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
七年级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两大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闭卷。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后汉纷争几百年,平南治北定江山。谦恭勤政清廉治,薄赋轻徭均地田。崇俭戒奢昌礼教,招贤纳士辨忠奸。废除弊制兴科举,大略雄才胜可汗。”材料称赞的人物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忽必烈
2.开皇二年,隋文帝在苏威等人的谋议下,决定在龙首原(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创建新都,为唐朝长安城的繁华打下了基础。材料反映隋朝
A.结束了分裂局面 B.顺应了统一趋势 C.影响了后世发展 D.加强了南北交流
3.贞观时期,群臣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的见解,甚至敢于批评皇帝,形成了清新健康的政治风气,对整个唐代的社会气氛产生了良好影响。材料反映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A.统治者虚心纳谏 B.朝中人才济济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鼓励发展生产
4.“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财宝山积,不可胜计……”材料体现了
A.隋朝统一了全国 B.唐玄宗励精图治
C.武则天贞观遗风 D.盛世背后的危机
5.“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材料中的“先生”应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6.下面漫画反映了安史之乱的背景是
A.朝政腐败 B.外重内轻 C.农民起义 D.藩镇割据
7.宋太祖说:“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同时立下不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在军队实行更戍法 B.削弱相权分化事权
C.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D.重用文臣掌握大权
8.金朝统治中原地区后,统治者提倡儒学。金朝有多位皇帝敬奉孔子,尊崇儒家思想。为满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内容命题的需求,朝廷还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由此可以得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A.繁荣开放 B.社会变革 C.民族交融 D.政权分立
9.下面两幅图片可用来研究宋代
A.农业的发展 B.商业的发展 C.手工业的发展 D.海外贸易的发展
10.下图是元朝疆域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外交通畅通发达 B.领土面积世界最大
C.行省制度巩固统治 D.首次在西北设机构
11.下面是小明同学策划的手抄报提纲。由此可知,他研究宋史的角度是
A.结束分裂,国家统一 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C.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D.科技发达,成就突出
12.“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北宋词人柳永的词句描绘了
A.女性伤离怨别 B.都市景象繁华 C.人口快速增长 D.开元盛世局面
13.七月七夕,瓦子里卖泥偶磨喝乐:“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材料体现了北宋
A.都城临安的繁荣 B.乡村文化的兴盛
C.海外贸易的活跃 D.欢度节日的盛况
14.《泰西水法》由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译著,介绍了西方先进水利技术。徐光启将其与中国的传统水利技术知识相结合,著成《农政全书》中的水利章。材料反映了《农政全书》
A.受西方科学知识影响 B.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C.总结了古代农业经验 D.是明代初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15.长城是对付骑兵部队突然袭击最有效的防卫工程。因此,明代重修长城,并终其一代,从未停辍。材料强调了明长城的
A.军事意义 B.商贸意义 C.统一意义 D.外交意义
16.小明同学整理本学期所学的历史人物,郑成功应进入的类型是
类型 代表
A.治国有方的大国明君 杨坚、李世民、赵匡胤
B.忠心卫国的爱国将领 岳飞、文天祥
C.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康熙帝
D.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 李白、苏轼
17.清朝前期,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这些做法体现了清朝
A.设置机构加强管理 B.统治疆域历史最大
C.西北边疆得到巩固 D.边疆管理军事为主
18.清代前期,河南、东北的棉花供销各地,广东佛山镇的各种铁器行销全国,其他如苏州的丝、棉织品,南京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也都行销各地。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B.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C.手工业十分发达 D.商业贸易繁荣发展
19.下面两幅图片变化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 B.文化专制 C.君权强化 D.忠君思想
20.美术生小明绘制出了如下的张飞京剧脸谱,并做了简要赏析。由此可看出京剧之“美”在于
A.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 B.注重用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C.是清朝主要的剧种之一 D.艺术风格受到昆曲的影响.
非选择题(4小题,共30分)
2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急需一条联结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我国的政治重心长期位于中原地带,这一地区由于连年战乱,无法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水运更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军国大事,漕运唯先”,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和政权巩固的基石。
——摘编自何为刚《略论京杭大运河的过去和未来》
材料二 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 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到了唐代,运河的漕运功能依旧是王朝的命脉,南方平原地区的粮食、赋税得以通过运河运往北方,维持以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为中心的繁华。长安因为运河囊括了天下的财富,吸引了全球的商人,成为当时海陆丝绸之路的起点。因为运粮至长安的广通渠在隋末淤废,渭水多沙,所以乘运河之便经济发达的洛阳在唐初恢复了其“天下之中”的地位。
——摘编自《大运河:隋唐王朝的盛衰变换的生命线》
(1)据材料一,分析隋朝统一后面临的问题。(2分)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大运河的特点。(2分)
(3)据材料三,总结大运河的影响。(2分)
(4)综上所述,谈谈交通建设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2分)
2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在历代科举制度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比如,实行锁院制度,主考官一经任命,直至考试结果出来那天,都必须被锁在试院中;实行回避制度,也就是官家子弟参加科考需要额外再进行一次考试;实行密封制度,就是把卷子上考生的一切信息都挡住;实行誉录制度,即官吏抄写卷子,封存以后再送上级评阅。
——摘编自兰洁《北宋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 科举制度的创立,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人才选拔权集中到中央政府。
——摘编自《中国人史纲》
材料三 科举考试竞争越激烈,限制越严,知识分子也就越易于驯服,对皇帝和上级官僚越卑躬屈节。这一切软骨症,导致他们作为政治权力的依附者始终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始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改革科举制的具体措施。(4分)
(2)千百年来,人们对科举制的评价褒贬不一。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3分)
23.(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朝代 南方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北方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材料三 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抗御灾害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中C点大致所处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西汉到南宋我国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3分)
(3)综上所述,谈谈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1分)
24.(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时期的著名中外交流
事件 目的地 目的 意义
玄奘西游 古印度 求取真经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鉴真东渡 日本 弘扬佛法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材料二
材料三 郑和浩浩荡荡的船队对沿途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冲击与影响,同时也代表皇帝向沿途国家的统治者进行了友谊的传达。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等都对航行所经过国家的文化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的船队停靠在非洲海岸的时候,大量的当地居民会用他们所拥有的特色产品来与中国的宝船进行交换。
—摘编自王樱洁《论郑和下西洋的文化交流作用》
材料四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统治者惧怕国内反清势力相呼应,曾封锁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水陆交通,颁布禁海令。收复台湾后于1684年开海禁,设云台、宁波、漳州、澳门四个海关为对外贸易港口。但由于西方殖民主义者经常以通商为借口派船只刺探中国国情,清统治者遂制定海上禁令加以遏制,并于1757年关闭漳州、宁波、云台三口,仅开广州一口通商。
——摘编自陈为《清初闭关锁国政策再探讨》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元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影响。(3 分)
(4)据材料四,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ABABB 6-10DDCAB 11-15DBDAA 16-20BCDCB
二、非选择题
21. (1) 新的问题:如何把这已经南移的经济重心和尚留在北方的军事政治重心联系起来。 隋炀帝开通运河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也加强了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
(2) 特点:世界上最长的古运河;借助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而开凿;利用地形贯通不同水系;成为国都与地方连接的纽带。
(3)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重要举措。
22.(1)宋代改革科举制的具体措施:锁院制;回避制;密封制;誉录制。宋朝的科举制度被公认为严密、完备、成熟、有效。
(2) 科举考试一方面能网罗全国优秀人才,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华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政府任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1.科举制度成为统治阶级奴化臣民的工具。另一方面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位的历史产物,通过科举考试将读书人培养成为忠实于朝廷,于皇帝的奴仆,失去了选拔优人才的意义。
23. (1)图中C点大致所处的时期是南宋。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南方自然条件好,社会较安定;统治者重视;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工具技术。
(3)启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积极引进技术和人才;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等。
24. (1)特点:对外交往范围广;具有持续性,形式多样,影响深远;
(2)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使得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指南针的发明,带动了航海发展。
(3)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但是,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4) ①政策:闭关锁国。②做法: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③原因: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自大);担心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害怕危及自己的统治(自卫);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影响: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使中国与世隔绝,不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2023-2024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