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备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下 1.选择题(40道)(广东专用) 含答案解析
1.他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他还创建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他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2.下图是我国古代某著名工程示意图,该工程在2014年卡塔尔首都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下列对此描述最为合理的是( )
A.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促进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
C.表明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D.起到了防洪灌溉的作用
3.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隋在运河沿线种植柳树,“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然而,“海内财力此时竭……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龙舟未过彭城阁,义旗已入长安宫。”作者评论道:“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A.营建东都 B.隋统一战争 C.安史之乱 D.隋炀帝暴政
4.下图是秦朝与唐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该图最能体现唐朝中央官制的突出特点是( )
中央机构效率低 B.废除了丞相制度
C.因分权得以集权 D.尚书省权力最大
5.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饱腹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上述材料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
A.强化中央集权 B.重文轻武 C.以民为本 D.分化事权
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的朝代。特别是“开元盛世”时期,使唐朝的国力达到了最鼎盛。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相关表述准确的是( )
A.姚崇、宋璟、杜如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出现在唐太宗时期
C.召集县令进行考试,注重对官吏的考核 D.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蕃关系发展
7.某学校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图片展览。下列工具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 )
①曲辕犁 ②秧马 ③ 牛转翻车 ④筒车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贞观三年,打败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太宗让其首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唐太宗这一做法( )
A.有利于民族交融 B.提高了官员素质
C.完善了选官制度 D.解除了军事威胁
9.小明正在认真观察如下图三幅有关唐朝的图片,为此可以判断小明的学习主题应是( )
《李白诗集》书影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局部)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A.高超的印刷工艺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繁荣的社会经济 D.多彩的文学艺术
10.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读书摘录,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646年,日本效仿唐朝实行租庸调制 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
A.与欧洲国家间友好往来 B.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C.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D.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巨大
11.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在这个文明互鉴呈现双向性特点的历史时期,不仅在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外来音乐是( )
A.大秦音乐 B.朝鲜半岛音乐 C.印度音乐 D.日本音乐
12.明代文人冯梦龙的作品中有这样一首小诗:“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扰乱五十秋。”这首诗描述的是( )
A.战国时期 B.三国时期 C.东晋十六国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13.北宋儒学大家程颐在《伊川文集 代吕晦叔应诏疏》向宋神宗强调:“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此名言。请问该名言的内涵是( )
A.轻徭薄赋 B.均田免赋 C.以民为本 D.用人唯贤
14.第一手史料是指在历史发生的时间地点产生文物、记载资料等等,第二手史料是指人们经过研究历史文物和历史资料形成的观点或结论。下列不属于第二手史料是( )
A.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B.钱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岳飞抗金》历史剧
15.下边示意图中,政权更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16.烧饼、油条是我国的传统食物。其中油条俗称“油炸桧”,意思是油炸秦桧。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玄奘 B.岳飞 C.寇准 D.文天祥
17.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岳飞在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并上书宋高宗:“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高宗未予理睬。同年十一月,反对宋金“讲和”的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这说明南宋初( )
A.中央集权受到了威胁 B.武将政治地位卑下
C.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D.官吏任免随意性强
18.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人口迁移。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人口规模第一次赶上北方;北宋末年,再一次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浪潮,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推断( )
A.北方已不适合居住 B.人口南迁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唐宋时期统治者组织移民 D.南方文化水平较先进
19.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北宋时从越南引进,在我国东南地区推广的优质粮食作物是( )
A.占城稻 B.甘薯 C.玉米 D.茶树
20.下图是反映宋代历史的图片,他们反映的主题是宋代( )
A.积贫积弱的局面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21.青岛市某中学拟举办“读懂宋朝”历史成就展。据下面图片判断,展示的主题是( )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南宋纸币“会子”制版拓片市舶司遗址货郎图(局部)
A.宋朝繁荣的商业贸易 B.南宋突出的科学技术
C.宋朝发达的中外交通 D.北宋繁华的都市生活
22.马克思曾这样评价中国某历史人物:“他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个。”这一历史人物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成吉思汗 D.努尔哈赤
23.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以下战争最具备这一特点的是( )
A.金进攻南宋的战争 B.元统一中国的战争
C.辽进攻北宋的战争 D.金灭辽、北宋的战争
24.元朝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置了10个行省,并将大都附近地区划归中书省直辖;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军政事务。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推行( )
A.体现民族关系平等 B.体现地方治理因地制宜原则
C.体现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D.体现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25.忽必烈登上汗位后,先是将首都从哈拉和林(今属蒙古国,位于乌兰巴托以西365公里)南迁至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后又进一步南迁至大都(位于今北京市区)。忽必烈屡屡迁都意在( )
A.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 B.加强对农耕地区的控制
C.使首都居于疆域中心 D.维持蒙古游牧传统习俗
26.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西藏开始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部分”的是( )
A.西汉时设西域都护 B.唐朝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元朝时设立宣政院 D.宋朝时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27.梁启超曾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和发展的重要朝代,当时由多民族交融而成的新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维吾尔族 C.满族 D.回族
28.南宋末年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瓦舍者,谓其来者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如下图)它的出现反映了( )
A.汉朝商品经济发展 B.隋朝科举制的创立
C.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D.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29.宋代将县城以下的乡村经济中心设立为“镇”,由中央直接委派镇官,称为“监镇”,进行治理和收税。镇官享有略低于县官的职权,“镇”的含义,也因此由唐代的军事要地,变为宋代的乡村经济中心。由此可知,宋代( )
A.地方割据势力过大 B.工商业发展推动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C.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D.江南地区出现了高度专业化的市镇
30.以北宋为背景的剧集《清平乐》中,宋仁宗带着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能够看到的是( )
A.活字印刷的《梦溪笔谈》 B.瓦子表演《红楼梦》剧本
C.听到《三国演义》的精彩故事 D.买到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画像
31.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B.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改进了农业耕作技术 D.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32.“天惶惶,地惶惶,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谣赞扬的人物是( )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马可·波罗
33.“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啊,舞起矫健的巨龙,短兵相接的年月,你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壁垒;和平建设的年代,你是显示民族气魄的支柱……”诗中赞美的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 )
A.长城 B.大运河 C.故宫 D.赵州桥
34.“明朝日趋衰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这里论述的是( )
A.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B.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C.明朝灭亡的直接结果 D.清朝建立的原因
35.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 )
A.明确了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平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强调了在达赖、班禅转世问题上中央的权威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36.乾隆年间,朱坤编辑的《补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D.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37.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它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由此可见,该机构设立的作用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C.强化君主专制 D.平衡权力部门关系
38.下图是期末复习时教师幻灯片的内容,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及时代特征是( )
◇经济方面: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和徽商
◇政治方面:设立军机处
◇思想文化方面: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A.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9.以下示意图意在说明( )
A.丝绸之路的变化 B.海外贸易的繁荣
C.民族交往的加强 D.四大发明的传播
40.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调、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这说明京剧( )
A.树立了北京戏剧的绝对权威 B.体现各种文化的差异
C.是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吸收的结果 D.体现了统治者的娱乐追求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杨坚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他还创建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A项正确;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与材料信息“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不符,排除B项;唐高祖起兵反隋,建立隋朝,与题干信息“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创建了三省六部制”不符,排除C项;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与材料信息“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创建了三省六部制”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为隋朝大运河图。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B项正确;隋朝大运河促进我国南北经济交流,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表明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对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描述不符,排除C项;隋朝大运河促进我国南北经济交流,与防洪灌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龙舟未过彭城阁,义旗已入长安宫。”“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朝的灭亡,而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D项正确;营建东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隋统一战争,排除B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三省六部制及所学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体现了分权制约的特点,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官员分工明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驳,尚书省下设的六部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体现了程序分权的特点。“尚书省的权力最大”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君民相互依存的关系,十分重视人民,因此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以民为本,C项正确;强化中央集权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重文轻武是宋代实行的,排除B项;分化事权在题干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期间,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召集县令进行考试,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因此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有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杜如晦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在李世民讨伐割据势力时为其谋划,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选官吏,好评如潮,时称“房谋杜断”,不属于开元盛世时期的史实,排除A项;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片曲辕犁。唐朝农民把以前耕犁的犁壁由直的改进成了弯曲的,称为曲辕犁,以便于耕作;第四幅图片筒车,筒车是唐朝发明的,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水转筒车”。因此①曲辕犁,④筒车,是唐代农民改进而成,①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第二幅图片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从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第三幅图片牛转翻车,翻车是一种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用于排水灌溉的机械。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到了唐宋时期,翻车已经成为常用农具,由数以千计的农村轮匠大量制造。②秧马,③牛转翻车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打败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可知唐太宗给东突厥首长封官,少数民族入朝做官,有利于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唐太宗给东突厥首长封官,不能体现提高了官员素质,排除B项;材料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打败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不代表解除了军事威胁,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有关唐朝的三幅图片,《李白诗集》属于文学作品,《颜氏家庙碑》属于书法,《送子天王图》属于绘画,为此可以判断小明的学习主题应是多彩的文学艺术,D项正确;高超的印刷工艺,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开放的社会风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三幅图片属于文学艺术作品,与社会经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日本效仿唐朝实行租庸调制、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越南引进科举制”可知,周边国家学习中华文化,这体现出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国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制度,不是经济联系,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中华文化圈,不能体现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巨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在这个文明互鉴呈现双向性特点的历史时期,不仅在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可知,崔致远是新罗末期人,是朝鲜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朝鲜和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他12岁时离家来到长安求学,在中国一共呆了16年,著有《桂苑笔耕集》一书。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B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后大秦音乐传入中国,排除A项;丝绸之路开通后印度音乐传入中国,排除C项;东汉时期日本音乐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题干“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扰乱五十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是描写五代十国和其各位皇帝姓氏的短诗,D项正确;ABC三项的内容都不符题干诗的描述,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依据题干“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名言强调的是为政之道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C项正确;题干并没有体现具体的民生措施,无从得出轻徭薄赋,排除A项;均田免赋是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提出的口号,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题干的内涵是以民为本,没有体现用人唯贤,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第二手史料是指人们经过研究历史文物和历史资料形成的观点或结论”和所学知识可知,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是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平定准噶尔图卷》是清代钱维城创作的一幅纸本画,反映的是清朝平定准噶尔的历史,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资治通鉴》译注本是对其的翻译和注释,属于二手史料,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岳飞抗金》历史剧对岳飞抗金的历史进行了创作加工,属于二手史料,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建立于916年,灭亡于1125年;北宋建立于960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1127年被金所灭,西夏建立于1038年,灭亡于1127年;金朝建立于1115年,灭亡于1234年;南宋建立于1127年,灭亡于1276年,A项正确;南宋在北宋灭亡后出现,排除B项;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故五代十国在北宋之前,排除C项;南宋在北宋灭亡后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桧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奸臣,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因此与题干信息有关的历史人物是岳飞,B项正确;玄奘是唐朝时期的高僧,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排除A项;寇准是北宋政治家﹑诗人,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岳飞……上书……高宗未予理睬”“反对宋金‘讲和’的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可知,宋高宗将岳飞的备战言论束之高阁,并极力打压中央政府的主战派官僚,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企图,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对朝廷中主战派的打压,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南宋初年,需要武将维护南宋的统治,武将政治地位并非卑下,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宋高宗罢免的全是主战派,由此可知,他对官吏的任免有很强的针对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依据材料“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人口规模第一次赶上北方;北宋末年,再一次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浪潮,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所以我国的经济重心随着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移逐渐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即人口南迁促进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B项正确;北方已不适合居住通过材料内容无法推断,排除A项; 唐宋时期统治者组织移民表述错误,排除C项;南方文化水平较先进通过材料内容无法推断,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A项正确;甘薯、玉米是明朝传入我国的,排除BC项;茶树是经济作物,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图1货郎图”、“图2北宋交子”、“图3南宋会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中,货郎周围有很多人,说明货郎的生意兴旺,反映了宋代乡村商业的发展;图2、图3中出现的“交子”“会子”是宋朝货币的发展,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转变,这既有利于商业交易,同时又直接反映了宋代商业贸易繁荣。因此图片反映的主题是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C项正确;积贫积弱,意思是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题干内容无法体现,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指经济重心在南方,题干内容无法体现,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手工业技术。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根据“《清明上河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繁荣景象;南宋纸币会子是商业繁荣的表现;根据“市舶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是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根据“《货郎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郎图》反映了宋代乡村商业繁荣景象。根据“会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子是纸币,纸币的出现反映了经济的繁荣。所以图片反映的主题是宋朝繁荣的商业贸易,A项正确;图片与科学技术无关,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南宋纸币会子、《货郎图》与中外交通无关,排除C项;市舶司、《货郎图》与都市生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2.C
【详解】依据题干“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个”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人物是成吉思汗,南宋后期,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他和他的子孙发动了一系列征服战争,其孙子忽必烈继位之后,改国号为元,消灭南宋政权,统一了中国,C项正确;耶律阿保机作为契丹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或辽政权,与北宋长期并立,后来被金所灭,排除A项;完颜阿骨打作为女真族首领,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金先后灭亡辽和北宋,与南宋长期并立,后来被蒙古所灭,排除B项;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3.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可知,元朝统一中国的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金进攻南宋的战争不属于进步战争,排除A项;辽进攻北宋的战争不属于进步战争,排除C项;金灭辽、北宋的战争不属于进步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24.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元朝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置了10个行省,并将大都附近地区划归中书省直辖;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军政事务。”可知,元朝在河南等地设立行省,在西藏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军政事务,说明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治理,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因地制宜的设置行省,未体现民族关系,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因地制宜的设置行省,未说明边疆地区实行自治,排除C项;军机处的设置使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详解】根据材料“先是将首都从哈拉和林(今属蒙古国,位于乌兰巴托以西365公里)南迁至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后又进一步南迁至大都(位于今北京市区)”结合所学可知,忽必烈往南迁都是为了发展经济,蒙古国适合放牧,于农耕不利,往南有利于加强对农耕地区的控制,B项正确;满足奢侈生活不是忽必烈迁都的目的,排除A项;北京没有在疆域中心,排除C项;往南不利于游牧,D项表述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B项。
2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其中,设立宣政院管事西藏,西藏开始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西藏,不是说西域,排除A项;唐朝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促进了唐蕃关系,排除B项;宋朝时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促进了外贸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D项正确;契丹族是辽朝的建立者,不是多民族交融产生的新民族,排除A项;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hé)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事件不符合,排除B项;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清朝时期改名为满族,排除 C项。故选D项。
2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舍),因此题干图片“瓦舍”出现反映了宋代市民文化丰富,D项正确;“瓦舍”是宋朝出现的,与汉朝、隋朝、唐朝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29.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这导致县以下出现很多乡村经济中心,为了进行治理和收税,宋朝将它们设立为“镇”,由中央直接委派镇官,称为“监镇”,这样,“镇”的含义,也因此由唐代的军事要地,变为宋代的乡村经济中心,这体现出经济发展对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影响,B项正确;宋朝有效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宋朝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排除AC项;材料说的是镇的功能的演变,不能体现江南地区出现了高度专业化的市镇,排除D项。故选B项。
30.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以北宋为背景的剧集《清平乐》中,宋仁宗带着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撰的,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因此公主能够看到的是活字印刷的《梦溪笔谈》,A项正确;《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在北宋不可能看到,排除B项;《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在北宋不可能听到,排除C项;戚继光是明朝的抗倭英雄,在北宋不可能买到,排除D项。故选A项。
31.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排除A项;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不能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排除C项;明朝没有人口增长的压力,排除D项。故选B项。
32.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明王朝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他与其他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由此可知,歌谣赞扬的人物是戚继光,B项正确;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郑成功收复台湾,马可·波罗是意大利旅行家,曾在元朝时来华,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3.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舞起矫健的巨龙,你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壁垒,你是民族气魄的支柱……”及所学知识可知,诗中赞美的是长城。万里长城的修建始于秦朝,它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是世界奇迹之一,A项正确;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与材料信息“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不符,排除B项;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与材料信息“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不符,排除C项;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的洨河上,与材料信息“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赋税繁重,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在上述因素的积累之下,加之陕北地区连年大旱,民不聊生,最终在陕北爆发了农民起义,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民起义的原因,张居正改革背景主要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税制出现问题,财政危机,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并非结果,逻辑关系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而清朝的建立主要在于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A项。
35.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可知,清朝的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驻藏大臣,没有明确三者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驻藏大臣,没有说明三者如何管理西藏,排除B项;材料是对金瓶掣签制度的解读,没有划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排除D项。故选C项。
36.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大意是家里有织布机,不管织不织布,由于人总是要吃饭的,所以不算人工的成本,织布总归会有盈余 ,因此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降低,自给自足,A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效率较低,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信息,排除C项;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作为个体农业经济的辅助,主要是自给自足,而非面向市场,排除D项。故选A项。
37.C
【详解】根据题干“它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可知,军机处的设立后,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项正确;“提高行政效率”与“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主旨不符,排除A项;清朝实行的文字狱严密控制了知识分子,排除B项;“平衡权力部门关系”与“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8.D
【详解】根据材料“经济方面: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和徽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出现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和徽商。根据“政治方面:设立军机处”“思想文化方面: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强化了皇权。所以题干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项正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与“设立军机处”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39.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从陆主海辅到海陆并举,再到双双走向衰落,这体现出丝绸之路的变化,A项正确;明清时海外贸易的不繁荣,排除B项;丝绸之路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不能体现民族交往的加强、四大发明的传播,排除CD项。故选A项。
40.C
【详解】根据材料“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调、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吸收的结果,C项正确;树立了北京戏剧的绝对权威,材料里没有体现,排除A项;体现各种文化的差异,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体现了统治者的娱乐追求,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期末备考】人教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下 1.选择题(40道)(广东专用) 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