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五)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战国后期,为统一货币重量,三晋使用刻着“市平”的圜钱,充当检验货币重量的“法钱”或砝码;而同一时期的秦国,在货币流通上则呈现“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的现象。这一不同反映了秦国( )
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C. 放松对经济的管理 D. 在集权体制上较为落后
2.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统计,西汉武帝朝三公被杀者有10例,但并非都是罪有应得。丞相赵周因酎金案负有失察责任而被下狱致死。而御史大夫张汤的自杀,则完全是出于诬陷。上述现象( )
A. 说明法家思想影响犹在 B. 反映国家治理面临诸多困境
C. 折射出监察制度的异化 D. 是中枢权力机构调整的结果
3. 宋代东南地区,吴郡“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崇文抑武的推行 B. 书院教育的完善
C. 印刷技术的进步 D. 等级观念的变化
4.元朝时期,大多数南宋遗民与其先辈一样,将书院作为研究与传播程朱理学的重要基地。如表为宋元两代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书院分布比较表,据此可知当时( )
宋元两代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书院分布比较表
地域 宋代元代
书院数(个) 百分比(%) 书院数(个) 百分比(%)
黄河流域 13 3.26 43 18.94
长江流域 297 74.44 152 66.96
珠江流域 89 22.30 32 14.10
A. 程朱理学已得到世人的认同 B. 书院推动了理学思想的北传
C. 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发展 D. 统治者重视提高民众教育水平
5.下表是明代上海县人口数据变化
表 1 明代上海县人口
年份 户数 口数 男 女 每户人口 性比率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114,236 532,803 278,874 253,929 4.66 109.8
永乐十年(1412年) 100,924 378,428 199,781 178,647 3.75 111.8
正德十五年(1520年) 93,023 260,821 179,524 81,297 2.80 220.8
隆庆六年(1572年) 113,985 192,967 158,532 34,435 1.69 460.4
资料来源:万历十六年《上海县志》卷4
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
A.社会动荡导致大量人口流亡 B. 人口结构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C.人地矛盾尖锐抑制人口增长 D.人口统计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6.鸦片战争后,中国很多地理学者撰写了一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姚文栋的《滇缅勘界记》、邓承修的《中越定界图》等,其影响传播甚广。据此可知,当时( )
A. 经世致用思潮初兴 B. 西方史地知识广泛传播
C. 民族意识日渐觉醒 D. 官方高度关注边疆问题
7.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藩奏议日本订约问题,认为不可“一视同仁”地给予日本单方面条约权利,即不可让其“一体均沾”给予各国的“恩渥利益”。曾国藩的主张( )
A. 促进了近代平等外交形成 B. 有助于中国近代外交发展
C. 加快了新疆边疆危机解决 D. 推动了洋务运动迅速发展
8. 对于抗战期间正面战场的某次会战,有学者这样论述道:“这是战争开始以来投入兵力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多的一次战役。在会战后的一段时间内,中日双方的战事也相对沉寂。”该学者论述的这次会战是( )
A. 淞沪会战 B. 忻口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还在故宫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次故宫博物院改造( )
A. 顺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 宣告了封建专制帝王时代的终结
C. 破除了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D. 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
10. 如图为《人民画报》封面女性形象(部分)。据学者统计,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文体工作者,而90年代以来,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演艺明星。这一不同( )
1980年 郎平扣杀 1986年 舞蹈敦煌梦幻 1993年 许晴 1994年 巩俐
A. 适应了社会传媒的市场化趋势 B. 促进了“双百方针”的重新恢复
C. 体现入世前后的价值观念转变 D. 不利于女性社会形象多元化发展
11.“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这段话说明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是
A. 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 B. 民族性格
C. 发达文明的吸引 D. 政治因素的影响
12. 阿兹特克神圣历是一种为期260天的宗教历法,与太阳历服务农业不同,它最大的用途,便是用来占卜天象,预知吉凶。但是普罗大众却并不知晓其具体用法,只有阿兹特克祭司才知晓如何运用历法来行事、预知吉凶。这说明( )
A. 太阳历在国家中地位要更加重要 B. 阿兹特克历法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C. 神圣历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 阿兹特克文化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13. 有学者认为,牛顿理论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科学领域。人们希望能够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一样,找到统治人类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法则。同时,“进步”成为哲学家们的一种意识形态,启蒙思想颠覆了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价值观,用一套以理性构建而非上帝启示的世俗价值观取而代之。该学者旨在( )
A. 称颂科学革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B. 赞美牛顿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基
C. 歌颂理性精神和倡导建立民主制度 D.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宗教神权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远东地区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在反殖民斗争中建立了一系列政党。一战后,这些地区也组建了不少工人阶级政党,如1921年建立的中国共产党,他们向苏俄(联)探寻民族独立之路,甚至需要苏俄(联)的援助和指导。这表明,一战( )
A. 加剧了远东各国内部的阶级矛盾 B. 丰富了民族解放运动内涵
C. 瓦解了亚洲的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D.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力量
15. 二战后西方社会某法案中曾这样规定:任何人均有权在公共场所或地方享有自由,不得因种族、肤色、宗教或出身国籍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或隔离,即便这类歧视或隔离是由或声称是由法律、法令、布告……所要求的。这说明( )
A. 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在美国已消除 B. 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公民民主权利
C. 黑人获得与白人相同的权利 D. 所有黑人奴隶自此永远获得自由
16. 某国在某次会议中提到“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的计划。…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关于此阶段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B.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C.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D. 实行余粮收集制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工律》《徭律》《法律问答》《军爵律》等。人民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在秦律中规定下来。《法律问答》记载“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在秦律中规定了对轻微小罪也处很重的刑罚,这与商鞅、韩非等法家认为只有用重刑才能杜绝犯罪的主张一脉相承。
——摘编自《云梦秦简研究》
材料二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1902年,清廷设立修订法律馆,着手编纂近代法典。从1904年至1911年,在沈家本等人的主持下,以“折衷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乎我国历代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宗旨,初步制定了数十部法律文本,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商法等多部法律。刑律的修订,抛弃了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采用了一些近代西方的刑罚原则、刑法制度和理论,如正当防卫、罪刑法定、缓刑制度。其中对于犯“十恶”等罪的规定仍被保留下来。同时,清政府开始法政官制的改革,规定大理院“专掌审判”,不受行政衙门干涉。1902年开始的修律与司法改革,遭到不少礼教派官员的强烈反对,最终在革命的枪声中被终止。
——摘编自严泉《晚清中国——告别“万历十五年”式的传统儒家道德治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代法律特点相比,汉代法律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法律改革。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提出的过程,并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应该将基督教当做一种文明来对待。马克思·韦伯写过一本书,叫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说明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巨大。例如,撒切尔夫人经常说:“我们基督教文明如何如何……”,然后下面完全是讲其保守党主张。基督教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因为作为一种文明,基督教是人心的凝聚力,在西方历史上曾经是理性的代表,直到理性回归于个人的文艺复兴时期。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宗教改革打破了持续五百多年的思想信仰大一统,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并立的局面。改革中出现的教义、教规的分立造成救赎道路的分别,其革新的实质是信徒在信仰事务中获得空前的自主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愿望。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分庭抗礼是政治权力广泛介入的结果,主权意识正在萌生的国王和诸侯们站到新教一边,新教因此带有民族教会的性质。这一切都推动了欧洲从中古走向近代。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思想文化为视角说明16世纪宗教改革前西欧地区“督教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的表现。以托马斯·阿奎那等神学家对基督教的研究方式为例,指出中世纪基督教的“理性”之处。
(2)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宗教改革后形成的“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根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对推动“欧洲从中古走向近代”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16 BDABD CBDDA ACCBB B
二、非选择题
17.(1)特点:法律文书丰富;法律条文细致;法律严苛(轻罪重罚)以法家思想作为立法指导。
(2)变化:崇尚宽简;强调皇权至上(或皇权高于法律)礼法并用(或刑礼一体)儒家思想成为法律的基础。(任意答出3点即可)
原因: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的施政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占据统治地位;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任意答出3点即可)
(3)评价:晚清的法律改革,属于清末新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的尝试。它受到近代西方法律的影响,推动了法律的近代化,进而影响到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但是改革并不彻底,且由于动荡的时局、反对阻力较大等因素,改革效果受到影响。
18. 过程:2012年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年,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两个一百年(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认识: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19.(1)表现:基督教信仰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或形成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言之成理即可);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宣讲教义;开办宗教学校和世俗学校,讲授宗教内容。“理性之处”: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因而带有理性。
(2)宗教体系:天主教、新教(或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影响:信徒获得空前的信仰自由,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或“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等);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愿望,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或“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等);建立民族教会(或新教对王权的支持),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或“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