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阳市第十三中学校三模考试
历 史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商王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 除了占卜,还要征求大臣、民众的意见;西周王朝遇到重大问题时,也要向平民“国人”征求意见。可见这一时期( )
A.君主权力受到很大限制 B.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C.有一定的民主风气遗存 D.君主权威始终至高无上
2.观察图片,其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军事力量的强大 B.手工技艺的发展 C.农业生产的进步 D.商品经济的繁荣
3.在汉文帝时期,贾谊就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后来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这些主张的目的是( )
A.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彻底强化中央集权 C.维护诸侯切身利益 D.继续休养生息政策
4.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这体现了唐朝( )
A.经济发展 B.包容开放 C.制度完善 D.文化昌盛
5.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太湖流域也相对集中;到北宋终于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南方各地的政治人物,如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等。与之相关的是( )
A.君主集权强化 B.政治重心南移 C.中外交往频繁 D.南方经济发展
6.它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和历史城市符号,充分反映了北宋开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世界影响,西方汉学家常喜欢从它入手来形象地解读古代中国。它是( )
A. B.
C. D.
7.故宫很多建筑的名称,都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天安门、太和殿等,这些字所代表的意义是“中正”“仁和”,突出了( )
A.君主集权的强化 B.传统的儒家理念 C.对国家和平的向往 D.对民族和睦的期待
8.明朝后期,灾荒频发,严重威胁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当时的科技工作者高度关注此类问题,并在相关著述中论述荒政,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相关方案出现在( )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9.根据图示及相关文字,导致相关局面的原因是( )
清代币制是银钱并用,民间日常交换多用铜钱,而缴纳赋税却需要换成白银。银贵钱贱导致农民的实际负担加重而日益贫困,也对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造成了破坏,加深了清廷的统治危机。
A.鸦片走私 B.虎门销烟 C.鸦片战争 D.《南京条约》签订
10.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促进了思想解放 B.传播了民主观念 C.批判了封建礼教 D.有一定的局限性
11.根据表格,此会议( )
会议前 会议后
领导人为“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 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
“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 “我们就懂得娶自己想问题”
A.确立了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B.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是党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点 D.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12.国民党主力深陷山东、陕北两个战场,魯西南、豫皖苏直至大别山区兵力空虚,形成两头强中间弱的不利战略态势。党中央因此做出重要部署,实现相关部署的是( )
A.叶挺独立团 B.新四军 C.晋冀鲁豫解放军 D.东北野战军
13.“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与此成果相关的功臣是( )
A.黄继光 B.邓稼先 C.杨利伟 D.屠呦呦
14.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制定核安全、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成功举办了G20领导人杭州峰会等。这说明当今中国( )
A.是推动联合国发展的重要力量 B.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C.已然是亚太诸国最大贸易伙伴 D.主宰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5.11世纪以来,伴随着威尼斯、佛罗伦萨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博洛尼亚大学率先开展对《民法大全》研究并进行注释,致力于使罗马法与城市法规、封建法相结合,以便为实际的社会生活服务。此举( )
A.适应了城市发展的要求 B.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C.推动罗马法的不断完善 D.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
16.该古代帝国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宗教本位、承上启下、连贯东西”的特点。以下成果与“连贯东西”有关的是( )
A.佛教的传播 B.造纸术的传播 C.马铃薯的传播 D.基督教的传播
17.16世纪,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城市的银行一度成为欧洲的货币汇兑中心。17世纪,荷兰是“海上马车夫”,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强大的经济实力使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贸易的结算中心。导致此变局的根源是( )
A.人文主义传播 B.新航路的开辟 C.三角贸易的开展 D.工业革命的进行
18.它原则上承认了人民主权,首次在一个大国中建立了共和政体,处理了如何制约政府滥用权力的问题,平衡了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确保了政治稳定。与此相关的文件是( )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人权宜言》 D.《拿破仑法典》
19.下表反映了一战后亚洲国家革命出现的一些新气象。这反映了( )
时间 国家 表现
1920年8月 中国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成员有陈独秀、 李达等,陈独秀任书记
1920年 朝鲜 朝鲜劳动共济会作为朝鲜第一个革命的工会组织在汉城(今首尔)成立
1925年 越南 胡志明创立越南背年革命同志会(越南共产党前身)
1920年5月 印度尼西亚 东印度共产主义联盟(1924年6月改名为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成立后,加强了对工农革命运动的领导
A.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逐渐走向了团结与合作
C.十月革命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D.不结盟运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20.轮子是古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但自从人们开始使用内燃机来驱动这些轮子后,它们就迅速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由此人类进入了(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汽车时代 D.信息时代
二、非选择题
21.(6分)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东至渤海、南至江浙的两条“驰道”及连接陕甘蒙的军事设施“直道”。隋唐时期,全国的道路再现繁荣,修建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系统。宋元时期还设有驿站,推动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沟通的重要通道。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等
材料二 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它全长2400多千米,设施完善,每隔25千米左右设一驿站,驿站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此外,从巴比伦开始的驿道有两条,分别通向波斯的波斯波利斯和中亚以及印度。通向中亚的驿道,构成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人教版
(1)根据材料,概括中外道路建设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原因。(4分)
(2)除了材料中的陆路交通,请列举古代社会其他改善交通的事例并分析其影响。(2分)
22.(6分)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位美国驻华记者曾这样记述当时的抗日根据地:“现在,农民们成立了乡、县参议会,参议会都被赋予权力,能解决有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这些都是农民们自孩提时代起就一直面临的问题。农民们第一次进入政府机构,并且发现自己具有不容置疑的管理能力和从未显露的才华。”
(1)根据材料一,从示意图中任选出两件事情,阐述相关变化并分析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其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此举有何作用?(2分)
(3)综上探究,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近代革命不断胜利的法宝是什么?(1分)
23.(6分)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国际舞台上,塑造和传播新中国的形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和艰巨的任务,必须开辟新的形象塑造空间和展现舞台,其逻辑思路自然而然导向了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亚非国际社会。
材料二 美国要把这次会议开成反共、反华的会议,但结果正相反:周恩来使各国了解了新中国,取得了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的亚非国家团结自主的胜利结果。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不只是我国自身的发展,也要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的快车,注重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共同推进,努力打造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外交政策的突破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相关会议名称,并分析周恩来是如何促成“亚非国家团结自主”的。(3分)
(3)综上探究,概括我国外交政策的着眼点。(1分)
24.(6分)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9世纪后半叶 政府将纺织行业实行的工厂法推广到其他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问题,逐步成为工厂法关注的新目标
1867年 出台法案,将监管作坊的权力赋予地方政府任命的卫生官出台法案明确规定,童工每周必须上学,并接受10小时教育
1871年 作坊监管权从地方政府转移到中央政府手中,同时,工厂视察员也肩负起监管作坊的职责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政府在多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循序渐进地颁布了一系列工厂法,对女工、童工以及青工的工作时间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到19世纪末,无论在覆盖范围上还是在法案内容上,英国工厂立法,在推广中走向完善,这为以后新的工厂立法出台以及福利国家兴起提供了前提。
——摘编自刘金源《19世纪后半叶英国工厂立法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英国完善工厂管理进程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完善工厂管理的影响。(2分)
(3)综上探究,就国家的现代化生产管理写出你的一点建议。(1分)
25.(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中出现的观点,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0-120字)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它似乎又是现代化的开始。战后西方开始更新自己,从而改变了西方世界发展的方向。更新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当西方在背离“现代”的时候,世界其他地方则在走向现代化,就许多地区而言,现代化好像才刚刚拉开帷幕。
——摘编自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20世纪与现代化》
历史答案
1.C【解析】根据“征求意见”等关键词,可知体现了民主色彩。商周是奴隶社会,因此这种民主色彩应该是原始社会遗存。A、B、D题干中并无体现。
2.B【解析】图中分别为武器、农具、钱币,都体现了铸造工艺,故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第一幅图反映了A,第二幅图反映了C,第三幅图反映了D。
3.B【解析】根据题干“少其力”“推恩分子弟”,并结合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庞大、威胁中央的史实,可得出答案。A、C、D与题干不符。
4.B【解析】根据题干,唐朝放宽了科举考试、婚姻对不同民族和外来国家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A、D与题意不符,C不明显。
5.D【解析】根据材料,政治人物出身从以北方为主到以江南地区为主,反映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对国家政治文化的影响。A、B、C与题意不符。
6.C【解析】根据题干中“北宋开封”可断定答案为C《淌明上河图》。A、B为洛阳的文化符号,D为安阳的文化符号。
7.B【解析】“中正”“仁和”与儒家理念是一致的。A、C、D不能完全体现。
8.C【解析】根据题干“明朝后期”“农业”可得,出答案。B虽然是农学著作,但不是明朝的。A、B不是明朝的,D是医学著作。
9.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且时间节点为1794-1838年,为虎门销烟之前,可得出答案。B、C、D时间不符,可排除。
10.D【解析】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等,但存在对东西方文化过度肯定或否定的偏向,这是其不足。A、B、C是其积极影响,但不符合题意。
11.C【解析】根据题干,其反映的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A为中共二大,B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D为中共七大。
12.C【解析】根据题干,其反映的是挺进大别山,相关部队是刘邓大军,即晋冀鲁豫解放军。A为国民大革命时期,B为抗日战争时期,D为解放战争时期,参加的有辽沈、平津战役。
13.B【解析】根据题干,其反映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相关人物是两弹元勋邓稼先。A为抗美援朝时期功臣,C为航天事业英模,D为医学楷模。
14.B【解析】根据题干,其反映了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具体表现。题干中未体现A中联合国内容, C材料中未体现,D绝对化。
15.A【解析】根据题干,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教育的相应变化。B、D时期不对,C与题干无关。
16.B【解析】根据题干,该帝国是阿拉伯帝国,“连贯东西”反映了其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造纸术的传播符合题意。A、D宗教与阿拉伯帝国无关,C为新航路开辟的结果。
17.B【解析】根据题干,意大利的商业地位被大西洋沿岸的荷兰取代,这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A与题干无关,C、D与相关国家不符。
18.B【解析】根据题干“首次”“大国”“共和”可知是美国,结合“制约”“平衡”可知是三权分立,相关的是1787年宪法。A、C、D为英因和法国的,与美国无关。
19.C【解析】根据题干,其反映了一战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兴起,这来自十月革命的影响。A本身错误,B、D与题干无关。
20.C【解析】根据题干,其描述的是汽车的发明。
21.(1)政府主导:以都城为中心:辐射四方;距离绵长;设有驿站;连接欧亚;与丝绸之路相合;等等。符合题意两点即可,2分。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大;统治者重视;受中外交流频繁的推动。符合题意两条即可,2分。(2)如:战国时期开凿的鸿沟,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境内,系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秦始皇时期开凿灵渠,促进了岭南的统一。隋朝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借助海船,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七下西洋。事例1分,影响1分,共2分。
【解析】第(1)问,结合以“咸阳为中心”“帝国行政中心”可知以都城为中心、辐射四方;通过“东至渤海、南至江浙”“2400多千米”可知距离绵长;两则材料都提及驿站、丝绸之路可得出都有驿站、与丝路相合:结合“中西沟通”“波斯、中亚、印度”可知连接欧亚。分析原因,结合“秦朝”“唐朝”“元朝”“波斯帝国”可知国家统一、国力强大、统治者重视等因素;结合“丝绸之路”可知中外交流的刺激。第(2)问,史实正确,表述完整即可。
22.(1)变化:如③④,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打土豪分田地)到“减租减息”。2分。原因:全民族抗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1分。(2)根据地民主建设。1分。有利于团结人民,取得抗战胜利,也为后来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经验。符合题意一条即可,1分。(3)团结民众;从人民利益出发;顺应国情变化;等等。符合题意一条即可,1分。
【解析】第(1)问,可结合①③、②③、③④、④⑤来进行回答,体现党的土地政策根据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变化,进而分析相关原因。第(2)问,根据“抗日”“参议会”可知其反映了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此举有利于团结人民,取得抗战胜利,也为后来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经验。结合第(1)(2)问,可得出第(3)问的答案。
23.(1)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亚非国际社会为突破口。1分。中国与亚非国家有共同的遭遇和共同的历史任务;突破美苏主导国际格局的需要。符合题意一条即可,1分。(2)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1分。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化解了其他国家的误会,促进了亚非的团结和会议成功。2分。(3)自身的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等。符合题意一条即可,1分。
【解析】第(1)问,结合“超级大国主导”“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亚非”可得出相关答案。第(2)问,结合“周恩来”“亚非国家团结”可得出相应答案。第(3)问综合前两问可得出相关结论。
24.(1)特点:实施范围逐步扩大;涉及内容越来越丰富;监管工厂的主体多元;政府主导;注重立法引导;持续较久;等等。符合题意三条即可,3分。
(2)影响: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为福利国家兴起提供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推动初等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等等。符合题意两条即可,2分。(3)如:立法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减轻劳动者的负担;增强政府的服务力度;等等。符合题意一条即可,1分。
【解析】第(1)问,根据题干中的“将纺织行业实行的工厂法推广到其他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政府任命”“工厂视察 员”“法案”“19世纪初”到“19世纪后半叶”等可得出相关答案。第(2)问,根据“福利国家”“教育”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相关答案。第(3)问,在前两问探究基础上可得出答案。
25.评分标准
一等(5-6分) ①题目观点明确;②史实运用正确;③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二等(2-4分) ①题目观点较为明确;②史实运用基本正确;③条理较为清晰,语句较为通顺,表述较为完整。
三等(0-1分) ①题目观点不正确;②史实运用不正确;③条理不清晰,语句不通顺,表述不完整。
参考例文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新变化。面对美苏的崛起,西欧国家打破隔阂,走向联合,建立欧共体并发展为欧盟,促进了西欧诸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资本主义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缓和阶级矛盾,促进了经济的腾飞。各国积极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推动了各国的新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此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论述,一种是资本主义发展角度。一种是其他新兴国家的角度(如民族独立、不结盟运动、南南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