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统编七下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60+答题技巧)
考查范围:七年级下全册
一、概括归纳总结类材料综合题答题技巧
1、题型特点
概括材料类综合题是紧扣给出的史学材料作答的中考历史题型,也是最为常见的综合题型,在综合题部分,这类题型可以占到1/3甚至1/2的分值。通常以“根据材料X,概括/归纳/总结……”“根据材料X并结合所学,概括/归纳/总结……”这样的设问出现,主要考察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进行提炼概括的能力。
考试出题注重灵活性,强调对知识的分析运用。立意教材,又远离教材。注重考查历史主体知识和核心内容,突出考查学科基本方法和核心能力,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深层次把握历史的线索和整体知识架构。
2、答题技巧
做概括材料类综合题的步骤主要有以下三步:
1.读:带着问题看材料:先看题头明确本题主题;带着问题看材料,针对性找出材料中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国家、朝代、文献(包括引文出处)】问题词、答案来源词、答案方式词、分值(答几条)
2.找: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语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思考。
3.答:组织答案时需要注意紧扣题意、概括材料,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能脱离材料,随意发挥。尤其注意,以“根据材料X,概括/归纳/总结……”这种设问,基本答案从材料中概括,以“根据材料X并结合所学,概括/归纳/总结……”为设问,答案则既要概括材料,也要结合所学。写答案要做到:①序号化(序号明确、点数清晰);②段落化(一句一段、短句呈现);③层次化(分层作答、思路清晰);④要点化(围绕问题、要点突出)
二、材料分析题专练60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九年,唐太宗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美女古玩满院,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停地搜刮百姓,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亲眼目睹,因此日夜勤政,只希望天下清静,使得太平无事。所以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摘编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灭亡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与隋朝灭亡的关联。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写出其诞生的标志。
材料三 胡服服饰盛行与初唐、盛唐时期少数民族大量涌入或定居有关,各种穿着的服饰必然影响唐代的社会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氛围中,男人们由于战争和武备的需要,率先使用胡服服饰,使胡服服饰在唐代社会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两京、大都市中的皇亲国戚无不竞相模仿,上行下效,胡服、胡妆便成为时世风尚,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之特有现象。
——摘编自程旭《唐韵胡风》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朝胡服服饰成为时尚的原因。
材料四 古代中日之间的交往以隋唐时期为最盛,中国文化全面地东传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第一次遣隋使是在日本圣德太子第一次征讨新罗中派出的,时当推古天皇八年(600年)。30年之后的630年,日本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直到最后一批838年,经过了238年的漫长时间。此间,一方面,留学生和学问僧大规模地输入大唐文化,日本民族对于大唐的仰慕,已达极点,不仅文物典章照搬中国,而且对于中国生产的物品也非常喜爱,大量唐货进入日本;另一方面,日本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开始进入独立的本土文化发展阶段。
——摘编自徐跃勤《日本“遣隋唐使”动机探析》
(4)以下表述能从材料四中得出的,请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填“错误”;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填“未涉及”。
A.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全面东传的时期。
B.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C.相互学习是古代中日交往的一大特点。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遣唐使对日本的作用。
材料五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当时,中国与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亚非地区的70多个国家都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摘编自百度百科
(6)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7)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朝时期的阶段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关联: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实施一系列革新措施,使唐朝出现了治世局面。
(2)制度:科举制;标志: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
(3)少数民族的大量涌入或定居;战争和武备的需要;皇亲国戚的竞相模仿。
(4)A:正确;B:未涉及;C:错误。
(5)遣唐使将中国的典章制度等传回日本,使日本开始进入独立的本土文化发展阶段(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6)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国力强盛等。
(7)特征:繁荣与开放;认识: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详解】(1)根据材料“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美女古玩满院,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停地搜刮百姓,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隋朝灭亡。”可知,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关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与隋朝灭亡的关联是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实施一系列革新措施,使唐朝出现了治世局面。
(2)选官制度:根据材料“ 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反映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其诞生的标志是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
(3)原因:根据材料“胡服服饰盛行与初唐、盛唐时期少数民族大量涌入或定居有关,”可知少数民族的大量涌入或定居;根据材料“男人们由于战争和武备的需要,率先使用胡服服饰,使胡服服饰在唐代社会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可知战争和武备的需要;根据材料“两京、大都市中的皇亲国戚无不竞相模仿,上行下效,胡服、胡妆便成为时世风尚”可知皇亲国戚的竞相模仿。
(4)根据材料“古代中日之间的交往以隋唐时期为最盛,中国文化全面地东传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可知,“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全面东传的时期”的表述是从材料四中得出的,A表述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B项材料没有涉及;根据材料“古代中日之间的交往以隋唐时期为最盛,中国文化全面地东传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一方面,留学生和学问僧大规模地输入大唐文化,日本民族对于大唐的仰慕,已达极点,不仅文物典章照搬中国,而且对于中国生产的物品也非常喜爱,大量唐货进入日本”可知,中日之间不是相互学习,故“相互学习是古代中日交往的一大特点”的表述是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C项错误 。
(5)作用:根据材料“一方面,留学生和学问僧大规模地输入大唐文化,日本民族对于大唐的仰慕,已达极点,不仅文物典章照搬中国,而且对于中国生产的物品也非常喜爱,大量唐货进入日本;另一方面,日本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开始进入独立的本土文化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遣唐使将中国的典章制度等传回日本,使日本开始进入独立的本土文化发展阶段(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6)原因:根据材料“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是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国力强盛。
(7)特征: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隋唐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认识:根据材料“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当时,中国与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亚非地区的 70 多个国家都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可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 唐朝
政治 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柏杨《中国人史纲》 “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 贞观治道》
经济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唐·诗人·皮日休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张孝祥《湖湘以竹车激水诗序》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和唐朝在政治、经济方面的重大举措(或出现的史实)。
材料二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救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和措施,并举出唐朝的一个事例加以印证。
【答案】(1)政治方面:隋朝——科举制度;唐朝——贞观之治
经济方面:隋朝——大运河;唐朝——筒车
(2)原则:“华夷无别”(或“华夷同重”、对各民族一视同仁等)。
措施:优待少数民族,册封,和亲,实施以夷治夷的政策,建立羁縻府州县制度。(答出一点即可)
事例:文成公主入藏。
【详解】(1)隋朝在政治方面的重大举措:根据材料“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确立了科举制度。
唐朝在政治方面的重大举措:根据材料“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社会经济出现极大发展,称为“贞观之治”。
隋朝在经济方面的重大举措:根据图片以及“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以得出这指的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唐朝在经济方面的重大举措:根据图片以及“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以得出这指的是唐代的灌溉工具筒车。
(2)原则:根据材料“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是“华夷无别”(或“华夷同重”、对各民族一视同仁等)。
措施:根据材料“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措施有优待少数民族,册封,和亲,实施以夷治夷的政策;根据材料“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措施有建立羁縻府州县制度。
印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体现出这一点,文成公主入藏则体现出唐采取的和亲政策。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献通考》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代国计的富足是后世所公认的。
——摘编自王寿南《隋唐史》
据《通典》所说,隋初大量农民在土地被兼并以后成为豪室的私附,大土地所有制发达。人民的租税和徭役负担仍较重,并非“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
——摘编自齐陈骏《关于评价隋文帝杨坚和“开皇之治”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隋代全国耕地面积、全国户数、官仓储备的几组数据
项目 数据 出处
全国耕地面积 开皇九年(589年)1940余万顷;大业五年(609年)5585万余顷 《通典·食货》
全国户数 开皇元年(581年)400余万户;大业五年(609年)890余万户
官仓储备 隋炀帝时,洛阳附近的洛口仓及回洛仓,共有3300个地窖,每窖所储粮食多达8000石,合计2600余万石。 《文献通考》
材料三 永泰公主(武则天孙女)墓中有一幅壁画《宫女图》。《宫女图》中的人物为九位宫女,她们体态丰腴,曲线柔美,尤其是皇家女性的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除两人穿男士袍衫外,其余皆为短襦长裙,构图韵雅和谐,描绘细致传神,展现出唐代画师卓越的空间构思才智和惊人的艺术造型功力。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两位学者对隋代的评价,并指出造成这种评价差异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找出两项证据印证材料一中王寿南对隋代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该材料对研究大唐盛世有何史料价值。
【答案】(1)评价:学者王寿南认为隋代国家富足;学者齐陈骏却认为隋代土地兼并,农民负担重。
因素:研究视角不同;所掌握的资料不同。
(2)证据一:隋初20多年间户数和耕地面积均大幅度增加;证据二:官府储备富足,仅洛阳附近的官仓储粮就已很多。
(3)永泰公主墓的壁画展现出唐代画师卓越的空间构思才智和惊人的艺术造型功力,为我们研究唐朝的服饰、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宫女图》中人物体态丰腴,尤其是皇家女性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体现了唐代食物供应充足,展现了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宫女图》中两人穿男士袍衫,其余穿着短襦长裙,展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详解】(1)评价:根据材料一中,学者王寿南的《隋唐史》文献中提到“‘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代国计的富足是后世所公认的。” 可以看出,学者王寿南认为隋代国家富足;而齐陈骏《关于评价隋文帝杨坚和“开皇之治”的几个问题》中提到“人民的租税和徭役负担仍较重,并非‘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可以看出,学者齐陈骏却认为隋代土地兼并,农民负担重。
因素:根据题干“指出造成这种评价差异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这两位学者的观点之所以不同,可能是因为他们研究视角不同,也可能是因为所掌握的资料不同。
(2)证据:根据材料二“隋代全国耕地面积:皇九年(589年)1940余万顷;大业五年(609年)5585万余顷;官仓储备的几组数据:隋炀帝时,洛阳附近的洛口仓及回洛仓,共有3300个地窖,每窖所储粮食多达8000石,合计2600余万石。”可分析出,一是隋初20多年间户数和耕地面积均大幅度增加;二是官府储备富足,仅洛阳附近的官仓储粮就已很多。
(3)价值:根据材料三“永泰公主(武则天孙女)墓中有一幅壁画《宫女图》。《宫女图》中的人物为九位宫女,她们体态丰腴,曲线柔美,尤其是皇家女性的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除两人穿男士袍衫外,其余皆为短襦长裙,构图韵雅和谐,描绘细致传神,展现出唐代画师卓越的空间构思才智和惊人的艺术造型功力”说明该材料对研究大唐盛世有何史料价值,可分析出,永泰公主墓的壁画展现出唐代画师卓越的空间构思才智和惊人的艺术造型功力,为我们研究唐朝的服饰、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宫女图》中人物体态丰腴,尤其是皇家女性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体现了唐代食物供应充足,展现了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宫女图》中两人穿男士袍衫,其余穿着短襦长裙,展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4.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工程 意义非凡】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工具创新 技艺发达】
材料二
【民族交往 和同一家】
材料三
图4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繁华殆尽 急转直下】
材料四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节选
(1)材料一中“此河”指的是什么?我们淮安被誉为“运河之都”,请问此河的哪一段经过淮安?
(2)请从左到右分别写出材料二中生产工具和陶器的名称。
(3)材料三中的《步辇图》反映了该民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什么史实?该民族是我国今天的哪一民族?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诗中的惨状是由哪一事件造成的?这一事件给唐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此河”:隋朝大运河。
那段:江南河。
(2)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3)史实: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民族:藏族。
(4)事件:安史之乱。
影响: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详解】(1)此河: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此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
哪一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河流经淮安。
(2)生产工具: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生产工具是曲辕犁、筒车;陶器: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陶器是唐三彩。
(3)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民族: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所以该民族是今天的藏族。
(4)事件及影响:根据材料“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和所学可知,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5.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的辉煌时代,是中国令人振奋的一段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工程】
材料一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翻译:国家的水路运输粮食,都要依靠隋朝大运河)
【制度和文化】
材料二 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一支独秀……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桂花《科举与唐诗的繁荣》
【对外交往】
材料三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1)结合所学,分别写出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地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唐朝有很多著名诗人,请举出一位著名诗人。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科举制度在唐朝时完备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中外交流出现盛况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唐朝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4)综合上述材料,隋唐时期的强盛可以给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哪些启示?
【答案】(1)南:余杭;北:涿郡。
作用:是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
(2)重要原因: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青睐。
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任答一点即可)
表现: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创立殿试制度。(任答一点即可)
(3)盛况原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典型事例: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及留学生来华。(任答两点即可)
(4) 启示:要注重发展交通,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创新和完善各项制度,重视文化建设、发展;积极的对外开放和交往等。(任答一点即可)
【详解】(1)南北起止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作用:根据材料“国家的水路运输粮食,都要依靠隋朝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2)原因:根据材料“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知,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青睐。
诗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扩大了统治基础。
(3)原因:根据材料“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可知,唐朝中外交流出现盛况的原因是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典型事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及留学生来华等。
(4)启示: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一大运河的开通、材料二科举制度的完善、材料三唐朝的中外交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注重发展交通,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创新和完善各项制度,重视文化建设、发展;积极的对外开放和交往等。
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隋唐时期历史为主题展开探究,请你参与活动。
任务一:走进历史,了解社会和谐。
【经济的和谐】
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卷八
(1)材料一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是谁?
【君民的和谐】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皇帝为君之道的核心是什么?
【民族的和谐】
材料三:唐太宗时,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中国历史》七下
(3)材料三中的“……”处省略的人物是谁?
【国家与国家的和谐】
材料四:大唐国者,法式(法度、法则)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践行对大唐国认识的举措是什么?请再举出唐朝与周边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一个典型事例。
任务二:关注现实,为创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答案】(1)唐太宗(李世民)
(2)百姓是君主统治天下的根本。(符合题意即可)
(3)松赞干布
(4)举措: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典型事例:鉴真东渡日本或玄奘西游天竺。(写出一例即可)
(5)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要关注民生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要维护民族团结;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讲诚信;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等(写出一点,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1)统治者:根据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出自《贞观政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因此,材料一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是唐太宗李世民。
(2)核心:根据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知,该皇帝的为君之道的核心是认为百姓是君主统治天下的根本,必须心存百姓。
(3)人物:根据材料三“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因此,吐蕃赞普是松赞干布,而嫁给松赞干布的唐朝公主是文成公主。而唐幕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因此,日本的举措是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典型事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印度学习佛法,促进了中印的友好往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往来。因此典型事例有鉴真东渡日本或玄奘西游天竺。
(5)怎么做: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实际可知,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要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讲诚信、明礼仪;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材料二 “大业三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或即进士科之始。”
材料三 (如下图)
材料四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帐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汴水》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他”开创的“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指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进士科”的创设有何标志性意义?
(3)材料三所示是我国古代的哪项伟大工程?当时统治者开通这一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三图中的A、B、C分别是当时的哪个城市??
(5)对于材料四中两首古诗所表达的观点,你比较赞同哪一首?并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杨坚(或隋文帝) 科举制
(2)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3)隋朝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4)A:余杭 B:涿郡 C:洛阳
(5)赞同第一首:皮日休的《汴河怀古》理由:他的观点比较客观、全面,既看到了大运河开凿的积极作用,也认识到了其开凿带来的消极影响,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
【详解】(1)人物:根据材料一“ 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因此,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杨坚(或隋文帝)
制度:根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开创的“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指:科举制
(2)意义: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3)工程:根据材料三图示,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因此,材料三所示是我国古代的哪项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
目的: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此,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4)城市:根据材料三图示,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因此A是:余杭 B是:涿郡 C是:洛阳
(5)赞同:根据材料四两首古诗,第一首是对隋朝大运河的客观评价,第二首是对隋朝大运河的片面评价,把隋朝灭亡的原因归于大运河的开通,是不客观的。因此,赞同第一首:皮日休的《汴河怀古》
理由:结合所学可知,评价历史事件要一分为二客观的评价,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评价。皮日休的观点比较客观、全面,既看到了大运河开凿的积极作用,也认识到了其开凿带来的消极影响,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 唐代
政治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摘自《贞观政要》
经济
材料二 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更为积极的表现是文化的相互影响……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由外向内——周边向隋唐的互动、辐射,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发展方面的举措(或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隋唐时期“由内向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答案】(1)隋代:政治上创立科举制,经济上开凿大运河。
唐代:政治上以人为本,重用人才,经济上发明曲辕犁。
(2)特点:文化的相互影响(或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或兼收并蓄)
史实: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详解】(1)隋代:根据材料一“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并结合隋朝时期的制度创新可知,政治上创立科举制;根据材料一“永济渠、通济渠”并结合所学隋朝的相关知识可知,经济上开凿大运河。
唐代:根据材料一“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并结合所学贞观之治的相关内容可知,政治上以人为本,重用人才;根据材料一右边图片并结合所学唐朝时期出现的生产工具可知,经济上发明曲辕犁。
(2)特点:根据材料二“更为积极的表现是文化的相互影响……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由外向内——周边向隋唐的互动、辐射,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结合所学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知识可知,呈现出的特点是文化的相互影响(或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或兼收并蓄)
史实:结合所学隋唐时期的中外交往,“由内向外”的交往主要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世系表(局部)
材料二 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宝”,以表示自己深受神佑,能文能武,能圣能神。这反映了他在思想上已丧失了政治警惕,认为可以无忧无虑地把自己的统治继续下去。他最信任的,也是他为皇朝培养的几个掘墓人,从742年起,先后登场了。李林甫、安禄山、高力士等人的登场,就是朝政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的重要标志。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材料一中隋朝、唐朝建立时分别定都在哪里?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唐太宗与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治世、盛世局面,分别是什么?世系表中“□”处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谁?
(3)据材料二分析,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定都:隋朝:大兴;唐朝:长安。
(2)局面: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
(3)原因:丧失政治警惕;用人不当。
忧无虑【详解】(1)定都:根据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大兴为都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局面: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女皇帝: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3)原因:根据材料二“这反映了他在思想上已丧失了政治警惕,认为可以无地把自己的统治继续下去……李林甫、安禄山、高力士等人的登场,就是朝政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的重要标志”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的原因有:丧失政治警惕,用人不当。
10.【从大运河看隋朝的繁荣】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成为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以前,淮河以南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显富庶。隋朝建立后,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发展经济。隋炀帝时国家财力充盈,遂下令开凿运河。
——摘编自袁刚《隋炀帝传》
材料二: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同时,长期的分裂阻断南北社会政治经济的交流,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加强联系。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三:隋朝大运河建设中充分利用之前留下的河道,并依据自然水道疏浚而成,运用智慧和科技的力量,解决了面临的地形高差、水源控制等诸多难题,仅仅六年时间就全部完工。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大运河开凿的背景?
材料四:运河通航后,沿运河两岸兴起了杭州、扬州等商业都市,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这些城市不仅是一方繁盛都市,而且也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之所。
——张强《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
材料五:隋唐以后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南北分离的局面使得大运河成为了维系帝国统治和国防安全的大动脉。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将南方的粮食、赋税等输送到北方,为都城供给“养分”,运河因此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方面的功能,然而其军事上的重要性并未因此而降低,反而有所提升。
——侯杨方、陈熙《千年运河:中华帝国的军事大动脉》
材料六:大运河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文明,作为科举时期最重要、最便利的交通方式,对人才流动、沿河贡院及沿河家族发展都有着巨大影响。
——吴士昌《三元及第:家国之梦与大运河文明传承》
(2)依据材料四、五、六,概括大运河开凿的作用?
【答案】(1)魏晋时期,奠定基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南北沟通,巩固统治;前人智慧,科技进步。
(2)经济:促进发展;政治:巩固统治;军事:提供保障;文化:加强交流。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隋朝以前,淮河以南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显富庶”可得出,大运河开凿的背景是魏晋时期,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一“隋朝建立后,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发展经济。隋炀帝时国家财力充盈,遂下令开凿运河。”可得出,大运河开凿的背景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根据材料二“长期的分裂阻断南北社会政治经济的交流,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加强联系。”可得出,大运河开凿的背景是南北沟通,巩固统治;根据材料三“隋朝大运河建设中充分利用之前留下的河道,并依据自然水道疏浚而成,运用智慧和科技的力量,解决了面临的地形高差、水源控制等诸多难题”可得出,大运河开凿的背景是前人智慧,科技进步。
(2)作用:根据材料四“运河通航后,沿运河两岸兴起了杭州、扬州等商业都市,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可得出,大运河开凿的作用是大运河的开凿促进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五“大运河成为了维系帝国统治和国防安全的大动脉。”可得出,大运河开凿的作用是大运河巩固了统治,并为军事提供保障;根据材料六“大运河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文明”可得出,大运河开凿的作用是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左部四名女乐伎,自右而左一次弹筝、拍板、奏竖箜篌、吹笙; 中部绘男女舞伎相对而舞; 右部五名男乐伎,自左而右依次奏竖箜篌、弹曲项琵琶、吹排箫、击小铜钹、吹筚篥。
——绘于韩休(开元二十八年去世)墓东壁的《乐舞图》(局部)
材料三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成为世界循环交通的一环。
——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①曲线图中唐朝气温的特点和图②人口变化的趋势,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是研究盛唐历史的第一手还是第二手史料 观察材料二,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
(3)据材料三,指出“唐代文化”的特点,并概括“广州港”的影响力。
(4)综合上述探究,概述唐朝兴盛的原因。
【答案】(1)气温的特点:高于比较基准线(比较温暖)。人口变化的趋势:增长(上升)。
联系:温暖的气候促进了农业发展,从而推动了人口增长。
(2)材料二:第一手(史料)。
信息:唐朝舞蹈的姿态(乐器种类、植物品种、服饰样式);体现民族交融;社会比较开放,充满活力。
(3)特点: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
影响力:影响到波斯湾、红海等地;重要的商业港口;世界重要的交通枢纽。
(4)原因:气候温暖(自然条件优越);民族交融;国家统一;中外交往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气温的特点:根据图①曲线图可知,唐朝气温高于比较基准线(比较温暖)。
人口变化的趋势:根据图②人口变化图可知,唐朝人口呈现增长(上升)趋势。
联系: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气温高于比较基准线(比较温暖),人口呈现增长(上升)趋势。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温暖的气候促进了农业发展,从而推动了人口增长。
(2)材料二:根据材料二《乐舞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也称为原始史料,是指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资料、由同时代或者距离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不远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因袭,《乐舞图》属于第一手(史料)。
信息:根据材料二“弹筝、拍板、奏竖箜篌、吹笙”“男女舞伎相对而舞”等和图片可知,唐朝舞蹈的姿态(乐器种类、植物品种、服饰样式);体现民族交融;社会比较开放,充满活力。
(3)特点:根据材料“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可知,“唐代文化”的特点是: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
影响力:根据材料三“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成为 世界循环交通的一环”可知,“广州港”的影响到波斯湾、红海等地;是重要的商业港口;世界重要的交通枢纽。
(4)原因:根据材料一可知温暖的气候促进了农业发展,从而推动了人口增长,因此唐朝兴盛的原因有气候温暖(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材料二《乐舞图》可知,民族交融能促进唐朝兴盛;根据材料三可知,中外交往、国家统一促进唐朝的兴盛。(言之有理即可)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摘自(唐)《贞观政要》
材料二:她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人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105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摘编自《中国人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她”是哪一位统治者。
(3)材料三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答案】(1)治国理念:以人为本,任人唯才,虚怀纳谏
(2)统治者:武则天
(3)趋势:不断上升的趋势
【详解】(1)治国理念:根据材料“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体现唐太宗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根据材料“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体现了唐太宗重用人才,任人唯才,虚怀纳谏的治国理念。
(2)统治者:根据材料“她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她”指的是武则天。武则天在废掉已经当了皇帝的儿子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3) 趋势:根据材料“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105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知,从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到唐玄宗,唐朝的户数的数据不断增长,因而体现了唐朝户数不断上升的趋势。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以其地置西州,又置安西都护府,留兵以镇之。”
——摘编自《册府元龟》
材料三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那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旧唐书·吐蕃传》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唐太宗为实现“四夷如一家”采取的民族政策。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唐太宗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简述唐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答案】(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或者民族团结、民族平等)。
(2)方式:设置机构;和亲;积极影响:有利于唐王朝与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促进了民族间交融;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
【详解】(1)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可知,唐太宗认为应平等对待其他各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才能实现各民族亲如一家。
(2)方式:根据材料可知,“以其地置西州,又置安西都护府,留兵以镇之。”体现的是设置机构的措施。唐朝设置安息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材料三“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体现的是和亲政策,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积极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王朝与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间交融;设置机构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上述措施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1)识读历史地图,将历史事件等置于特定的时间和具体的空间中,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材料一是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请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这一事件的经过。(要求:描述完整的事情经过,包含关键的时间、地点)
材料二
历史人物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左图这位唐朝高僧曾东渡日本,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 ① 。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在此过程中,……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延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请将材料中序号①处补充完整。结合所学列举唐朝时“中原华夏文明核心”对周边国家产生吸引作用的史实一例。依据材料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政策。
【答案】(1)经过: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从长安出发,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天竺,在那烂陀寺研习佛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根据其口述由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序号①人物:鉴真
②史实:遣唐使来华
③政策:开放
【详解】(1)经过:根据材料一“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这一事件的经过。(要求:描述完整的事情经过,包含关键的时间、地点)如: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从长安出发,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天竺,在那烂陀寺研习佛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根据其口述由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人物:根据材料二“这位唐朝高僧曾东渡日本,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他是 ①高僧鉴真;史实:根据材料二“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中原华夏文明核心”对周边国家产生吸引作用的史实有遣唐使来华;
政策:依据以上材料中唐朝对外交往史实,如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等,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15.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上述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哪一点原因?
【盛世经济】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摘自杜甫《忆昔》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一盛世景象?从生产工具角度分析,导致唐朝“稻米流脂”的技术创新有哪些(列举两例)
(3)诗中这种全盛局面是因什么事件而被打破的?造成这个事件发生的皇帝是谁?
【民族交往】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4)材料三中的“公主”是指谁?“我得尚大唐公主”有什么历史意义?
【对外政策】
材料四: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5)列举材料四中“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和“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6)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提炼一个合适的主题。
(7)综合探究: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唐朝能够兴盛的原因有哪些?(对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借鉴?
【答案】(1)皇帝:唐太宗。
原因:虚心纳谏,重用人才。
(2)景象:“开元盛世”。
技术创新:曲辕犁和筒车。
(3)事件:安史之乱。
皇帝:唐玄宗。
(4)公主:文成公主。
意义: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5)史实: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6)主题:盛唐景象。
(7)原因:生产工具的更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对外交往;疆域辽阔,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借鉴:致力于国家的统一,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注重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要重视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等。
【详解】(1)皇帝:结合所学唐朝时期的盛世局面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
原因:根据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可知反映的是唐太宗虚心纳谏,重用人才。
(2)景象:根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知,其中“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技术创新:结合所学唐朝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的创新可知,技术创新主要有曲辕犁和筒车,促进了唐朝的农业发展。
(3)事件:结合所学唐玄宗的统治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打破了这一盛世局面,给北方地区带来了浩劫。
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4)公主:根据材料三“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并结合所学唐朝时期与吐蕃的交往可知,“公主”是指文成公主。
意义:结合所学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5)史实:根据材料四“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并结合所学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可知,玄奘西行,从天竺带回大量佛家典籍,促进了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属于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属于把唐文化传播四方。
(6)主题: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成公主入藏、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等信息,可提炼出主题为盛唐景象。
(7)原因:根据上述材料涉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可知原因是统治者励精图治;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农业生产工具发明,可知原因是生产工具的更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唐朝的对外交往和民族政策可知,原因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对外交往;再结合所学唐朝建立的相关知识可知,唐朝是大一统的王朝,疆域辽阔,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借鉴:结合所学盛唐景象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要致力于国家的统一,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注重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要重视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等。
16.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材料二 观察图1和图2
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入藏; 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境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农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或重视教育)。
(2)原因:农业技术的发展;政府重视。
(3)主要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
(4)启示: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中外交往交流等都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详解】(1)盛世局面:结合所学唐朝时期的盛世局面可知,唐太宗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是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是开元盛世。
共同原因:根据材料一“善于用人”和“重用贤能”可得出共同原因是善于用人;根据材料一“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可得出共同原因是重视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和“注重文教,编修经典”可得出共同原因是完善科举制(或重视教育)。
(2)原因:根据材料二涉及的农业生产工具并结合所学唐朝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可知,主要原因是农业技术的发展;政府重视。
3)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境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并结合所学唐朝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可知,主要有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
(4)启示: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唐朝时期的盛世局面、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从国家统一、统治者、民族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中外交往交流等都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17.【唐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时,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往来,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友人前往长安。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1)指出材料一中两种钱币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2)依据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印证材料二中画线部分的观点。(任列举两例进行印证)
【答案】(1)两个钱币均是圆形方孔,文字也相似;日本钱币受唐朝的影响,是中日交流的见证。
(2)鉴真东渡日本宣传佛教,玄奘西行学习外国佛法以及唐朝与新罗的交往等。
【详解】(1)相似:观察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珎可知,两个钱币均是圆形方孔,文字也相似;说明:日本钱币受唐朝的影响,是中日交流的见证。
(2)史实:由题干材料画线部分“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并结合所学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天竺,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18.某班准备按照“确定历史人物—收集材料—评价”的步骤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同学们确定的研究主题为历史人物唐太宗。以下表格展示的是该班不同小组的研究经过与成果。
历史人物 材料收集 评价
唐太宗 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蒂赞普松赞干布。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唐太宗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参考上述研究步骤,请你选取本学期所学的其他历史人物一名,开展研究活动,完成下列表格。(要求:史实准确,评价合理,史实与评价相符)
历史人物 主要事迹史实(2个) 评价(1-2个)
【答案】历史人物:唐玄宗;
主要事迹: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
评价:唐玄宗统治期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任选一位本学期所学的历史人物,阐述其主要事迹并进行评价即可,如选历史人物:唐玄宗;
结合所学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措施和相关内容可知主要事迹: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
结合所学开元盛世的形成可知评价:唐玄宗统治期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而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吏充实到官府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谢兰荣主编《中外教育简史》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编者注:比喻他人进入自己的掌握之中)矣!”……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唐太宗用什么办法使“天下英雄入吾毂中”?他是怎样进一步完善这一“长策”的?结合所学指出该制度有何意义?
(3)古代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人用人制度,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1)原因:庶族中小地主积极要求参政,改变政治地位;急需有能力的官吏充实到官府机构中;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标志:创立进士科。
(2)办法:科举考试。完善: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意义: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意义:促进教育公平;改善用人制度;营造读书求学的良好社会风气。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隋唐时期……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可知,庶族中小地主积极要求参政,改变政治地位;根据材料一“而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吏充实到官府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可知,急需有能力的官吏充实到官府机构中;根据材料一“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可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标志: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2)办法:根据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编者注:比喻他人进入自己的掌握之中)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完善: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意义:根据所学,直接概括即可,如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意义:根据所学,从教育、人才选拔、求学风气等方面分析概括意义即可,如:促进教育公平;改善用人制度;营造读书求学的良好社会风气。
20.隋唐这个时代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第之设,草泽(普通百姓)望之起家,簪绂(世家大族)望之继世”。
——唐王定保《唐摭言》
(1)材料一“科第之设”指哪一选官制度?该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有何影响?
材料二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2)材料二体现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他统治期间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
材料三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陈陶《陇西行四首》
(3)材料三中的“贵主”与谁“和亲”?体现了唐朝的何种民族政策?
材料四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那烂陀寺游学。
——部编七下历史教材
(4)材料四中的“他”是唐朝哪位高僧?根据他的口述其弟子记录成哪本书?
(5)综上所述,你认为推动隋唐成为旷古盛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制度:科举制度
标志:进士科的创立
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理念:重视人才,选贤任能
局面:贞观之治
(3)人物:文成公主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4)人物:玄奘
书籍:《大唐西域记》
(5)因素: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以史为鉴,选贤任能,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 科第之设,草泽(普通百姓)望之起家,簪绂(世家大族)望之继世”可知,这种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科举制度
标志: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根据材料一“ 科第之设,草泽(普通百姓)望之起家,簪绂(世家大族)望之继世”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创立的影响是: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理念:根据材料二“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意思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才,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任用合适的人才。因此,材料二体现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重视人才,选贤任能。
局面: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因此,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是:贞观之治
(3)根据材料三“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因此,材料三中的“贵主”与文成公主和亲。
政策: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4)人物:根据材料四“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那烂陀寺游学。”结合所学,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因此,材料四中的“他”是唐朝高僧:玄奘
书籍:结合所学可知,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因此,这本书是:《大唐西域记》
(5)因素:综合上述材料中的科举制的创立,选贤任能的治国理念,开明的民族政策等可以概括出推动隋唐成为旷古盛世的主要因素有: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以史为鉴,选贤任能,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经过工匠们的不懈努力,名瓷名窑已经遍布大半个中国。而汝窑文化起源于河南汝州,汝州文化中的淳朴、自然观念深深地融入汝窑文化中。且宋代帝王、文人士大夫以自然等作为审美的理想追求,影响了汝窑的烧制,为汝窑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材料二 汝瓷经历了晚唐五代的雏形、北宋早期的始烧、北宋中期的发展、北宋晚期的鼎盛,于全代衰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汝窑古籍文献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出现了文化遗失的现象。随着各种污染源的出现,使得汝窑的烧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以上均摘编自刘畅《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汝窑文化保护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汝窑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汝窑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汝窑文化逐渐衰败的原因。
(3)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从文化保护与文化自信的角度,谈谈如何振兴汝窑文化。
【答案】(1)特点: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②深受宋代帝王、文人士大夫审美偏好的影响。
(2)历程:雏形(晚唐五代)-鼎盛(北宋)一逐渐衰败(金代)。
原因:①受朝代更迭、战火不断的影响;②受时代变迁影响,汝窑文化传承的缺失;③受自然环境恶化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
(3)措施:政府要做好城市发展规划,积极打造中国汝瓷小镇,以汝州旅游业振兴汝窑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汝窑文化起源于河南汝州,汝州文化中的淳朴、自然观念深深地融入汝窑文化中”可知,汝窑文化具有深厚的地域特征;根据材料一“宋代帝王、文人士大夫以自然等作为审美的理想追求,影响了汝窑的烧制”可知,汝窑文化深受宋代帝王、文人士大夫审美偏好的影响。
(2)历程:根据材料二“汝瓷经历了晚唐五代的雏形、北宋早期的始烧、北宋中期的发展、北宋晚期的鼎盛,于金代衰败”即可得出汝窑的发展历程为:雏形(晚唐五代)-鼎盛(北宋)一逐渐衰败(金代);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汝窑的发展受到朝代更迭、战火不断的影响;根据材料二“汝窑古籍文献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出现了文化遗失的现象”可知,汝窑文化在传承中逐渐失传,致使汝窑文化不断衰落;根据材料二“随着各种污染源的出现,使得汝窑的烧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知,汝窑文化的衰落受到自然环境恶化的影响。
(3)如何振兴: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从文化保护与文化自信的角度作答。如政府要做好城市发展规划,积极打造中国汝瓷小镇,以汝州旅游业振兴汝窑文化。
22.同学们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主题设计了下列展板,邀请你参与并完成学习任务。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第一篇机构创设 ①西域都护 ②宣政院 ③市舶司 ④澎湖巡检司
第二篇人物实证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步辇图》 马可·波罗像
第三篇史料摘录 它打开了一扇文明之窗,将中国的传统技术传送到了世界各国,将中亚的骏马,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输往中国,你来我往之间新鲜的血液相互交换,一个文化大交流的时代就此开始。 ——摘编自刘岩、王宏斌《图说丝绸之路》
(1)请将第一篇机构名称填入对应空白处。
A“管辖台湾等地”: B“管理西藏地区”:
C“管辖新疆等地”: D“管理海外贸易”:
(2)请你从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图片,说明图中人物能够入选“人物实证”栏目的理由。(多选多答只评第一个)
(3)《图说丝绸之路》的摘录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1)A:④;B:②;C:①;D:③。
(2)图片及理由:选择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通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选择《步辇图》。《步辇图》反映的是唐朝时期,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选择马可·波罗像。马可·波罗像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活了17年。《马可·波罗行纪》一书记载了大都、西安、济南、开封、杭州、福州、泉州等许多城市的情况,描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3)观点: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交融的纽带。
【详解】(1)A:根据材料“管辖台湾等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设置④澎湖巡检司来管辖台湾等地;B:根据材料“管理西藏地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设置②宣政院来管理西藏地区;C:根据材料“管辖新疆等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设置①西域都护;D:根据材料“管理海外贸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设置③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2)图片及理由:选择《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根据《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可知,这幅图直观地展现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即将出使西域的场景。张骞的西域之行是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的重要历史事件。通过这一行动,汉朝不仅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还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后来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选择《步辇图》。根据《步辇图》可知,这幅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场景,与唐蕃和亲直接相关。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要事件,不仅加强了双方的政治联系,还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选择《马可·波罗像》。根据《马可·波罗像》可知,马可·波罗是意大利旅行家,在忽必烈时代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活了17年。《马可·波罗行纪》一书记载了大都、西安、济南、开封、杭州、福州、泉州等许多城市的情况,描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3)观点:根据材料“《图说丝绸之路》的摘录”可知,表达的观点是丝绸之路作为一条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交融的纽带。
23.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多维的过程,对改善民生,促进科技发展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描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盛世局面 该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哪一重要政策有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若你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当时哪一农学著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并列举一例唐朝对外交往的例子。
(4)结合材料三到材料四宋朝到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文景之治;休养生息。
(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
(3)市舶司;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
(4)开放则兴,闭关则衰,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
【详解】(1)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可知,材料二描述了我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死后,及人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之间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是稳定了下来,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基础。
(2)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等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著作:依据所学可知,北朝时期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有利于了解当时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3)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的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举例:唐朝对外交往活跃,如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
(4)认识: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开放则兴,闭关则衰,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
2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摘自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材料二
材料三 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编自培根《新工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渠”的设计者及历史价值。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历史人物,结合所学知识为其设计一张宣传名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种发明及其各自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民族文化?
【答案】(1)设计者:李冰。
历史价值: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工程,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具有科学性,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2)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与治病方法,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贾思勰:北朝的贾思勰曾任郡太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对后世农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3)发明及影响:印刷术或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火药,对欧洲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影响巨大,推动欧洲社会转型;指南针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等。
(4)学习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创新中华文化等。
【详解】(1)设计者:从“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的史实。
历史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工程,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具有科学性,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2)历史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与治病方法,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曾任郡太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对后世农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3)发明及影响:根据材料“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种发明是印刷术或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第二种发明是火药,对欧洲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影响巨大,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第三种发明是指南针,指南针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等。
(4)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学习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创新中华文化等。
25.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摘自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至少2点)
材料二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指出:“这三种东西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材料二中,在“文学上”“改变世界”的发明是什么?材料二中的“第二种”发明何时广泛运用到军事领域?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东南地区)。”
——《宋史》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宋代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经济格局的变化最终何时完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商业活动打破“坊”、“市”界限;出现早市、夜市、草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发达等。(回答出任何两点即可)
(2)活字印刷术;宋元时期
(3)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宋时最后完成;北人南迁,带去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等。
【详解】(1)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为,商业活动打破“坊”、“市”界限;出现早市、夜市、草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发达等。
(2)发明:由题干材料“这三种东西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文学上改变世界的发明是活字印刷术;时间:由题干材料“第二种在战争上”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3)变化:由题干材料“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东南地区)。”可知,从唐朝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的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我国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是,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时间: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人南迁,带去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等,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邵庆国主编《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欧洲的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变革的发明是?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发明是?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发明是?(填图中序号)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
【答案】(1)图③图①图②
(2)原因: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统一全国;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详解】(1)推动欧洲社会变革的发明: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因此,推动欧洲社会变革的发明是图③。
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发明: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知识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发明是图①。
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发明: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因此,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发明是图②。
(2)原因:根据材料二“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可知,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有: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统一全国;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7.能够将历史事物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进程中加以考察,是时空观念的重要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初唐服饰形制沿袭隋朝,变化不大。后来先后受西域、高昌、龟兹、波斯、吐蕃等地影响。同时在制度体系上,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唐代贵族女子的衣着将飞禽、走兽等图案结合于一身,色彩鲜明对比,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
——摘编自朱青峰《略论唐代服装的演变和美学内涵》
材料二:宋代服装从总体上看是保守的,官服崇尚古朴、典雅、自然,而民服则是素雅、质朴。与前代服装相比,品种愈加丰富,式样愈加美观。从记载来看,当时北宋首都汴京,仅与服饰有关的行业就有几十种。如果说唐代服装的艺术格调是开阔的、恢宏的,那么宋代服饰则是高雅的,流露出一种清淡的美。
——摘编自金滨《宋代服装评析》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反映的时代风貌。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服装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进行合理解释。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宋时期服饰所蕴含的共同理念。
【答案】(1)特点:传承中创新;受外国或民族地区影响;具有等级色彩;色彩艳丽(色彩鲜明对比);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
时代风貌: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风气开明开放(兼容并包、繁荣与开放)。
(2)变化:风格上保守,古朴、淡雅、自然;素雅、质朴;品种更加丰富;式样美观。
解释:重文轻武政策推行;经济发展提供的条件(经济角度表述,如: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达)。
(3)强调礼制(等级);注重传承与发展;兼收并蓄。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初唐服饰形制沿袭隋朝,变化不大”及所学知识可得,传承中创新;根据材料“ 后来先后受西域、高昌、龟兹、波斯、吐蕃等地影响”可得,受外国或民族地区影响;根据材料“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可得,具有等级色彩;根据材料“唐代贵族女子的衣着将飞禽、走兽等图案结合于一身,色彩鲜明对比”可得,色彩艳丽(色彩鲜明对比);根据材料“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可得,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时代风貌: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通过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出,这背后肯定有民族之间的不断交流交融,同时出现国内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社会风气开明开放(兼容并包、繁荣与开放)。
(2)变化:根据材料“宋代服装从总体上看是保守的,官服崇尚古朴、典雅、自然,而民服则是素雅、质朴”可得,风格上保守,古朴、淡雅、自然;根据材料“与前代服装相比,品种愈加丰富”可得,品种更加丰富;根据材料“式样愈加美观”可得,式样美观。解释: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政策推行的朝代,文人风气比较浓厚,所以出现风格上保守,古朴、淡雅、自然的特点;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所以出现衣服品种更加丰富,式样美观,经济发展提供的条件。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中 “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
2024统编七下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60+答题技巧)
考查范围:七年级下全册
一、概括归纳总结类材料综合题答题技巧
1、题型特点
概括材料类综合题是紧扣给出的史学材料作答的中考历史题型,也是最为常见的综合题型,在综合题部分,这类题型可以占到1/3甚至1/2的分值。通常以“根据材料X,概括/归纳/总结……”“根据材料X并结合所学,概括/归纳/总结……”这样的设问出现,主要考察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进行提炼概括的能力。
考试出题注重灵活性,强调对知识的分析运用。立意教材,又远离教材。注重考查历史主体知识和核心内容,突出考查学科基本方法和核心能力,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深层次把握历史的线索和整体知识架构。
2、答题技巧
做概括材料类综合题的步骤主要有以下三步:
1.读:带着问题看材料:先看题头明确本题主题;带着问题看材料,针对性找出材料中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国家、朝代、文献(包括引文出处)】问题词、答案来源词、答案方式词、分值(答几条)
2.找: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语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思考。
3.答:组织答案时需要注意紧扣题意、概括材料,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能脱离材料,随意发挥。尤其注意,以“根据材料X,概括/归纳/总结……”这种设问,基本答案从材料中概括,以“根据材料X并结合所学,概括/归纳/总结……”为设问,答案则既要概括材料,也要结合所学。写答案要做到:①序号化(序号明确、点数清晰);②段落化(一句一段、短句呈现);③层次化(分层作答、思路清晰);④要点化(围绕问题、要点突出)
二、材料分析题专练60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九年,唐太宗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美女古玩满院,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停地搜刮百姓,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亲眼目睹,因此日夜勤政,只希望天下清静,使得太平无事。所以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摘编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灭亡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与隋朝灭亡的关联。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写出其诞生的标志。
材料三 胡服服饰盛行与初唐、盛唐时期少数民族大量涌入或定居有关,各种穿着的服饰必然影响唐代的社会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氛围中,男人们由于战争和武备的需要,率先使用胡服服饰,使胡服服饰在唐代社会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两京、大都市中的皇亲国戚无不竞相模仿,上行下效,胡服、胡妆便成为时世风尚,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之特有现象。
——摘编自程旭《唐韵胡风》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朝胡服服饰成为时尚的原因。
材料四 古代中日之间的交往以隋唐时期为最盛,中国文化全面地东传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第一次遣隋使是在日本圣德太子第一次征讨新罗中派出的,时当推古天皇八年(600年)。30年之后的630年,日本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直到最后一批838年,经过了238年的漫长时间。此间,一方面,留学生和学问僧大规模地输入大唐文化,日本民族对于大唐的仰慕,已达极点,不仅文物典章照搬中国,而且对于中国生产的物品也非常喜爱,大量唐货进入日本;另一方面,日本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开始进入独立的本土文化发展阶段。
——摘编自徐跃勤《日本“遣隋唐使”动机探析》
(4)以下表述能从材料四中得出的,请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填“错误”;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填“未涉及”。
A.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全面东传的时期。
B.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C.相互学习是古代中日交往的一大特点。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遣唐使对日本的作用。
材料五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当时,中国与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亚非地区的70多个国家都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摘编自百度百科
(6)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7)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朝时期的阶段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 唐朝
政治 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柏杨《中国人史纲》 “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 贞观治道》
经济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唐·诗人·皮日休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张孝祥《湖湘以竹车激水诗序》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和唐朝在政治、经济方面的重大举措(或出现的史实)。
材料二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救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和措施,并举出唐朝的一个事例加以印证。
【答案】(1)政治方面:隋朝——科举制度;唐朝——贞观之治
经济方面:隋朝——大运河;唐朝——筒车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献通考》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代国计的富足是后世所公认的。
——摘编自王寿南《隋唐史》
据《通典》所说,隋初大量农民在土地被兼并以后成为豪室的私附,大土地所有制发达。人民的租税和徭役负担仍较重,并非“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
——摘编自齐陈骏《关于评价隋文帝杨坚和“开皇之治”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隋代全国耕地面积、全国户数、官仓储备的几组数据
项目 数据 出处
全国耕地面积 开皇九年(589年)1940余万顷;大业五年(609年)5585万余顷 《通典·食货》
全国户数 开皇元年(581年)400余万户;大业五年(609年)890余万户
官仓储备 隋炀帝时,洛阳附近的洛口仓及回洛仓,共有3300个地窖,每窖所储粮食多达8000石,合计2600余万石。 《文献通考》
材料三 永泰公主(武则天孙女)墓中有一幅壁画《宫女图》。《宫女图》中的人物为九位宫女,她们体态丰腴,曲线柔美,尤其是皇家女性的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除两人穿男士袍衫外,其余皆为短襦长裙,构图韵雅和谐,描绘细致传神,展现出唐代画师卓越的空间构思才智和惊人的艺术造型功力。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两位学者对隋代的评价,并指出造成这种评价差异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找出两项证据印证材料一中王寿南对隋代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该材料对研究大唐盛世有何史料价值。
4.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工程 意义非凡】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工具创新 技艺发达】
材料二
【民族交往 和同一家】
材料三
图4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繁华殆尽 急转直下】
材料四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节选
(1)材料一中“此河”指的是什么?我们淮安被誉为“运河之都”,请问此河的哪一段经过淮安?
(2)请从左到右分别写出材料二中生产工具和陶器的名称。
(3)材料三中的《步辇图》反映了该民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什么史实?该民族是我国今天的哪一民族?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诗中的惨状是由哪一事件造成的?这一事件给唐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5.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的辉煌时代,是中国令人振奋的一段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工程】
材料一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翻译:国家的水路运输粮食,都要依靠隋朝大运河)
【制度和文化】
材料二 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一支独秀……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桂花《科举与唐诗的繁荣》
【对外交往】
材料三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1)结合所学,分别写出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地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唐朝有很多著名诗人,请举出一位著名诗人。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科举制度在唐朝时完备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中外交流出现盛况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唐朝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4)综合上述材料,隋唐时期的强盛可以给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哪些启示?
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隋唐时期历史为主题展开探究,请你参与活动。
任务一:走进历史,了解社会和谐。
【经济的和谐】
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卷八
(1)材料一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是谁?
【君民的和谐】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皇帝为君之道的核心是什么?
【民族的和谐】
材料三:唐太宗时,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中国历史》七下
(3)材料三中的“……”处省略的人物是谁?
【国家与国家的和谐】
材料四:大唐国者,法式(法度、法则)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践行对大唐国认识的举措是什么?请再举出唐朝与周边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一个典型事例。
任务二:关注现实,为创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材料二 “大业三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或即进士科之始。”
材料三 (如下图)
材料四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帐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汴水》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他”开创的“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指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进士科”的创设有何标志性意义?
(3)材料三所示是我国古代的哪项伟大工程?当时统治者开通这一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三图中的A、B、C分别是当时的哪个城市??
(5)对于材料四中两首古诗所表达的观点,你比较赞同哪一首?并请说出你的理由。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 唐代
政治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摘自《贞观政要》
经济
材料二 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更为积极的表现是文化的相互影响……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由外向内——周边向隋唐的互动、辐射,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发展方面的举措(或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隋唐时期“由内向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世系表(局部)
材料二 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宝”,以表示自己深受神佑,能文能武,能圣能神。这反映了他在思想上已丧失了政治警惕,认为可以无忧无虑地把自己的统治继续下去。他最信任的,也是他为皇朝培养的几个掘墓人,从742年起,先后登场了。李林甫、安禄山、高力士等人的登场,就是朝政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的重要标志。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材料一中隋朝、唐朝建立时分别定都在哪里?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唐太宗与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治世、盛世局面,分别是什么?世系表中“□”处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谁?
(3)据材料二分析,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的原因有哪些?
10.【从大运河看隋朝的繁荣】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成为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以前,淮河以南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显富庶。隋朝建立后,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发展经济。隋炀帝时国家财力充盈,遂下令开凿运河。
——摘编自袁刚《隋炀帝传》
材料二: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同时,长期的分裂阻断南北社会政治经济的交流,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加强联系。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三:隋朝大运河建设中充分利用之前留下的河道,并依据自然水道疏浚而成,运用智慧和科技的力量,解决了面临的地形高差、水源控制等诸多难题,仅仅六年时间就全部完工。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大运河开凿的背景?
材料四:运河通航后,沿运河两岸兴起了杭州、扬州等商业都市,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这些城市不仅是一方繁盛都市,而且也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之所。
——张强《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
材料五:隋唐以后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南北分离的局面使得大运河成为了维系帝国统治和国防安全的大动脉。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将南方的粮食、赋税等输送到北方,为都城供给“养分”,运河因此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方面的功能,然而其军事上的重要性并未因此而降低,反而有所提升。
——侯杨方、陈熙《千年运河:中华帝国的军事大动脉》
材料六:大运河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文明,作为科举时期最重要、最便利的交通方式,对人才流动、沿河贡院及沿河家族发展都有着巨大影响。
——吴士昌《三元及第:家国之梦与大运河文明传承》
(2)依据材料四、五、六,概括大运河开凿的作用?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左部四名女乐伎,自右而左一次弹筝、拍板、奏竖箜篌、吹笙; 中部绘男女舞伎相对而舞; 右部五名男乐伎,自左而右依次奏竖箜篌、弹曲项琵琶、吹排箫、击小铜钹、吹筚篥。
——绘于韩休(开元二十八年去世)墓东壁的《乐舞图》(局部)
材料三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成为世界循环交通的一环。
——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①曲线图中唐朝气温的特点和图②人口变化的趋势,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是研究盛唐历史的第一手还是第二手史料 观察材料二,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
(3)据材料三,指出“唐代文化”的特点,并概括“广州港”的影响力。
(4)综合上述探究,概述唐朝兴盛的原因。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摘自(唐)《贞观政要》
材料二:她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人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105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摘编自《中国人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她”是哪一位统治者。
(3)材料三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以其地置西州,又置安西都护府,留兵以镇之。”
——摘编自《册府元龟》
材料三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那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旧唐书·吐蕃传》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唐太宗为实现“四夷如一家”采取的民族政策。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唐太宗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简述唐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1)识读历史地图,将历史事件等置于特定的时间和具体的空间中,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材料一是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请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这一事件的经过。(要求:描述完整的事情经过,包含关键的时间、地点)
材料二
历史人物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左图这位唐朝高僧曾东渡日本,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 ① 。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在此过程中,……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延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请将材料中序号①处补充完整。结合所学列举唐朝时“中原华夏文明核心”对周边国家产生吸引作用的史实一例。依据材料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政策。
15.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上述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哪一点原因?
【盛世经济】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摘自杜甫《忆昔》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一盛世景象?从生产工具角度分析,导致唐朝“稻米流脂”的技术创新有哪些(列举两例)
(3)诗中这种全盛局面是因什么事件而被打破的?造成这个事件发生的皇帝是谁?
【民族交往】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4)材料三中的“公主”是指谁?“我得尚大唐公主”有什么历史意义?
【对外政策】
材料四: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5)列举材料四中“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和“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6)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提炼一个合适的主题。
(7)综合探究: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唐朝能够兴盛的原因有哪些?(对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借鉴?
16.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材料二 观察图1和图2
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入藏; 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境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农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7.【唐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时,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往来,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友人前往长安。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1)指出材料一中两种钱币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2)依据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印证材料二中画线部分的观点。(任列举两例进行印证)
18.某班准备按照“确定历史人物—收集材料—评价”的步骤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同学们确定的研究主题为历史人物唐太宗。以下表格展示的是该班不同小组的研究经过与成果。
历史人物 材料收集 评价
唐太宗 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蒂赞普松赞干布。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唐太宗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参考上述研究步骤,请你选取本学期所学的其他历史人物一名,开展研究活动,完成下列表格。(要求:史实准确,评价合理,史实与评价相符)
历史人物 主要事迹史实(2个) 评价(1-2个)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而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吏充实到官府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谢兰荣主编《中外教育简史》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编者注:比喻他人进入自己的掌握之中)矣!”……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唐太宗用什么办法使“天下英雄入吾毂中”?他是怎样进一步完善这一“长策”的?结合所学指出该制度有何意义?
(3)古代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人用人制度,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20.隋唐这个时代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第之设,草泽(普通百姓)望之起家,簪绂(世家大族)望之继世”。
——唐王定保《唐摭言》
(1)材料一“科第之设”指哪一选官制度?该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有何影响?
材料二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2)材料二体现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他统治期间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
材料三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陈陶《陇西行四首》
(3)材料三中的“贵主”与谁“和亲”?体现了唐朝的何种民族政策?
材料四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那烂陀寺游学。
——部编七下历史教材
(4)材料四中的“他”是唐朝哪位高僧?根据他的口述其弟子记录成哪本书?
(5)综上所述,你认为推动隋唐成为旷古盛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经过工匠们的不懈努力,名瓷名窑已经遍布大半个中国。而汝窑文化起源于河南汝州,汝州文化中的淳朴、自然观念深深地融入汝窑文化中。且宋代帝王、文人士大夫以自然等作为审美的理想追求,影响了汝窑的烧制,为汝窑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材料二 汝瓷经历了晚唐五代的雏形、北宋早期的始烧、北宋中期的发展、北宋晚期的鼎盛,于全代衰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汝窑古籍文献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出现了文化遗失的现象。随着各种污染源的出现,使得汝窑的烧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以上均摘编自刘畅《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汝窑文化保护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汝窑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汝窑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汝窑文化逐渐衰败的原因。
(3)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从文化保护与文化自信的角度,谈谈如何振兴汝窑文化。
22.同学们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主题设计了下列展板,邀请你参与并完成学习任务。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第一篇机构创设 ①西域都护 ②宣政院 ③市舶司 ④澎湖巡检司
第二篇人物实证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步辇图》 马可·波罗像
第三篇史料摘录 它打开了一扇文明之窗,将中国的传统技术传送到了世界各国,将中亚的骏马,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输往中国,你来我往之间新鲜的血液相互交换,一个文化大交流的时代就此开始。 ——摘编自刘岩、王宏斌《图说丝绸之路》
(1)请将第一篇机构名称填入对应空白处。
A“管辖台湾等地”: B“管理西藏地区”:
C“管辖新疆等地”: D“管理海外贸易”:
(2)请你从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图片,说明图中人物能够入选“人物实证”栏目的理由。(多选多答只评第一个)
(3)《图说丝绸之路》的摘录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3.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多维的过程,对改善民生,促进科技发展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描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盛世局面 该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哪一重要政策有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若你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当时哪一农学著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并列举一例唐朝对外交往的例子。
(4)结合材料三到材料四宋朝到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谈谈你的认识。
2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摘自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材料二
材料三 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编自培根《新工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渠”的设计者及历史价值。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历史人物,结合所学知识为其设计一张宣传名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种发明及其各自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民族文化?
25.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摘自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至少2点)
材料二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指出:“这三种东西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材料二中,在“文学上”“改变世界”的发明是什么?材料二中的“第二种”发明何时广泛运用到军事领域?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东南地区)。”
——《宋史》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宋代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经济格局的变化最终何时完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邵庆国主编《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欧洲的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变革的发明是?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发明是?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发明是?(填图中序号)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
27.能够将历史事物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进程中加以考察,是时空观念的重要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初唐服饰形制沿袭隋朝,变化不大。后来先后受西域、高昌、龟兹、波斯、吐蕃等地影响。同时在制度体系上,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唐代贵族女子的衣着将飞禽、走兽等图案结合于一身,色彩鲜明对比,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
——摘编自朱青峰《略论唐代服装的演变和美学内涵》
材料二:宋代服装从总体上看是保守的,官服崇尚古朴、典雅、自然,而民服则是素雅、质朴。与前代服装相比,品种愈加丰富,式样愈加美观。从记载来看,当时北宋首都汴京,仅与服饰有关的行业就有几十种。如果说唐代服装的艺术格调是开阔的、恢宏的,那么宋代服饰则是高雅的,流露出一种清淡的美。
——摘编自金滨《宋代服装评析》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反映的时代风貌。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服装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进行合理解释。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宋时期服饰所蕴含的共同理念。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南方地区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两宋时期农业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变化。
材料二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口大幅度增长,促进了宋代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国外市场的开辟,为当时商业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代商人可以随处开设店铺,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夜市营业时间也允许延长到三更甚至四更……罗盘的发明和海船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宋代海上交通比前代更为发达,海外贸易更加兴盛。
——摘编自涂耀军、张洪春《浅论宋代商业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总结宋朝商业繁盛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宋的经济发展对我们有何启示?
29.【中国古代邮驿事业】
材料一:
①《梦溪笔谈》 据记载(译文):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设立了一种金字牌急递铺,主要用来递转皇帝所下达的紧急军务。据说其传递速度可以达到一天五百里,了解北宋与西夏的战争状况……
材料二:元代对驿道、驿站非常重视,驿站通过驿传来传递消息与文书,以方便政府部门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调度。同时,在元代商业活动中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成为商贾进行交易集散之处。元代驿站对商旅、驿卒和普通人等都提供了交通和住宿方面的帮助。例如,下图驿站是设置的典范之一,那里提供各种交通和生活服务。元代驿站一般都设在交通畅通或集市繁荣的地方,防止不法之徒的侵袭,并维护驿路安装的设备。
——摘编自姜贵民等《元代驿道研究》
②鸡鸣驿遗址 鸡鸣驿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鸡鸣驿村,始建于元代,是中国邮传、军驿的宝贵遗存,是全国现存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古驿站。
(1)依据材料一写出宋代金子牌急递铺的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分析元代驿站的作用。
30.史料实证
图一:“齐铁官印”封泥(西汉初年齐国经营铁业、自设铁官的证据) 图二:北宋“神卫(禁军)左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记”铜印
图一:汉初,诸侯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造成严重威胁。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尽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进行巡视监察。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收回齐国等诸侯国的私铸权,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这些措施,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图二:北宋建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为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后者有统兵权、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1)上述两幅图片中的文物,从史料价值的角度分析,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从史料表现形式的角度分析,属于史料形式中的哪一类?
(2)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有关政策(措施)方面的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3)根据以上图文内容,你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主题一 社会变化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主题二 民族关系
材料五 契丹货币 材料六 西夏文契约 材料七 辽代白釉绿彩鸡冠壶 材料八 辽代褐釉皮囊式瓷鸡冠壶
31.主题一中能够反映宋朝时期科技成就(指南针)的是( )
A.材料一 B.材料二 C.材料三 D.材料四
32.推测材料五和材料六文物最有可能出土的地区,将他们标注在下列地图中。
材料五:
材料六:
(填写图中字母)
33.有同学分析材料七和材料八后发现:早期的鸡冠壶提梁上有一孔,便于系带悬挂于马鞍上携带;后期的鸡冠壶,穿孔式逐渐转变为提梁式,方便农耕时使用。这一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生活方式根本变化
C.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D.制瓷工艺高度发达
34.宋朝对外称自己为“大宋”,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宋朝“大”在哪些方面?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察举制是重“德行”,考试为辅,“德行”关不过,不可能得到州郡举荐;考试是次要的,不过是“量才录用”而已。而隋唐科举取士,则重考试文词。
——摘编自祖慧、龚延明《科举制定义再商榷》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科举制与汉代的察举制有何不同。
材料二: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
年数 榜数 取士总数 年均取士(进士)
唐 290 266 6603 23
宋 320 130 正奏名42588+ 314
特奏名50352
元 98 16 1139(左右榜) 12
——摘编自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二)》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科举取士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样特点的原因。
材料三:科举制的创立和实施,使选士任官大权由朝廷掌握;科举制向中小地主打开了入仕的门路,有效地笼络了广大的中小地主,大大地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为封建国家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了吏治水平,为封建国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调动了全社会研习儒家经典的积极性,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思想的统一。
——摘编自俞启定主编《中国教育简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科举制对政治统治发挥的作用。
36.两宋经济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随着商业需求增长,宵禁和固定市场交易地点被取消,各种店铺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甚至有些店铺“通晓不绝”……由于商业竞争激烈,有的店铺为招揽生意开始以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商品。繁荣的商业不仅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还为政府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商业税成为宋代后期重要的财政来源。
——摘编自杭侃《中华文明传真》
材料二 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方向。这些技术在当时世界造船、航海领域中,都居于领先地位。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四 南宋初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民族矛盾也错综复杂,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绍兴和议”以后,依靠广大军民的浴血奋战,终于挫败了金人的多次进攻,从而保证了南方地区的安全。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南方社会经济继续获得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显著进步,城市和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下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出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及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4)据材料四概括这一经济格局变化的原因。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初,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贸易活动日益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以致宋王朝从一建国便面临着货币供给不足……铁钱既笨重难携以致远,又因私铸多而流通受阻……当地一些既有信用、又有大量财富的巨富豪商,为……(纸币)在成都的最初发行提供了信用基础。
——摘编自《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它们改变了世界的历史:第一项发明是在文字交流方面,第二项发明是在进行战争方面,而第三项则是在辨别方位方面。就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和力量而言,没有哪一个王国、哪一个宗教或者哲学能够与这三大发明相比。
——摘编自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
(1)根据材料一,说出北宋时发明的纸币叫什么?它最早出现于什么地区?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哪一朝代时海上交通范围有了更大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3)指出材料三中培根所说的第一项发明(两宋时期的科技成果)的名称,第二项发明经过什么人传到欧洲?
38.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
材料一 在中国的古港中,泉州港是一个后起之秀。秦汉时期,今泉州一带是中原人士眼中的蛮荒之地。直到晋代,由于中原战乱,衣冠南渡,福建才迎来第一次移民高峰。唐末至五代,由于北方战乱,福建迎来了第二次移民高峰。人口的激增,以及相对安定的环境,使得福建后来居上,到宋朝,泉州开始成为一处重要的海港。
——何书彬《泉州申遗成功:开满刺桐花的小城,曾是世界的十字路口》
材料二
1987年,南宋沉船“南海一号”在广东省阳江市被发现,沉船出水最多的是瓷器,以泉州德化窑青白瓷为主。相当一部分瓷器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专家推测可能是外国人“来样定做”,如棱角分明的酒壶、喇叭口大碗、首饰盒等。
——依据孟原召《宋元时期泉州沿海地区瓷器的外销》等
材料三 以下是2021年泉州申遗项目的22个遗产点中的部分遗产点
①市舶司遗址北宋政府于1087年在泉州设置 ②德化窑址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的杰出代表 ③石湖码头宋元时期的外港码头 ④清净寺宋元时期,大量阿拉伯人聚居在此
⑤顺济桥南宋修建,是连接泉州商业区的通道 ⑥南外宗正司南宋对迁居泉州的皇族进行管理的机构 ⑦冶铁业遗址生产规模大,产品大量外销 ⑧开元寺宋朝泉州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泉州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港的“后起之秀”?
(2)依据材料二的图文材料,概括泉州对外贸易的特点。
(3)运用材料三中的相关资料,仿照表格中的示例,完成下表。(在答题纸字母A处和B处填写主题,C处填写序号)
主题 示例:海洋贸易的管理 A B 包容的文化态度
序号 示例:①⑥ ②⑦ ③⑤ C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泉州申遗的认识。
39.【文学中的历史】
材料一 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 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间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杭州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并说说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40.唐宋时期中国诗词发展到达高峰,唐诗宋词也是研究唐宋历史的重要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虞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人散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熏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
——【宋】仲殊《望江南》
材料二 唐太宗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采学识……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活更加繁荣,为可以歌唱的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词在宋代文坛上遂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互辉映。唐宋时期中国诗文发展到达高峰。
——摘编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材料三
(补充:红色表示诗人、词人的主要分布地。唐代诗人总计2712人,宋代词人总计9215人)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首诗,说明其描述的社会景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诗词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唐宋时期诗词高度发展的主要原因。
(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幅地图,指出唐朝到宋朝时期诗人(词人)分布出现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 清朝
政治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代史学家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外交 他是登州卫(今山东蓬莱)人,青年时立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志,中年时率领“戚家军”,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复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和清朝在政治、外交方面的重大举措(或事件)。
材料二 雍正皇帝指出:“从俗从宜”,“各安其习”。强调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形式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摘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清朝在西藏地区“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的具体表现。综合两则材料,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42.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管理】
材料一
①郡县制度②刺史制度③三省六部制④八股取士⑤行省制度⑥取消中书省,设“三司”⑦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⑧设军机处
(1)从材料一的表中,找出明朝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
【治国之道】
材料二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2)根据材料二、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安邦之策】
材料三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3)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43.处理好民族关系,维护好国家统一历来是各朝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图一、图二、归纳古代民族交往的两种主要方式。
材料二 元朝、清朝都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它们统治时期,都设置了机构,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
(2)请根据所学知识,完善下表的内容;
元朝 清朝
东南 设置①___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北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辖西域的军政事务。 设置②____,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西南 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对西藏地区进行管辖。 设置③____,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材料三
(3)根据以上图片信息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明清时期我国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重大历史事件。
44.某历史学习小组以“中国名片”为主题进行了一次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任务一【品读名作———解析历史】
(1)填写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线索。
(2)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请写出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写的历史事件名称,并评述这一事件对唐朝产生的影响。
任务二【欣赏艺术———领略美学】
(3)书法和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图一图二中的任何一幅图片作简要的介绍。
(4)综合以上探究,围绕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你的建议。(至少两点)
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对外政策。
材料二 在十五世纪,中国皇帝发动了七次大规模的远洋探险,远航船队历经东南亚、印度、波斯湾和东非的多个港口。
——摘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中“七次大规模的远洋探险”具体是指哪一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三 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只许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阐述清朝这一对外政策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我国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谈谈这对今天我们国家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46.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君主专制就本质而言非常原始,却与一个受过教育的现代官僚队伍(文官)并存。
——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
(1)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受过教育的官僚队伍”是通过什么制度形成的?这种制度正式创立于何时?有何意义?
材料二 秦汉中央实行丞相制度,秦朝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首。……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加强皇权,分散相权,以便建立能为皇帝所控制的中央决策系统的措施。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实行什么制度以“加强皇权”?为了稳固政权,宋朝又实行什么政策?
材料三 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期间经历一个过程,……洪武十三年正月,复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三中朱元璋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什么?
材料四 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4)材料四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
(5)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47.“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巩固篇】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指哪一制度?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边疆治理篇】
材料二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摘编自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写出元朝、清朝在西藏地区“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家国情怀篇】
材料三 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摘编自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3)材料三中“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由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的朝代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非常活跃。与日本交往的事件有鉴真东渡;与天竺的交往事件是①_ 明朝的对外关系有战有和。体现和平交往的事件是②______;体现战争冲突的事件是戚继光抗倭。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受到侵犯,危及自身统治,于是采取了③ 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 易。
材料二
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的敕谕(局部)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禺。——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请将上图中的①②③处补充完整并指出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
(2)从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角度看,材料二中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的敕谕属于哪一史料类型? 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朝实行此对外政策的影响。
49.经济发展是国家强盛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②处经济发展指数上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754—960年农业经济发展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宋室南渡以后,南宋政府不断劝谕农民广种春麦,或频下劝种麦的诏令,自东汉末年开始到南宋,南迁的北方人带着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来到南方,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唐朝时期,南方的教育水平开始有明显的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上,南方渐渐超过北方。
——摘编自周方高、宋惠聪《略论宋代农业技术推广》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作用。
材料三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3亿6000万。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分析促使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因素。
材料四 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同时,长途贸易和大宗贸易活动异常活跃,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经济与社会生活》
(4)根据材料四概括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
50.中外交流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图
材料三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馈赠当地的国王或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四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列举两个唐朝对外交往的具体事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名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郑和远航最远到达哪里?
(4)根据材料四,说明以乾隆帝为代表的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上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认识。
51.中国古代都城经历了从“长安时代”到北京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都长安平面图
材料二
材料三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1)材料一中的信息能反映唐朝社会发展的哪些阶段特征?请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体现这些特征的史实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北宋东京商业布局的变化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唐、宋、明三朝的都城中的皇城位置有何相似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哪一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都城以“北京时代”取代“长安时代”,应与经济格局的哪一变动有关?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中国服饰、节日、书法、饮食等都漂洋过海传到周边国家。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材料三: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的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摘自义务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用史实说明材料一所述内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53.中国古代王朝通过行政区划对地方实施有效管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河流河道多变,而山脉则呈总体稳定的特征。“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入”是中国历史上两种重要的行政区域划分原则。“形便”即易守难攻,按照地形划分行政边界,虽然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管理,但却容易造成凭险割据的问题。因此,便出现了与之相对的“犬牙相入”原则,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犬牙相入”原则历史悠久。
——摘编自赵彪《中国省级行政区划设置的时空演化特征及现实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央政府依据“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入”原则划分行政区域的目的。
材料二 开皇九年至十二年广东地区政区变动情况表
新立州级政区 循州、潮州、端州 隋初首先设置了两个州,使得粤东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域,加强了粤东地区的政区力量。其次减少粤西与粤北的县级政区,削减俚獠(岭南土著人群)酋帅的力量,将之前山头林立,豪族复杂的情况进行清理。第三在沿海和南岭增加县级政区,保证海路交通,加强对外联系。
新立县级政区 广州南海县、大庾县、新会县;高州吴川县;越州海康县
省并县级政区 番禺、龙川、新招、化穆、安乐、崇德、招兴、崇化、安怀、新夷、化召、怀集等
——摘编自李鹏《隋代广东地区政区地理研究——以羁縻式正州为中心的考察》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王朝对广东地区政区改革的措施及效果。
材料三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
——摘编自广东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广东年鉴2019》
(3)根据材料三,指出广东省区域轮廓基本形成的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元到清代,中央政府对广东地区调整行政区划的意义。
5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政治上的连续性在疆域上表现持续的稳定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不断的接触、混杂和融合,不断出现的分裂和消亡,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中国古代文明在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连续性以及多民族统一和联合的趋势及疆域范围,也受到客观条件,即地理环境的影响。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哪幅图片对应的朝代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图一A处在元朝由哪一机构直接统辖?清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在图二B、C两处分别设置什么机构?
(2)根据材料二,“政治上的连续性”在疆域上的表现是什么?在疆域确定过程中,影响其变化的客观条件是什么?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5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疏浚汉代开凿的关中漕渠并改称广通渠,又改建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然后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相继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河。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建成,西起京师长安,北通涿郡,南达余杭,全长五千余里。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条件和影响。
材料二 马球运动在盛唐时期非常流行,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甚至宫廷妇女都参与其中。唐与吐蕃、突厥首领会盟时组织马球比赛。日本遣唐使把马球的玩法带回了日本。马球运动这项强健体魄、开放心胸的运动,是当时社会和平、富足的体现,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吴建华《从马球文化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盛唐的自信》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马球运动的特点。分析马球运动在盛唐时期流行的原因,并列举一例“盛唐气象”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材料三 宋元时期中外医药交流情况
朝代 交流情况
宋代 宋朝先后赠送《太平圣惠方》《神医普救方》《太平御览》给高丽(今朝鲜)使节。宋政府派使团前往高丽,带去100多种药材,包括牛黄、麝香等珍贵名药。
宋代经市舶司由大食商人运往欧、亚、非等地的中国药材将近60种,包括人参、茯苓、肉桂等多种植物药及朱砂、雄黄等矿物药。
元代 伊斯兰教徒拉施德非常重视中国医学,主译了波斯文中国医学丛书《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加强了中国医学在阿拉伯地区的影响。
忽必烈时期为满足“西域侍卫亲军”的医疗需要,设置了一系列专门机构,推广、发展民族医药,促进了民族医药和阿拉伯医药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3)依据材料三,归纳宋元时期中外医药交流的主要方式。列举一例明朝的医药学著作并分析其影响。
(4)请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任选一则,谈谈你对该材料所呈现主题的认识。
56.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中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材料三:
(1)材料一中“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2)根据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在国策上鼓励海外贸易,为此设置了什么机构进行管理?写出一个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5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图1、图2是清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见证,请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概括清代治理边疆地区的特点。并举两例史实加以说明。
58.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斗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局部):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交流?据此并结合所学推断,唐太宗奉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以元朝为例,分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体现?它体现了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与哪一地区的关系?雍正时期,湖南地区的政治建制有何变化?综上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59.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其建筑风格和构造方法也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和赞誉。
材料一
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 北京故宫 天坛
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制度的初创和形制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各代的礼制、宗教、科技、教育等建筑学成就,是佛教、道教、儒教三教的源头和三教集大成之地。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记录了明清两代的宫廷历史。它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和建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保存了中国古代皇家祭祀的习俗和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典范,在设计和布局上充满了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在梁架上,建造富有装饰效果的斗拱,用来减少横梁与立柱交接点的剪力。在平面布置上,中国建筑一般由若干座个体建筑和一些回廊、围墙之类组成,并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这种建筑组群,在艺术效果上和欧洲建筑有着一些根本的区别。
——摘编自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价值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
(3)请再选择一处上述材料之外你熟悉的中国古代建筑,具体说明其历史文化价值。
6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是诗歌的繁荣时代,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出处 节选诗句
《登观音台望城》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寄汴州令狐相公》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寄胡饼与杨万州》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送崔致远西游将还》 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
《正月十五夜灯诗》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摘编自《以诗证史—从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的时代气象。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气象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明清世情小说继承了宋、元话本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家们对世俗社会十分关注。在作品中,反映了他们的思想与情绪,塑造了一批市井人物形象,为文学史画廊增添了新的内容。如《拍案惊奇》卷一写到了苏州客商张乘运等专一做海外生意,“……中国货物,拿到那边,一倍就有三倍价。换了那边货物,带到中国,也是如此。”
——摘编自《明清小说与明清江苏经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时代背景。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统编七下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60+答题技巧)全册(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