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四次模拟测试历史试卷
全卷满分70分,时间为7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分)本部分共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 学会依靠可信史料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下列文物中可作为研究原始农耕生活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主要得益于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 )
A. 都江堰 B. 驰道 C. 灵渠 D. 大运河
3. 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反映出当时( )
A. 丝绸之路始通 B. 民族交融加强 C. 北方经济发达 D. 南北政权分立
4.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必备素养。下列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 文成公主入藏 促进了中外的友好关系
C 鉴真东渡 见证了唐朝的民族交融
D 安史之乱 唐朝从此灭亡
A. A B. B C. C D. D
5. 清朝大臣胡中藻在一诗中写道:“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后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最后,胡中藻被处死,还祸及师友。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
A. “焚书坑儒”的暴行 B. 八股取士的危害
C. 文字狱的残酷 D. 科举考试的变化
6. 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为了使其占有中国商品市场、掠夺中国原料等各方面利益需求“合法化”,在1842年强迫清政府( )
A. 签订《南京条约》 B. 划定东郊民巷
C. 镇压农民起义 D. 签订《北京条约》
7. “一部二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长征),独版在20世纪的中华大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让全人类的读者为之战栗。”这部“浩瀚史诗”的终结篇是( )
A. 四渡赤水 B. 吴起镇会师 C. 井冈山会师 D. 会宁会师
8. 2017年1用,教育部根据有关精神要求对大中小学教材进行修改,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进一步体现对历史的尊重,对抗战精神的弘扬,以及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继承。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A. 八一三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9. 《复兴之路》是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电视节目,下列选项是节目里其中四集的名称。“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指导方针”的画面,最有可能出现在以下哪一集中?( )
A. 《伟大转折》 B. 《中国新生》
C. 《峥嵘岁月》 D. 《千年巨变》
10. 如果为下面这张图片所反映的事件作背景说明,应该选择的是( )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提案通过后,多国代表欢呼庆祝的场景。
A.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B.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C.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 苏联和美国的大力支持
11. 世界古代各区域文明成果反映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水平。下表中的内容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 )
文明古国 文明特点 文明成就
古代埃及 大河文明集权政治浓厚的宗教意识 金字塔 象形文字
古代中国 农耕文明中央集权 分封制 青铜器 甲骨文
古代罗马 海洋文明奴隶制民主政治 《十二铜表法》 罗马大竞技场
A. 交互性 B. 多元性 C. 传承性 D. 统一性
12. 九年级举办了一次历史知识竞赛,要求参赛者根据提示词,判断相应的主题。下面的一组提示词反映的主题是( )
日本大化改新、幕府统治、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
A.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B. 封建时代的欧洲
C. 古代亚非欧文明 D. 走向近代
13. 构建知识结构图,能很好地从整体驾驭和把握所学知识。下面是一幅未完成的知识结构图.其中“?”处是
A. 西欧城市的兴起 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西欧庄园出现 D. 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化
14. 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与该叙述有关的是( )
A. 明治维新 B. 华夫脱运动 C. 卡德纳斯改革 D. 彼得一世改革
15. 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结构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以下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共包括4小题。
16.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对于认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某校九年级同学以“气象万千的古代社会风貌”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情境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食物图片
(1)任务一图片中的食物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传入中原地区的?此事件与哪一朝代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任务二【时代风貌———不同的社会现实】
第二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雕塑图片
雕塑一:秦始皇兵马俑 这件陶俑面部轮廓分明,表情严肃,双唇紧闭,庄严的站立着,似乎在默默承受着历史的重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秦朝的统治特点。
雕塑二:东汉说唱俑 这件陶俑面部表情憨态可掬,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雕塑线条简练,技法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东汉的生活气息。
(2)结合材料及所学,任务二两个雕塑人物的面部表情分别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任务三【史料实证——繁华的城市生活】
第三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社会生活图片
(3)指出任务三两幅图片反映出了哪一朝代的社会风貌?两幅图片反映了当时社会城市生活的“人间烟火气”,其出现的原因是______(写字母)
A.政治稳定,文教昌盛 B.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任务四【制作图展——多彩的社会风貌】
第四小组同学整理出一系列图片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4)请将任务四“社会风貌”中的图片进行分类,放入不同的板块。(填写序号)
板块一“文学人物”②;板块二“艺术纷呈”______;板块三“科技创新”______;板块四“史学著作”______;
17. 承载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共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歌曲】歌曲反映时代脉搏
《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长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解读两首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歌曲表达出了怎样的时代呼声?(任选其一作答)
【照片】照片再现真实场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概括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时期实行了怎样的土地政策?
【文字】文字见证历史变迁
(3)图三和图四所示的文字资料,分别反映了哪两个重要史实?
【档案】档案承载历史见证
史实: 内容: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建立新式海陆军。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史实: 内容: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等。 影响: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概括这一时期承载的时代主题:
(4)请将上面“档案”内容补充完整。
18.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精神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某校九年级学生以“中国力量·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为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制度创新--彰显法制力量】
图①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图②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明了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1)任务一图②法律是针对哪一地区颁布的?根据材料概括两部法律文件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任务二【国之基石--创造制度自信】
时间 史实 制度
改革开放后 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历史遗留问题 ▲
1956年 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83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请根据相关史实把表格中“▲”内容补充完成。
任务三【民族脊梁--凝聚中国精神】
林则徐(1785—1850) 陈独秀(1879—1942) 张学良(1901—2001) 董存瑞(1929—1948)
黄继光(1931-1952) 雷锋(1940-1962) 王进喜(1923—1970) 袁隆平(1930—2021)
(3)英雄模范人物是民族的脊梁。请以“近代中国·民族脊梁”或“新中国·民族精神”为观点,从任务三的图片中任选两位你最敬佩的人物,围绕他们的突出贡献及体现的时代精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表述规范)
19. 九年级某班布置“勿忘历史珍爱和平”主题展板,并围绕该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①17世纪英国凭借强大的实力,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②1776年7月,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③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④1917年11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起义,起义者冲进冬宫。
⑤1939年9月,德军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⑥1942年1月,26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⑦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⑧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华沙条约》。
(1)17世纪——19世纪期间,图①所述国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分别建立了怎样的制度?
(2)图③、图⑦、图⑧所述时期形成了哪些军事集团?
(3)史事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从材料中选择两张照片,参照示例,对其所反映史事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示例组合除外)
示例:选择照片⑤⑥
1939年9月,德军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规模,激起了世界各国人民反抗。1942年1月,26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各国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
九年级第四次模拟测试历史试卷
全卷满分70分,时间为7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分)本部分共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 学会依靠可信史料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下列文物中可作为研究原始农耕生活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是最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材料。②骨耜是原始农耕时代的翻土工具,B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可用于研究原始社会使用的工具,排除A项;③铜冰鉴可用于研究战国时期青铜器,排除C项;④司母戊鼎可用于研究商朝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
2. 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主要得益于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 )
A. 都江堰 B. 驰道 C. 灵渠 D. 大运河
【答案】A
【解析】
【详解】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A正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B排除;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征服越族,下令修建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C排除;隋朝隋炀帝时期下令开通沟通南北的大运河,D排除。故选A。
3.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反映出当时( )
A. 丝绸之路始通 B. 民族交融加强 C. 北方经济发达 D. 南北政权分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可知,这是互相学习,体现的是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互摄,不是丝绸之路、经济、政权,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4.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必备素养。下列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 文成公主入藏 促进了中外的友好关系
C 鉴真东渡 见证了唐朝的民族交融
D 安史之乱 唐朝从此灭亡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A项正确;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排除B项;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排除C项;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排除D项。故选A项。
5. 清朝大臣胡中藻在一诗中写道:“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后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最后,胡中藻被处死,还祸及师友。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
A. “焚书坑儒”的暴行 B. 八股取士的危害
C. 文字狱的残酷 D. 科举考试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清朝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胡中藻被杀,还祸及师友”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清朝大兴文字狱时的胡中藻狱。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实行文字狱,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制造大批冤狱,祸及亲友。根据题意,C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八股取士”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6. 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为了使其占有中国商品市场、掠夺中国原料等各方面利益需求“合法化”,在1842年强迫清政府( )
A. 签订《南京条约》 B. 划定东郊民巷
C. 镇压农民起义 D. 签订《北京条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条约形式占有中国商品市场和原料,A项正确;划定东郊民巷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B项;镇压农民起义,材料中并未提及,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签订《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一部二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长征),独版在20世纪的中华大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让全人类的读者为之战栗。”这部“浩瀚史诗”的终结篇是( )
A. 四渡赤水 B. 吴起镇会师 C. 井冈山会师 D. 会宁会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一部二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长征),独版在20世纪的中华大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让全人类的读者为之战栗。”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红军长征,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D项正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排除A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排除B项;井冈山会师时长征还没有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8. 2017年1用,教育部根据有关精神要求对大中小学教材进行修改,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进一步体现对历史的尊重,对抗战精神的弘扬,以及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继承。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A. 八一三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进行局部侵华,中国人民开始进行抗日战争,所以标志着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1937年日本在上海发动的事变;B项C项是1936年爆发的西安事变,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D项是日本全面侵华的事变。故选B。
9. 《复兴之路》是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电视节目,下列选项是节目里其中四集的名称。“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指导方针”的画面,最有可能出现在以下哪一集中?( )
A. 《伟大转折》 B. 《中国新生》
C. 《峥嵘岁月》 D. 《千年巨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指导方针的画面,最有可能出现在《伟大转折》,A项正确;《中国新生》指的是新中国诞生之初,排除B项;《峥嵘岁月》指民国时期,排除C项;《千年巨变》指辛亥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如果为下面这张图片所反映的事件作背景说明,应该选择的是( )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提案通过后,多国代表欢呼庆祝的场景。
A.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B.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C.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 苏联和美国的大力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提案通过后,多国代表欢呼庆祝的场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这一事件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B项正确;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并将其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C项;美国极力反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苏关系恶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世界古代各区域的文明成果反映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水平。下表中的内容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 )
文明古国 文明特点 文明成就
古代埃及 大河文明集权政治浓厚的宗教意识 金字塔 象形文字
古代中国 农耕文明中央集权 分封制 青铜器 甲骨文
古代罗马 海洋文明奴隶制民主政治 《十二铜表法》 罗马大竞技场
A. 交互性 B. 多元性 C. 传承性 D. 统一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是大河文明、集权政治、浓厚的宗教意识,古代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农耕文明、中央集权,古代罗马的文明特点是海洋文明、奴隶制民主政治,这体现了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文明的相互影响,不能说明古代文明具有交互性,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文明的传承,排除C项;古埃及和古代中国文明是大河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未体现古代文明具有统一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九年级举办了一次历史知识竞赛,要求参赛者根据提示词,判断相应的主题。下面的一组提示词反映的主题是( )
日本大化改新、幕府统治、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
A.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B. 封建时代的欧洲
C 古代亚非欧文明 D. 走向近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日本大化改新、幕府统治、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大化改新、幕府统治、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都是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A项正确;日本大化改新、幕府统治、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都是亚洲国家,不是欧洲国家,排除B项; 日本是亚洲国家,不是非洲国家,排除C项; 走向近代与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等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构建知识结构图,能很好地从整体驾驭和把握所学知识。下面是一幅未完成的知识结构图.其中“?”处是
A. 西欧城市的兴起 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西欧庄园的出现 D. 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随着经济的发展,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这一时期,手工业也不断发展,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商人不仅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说明西欧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化,故选D;西欧城市的兴起开始于10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17世纪,与材料信息不符,B错误;9世纪欧洲出现庄园,与材料信息不符,C错误。
14. 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与该叙述有关的是( )
A. 明治维新 B. 华夫脱运动 C. 卡德纳斯改革 D. 彼得一世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提取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内容正是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具体内容,C项正确;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有: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与“打击寡头势力”等不符,排除A项;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是在扎格鲁尔领导下,埃及华夫脱党发动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民主运动,与“打击寡头势力”等不符,排除B项;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与“打击寡头势力”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 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结构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以下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战后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化学工业,但是计算机网络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之一,A排除;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无关,C排除;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多极化趋势出现也是在冷战时期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冷战”后的世界不符,D排除。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共包括4小题。
16.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对于认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某校九年级同学以“气象万千的古代社会风貌”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情境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食物图片
(1)任务一图片中的食物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传入中原地区的?此事件与哪一朝代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任务二【时代风貌———不同的社会现实】
第二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雕塑图片
雕塑一:秦始皇兵马俑 这件陶俑面部轮廓分明,表情严肃,双唇紧闭,庄严的站立着,似乎在默默承受着历史的重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秦朝的统治特点。
雕塑二:东汉说唱俑 这件陶俑面部表情憨态可掬,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雕塑线条简练,技法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东汉的生活气息。
(2)结合材料及所学,任务二两个雕塑人物的面部表情分别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任务三【史料实证——繁华的城市生活】
第三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社会生活图片
(3)指出任务三两幅图片反映出了哪一朝代的社会风貌?两幅图片反映了当时社会城市生活的“人间烟火气”,其出现的原因是______(写字母)
A政治稳定,文教昌盛 B.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任务四【制作图展——多彩的社会风貌】
第四小组同学整理出一系列图片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4)请将任务四“社会风貌”中的图片进行分类,放入不同的板块。(填写序号)
板块一“文学人物”②;板块二“艺术纷呈”______;板块三“科技创新”______;板块四“史学著作”______;
【答案】(1)途径:丝绸之路;人物:张骞。
(2)社会现实:雕塑一:统治残暴,刑罚严苛。雕塑二:统治宽松,人民负担较轻。(意思相近即可)
(3)朝代:宋朝;原因:B。
(4) ①. ③ ②. ① ③. ④
【解析】
【小问1详解】
途径:根据材料“蚕豆”“芝麻”“核桃”结合所学可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亥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从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人物: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小问2详解】
社会现实:根据雕塑一“这件陶俑面部轮廓分明,表情严肃,双唇紧闭,庄严的站立着,似乎在默默承受着历史的重担”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治残暴,刑法严苛;根据雕塑二“这件陶俑面部表情憨态可掬,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雕塑线条简练”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统治宽松,人民负担较轻。(意思相近即可)
【小问3详解】
朝代:根据材料“瓦子与勾栏”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开封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B符合题意。
【小问4详解】
序号:根据图①“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可知,①反映的是科技创新;根据图③“宋代的蹴鞠铜镜、元朝出土的杂剧陶俑”可知,③反映的是艺术纷呈;根据图④“《资治通鉴》”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④反映的是史学著作。
17. 承载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共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歌曲】歌曲反映时代脉搏
《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长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解读两首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歌曲表达出了怎样的时代呼声?(任选其一作答)
【照片】照片再现真实场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概括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时期实行了怎样的土地政策?
【文字】文字见证历史变迁
(3)图三和图四所示的文字资料,分别反映了哪两个重要史实?
【档案】档案承载历史见证
史实: 内容: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建立新式海陆军。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史实: 内容: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等。 影响: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概括这一时期承载的时代主题:
(4)请将上面“档案”内容补充完整
【答案】(1)时代背景:《黄河大合唱》: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时代呼声:《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冼星海在延安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表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
(2)土地政策:图一: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图二:三大改造时期,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
(3)史实:黄兴绝笔书:辛亥革命;毛泽东诗词:“一五”计划时期。
(4)史实:档案一:洋务运动;档案二:维新运动。
时代主题: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代背景:《黄河大合唱》:结合所学可知,《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当时全国抗战爆发,中华民族救亡图存。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创作于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时代呼声:《黄河大合唱》:结合所学全面抗战爆发的知识可知,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冼星海在延安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结合所学抗美援朝的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表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
【小问2详解】
土地政策:图一:据材料“《中国土地法大纲》”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图二:据材料“合作社”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小问3详解】
史实:黄兴绝笔书:结合所学可知,黄兴是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因此其反映的史实是辛亥革命;毛泽东诗词:结合所学可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体现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因此其反映的史实是实施“一五”计划。
【小问4详解】
史实:档案一:据档案一信息“江南制造总局”并结合所学可知,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史实是洋务运动;档案二:据档案二信息“维新运动期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实行变法”的是维新运动。
时代主题: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因此它们反映的时代主题是: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
18.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精神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某校九年级学生以“中国力量·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为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制度创新--彰显法制力量】
图①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图②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明了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1)任务一图②法律是针对哪一地区颁布的?根据材料概括两部法律文件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任务二【国之基石--创造制度自信】
时间 史实 制度
改革开放后 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历史遗留问题 ▲
1956年 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83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请根据相关史实把表格中“▲”内容补充完成。
任务三【民族脊梁--凝聚中国精神】
林则徐(1785—1850) 陈独秀(1879—1942) 张学良(1901—2001) 董存瑞(1929—1948)
黄继光(1931-1952) 雷锋(1940-1962) 王进喜(1923—1970) 袁隆平(1930—2021)
(3)英雄模范人物是民族的脊梁。请以“近代中国·民族脊梁”或“新中国·民族精神”为观点,从任务三的图片中任选两位你最敬佩的人物,围绕他们的突出贡献及体现的时代精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表述规范)
【答案】(1)地区:台湾地区。共同作用:推进中国的法制建设;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
(2)补充:“一国两制”;
(3)观点:“新中国·民族精神”论述:不同时期,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诞生了不同的民族精神。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朝人民英勇战斗,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等,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总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这些伟大的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民族精神之光,将永远照耀看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道路。
【解析】
【小问1详解】
地区:结合所学可知,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领导人开始背弃一个中国原则,破坏两岸关系发展,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明了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因此该地区为台湾地区。
共同作用:根据材料“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明了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可得出,两部法律文件的共同作用是推进中国的法制建设;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
【小问2详解】
补充:结合所学可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因此改革开放后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制度是“一国两制”。
【小问3详解】
论述:首先,选择观点,如选择“新中国·民族精神”。其次,进行论述,结合所学从不同人物的精神出发进行论述即可,如不同时期,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诞生了不同的民族精神。结合所学抗美援朝的知识可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朝人民英勇战斗,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等,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结合所学时代模范的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最后总结,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这些伟大的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民族精神之光,将永远照耀看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道路。
19. 九年级某班布置“勿忘历史珍爱和平”主题展板,并围绕该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①17世纪英国凭借强大的实力,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②1776年7月,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③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④1917年11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起义,起义者冲进冬宫。
⑤1939年9月,德军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⑥1942年1月,26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⑦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⑧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华沙条约》。
(1)17世纪——19世纪期间,图①所述国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分别建立了怎样的制度?
(2)图③、图⑦、图⑧所述时期形成了哪些军事集团?
(3)史事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从材料中选择两张照片,参照示例,对其所反映史事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示例组合除外)
示例:选择照片⑤⑥
1939年9月,德军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规模,激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抗。1942年1月,26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各国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
【答案】(1)经济:现代工厂制度;政治:君主立宪制。
(2)图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⑦:北约;图⑧:华约。
(3)选择照片⑦⑧。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美苏双方互相敌对,美国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为了与其对抗,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解析】
【小问1详解】
经济制度: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①是英国。19世纪,英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度。
政治制度: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小问2详解】
军事集团: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③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形成了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和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三国同盟;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⑦反映的是冷战局面的形成,冷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⑧反映的是华约形成,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军事集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所以军事集团分别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北约;华约。
【小问3详解】
选择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示例可知,选择的是相互关联的事件,从两件事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可选择照片⑦⑧。说明时阐述杜鲁门主义出台与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的关系即可,如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美苏双方互相敌对,美国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为了与其对抗,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