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育才高中5月月考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香料、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 新航路开辟后州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 美洲和亚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 掠夺非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 亚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欧洲人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把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联系在了一起,纽带是殖民贸易,A项正确;亚洲此时还不是西方工业品的市场,材料涉及的是欧洲人用白银换取香料等产品,排除B项;殖民扩张是西欧资本的积累的主要途径,掠夺非洲太片面,排除C项;欧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
2. 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
A. 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 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C. 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 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20年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根据题干时间“1522年”及结合所学,此时正处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材料指出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于1529年通过签订条约,明确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才暂时得以平息”,表明该条约的签订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斗争,不体现欧洲均势外交,排除A项;1493年教皇子午线的出台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排除B项;根据所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大力传播牛顿的观点。他曾说:“牛顿的圆规衡量了整个宇宙,揭开了巨大的帷幕,显示出世界的真面目”。这反映了伏尔泰( )
A. 倡导科学理性的时代精神 B. 反对宗教神学的专制统治
C. 推崇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 主张天赋人权的启蒙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牛顿的圆规衡量了整个宇宙,揭开了巨大的帷幕,显示出世界的真面目”及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力学体系第一次把天体的运动和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统一在一个理论体系当中,第一次实现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理论大综合,反映了科学理性的精神,A项正确;“反对宗教神学”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伏尔泰是思想家,要借助牛顿力学体系的成果来认识人类社会的规律,不是推崇牛顿力学体系本身,C项不是题干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主张天赋人权的启蒙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4. 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这表明美国( )
A 南北矛盾更加尖锐 B. 政党政治得到发展
C. 废奴时机已经成熟 D. 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民主政治(19世纪30年代)。据材料“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事件是美北战争前对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当时美国不同力量围绕奴隶制存废问题矛盾不断,推动了奴隶制问题的政治化,促进了废除奴隶制时机的成熟,C项正确;内战是南北矛盾尖锐的顶峰,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政党政治,排除B项; 黑人民权运动兴起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 18世纪80年代,英法两国进行贸易谈判。在谈判中,法方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法国葡萄酒的关税,而英方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玻璃、陶瓷器、金属器和羊毛制品的关税。最后双方签署了条约,达成了各自目标。这一条约( )
A. 维护了英国的技术优势 B. 保护了法国的中小型工业
C. 违背了自由贸易的精神 D. 加速了英法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世纪80年代(英法)。据材料可知,法国的主要目标是传统葡萄酒业,而英国谈判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保护国内玻璃、陶瓷、金属和羊毛制品制造业。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80年代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因此材料中的这些行业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才得到英国政府的保护,因此这一条约维护了英国的技术优势,A项正确;条约只保护了法国的葡萄酒业,而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排除B项;18世纪80年代英国即将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时期是自由主义贸易,排除C项;材料是英法贸易谈判,不属于资本原始积累,排除D项。故选A项。
6. 1871年3月26日,巴黎公社中央委员会在公报中说:“我们热诚希望和解,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想实现联合,以达到我们努力追求的目的。因此,我们曾向反对我们的人开诚布公地伸出友谊之手。”这表明巴黎公社的领导者( )
A. 放弃了暴力斗争的革命方式 B. 尝试以和平的手段实现目标
C. 极力争取农民阶级的支持 D. 积极促进国际工人阶级联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的法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我们曾向反对我们的人开诚布公地伸出友谊之手,说明巴黎公社的领导者尝试与反对派和解,尝试以和平的手段实现目标,B项正确;和解不代表放弃了暴力斗争的革命方式,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反对派的问题,农民阶级不属于巴黎公社的反对者,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反对派的问题,不是国际工人阶级联合,排除D项。故选B项。
7. 1556-1665年是西班牙政治、神学、法律、经济、地理、古典文学等各种著作频出的时代;英国诗人哈勒姆评论说:“菲利普二世治下的西班牙,在学术上远超出伊丽莎白统治下的英国。”这表明当时( )
A. 启蒙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B. 西班牙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 海外扩张开阔了学者研究视野 D. 西欧浪漫主义流派开始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走上大规模殖民扩张道路,人们视野开阔,为文化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西班牙政治、神学、法律、经济、地理、古典文学等各种著作频出,C项正确;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地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西班牙是封建国家,将掠夺所得财富用于维持官僚机构和对外战争,同时贵族、商人将大量钱财用于购买进口商品,其资本主义并未迅速发展,排除B项;18世纪晚期西欧浪漫主义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 《凡尔赛和约》曾被德国人称一种专制独裁或一项奴隶条约。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赔款要求。1926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 )
A. 德国摆脱了凡尔赛体系束缚 B. 世界大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C. 德国成为二战爆发的策源地 D. 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24—1926年(德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的赔款要求,以及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复杂变化和调整,这些变化涉及到大国之间的利益权衡、对德国的态度转变以及对国际秩序的影响,B项正确;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逐渐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933年1月,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在欧洲中部形成的一个战争策源地,排除C项;美国并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美国的放宽政策不能反映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9. 1913年至1920年,欧洲制造业产量下降了23%,美国却增长了22%。1920年,美国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2/3。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美国操纵国联大发横财 B. 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C. 西欧霸权地位逐渐衰落 D.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913年至1920年,欧洲制造业产量下降了23%,美国却增长了22%”信息可以得出,一战期间作为主战场的欧洲在经济发展方面大受影响,又根据材料中的“1920年,美国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2/3”信息可以得出,一战后美国实力迅速上升,这就使得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巨大挑战,综合可知,一战重大后果之一就是西欧霸权地位逐渐衰落了,C项正确;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它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所以“美国操纵国联大发横财”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排除A项;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国”到“多国”这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发生在二战结束以后,仅从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有学者评价1920年前后的苏俄战争时说:“红方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他们获得了对俄罗斯广阔的中部核心地区的控制,还拥有优越的组织能力和毫不留情的雷霆手段。……兵员和给养都是以强制手段从农村征调的。”下列属于这一时期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 将农民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B. 通过粮食税等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C. 采用强制手段推进“农业集体化”
D. 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还拥有优越的组织能力和毫不留情的雷霆手段。……兵员和给养都是以强制手段从农村征调的”可知,这一时期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是余粮收集制,A项正确;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表现,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时间不符,排除C项;指令性计划体制也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特征,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开始到1933年结束。期间,其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了之多,工业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也增加到了53%,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量仅次于美国。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优势 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 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D. 人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37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产量仅此于美国,这体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势,A项正确;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技术创新,排除C项;人民消费水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从15世纪未到19世纪晚期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这一变化根源于( )
A.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 新经济因素的不断发展
C.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D.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亚非地区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本国民族资本主义也有所发展,工人阶级不断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走向大觉醒时代,B项正确;A项不是根源所在,排除A项;启蒙思想只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
A. 导致殖民主义体系崩溃 B. 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
C. 标志亚非民族意识觉醒 D. 改变一战后国际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的亚非。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的印度、中国、埃及和土耳其相继爆发反抗殖民侵略的运动,这些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B项正确;殖民体系的崩溃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在此之前亚非民族意识就已经开始觉醒,排除C项;这些事件并未改变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4. 20世纪30年代,在亚洲,九一八事变后美国仅仅表示了“惊讶”“遗憾”“忧虑”;在欧洲,面对希特勒要求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要求,英法操纵出现“慕尼黑阴谋”;被英法出卖后,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些事实证明( )
A. 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B. 主要国家避战政策加速战争爆发
C. 经济上的困境促使德日加紧扩张 D. 法西斯主义就是世界大战的罪魁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美国的态度,英法对德的态度,苏联的态度等都加剧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B项正确;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属于绥靖政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日本,也没有体现他们的经济困难,排除C项;材料是主要大国逃避责任,不是法西斯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5. 20世纪40年代有观点认为:“剥削印度、缅甸和爪哇的资源,从这些地区拿走所有财富,但从未把教育、体面的生活标准、最低限度的健康需求等东西带给他们——做这些就是储存将带来战争的那种不幸,就是在任何和平体制开始生效之前就否定了其价值。”该观点意在( )
A. 批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亚洲的伤害 B. 反对欧洲列强恢复其在亚洲的殖民统治
C. 强调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亚洲贫困 D. 鼓励被压迫的亚洲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据题意可知,该观点认为对于东南亚地区的剥削会加剧这些地区的社会矛盾,从而引发新的混乱。所以结合所学可推知,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反对欧洲的殖民统治秩序重回东南亚,B项正确;随着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宣告瓦解,排除A项;这一观点是在反对欧洲的殖民统治秩序重返亚洲,而不是强调世界经济发展不平等对亚洲贫困的影响,排除C项;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在鼓励亚洲人民反抗殖民统治,而不是反对法西斯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世俗王权的权威性和国家权威的重要性,17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解放”与“混乱”之后,国家权威、国王的权力在欧洲人看来格外重要,人们普遍接受了君主专制制度,并产生了“王权崇拜”观念。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约号题研究)
材料二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和内在精神是以人生和人心为写照的,强调关注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当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关注个性的培养,而强调人是家族的一员,且有浓重的“成员”意识。因此,中国传统人学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这也强化了内圣之学、道德修养和伦常思想。而西方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更强调人与环境中的人的作用,以求在竞争中实现自我,所以,西方人本主义更重视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
——摘编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前后西欧世俗王权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异同。
【答案】(1)地位变化:由从属于神权到逐步独立于神权
历史意义:有力打击了罗马教会,保护了民族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的民族观念(意识);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解放。(答出三点即可)
(2)同:重视人和人的价值。
异:中国强调社会人格、个人服从于社会,西方强调独立人格、追求人本身的个性解放;中国注重和谐、修己安人,西方注重在竞争中实现自我。
【解析】
【小问1详解】
地位变化:根据材料“人们普遍接受了君主专制制度,并产生了‘王权崇拜’观念”得出由从属于神权到逐步独立于神权。历史意义:根据材料“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力打击了罗马教会,保护了民族利益;根据材料“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世俗王权的权威性和国家权威的重要性”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的民族观念(意识);根据材料“7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解放”与“混乱”之后,国家权威、国王的权力在欧洲人看来格外重要”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解放。
【小问2详解】
同:根据材料“强调关注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得出重视人和人的价值。异: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不关注个性的培养,而强调人是家族的一员,且有浓重的“成员”意识。”得出中国强调社会人格、个人服从于社会;根据材料“西方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西方人本主义更重视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得出西方强调独立人格、追求人本身的个性解放;根据材料“中国传统人学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得出中国注重和谐、修己安人;根据材料“强调人与环境中的人的作用,以求在竞争中实现自我”得出西方注重在竞争中实现自我。
17. “近代工厂之父”阿克莱特
材料一 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17世纪,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引起了毛纺织业者的不满和骚乱。英国议会在1700—1721年间颁布多项法令,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当地技术工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1735年,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此后,兰开夏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
材料二 1732年,阿克莱特出生于兰开夏的贫困家庭。他曾是理发师和假发经销商,后来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69年获得专利。1771年,他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除女工、童工外,还专门招聘了技术工人。他获得大量投资,陆续兴建十多个纺纱厂,创制了统一的工厂标准化管理体系。1790年,他引进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许多企业家向他购买生产纺纱机的许可权或机器,借鉴其成功经验。阿克莱特还曾受封为爵士,当选过德比郡郡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的条件。
(2)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阿克莱特的成功之路。
【答案】(1)条件:英国传统毛纺织业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殖民扩张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印度棉织品的传入刺激了英国国内市场;法律的调整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兰开夏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获取原料;这里的技术工人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为棉纺织业提供了技术基础。
(2)解读: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社会迎来了工业革命的伟大时代,在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阿克莱特抓住工业革命的有利时机,以敏锐的眼光开设工厂,改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最终取得了成功。
【解析】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一中“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可知,英国传统毛纺织业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根据“17世纪,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扩张提供了原料和市场;根据“英国议会在1700—1721年间颁布多项法令,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可知,法律的调整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根据“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可知,兰开夏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获取原料;根据“当地技术工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可知,这里的技术工人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为棉纺织业提供了技术基础。
(2)解读: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出发,把阿克莱特的成功之路置于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之下可得出,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四十年代,是英国社会工业革命时代,在社会大变革的景下,阿克莱特抓住工业革命的有利时机,开设工厂,改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最终取得了成功。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之前保守党长期在英国执政,相当多的重要成员都属于极为富有的阶层,内阁大臣们也多来自工业和商业大家族。保守党人主张纳粹德国应当得到支持,认为它是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向西蔓延的堡垒。在保守党执政下的英国,伦敦的各大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了大量商业信贷,英德贸易使德国获得相当可观的英镑外汇,由此,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当多的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国的生意中赚取了丰厚利润;对他们来说,通过与德国维持良好关系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国家利益。1939年4月,苏联建议成立英法苏三国联盟,民意测验表明84%的英国人赞成该倡议,保守党政府却坚决地拒绝了。
——摘编自(英)桑德拉·哈尔珀琳《现代欧洲的战争与社会变迁》
(1)概括二战爆发之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纳粹德国的政策,并简述其后果。
(2)指出影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德政策的因素。
【答案】(1)政策:支持纳粹德国,将其视为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堡垒;支持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大量商业信贷,鼓励英德贸易。后果:方便纳粹德国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使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加速纳粹侵略势力的崛起。
(2)因素:保守党代表极富有的工商业大家族的利益;保守党敌视苏联布尔什维克主义;很多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将私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解析】
【小问1详解】
政策:根据“保守党人主张纳粹德国应当得到支持,认为它是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向西蔓延的堡垒”得出支持纳粹德国,将其视为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堡垒;根据“在保守党执政下的英国,伦敦的各大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了大量商业信贷,英德贸易使德国获得相当可观的英镑外汇”得出支持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大量商业信贷,鼓励英德贸易。后果:根据“保守党人主张纳粹德国应当得到支持”“苏联建议成立英法苏三国联盟……保守党政府却坚决地拒绝了”得出方便纳粹德国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根据“英德贸易使德国获得相当可观的英镑外汇,由此,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得出使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加速纳粹侵略势力的崛起。
【小问2详解】
因素:根据“使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加速纳粹侵略势力的崛起”得出保守党代表极富有的工商业大家族的利益;根据“保守党人……认为它是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向西蔓延的堡垒”得出保守党敌视苏联布尔什维克主义;根据“相当多的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国的生意中赚取了丰厚利润;对他们来说,通过与德国维持良好关系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国家利益”得出很多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将私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19.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500年-18世纪中后期的欧洲。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要求学生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两则材料给出的不同观点,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首先,对两则材料中观点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一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材料二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其次,结合所学15-18世纪欧洲历史重大史实,分别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进行评析,材料一观点要列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史实进行论证;材料二观点要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等史实进行论证。黄梅育才高中5月月考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香料、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 新航路开辟后州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 美洲和亚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 掠夺非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 亚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
2. 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
A. 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 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C. 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 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3.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大力传播牛顿的观点。他曾说:“牛顿的圆规衡量了整个宇宙,揭开了巨大的帷幕,显示出世界的真面目”。这反映了伏尔泰( )
A. 倡导科学理性的时代精神 B. 反对宗教神学的专制统治
C. 推崇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 主张天赋人权的启蒙思想
4. 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这表明美国( )
A. 南北矛盾更加尖锐 B. 政党政治得到发展
C. 废奴时机已经成熟 D. 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5. 18世纪80年代,英法两国进行贸易谈判。在谈判中,法方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法国葡萄酒的关税,而英方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玻璃、陶瓷器、金属器和羊毛制品的关税。最后双方签署了条约,达成了各自目标。这一条约( )
A. 维护了英国的技术优势 B. 保护了法国的中小型工业
C. 违背了自由贸易的精神 D. 加速了英法资本原始积累
6. 1871年3月26日,巴黎公社中央委员会在公报中说:“我们热诚希望和解,我们满怀喜悦心情想实现联合,以达到我们努力追求的目的。因此,我们曾向反对我们的人开诚布公地伸出友谊之手。”这表明巴黎公社的领导者( )
A. 放弃了暴力斗争的革命方式 B. 尝试以和平的手段实现目标
C. 极力争取农民阶级的支持 D. 积极促进国际工人阶级联合
7. 1556-1665年是西班牙政治、神学、法律、经济、地理、古典文学等各种著作频出的时代;英国诗人哈勒姆评论说:“菲利普二世治下的西班牙,在学术上远超出伊丽莎白统治下的英国。”这表明当时( )
A. 启蒙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B. 西班牙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 海外扩张开阔了学者研究视野 D. 西欧浪漫主义流派开始盛行
8. 《凡尔赛和约》曾被德国人称为一种专制独裁或一项奴隶条约。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赔款要求。1926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 )
A. 德国摆脱了凡尔赛体系束缚 B. 世界大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C. 德国成为二战爆发的策源地 D. 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
9. 1913年至1920年,欧洲制造业产量下降了23%,美国却增长了22%。1920年,美国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2/3。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美国操纵国联大发横财 B. 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C. 西欧霸权地位逐渐衰落 D.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
10. 有学者评价1920年前后的苏俄战争时说:“红方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他们获得了对俄罗斯广阔的中部核心地区的控制,还拥有优越的组织能力和毫不留情的雷霆手段。……兵员和给养都是以强制手段从农村征调的。”下列属于这一时期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 将农民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B. 通过粮食税等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C 采用强制手段推进“农业集体化”
D. 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11.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开始到1933年结束。期间,其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了之多,工业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也增加到了53%,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量仅次于美国。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优势 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 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D. 人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12.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从15世纪未到19世纪晚期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这一变化根源于( )
A.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 新经济因素的不断发展
C.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D.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3. 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
A. 导致殖民主义体系崩溃 B. 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
C. 标志亚非民族意识觉醒 D. 改变一战后国际秩序
14. 20世纪30年代,在亚洲,九一八事变后美国仅仅表示了“惊讶”“遗憾”“忧虑”;在欧洲,面对希特勒要求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要求,英法操纵出现“慕尼黑阴谋”;被英法出卖后,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些事实证明( )
A. 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B. 主要国家避战政策加速战争爆发
C. 经济上的困境促使德日加紧扩张 D. 法西斯主义就是世界大战的罪魁
15. 20世纪40年代有观点认为:“剥削印度、缅甸和爪哇的资源,从这些地区拿走所有财富,但从未把教育、体面的生活标准、最低限度的健康需求等东西带给他们——做这些就是储存将带来战争的那种不幸,就是在任何和平体制开始生效之前就否定了其价值。”该观点意在( )
A. 批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亚洲的伤害 B. 反对欧洲列强恢复其在亚洲的殖民统治
C. 强调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亚洲贫困 D. 鼓励被压迫的亚洲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世俗王权的权威性和国家权威的重要性,17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解放”与“混乱”之后,国家权威、国王的权力在欧洲人看来格外重要,人们普遍接受了君主专制制度,并产生了“王权崇拜”观念。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约号题研究)
材料二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和内在精神是以人生和人心为写照的,强调关注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当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关注个性的培养,而强调人是家族的一员,且有浓重的“成员”意识。因此,中国传统人学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这也强化了内圣之学、道德修养和伦常思想。而西方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更强调人与环境中的人的作用,以求在竞争中实现自我,所以,西方人本主义更重视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
——摘编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前后西欧世俗王权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异同。
17. “近代工厂之父”阿克莱特
材料一 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17世纪,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引起了毛纺织业者的不满和骚乱。英国议会在1700—1721年间颁布多项法令,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当地技术工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1735年,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此后,兰开夏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
材料二 1732年,阿克莱特出生于兰开夏的贫困家庭。他曾是理发师和假发经销商,后来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69年获得专利。1771年,他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除女工、童工外,还专门招聘了技术工人。他获得大量投资,陆续兴建十多个纺纱厂,创制了统一的工厂标准化管理体系。1790年,他引进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许多企业家向他购买生产纺纱机的许可权或机器,借鉴其成功经验。阿克莱特还曾受封为爵士,当选过德比郡郡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的条件。
(2)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阿克莱特的成功之路。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之前保守党长期在英国执政,相当多的重要成员都属于极为富有的阶层,内阁大臣们也多来自工业和商业大家族。保守党人主张纳粹德国应当得到支持,认为它是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向西蔓延的堡垒。在保守党执政下的英国,伦敦的各大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了大量商业信贷,英德贸易使德国获得相当可观的英镑外汇,由此,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当多的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国的生意中赚取了丰厚利润;对他们来说,通过与德国维持良好关系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国家利益。1939年4月,苏联建议成立英法苏三国联盟,民意测验表明84%的英国人赞成该倡议,保守党政府却坚决地拒绝了。
——摘编自(英)桑德拉·哈尔珀琳《现代欧洲的战争与社会变迁》
(1)概括二战爆发之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纳粹德国的政策,并简述其后果。
(2)指出影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德政策的因素。
19.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学生版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