是( )
A. 发明了“零”的概念 B. 创制了独特的文字
C. 建造著名的桑奇大塔 D. 发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11. 有学者认为,“在公元17世纪之前,科学史上最光辉的时代就是希腊化文明时期。没有亚历山大、帕加马和其他希腊化城市的科学家的种种发现,现在的一些科学成就,实际上就不可能产生。”下列项中,能佐证上述结论的是( )
A. 编写了《几何原本》 B. 揭示了血液循环规律
C. 创作了《荷马史诗》 D.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12. 1607年,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特许状”建立了詹姆斯城,从而揭开了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序幕。英属北美殖民地居民大多数来自英、法、德、荷等国,他们有的是为了逃避本国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有的是为了追求信仰自由和美好生活。移民凭借武器和物质上的优势,驱逐或屠杀印第安人,强夺其土地。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关于北美成为欧洲殖民对象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新航路开辟方便了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掠夺
B. 南美资源匮乏,北美土著居民军事条件落后
C. 北美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西欧移民避难的理想地
D. 西欧国家王室支持针对北美的殖民掠夺活动
13. 1869年11月17日,“……船舶免费通航四天,多国政府派出军舰前来捧场。缓慢通过的船队宛如花车,庆贺地中海与红海的‘联姻’。”他们“庆贺”的是( )
A. 汽船试航成功 B. 首次横渡地中海 C. 伊利运河开通 D. 苏伊士运河通航
14. 1919年,列宁曾说:“在一个国家被战争弄得民穷财尽而濒于灭亡的时候,首要的、基本的、根本的‘经济条件’,是拯救工人。只有工人阶级得救,不致饿死,不致毁灭,被破坏的生产才能恢复。”1920年秋,列宁高兴地指出:“我们的工业已经开始复活”。这里的“工业复活”得益于( )
A. 余粮收集制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D. 美国大萧条
15. 观察下图,造成两次巨大波动的共同因素是( )
A. 科技创新推动 B. 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
C. 世界局势的巨变 D.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明代万历《惠安县续志》载:“番薯,是种出自外国。……去岁大祲(注:严重歉收),米石可两三四金,乃持薯全活人食。薯起八、九月,抵今春仲,可供一年之半,其利至能令谷贱以病富人,与五谷抗长争烈,而又易生,无事粪多力勤,其入巨,每亩地多者收五六千斤。计北边沃壤,传获当倍是;然则以足供年食之半推之,其可省边半饷,岁运半漕,可知也。岂非天地再开辟一嘉生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因甘薯来自吕宋,故又名“番薯” B. 番薯初始的推广,与时值饥荒息息相关
C. 新物种引入,助推动当地海外贸易发展 D. 番薯因其产量高,造成谷贱伤农的后果
17. 民国二十七年底,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郁达夫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在船上他写下了《岁朝新语》,坚信“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到达第二天,郁达夫连生活都没安排好就写下了《估敌》一文,坚信“最后胜利,当然是我们的,必成必胜的信念,我们决不会动摇”。文章引发了强烈反响。下列选项中,能支撑他此时树立“必胜的信念”的史实有( )
①中国远征军战绩名扬海外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③苏联战场已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④毛泽东《论持久战》的鼓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8. 宪法的制定与修改关乎着国家的发展。以下是八二宪法四次修正的部分内容,据此表明( )
时间 宪法修改的内容
1988年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
1999年 增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2004年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
A. 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
C. 法制建设为进一步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D. 系统整合建国以来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19. 下图是某大国(15世纪末-17世纪)对外扩张形势图。下列项中,属于该国在17世纪史实的是( )
A. 首家商品交易所的开业 B. 米迪运河的开辟
C. 教皇子午线的划定 D. 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20.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下列选项中,属于二战后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现实因素是( )
①金本位制的推行 ②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
③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④英语成为埃及的官方语言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1. 有学者认为,“近些年来,非议新文化运动者甚多,虽然可算是一家之言,但那也多有脱离历史语境的非学术化的表达,并非历史的态度。比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之反孔,其实并非否认儒家的价值,而是对于统治者愚民的手段进行抗争。不过从另一面看,介于保守与激进主义之间的人纠正了《新青年》同人许多偏颇之语,现在读来颇多温情的所在。”这段话旨在( )
A. 强调新文化运动提倡者“反孔”的合理性
B. 突出要将过往的历史置于特定的时空下进行分析
C. 阐明从现有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的重要性
D. 说明真理往往掌握在“介于保守与激进主义之间的人”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2题14分,23题6分,24题20分,25题12分,共52分)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1613—1682),昆山千灯人。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顾炎武曾参与“复社”活动,甚至举兵抗清。失败后,遍游各省,载书自随,考察山川形势。从崇祯十二年起,广搜史籍、实录、地方志、文集、说部笔记、邸抄著成两部有关国计民生及舆地沿革资料的著作,内容繁富。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侧重各地水利、贡赋等社会经济史料,《肇域志》侧重各地沿革、建置、山川、名胜资料,图谋为匡复明室之用。这两部著作既是其学术成果,同时也是其读志用志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苏州地方志》
材料二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摘自《求是》2023年第17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顾炎武注重编写“国计民生及舆地沿革资料的著作”的主观动机。结合所学,简析其时代背景。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结合所学,写出后人概括顾炎武家国情怀的至理名言,并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新时代下中国“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钥匙。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魏源编辑《海国图志》,综合汇录有关法国历史、地理、生产、风土人情等一般常识,其中对法国人特点的描述,曾长期影响人们对法国的看法。魏源引《万国地理全图集》说:“其女巧言如簧,甚悦人意,但不甚守礼。其民轻诺寡信,豪兴喜武。”“国家崇儒,有才能者速官之。”“繁术院,内居各艺师及诸项文艺,传其徒,凡学兵法、开河道及造物之术,种种过人。”“佛兰西语音众儒所学,其书亦所共读,列国大臣皆用以会议而办外国之事。”魏源最后评论法国人来华的目的说:“其航海而东来也,意在耀声名,不专于权子母。国势既殊,用意迥别,其情势可揣而知也。”
——摘自张芝联《中法文化交流》
请简要评析魏源“对法国人特点的描述”。
24.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形式上确立了欧洲大陆各国的边界,承认国际之间大小国平等、信教自由原则,揭开了欧洲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可是,源于布丹(Jean Bodin)的主权学说本是为了反对分裂、对抗贵族以及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但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不仅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依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强调的“大小国平等”原则在“丛林法则”之下不过是一种空想。
——摘自胡建《新型国际关系对传统国际关系的历史性超越》
材料二 同样是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相继爆发,列宁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合约,宣布退出大战。1918年德国发生一月革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德意志共和国成立。在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动因和结果的过程中,中国知识人逐渐地将重心从战争转向了革命,由此引发了新的思考和分歧。战争的结束与苏联的成立,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运动和政治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在一个短暂的时段内,一系列重大事件相继发生,它们看似截然不同,却相互关联。
——摘编自汪晖《文化与政治的变奏》
材料三 今天,全球治理的问题更加迫切。人类面临着更多的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涉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比如,我们要面对在一些国家盛行的狭隘民族主义,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冲突,面对事涉不同国家的核心利益的冲突,这些问题都不是依靠某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多国家来参与,来共同面对这些世界性的难题。……十八大以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探索逐步开始。
——摘编自王建朗《大变局中的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缘于战争的名称,简析该和约的历史作用。
(2)结合所学,写出一战后成立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名称)。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的影响,并列举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运动和政治变革”的重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性问题“都不是依靠某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缘由。结合所学,从中国为深化周边国家关系而采取的外交方针的角度,佐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近代以来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利害关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80年,大陆生产总值约3030亿美元,台湾生产总值约423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7.2倍;2021年,大陆生产总值约174580亿美元,台湾生产总值约7895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22.1倍。
——摘自新华社《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材料二
——摘自黄金风《新中国建立以来时事政治漫画选编—1958年台海危机》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相关史实,围绕台湾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南名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据此推断,该评价最有可能针对( )
A. 兴隆洼遗址 B. 陶寺遗址 C. 仰韶文化遗址 D. 二里头遗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距今4300年,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类型为主的遗址,陶寺遗址的发掘,对复原中国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B项正确;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不符合题干材料“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排除A项;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不符合题干材料“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排除C项;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不符合题干材料“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排除D项。故选B项。
2. 唐诗人胡曾的咏史诗:“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下列选项中,能反映该诗歌所处时期特征的是( )
A. 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工商食官”格局始现
C. 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D. “为户籍相伍”的实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人胡曾描述的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赵、魏韩。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这句诗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社会不安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户籍相伍”的实施属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D项正确;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汉代,排除A项;“工商食官”格局始现是商周时期,排除B项;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是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排除C项。故选D项。
3. 西晋鲁褒《钱神论》载:“钱之为体,由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之如兄,字曰‘孔方’。”这种钱币形象获得普遍认可,溯本追源在于( )
A. 商朝天然币 B. 春秋孔子像 C. 秦朝半两钱 D. 汉朝五铢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钱之为体,由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可知这是圆形方孔钱,这种钱币形象获得普遍认可,最早可追溯到秦朝半两钱,C项正确;商朝天然币是贝币,排除A项;春秋孔子像与其无关,排除C项;汉朝五铢钱晚于秦朝的半两钱,排除D项。故选C项。
4.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右图撰写石刻文的作者相关的是( )
A. 随班超出使西域 B.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C. 首创编年体断代史体裁 D. 随窦宪出征北匈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燕然石铭》的作者为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大将军窦宪在战胜匈奴后,命班固所作的石刻,以纪念此次胜利,班固作为军中参谋随行出征,D项正确;班固并没有随班超出使西域,排除A项;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的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排除B项;首创编年体断代史体裁是《春秋》,是孔子修订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 《醒世恒言》卷七载:“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读书个个营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走……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 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现象 B. 传统商本农末论受冲击
C. 士商分流趋势日益明显 D. 理学开始深入社会基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后期(中国)。据材料“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和所学可知,虽然农工商贾是很低贱,但是原来旧的读书为官的传统观念受到动摇,这是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从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主要描述读书与农工商贾的关系变化,未涉及商本农末论,排除B项;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促使其在精神追求与道德实践上向士人靠拢,加强与儒生的联系,“商贾”完成了儒化,实现商业伦理与儒家道德的合一,出现了“士商合流”,排除C项;宋朝以后,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材料也无法说明“开始深入社会基层”,排除D项。故选A项。
6. 有学者认为:“清王朝统治者完全否定了‘华夷之辨’,突破了历代‘中外’、‘华夷’之间的界限。这种新的‘大一统’理念发端于皇太极,历顺治、康熙、雍正各朝而趋于臻备。其核心是各民族均统合在满族之下。”下列各项中,属于康熙执政期间践行这一新的“大一统”理念的是( )
A. 派遣驻藏大臣 B. 设置“九边”重镇
C. 开启册封班禅制 D. 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康熙期间(中国)。康熙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C项正确。雍正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排除A项;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排除B项;雍正年间清政府在西南地区所实施的大规模改土归流,排除D项。故选C项。
7. 近代中国《图画日报》中(见下图)载,“此局建于同治十一年,当李文忠公督北洋时,为挽回洋商利权计,辟中国固有之航业,奏请设立……当时召集官商资本六十万两,购轮船八艘,航行天津、长江、广东三处。……经各股东联合团体,开股东会公举股董议决此事,故现尚不知如何办理也”。据此可知,该局( )
A. 属于官督商办的军事工业 B. 属于民用性质的股份制企业
C. 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D. 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此局建于同治十一年,当李文忠公督北洋时,为挽回洋商利权计,辟中国固有之航业,奏请设立……当时召集官商资本六十万两,购轮船八艘,航行天津、长江、广东三处。……经各股东联合团体,开股东会公举股董议决此事,故现尚不知如何办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局是轮船招商局,结合所学可知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性质的股份制企业,B项正确;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性质的股份制企业,排除A项;清朝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排除C项;黄鹄号成为晚清自强运动的标志,从此揭开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近代化的视角看,所谓的“分水岭”包括( )
①学堂选官制度的设立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③学部的设立 ④南通博物苑的诞生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学部是清朝末年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它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教育行政管理开始走向专门化和近代化,与教育近代化有着直接的关系,③符合题意;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学堂选官制度属于官员的选拔制度,与教育近代化关系不大,且该制度是在1904年确立,①不符合题意;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在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主要是一个政治组织,与教育近代化的直接关系不大,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9. 下图是我国1954年创作的一幅宣传年画。该作品( )
A. 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B. 赞颂工人参与“大跃进”的建设热情
C. 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 讴歌了工人支援抗美援朝的革命热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根据材料“1954年”、“增产钢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大规模工业建设时期,该宣传年画有利于调动工人积极性,体现出当时倡导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A项正确;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排除B项;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排除C项;材料时间为1954年,此时抗美援朝已经结束,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有学者指出:“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下列选项中,属于危地马拉的印第安人“较高的文化”是( )
A. 发明了“零”的概念 B. 创制了独特的文字
C. 建造著名的桑奇大塔 D. 发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危地马拉的印第安人是指玛雅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创制了独特的文字,B项正确;发明“零”的概念的是古代印度人,排除A项;桑奇大塔是印度人建造的,排除C项;发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的是古埃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有学者认为,“在公元17世纪之前,科学史上最光辉的时代就是希腊化文明时期。没有亚历山大、帕加马和其他希腊化城市的科学家的种种发现,现在的一些科学成就,实际上就不可能产生。”下列项中,能佐证上述结论的是( )
A. 编写了《几何原本》 B. 揭示了血液循环规律
C. 创作了《荷马史诗》 D.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时期。根据材料,属于古希腊时期的科学成就是《几何原本》,A项正确;血液循环规律是英国人哈维发现的,排除B项;《荷马史诗》属于文学成就,排除C项;万有引力是英国牛顿发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607年,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特许状”建立了詹姆斯城,从而揭开了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序幕。英属北美殖民地居民大多数来自英、法、德、荷等国,他们有的是为了逃避本国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有的是为了追求信仰自由和美好生活。移民凭借武器和物质上的优势,驱逐或屠杀印第安人,强夺其土地。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关于北美成为欧洲殖民对象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新航路开辟方便了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掠夺
B. 南美资源匮乏,北美土著居民军事条件落后
C. 北美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西欧移民避难的理想地
D. 西欧国家王室支持针对北美的殖民掠夺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美资源丰富,北美土著居民军事条件落后也不是北美成为欧洲殖民对象的原因,所以B项不是北美成为欧洲殖民对象的原因,符合题意,故选B项;根据材料“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特许状’建立了詹姆斯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是其原因之一,排除A项;根据材料“他们有的是为了逃避本国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可知北美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西欧移民避难的理想地也是原因,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葡王室支持了针对北美的殖民掠夺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869年11月17日,“……船舶免费通航四天,多国政府派出军舰前来捧场。缓慢通过的船队宛如花车,庆贺地中海与红海的‘联姻’。”他们“庆贺”的是( )
A. 汽船试航成功 B. 首次横渡地中海 C. 伊利运河开通 D. 苏伊士运河通航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9年(中国)。根据材料“庆贺地中海与红海的‘联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D项正确;1807年,富尔顿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蒸汽轮船“克莱孟特号”,在纽约的哈得逊河上首次试航成功,排除A项;首次横渡整个地中海的是腓尼基人,排除B项;伊利运河是连接美国东海岸与西部内陆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19年,列宁曾说:“在一个国家被战争弄得民穷财尽而濒于灭亡的时候,首要的、基本的、根本的‘经济条件’,是拯救工人。只有工人阶级得救,不致饿死,不致毁灭,被破坏的生产才能恢复。”1920年秋,列宁高兴地指出:“我们的工业已经开始复活”。这里的“工业复活”得益于( )
A. 余粮收集制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D. 美国大萧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俄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1920俄国发生国内战争,在此背景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保障军队和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实行余粮收集制,这一政策的实施是出现材料中“工业复活”现象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始于192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斯大林在1927年提出在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并于1929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美国大萧条是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与苏俄的“工业复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5. 观察下图,造成两次巨大波动共同因素是( )
A. 科技创新的推动 B. 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
C. 世界局势巨变 D.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图示,在一战和二战时期航运费率较高,是因为当时世界大战造成国际局势动荡,影响了国家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1884年后到二战前都是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无法解释航运费率的波动,排除A项;造成两次巨大波动的共同因素是世界局势的巨变,并不是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排除B项;造成两次巨大波动的共同因素是世界局势的巨变,D项不属于共同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明代万历《惠安县续志》载:“番薯,是种出自外国。……去岁大祲(注:严重歉收),米石可两三四金,乃持薯全活人食。薯起八、九月,抵今春仲,可供一年之半,其利至能令谷贱以病富人,与五谷抗长争烈,而又易生,无事粪多力勤,其入巨,每亩地多者收五六千斤。计北边沃壤,传获当倍是;然则以足供年食之半推之,其可省边半饷,岁运半漕,可知也。岂非天地再开辟一嘉生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因甘薯来自吕宋,故又名“番薯” B. 番薯初始的推广,与时值饥荒息息相关
C. 新物种引入,助推动当地海外贸易发展 D. 番薯因其产量高,造成谷贱伤农的后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中提到“去岁大祲(注:严重歉收),米石可两三四金,乃持薯全活人食”,说明在饥荒年份,甘薯成为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对救荒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番薯的推广确实与饥荒时期息息相关,B项正确;甘薯并不是来自吕宋,而是来自美洲,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甘薯的引入对海外贸易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新物种引入,助推动当地海外贸易发展”无法证实,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其利至能令谷贱以病富人”,由此可知是“病富人”,而不是“伤农”,排除D项。故选B项。
17. 民国二十七年底,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郁达夫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在船上他写下了《岁朝新语》,坚信“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到达第二天,郁达夫连生活都没安排好就写下了《估敌》一文,坚信“最后胜利,当然是我们的,必成必胜的信念,我们决不会动摇”。文章引发了强烈反响。下列选项中,能支撑他此时树立“必胜的信念”的史实有( )
①中国远征军战绩名扬海外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③苏联战场已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④毛泽东《论持久战》的鼓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民国二十七年底”可知,时间是1938年,中国远征军是1942年3月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组建的出国作战部队,故①错误;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②正确;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550多万兵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故③错误;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故④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 宪法的制定与修改关乎着国家的发展。以下是八二宪法四次修正的部分内容,据此表明( )
时间 宪法修改的内容
1988年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
1999年 增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2004年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
A. 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
C. 法制建设为进一步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D. 系统整合建国以来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8-200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从1988-2004年,宪法不断做出修改,其修改内容一依次围绕“私营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公民合法财产”等内容,因此,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过程中,通过立法提供保障,C项正确;据所学,1954年宪法的颁布,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排除A项;据所学,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据所学,2021年,民法典的颁布,系统整合建国以来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排除D项。 故选C项。
19. 下图是某大国(15世纪末-17世纪)对外扩张形势图。下列项中,属于该国在17世纪史实的是( )
A. 首家商品交易所的开业 B. 米迪运河的开辟
C. 教皇子午线的划定 D. 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是荷兰的早期殖民扩张,为方便对亚洲的殖民扩张,荷兰在17世纪成立了东印度公司,D项正确;1570年首家商品交易所在荷兰成立,排除A项;米迪运河是法国开通的,排除B项;教皇子午线是教皇给西班牙和葡萄牙划分势力范围,和荷兰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下列选项中,属于二战后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现实因素是( )
①金本位制的推行 ②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
③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④英语成为埃及的官方语言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欧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促进了英语国际地位的提升,②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深化,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以美国为主导,也带动了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③正确。D项正确;金本位制一战后就瓦解了,排除①。埃及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排除④。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 有学者认为,“近些年来,非议新文化运动者甚多,虽然可算是一家之言,但那也多有脱离历史语境的非学术化的表达,并非历史的态度。比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之反孔,其实并非否认儒家的价值,而是对于统治者愚民的手段进行抗争。不过从另一面看,介于保守与激进主义之间的人纠正了《新青年》同人许多偏颇之语,现在读来颇多温情的所在。”这段话旨在( )
A. 强调新文化运动提倡者“反孔”的合理性
B. 突出要将过往的历史置于特定的时空下进行分析
C. 阐明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的重要性
D. 说明真理往往掌握在“介于保守与激进主义之间的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脱离历史语境的非学术化的表达,并非历史的态度。比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之反孔,其实并非否认儒家的价值,而是对于统治者愚民的手段进行抗争”和所学可知,这段话强调了要依据特定历史时空背景去解读特定的历史现象,B项正确。材料只是以“新文化运动提倡者“反孔”的合理性”举例说明主旨,排除A项;“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是错误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真理掌握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2题14分,23题6分,24题20分,25题12分,共52分)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1613—1682),昆山千灯人。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顾炎武曾参与“复社”活动,甚至举兵抗清。失败后,遍游各省,载书自随,考察山川形势。从崇祯十二年起,广搜史籍、实录、地方志、文集、说部笔记、邸抄著成两部有关国计民生及舆地沿革资料的著作,内容繁富。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侧重各地水利、贡赋等社会经济史料,《肇域志》侧重各地沿革、建置、山川、名胜资料,图谋为匡复明室之用。这两部著作既是其学术成果,同时也是其读志用志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苏州地方志》
材料二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摘自《求是》2023年第17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顾炎武注重编写“国计民生及舆地沿革资料的著作”的主观动机。结合所学,简析其时代背景。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结合所学,写出后人概括顾炎武家国情怀的至理名言,并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新时代下中国“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钥匙。
【答案】(1)动机:匡复明室。背景:国内:①政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明清易代;君主专制加强;②经济--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思想--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国外:西学东渐的影响。
(2)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德治),实施仁政钥匙:“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
动机:根据材料“图谋为匡复明室之用”可知匡复明室。
背景:根据材料“举兵抗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明清易代;君主专制加强;根据材料“侧重各地水利、贡赋等社会经济史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角度可知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结合所学知识,从外部角度思考可得西学东渐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 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
名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把顾炎武家国情怀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有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德治),实施仁政
钥匙:根据材料“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知“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魏源编辑《海国图志》,综合汇录有关法国历史、地理、生产、风土人情等一般常识,其中对法国人特点的描述,曾长期影响人们对法国的看法。魏源引《万国地理全图集》说:“其女巧言如簧,甚悦人意,但不甚守礼。其民轻诺寡信,豪兴喜武。”“国家崇儒,有才能者速官之。”“繁术院,内居各艺师及诸项文艺,传其徒,凡学兵法、开河道及造物之术,种种过人。”“佛兰西语音众儒所学,其书亦所共读,列国大臣皆用以会议而办外国之事。”魏源最后评论法国人来华的目的说:“其航海而东来也,意在耀声名,不专于权子母。国势既殊,用意迥别,其情势可揣而知也。”
——摘自张芝联《中法文化交流》
请简要评析魏源“对法国人特点的描述”。
【答案】观点判断:有正确性,但也有误导性。正确性描述:先进选官制度、近代议会制、科技发达、发展工商业等。误导性描述:法国女子“不甚守礼”,法国人航海东来的目的的判断有误等。总评:大体反映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知识界对法国的看法,其中有肯定,也有否定,但由于受历史条件、阶级立场、社会阅历、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对法国人特点的描述”都只是粗浅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类(评析类)。时空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和法国)。首先判断观点,据材料“其女巧言如簧,甚悦人意,但不甚守礼。其民轻诺寡信,豪兴喜武。”“国家崇儒,有才能者速官之。”“繁术院,内居各艺师及诸项文艺,传其徒,凡学兵法、开河道及造物之术,种种过人。”“佛兰西语音众儒所学,其书亦所共读,列国大臣皆用以会议而办外国之事。”并结合所学可知,观点判断:有正确性,但也有误导性。正确性描述:先进选官制度、近代议会制、科技发达、发展工商业等误导性描述:法国女子“不甚守礼”,法国人航海东来的目的的判断有误等。据十九世纪的背景结合所学可知,大体反映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知识界对法国的看法,其中有肯定,也有否定,但由于受历史条件、阶级立场、社会阅历、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对法国人特点的描述”都只是粗浅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4.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形式上确立了欧洲大陆各国的边界,承认国际之间大小国平等、信教自由原则,揭开了欧洲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可是,源于布丹(Jean Bodin)的主权学说本是为了反对分裂、对抗贵族以及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但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不仅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依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强调的“大小国平等”原则在“丛林法则”之下不过是一种空想。
——摘自胡建《新型国际关系对传统国际关系的历史性超越》
材料二 同样是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相继爆发,列宁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合约,宣布退出大战。1918年德国发生一月革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德意志共和国成立。在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动因和结果的过程中,中国知识人逐渐地将重心从战争转向了革命,由此引发了新的思考和分歧。战争的结束与苏联的成立,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运动和政治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在一个短暂的时段内,一系列重大事件相继发生,它们看似截然不同,却相互关联。
——摘编自汪晖《文化与政治的变奏》
材料三 今天,全球治理的问题更加迫切。人类面临着更多的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涉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比如,我们要面对在一些国家盛行的狭隘民族主义,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冲突,面对事涉不同国家的核心利益的冲突,这些问题都不是依靠某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多国家来参与,来共同面对这些世界性的难题。……十八大以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探索逐步开始。
——摘编自王建朗《大变局中的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缘于战争的名称,简析该和约的历史作用。
(2)结合所学,写出一战后成立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名称)。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的影响,并列举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运动和政治变革”的重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性问题“都不是依靠某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缘由。结合所学,从中国为深化周边国家关系而采取的外交方针的角度,佐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近代以来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利害关系。
【答案】(1)名称:“三十年战争”或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作用:进步性——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写出一个形式即可);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原则;揭开了欧洲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局限性——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所强调的“大小国平等”原则也沦为空想。
(2)名称:国际联盟(或国联)。影响:一战客观上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自决原则在当地的传播或激发当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表现: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或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提出新三民主义或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掀起国民革命等。
(3)缘由:狭隘民族主义的盛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冲突,核心国家利益的冲突。方针:“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关系:既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有时也存在着利益冲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名称:根据材料“《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十年战争”或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作用:进步性:根据材料“《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形式上确立了欧洲大陆各国的边界,承认国际之间大小国平等、信教自由原则,揭开了欧洲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和所学知识可知,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揭开了欧洲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写出一个形式即可);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原则。局限性:根据材料“源于布丹(Jean Bodin)的主权学说本是为了反对分裂、对抗贵族以及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但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不仅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依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强调的‘大小国平等’原则在‘丛林法则’之下不过是一种空想”和所学知识可知,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所强调的“大小国平等”原则也沦为空想。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世界)。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成立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是国际联盟(或国联)。影响:根据材料“在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动因和结果的过程中,中国知识人逐渐地将重心从战争转向了革命,由此引发了新的思考和分歧。战争的结束与苏联的成立,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运动和政治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在一个短暂的时段内,一系列重大事件相继发生,它们看似截然不同,却相互关联。”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客观上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自决原则在当地的传播或激发当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表现:根据材料“在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动因和结果的过程中,中国知识人逐渐地将重心从战争转向了革命,由此引发了新的思考和分歧。战争的结束与苏联的成立,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运动和政治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在一个短暂的时段内,一系列重大事件相继发生,它们看似截然不同,却相互关联。”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或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提出新三民主义或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掀起国民革命等。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缘由:根据材料“我们要面对在一些国家盛行的狭隘民族主义,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冲突,面对事涉不同国家的核心利益的冲突,这些问题都不是依靠某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可知,狭隘民族主义的盛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冲突,核心国家利益的冲突。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为深化周边国家关系而采取的外交方针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关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利害关系是既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有时也存在着利益冲突。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80年,大陆生产总值约3030亿美元,台湾生产总值约423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7.2倍;2021年,大陆生产总值约174580亿美元,台湾生产总值约7895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22.1倍。
——摘自新华社《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材料二
——摘自黄金风《新中国建立以来时事政治漫画选编—1958年台海危机》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相关史实,围绕台湾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一 论题:从历史轨迹看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阐述:隋朝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明清之际为荷兰殖民者占领,清朝建立后于1662年派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晚清时,1885年(中法战争后)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蒋介石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新中建立后,美国派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阻碍中国统一。综上所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任何国家不得干涉;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
示例二 论题:从国际法理依据看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阐述: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后来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1978年12月发表的《中美建交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等总之,历史证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示例三 论题:外部势力干涉是推进中国统一进程的突出障碍阐述:美国一些势力出于霸权心态和冷战思维,将中国视为最主要战略对手和最严峻的长期挑战,竭力进行围堵打压,变本加厉推行“以台制华”。美国声称“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但美国一些势力在实际行动上却背道而驰。他们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加强与台湾地区官方往来,不断策动对台军售,加深美台军事勾连,助台拓展所谓“国际空间”,拉拢其他国家插手台湾问题,不时炮制损害中国主权的涉台议案。他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一方面怂恿“台独”分裂势力制造两岸关系紧张动荡,另一方面却无端指责大陆“施压”“胁迫”“单方面改变现状”,为“台独”分裂势力撑腰打气,给中国实现和平统一制造障碍。综上所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任何国家不得干涉;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决不会在任何外来干涉的压力面前退缩,“以台制华”注定失败。
示例四 论题:国家发展进步引领两岸关系发展方向阐述:决定两岸关系走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国家的发展进步。国家发展进步特别是4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如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2013年至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等),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如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如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等)深刻影响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总之,国家发展进步不仅有效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更为两岸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带来了巨大机遇。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示例五 论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阐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我们团结台湾同胞,推动打破两岸隔绝状态,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推动两岸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开启两岸协商谈判,推进两岸政党党际交流,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2015年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和最近的习马二会,巩固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取得一系列反“台独”、反分裂斗争的重大胜利。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总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内容和1958年台海危机的漫画,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拟定论题为从历史轨迹看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后结合所学的中国古达管理台湾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如隋朝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明清之际为荷兰殖民者占领,清朝建立后于1662年派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晚清时,1885年(中法战争后)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蒋介石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新中建立后,美国派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阻碍中国统一。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浙江省浙南名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