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巩固练试题第11周练习题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姓名: 学号: 复习时间: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2023·黑龙江哈尔滨期末)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该书以一个老农民教育儿子的故事形式,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
A.注重人与自然和谐 B.重视总结生产经验
C.农耕技术比较粗糙 D.小农经济稳步发展
2.(2023·辽宁丹东期末)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材料表明( )
A.食物生产是定居生活的产物 B.食物储备技术得到改善
C.定居标志着古代文明的产生 D.农业革命促进社会分工
3.(2023·山西朔州期末)公元前9000年,在今天的伊拉克北部地区,人们已开始种植麦类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等;中国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植马铃薯、玉米、西红柿等。这反映出( )
A.人类文明的多元化 B.原始人类大都定居生活
C.人们食物种类丰富 D.欧洲农业相对较为落后
4.(202秋·吉林白城期末)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及其北部,发展起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城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滨海地区,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这反映了( )
A.早期国家出现促进了农业进步 B.当时中国北方农耕文明较南方发达
C.人类的生产纯粹依赖自然资源 D.中国早期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明显
5.(2023春·海南期末)2023年3月,考古人员在距今约6000-4000年的天门石家河遗址不仅发现了拦水坝、小型水库等水利设施,还发现了史前稻田遗存和距今约4300年的炭化粟。这些发现可佐证,此时期( )
A.石家河人最早培植了稻粟 B.农耕文明已得到初步发展
C.早期国家形态已基本形成 D.南北方经济交流较为频繁
6.(2023·期末)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这说明( )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唯一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7.(2023·重庆沙坪坝期末)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唐律疏议》云:“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於卑贱致死,依故杀法。”不属于唐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的是( )
A.食品安全问题得到统治者重视 B.强化法律手段维护食品安全
C.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儒学)的影响 D.禁止劣质商品进入流通市场
8.(2023·江苏苏州期末)王斯德认为亚欧大陆的农业多发源于大河流域,东亚和东南亚孕育了稻米文明,西亚和欧洲孕育了小麦文明;美洲农业多发源于高峡盆谷一带,印第安人创造了独特的玉米文明。据材料可知,人类文明早期( )
A.地理条件决定农业发展 B.农业发展具有多元特点
C.农业多发源于大河流域 D.非洲农业尚未得到发展
9.(2023·江苏连云港期末)距今4300年左右,由于洪水频发,稻田沦为沼泽,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衰落。与之相对应的是,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多样的地形条件和粟黍稻豆等构成的农作物种植系统,使该区域的文明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此可知( )
A.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类文明史 B.食物生产影响人类文明进程
C.物种多样与否左右文明演进 D.中华文明具有生生不息特征
10.(2023春江苏无锡期末)新近完成发掘的宜兴丁埂遗址,距今4500年—5000年左右,是一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种类丰富的石器,包括石刀、石铲、石锛、石镞等共计多达329件,另外还有500件左右用于捕鱼的渔网坠。这反映出当时( )
A.农耕生产方式相当成熟 B.生产力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
C.早期国家形态基本形成 D.长江流域文明领先其他地区
11.(2023·山东菏泽期末)汉代农民如何收割水稻,史书上不曾记载,而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局部,见下图)则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收割水稻先割谷穗,再刈谷草的情况。据此可知,汉代画像砖( )
A.具有弥补史书不足的作用 B.能够完全还原历史的原貌
C.可以纠正史籍记述的错误 D.是最真实可靠的研究史料
12.(2023·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随着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世界各地开始种植和饲养不同的农作物和牲畜,饮食结构也因而不同,东亚地区很少吃牛肉,但是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材。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生存环境不同 B.宗教习俗不同 C.历史传统不同 D.生产方式不同
13.(2023·广东揭阳期末)根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的判断,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按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一速度并不快,但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己高出30倍。由此可见,农业的出现( )
A.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B.促进了各种文明融合
C.为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D.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14.(2023·辽宁葫芦岛期末)“采集渔猎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定居的农耕生活固然是人类发展中的一次革命,但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宗法制度产生于农业的出现 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15.(2023·浙江绍兴期末)据研究,辽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华夏第一村”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也是基于辽河流域史前发达的赤道坐标天文观测体系。这说明( )
A.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 B.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C.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 D.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16.(2023·甘肃平凉期末)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农业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作物
C.人类在文明之初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2022·贵州贵阳期末)据贵州地方志记载,乾隆年间,玉米引种在贵州地区迅速传播; 道光年间,贵州各地普遍种植玉米; 民国初年,玉米在贵州的种植面积超过稻谷和小麦,年产量仅次于水稻。从中可以看出( )
A.当地自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B.欧亚作物传入影响了当地农业
C.物种交换引发了种植结构变化 D.新型作物传播冲击了自然经济
2.(2023·河南信阳期末)在马匹传入美洲后,幸存的印第安人很快发现了马的价值,驾驭着骏马、追逐射杀美洲野牛等大型猎物的游牧生活,远比艰辛的农耕生活来得容易,于是,大量的印第安部落随后开始转型游牧。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 )
A.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 B.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活方式
C.造成了印第安人口的锐减 D.破坏了新大陆的生态环境
3.(2023·甘肃白银·期末)牛、山羊、猪和马引入美洲后,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皮革和羊毛以及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
A.导致了美洲人口数量的激增 B.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
C.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 D.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
4.(2023·湖南衡阳期末)明代《甘薯疏》记载:“倘虑天旱,则此种亩收数十石,数口之家,只种一亩,纵灾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终岁足食,有何不可。”《农政全书》总结甘薯的价值为“十三胜”,认为其“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由此可见,当时( )
A.农民因地制宜从事农业生产 B.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甘薯起到了救荒备灾的作用 D.美洲高产作物被广泛种植
5.(2023·辽宁期末)外来农作物传入古代中国有三次高潮,其中前两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多带“胡”字,如“胡麻”“胡萝卜”,第三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番”字,如“番茄”“番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
A.物种交流对象的变化 B.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6.(2023·广东深圳期末)15世纪末至16世纪,美洲许多独产的农作物传播到其他大陆。其传播的路线一部分是先传入欧洲再传遍世界,也有一部分直接从美洲传入亚洲,或同时从欧洲或美洲传到亚洲。材料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航路的开辟 B.价格革命的发生
C.美洲农业的发达 D.世界市场的形成
7.(2023·广东揭阳期末)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材料体现了( )
A.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微增
8.(2023·海南期末)1500年到1800年的几个世纪中所刮起的洲际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它在不适应人群疾病的土地上酿成了人口锐减的灾难;它也几乎在世界各地提高了食物供应的数量和可靠性;在那些从前没有马类的地区,它还通过提供新的战争手段改组了当地的政治关系。由此可见,洲际物种交流( )
A.对人类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B.导致世界局部人口的锐减
C.促进了人类交通的近代化 D.一定程度保障粮食的来源
9.(2023·山西晋中期末)下图是1492年以后的玉米、马铃薯传播示意图,这一现象对当时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解决了明清社会的粮食危机 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D.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10.(2023·河南许昌期末)在哥伦布抵达美洲前,新大陆既无野生小麦,也无人工栽培小麦。随着欧洲移民的到来,小麦逐步传入美洲并被迅速推广,成为人们的主食,小麦产业随之兴盛。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丰富了美洲的食物种类 B.促使美洲的农作物大量外传
C.解决了美洲的温饱问题 D.使美洲与欧洲往来更加频繁
11.(2023·吉林通化期末)辣椒原产于美洲,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的象征。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 )
A.辣椒自身的优秀品质 B.新航路的开辟与西学东渐
C.物种与生活风俗的有机结合 D.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
12.(2023·河南洛阳期末)出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原因,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喜欢面包甚于玉米”,而在轮船发明之前的时代,大量运载小麦或面粉成本及风险太高。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这说明( )
A.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 B.美洲作物遭到欧洲各国排斥
C.宗教信仰决定饮食文化传统 D.殖民扩张助推食物物种传播
13.(2022·湖南长沙期末)明代,甘薯、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不拘土壤与地形,可在山地种植,也可在沙地栽培。土地使用方式的改变,边缘土地植被的改变,极大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由此可见,高产作物的引进( )
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对社会产生了双重影响
C.改变了区域饮食结构 D.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14.(2023·新疆克孜勒苏期末)辣椒原产于美洲,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的象征。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 )
A.中国传统风俗的宽厚包容 B.新航路的开辟与西学东渐
C.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 D.物种交流与文化心理传承
15.(2023·吉林长春期末)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6.(2023·黑龙江哈尔滨·期末)“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
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17.(2023·新疆克孜勒苏期末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推广到北美。
——据《经济与社会生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咖啡为例,说明全球性物种交流的重大意义。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2023·云南保山期末)有学者指出,食品生产日渐集约化,食品加工业越来越配合耐久性消费品产业所设立的模式,供给变得机械化,配销经过重组,用餐时间随着工作模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全球化转变了人们的饮食观念 B.食品多元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C.工业化改变了食品生产方式 D.城市化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2.(2023·湖南衡阳期末)1830——1848年,委内瑞拉出口的咖啡从6万袋增加到20万袋,可可从3.8万袋增加到6.7万袋,牛从1500头增加到1.6万头,皮革从4.5万张增加到36.6万张。同期,工业品大量进口。这说明委内瑞拉( )
A.工业化促进自由贸易发展 B.经济活动逐渐呈国际化
C.进出口贸易活动态势良好 D.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3.(2023·安徽亳州期末)工业革命以来,熟练的工匠不再直接从新屠宰的动物身上切肉给等待的消费者,与一队队工人不断重复工作相反,他们在美国中西部的工厂里用机械将牲畜切割成块,装人罐头或火车冷藏厢,运往远方市场。食品制作方式的改变( )
A.适应了欧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B.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方向发展
C.改变了西欧北美食品的供应网 D.将烹饪从家庭彻底转移到工厂
4.(2023·广东肇庆期末)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这一成就( )
A.彻底摆脱了西方的经济封锁 B.实现了我国粮食的自给自足
C.提高了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 D.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2023·辽宁辽阳期末)据相关资料统计,2007年,美国拥有220万个大农场,平均每个农场土地面积为170公顷。2009年,美国拥有205.6万农业从业人口,平均一个农场里只有不到两个人在进行生产,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使用大型机械的平均耕地面积高达181.4公顷。这反映出美国( )
A.实行粗放型农业模式 B.政府重视粮食安全
C.资本主义仍具有优势 D.农业现代化程度高
6.(2023·河南平顶山期末)据统计,2009年,美国农业从业人口为205.6万人,仅占美国全部就业人口的1.4%。平均每个农场只有1.07人进行生产和经营,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平均耕地面积高达181.4公顷。由此可知,美国( )
A.推行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政府重视大型农场的推广 D.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7.(2023·江西上饶期末)从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到网红“辛吉飞”引爆的食品添加剂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违法使用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阶段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8.(2023·河南期末)有学者在谈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时,指出中国绝大部分作物不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依靠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商业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因此,小农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是非常谨慎的。据此可知,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 )
A.依靠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 B.解决社会粮食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C.政府进行政策规范服务和正确引导 D.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调节的制度
9.(2023·山西期末)1872年英国制定了《食品与药品掺假法》,1899年议会修正《食品与药品销售法》,授权中央政府可以强制地方政府实行,1906年议会授予政府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权。这些举措反映了英国 (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放弃自由资本主义政策
C.强化社会福利保障 D.加强立法保障食品安全
10.(2023·河南洛阳期末)《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冰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薹,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政府重视物种交流 C.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11.(2023·辽宁阜新期末)2021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3日发布数据显示,5月全球粮食价格指数升至127.1点,为2011年9月来的最高水平。FAO表示,受到供给中断与需求强劲的双重因素的推升,糖、植物油及谷物的价格在5月创下最大涨幅。以上信息主要说明( )
A.新冠疫情致粮食需求剧增 B.世界粮食生产问题严重
C.各国人民的温饱无法保障 D.维护粮食安全任重道远
12.(2023·福建泉州期末)曾经被农民欢呼为“神药”的DDT等合成农药,不但有高效的杀灭农业害虫的作用,也把对人类有利的、害虫的天敌一扫而光。不少有机合成农药进入土壤、水体后很难分解,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进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最终危及人类健康。这说明( )
A.农药使用对农业生产不利 B.科技进步的负面作用不可避免
C.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凸显 D.农业现代化影响食品安全问题
13.(2023·重庆九龙坡期末)我国卫生部牵头制定的文件规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类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苏丹红。国 家食药监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饮中添加罂栗壳。黑龙江省则提出全省由大粮仓变身为“绿色大厨房”。由此可见, 我国( )
A.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 B.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C.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 D.为粮食增产提供政策支持
14.(2022·河南新乡期末)据统计,2019年我国各地调整和减少了低质、低效作物的种植。受市场价格和大豆补贴政策影响,东北地区扩大了大豆等作物的种植面积,豆类播种面积达到11.07万平方千米。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 B.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不利于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D.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
15.(2023·广东佛山期末)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年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
A.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 B.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
C.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D.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
16.(2023·甘肃白银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的农业现代化始于19世纪50年代后期。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3个对美国农业和农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决定意义的法案,即《农业组织部法》、《宅地法》和《莫里尔法案》。1884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关于阻止在牲畜中蔓延传染病的法令;1887年,国会通过《哈奇法》,开创了合作的试验站制度,即由农业部、各州农学院和农业试验站分工协作,共同承担农业科学研究任务。虽然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了影响,但是由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农业和鼓励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措施,并设立了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所以美国农业发展的进程并未遭到很大的挫折,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到1940年,美国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此基础上,美国用了50余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摘编自孙鸿志《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与政策分析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农业现代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11】2023-2024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1周练习题 1-3课(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