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学期九年级学生第二次阶段性评价
历史试卷
注意: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
第一部分 选择题(24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4分)
1.2023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汉字的故事从这里开始》,该文章主要介绍的内容应该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大篆 D.小篆
2.战国时期,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他们都主张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C.因势而变 D.兼爱、非攻
3.文物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文物会说话,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秦朝文物会说
A.“青铜爵”让你领略先人工艺 B.“竹纸”和你品味文人意趣
C.“秘色瓷碗”陪你分享盛世繁华 D.“半两铜钱”带你了解市井百态
4.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的关注。与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出现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昭君出塞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5.南北朝时期,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君主专制的实行
C.北方政局的稳定 D.江南地区的开发
6.小王同学写了一段关于唐历史的介绍,他写了三句话如果按写对一句得1分的标准,他可以得
A.0分 B.1分 C.2分 D.3分
7.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小李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借用该理论绘制了如下示意图。钟摆在10世纪中后期向右摆动的原因
A.唐朝在地方增设节度使 B.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政策 D.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
8.某同学为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去图书馆借阅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文献史料,据此可知其撰写的论文题目是
A.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B.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
C.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D.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9.下图反映的信息说明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
九年级历史试卷 共6页第1页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西域地区的管辖
C.西藏地区的联系 D.农耕文明的保护
10.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成熟经历了较长过程。下表反映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趋势
朝代 秦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重大的政治措施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废丞相,设三司 设军机处
A.加强思想控制 B.维护国家统一
C.加快民族交融 D.强化专制皇权
11.某学者在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
B.中国开始进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兴起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2.下列史实与其历史影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史实 历史影响
A 九一八事变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平型关大捷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淞沪会战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13.19世纪末的状元张謇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他“遗留一二有用事业”包括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兴办湖北织布局
C.在上海创办《申报》 D.创办大生纱厂
14.2023年3月10日,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宪法宣誓。宪法宣誓不仅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仪式,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宪法信仰和宪法观念。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制定于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5.2022年5月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顺利举行。香港社会各界表示,新任行政长官必将更好地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爱国者治港”践行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①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②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将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
④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A.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7.古希腊和罗马为人类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
A.古代民主政治和《十二铜表法》
B.种姓制度和伊斯兰教
C.《汉谟拉比法典》和金字塔
D.《罗马民法大全》和《天方夜谭》九年级历史试卷 共6页第2页
18.在计算机与历史的跨学科融合课上,某同学在浏览器搜索了“封君封臣”“大学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等关键词,他想了解的是
A.古代的亚非文明 B.远古时代的欧洲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19.14世纪,意大利的家庭住宅设计开始日益注重住宅中私人空间的建设和设置,很多贵族家庭重视房间的采光度,他们认为这有利于健康和精神舒畅。这一建筑理念体现了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贵族阶层的炫耀富有
C.自由平等观念的发展 D.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
20.下表内容共同说明
英国 各种势力都认识到妥协的必要性,才有了“光荣革命”和君主立宪
美国 北美殖民地取得民族独立后,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
法国 反动势力更顽固,国际环境更恶劣,因此通过暴力手段确立了共和政体
A.等级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B.各国通过不同途径初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C.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
D.资产阶级财富的增长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21.1871年,明治政府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使团成员认识到“英国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铁”、“国之生利益者,最重工业,而应以纺织为第一”。这一认识推动日本在改革中
A.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 B.“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体制
22.善于思考,总结规律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复习中发现了以下四个带“新”的历史名词。关于下列“新”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新经济政策--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罗斯福新政--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C.美国新经济--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
D.戈尔巴乔夫改革--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23.1944年6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会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时致词说,各位到延安时,正遇着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其影响不仅在欧洲,而且将及于太平洋与中国。”可见,第二战场的开辟
A.体现了《联合国家宣言》的精神
B.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促进了欧洲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D.加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计划实施
24.下图是当今世界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的图标,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区域性国际组织 B.都以解决贸易争端为目的
C.都制止了国际军事侵略 D.都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九年级历史试卷 共6页第3页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26分)
二、材料分析(本大题共3题,总计26分)
25.(8分)生产力包含生产工具、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产工具的革新
(1)结合所学回答,随着图一生产工具的推广与应用,哪一新兴阶级势力逐渐增强?图二机器
广泛应用后,出现了哪种新的生产或组织方式?(2分)
材料二 劳动者角色的转变
他的《解放法令》(1861年3月1日)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义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解放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所学知识,《解放法令》中的哪一规定实现了“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俄国的《解放法令》与美国的《解放宣言》这两个文件的颁布有何共同作用?(2分)
材料三 建国后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3)结合所学填写,在材料三中①②③处分别填上相应的内容。(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有怎样的联系?(1分)
26.(9分)“冲击-反应”模式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几百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模式框架的内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外来冲击 中国反应
明朝中期 东南沿海一些海盗、奸商与倭寇勾结 戚继光抗倭
清朝前期 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东南沿海活动频繁 A
清朝中后期 面对清朝的B 政策,英国希望打开中国市场 鸦片战争中被迫应战
(1)结合所学补充表中A、B部分对应的历史事件。面对外来冲击,此时的“中国反应”主要方式是什么?(3分)
材料二
(2)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在C处做出了怎样的反应?与材料一相比,此时的“中国反应”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材料三 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先生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签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材料四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以其真理的光芒照耀着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实现自身解放的道路,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摘编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4)依据材料四提炼一一个观点,并运用至少两个相关史实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3分)
27.(9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勇于担当,走在时代的前列,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夏,亦即甲午中日战争前夜,孙中山曾到北京上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能采纳他提出的仿效西方、以求“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的改革主张。但因时局紧张等原因,李鸿章并没有接见他。上书的失败,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使孙中山认识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于是在这一年的1月,他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孙中山在他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一具有民族复兴思想内涵的口号。
--摘编自郑大华《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振兴中华”这一口号提出的背景。(写出两点)(2分)
材料二 以下是伟人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留下的经典图片
(2)请为三张图片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写出序号)。选择其中的一张图片,分析其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三 邓小平被评为《时代》周刊1978年的“年度风云人物”。1979年1月1日,他的头像被赫然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据《邓小平八次登<时代>封面>》(<中国日报)网)
(3)结合所学,从政治与外交两个方面归纳邓小平1979年1月1日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理由。(2分)
材料四 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同时,世界多极化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展现出新的韧性,维护多边主义、加强沟通协作的呼声更加强烈。对这一重大命题,我们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负责任态度作出明智选择。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4)结合材料回答,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哪两大发展趋势仍然不变?为此,我们应作出怎样的“明智选择”?(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与回答,上述杰出历史人物有何共同之处。(1分)九年级历史试卷 共6页第6页
九年级学生阶段性评价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1-5 ACDAD 6-10 BBABD11-15 DCDAB 16-20 CACDB 21-24 BCAD
二、25.(8分)
(1)新兴地主阶级 机器生产或工厂生产(2分)
(2)获得自由的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1分)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或奴隶或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等(任写一点即可)(1分)
(3)①土地改革②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使用权或生产自主(土地经营)(3分)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或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或生产关系的变化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等(1分)
26(9分)
(1)A郑成功收复台湾B闭关锁国 方式:抵御外国侵略或被动反击(3分)
(2)C洋务运动 由武力反抗转向西方学习(开始近代化探索)(2分)
(3)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1分)
(4)观点一: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1分)
引用史实:工人运动的发展、巴黎公社的诞生(伟大尝试,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由理论变成现实,建立第一无产阶级国家)等(两个或两个史实加影响或意义)(2分)
观点二: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1分)
引用史实 五四运动、中共诞生 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中国梦等(两个或两个以上史实加分析及影响意义)(2分)
观点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不断丰富与发展。(1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其它: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等角度亦可
结构:观点--论述--总结升华(呼应观点)
27(9分)
(1)仿效西方的主张未被李鸿章采纳(1分)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1分)
(2)①②③(顺序写错不给分) (1分)
井冈山革命根据开辟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任一)(1分)
(3)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1分)
外交:实行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1分)
(4)和平与发展(或政治多极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趋势)(1分)
维护多边主义、加强沟通协作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分)
(5)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为已任,开拓进取,勇于担当等(其它言之有理也可)(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