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0”教育联盟2024年九年级第三次学业水平检测
历史(开卷)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考生答题时可参考教科书及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到汉武帝时期颁行推恩令。这些政策实施的共同作用是(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巩固了统治秩序 D. 消除了分裂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周分封制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管理,秦朝郡县制的实行,使地方直接受中央管辖;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将封地再封给其子弟,地方诸侯的势力被削弱;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使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治理,而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分封制到后期出现王室衰微,诸侯做大,与巩固统治秩序不符,排除C项;这三项地方治理政策的史实无法消除分裂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2. 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等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朝鲜和天竺的贸易也增多。东晋南朝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民族交融的强化 D. 造船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刺激了海外贸易繁荣。A项正确;经济中心的南移是从唐朝中期开始的,到南宋完成南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东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对外交流,与民族交融强化无关,排除C项;造船业的发展是海外贸易发展的条件之一,但是重要原因还是江南地区开发,排除D项。故选A项。
3. 明太祖时,“命使出疆……足履其境者三十六。”明成祖时,向各国派使臣50余次,还有几个国家的国王到中国访问。这反映出明朝( )
A. 完备的监察体系 B. 封闭保守的心态 C. 展示的国力雄厚 D. 海防体系的健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向各国派使臣50余次,还有几个国家的国王到中国访问”和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朝派使臣出访并接待外国国王来访,体现了明朝国力的强盛,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述的是明朝与各国的外交活动,与监察体系的完备无关,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朝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封闭保守相反,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明朝派使臣出访并接待外国国王来访,与海防体系的健全没有直接联系,海防体系的健全主要体现在海军的建设等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4. 《南京条约》和附约中提及今后两方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使得他们深感不安。这反映清政府( )
A. 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B. 对国门开放的担忧
C. 被迫适应近代的外交 D. 对天朝崩溃的无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使得他们深感不安”,分析可知:使他们真正不安的是放下之前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外国人平等往来,这明显是受到天朝上国的腐朽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要和外国人平等的往来是种侮辱,但对天朝崩溃又感到无可奈何,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排除A项;对国门开放的担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被迫适应近代的外交,不是题干表达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5.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清政府采取这些举措是为了( )
A. 削弱地方割据 B. 促进经济发展 C. 应对边疆危机 D. 镇压农民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和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建立台湾省,新疆和台湾均位于我国边疆地区,晚清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清政府建省主要是为了巩固国防以应对严重的边疆危机,C项正确;根据晚晴时期的时局可知,加强边疆治理是为了应对边疆危机,而不是削弱地方割据,排除A项;促进边疆开发和促进经济发展是清政府这些举措产生的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当时边疆的危机主要是列强入侵,不是农民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6.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指出:“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词,囊括了种种旧俗外的新事。比上一世纪,‘以夷变夏’的命题在国人的感情中越来越淡化。”这一结论可用选项论证( )
A. 外来文明冲击旧习俗 B. 中西习俗完全融合
C. 旧习俗违背社会潮流 D. 中国习俗开始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词,囊括了种种旧俗外的新事。比上一个世纪,‘以夷变夏’的命题在国人的感情中越来越淡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囊括了种种旧俗外的新事,体现了外来文明冲击旧习俗,A项正确;材料知识体现‘以夷变夏’的命题在国人的感情中越来越淡化,而不是中西习俗的完全融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旧习俗违背社会潮流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旧习俗受到“新事”的影响,中国习俗已经变化,而不是论证中国习俗开始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7.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这说明,割据局面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
A. 好的群众基础 B. 武装力量 C. 根据地的建设 D. 土地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可知,毛泽东认为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不但需要工农群众,更需要武装力量,据此可知,毛泽东强调的是武装力量对于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好的群众基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根据地的建设、土地革命与红色政权存在的关系,排除CD项。故选B项。
8. 图1、图2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 )
A. 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转变 B. 抗战的主战场发生变化
C. 抗战战略由防御转向反攻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1中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入侵上海、中国守军坚守四行仓库及中国军队转移路线等信息,可得出,图1反映的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结合所学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积极抵抗,其中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根据图2中的八路军进攻方向、作战区域为晋察冀地区等信息可得出,图2反映的是百团大战。结合所学可知,自1938年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改变了侵华策略,积极进攻国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此后,国民党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由此可知,从图1到图2,反映了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主转变为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为主,B项正确;七七事变后,中国的抗战由局部抗战转向全民族抗战转变,排除A项;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发生在1945年,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 如图是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它突出反映了中国(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实施 B. 国内区域协调发展实现
C. 改革开放政策持续推进 D. 共同富裕政策得到落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可知,从1978至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持续推进,使得中国经济迅猛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产业的比较,不能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为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数据,没有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详细情况,不能得出“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共同富裕政策得到落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如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广为传唱的歌曲。广为传唱反映了( )
发行时间 歌曲名称 歌词
1980年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1980年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
1981年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A.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 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
C.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D. 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歌曲传唱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以上歌曲在中国大地广泛传唱,唱出了祖国的欣欣向荣,表现了中国人民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D项正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歌词“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不符,排除A项;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与歌词“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不符,排除B项;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地区的某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 )
A. 投票放逐的方式激起矛盾 B. 投票放逐法不被认可
C. 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 D. 拒绝参与管理被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地区的某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可知,“橄榄叶放逐法”使许多公民不敢参预国家管理,造成了国家政局混乱,由此可知,投票放逐法不被认可,B项正确;投票放逐的方式激起矛盾,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拒绝参与管理被限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7世纪中叶,英国的玻璃制造业出现换班生产的方式:6小时劳动,6小时休息换班。18世纪在英国和法国流行开来。这一方式的流行是因为( )
A. 工人运动争取休息时间 B. 机器化生产推动
C.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 D. 政府的大力推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在很多工业生产领域应用,蒸汽机提供了动力带动机器,促进工厂制度的发展,大机器生产促进了换班生产方式的发展,B项正确;世界上最早的工人运动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在19世纪,排除A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在1933年罗斯福新政之后开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是否推行换班生产方式,18世纪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884年,美国和英国某跨国公司推出一则“给非洲带去文明”的香皂广告。此后30年该公司的广告经常宣称,使用其香皂可以让非洲人皮肤变白。这主要体现了西方( )
A. 推广欧美生活方式 B. 存在根深种族偏见
C. 重视争夺非洲市场 D. 旨在推动非洲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884年,美国和英国某跨国公司推出一则‘给非洲带去文明’的香皂广告。此后30年该公司的广告经常宣称,使用其香皂可以让非洲人皮肤变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西方人眼里,皮肤黑意味着不文明,这反映出当时西方存在着固有的种族偏见,B项正确;使用香皂不等于推广欧美生活方式,因此推广欧美生活方式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西方人存在的种族偏见,与重视争夺非洲市场无关,排除C项;当时非洲被列强瓜分,推动非洲进步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4. 钱乘旦说:“二战后企图修补西方的现代化,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补民族国家。”材料中“资本主义”的修补措施是( )
A. 使得欧洲走向联合 B.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C.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D. 积极拓展世界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补民族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为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的一套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属于对资本主义的修补,C项正确;欧洲走向联合是为了增强欧洲的实力,并不是直接修补资本主义,排除A项;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并非修补资本主义的主要措施,排除B项;积极拓展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贯追求,不是二战后的主要修补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15. G20峰会既引入“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又引入共商共建的原则;既引入平等开放的中国治理观,又着力解决经济全球化中收入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可知中国智慧( )
A. 解决了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B. 有利于全球均衡持续发展
C. 推动了区域化经济的发展 D. 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G20峰会既引入‘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又引入共商共建的原则;既引入平等开放的中国治理观,又着力解决经济全球化中收入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可知,G20峰会反映了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利于全球均衡持续发展,B项正确;解决了经济全球化的弊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项;题干材料“着力解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经济的发展”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西方霸权主义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二、辨析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6. 科技改变生活。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耧车等生产工具。
(2)明代徐光启编写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1913年,美国的本茨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答案】(1)错误,把耧车改为筒车。
(2)错误,把徐光启改为宋应星。
(3)正确。 (4)错误,把本茨改为福特。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耧车是汉代的播种工具。故原题错误,将耧车改为筒车。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宋应星编写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编写的是《农政全书》。故原题错误,将徐光启改为宋应星。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故原题正确。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故原题错误,将本茨改为福特。
三、材料解析题(17题、18题各10分,共20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月4日下午,大约3000名学生齐聚天安门广场,参加示威游行。在总罢课实现后,北京的青年学生很快创办了《救国周刊》,天津学联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五四运动后所有中等学校的讲演团也普遍建立起来。他们分组分段到人员稠密的商业区等地方进行演讲,之后走入乡村和工厂。6月16日,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生代表在上海举行全国学联成立大会。青年学生在此次抵制活动中所展现的国家民族意识给予了中国代表团莫大的鼓励与支持,有力的促进了山东的回归。
——摘编自徐琳琳《“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952年,鞍钢工人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零件的特殊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零件的工具,提高工效24倍。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王崇伦运用他的发明连连取得新突破,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至7倍,在同时间赛跑中不断创出奇迹。随后他带领鞍钢内部技术协作队,化解了生产中的无数难题,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
——摘编自刘志强《鞍山钢铁公司工人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2)根据材料二、指出鞍山钢铁公司能够填补空白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启示。
【答案】(1)主要方式:示威游行,创办报刊,演讲,成立学联大会等。
影响:青年学生在此次抵制活动中所展现的国家民族意识给予了中国代表团莫大的鼓励与支持,有力的促进了山东的回归。
(2)原因:不断刻苦钻研,革新工具,提高生产效率等。
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热爱本职工作;顺应时代潮流;无私奉献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一“参加示威游行。在总罢课实现后,北京的青年学生很快创办了《救国周刊》,天津学联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五四运动后所有中等学校的讲演团也普遍建立起来。6月16日,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生代表在上海举行全国学联成立大会。”等信息可知,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有:示威游行,创办报刊,演讲,成立学联大会等。
影响:根据材料“青年学生在此次抵制活动中所展现的国家民族意识给予了中国代表团莫大的鼓励与支持,有力的促进了山东的回归。”可知,学生政治参与所展现的国家民族意识给予了中国代表团莫大的鼓励与支持,有力的促进了山东的回归。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零件的工具,提高工效24倍。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王崇伦运用他的发明连连取得新突破,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至7倍,在同时间赛跑中不断创出奇迹。随后他带领鞍钢内部技术协作队,化解了生产中的无数难题,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可知,鞍山钢铁的工人们不断刻苦钻研,革新工具,提高生产效率等。
启示:从五四运动时期学生积极的政治参与,救亡图存到王崇伦鞍山钢铁工人的刻苦钻研,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热爱本职工作;顺应时代潮流;无私奉献等。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中绘有一种新的特殊图案——三兔共耳(见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是多子多福的象征,“三”有吉祥寓意。经过魏晋南北朝战争,隋朝统一后,人口相对退减,多子多福、生生不息成为普通民众朴素的期盼。隋代画师结合现实大胆创造,融合佛教艺术和中亚、南亚、西亚艺术,在统一这个时代精神中形成了新的民族风格。
——陈振旺《中西方文化交流视野下莫高窟三兔共耳纹来源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出现“三兔共耳”图案的时代背景。并依据传播示意图,说明其传播的特点。
材料二 在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背景下,中国瓷器上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恰巧迎合了人们逃脱中世纪以来的神权禁锢和对现实生活重新关注的渴望,亦是18世纪欧洲审美中“洛可可”风潮形成的直接动因。
——马敏《由“瓷之韵瓷器精品展”看中西技术和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瓷器花纹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3)请用一句话表述上述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
【答案】(1)时代背景:经过魏晋南北朝战争,隋朝统一后,人口相对退减,多子多福、生生不息成为普通民众朴素的期盼。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
(2)影响: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在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主题线索:东西方文化之间交流、融合,互相影响,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经过魏晋南北朝战争,隋朝统一后,人口相对退减,多子多福、生生不息成为普通民众朴素的期盼。”可知,隋唐时出现“三兔共耳”图案的时代背景是经过魏晋南北朝战争,隋朝统一后,人口相对退减,多子多福、生生不息成为普通民众朴素的期盼。特点:依据传播示意图和所学可知,从6世纪的隋唐开始,经过陆上丝绸之路,到13世纪才传播到西欧的英国和非洲的埃及,可见其传播时间长,范围广;根据路经国家的建筑和生活物品的样式,可以看出其传播影响大。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二“在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背景下,中国瓷器上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恰巧迎合了人们逃脱中世纪以来的神权禁锢和对现实生活重新关注的渴望,亦是18世纪‘洛可可’风潮形成的直接动因。”可知,中国瓷器成为沟通中西方文化使者,为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在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小问3详解】
主题线索: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内容可概括为:东西方文化之间交流、融合,互相影响,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某学校九年级围绕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两场都因援助朝鲜而卷入的战争为主题,收集资料,邀请你参与探究。
图1
图2
(1)图1、图2分别属于哪场战争的形势图?黄继光在这场战役中不顾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此战役发生于图2中____处(仅填字母)。
【史海拾贝历史探究】
甲午之战“由腐败的朝廷领导,没有人民的支持,结果失败了。如果是人民的国家,就不会如此。”
——周恩来
“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毛泽东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使中国人在世界上雪洗百年失败的耻辱而扬眉吐气……奠定了新中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上的全新地位……成为中华民族真正复兴的开端。
——摘编自徐焰《第一次较量》
(2)对比两场战争的不同,请从“民心”“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领导者”中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以史为鉴历史感悟】
(3)从两场战争的探究中,你得到的启示有哪些?
【答案】(1)图1:甲午中日战争
图2:抗美援朝战争
字母:B (2)观点: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列强加紧对清王朝侵略,清王朝后期腐朽统治激起人们不满,缺乏民心,领导者避战求和,没有完成民族独立的人物。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和支援,取得了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综上,从近代屈辱的历史到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可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
(3)启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弘扬中国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中国力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1:根据图片所示黄海地区、花园口登陆、威海卫战役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 。
图2:根据图片体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知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且从联合国军进攻路线,主要战役等可知,图2体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
字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不顾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上甘岭在图2的B处。
【小问2详解】
观点: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可知,民心的支持、领导者的领导对于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有重要的影响。也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
论述:结合甲午中日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从民心、领导者等方面的区别进行阐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列强加紧对清王朝侵略,清王朝后期腐朽统治激起人们不满,缺乏民心,领导者避战求和,没有完成民族独立的人物。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和支援,取得了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综上,从近代屈辱的历史到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可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
【小问3详解】
启示:从甲午中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从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到现代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给我的启示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弘扬中国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中国力量。“C20”教育联盟2024年九年级第三次学业水平检测
历史(开卷)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考生答题时可参考教科书及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到汉武帝时期颁行推恩令。这些政策实施的共同作用是(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巩固了统治秩序 D. 消除了分裂格局
2. 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等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朝鲜和天竺的贸易也增多。东晋南朝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民族交融的强化 D. 造船业的发展
3. 明太祖时,“命使出疆……足履其境者三十六。”明成祖时,向各国派使臣50余次,还有几个国家的国王到中国访问。这反映出明朝( )
A. 完备的监察体系 B. 封闭保守的心态 C. 展示的国力雄厚 D. 海防体系的健全
4. 《南京条约》和附约中提及今后两方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使得他们深感不安。这反映清政府( )
A. 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B. 对国门开放的担忧
C. 被迫适应近代的外交 D. 对天朝崩溃的无奈
5.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清政府采取这些举措是为了( )
A 削弱地方割据 B. 促进经济发展 C. 应对边疆危机 D. 镇压农民运动
6.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指出:“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词,囊括了种种旧俗外的新事。比上一世纪,‘以夷变夏’的命题在国人的感情中越来越淡化。”这一结论可用选项论证( )
A. 外来文明冲击旧习俗 B. 中西习俗完全融合
C. 旧习俗违背社会潮流 D. 中国习俗开始变化
7.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这说明,割据局面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
A. 好的群众基础 B. 武装力量 C. 根据地的建设 D. 土地革命
8. 图1、图2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 )
A. 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转变 B. 抗战的主战场发生变化
C. 抗战战略由防御转向反攻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9. 如图是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它突出反映了中国(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实施 B. 国内区域协调发展实现
C 改革开放政策持续推进 D. 共同富裕政策得到落实
10. 如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广为传唱的歌曲。广为传唱反映了( )
发行时间 歌曲名称 歌词
1980年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1980年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
1981年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A.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 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
C.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D. 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11. 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地区的某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 )
A. 投票放逐的方式激起矛盾 B. 投票放逐法不被认可
C. 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 D. 拒绝参与管理被限制
12. 17世纪中叶,英国玻璃制造业出现换班生产的方式:6小时劳动,6小时休息换班。18世纪在英国和法国流行开来。这一方式的流行是因为( )
A. 工人运动争取休息时间 B. 机器化生产推动
C. 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 D. 政府的大力推行
13. 1884年,美国和英国某跨国公司推出一则“给非洲带去文明”的香皂广告。此后30年该公司的广告经常宣称,使用其香皂可以让非洲人皮肤变白。这主要体现了西方( )
A. 推广欧美生活方式 B. 存在根深种族偏见
C. 重视争夺非洲市场 D. 旨在推动非洲进步
14. 钱乘旦说:“二战后企图修补西方的现代化,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补民族国家。”材料中“资本主义”的修补措施是( )
A. 使得欧洲走向联合 B.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C.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D. 积极拓展世界市场
15. G20峰会既引入“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又引入共商共建的原则;既引入平等开放的中国治理观,又着力解决经济全球化中收入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可知中国智慧( )
A. 解决了经济全球化弊端 B. 有利于全球均衡持续发展
C. 推动了区域化经济的发展 D. 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政策
二、辨析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6. 科技改变生活。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耧车等生产工具。
(2)明代徐光启编写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1913年,美国的本茨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三、材料解析题(17题、18题各10分,共20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月4日下午,大约3000名学生齐聚天安门广场,参加示威游行。在总罢课实现后,北京的青年学生很快创办了《救国周刊》,天津学联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五四运动后所有中等学校的讲演团也普遍建立起来。他们分组分段到人员稠密的商业区等地方进行演讲,之后走入乡村和工厂。6月16日,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生代表在上海举行全国学联成立大会。青年学生在此次抵制活动中所展现的国家民族意识给予了中国代表团莫大的鼓励与支持,有力的促进了山东的回归。
——摘编自徐琳琳《“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952年,鞍钢工人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零件的特殊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零件的工具,提高工效24倍。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王崇伦运用他的发明连连取得新突破,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至7倍,在同时间赛跑中不断创出奇迹。随后他带领鞍钢内部技术协作队,化解了生产中的无数难题,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
——摘编自刘志强《鞍山钢铁公司工人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2)根据材料二、指出鞍山钢铁公司能够填补空白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启示。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中绘有一种新的特殊图案——三兔共耳(见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是多子多福的象征,“三”有吉祥寓意。经过魏晋南北朝战争,隋朝统一后,人口相对退减,多子多福、生生不息成为普通民众朴素的期盼。隋代画师结合现实大胆创造,融合佛教艺术和中亚、南亚、西亚艺术,在统一这个时代精神中形成了新的民族风格。
——陈振旺《中西方文化交流视野下莫高窟三兔共耳纹来源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出现“三兔共耳”图案的时代背景。并依据传播示意图,说明其传播的特点。
材料二 在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背景下,中国瓷器上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恰巧迎合了人们逃脱中世纪以来的神权禁锢和对现实生活重新关注的渴望,亦是18世纪欧洲审美中“洛可可”风潮形成的直接动因。
——马敏《由“瓷之韵瓷器精品展”看中西技术和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瓷器花纹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3)请用一句话表述上述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某学校九年级围绕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两场都因援助朝鲜而卷入的战争为主题,收集资料,邀请你参与探究。
图1
图2
(1)图1、图2分别属于哪场战争的形势图?黄继光在这场战役中不顾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此战役发生于图2中____处(仅填字母)。
【史海拾贝历史探究】
甲午之战“由腐败的朝廷领导,没有人民的支持,结果失败了。如果是人民的国家,就不会如此。”
——周恩来
“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毛泽东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使中国人在世界上雪洗百年失败的耻辱而扬眉吐气……奠定了新中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上的全新地位……成为中华民族真正复兴的开端。
——摘编自徐焰《第一次较量》
(2)对比两场战争的不同,请从“民心”“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领导者”中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以史为鉴历史感悟】
(3)从两场战争的探究中,你得到的启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