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下册期末模拟测试卷
历史试题
(本试卷四个大题,25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材料介绍的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 C.行省制 D.厂卫制
2.在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元朝时形成的新的民族是( )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藏族 D.满族
3.要想了解玄奘西行天竺的历史,下列最具史料价值的是( )
A.电影《大话西游》 B.《大唐西域记》 C.小说《西游记》 D.《玄奘研究论文集》
4.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台湾行省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北庭都护元帅府
5.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以下朝代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隋、唐、五代十国、元、宋、明、清 B.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C.隋、唐、宋、五代十国、元、明、清 D.隋、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
6.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这两句诗文分别描写的是( )
A.秦统一全国与戚继光抗倭 B.明朝建立与戚继光抗倭
C.秦统一全国与郑成功收复台湾 D.明朝建立与郑成功收复台湾
8.自西汉以来,我国中央政权在海南的管辖逐步建立和巩固,“中央政府高级官员巡视海南的第一人”的是( )
A.路博德 B.马援 C.宋庆礼 D.苏轼
9.“万物所聚,诸行百市”,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建筑水平发达 B.商业繁荣 C.交通便利 D.人口数量多
10.贞观八年、九年,粮食连年丰收,一斗米价值四五钱;贞观十五年,一斗米价值二钱。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唐初( )
A.统治政策调整 B.社会风气开放 C.商品经济发展 D.中外交流频繁
11.我国传统文史启蒙读物《三字经》记载:“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里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位君王( )
A.李渊 B.元昊 C.耶律阿保机 D.阿骨打
12.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
A.党项族 B.契丹族 C.回族 D.羌族
13.北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推知,北宋( )
A.巩固君主专制 B.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加强中央集权 D.地方权力分工完善
14.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这场动乱是( )
A.宦官专权 B.安史之乱 C.朱温灭唐 D.黄巢起义
15.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议行新法,王安石言:“周置泉府之官,以……变通天下之财。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帝纳其说。此史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之一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16.“汉之弊在宗戚,晋之弊在藩屏,长安迭股肱哀,渍堤间孰寇孰王·百劫俱为戎马冢;李国公甚专权,杨国公甚穷武,大乱作脓疮破,沉陆者非夷非虏,九州原似蛀虫巢。”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朱温灭唐 D.陈胜吴广起义
17.元代王祯的《农书·农器图谱》共记载农具103种…大部分是宋元时期使用、新创或经改良过的。其特点是高效、省力、专用、完善、配套,且已臻于成熟阶段。材料反映出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
A.社会相对安定 B.生产工具先进 C.自然条件优越 D.政府重视生产
18.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人数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海禁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也加强了中外文明的友好交流。郑和下西洋发生在( )
A.公元14世纪初 B.公元14世纪末 C.公元15世纪初 D.公元15世纪末
19.清朝建立后,在东北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等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在内蒙古建立盟旗制度,并在中央设理藩院直接管辖这些地区。这反映出清朝( )
A.地方全部由中央直辖 B.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统治进入了全盛时期 D.是中国古代最大疆域
20.“长城以北的草原文化,骑马、射箭、摔跤、歌舞、音乐通过长城沿线的经贸互市传到了长城南面的许多城市,传到帝都北京以及全国许多城市,长城以南的文学作品、诗歌、戏剧、文化、绘画等也通过长城沿线的开放市场传到了长城以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长城抵御了少数民族南下侵扰 B.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C.长城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经济结构 D.长城使交易的产品种类变少
二、填空题 (本题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1.巩固西北边疆
(1)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 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 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清朝设置 ,(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驻军设哨,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 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 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三、综合问答题(本题共14分。)
22.(14分)历代统治者在治国理政方面都作出了大胆的尝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宋太祖为了根除唐末以来武将跋扈地方的弊病,选派文臣担任州一级长官,称知州,取代不通治道的武将。为了限制知州的权力,在州一级设置通判一职,通判的权力很大,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
——摘编自赵觳、赵轶峰主编《中国舌代史》
材料三 明朝太祖总结前朝灭亡教训,从地方到中央进行全面的官制改革,部分内容如下表所示。
在中央 废除以往长期存在的 ① 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在地方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 ② ”,互不统属;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魏晋南北朝到隋朝时期,选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宋太祖政治统治的哪两个特点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太祖“选派文臣担任州一级长官”的原因。(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整材料三中①②处的相关内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代统治者采取不同治国理政方针的共同目的。(4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个小题,第23小题12分,第24小题12分,第25小题12分;共36分。)
2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朝,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划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所学,指出秦朝在其所辖地方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材料二 汉武帝开创了大一统局面,为使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这一思想真正贯彻落实,汉武帝从教育入手,兴办太学,因为这是关乎国家教化和招贤纳才的大事。太学肩负着培养新型政治人才的责任。前124年,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从而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太学。
——任晓峰《略论西汉太学》
(2)依据所学,写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概括汉武帝设置太学的目的。(3分)
材料三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的为政理念。任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些理念的。(3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古代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3分)
2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自古以来帝王都以中原民族为贵,而轻视周边少数民族,我却对他们一视同仁)。
——唐太宗
材料二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英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边疆各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当时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族首领尊奉为什么?(3分)
(2)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分别属于材料三中提到的哪一种模式。(3分)
(4)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3分)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特别重视制度的革新
材料一 新的制度,比较注重才学,而不重门第,为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入仕参政创造了条件。采取考试办法,相对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广泛的地主阶级中有用人才选拔出来,有些“任人唯贤”的性质……中央政府通过这一制度给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政治出路,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皇权。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所示的“新的制度”是什么?正式确立于哪一朝代?(2分)
材料二 下图所示是唐朝的一种重要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示是哪一种制度?(2分)
材料三 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派遣各路转运使把本路各州的税粮。金帛等如数上交中央财政。同年,宋太祖采取措施解除镇军权,把地方精兵集中到京师充当禁军。宋代地方制度建设,削弱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有利于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权力制衡机制研究》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太祖削弱了地方哪些方面的权力?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四 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摘自《中国历史》
(4)材料四中这种制度我们称为什么?(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上述王朝进行制度革新的共同目的。(2分)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下册 历史期末模拟测试卷 第1页,共6页 七年级下册 历史期末模拟测试卷 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B 2.B 3.B 4.B 5.B 6.C 7.C 8.C 9.B 10.A
11.C 12.C 13.C 14.B 15.B 16.B 17.B 18.C 19.B 20.B
二、填空题 (本题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1. 噶尔丹 乾隆帝 伊犁将军 渥巴锡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综合问答题(本题共14分。)
22.(1)标准:由注重门第到注重才能。影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特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原因:为了根除唐末以来武将跋扈地方的弊病。
(3)内容:①丞相;②三司。
(4)共同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可以得出从魏晋南北朝到隋朝时期,选官的标准由注重门第到注重才能。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度的确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特点:根据材料二“选派文臣担任州一级长官,称知州,取代不通治道的武将。为了限制知州的权力,在州一级设置通判一职,通判的权力很大”可以得出宋太祖政治统治的两个特点是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原因:根据材料二“宋太祖为了根除唐末以来武将跋扈地方的弊病”可以得出宋太祖“选派文臣担任州一级长官”的原因是为了根除唐末以来武将跋扈地方的弊病。
(3)内容: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所以①是丞相。②: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明朝在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所以②是三司。
(4)共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封建社会统治者采取的不同治国理政方针的共同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个小题,第23小题12分,第24小题12分,第25小题12分;共36分。)
23.(1)制度:郡县制。
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创始人:孔子。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3)理念:以民为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等。
践行: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 展农业生产;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魏征前后进谏200多次,很受唐太宗的赏识。(任答一例即可)
(4)经验: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
【详解】(1)制度:根据设问要求“秦朝在其所辖地方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创始人:根据设问要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目的: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开创了大一统局面,为使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这一思想真正贯彻落实,汉武帝从教育入手,兴办太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3)理念:“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根据“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可知,体现了重视人才,“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体现了善于纳谏。
践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4)经验: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是对古代治国理政的正确认识即可。根据材料所述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措施及带来的繁荣局面——“贞观之治”可知,应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等。
24.(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尊奉:“天可汗”。
(2)特点:相互吸收。
相同之处: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3)模式:唐——第三种;宋——第二种;元——第一种。
(4)意义: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详解】(1)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自古以来帝王都以中原民族为贵,而轻视周边少数民族,我却对他们一视同仁)”并结合所学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尊奉:结合所学唐太宗时期的统治可知,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民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
(2)特点:根据材料二“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交融特点可知,呈现处相互吸收的特点。
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二“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并结合所学辽和西夏对汉文化的学习可知,相同之处主要有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3)模式:结合所学唐朝的统治可知,唐朝时期国力强大,经济繁荣,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边疆各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因此唐朝属于第三种;结合所学宋朝的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周边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国力与北宋不相上下,形成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因此宋朝属于第二种;结合所学元朝建立后,灭亡南宋,统一全国,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元朝属于第一种。
(4)意义: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可知,给我们的借鉴意义是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25.(1)制度:科举制。朝代:隋。
(2)制度:三省六部制。
(3)权力:财权、军权。影响:削弱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监管。
(4)制度:行省制度。
(5)共同目的: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新的制度,比较注重才学,而不重门第,为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入仕参政创造了条件”可知,注重才学,通过考试入仕参政的制度是科举制。
朝代: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
(2)制度:根据图示中的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可知,图示中的制度是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
(3)权力:根据材料“宋太祖派遣各路转运使把本路各州的税粮。金帛等如数上交中央财政”可知,此举涉及的经济上的措施,削弱的是财权;“同年,宋太祖采取措施解除镇军权,把地方精兵集中到京师充当禁军。”说明此举削弱的是地方上的军权。
影响:根据材料“宋代地方制度建设,削弱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有利于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这些措施削弱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监管。
(4)制度:根据材料“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可知,这一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
(5)共同目的:根据上述材料可知,隋朝创立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宋朝从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因此,上述王朝进行制度革新的共同目的是巩固统治或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 第 1 页,共 4 页 答案 第 1 页,共 4 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度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模拟测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