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练习 (答案) --2024-2025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单选题
1.岳麓书院有一副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出自晚清名士王闿运在江浙一带游历讲学,有人故意探问他的学问流派渊源时的回应,其“道”是( )
A.道家学说 B.魏晋玄学 C.二陆心学 D.宋朝理学
2.“市井经纪之……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义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这一现象
A.发生在唐朝前期 B.出现于北宋都城东京
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D.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3.北宋后期,在科举考试中,为平衡南北方录取的差异,采取了南北分卷的制度。南北分卷考试和录取源于
A.南方更加重视教育 B.北方经济遭到破坏
C.南北经济文化差异 D.政府更偏重于南方
4.如图所示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是立足于东亚的农业大国,汉唐农业帝国的立国态势是“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但是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其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代的这一变化基于( )
A.海外贸易的兴起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经济格局的变动 D.重农抑商的废弃
5.宋代乡民职业选择日趋多元化,或可租佃土地转化为契约下的佃农,或可转为小手工业者,或可流入城市做手工业作坊及服务性行业中的雇佣劳动者。这反映出宋代( )
A.社会阶层分化出现缓和 B.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止
C.社会等级观念开始淡化 D.社会经济生活较为活跃
6.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万计。”现象的发生主要得益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长途海运航线开辟
7.如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8.据下表能够推断出,宋代( )
宋代史料中关于宋代租佃关系的部分记述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苏轼文集》
主户常若(苦)无客,今岁流移至者,争欲得之,借贷种子,与夫室庐牛具之属,其费动百千计,例不取息。 薛季宣,《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
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徐松,《宋会要辑稿》
A.社会的阶层流动性较大 B.佃农租赋负担显著减轻
C.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 D.租佃制优化了资源配置
9.唐代对市场的管理主要采取“市令”专管或由其他官员兼职掌控,严格管理各级市场空间的“直管模式”。宋代“市令”几乎消失,代之以在全国各地设置管理贸易的机构征收商业税,呈现出“以税代管”的特征。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政府财政面临危机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国家治理改弦易辙
10.下图是汉、唐、宋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数据图。对该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源于美洲物种的传入
B.推动政府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C.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
D.与南方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
11.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在宋、元时代并不见流传。明朝中叶以来,有不少人对岳飞的《满江红》进行唱和,使得这首作品逐渐成为名篇。近代以来,岳飞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满江红》成为爱国精神的象征。这一文学作品的经典化( )
A.主要取决于历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B.反映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C.缘于其深厚的内涵意蕴和时代氛围 D.体现了古代文学的世俗化趋势
12.关于交子的产生,有如下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 自李顺作乱,遂罢铸(钱)。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于嘉、邛二州铸景德大铁钱……民甚便之。
元朝《宋史·食货志》 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A.材料都记载了交子的产生过程 B.交子出现的原因记载相同
C.二者皆为一手史料,完全可信 D.北宋纸币取代了金属货币
13.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②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③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的富足惬意
④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新变化的是( )
A.门第观念淡化 B.贱民阶层消亡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15.下表是《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分布表》,导致历代杰出专家分布地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地区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江苏 5 34 26 28 103
浙江 3 11 16 56 89
河南 29 27 38 41 13
河北 7 17 28 29 13
山东 17 32 5 27 14
A.政治中心的转移 B.经济重心的变化
C.民族融合的推动 D.君主专制的强化
16.南宋孝宗(1163-1194年)时,“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同胡服)”,“舞女不记宣和(宋徽宗年号)妆,庐儿尽能女真语”。这在实质上反映了( )
A.中原礼制逐渐没落 B.汉胡文化冲突严重
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17.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元代印刷的商品包装纸“裹贴”实物,上面的文字是“口口口家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见(现)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坐西面东开铺”“口口辨认,不误主顾使用”。这一考古实物反映出元代( )
A.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 B.佛教思想出现兴盛局面
C.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成熟 D.商品生产已有品牌意识
18.莫高窟北区出土的元代文献中,除汉文写本之外,还有西夏文、藏文、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文、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以及婆罗迷字体书写梵语的文献,也多见其他文字与汉文合体的文献。材料表明( )
A.河西走廊商品贸易的繁盛 B.汉文成为各种文字的基础
C.多民族政权并立依然存在 D.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气象
19.下列宋代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
A.柳永
B.李清照
C.苏轼
D.辛弃疾
20.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现象( )
A.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客观推动 B.说明南方农耕方式较为粗放
C.是北民南移带来的直接影响 D.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地区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 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 唐宋时期部分状元数量及分布表(有籍可考者)
唐代 宋朝
河北、河南 28 13
陕西 11 1
山西、山东 10 11
江苏 6 9
江西 2 9
两广地区 2 3
两湖地区 2 3
安徽 1 5
福建 — 19
浙江 — 24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唐宋时期状元数量空间分布的变化 结合所学,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的局部统一,使南北粮食品种得到交流。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由淮北提供种子;江北各州则学习南方广种水稻,并免其租。此后,河北、河东,京西、京东等路,都逐渐推广种稻。宋真宗时,下令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不择地而生”,水稻的种植面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元代实现了南北统一,使农作物交流更加广泛。江北的粟、麦、黍、豆向南方进一步推广,南方的水稻也继续向北方推广。水稻远远超过其他作物而成为元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在北方地区,甚至在元中后期经济发展衰频的情况下,还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地区大量栽培,且“岁常大稔(丰收)”。伴随着水韬种植的推广,土地的开垦面积增加,尤其是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开发范围不断扩大,主要为圩回、梯田、淤田、涂田、湖田等的垦辟。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末粮食生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粮食生产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源,礼学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礼”是内容,“乐”是形式,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是治国的基本要素,礼乐的这种治国内涵被无数统治者沿袭采用。儒家认为,礼乐因人情而设,有节制性情、提升道德的作用;“礼”的和是“中和”,礼以和为贵,就是在尊重各个阶层权利的基础上,要求人尽自己的义务而达到和谐,这种思想在当代文化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刘丰《儒家礼乐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迪》
材料二:法治和德治都是实现人治的工具和手段,以维护君权为目标。但儒家德治的保守性适应不了当时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而法治思想完全忽视并否定道德价值的内心自觉作用,只有儒法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彼此缺陷。秦亡后,汉朝统治者充分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经过汉初的无为而治的过渡,德治与法治在汉武帝时期走上了融合发展的道路。在汉武帝的支持下,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自此,封建统治者把德法并用,德主刑辅作为治国的策略,礼法文明开始取代礼乐文明占主导地位。
——摘编自王欣《先秦德治与法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三: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宋之际,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出现了文化转型期,唐朝统治者对世家大族的压制,客观上使得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家族的约束和保障,传统的礼法之学渐渐崩溃,家族文化逐渐解体,文化垄断局面逐渐被打破,个人精神逐渐得到释放,民风渐变。到了宋朝及以后的时期,随着选官制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逐步渗透到下层民众中。平民文学兴起,白话小说大量涌现,市民文艺广受欢迎。新的平民学者群体也不断壮大,他们到处讲学,儒家思想也呈现出一定的平民精神。
——摘编自蒋晓光《唐文化发展进程与唐宋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德治法治融合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以来古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5.D
6.C
7.A
8.D
9.A
10.D
11.C
12.A
13.C
14.B
15.B
16.C
17.A
18.D
19.C
20.D
21.(1)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2)变化:唐朝时,状元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到宋代,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原因:政治方面: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经济方面: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22.(1)北宋局部统一;统治者的重视和政府政策支持;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趋势:农作物交流更加广泛;水稻种植范围推广且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意义:扩宽了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加,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元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23.(1)基本特征:产生时间早;与儒学相结合;具有森严的等级规定;被贵族所垄断。
影响: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规范秩序;对后世封建政治统治产生影响;对当代社会和谐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2)原因:法治和德治都是维护君权的工具;法治和德治都有局限性;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发展);汉武帝的支持。
(3)趋势:文化由具有士族垄断的贵族色彩向平民化、世俗化发展。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门阀士族的衰落;社会阶层流动加快;科举制的影响;印刷术的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练习 (答案) --2024-2025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