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练习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答案)

课时练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单选题
1.云梦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包含《田律》、《金布律》、《仓律》等。《金布律》详细规定了布帛的规格长八尺宽二尺五寸,钱十一当一布,此外还有损坏官物如何赔偿等内容;《仓律》对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明确规定。这说明秦代( )
A.法律体系得以建立 B.官营经济得到了发展
C.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
2.大秦帝国可以很恰当地被认为是法家的思想和行政技术的最高体现,可是费正清先生参与主编的《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却透露出这样的信息:秦始皇本人对于非法家的思想和社会道德价值很感兴趣。这一说法表明( )
A.秦朝统治具有务实的特点 B.诸子学说具有内在统一性
C.秦朝时儒法思想互相融合 D.法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
3.秦统一后,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从秦代可考的十二名博士看,“淳于越、伏胜、叔孙通、羊子、李克、圈公六位都是儒家,黄疵为名家,卢敖为神仙家,其余四名不知学派”。这一举措试图( )
A.贬低士人的政治形象 B.瓦解世家大族的势力
C.确立儒家的统治地位 D.消弭地方的反抗情绪
4.如图是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中关于做官的详尽阐述。这反映了秦朝( )
·要清白正直,慎重严谨如一、没有私心,赏功罚过得当。 ·要待人和气,与人相处诚挚讲信义,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 ·要勤于政事,摒弃私欲杂念,多多反思自己。 ·要尊敬贤能善待俊杰,无论在野为民还是在朝为官都始终如一。 ·要能刚柔相济,仁义忍让,那么蛮横无理的人也对你无可奈何。 ·要审慎对待耳闻目睹口言之事,听说十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 ·要戒除安逸享乐的念头,要忠诚,不为贪图富贵做官,要正行修身。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B.治国理念以法为主兼采各家
C.为吏之道必须正行修身 D.地方治理注重道德教化
5.秦朝在岭南地区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利用其首领即“臣邦君长”对民族地区进行统治。而在有些地区还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且以其故俗治”。由此可见,秦朝( )
A.地方治理比较灵活 B.民族关系有待加强
C.地方势力较为强大 D.郡县制度推行受阻
6.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迁移民至“桂林、象郡、南海”,“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四年(前213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这些移民活动意在( )
A.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B.改善边疆的民族关系
C.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D.扩大国家赋税的来源
7.战国时期的部分秦简中,户主名前均冠以“荆”,表明其为荆地遗民;秦统一后,六国遗民通过重新登记户籍,成为“新黔首户”,已然不见“故六国”的标记。这是因为秦朝( )
A.推行严刑峻法 B.移民地位低下
C.强化国家认同 D.户籍体系成熟
8.岳麓秦简《行书律》中规定:传行书,署急辄(立即)行,不辄行,赀(以财物赎罪)二甲。不急者,日觱(完毕)。留三日,赀一盾;四日以上,赀一甲。二千石官书不急者,毋以邮行。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 )
A.法律制度的细密严酷 B.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序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道路交通体系覆盖全国
9.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道路网,其中有一条“直道”从咸阳出发,纵深960千米,直抵内蒙古腹地;栈道长达800千米,这条路的很多地方需要架设石桥,或者采用加固措施,用以越过或穿过高山,还有用木柱支撑于危岩深壑之上的木构道路。这( )
A.体现出秦朝高超的国家治理能力 B.有利于加强各地的政治经济联系
C.稳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统治格局 D.为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奠定了基础
10.据《史记》记载,秦朝“凡为吏,皆有吏书”。秦朝吏书主要包括:官吏在平时工作中所记录下来的公文;向上级汇报工作所写下的报告;有关国家大事和社会现象的记录。这些均被当作官吏考核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秦朝( )
A.官吏职业素养较高 B.官员施政有章可循
C.文书制度尊君抑臣 D.吏治管理比较严密
11.《史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郡县,南登琅邪,于琅邪台上刻石立碑,其文曰:“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这反映出秦朝( )
A.着力于强化基层政权建设 B.德治与法治的争论已消除
C.注重神权与皇权的结合 D.重视儒家伦理教化作用
12.2002年出土近3万枚湘西里耶秦简,涉及秦朝当时政治、经济、邮传等各个方面。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秦朝管辖湘西地区的是“黔中郡”。但里耶秦简的记载证明当时不存在“黔中郡”,湘西地区是由“庭郡”管理的,《汉书》记载亦佐证了这一结论。材料说明( )
A.实物史料决定史学研究结论 B.《汉书》内容更具史料价值
C.考古成就利于探寻历史真相 D.秦朝的原有认知不具科学性
13.1976年,考古学家在今江西省遂川县藻林乡发现了一批秦朝军队在南征百越时留下的青铜矛镞、戈等兵器 其中一青铜戈内刻有“廿二年临汾守潭库係( )工造”,说明是秦王嬴政二士。年(前225年)暝任临汾郡守期间,由武库官员係监督、工匠铸造的。这批兵器在江西的被发现,表明秦时江西( )
A.已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B.与中原经济交流频繁
C.官营手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D.郡县制得到全面推行
14.据《睡虎地秦简》等记载,秦朝明确规定,为官不仅要有“五善”: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还应戒除奢侈无度、富贵生骄、任性乱为、冒犯上级却不知危害、不礼贤下士而看重财货等五种道德红线行为。秦朝这一规定( )
A.提升了官员的素质 B.加强了对基层官吏考核
C.旨在培养良吏巩固统治 D.维护了中央的权威
15.秦朝初年,南郡(今湖北江陵)郡守名滕,在发给下属县道的文告中说:“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所以国家制定和颁布“法律令”,用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上述材料说明( )
A.法治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国家用法律手段强化统一
C.地方官员重视依法行政 D.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二、材料分析题
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文字的应用日益频繁而广泛。因为各地民间的自由创造,字的写法很不一致,连偏旁也有不同,出现了汉代许慎所说七国“文字异形”的现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一个农业大国军民两政的处理, 法令的推行, 军情的通畅, 民间商旅的往还,亟需一种有效而简便的文字, 所以秦朝统一天下之后, 当务之急便是进行全国性的“文字改革”。实行“书同文”后,小篆成为官方用字,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各系文字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秦朝统一文字之后又一次的改革, 是由“篆”及“隶”的文字改革, 史籍记载的程邈所作隶书的功绩, 应是在整理、规范在民间流行的隶书字体并且得到始皇认可而加以推广, 汉朝初立, 尽废秦法, 唯独“隶书”得以沿用,在隶书走向代表地位的同时,草书、楷书、行书嬗变,竞相争秀,形成多样化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郑涵文《秦朝大一统下的文字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文字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文字改革的的意义。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玺皆玉,螭虎钮,凡六,其文亦殊,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外有大蓝田玉玺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二 国玺者,本卞和所献之璞,琢而成璧。……而秦昭王请以十五城易之,赵使蔺相如送壁于秦,秦纳璧而吝城,相如乃诡而夺,致秦始皇并六国时,独有天下,乃命李斯篆书,诏工人孙寿,用是璧为之。一云用蓝田玉作之。其篆文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宋代郑文宝《传国玺谱》
材料三 此玉是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之楚文王。秦二十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此八字于其上。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风浪大作,舟将覆,急投玉玺于湖而止。至三十六年,……此玺复归于秦。……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光武得此宝于宜阳,传位至今。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
(1)材料二所述的事实与材料一有何不同?
(2)指出材料三对研究传国玉玺之谜的价值。
(3)关于传国玉玺的上述材料中,哪一则材料的记载更为可信?请说明理由。
3.秦始皇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所刻制的七个碑石,其中六篇刻石文载于《史记》,《峄山刻石》因拓本而流传至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秦始皇刻石节选
(1)简要阐述上述材料的史料价值,并简要说明使用此类史料应该注意的问题。
(2)除刻石、《史记》等传统文献外,研究秦代历史还可使用哪些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帝国一统一,秦统治者第一个有记录的行动就是要其大臣们想出一个有别于王的称号,它将更好地表示他作为唯一的统治君主的新地位。根据由此产生的建议,他采用了“皇”,并把此字与他自己选择的“帝”字结合起来。也是在公元前221年,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的一件事是把中央集权的行政新体制扩大到了“天下”。文字的统一虽不像政治措施那样引人注意,但就其本身来说也同样重要。公元前221年,始于商鞅的秦法典在全帝国的统一实施。与法律和文字一起,秦在全帝国实行衡器和量器的标准化是不足为奇的。另一项是金属货币的标准化。《汉书·食货志》详细地叙述了秦的改革:“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
——摘编自[英]崔瑞德、[英]鲁惟一主编《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统治者”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统治者”措施的意义。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郡的长宫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的,概不世袭。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答案:
一、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由材料“包含《田律》、《金布律》、《仓律》等”可知,秦律中有比较多的内容涉及农牧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立法的重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秦律主要涉及农牧业、商业等经济活动,没有体现法律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看出官营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是商鞅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官方意识形态上采用了法家的思想和行政技术,使得大秦帝国成为法家思想的最高体现。然而,他对于非法家的思想和社会道德价值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体现了秦朝在统治过程中并非单一地依赖法家思想,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吸收和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这一说法表明秦朝统治具有务实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秦朝统治的灵活性,而不是诸子学说之间的关系,且诸子学说尽管有某些一致性,但它们之间更多的是差异性,排除B项;儒法思想互相融合是汉朝及之后的现象,排除C项;法家思想确实是秦朝官方意识形态,但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在统治过程中并非单一地依赖法家思想,而是采用灵活务实的统治手段,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招纳的各国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有利于缓和各地的反抗情绪。D项正确;秦始皇任用各地的士人,而不是贬低士人,排除A项;世家大族是东汉以来形成的,排除B项;C项是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慎重严谨如一、没有私心,赏功罚过得当”“勤于政事,摒弃私欲杂念”体现了法家思想;“仁义忍让”“与人相处诚挚讲信义”“要忠诚,不为贪图富贵做官,要正行修身”体现了儒家思想;“刚柔相济”体现了道家思想;“尊敬贤能善待俊杰”“戒除安逸享乐”体现了墨家思想。综上所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治国理念以法为主兼采各家,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为官之道,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秦朝治国理念以法为主兼采各家,C项说法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秦朝治国理念以法为主兼采各家,未涉及地方治理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在岭南地区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岭南地区,按照当地的情况设置不同机构,治理方式灵活,反映出地方治理比较灵活,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不同地区的管理方式灵活多样,而不是民族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地方势力情况,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郡县制并未受阻,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桂林、象郡、南海”可知,这是往南越地区移民,“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可知,这是往北方戎人居住区移民,属于边疆地区等,“筑长城及南越地”可知也是发生在边疆地区,联系秦南征岭南,北击匈奴等知识,可知这是为了稳定新统治区,巩固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改善民族关系不是目的,而是影响,排除B项;在实行南征岭南,北击匈奴前,秦已经在六国区域推行郡县制了,排除C项;扩大赋税来源不是主要目的,上述地区并非主要农耕区,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户籍制度,秦朝成功实现“故六国”遗民身份向国家编民身份的转化。这一转变说明秦朝在大力强化国家认同,C项正确;严刑峻法只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A项;通过重新登记户籍并且不再标明原籍地,可见对所有民众都已一律平等看待,排除B项;依据材料信息无法断定户籍体系是否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简《行书律》规定是秦代关于文书传递的法律规定,要求及时高效的传递国家行政文书,反映出国家行政体制的规范有序运作,B项正确;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序,但没有反映法律制度的严酷,排除A项;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序,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序,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朝这些道路的修建极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的交通,无论是政治信息的传递,还是商业贸易的往来,都得到了极大的便利,有利于加强各地的政治经济联系,B项正确;交通网的形成体现了秦朝雄厚的物质实力和修筑道路的能力,而国家治理更侧重的是政治方面,排除A项;秦朝二世而亡,并未因为交通网的形成而巩固统治,排除C项;这些道路是在设立郡、县之前还是之后修筑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提到了秦朝官吏在工作中有记录公文、撰写报告以及记录国家大事和社会现象的习惯,这些都被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依据。这表明秦朝在吏治管理方面有一套比较严密的制度,D项正确;“官吏职业素养较高”虽然可以从官吏的工作记录中推断出来,但题目中并没有直接提到官吏的职业素养,排除A项;“官员施政有章可循”虽然也与官吏的工作记录有关,但题目强调的是这些记录作为考核的依据,而不是施政的规范,排除B项;材料主旨“秦朝的文书管理”,而“文书制度尊君抑臣”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由材料可知,秦始皇重视明人伦、讲仁义、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D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政权建设无关,排除A项;B项所述与史实不符,争论并未消除,排除B项;C项所述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里耶秦简和《汉书》记载共同证实了秦朝管辖湘西地区是由“庭郡”管理的,不存在“黔中郡”,否定了人们认为秦朝管辖湘西地区的是“黔中郡”这一看法,据此说明考古发掘作为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更高,且与文献史料互证,有利于寻找历史真相,C项正确;“实物史料决定史学研究结论”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汉书》属于文献史料,是二手史料,相比秦简,秦简是一手史料,秦简比《汉书》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秦简和《汉书》记载共同证实了秦朝管辖湘西地区是由“庭郡”管理的,并未涉及对秦朝的原有认知的评判,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江西省发现了秦朝军队南征百越时留下的青铜兵器,这反映了江西地区对于秦朝控制东南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表明江西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一批兵器,主要是因为军事需要,不能反映与中原经济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一批兵器的发现,没有涉及这些兵器的制造技术,不能反映官营手工业高度发达,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一个郡的名称,不能得知郡县制全面推行,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了秦律对为官者的品性要求,要求官吏行善举摒恶为,此举意在培养良吏,从而巩固秦朝统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这一规定的效果,排除A项;秦律是对所有官员的要求,不是仅仅针对基层官吏,且材料也不涉及考核,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了中央的权威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与“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告强调了地方不同民俗可能对国家治理存在的伤害,要求下属各道县从化民成俗、导人向善的角度,认真落实国家统一制定的法令的要求,这表明该郡守借文告强调了统一全国法制的重要性,B项正确;古代的“法治”指的是用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秦朝的“法治”突出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排除A项;“依法行政”指的是依据法律进行行政工作,在古代的环境下,“依法行政”难以实现,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法制与国家统一”,而“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二、
1.(1)原因:文字的应用日益广泛;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多样混乱,文字异形造成不便;秦朝完成了国家统一;为了管理国家,发展经济文化的需要。
(2)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国家认同;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联系;方便了生活;对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1)不同:
传国玉玺材质:材料一认为蓝田玉,材料二认为是和氏璧;
传国玉玺上的文字:材料一认为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材料二认为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2)价值:史料三是文学作品,参阅《三国志》而作,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需要进一步考证。
(3)【参考答案一】材料一。理由:材料一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是官方史书,具有权威性,可信度比较高;相对材料二、三,材料一在时间上更接近秦朝,获取的信息可能更接近真相;材料三属于文学作品,带有主观随意性,可信度比较低。
【参考答案二】材料二。理由:材料二出自宋代《传国玺谱》,是专门研究传国玉玺的资料文献,谱系记载具有传承性,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比较高。材料一是史书,但属于二手史料,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材料三属于文学作品,带有主观随意性,可信度比较低。
3.(1)史料价值:其内容属于直接史料(一手);可印证秦的统一、制度建设、经济政策和统一文字等重大史实;可用于研究汉字的变迁和书法史。
注意问题:石刻内容在颂秦功德之中多溢美之词,不足深信,采用此类史料,务必谨慎鉴别。
(2)考古资料:如秦简、瓦当、封泥、印玺等出土器物。
4.(1)措施:确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在全国实施秦法典;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巩固了统一的局面;推动了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5.(1)特征:受封对象多样,以姬姓贵族为主;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以血缘为基础,层层分授,等级森严;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答出三点即可)
(2)主要措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乡、里、亭的基层组织。
意义: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基层管理;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对后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答出两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练习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