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重庆市南开(融侨)中学校中考二模历史试题(无答案)

历史(十)
(开卷全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辽河流域。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彩陶文化从四周向中原地区传播 B.传说的历史价值大于考古发现
C.考古发现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历史的传说
2.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根据汉字“龙”演变的历程可知( )
A.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B.中华文明在继承中发展
C.中华文明有多元一体特征 D.汉字造字方法复杂多样
3.历史文物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以下文物反映出唐代( )
A.经济繁荣发展 B.社会风气开放
C.对外交流广泛 D.文学艺术繁荣
4.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除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我国先民( )
A.强调不误农时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5.右图说明两宋时期( )
A.造船技术先进 B.财政仰给东南
C.海外贸易发达 D.经济重心南移
6.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认为,当时中国“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列强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还认为,列强“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认为造成“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东南海疆的戒备松弛 B.列强对中国野心勃勃
C.列强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 D.列强先进的科学技术
7.周恩来总理曾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以下对“从天安门到天安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 B.从洋务运动到解放战争胜利
C.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诞生 D.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诞生
8.下列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示意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A.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B.国民革命运动
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D.一二·九运动
9.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大家有效复习历史,下列选项与下图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土地改革②政治协商制度③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④“两个凡是”
B.①三大改造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④文化大革命
C.①土地改革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④文化大革命
D.①三大改造②政治协商制度③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④“两个凡是”
10.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以下对我国的国家形象描述不恰当的是( )
A.抗美援朝展现了爱护和平的形象
B.“求同存异”展现了艰苦奋斗的形象
C.改革开放展现了锐意革新的形象
D.全面小康展现了以民为本的形象
11.希腊神话中,神就是人的最完美体现,主神宙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等都同人的形象与性格相同,只不过天神更有智慧、更为健美而已。这表明希腊神话的特点是( )
A.神人同形同性 B.神权至上
C.蕴含丰富哲理 D.华丽宏伟
12.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下列对史事时间和空间表述完整的是( )
A.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B.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
C.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
D.1804年,法国颁布并实施了《拿破仑法典》
小南同学在复习时进行了专题整理,现摘要部分笔记如下,请据此完成13至14题。
项目 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不同点 方式 革命 改革
任务 维护国家统一 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沙皇专制 巩固统治,摆脱民族危机
局限性 未消除种族歧视 保留了大量的旧制度残余
相同点 背景 都受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都面临阻碍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或改革
影响 都达成任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有一定局限性
13.分析上述表格内容,不能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
A.南北战争使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俄国的改革进步性与局限性并存 D.日本明治维新巩固了天皇的统治
14.上述表格中的历史事件共同反映了( )
A.顺应潮流的改革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B.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反复性、曲折性
C.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扩展
D.经济变革和政治变革推动思想变革
15.漫画家善于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来针砭时弊,下图漫画反映了( )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C.中美苏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了国际联盟
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粉碎了德意日企图统治世界的妄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的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受到日寇的严重威胁。“为应国防上之急需”,“专供充实军备,以增厚长期抵抗外侮之力量”,同时“充分利用已有之机械以供内地建设”,国民政府决定“将沿海或逼近战线之新式设备迅速内移”。战时大规模的工厂内迁使西部工业仅仅在5年之内,就已远远超过其过去30年近代工业发展的总和。其中重庆成为战时中国工业部门最齐全、工业种类最多、工业规模最大的唯一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一个以重庆工业区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工业区开始形成,这就打破了旧格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
——摘编自张斌《论抗战时期工业内迁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组织工厂内迁的目的。(2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战时大规模工厂内迁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材料二 二战后很长一段时期,美国依靠市场调节,保持了区域发展平衡性。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科技创新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美国沿海都市地区在智力、技术等方面获得先发优势,创新产业迅速发展。而以传统制造业为基础的中西部城镇则没能赶上科创发展浪潮,与沿海都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前美国创新产业有2/3集中在纽约一纽瓦克—泽西市等20个“超级都市区”中。由于创新产业的新特点,解决创新发展不平衡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自我调节,而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拜登政府上台后,接连拿出多项措施加速区域创新政策部署。从逻辑看,这些政策均是以加强技术研发和转化为依托,以推进创新发展为目标,以建成区域性创新生态系统为终点。
——摘自万劢《美国推进区域创新发展的最新举措和思路》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 ”;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 ”。(3分)
A.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一直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美国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由创新发展不平衡导致的。
C.创新发展不平衡给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统筹区域发展经历过几次重大调整。“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54项。……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实施了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们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是: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统筹区域发展进程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举出“一五”时期我国在东北建成的一项重点工程。(1分)
(4)结合材料二,思考当前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美国有何相似之处?(2分)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赋予重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新定位。请根据材料三的地图,指出重庆具备的地理优势。(2分)
17.(15分)长城不仅是一座绵延万里的世界著名古建筑,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象征。请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任务一:长城的修建】
材料一
(1)观察《战国形势图》,指出这一时期修建长城的目的。(2分)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时期的长城有显著变化,请据图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任务二:长城的力量】
材料二 《长城谣》1937年10月24日在刊物《战歌周刊》上发表。后经周小燕的深情演唱,在海内外广为传播,激起了广大民众和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大家踊跃捐款、捐物,参加抗战。
——摘编自百度百科
(2)请根据《长城谣》的创作背景,分析歌词中“新的长城”的含义。(2分)《长城谣》的演唱情绪要求“苍凉、悲壮”,请根据歌词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请从两个角度作答)
【任务三:长城的价值】
材料三 在人类社会生活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生死存亡、构建文明发展秩序、文明发展和延续三大基本问题。长城存在的价值,与解决这三个问题息息相关。中国东边和南边的大海,西面和西南的喜马拉雅等高山,构成了当时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北方虽有荒漠,却有广袤的草原相连接。中国古代持续地建筑和使用长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耕民族的生存问题。古代中原地区,农业是立国之本,保护农耕就是保护国家命脉。在农耕文明向北扩展之后,长城又规范、协调农耕和游牧两种生产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减少了双方发生战争的次数。长城地区农牧民族有序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各民族团结融合,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董耀会《长城: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 ”;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2分)
A.中国古代修建长城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
B.长城发展史就是一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不断战争的历史。
(4)请根据材料三,概括长城在解决人类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三大基本问题”上作出的贡献分别是什么?(3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任务。(6分)
请根据上述思维导图所示历史信息,自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阐述或说明。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重庆市南开(融侨)中学校中考二模历史试题(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