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江苏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五年高考
考点1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2021天津,4,3分)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2.(2021重庆,5,3分)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西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 ( )
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
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
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
3.(2020课标Ⅲ,27,4分)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4.(2021全国甲,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区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明万历年间示意图(局部)
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考点2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2022全国甲,27,4分)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2.(2023北京,5,3分)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3.(2022湖南,5,3分)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4.(“五育”并举·八旗官兵的滑冰活动)(2021湖南,6,3分)下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
《冰嬉图》(乾隆时期)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5.(2023重庆,6,3分)康乾二帝常在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狩猎后举办宴会和表演。赵翼曾描述乾隆时的摔跤表演:“由来角觝古所传,百戏中独近戎务。技逾蹴毱炼脚力,事异拔河供玩具。国家重此有深意,所以习劳裕平素。君不见教坊子弟也随行,经月不陈默相妒。”此处“深意”指( )
A.耀兵威于异域 B.敦教化以厚风俗
C.寓绥远于讲武 D.倡戏剧以娱万民
6.(2021海南,6,2分)下表反映了( )
清代前期主要财政岁入一览表
单位:万两(银)
年代 总额 地丁银 % 盐课 % 关税 % 杂赋 %
1685年 (康熙 二十四年) 3 424 2 823 82.4 388 11.3 122 3.6 91 2.7
1724年 (雍正 二年) 3 649 3 028 83.0 387 10.6 135 3.7 99 2.7
1753年 (乾隆 十八年) 4 266 2 964 69.5 701 16.4 459 10.8 142 3.3
1766年 (乾隆 三十一年) 4 254 2 991 70.3 574 13.5 540 12.7 149 3.5
A.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B.近代前夜发展停滞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7.(2021福建,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皇之治”大事简表 (部分) “康乾盛世”大事简表 (部分)
开皇元年,行三省六部制。 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定州县二级制。 开皇五年,诏令全国检括户口。 开皇七年,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 开皇九年,平陈,免陈朝旧境十年赋税。 开皇十二年,遣使均田。 ——据《隋书》等 康熙十五年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三年,巡视黄河。 雍正二年,行摊丁入亩,整顿保甲制。 雍正十年,设军机处。 乾隆元年,设特科取士。 乾隆三十八年,始修《四库全书》。 ——据《清史稿》等
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8.(2021湖南,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考点3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江苏卷题组
1.(2020江苏,5,3分)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2.(2022江苏,5,3分)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3.(2021江苏,4,3分)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 )
A.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
4.(2021江苏,5,3分)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
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
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5.(2023江苏,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7分)
其他卷题组
6.(2023新课标,28,4分)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7.(2021河北,5,3分)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
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8.(2022湖北,5,3分)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9.(2022北京,4,3分)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
10.(2021山东,4,3分)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11.(2022全国乙,27,4分)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12.(2021重庆,4,3分)有学者认为,明瓷中已看不到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态自然,少见做作痕迹。其中的蓝釉瓷器和红釉瓷器浓墨丰润,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达,表现手法自由而飘逸奔放。这种差异是因为 ( )
A.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
B.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
C.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不同
D.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不同
13.(2023重庆,5,3分)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观带有显著的“圣人”性质,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却趋于理性化,不止认同英雄有情,“儿女情,英雄气,并行不悖”,且推项羽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践为英雄。这一变化 ( )
A.与心学思潮息息相关
B.说明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C.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
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
14.(2021广东,5,3分)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15.(2021全国乙,27,4分)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16.(2023浙江6月选考,5,2分)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
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D.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
17.(2021福建,5,3分)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江西大庾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
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
18.(2023福建,5,3分)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
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19.(2021湖北,5,3分)中国历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自东晋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断创筑和延展,相应的规章制度渐趋完善。下图呈现了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形,这表明( )
湖北抢修长江、汉江堤工图(局部)
A.长江水患已被根治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测绘技术世界领先 D.水利修防管理优化
20.(2023湖南,5,3分)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21.(2023全国甲,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准确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图最西端的印度卡利卡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
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13分)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及其重要意义
1.(前瞻考·明清时期的国家版图)(2024届淮安、南通部分学校联考,2)《史记》《汉书》等文献中对秦汉疆域范围已有了较为清晰的记载。《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在记载相应的王朝疆域时多以秦汉的疆域为参照,或者作为突破的基点。这一现象( )
A.适应了专制皇权强化需要
B.契合了大一统的统治理念
C.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
D.反映了对秦汉统治的认同
2.(前瞻考·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管理)(2024届连云港期中,5)清朝前中期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青海、新疆与西藏各处的事务,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 )
A.初步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疆域
B.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
D.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
考法2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3.(热考法·明代戏曲的变化)(2024届江苏高中发展共同体联考,5)元末明初,高明在《琵琶记》开场词中写道:“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提出了戏曲之匡扶“风化”的功能。针对这种创作风气,汤显祖在李贽等人的影响下,在其创作的《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材料体现晚明戏曲( )
A.追求个性并反对封建传统
B.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重视道德教化和基层治理
D.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4.(热考法·明朝农产品商品化)(2024届无锡期中,5)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5.(热考法·明朝工商业发展)(2024届常熟抽测,7)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描写明朝中后期的徽州“小民多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摩也。……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限时拔高练
时间:25分钟 分值:39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7分)
1.(2024届南京九中月考,8)内阁学士本备顾问而已,有时皇帝口授旨意命学士代笔起草文书。后来皇帝或年幼或无能,对学士依赖日殷,学士权力渐重,尤要者为“票拟批答”权。内阁权力加强的根本原因是( )
A.内阁学士地位提升 B.司礼监的牵制减少
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内阁获得了票拟权
2.(2024届连云港月考,7)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作“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作“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纷纷加入。据此可知当地( )
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
3.(2024届盐城期中,8)《西游记》中的人物往往会将常言俗语作为自己的行为理由或行动准则,如孙悟空向东海龙王索兵器、披挂时口里冒出了“一客不犯二主”“走三家不如坐一家”等俗语,同时一直用“古人云”“常言道”为自己的行动提供理由。这反映了当时( )
A.古典小说的日益成熟
B.市民价值观发生变化
C.文学风格趋于世俗化
D.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4.(2023镇江中学考前模拟,4)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
B.西方学习借鉴中国科技成果
C.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
D.开明士大夫重视西学的传播
5.(2023南京二模,5)隆庆万历年间一些士人开始突破早前的“西洋”视野。福建泉州人李光缙对荷兰的位置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大西洋之番,其种有红毛者……负西海而居,地方数千余里……去中国水道最远,译者云在昆仑西北”。这一认识( )
A.抵御了列强的侵略扩张
B.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转变
C.得益于海禁政策的松弛
D.折射了学习西方潮流涌现
6.(2024届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4)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个劳力可以操作的,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纺织业首先出现手工工场
D.农村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7.(2024届江苏开学调研,5)雍正七年(1729年),为便于留档备查,雍正皇帝推行奏折副本制度,即由军机处负责誊录“朱批奏折”副本,故称“录副奏折”或“军机处录副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雍正年间
B.政府决策效率进一步提升
C.奏折制度日趋专业规范化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8.(2023如皋调研,5)下表为清朝雍正年间军事将领陈伦炯《海国闻见录》的目录及内容简介。这可以用来说明( )
内容 简介
天下沿海 形势 记述中国沿海地理形势,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的海岸地貌、水文、航运、海防等
东洋记 记述朝鲜、日本事
东南洋记 记述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等南洋群岛诸国
南洋记 记述今越南、缅甸、柬埔寨等中印半岛国家
小西洋记 记述南亚、西南亚
大西洋记 介绍了非洲与欧洲一些国家
昆仑记 论及七洲洋之南,大小昆仑山周围海域的险恶形势
南澳气记 记有今南海诸岛一带海潮涨落回流等资料
A.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上升
B.近代国人海权意识明显增强
C.有识之士渐渐关注海洋地理
D.开明人士尝试探索国家出路
9.(2024届镇江五校联考,10)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各自所辖的地方。清朝赐封宗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规定其权限,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乾隆皇帝时提高驻藏大臣地位,西藏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这表明中央政府( )
A.坚持僧俗结合的行政方式
B.对西藏的管理趋于严密
C.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D.重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0.(2024届淮安、南通期中,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臣执艺所有事也。其图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从太湖北岸、介狮和两山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邱山止。其间城池之峻险,廨署之森罗,山川之秀丽,以及渔樵上下,耕织纷纭,商贾云屯,市廛鳞列,为东南一都会。
——摘自〔清〕徐扬《盛世滋生图》跋文
材料二 《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制。此画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最终完成。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2万余人,各色房屋建筑200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大小官船、货船、客船、画舫以及竹筏等近400条,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完整地表现了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
——摘编自《<姑苏繁华图>赏析》
(1)据材料一,指出徐扬创作《盛世滋生图》的背景和动机。(5分)
(2)据材料二,简述绘画中姑苏“盛世”的表现。若要进一步证实画中苏州的盛况,还可搜集哪些史料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徐扬《盛世滋生图》的史料价值。(3分)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五年高考
考点1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2021天津,4,3分)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答案 B
2.(2021重庆,5,3分)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西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 ( )
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
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
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
答案 B
3.(2020课标Ⅲ,27,4分)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答案 A
4.(2021全国甲,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区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明万历年间示意图(局部)
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明万历年间示意图(局部)
示例一:卫所分布在北部边疆和京畿地区。(如图中①所示)
理由:明初,为预防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防范内地民众起义和少数民族叛乱,加强军事力量和建立军事据点,明政府在北方和京畿之地大规模修筑卫所。明初,在北方和京畿之地设卫所对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和缓和民族矛盾起了重要作用,对北方游牧民族起了很强的震慑和防御作用。
示例二:卫所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如图中②所示)
理由:明中期,东南沿海倭寇、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政府为加强海防,抗击东南沿海倭寇,在沿海设立卫所,加强海上巡逻与防卫,打击倭寇与非法贸易(或贸易走私),维护海洋秩序(或海上朝贡贸易秩序),这对维护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示例三:卫所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尤其是西北、东北以及西南等中原与少数民族交界的地区。(如图中①③④所示)
理由:明朝初定,被推翻的元朝统治集团残余势力仍在西北、东北地区进行顽强反抗,并且不断骚扰边境,还引发了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为防蒙古南下,明朝重新修缮了长城,又陆续设立了从东北到西北的九个军事重镇,俗称九边重镇。与此同时,元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明代卫所在边疆地区不仅承担边防职能,还管理地方,具有某些行政区划的特征。后来,蒙古鞑靼部与明修好,双方在边境开设互市,漠南卫所逐渐废弃或内迁。明代后期,东北部的女真部落逐渐强大,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对东北边疆的统治,不得不在与女真交界处密集设立卫所。
考点2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2022全国甲,27,4分)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答案 A
2.(2023北京,5,3分)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答案 C
3.(2022湖南,5,3分)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答案 A
4.(“五育”并举·八旗官兵的滑冰活动)(2021湖南,6,3分)下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
《冰嬉图》(乾隆时期)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答案 C
5.(2023重庆,6,3分)康乾二帝常在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狩猎后举办宴会和表演。赵翼曾描述乾隆时的摔跤表演:“由来角觝古所传,百戏中独近戎务。技逾蹴毱炼脚力,事异拔河供玩具。国家重此有深意,所以习劳裕平素。君不见教坊子弟也随行,经月不陈默相妒。”此处“深意”指( )
A.耀兵威于异域 B.敦教化以厚风俗
C.寓绥远于讲武 D.倡戏剧以娱万民
答案 C
6.(2021海南,6,2分)下表反映了( )
清代前期主要财政岁入一览表
单位:万两(银)
年代 总额 地丁银 % 盐课 % 关税 % 杂赋 %
1685年 (康熙 二十四年) 3 424 2 823 82.4 388 11.3 122 3.6 91 2.7
1724年 (雍正 二年) 3 649 3 028 83.0 387 10.6 135 3.7 99 2.7
1753年 (乾隆 十八年) 4 266 2 964 69.5 701 16.4 459 10.8 142 3.3
1766年 (乾隆 三十一年) 4 254 2 991 70.3 574 13.5 540 12.7 149 3.5
A.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B.近代前夜发展停滞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答案 A
7.(2021福建,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皇之治”大事简表 (部分) “康乾盛世”大事简表 (部分)
开皇元年,行三省六部制。 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定州县二级制。 开皇五年,诏令全国检括户口。 开皇七年,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 开皇九年,平陈,免陈朝旧境十年赋税。 开皇十二年,遣使均田。 ——据《隋书》等 康熙十五年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三年,巡视黄河。 雍正二年,行摊丁入亩,整顿保甲制。 雍正十年,设军机处。 乾隆元年,设特科取士。 乾隆三十八年,始修《四库全书》。 ——据《清史稿》等
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 论题:关注民生是盛世出现的基础。
阐述:在中国古代,一些朝代的统治者关注民生,励精图治,从而出现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开皇之治”和“康乾盛世”等。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从而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后,把地方行政机构确定为州县两级制,减少官员,从而减轻百姓的负担;又开通漕运,促进经济发展,免除陈朝旧境十年赋税,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均田制,让农民能够有田种,从而使社会安定,形成了“开皇之治”的盛世景象。清朝时,康熙重视水利,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整顿保甲制度,以提高农民收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出现了“康乾盛世”。
8.(2021湖南,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答案 示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围绕着两对基本矛盾进行着制度改革与创新。在专制主义方面,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西汉时期的中外朝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明太祖废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理六部,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央集权方面,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西汉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宋朝通过多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元朝以后,中国古代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总之,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政体总体维持不变,不同朝代的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又有所不同。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是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考点3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江苏卷题组
1.(2020江苏,5,3分)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答案 D
2.(2022江苏,5,3分)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答案 A
3.(2021江苏,4,3分)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 )
A.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
答案 D
4.(2021江苏,5,3分)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
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
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答案 A
5.(2023江苏,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7分)
5.参考答案 (1)内容:推行新法,优恤商贾;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放松专卖政策;教商贾读书。
(2)影响: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带动通俗文艺发展。
其他卷题组
6.(2023新课标,28,4分)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答案 C
7.(2021河北,5,3分)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
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答案 D
8.(2022湖北,5,3分)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答案 A
9.(2022北京,4,3分)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
答案 C
10.(2021山东,4,3分)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答案 D
11.(2022全国乙,27,4分)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答案 D
12.(2021重庆,4,3分)有学者认为,明瓷中已看不到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态自然,少见做作痕迹。其中的蓝釉瓷器和红釉瓷器浓墨丰润,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达,表现手法自由而飘逸奔放。这种差异是因为 ( )
A.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
B.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
C.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不同
D.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不同
答案 D
13.(2023重庆,5,3分)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观带有显著的“圣人”性质,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却趋于理性化,不止认同英雄有情,“儿女情,英雄气,并行不悖”,且推项羽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践为英雄。这一变化 ( )
A.与心学思潮息息相关
B.说明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C.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
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
答案 A
14.(2021广东,5,3分)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答案 A
15.(2021全国乙,27,4分)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答案 B
16.(2023浙江6月选考,5,2分)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
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D.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
答案 D
17.(2021福建,5,3分)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江西大庾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
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
答案 B
18.(2023福建,5,3分)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
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答案 D
19.(2021湖北,5,3分)中国历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自东晋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断创筑和延展,相应的规章制度渐趋完善。下图呈现了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形,这表明( )
湖北抢修长江、汉江堤工图(局部)
A.长江水患已被根治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测绘技术世界领先 D.水利修防管理优化
答案 D
20.(2023湖南,5,3分)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答案 D
21.(2023全国甲,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准确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图最西端的印度卡利卡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
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13分)
答案 (1)新航路的开辟;(2分)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对东方航路与资源的争夺;(3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东西方贸易的需求;(3分)英国海上力量增强,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与扩张;(2分)塞尔登对海洋重要性的认知。(2分)
(2)依据:地图绘制方法为中国传统的画法,标注的文字为汉字;(3分)地图上明朝信息最丰富,航海路线以中国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2分)中国南海占据了地图中央位置。(2分)
意义:有利于东西方贸易的开展,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2分)展示了中国与东南亚等地区的密切交流;(2分)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及其重要意义
1.(前瞻考·明清时期的国家版图)(2024届淮安、南通部分学校联考,2)《史记》《汉书》等文献中对秦汉疆域范围已有了较为清晰的记载。《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在记载相应的王朝疆域时多以秦汉的疆域为参照,或者作为突破的基点。这一现象( )
A.适应了专制皇权强化需要
B.契合了大一统的统治理念
C.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
D.反映了对秦汉统治的认同
答案 B
2.(前瞻考·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管理)(2024届连云港期中,5)清朝前中期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青海、新疆与西藏各处的事务,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 )
A.初步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疆域
B.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
D.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
答案 C
考法2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3.(热考法·明代戏曲的变化)(2024届江苏高中发展共同体联考,5)元末明初,高明在《琵琶记》开场词中写道:“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提出了戏曲之匡扶“风化”的功能。针对这种创作风气,汤显祖在李贽等人的影响下,在其创作的《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材料体现晚明戏曲( )
A.追求个性并反对封建传统
B.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重视道德教化和基层治理
D.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答案 A
4.(热考法·明朝农产品商品化)(2024届无锡期中,5)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答案 D
5.(热考法·明朝工商业发展)(2024届常熟抽测,7)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描写明朝中后期的徽州“小民多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摩也。……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答案 A
限时拔高练
时间:25分钟 分值:39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7分)
1.(2024届南京九中月考,8)内阁学士本备顾问而已,有时皇帝口授旨意命学士代笔起草文书。后来皇帝或年幼或无能,对学士依赖日殷,学士权力渐重,尤要者为“票拟批答”权。内阁权力加强的根本原因是( )
A.内阁学士地位提升 B.司礼监的牵制减少
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内阁获得了票拟权
答案 C
2.(2024届连云港月考,7)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作“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作“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纷纷加入。据此可知当地( )
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
答案 B
3.(2024届盐城期中,8)《西游记》中的人物往往会将常言俗语作为自己的行为理由或行动准则,如孙悟空向东海龙王索兵器、披挂时口里冒出了“一客不犯二主”“走三家不如坐一家”等俗语,同时一直用“古人云”“常言道”为自己的行动提供理由。这反映了当时( )
A.古典小说的日益成熟
B.市民价值观发生变化
C.文学风格趋于世俗化
D.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答案 C
4.(2023镇江中学考前模拟,4)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
B.西方学习借鉴中国科技成果
C.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
D.开明士大夫重视西学的传播
答案 C
5.(2023南京二模,5)隆庆万历年间一些士人开始突破早前的“西洋”视野。福建泉州人李光缙对荷兰的位置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大西洋之番,其种有红毛者……负西海而居,地方数千余里……去中国水道最远,译者云在昆仑西北”。这一认识( )
A.抵御了列强的侵略扩张
B.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转变
C.得益于海禁政策的松弛
D.折射了学习西方潮流涌现
答案 C
6.(2024届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4)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个劳力可以操作的,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纺织业首先出现手工工场
D.农村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答案 A
7.(2024届江苏开学调研,5)雍正七年(1729年),为便于留档备查,雍正皇帝推行奏折副本制度,即由军机处负责誊录“朱批奏折”副本,故称“录副奏折”或“军机处录副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雍正年间
B.政府决策效率进一步提升
C.奏折制度日趋专业规范化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答案 C
8.(2023如皋调研,5)下表为清朝雍正年间军事将领陈伦炯《海国闻见录》的目录及内容简介。这可以用来说明( )
内容 简介
天下沿海 形势 记述中国沿海地理形势,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的海岸地貌、水文、航运、海防等
东洋记 记述朝鲜、日本事
东南洋记 记述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等南洋群岛诸国
南洋记 记述今越南、缅甸、柬埔寨等中印半岛国家
小西洋记 记述南亚、西南亚
大西洋记 介绍了非洲与欧洲一些国家
昆仑记 论及七洲洋之南,大小昆仑山周围海域的险恶形势
南澳气记 记有今南海诸岛一带海潮涨落回流等资料
A.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上升
B.近代国人海权意识明显增强
C.有识之士渐渐关注海洋地理
D.开明人士尝试探索国家出路
答案 C
9.(2024届镇江五校联考,10)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各自所辖的地方。清朝赐封宗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规定其权限,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乾隆皇帝时提高驻藏大臣地位,西藏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这表明中央政府( )
A.坚持僧俗结合的行政方式
B.对西藏的管理趋于严密
C.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D.重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0.(2024届淮安、南通期中,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臣执艺所有事也。其图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从太湖北岸、介狮和两山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邱山止。其间城池之峻险,廨署之森罗,山川之秀丽,以及渔樵上下,耕织纷纭,商贾云屯,市廛鳞列,为东南一都会。
——摘自〔清〕徐扬《盛世滋生图》跋文
材料二 《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制。此画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最终完成。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2万余人,各色房屋建筑200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大小官船、货船、客船、画舫以及竹筏等近400条,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完整地表现了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
——摘编自《<姑苏繁华图>赏析》
(1)据材料一,指出徐扬创作《盛世滋生图》的背景和动机。(5分)
(2)据材料二,简述绘画中姑苏“盛世”的表现。若要进一步证实画中苏州的盛况,还可搜集哪些史料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徐扬《盛世滋生图》的史料价值。(3分)
答案 (1)背景:政局稳定,疆域辽阔,人口增长,经济繁荣。
动机:宣扬盛世,为皇帝歌功颂德。
(2)表现:人口密集;商业活跃;城市建筑气势宏伟。
史料:苏州地方志,当地人的笔记、学者的研究论文等文献史料等。
(3)史料价值:徐扬的《盛世滋生图》属于实物史料(一手史料、图像史料),具有重要价值。
该作品生动反映了当时苏州城的市井风情,对研究江南的城市布局、建筑风格、商贸往来、水路交通等领域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对研究清朝绘画也有极大的艺术价值。
绘画属于艺术作品,其中难免有渲染粉饰的地方,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18世纪的苏州城面貌。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江苏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答案)--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