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质量检测卷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不仅分别成为埃及和巴拿马的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之地。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B.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
C.刺激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D.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2.工业革命的发展给19世纪的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工人阶级生活贫困,住房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B.贫富分化日益凸显
C.经济危机影响广泛 D.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3.春秋时,管仲回答齐桓公称霸举措时说:“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则)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战国时,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 )
A.冶铁技术推动生产工具的进步 B.一夫一妻的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C.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D.统治阶层努力适应时代大变革
4.下图为1914年英、美、德、法、日、俄主要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所占比重情况(输出总额为100%)。其中①代表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5.以下为1763年从伦敦发给魁北克(今加拿大东南部) 总督默里的训令。训令的主要目的是( )
此乃帝国之明确旨意和愿望:汝等不得以任何借口,有违国家的最高愿望,去同意建立和危害或有损于我王国的任何制造业和任何贸易;对于建立此类制造业或此类贸易之任何企图,汝应竭尽全力阻止、反对并予以限制。
A.维持贸易独占 B.压制民族势力
C.攫取商业利润 D.促进产业互补
6.下图为近代某一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的帆桨商船航行路线变化草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地中海周边文明趋于衰落 B.殖民战争阻断传统商道
C.工业时代传统航运业落伍 D.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7.1918年至1920年,大流感席卷全球,期间美国死于流感的人数约为67.5万人,关于大流感的起源,美国媒体众说纷纭,有“西班牙流感说”“俄国流感”“德国流感说”“中国流感说”。据此推断,这表明当时美国( )
A.参加一战引发了疫情传播 B.媒体掩盖了疫情传播真相
C.意识形态左右了疫情报道 D.国家应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8.秦汉和隋唐时期,立国的重心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中唐至宋,立国态势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转折( )
A.基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B.基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
C.导致了中国政治重心南移 D.推动了政府赋税制度变革
9.1398年绘制成的《大明混一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域外地区尤以欧非地区最为详尽。这一史料可用于( )
A.了解明初的外交观念 B.研究郑和下西洋的路径
C.印证西学的广泛传播 D.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0.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美洲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各国来华招工,华工遭受拐骗、出洋为奴的案件时有发生。李鸿章建议遣使设官,拯救华民。清政府迅速向美洲派驻使臣。这( )
A.顺应拉美各国独立发展经济的需要 B.推动了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
C.源于不平等条约使劳动力大量外流 D.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政治理念
11.如图是普法战争初期的法国漫画,选自《想象中的胜利》。漫画中的俾斯麦正拿着扫帚,催促着混乱的普军逃跑.“快啊!快啊!你们这群蠢货!”。该漫画( )
《拿着扫帚的俾斯麦》
A.准确描述了战争真实 B.反映出普军纪律严明
C.塑造了英勇的法军形象 D.低估了普鲁士国家实力
12.13-15世纪,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先后被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人两次攻破。在此期间,许多拜占庭的工匠西行避难,他们给西欧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这一现象( )
A.有利于西欧的社会转型 B.推动专制制度走向瓦解
C.促进了庄园经济的解体 D.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枷锁
13.1897年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叶圣陶先生曾回忆道:商务的编译所是知识分子汇集的地方,早期留美、留日回来的很多先生都在商务的编译所工作过。后来创办的几家出版业中的骨干大多是从商务出来的,还有许多印刷厂装订厂,情形也大多相同。上述材料表明商务印书馆( )
A.培养了大批出版业技术力量 B.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大众化
C.推动了近代翻译活动的开展 D.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4.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成为宗教改革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15.下图是分别在越南中部、泰国南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土的汉朝铜镜,有学者指出它们是汉朝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图1 越南出土的四乳禽兽纹镜 图2 泰国出土的星云纹镜 图3 印度尼西亚出土的神兽镜(局部)
A.物质交流促进文明审美趋同 B.汉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发展
C.铸镜技术经由丝绸之路输出 D.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6.《帕罗斯碑》发现于希腊帕罗斯岛。碑文以刻碑那一年为基点依事纪年,比如“距今1135年前,得墨忒耳(农业女神)寻女并播种,得谷物者众”“距今57年前……亚历山大葬于孟菲斯;哲人亚里士多德卒;……托勒密至库勒内。”从距今418年开始,每年都记载当年雅典执政官姓名。对此石碑的认识合理的是( )
①此碑产生于希腊化时代 ②为研究希腊民主政治和文化提供史料
③碑文带有一定神话色彩 ④开创了西方历史学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在提水灌溉方面,浅井使用桔棒,深井使用辘轳,利用河水使用翻车;在加工方面,脱粒用枷、脱壳用枷、清洁用飏扇,粉碎用磨、碾、碓等,都有彼此配合的农具。汉代利用杠杆原理制造桔棒和水碓,利用轮、轴的作用制造辘轳、连枷、飏扇,磨、碾、砻等,利用齿轮制造翻车,从而制造了一批省力、高效的新农具。
——《两汉农具及其在中国农具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1771年,理查德·阿克莱特的第一个纺织厂便是在德比郡溪流旁的水力工厂,其生产过程经常会受到季节性水量变化的影响。1784年,瓦特虽然开发出了复动旋转式蒸汽机,但仍体积巨大,效率低下。曼彻斯特市区第一座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织工厂只好推迟落成,据W·查罗娜指出,这个工厂实际开工已经是1789年5月的事了。
——《英国史10讲》
材料三 产业组织方式的变迁是伴随着生产技术的变迁而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将分散的家庭作坊、手工工场转向纵向一体化的工厂模式,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为适应全新生产方式,无论是产业内部还是产业之间都将呈现出组织方式的新趋势: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市场中,企业通过网络,跨越边界与环境相联系已成为最经常、最普遍的现象。
——摘编自《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农具发展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成就取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劳作方式的角度,说明工厂式生产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三次科技革命引发的生产组织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都长安——中国古代京城建筑的典范,被认为位于天下的中心。高大的京城城墙内设置了四个部分:皇帝及其家族居住的宫城、政府办公场所和军事指挥场所及社稷坛所在的皇城、两个市场和按网格状排列的作坊及居民区。宫城和皇城与居民区被超过10米高的城墙和更高的城门分开,未经许可没有人可进入皇城和宫城。紧靠皇帝住处而居的是贵族,他们居住在靠近皇城附近有两层或三层的宫殿中,紧邻他们的是拥有受人尊敬的家族谱系的家族。相邻而居的是社会等级的第二级——富裕的商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包括佛教寺庙和其他宗教机构的重要成员。平民的房屋数以万计,但他们都不被看作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严格的阶级界限——贵族不与官员比邻而居,官员也不与平民一起生活——从城内各管辖区(城坊)的方位和大小中可以看得出来。
——从城内各管辖区(城坊)的方位和大小中可以看得出来。
材料二:与早期的王朝不太一样,北宋的东京不仅是一个都市型防卫城堡,而且把原先生活在郊区、老城的人口纳入城市进行管理。这些官员、商人、工匠等都能在城市自由定居,在他们买得起的地方建造房屋。城市没有南北向的轴线,也没有由城墙确定边界,街道布局也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各种形状的房屋被街巷连接起来,坊市不分,宵禁时间不断被延迟,城市人口在1103年达到130万——直到19世纪为止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德]迪特·库恩《哈佛中国史4·儒家统治时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唐都长安城市布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宋时期都城职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都城发展的共同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术界普遍认为,野生西瓜原产于非洲。“旧传种来自西域,故名西瓜。”这样看来,西瓜名字的由来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和传播有一定关系。根据最早关于西瓜的文献记载,五代后晋(936—947年)的胡峤从契丹归来后撰《陷虏记》,记载在契丹见闻,其中提到西瓜。北宋时期相关文献较少,有说法当时黄河地区可能已经种植西瓜,《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京街市,“其中一个水果摊前案上放有数块切开的西瓜”。南宋时期西瓜的记载多处可见,如诗人范成大在《西瓜园》中写道:“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诗注里有:“西瓜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文天祥《西瓜吟》中:“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不但首次出现西瓜的栽培方法,还有西瓜子仁的介绍。而《日用本草》记载:“西瓜,味甘寒,无毒,消暑解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明《本草纲目》也有关于西瓜引种、生理特性、用途、食用等各方面的详细记载;《群芳谱诠释》记载“子取仁可荐茶,皮可蜜煎、糖煎、酱腌”。清代各地方志中关于西瓜的记载内容逐渐出现多样化,涉及西瓜的形状、种植、用途、产量、传播、贸易等各方面。
——摘编自石慧、王思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动因探析》
材料二 水果历来是属于温饱之外的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果已逐渐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以西瓜为例,在1982年居民还为买瓜走远路、排长队,而到1985年西瓜市场放开后,西瓜上市量大,质量好,购买方便。到90年代初期,北京人均消费水果47公斤,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美国的蛇果、墨西哥的青柚、印度尼西亚的毛丹、新西兰的杨桃、韩国的丰水梨、日本的水晶梨、智利的红提子……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50多种水果摆满商厦柜台。鲜瓜果58.80公斤,其中西瓜就将近40公斤。
——摘自张太原《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广泛种植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北京居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16世纪下半叶,欧洲陆续出现葡萄牙人的《中国报道》等记述中国的著述,种类繁多,如《中国新地图集》《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植物》《中医津要》《中国礼仪论》等。他们还将儒家的“四书”译为西文出版,既为欧洲“汉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亦促成欧洲社会“中国热”风潮出现。
——摘编自马建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
但是“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赫尔德认为“这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体……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
——摘编自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1)据材料一,概括16至20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说明其意义。
(3)综上所述,就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C
6.D
7.D
8.A
9.B
10.B
11.D
12.A
13.A
14.C
15.D
16.A
17.(1)成就:种类众多;形成配套体系;使用简单机械。(任意答出2点即可)
原因: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智慧;政府实行重农政策;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手工业的发展。
(2)特征:工人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采用机器大生产,流水线生产;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原材料由工厂统一供应等。
(3)变化:工厂制度;垄断组织;产业组织网络化、国际化。(任意两点即可)
原因:工业革命期间,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人流水线上作业,科学化的管理受到重视,工厂制度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组织产生。二战后,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规模和范围加速扩大,产业组织出现网络化、国际化。
18.(1)特点:以皇城为中心;坊市分离;等级分明;彰显神权与世俗皇权相结合观念。(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不同:长安偏向政治功能,东京经济功能增强。(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市民阶层人口的增加和市民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19.(1)特点:种植历史较为悠久;外来物种逐渐本土化;种植范围逐渐向南推广,最后全国广泛种植;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开发出多种用途(药用、餐饮、零食等)逐渐具有鲜明的商品化性质。
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西瓜自身是优质水果,用途广泛;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西瓜种植技术的进步;南北交流、民族交融。
(2)变化:水果品种丰富,由奢侈品变成普通商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市场的活跃提供了保障。
20.(1)16至18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全面介绍,推崇中国文化,形成“中国热”;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中国全面否定。16至18世纪,欧洲主要通过文字、思想来了解介绍中国文化,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科技等成果;18 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批判中国的思想僵化、制度落后。
(2)特点: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学习西方;付诸于实践;体现近代化;派别众多。
意义: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丰富了中学的内涵;有利于思想解放,推动了救亡图存、近代化运动的开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3)认识:顺应时代要求,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与时俱进,注重文化传承。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保山市2023-2024高二下学期6月质量检测卷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