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之论述题提分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之论述题提分(统编版)
一、基本特点
历史小论文,篇幅不大,强调史论结合,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1.议论的方式,有立论与驳论之别
(1)立论题,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
(2)驳论题,就是对错误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以辩正是非,形成正确的认识。
2.命题的形式,一般有三类
(1)直接提出评论的对象与内容。评论的对象有人物、事件、制度、著作及现象。评论的内容不外乎原因、性质、制度、地位、影响、作用等。
(2)提供一些材料进行命题论析。
(3)提出一种或几种观点,进行立论或驳论。
3.评分的要求,大致有四条规则
(1)字数限制,一般在200字以内。
(2)分层次划等第给分。评定标准为:基本观点正确、全面,基本史实准确,能说明其提出的观点。
(3)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谨。
(4)文字表达简洁流畅,条理清楚。
二、小论文解题技巧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
1.判断观点或结论的错误,围绕主题及规定范围确定正确的观点并进行史实论证,亦即对错误的观点进行驳斥的过程,最后,进行理论分析,指出错误之处及其根源和实质。
2.观点统帅材料观点是历史小论文的灵魂,而史论结合才构成它的身躯。当然,这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观点,它的依据就是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历史小论文的审题和解答时,不管是否定和驳斥错误的观点,还是正确地评价人物、事件或是确定和论证正确的论点,都应该选准理论观点和有关史实,进行评论,否则将离题千里,不合要求。
3.着眼重点,训练多向思维历史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应用和分析论证的能力,虽高于教材,但仍源于教材,它一般都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设计命题。因此,在掌握教材重点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指导学生多向变换角度分析教材,升华认识,十分有助于同学们解答好历史小论文题目。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
1.判断观点或结论的错误,围绕主题及规定范围确定正确的观点并进行史实论证,亦即对错误的观点进行驳斥的过程,最后,进行理论分析,指出错误之处及其根源和实质。
2.观点统帅材料观点是历史小论文的灵魂,而史论结合才构成它的身躯。当然,这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观点,它的依据就是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历史小论文的审题和解答时,不管是否定和驳斥错误的观点,还是正确地评价人物、事件或是确定和论证正确的论点,都应该选准理论观点和有关史实,进行评论,否则将离题千里,不合要求。
3.着眼重点,训练多向思维历史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应用和分析论证的能力,虽高于教材,但仍源于教材,它一般都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设计命题。因此,在掌握教材重点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指导学生多向变换角度分析教材,升华认识,十分有助于同学们解答好历史小论文题目。
(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1.判断观点或结论的错误,围绕主题及规定范围确定正确的观点并进行史实论证,亦即对错误的观点进行驳斥的过程,最后,进行理论分析,指出错误之处及其根源和实质。
2.观点统帅材料观点是历史小论文的灵魂,而史论结合才构成它的身躯。当然,这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观点,它的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历史小论文的审题和解答时,不管是否定和驳斥错误的观点,还是正确地评价人物、事件或是确定和论证正确的论点,都应该选准理论观点和有关史实,进行评论,否则将离题千里,不合要求。
3.着眼重点,训练多向思维历史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应用和分析论证的能力,虽高于教材,但仍源于教材,它一般都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设计命题。因此,在掌握教材重点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指导学生多向变换角度分析教材,升华认识,十分有助于同学们解答好历史小论文题目。
三、小论文合格标准
①主题明确符合要求,力争富有创意。
②论据充实,引用的材料恰倒好处。
③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详略得当。
④结论正确,首尾呼应。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抓住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
⑤语言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和虚
构夸张的散文化倾向。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589年 隋朝统一
618年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627—645年 玄奘西行
641年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754年 鉴真东渡到达日本
755-763年 安史之乱
907年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全国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时期的特征。
(2)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隋唐时期特征:繁荣与开放
(2)事件1.安史之乱,事件2.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观点: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论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后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我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大趋势。统一后的隋朝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而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综上所述,国家统一,社会才能稳定,统一局
面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事件1.隋朝统一,事件2.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观点:国家统一是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石。
事件1.玄奘西行,事件2.鉴真东渡到日本;观点: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发展。
事件1.隋朝灭亡,唐朝建立,事件2.文成公主嫁到吐蕃;观点: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详解】(1)隋唐时期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经济繁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对外交往频繁,民族交融发展,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观点和论述:选择不同的历史事件得出的观点不同。在选择历史事件时可以选择的角度是同类型事件,因果关系事件,对比事件等,从相同特征中得出观点,从因果联系中得出观点或者从对比中得出启示,例如,选择事件1.安史之乱,事件2.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则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五代十国之后藩镇割据局面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得出启示和教训是要维护社会稳定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观点: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论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后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我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大趋势。统一后的隋朝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而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综上所述,国家统一,社会才能稳定,统一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事件1.隋朝统一,事件2.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从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对比可知,隋朝时期统一,国家繁荣,但是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政权不统一,不利于国家繁荣。因此得出观点:国家统一是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石。
事件1.玄奘西行,事件2.鉴真东渡到日本;观点: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发展。
事件1.隋朝灭亡,唐朝建立,事件2.文成公主嫁到吐蕃;观点: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2.运用可信史料进行历史推论是历史学习重要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政策制度(节选)
时期 治国政策
唐太宗时期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和亲,设立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玄宗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册封渤海国首
时期 领为渤海郡王
材料二 盛唐气象(节选)
材料 材料出处
考古工作者对唐代洛阳的含嘉仓进行考古发掘,探明全仓面积达42万平方米,发现圆形窑穴295座。大的窑穴能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的也能储粮数千石 《洛阳隋唐舍嘉仓的发掘》
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唐朝越窑的青瓷如冰似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艳丽
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担、工匠五千五百人、牲畜五千五百头 《隋唐史话》
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仕女俑,五官端庄秀丽,头戴惟帽,左手持缰绳,端坐在马鞍之上,为当时典型的贵族女性骑马出行的形象 《新疆博物馆藏骑马仕女俑》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与唐玄宗治国政策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视角,自拟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视角:(Ⅰ)经济发展视角:(Ⅱ)民族关系视角:(Ⅲ)社会生活
【答案】(1)共同点:都注重对国家内政的改革,以增强中央集权和提高行政效率;都采取了较为友好的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都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都重视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等。
(2)示例一:选经济发展视角。观点:唐朝时期经济繁荣。
阐述: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再加上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考古发掘的洛阳含嘉仓,探明全仓面积达42万平方米,发现圆形窑穴295座。大的窑穴能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的也能储粮数千石,这正是唐朝时期农业发展的见证;唐朝越窑的青瓷如冰似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艳丽,这正是唐朝手工业繁荣的见证。综
上可知,唐朝时期经济繁荣,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示例二:选民族关系视角。观点: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唐朝繁荣的重要基石。
阐述: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君主;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许多民族的音乐、舞蹈、艺术等被引入宫廷和民间,丰富了唐代的文化内涵。综上可知,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行,有利于民族之间关系的融洽,成为唐朝繁荣的重要基石。
示例三:选社会生活视角。观点为: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阐述: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其中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仕女俑,就是其历史见证。综上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塑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任选一个即可)
【详解】(1)共同点:根据材料一“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和“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分析可得出都注重对国家内政的改革,以增强中央集权和提高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一“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和亲,设立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和“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分析可得出在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上,都采取了较为友好的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根据材料一“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和“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分析可得出都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根据材料一“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分析可得出都重视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等。
(2)示例一:例如选经济发展视角。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有关唐朝的时期的经济发展信息,可自拟观点为: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然后围绕观点结合材料一唐朝的盛世局面、材料二关于含嘉仓和手工业的信息进行解读。阐述: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再加上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考古发掘的洛阳含嘉仓,探明全仓面积达42万平方米,发现圆形窑穴295座。大的窑穴能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的也能储粮数千石,这正是唐朝时期农业发展的见证;唐朝越窑的青瓷如冰似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艳丽,这正是唐朝手工业繁荣的见证。综上可知,唐朝时期经济繁荣,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示例二:例如选民族关系视角。结合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及材料二相关民族史实,可自拟观点为: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唐朝繁荣的重要基石。然后围绕材料一和材料二涉及的民族关系史实进行解读。阐述: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
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君主;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许多民族的音乐、舞蹈、艺术等被引入宫廷和民间,丰富了唐代的文化内涵。综上可知,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行,有利于民族之间关系的融洽,成为唐朝繁荣的重要基石。
示例三:例如选社会生活视角。结合材料二中关于社会生活和风气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可得出观点为: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然后围绕观点和材料二中涉及的社会风气相关知识进行解读即可。阐述: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其中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仕女俑,就是其历史见证。综上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塑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任选一个即可)
3.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一批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宰相,选择良吏,建立制度。同时下令除奢从简,注意租税的均平征敛。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材料三 贞观十五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归纳他在位时采取的措施。
(2)请根据材料二分别写出图A和图B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3)材料三中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反映的这件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请你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三例,以“交往·交融”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短文内容包含正确的史实、认识,条理清晰)
开明的民族政策 设置机构 册封 文成公主入藏 唐著会盟碑
【答案】(1)人物:唐玄宗(唐明皇或李隆基);措施:选择良吏、建立制度、除奢从简
(2)生产工具:图A--曲辕犁;图B--筒车。
(3)少数民族:藏族;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示例:交往·交融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朝时期,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和吐蕃经济社会发展。这表明恰当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发展。
【详解】(1)人物:根据材料一“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一批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宰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治国措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材料一中的“他”是唐玄宗。
措施:根据材料一“选择良吏,建立制度。同时下令除奢从简,注意租税的均平征敛”可知,唐玄宗在位时采取的措施是选择良吏、建立制度、除奢从简。
(2)生产工具:A:观察材料二图A可知,其辕是曲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图A工具是曲辕犁。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因此,图B工具是筒车。
(3)民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意义:根据材料三“贞观十五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小短文:本题为小论文题,需要严格按照格式要求,进行三段论式的论述,即:观点(题目)、论述、结论三部分,缺一不可。其中,观点题干已指定,因此,重点进行论述和总结结论。要紧扣观点,选择能够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进行论述;论述要全面深入、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要规范。结论呼应观点,具体可参考以下示例:
观点:交往·交融
论述: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朝时期,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和吐蕃经济社会发展。
结论:由此可知,恰当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发展。
4.论述题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
——学习强国APP
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隋炀帝或唐玄宗。(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不得照抄材料。字数在120字以上。)
【答案】示例:观点:唐玄宗是一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论述: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改革。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在他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结论:综上所述,唐玄宗为唐的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给唐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他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重要历史人物。
观点:隋炀帝是一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论述: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打破了贵族世袭的传统,使得更多有才华的人能够有机会进入仕途,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隋炀帝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和园林,导致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他贪图享乐,沉迷于美色和酒色之中,使得朝政荒废。结论:隋炀帝是一个毁誉参半的皇帝,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应该全面客观,既要看到他的成就,也要看到他的不足。
【详解】示例: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即可。观点:正确评价唐玄宗和隋炀帝,可拟定观点为:唐玄宗(隋炀帝)是一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论述:围绕唐玄宗或者隋炀帝在位期间的功过进行论述即可,论述过程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不得照抄材料,要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结论:要进行情感升华。
观点:唐玄宗是一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论述: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改革。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在他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结论:进行情感升华。
综上所述,唐玄宗为唐的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给唐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他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重要历史人物。
观点:隋炀帝是一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论述:隋炀帝亲自率军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成功稳定了南方的局势,使得国家得以统一。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打破了贵族世袭的传统,使得更多有才华的人能够有机会进入仕途,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隋炀帝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和园林,导致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他贪图享乐,沉迷于美色和酒色之中,使得朝政荒废。
结论:隋炀帝是一个毁誉参半的皇帝,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应该全面客观,既要看到他的成就,也要看到他的不足。
5.【我眼中的隋唐】
阅读上述材料,试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以“我眼中的隋唐是____”为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条例清晰)
【答案】论题:我眼中的隋唐是繁荣开放的时代
论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繁荣开放的特点。 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国家治理更加有序。经济上,隋朝的含嘉仓展现了当时农业的发达和粮食储备的丰富。而唐长安城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反映了经济的繁荣和对外交流的频繁。 文化上,更是精彩纷呈。阎立本的《步辇图》展现了唐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李白的诗歌豪放洒脱,体现了唐代文学的繁荣;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此外,秘色瓷和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等也反映了唐代手工业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 总之,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解】观点论述: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先仔细阅读材料“【我眼中的隋唐】”内容,然后,从从材
料中选择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以“我眼中的隋唐是____”为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论述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展开。如,论题:我眼中的隋唐是繁荣开放的时代 。论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繁荣开放的特点。 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国家治理更加有序。经济上,隋朝的含嘉仓展现了当时农业的发达和粮食储备的丰富。而唐长安城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反映了经济的繁荣和对外交流的频繁。 文化上,更是精彩纷呈。阎立本的《步辇图》展现了唐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李白的诗歌豪放洒脱,体现了唐代文学的繁荣;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此外,秘色瓷和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等也反映了唐代手工业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 总之,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唐朝是中国的象征,强大的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开放的性格,首先要归因于统治阶层的民族特征。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唐代上层社会对于中国与外国、华夏与蛮夷、汉人与爽人之分别的观念,是近代以前,最为淡泊和弱化的。当然,自信心的基础还是国家强大,经济的活跃与军事力量的强大,共同构建了唐代国民的自信心。
——摘编自梁盼《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的“性格”特点,并分析该性格形成的原因。
(2)请为材料二中的人物归纳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答案】(1)性格:开放。
原因:唐朝统治者的民族特征;唐朝国家强大。
(2)示例:观点: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阐述: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唐朝,并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接纳了来自西亚、中亚、印度等地的文化,也以积极的态度向周边国家输出先进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详解】(1)性格:根据材料“唐朝开放的性格”可知,唐朝的“性格”特点是开放。
原因:根据材料“首先要归因于统治阶层的民族特征”可知,该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唐朝统治者的民族特征;根据材料“自信心的基础还是国家强大,经济的活跃与军事力量的强大,共同构建了唐代国民的自信心。”可知,该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唐朝国家强大。
(2)示例: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玄奘西行求法、鉴真大师和文昌侯崔致远”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唐朝对外交往的体现,可拟定观点: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阐述:结合“玄奘西行求法、鉴真大师和文昌侯崔致远”史实和影响展开论述即可。如,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唐朝,并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结论:要重申观点,进行情感升华。综上所述,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接纳了来自西亚、中亚、印度等地的文化,也以积极的态度向周边国家输出先进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7.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某个历史时期的核心内容或者关键问题确定的,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范围。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三幅地图
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元朝形势图(1330年)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北宋与南宋的都城,并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选择3张图片,并选取下列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论述过程中包括3个史实,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书写工整。)
【答案】(1)北宋都城:开封(汴京、东京);南宋都城:临安(杭州);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选择:图①②③
观点①: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论述:唐朝与吐蕃签订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竖立在拉萨大昭寺前。唐蕃会盟碑是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参照汉族文字创制契丹文字。契丹货币体现了宋辽时期民族交融的加强;朝统一全国后,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管辖。元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
结论:这一时期,虽然民族政权并立,但仍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选择:图④⑤⑥
观点②: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论述:《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城市的繁荣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纸币应运而生。纸币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的流通,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宋代造船技术先进,配备指南针技术,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结:宋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宋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顶峰。
【详解】(1)北宋都城:根据图片北宋时期形势图可知,北宋的都城是开封(汴京、东京);南宋都城:根据材料一中金、南宋和西夏形势图可知,南宋的都城是临安(杭州);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一三张图可以看出,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
融,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宋元时期纸币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娱乐生活更加多样,科技发展,社会处于变化发展中,因此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选择:根据题目要求选择3张图,一般根据相同点、差异对比性、因果关系、前后联系等原则进行选择。例如选择图①②③。
观点①:①②③分别体现了唐波会盟碑,契丹货币和宣政院印,都属于民族交往交融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得出观点: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论述:结合3张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进行阐述,体现其民族交往方面的重要意义。例如:唐朝与吐蕃签订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竖立在拉萨大昭寺前。唐蕃会盟碑是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参照汉族文字创制契丹文字。契丹货币体现了宋辽时期民族交融的加强;朝统一全国后,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管辖。元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结论:这一时期,虽然民族政权并立,但仍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选择:图④⑤⑥,分别是《清明上河图》,纸币铜板拓片,宋代海船,其核心内容属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可以得出观点②: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论述:围绕3张图对应的历史信息,阐述历史信息中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进而体现宋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例如:《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城市的繁荣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纸币应运而生。纸币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的流通,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宋代造船技术先进,配备指南针技术,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总结:宋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宋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顶峰。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节日习俗与内涵的演变
节日名称 原有习俗与内涵 新习俗与新内涵
___________A ___________ 躲避恶鬼;祭天、祈年、祭祖、谢神、迎春等农祀活动 庆祝团圆;弘扬民族自豪感
元宵节 灯火祭神 游艺观灯
端午节 划龙舟以驱鬼 纪 念 爱 国 诗 人___________B_; 龙 舟 竞 赛
中秋节 庆祝农业丰收;祭月 赏月;思乡
重阳节 登高避灾 敬老;登高赏菊
(1)表中A 处的节日为 ___________ ;B处的人物为___________。
(2)提取材料中节日习俗演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1)A: 春节、B: 屈原
(2)答案示例一:
论题:节日习俗变化和内涵的丰富折射了社会变迁
阐述:中国传统节日多为农业节日,习俗主要与农业活动有关,如春节和中秋节有祭祀农神、月神、祈求丰收等习俗,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传统节日往往有很多迷信活动,如端午节划龙舟驱鬼,重阳节登高避灾等,体现了在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的时代,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日的习俗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春节和端午节具有了弘扬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内涵,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娱乐性更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从而对节日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节日的习俗和内涵发生了变化,体现了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作用。
【详解】(1)A:根据材料“躲避恶鬼;祭天、祈年、祭祖、谢神、迎春等农祀活动”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B:根据材料“龙舟竞赛”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端午节,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论述: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综合材料拟定观点,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如根据传统节日习俗和内涵的演变可确立观点:节日习俗变化和内涵的丰富折射了社会变迁。
进行论述时,结合所学,阐述传统节日的来源、特点与如今的内涵等,如:中国传统节日多为农业节日,习俗主要与农业活动有关,如春节和中秋节有祭祀农神、月神、祈求丰收等习俗,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传统节日往往有很多迷信活动,如端午节划龙舟驱鬼,重阳节登高避灾等,体现了在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的时代,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日的习俗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春节和端午节具有了弘扬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内涵,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娱乐性更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从而对节日产生了重要影响。
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呼应观点,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节日的习俗和内涵发生了变化,体现
了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作用。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通过征战、羁縻、和亲、屯垦、移民、互市、办学等政策措施,推进中央核心区和边疆边壕区的一体化进程,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杨松禄《契合与互动:论边疆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对“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这一观点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答案】观点: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论述:唐贞观十五年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越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500驮五谷种子、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技工、书籍、种子等,把先进的唐文化传人吐蕃,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汉藏关系的友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005年,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通过和亲、互市等方式,加强了与边疆联系、治理,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所以要不断推进民族间的交流、发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详解】观点: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明确观点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然后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选择“文成公主入藏、澶渊之盟”两个事件,从“文成公主入藏、澶渊之盟的概况、影响等”展开论述,如:唐贞观十五年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越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500驮五谷种子、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技工、书籍、种子等,把先进的唐文化传人吐蕃,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汉藏关系的友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005年,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最后进行简单总结,得出结论,如: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通过和亲、互市等方式,加强了与边疆联系、治理,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所以要不断推进民族间的交流、发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田利害条约》颁布于宋熙宁二年(1069)十一月,全文共8条,涵盖面却极其广泛。大致内容如下:
1 鼓励为农田水利建设建言献策
2 处理荒废土地
3 疏浚淤塞河道
4 交界境内河流治理
5 选用官吏办法
6 兴办水利工程费用问题
7 惩罚措施
8 奖励措施
——摘编自谢永刚、马佰玲《水官、水权及水利工程:唐至宋农田水利法的转型》
材料二 起熙宁三年至九年,府界及诸路凡一万七百九十三处,为田三十六万一千一百七十八顷有奇。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摘编自(元)脱脱《宋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与该条约颁布相关的历史事件,概括宋代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农业发展话题,自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历史事件:王安石变法。
特点: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涵盖面广泛;奖罚分明。
(2)观点:农田水利的兴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阐述:王安石变法时期,通过鼓励为农田水利建设建言献策、疏浚淤塞河道、治理河流等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得“起熙宁三年至九年,府界及诸路凡一万七百九十三处,为田三十六万一千一百七十八顷有奇。”以至于“古陂废堰,悉务兴复”,可见农田水利的兴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解析】略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的哪位人物建立的政权?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材料二
分裂到统一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了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各民族之间和战交错,出现民族交融。蒙古政权建立后先后灭掉西夏、金。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灭掉南宋。1279年完成全国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历史小作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案】(1)民族及人物:契丹族,耶律阿保机(或阿保机)。
(2)主要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
(3)题目: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
论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强大,多民族政权并存,民族融合在相互对峙、冲突、纷争中进一步加深的同时,也为元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宋政权建立后,北部活跃着辽、夏、金、蒙古等多个民族政权,北宋与各政权之间往来频繁,既有政治交往、文化交流,也有商品贸易、战争攻伐,军事联盟亦不鲜见,如宋辽澶渊之盟,北宋和金联合攻辽,蒙古和南宋合力灭金等,在这些冲突与交融中,民族差距不断缩小。
1206年,在杰出领袖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蒙古政权建立,先后灭掉西夏、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疆域空前辽阔, 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说,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现象,即使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种子,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
【详解】(1)民族及人物:根据材料一信息及设问要求“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契丹人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
(2)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信息“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可得出: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
(3)题目及论述: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只要从三幅图片中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即可。观察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北宋与西夏、辽,金与南宋、西夏的对峙和元朝的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元朝最终完成了统一,据此可拟定题目: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然后结合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对峙及交流、元朝统一全国的史实展开论述即可。
示例:
题目: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
论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强大,多民族政权并存,民族融合在相互对峙、冲突、纷争中进一步加深的同时,也为元朝统一奠定了基础。北宋政权建立后,北部活跃着辽、夏、金、蒙古等多个民族政权,北宋与各政权之间往来频繁,既有政治交往、文化交流,也有商品贸易、战争攻伐,军事联盟亦不鲜见,如宋辽澶渊之盟,北宋和金联合攻辽,蒙古和南宋合力灭金等,在这些冲突与交融中,民族差距不断缩小。1206年,在杰出领袖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蒙古政权建立,先后灭掉西夏、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疆域空前辽阔, 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说,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现象,即使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种子,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
12.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部分学者对宋朝的评论:
学者 对宋朝的评论
A 华夏氏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资进,而选级于赵家之世。
B 宋朝是“贫弱的新中央”“对外之积弱不振”“宋空内部之积贫难行”,
C 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
D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材料二
两浙、福建等五路 烫州路(今重庆老节县)
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人数 23780人(占82%) 103人(占0.36%)
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种数 200种(占80%) 2种(占0.13%)
——据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整理
材料三
①宋代持罗盘佣 ②苏轼 ③泉州市舶司遗址 ④岳飞
⑤北宋纸币拓片 ⑥王安石 ⑦宋朝五大官窑 ⑧泥活字版
(1)概括材料一中学者的观点。指出学者观点不同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进士人数与印书种数存在什么关系?结合所学指出这跟宋代哪一因素的推动有关?
(3)选取材料三的信息,结合材料一中学者的某一观点加以论述。
(格式:①观点:(A\B\C\D任选其一)②信息:……③史实论证:……④结论:……)
【答案】(1)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经济文化发达;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积贫积弱,腐败不堪;
原因:学者论述的角度不同,有的针对宋朝政治、军事,有的针对文化、经济等。
(2)关系:正比例关系、相互促进关系;
因素:科技的进步、印刷水平的提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3)示例:①观点C: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
②信息:宋朝五大官窑、市舶司遗址、北宋纸币拓片、泥活字版。
③史实论证:宋代制瓷技术高超,出现了著名的“五大官窑”,显示了宋朝手工业的发达。宋朝政府一改历代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商贸发展,设置市舶司,加强对海外贸易管理。宋朝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在科技方面,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远洋航海的发展,并为欧洲新航路开辟提供技术条件;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也为欧洲近代文艺复兴创造条件。
④结论:由此可见,宋朝在经济、科技、商业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深刻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一“贫弱的新中央”“对外之积弱不振”“宋空内部之积贫难行”“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可知,B、D学者认为宋朝属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王朝;根据材料“华夏氏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资进,而选级于赵家之世”“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可知,A、C学者认为宋朝在经济、技术、生产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学者观点不同的原因有:学者论述的角度不同,有的针对宋朝政治、军事,有的针对文化、经济等。
(2)关系:根据材料二“据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整理”可知,宋代进士人数与印书种数存在正比例关系、相互促进关系;
因素:根据所学可知,推动宋代进士人数与印书种数发展的因素是科技的进步、印刷水平的提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3)论述: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材料一中选取C学者的观点: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在材料二中选取信息:宋朝五大官窑、市舶司遗址、北宋纸币拓片、泥活字版。史实论证:可以使用宋代制瓷技术高超。宋朝政府鼓励商贸发展,设置市舶司。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科技方面,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最后得出结论:由此可见,宋朝在经济、科技、商业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深刻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战争与和平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两大主题,时战时和、战与和相互交织或交叉进行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特征。
时期 民族关系
唐太宗时 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
唐玄宗时 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唐中宗时 赤德祖赞迎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也带去大批丝绸锦缎,以及各类工匠、艺人,她还在西藏建立礼佛等制度
唐穆宗时 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辽太宗时 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真宗时 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开封,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之后宋辽议和,双方订立盟约,此后很长时间内,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元吴称帝后 多次率军攻打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并在边界开设贸易场所。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简述宋真宗统治时期辽宋之间订立盟约的名称。
(2)阅读材料,从“战争”“和平”中选择一个角度,围绕“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提出观点,并在材料中选取两个对应的史实子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名称:澶渊之盟 。
(2)[示例一]观点:民族间的武装对抗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论述:辽太宗时,辽军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严重影响了辽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攻打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双方在战争中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严重阻碍了宋与西夏的发展。
结论:由此可见,频繁的民族战争会给各族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对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只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才更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示例二]观点:各族人民和平交往推动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论述: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等大量物品。文成公主入藏,赢来了唐与吐蕃长久和平的局面,也增进了两国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唐中宗时,赤德祖赞迎娶金城公主,发展并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汉藏双方的文化交流。
结论:综合上所述,民族间的友好往来、相互合作,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详解】(1)名称:依据所学知识,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开封,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之后宋辽议和,双方订立盟约。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内,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示例:根据题干要求,从“战争”“和平”中选择一个角度,围绕“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提出观点,并在材料中选取两个对应的史实,加以论述。根据材料,从战争的角度可以选择辽太宗时,辽军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严重影响了辽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可结合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展开论述,可以得出民族间的武装对抗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从和平的角度可以选择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汉藏双方的文化交流。可以得出各族人民和平交往推动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示例一]观点:民族间的武装对抗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论述:辽太宗时,辽军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严重影响了辽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攻打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双方在战争中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宋与西夏的发展。结论:由此可见,频繁的民族战争会给各族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对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只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才更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示例二]观点:各族人民和平交往推动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论述: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等大量物品。文成公主入藏,赢来了唐与吐蕃长久和平的局面,也增进了两国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唐中宗时,赤德祖赞迎娶金城公主,发展并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汉藏双方的文化交流。结论:综合上所述,民族间的友好往来、相互合作,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史实
时 对外交 产生的影响
期 往的事件
西汉 张骞出使西域 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互相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开通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
唐朝 鉴真东渡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朝 玄奘西行 玄奘弟子根据他的口述,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明朝 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明朝 戚继光抗倭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 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整理
材料二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
——《人民日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总结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对外交往的角度,撰写一篇小论文,观点明确,立论有据。
【答案】(1)主要方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
(2)示例: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既有和平交往的形式,也有暴力冲突的形式,主流是和平外交。
阐述:汉唐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促进了中日、中印经济、文化的交流。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既有和也有战,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国力最强盛时期的一次远航,也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友好交往;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打败了外来侵略者,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中国一直是一个坚持和平外交的国家,同时也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以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小题1】主要方式: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信息均属于和平交往;据材料“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材料属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属于暴力冲突。因此,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和平交往、暴力冲突。
【小题2】小论文: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并结合所学可知,自古中华民族重视对外交往,友好往来;据材料“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但中国历史上和平交往是历史主流。因此,观点可提炼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既有和平交往形式,也有暴力冲突的形式,主流是和平外交。论述如下:汉唐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促进了中日、中印经济、文化的交流;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国力最强盛时期的一次远航,也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友好交往。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打败了外来侵略者,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最后得出结论:中国一直是一个坚持和平外交的国家,同时也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以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请分析上面的系列图片,选择上述图片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角度一]事件:图1“贞观之治”,图3“开元盛世”。
观点:唐朝是一个繁荣的朝代。(或唐朝前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言之有理即可)
论述: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使国力不断增强,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进行改革,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总之,唐朝国力强盛,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是一个繁荣的朝代。
[角度二]事件:图2玄奘西行,图4鉴真东渡。
观点: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或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或唐朝时中外交流频繁。)
论述:唐朝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朝高僧鉴真东渡到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和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总之,唐朝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兼收并蓄,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是一个开放的朝代。
[角度三]事件:图5明朝设立锦衣卫,图9清朝设立军机处。
观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明清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论述: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又设立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总之,厂卫特务机构和军机处的设置,使明清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角度四]事件:图6郑和下西洋,图7戚继光抗倭。
观点:明朝时期,中外友好交往与矛盾冲突并存。
论述:明朝前期,国力雄厚,郑和七次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明朝中后期,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基本解除了倭患,他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进行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总之,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中外友好交往,又有反抗外来侵略,友好交往与矛盾冲突并存。
[角度五]事件:图8册封达赖和班禅,图10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观点: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或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论述:清朝时期,在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并设置驻藏大臣,还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这些措施有效的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总之,清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角度六]事件:图1“贞观之治”(或图3“开元盛世”),图2玄奘西行。(或图4鉴真东渡)
观点:唐朝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论述: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使国力不断增强,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总之,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开放,中外交流频繁,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角度七]事件:图5明朝设立锦衣卫(或图9清朝设立军机处),图7戚继光抗倭,图8册封达赖和班禅。(或图10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观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论述: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或军机处的设置),在制度上进一步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政治“大一统”,巩固统治。戚继光抗倭是一次反侵略的战争,有利于东南沿海的安定,有利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册封达赖和班禅(或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有效加强了对西藏地区(或西北地区)的管辖,巩固边疆。总之,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从加强君权、反抗外来侵略和加强边疆管辖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使统一多民族
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详解】[角度一]事件:根据题干要求可选,图1“贞观之治”,图3“开元盛世”。根据这两个盛世局面,可提炼出观点为:观点:唐朝是一个繁荣的朝代。(或唐朝前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言之有理即可)。然后围绕观点,结合“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进行解读,最后进行总结即可。论述: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使国力不断增强,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进行改革,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总之,唐朝国力强盛,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是一个繁荣的朝代。
[角度二]事件:根据题干要求可选,图2玄奘西行,图4鉴真东渡。这两个事件都体现的是对外开放,因此可提炼出观点: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或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或唐朝时中外交流频繁)围绕观点,结合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进行解读,最后进行总结。论述:唐朝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朝高僧鉴真东渡到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和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总之,唐朝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兼收并蓄,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是一个开放的朝代。
[角度三]事件:根据题干要求可选,图5明朝设立锦衣卫,图9清朝设立军机处。这两个机构的设置都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化,因此可提炼观点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明清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然后围绕观点,结合锦衣卫和军机处设置的影响进行解读,最后进行总结。论述: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又设立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总之,厂卫特务机构和军机处的设置,使明清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角度四]事件:根据题干要求可选,图6郑和下西洋,图7戚继光抗倭。结合所学可知,一个是和平交往,一个是反侵略斗争,因此可提炼观点:明朝时期,中外友好交往与矛盾冲突并存。结合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进行解读,最后进行总结即可。论述:明朝前期,国力雄厚,郑和七次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明朝中后期,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基本解除了倭患,他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进行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总之,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中外友好交往,又有反抗外来侵略,友好交往与矛盾冲突并存。
[角度五]事件:根据题干要求可选,图8册封达赖和班禅,图10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事件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可提炼出观点为: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或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结合两个事件的影响进行解读,最后进行总结。论述:清
朝时期,在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并设置驻藏大臣,还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这些措施有效的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总之,清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角度六]事件:根据题干要求可选,图1“贞观之治”(或图3“开元盛世”),图2玄奘西行(或图4鉴真东渡)事件都体现出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因此可提炼出观点为:唐朝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围绕观点,结合上述事件的影响进行解读,最后进行总结。论述: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使国力不断增强,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总之,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开放,中外交流频繁,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角度七]事件:根据题干要求可选,图5明朝设立锦衣卫(或图9清朝设立军机处),图7戚继光抗倭,图8册封达赖和班禅(或图10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这些历史史实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可提炼出观点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根据所选事件的影响进行解读,最后进行总结。论述: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或军机处的设置),在制度上进一步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政治“大一统”,巩固统治。戚继光抗倭是一次反侵略的战争,有利于东南沿海的安定,有利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册封达赖和班禅(或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有效加强了对西藏地区(或西北地区)的管辖,巩固边疆。总之,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从加强君权、反抗外来侵略和加强边疆管辖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16.为巩固统治,有效治理国家,历代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疆域空间图
材料二
时间(朝代) 事件
三国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
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元朝 设置宣政院/设置澎湖巡检司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倭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1771年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对A处进行治理的史实。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答案】(1)史实: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示例:事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任选两个)
观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论证: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同台湾的联系;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662年,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答出任意两个史实)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历代采取了不同的举措对台湾进行管辖,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详解】(1)史实:根据“西汉形势图、清朝疆域图(1820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是新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都护府驻乌垒城,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对新疆地区的正式管辖。清朝,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他设立了伊犁将军,作为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示例:根据材料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可拟定观点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论证:围绕“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史实及影响进行论述。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同台湾的联系;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662年,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答出任意两个史实)
结论:进行情感升华。综上所述,我国历代采取了不同的举措对台湾进行管辖,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7.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历代政权的发展皆离不开合理有效的国家治理措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应该说,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中国古代史部分大事记
朝代 事件
宋朝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元朝 创立行省制度
明朝 戚继光抗倭
明朝 八股取士
明末清初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 文字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宋代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的史实依据。
(2)选择上表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史实依据:宋代科技领先,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广泛应用等三大发明;交子出现、城市商业繁荣、政府鼓励对外贸易、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范围广;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宋词成就突出。
(2)选事件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观点:戚继光和郑成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民族英雄。
阐述: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先后消灭两地的倭患,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基本解决;1661年,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至此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综上可知,戚继光和郑成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民族英雄,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和爱戴。
【详解】(1)史实依据:根据材料一“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并结合所学宋代时期的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可知,宋代科技领先,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广泛应用等三大发明;交子出现、城市商业繁荣、政府鼓励对外贸易、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范围广;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宋词成就突出。
(2)根据题干要求可选事件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郑成功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因此可确定观点为:戚继光和郑成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民族英雄。然后围绕观点,结合两个人物的事迹进行解读即可。阐述: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先后消灭两地的倭患,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基本解决;1661年,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至此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综上可知,戚继光和郑成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民族英雄,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和爱戴。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郑成功像 注:开辟荆捧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清朝台湾府城
达赖、班禅金印 驻藏大臣令牌
新疆伊犁将军府 雅克萨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阅读上述表格材料,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一:所选事件:郑成功、雅克萨反击战观点: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
了国家统一论述: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于1662年率将士横渡台湾海峡,经过8个月的围攻,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先后两次命令清军进攻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保卫了祖国的疆土。总之,明清时期面对外来侵略进行了有力的抗击,捍卫了国家的主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示例二:所选事件: 驻藏大臣令牌、新疆伊犁将军观点:清政府有效的边疆治理措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论述:清朝雍正帝时,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清军平定了西北地区分裂祖国的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整个新疆地区。综上所述,清朝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推动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向统—国家认同的演进。
示例三:所选事件:清朝台湾府城、新疆伊犁将军观点:清政府有效的边疆治理措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论述:清政府统一台湾,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千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清军平定了西北地区分裂祖国的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整个新疆地区。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推动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向统—国家认同的演进。
示例四:所选事件:清朝台湾府城、新疆伊犁将军观点:清政府有效的边疆治理措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论述:清政府统一台湾,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千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清军平定了西北地区分裂祖国的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整个新疆地区。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推动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向统—国家认同的演进。
示例五:所选事件:郑成功 、清朝台湾府城观点:明清时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论述: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率将士横渡台湾海峡,经过8个月的围攻,于1662年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千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综上所述,明清时期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有效管辖,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示例六:所选事件:达赖班禅金印、驻藏大臣令牌观点:清政府有效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论述:清朝时期,顺治帝接见西藏宗教首领五世达赖,赐予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册封另—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清朝雍正帝时,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综上所述,清朝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有效管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向统一国家认同的演进。
【详解】论述: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综合所给材料拟定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注意要史论结合。根据所给材料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反击战、驻藏大臣令牌、新疆伊犁将军、清朝台湾府城、达赖、班禅金印,可选择不同材料确立观点: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清政府有效的边疆治理措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然后根据所学进行论述,如:示例一:所选事件:郑成功、雅克萨反击战观点: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论述: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于1662年率将士横渡台湾海峡,经过8个月的围攻,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先后两次命令清军进攻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保卫了祖国的疆土。总之,明清时期面对外来侵略进行了有力的抗击,捍卫了国家的主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示例二:所选事件: 驻藏大臣令牌、新疆伊犁将军观点:清政府有效的边疆治理措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论述:清朝雍正帝时,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清军平定了西北地区分裂祖国的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整个新疆地区。综上所述,清朝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推动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向统—国家认同的演进。
示例三:所选事件:清朝台湾府城、新疆伊犁将军观点:清政府有效的边疆治理措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论述:清政府统一台湾,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千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清军平定了西北地区分裂祖国的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整个新疆地区。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推动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向统—国家认同的演进。
示例四:所选事件:清朝台湾府城、新疆伊犁将军观点:清政府有效的边疆治理措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和发展。论述:清政府统一台湾,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千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清军平定了西北地区分裂祖国的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整个新疆地区。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推动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向统—国家认同的演进。
示例五:所选事件:郑成功 、清朝台湾府城观点:明清时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论述: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率将士横渡台湾海峡,经过8个月的围攻,于1662年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千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综上所述,明清时期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有效管辖,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示例六:所选事件:达赖班禅金印、驻藏大臣令牌观点:清政府有效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论述:清朝时期,顺治帝接见西藏宗教首领五世达赖,赐予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册封另—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清朝雍正帝时,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综上所述,清朝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有效管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向统一国家认同的演进。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史实
时期 对外交往的事件 产生的影响
西汉 张骞出使西域 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互相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开通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
唐朝 鉴真东渡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朝 玄奘西行 玄奘弟子根据他的口述,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明朝 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明朝 戚继光抗倭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 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整理
材料二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
——《人民日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总结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世界古代史上与汉唐时期同类型对外交往的史实。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对外交往的角度,撰写一篇小论文,观点明确,立论有据。
【答案】(1)主要方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
史实:佛教的传播、拜占庭文化的形成等。
(2)示例: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既有和平交往的形式,也有暴力冲突的形式,主流是和平外交。汉唐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促进了中日、中印经济、文化的交流。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既有和也有战,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国力最强盛时期的一次远航,也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友好交往;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打败了外来侵略者,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中国是一个坚持和平外交的国家,同时也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详解】(1)主要方式: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这些信息均属于和平交往;据材料“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材料属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属于暴力冲突。
史实:据所学可知,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开通,我国积极对外开放,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和平交往,如佛教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再如,当时的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吸收了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2)示例——观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并结合所学可知,自古中华民族重视对外交往,友好往来;据材料“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但中国历史上和平交往是历史主流,因此,观点可提炼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既有和平交往形式,也有暴力冲突的形式,主流是和平外交。
论述: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唐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促进了中日、中印经济、文化的交流;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国力最强盛时期的一次远航,也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友好交往;据材料“戚继光抗倭”“郑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专项提分·论述题
(解题方法+必练20题)
考试范围:七下全册
一、基本特点
历史小论文,篇幅不大,强调史论结合,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1.议论的方式,有立论与驳论之别
(1)立论题,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
(2)驳论题,就是对错误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以辩正是非,形成正确的认识。
2.命题的形式,一般有三类
(1)直接提出评论的对象与内容。评论的对象有人物、事件、制度、著作及现象。评论的内容不外乎原因、性质、制度、地位、影响、作用等。
(2)提供一些材料进行命题论析。
(3)提出一种或几种观点,进行立论或驳论。
3.评分的要求,大致有四条规则
(1)字数限制,一般在200字以内。
(2)分层次划等第给分。评定标准为:基本观点正确、全面,基本史实准确,能说明其提出的观点。
(3)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谨。
(4)文字表达简洁流畅,条理清楚。
二、小论文解题技巧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
1.判断观点或结论的错误,围绕主题及规定范围确定正确的观点并进行史实论证,亦即对错误的观点进行驳斥的过程,最后,进行理论分析,指出错误之处及其根源和实质。
2.观点统帅材料观点是历史小论文的灵魂,而史论结合才构成它的身躯。当然,这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观点,它的依据就是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历史小论文的审题和解答时,不管是否定和驳斥错误的观点,还是正确地评价人物、事件或是确定和论证正确的论点,都应该选准理论观点和有关史实,进行评论,否则将离题千里,不合要求。
3.着眼重点,训练多向思维历史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应用和分析论证的能力,虽高于教材,但仍源于教材,它一般都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设计命题。因此,在掌握教材重点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指导学生多向变换角度分析教材,升华认识,十分有助于同学们解答好历史小论文题目。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
1.判断观点或结论的错误,围绕主题及规定范围确定正确的观点并进行史实论证,亦即对错误的观点进行驳斥的过程,最后,进行理论分析,指出错误之处及其根源和实质。
2.观点统帅材料观点是历史小论文的灵魂,而史论结合才构成它的身躯。当然,这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观点,它的依据就是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历史小论文的审题和解答时,不管是否定和驳斥错误的观点,还是正确地评价人物、事件或是确定和论证正确的论点,都应该选准理论观点和有关史实,进行评论,否则将离题千里,不合要求。
3.着眼重点,训练多向思维历史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应用和分析论证的能力,虽高于教材,但仍源于教材,它一般都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设计命题。因此,在掌握教材重点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指导学生多向变换角度分析教材,升华认识,十分有助于同学们解答好历史小论文题目。
(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1.判断观点或结论的错误,围绕主题及规定范围确定正确的观点并进行史实论证,亦即对错误的观点进行驳斥的过程,最后,进行理论分析,指出错误之处及其根源和实质。
2.观点统帅材料观点是历史小论文的灵魂,而史论结合才构成它的身躯。当然,这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观点,它的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历史小论文的审题和解答时,不管是否定和驳斥错误的观点,还是正确地评价人物、事件或是确定和论证正确的论点,都应该选准理论观点和有关史实,进行评论,否则将离题千里,不合要求。
3.着眼重点,训练多向思维历史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应用和分析论证的能力,虽高于教材,但仍源于教材,它一般都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设计命题。因此,在掌握教材重点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指导学生多向变换角度分析教材,升华认识,十分有助于同学们解答好历史小论文题目。
三、小论文合格标准
①主题明确符合要求,力争富有创意。
②论据充实,引用的材料恰倒好处。
③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详略得当。
④结论正确,首尾呼应。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抓住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
⑤语言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和虚
构夸张的散文化倾向。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589年 隋朝统一
618年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627—645年 玄奘西行
641年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754年 鉴真东渡到达日本
755-763年 安史之乱
907年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全国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时期的特征。
(2)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运用可信史料进行历史推论是历史学习重要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政策制度(节选)
时期 治国政策
唐太宗时期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和亲,设立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玄宗时期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材料二 盛唐气象(节选)
材料 材料出处
考古工作者对唐代洛阳的含嘉仓进行考古发掘,探明全仓面积达42万平方米,发现圆形窑穴295座。大的窑穴能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的也能储粮数千石 《洛阳隋唐舍嘉仓的发掘》
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唐朝越窑的青瓷如冰似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艳丽
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担、工匠五千五百人、牲畜五千五百头 《隋唐史话》
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仕女俑,五官端庄秀丽,头戴惟帽,左手持缰绳,端坐在马鞍之上,为当时典型的贵族女性骑马出行的形象 《新疆博物馆藏骑马仕女俑》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与唐玄宗治国政策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视角,自拟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视角:(Ⅰ)经济发展视角:(Ⅱ)民族关系视角:(Ⅲ)社会生活
3.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一批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宰相,选择良吏,建立制度。同时下令除奢从简,注意租税的均平征敛。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材料三 贞观十五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归纳他在位时采取的措施。
(2)请根据材料二分别写出图A和图B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3)材料三中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反映的这件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请你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三例,以“交往·交融”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短文内容包含正确的史实、认识,条理清晰)
开明的民族政策 设置机构 册封 文成公主入藏 唐著会盟碑
4.论述题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
——学习强国APP
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隋炀帝或唐玄宗。(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不得照抄材料。字数在120字以上。)
5.【我眼中的隋唐】
阅读上述材料,试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以“我眼中的隋唐是____”为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条例清晰)
6.唐朝是中国的象征,强大的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开放的性格,首先要归因于统治阶层的民族特征。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唐代上层社会对于中国与外国、华夏与蛮夷、汉人与爽人之分别的观念,是近代以前,最为淡泊和弱化的。当然,自信心的基础还是国家强大,经济的活跃与军事力量的强大,共同构建了唐代国民的自信心。
——摘编自梁盼《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的“性格”特点,并分析该性格形成的原因。
(2)请为材料二中的人物归纳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7.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某个历史时期的核心内容或者关键问题确定的,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范围。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三幅地图
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元朝形势图(1330年)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北宋与南宋的都城,并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选择3张图片,并选取下列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论述过程中包括3个史实,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书写工整。)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节日习俗与内涵的演变
节日名称 原有习俗与内涵 新习俗与新内涵
___________A ___________ 躲避恶鬼;祭天、祈年、祭祖、谢神、迎春等农祀活动 庆祝团圆;弘扬民族自豪感
元宵节 灯火祭神 游艺观灯
端午节 划龙舟以驱鬼 纪 念 爱 国 诗 人___________B_; 龙 舟 竞 赛
中秋节 庆祝农业丰收;祭月 赏月;思乡
重阳节 登高避灾 敬老;登高赏菊
(1)表中A 处的节日为 ___________ ;B处的人物为___________。
(2)提取材料中节日习俗演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通过征战、羁縻、和亲、屯垦、移民、互市、办学等政策措施,推进中央核心区和边疆边壕区的一体化进程,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杨松禄《契合与互动:论边疆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对“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这一观点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田利害条约》颁布于宋熙宁二年(1069)十一月,全文共8条,涵盖面却极其广泛。大致内容如下:
1 鼓励为农田水利建设建言献策
2 处理荒废土地
3 疏浚淤塞河道
4 交界境内河流治理
5 选用官吏办法
6 兴办水利工程费用问题
7 惩罚措施
8 奖励措施
——摘编自谢永刚、马佰玲《水官、水权及水利工程:唐至宋农田水利法的转型》
材料二 起熙宁三年至九年,府界及诸路凡一万七百九十三处,为田三十六万一千一百七十八顷有奇。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摘编自(元)脱脱《宋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与该条约颁布相关的历史事件,概括宋代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农业发展话题,自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的哪位人物建立的政权?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材料二
分裂到统一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了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各民族之间和战交错,出现民族交融。蒙古政权建立后先后灭掉西夏、金。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灭掉南宋。1279年完成全国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历史小作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12.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部分学者对宋朝的评论:
学者 对宋朝的评论
A 华夏氏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资进,而选级于赵家之世。
B 宋朝是“贫弱的新中央”“对外之积弱不振”“宋空内部之积贫难行”,
C 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
D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材料二
两浙、福建等五路 烫州路(今重庆老节县)
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人数 23780人(占82%) 103人(占0.36%)
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种数 200种(占80%) 2种(占0.13%)
——据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整理
材料三
①宋代持罗盘佣 ②苏轼 ③泉州市舶司遗址 ④岳飞
⑤北宋纸币拓片 ⑥王安石 ⑦宋朝五大官窑 ⑧泥活字版
(1)概括材料一中学者的观点。指出学者观点不同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进士人数与印书种数存在什么关系?结合所学指出这跟宋代哪一因素的推动有关?
(3)选取材料三的信息,结合材料一中学者的某一观点加以论述。
(格式:①观点:(A\B\C\D任选其一)②信息:……③史实论证:……④结论:……)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战争与和平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两大主题,时战时和、战与和相互交织或交叉进行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特征。
时期 民族关系
唐太宗时 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
唐玄宗时 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唐中宗时 赤德祖赞迎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也带去大批丝绸锦缎,以及各类工匠、艺人,她还在西藏建立礼佛等制度
唐穆宗时 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辽太宗时 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真宗时 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开封,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之后宋辽议和,双方订立盟约,此后很长时间内,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元吴称帝后 多次率军攻打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并在边界开设贸易场所。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简述宋真宗统治时期辽宋之间订立盟约的名称。
(2)阅读材料,从“战争”“和平”中选择一个角度,围绕“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提出观点,并在材料中选取两个对应的史实子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史实
时期 对外交往的事件 产生的影响
西汉 张骞出使西域 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互相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开通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
唐朝 鉴真东渡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朝 玄奘西行 玄奘弟子根据他的口述,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明朝 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明朝 戚继光抗倭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 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整理
材料二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
——《人民日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总结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对外交往的角度,撰写一篇小论文,观点明确,立论有据。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请分析上面的系列图片,选择上述图片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6.为巩固统治,有效治理国家,历代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疆域空间图
材料二
时间(朝代) 事件
三国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
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元朝 设置宣政院/设置澎湖巡检司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倭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1771年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对A处进行治理的史实。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17.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历代政权的发展皆离不开合理有效的国家治理措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应该说,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中国古代史部分大事记
朝代 事件
宋朝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元朝 创立行省制度
明朝 戚继光抗倭
明朝 八股取士
明末清初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 文字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宋代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的史实依据。
(2)选择上表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郑成功像 注:开辟荆捧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清朝台湾府城
达赖、班禅金印
驻藏大臣令牌
新疆伊犁将军府 雅克萨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阅读上述表格材料,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史实
时期 对外交往的事件 产生的影响
西汉 张骞出使西域 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互相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开通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
唐朝 鉴真东渡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朝 玄奘西行 玄奘弟子根据他的口述,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明朝 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明朝 戚继光抗倭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 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整理
材料二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
——《人民日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总结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世界古代史上与汉唐时期同类型对外交往的史实。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对外交往的角度,撰写一篇小论文,观点明确,立论有据。
20.【文明演进的规律】
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规律。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例如铁器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带来整个文明的进步。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便利了文明的传播,进而带动了文明的进步。一些具有进步性的制度的建立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郡县制的建立、科举制的建立、比较完善的文官制度的建立,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的发展对整个文明也起到推动作用,例如对德治的重视、百家争鸣的局面、唐诗的繁荣,都具有带动整个社会和文明前进的意义。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文明史》(第一卷)2006年4月第1版
请以“文明演进的规律”为主题,任选角度(如:物质文明角度、制度文明角度、精神文明角度等),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的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之论述题提分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