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3北京]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2.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3.[2023辽宁]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今乌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4.[2023厦门三模]明代前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要向朝廷上贡本地土特产,朝廷“厚往薄来”,给予大量赏赐。但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土司虽继续上贡,而朝廷却不再赏赐。这表明西南边疆地区 ( )
A.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突破了传统的朝贡体系
C.经济结构有所变化 D.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
5.史书记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据此可知,明朝内阁( )
A.与唐朝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具有最高决策权
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6.明朝的文官荫子武职制度构建于景泰年间,嘉靖以后,由于边事频仍,阁臣、枢臣等各级文臣子弟多有得荫锦衣卫武职者,该制度使部分缙绅子弟成为世袭武官。明朝的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 )
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改变了科举制的选拔方式
C.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
D.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7.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十一人。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这反映了清朝( )
A.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
B.分化事权以获集权
C.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D.封建制度由盛转衰
8.(2023广东梅州二模)下表为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奏折,由此可知当时 ( )
奏折 内容 出处
奏折1 沿边口外,均应照例添设驿站,以便文移,以重军务事 雍正七年(1729)川陕总督岳钟琪
奏折2 驻藏大臣应每年亲历后藏一带巡查并将该处防兵就便查阅 乾隆五十四年(1789)成都将军鄂辉等
奏折3 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一体行用 嘉庆五年(1800)阿克苏办事大臣阳春
A.行政体系完备
B.边疆治理水平提升
C.中央集权被削弱
D.封建统治危机加剧
9.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政府向中国商人颁发海外渡航证明书。其主要目的是 ( )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对航海事业的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10.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其著作中指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清朝统治者对核心权力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
A.倾向于推行民族分治政策
B.构建了比较独特的国家管控体系
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3北京]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解析 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这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更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B项;奏折是由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的密封报告,并不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排除D项。
命题变式
2.[2021天津]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丞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从而导致中书省被取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明初继承元朝丞相制度,致使权力失衡,君相冲突加剧,故B项正确。丞相个人贪权揽政是次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集权的削弱,故C项排除;君主专制强化必然削弱相权,D项与丞相“擅权”不符。
3.[2023辽宁]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今乌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解析
A项 材料主旨是促进民族平等,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结论
B项 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不得……混行填写”可知,乾隆皇帝强调民族平等,这一政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
C项 乾隆皇帝强调民族平等,调整民族关系,最终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
D项 材料涉及的是用词问题,而不是文书体例的规范问题
4.[2023厦门三模]明代前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要向朝廷上贡本地土特产,朝廷“厚往薄来”,给予大量赏赐。但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土司虽继续上贡,而朝廷却不再赏赐。这表明西南边疆地区 ( )
A.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突破了传统的朝贡体系
C.经济结构有所变化 D.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土司向朝廷上贡本地土特产,朝廷“厚往薄来”,给予大量赏赐,二者关系带有一定的宗藩性质,统属关系较弱,而雍正在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后,朝廷对西南地区控制加强,西南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中央不再对土司进行赏赐,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西南边疆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矛盾缓和与否无关,排除A项;中央和西南本就不属于朝贡关系,不存在突破一说,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经济结构,排除C项。
5.史书记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据此可知,明朝内阁( )
A.与唐朝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具有最高决策权
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解析 题干材料“俨然汉唐宰辅”说明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但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享有决策权,不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6.明朝的文官荫子武职制度构建于景泰年间,嘉靖以后,由于边事频仍,阁臣、枢臣等各级文臣子弟多有得荫锦衣卫武职者,该制度使部分缙绅子弟成为世袭武官。明朝的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 )
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改变了科举制的选拔方式
C.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
D.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 根据材料“由于边事频仍,阁臣、枢臣等各级文臣子弟多有得荫锦衣卫武职者,该制度使部分缙绅子弟成为世袭武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阶层流动指的是个人或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即从某一社会阶层到另一社会阶层的变化,材料反映了明朝文官子弟逐渐变为武官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故选A项;材料和科举制度无关,排除B项;“各级文臣子弟多有得荫锦衣卫武职者”并不能说明明朝的文官荫子武职制度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排除C项;“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与中央集权有关,排除D项。
7.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十一人。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这反映了清朝( )
A.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
B.分化事权以获集权
C.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D.封建制度由盛转衰
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了军机处人员的增多,无法体现中枢机构职责的不断健全,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朝军机处人员增多,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这反映了清朝分化事权以获集权,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清朝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提及封建制度由盛转衰,故D项错误。
8.(2023广东梅州二模)下表为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奏折,由此可知当时 ( )
奏折 内容 出处
奏折1 沿边口外,均应照例添设驿站,以便文移,以重军务事 雍正七年(1729)川陕总督岳钟琪
奏折2 驻藏大臣应每年亲历后藏一带巡查并将该处防兵就便查阅 乾隆五十四年(1789)成都将军鄂辉等
奏折3 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一体行用 嘉庆五年(1800)阿克苏办事大臣阳春
A.行政体系完备
B.边疆治理水平提升
C.中央集权被削弱
D.封建统治危机加剧
解析 根据材料“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奏折”及表格信息,可知雍正至嘉庆时期,通过军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提升了清朝时期的边疆治理水平,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奏折的内容是关于边疆治理的,而行政体系是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和运行等,因此行政体系完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边疆治理对应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雍正至嘉庆年间对边疆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封建统治危机的加剧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9.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政府向中国商人颁发海外渡航证明书。其主要目的是 ( )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对航海事业的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题干材料中清政府向中国商人颁发海外渡航证明书即是重要体现,故选C项。
10.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其著作中指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清朝统治者对核心权力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
A.倾向于推行民族分治政策
B.构建了比较独特的国家管控体系
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内务府保护皇帝及其家族,军机处控制军事、行政等核心权力,这说明清王朝构建了比较独特的国家管控体系,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的三个机构创新没有体现民族分治政策,排除A项;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实施,体现不出“创新”,排除C项;理藩院的专门设置体现了对边疆地区管理比较严格,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首先,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标示出一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所标示区域应该符合题干中要求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然后,就自己所标示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说明理由。可从以下方面思考作答:长城一带设卫所——进行边疆防御;辽东地区设卫所——强化对辽东地区的控制;东南沿海地区设卫所——加强海防,防止倭寇侵扰;南京一带设卫所——南京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重要。
答案 卫所集中分布地区:长城沿线一带,在地图上标出。理由:长期以来,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为巩固北部边防,明朝修筑长城,设立卫所。明代后期,东北部的女真部落逐渐强大,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对东北边疆的统治,不得不在与女真交界处密集设立卫所。(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四单元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课时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