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①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 ②隐含了面向全民大众的价值取向
③承载了北大人“肩负重任”理想 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2.孙中山说:“吾党本其三民主义而奋斗者,历有年所,中间虽迭更称号,然宗旨主义,未尝或离。顾其所以久而不能成功者,则以组织未备,训练未周之故。”这表明孙中山
A.革命立场发生根本转变 B.尚未找到革命失败根源
C.对革命前途已心灰意冷 D.怀疑三民主义的正确性
3.1916年,“护国”一度成为舆论的热词。这里的“国”是指
A.大清帝国 B.中华帝国 C.中华民国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4.下面展示的是新闻漫画《新民国之怪象》,漫画分别对“共和”平等”进行了阐释。由此可知,该漫画
A.祝贺中华民国的成立
B.揭示民主实践的不足
C.讽刺清朝统治的腐朽
D.歌颂中国社会的转型
5.1912年,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央对西藏的主权,宣布“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的一部分”,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实行五族共和”。同年7月,民国政府设蒙藏事务局。据此可知,中华民国( )
A.实现了各民族真正平等 B.重视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赢得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D.开启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6.《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
C.百姓生活新旧交织 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
7.20世纪20年代吕思勉撰成《白话本国史》。据此推测,其写作可能受下列事件影响的是
A.新文化运动 B.护国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五四运动
8.1910年,胡适留学美国,先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期间他发现欧洲各国近代文学的根本改造均发轫于语言工具的改变,以俚语取代拉丁文,进而改造了各民族的文化。因此,他
A.主张以拼音符号取代汉字 B.希望用欧美文化改造中国
C.成为倡导新文化的第一人 D.成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
9.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统计
生产费用(16支纱每包银两) 盈利(16支纱每包银两) 全国机纱产量万包 全国机布产量万匹 全国纱厂盈利(包括纱及布)
1915年 93.63 64.5 229.9 1240
1916年 97.56 5.45 72.6 290.6 4362
1917年 79.5 298.3 3852
1918年 8 92.8 308.3 5602
1919年 149.55 91.8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业
A.成为最大的新式工业
B.保持着稳健发展势头
C.出现第一个发展高潮
D.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10.“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面大旗……”以上材料所指的两场运动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 )
A.都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
B.都宣扬了资产阶级文化
C.都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D.都受到封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11.下表主要反映了
时间 文章标题 作者 发表刊物
1918.4 《迷乱之现代人心》 杜亚泉 《东方杂志》15卷4期
1918.9 《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 陈独秀 《新青年》5卷3号
1918.12 《答<新青年>杂志记者之质问》 杜亚泉 《东方杂志》15卷12期
1919.2 《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陈独秀 《新青年》6卷2号
A.近代中西文化论战的过程
B.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C.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D.西方文化阻碍中国传统文化
12.四川保路运动期间,川路公司即曾拨出专款,先后创办《蜀报》《西顾报》《白话报》,保路同志会也曾编辑印行《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作为会刊,开辟“报告”、“纪事”、“著录”等栏目,专门登载保路运动的消息和评论,受到各界普遍欢迎。《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第13号“报告”透露“本会报告日出万纸,尚不敷分布远甚。今更与印刷公司再三筹商,苦心设法,每日多出五千张。”这说明
A.保路运动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大众传媒满足了市场文化消遣的需要
C.大众传媒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 D.保路运动得到了大众传媒的广泛支持
13.下图为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反映了当时
A.封建正统思想摇摇欲坠 B.知识分子传播新的思想
C.“三从四德”已经崩塌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4.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美国,在这一政治制度下,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中央政府的政务首脑。作为现代社会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它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国。以下历史现象最接近美式总统制特征的是
A.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麦克马洪继续担任总统
B.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1912年3月底,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2000年,普京当选为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总统
15.1907年,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提醒“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黄金黑铁,断不足以兴国家”。这说明
A.国人对科学思想推崇备至 B.鲁迅否定“科技救国”论
C.鲁迅对科学做出了批判性思考 D.儒家伦理思想根深蒂固
16.抓住时代重大主题,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是学好历史的重要方法。如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的主题词,其中1894—1912年处应该填写( )
1894- - 1912
1921- -- 1935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1949- - 1956 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 - 2001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17.皇帝自动退位大大缓解了革命前的满汉矛盾。革命政治领袖及时调整方向,放弃排满口号,提出“五族共和”的建国方案,避免了革命前很多人担忧的国家分裂。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以五色旗为国旗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宪法》
C.成立临时政府 D.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8.辛亥革命前后,“华盛顿”一词在媒体报刊和政界要员访谈中频繁出现。1913年《大陆报》记者弥勒访问袁世凯,告知“有人谓总统欲仿效拿破仑”,袁世凯马上表示:“余欲为华盛顿,非拿破仑也。”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就一直以中国华盛顿而自居。这一现象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盛行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
C.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D.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
19.《新青年》经常介绍生物、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A.主张维新变法
B.倡导民主共和
C.提倡科学思想
D.批判封建伦理
20.它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运动”,从云南开始的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材料评价的是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运动 D.武昌起义
二、材料分析题
21.中国近代化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探索史。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是洋务运动在什么口号下创办的企业?创办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列举一位该运动在地方上的代表人物。
(2)与图片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性质和思想上产生的深远影响分别是什么?
(3)图③人物是谁?他用哪一思想指导了革命?图④杂志的诞生,是哪一事件兴起的标志?
(4)请给以上图片所反映的内容拟一个恰当的时代主题。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3)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你怎样理解他们这一观点?
(4)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5)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
(6)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
三、论述题
23.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兴办新式银行,尝试构建中央银行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晚清政府的“央行”建设
材料一如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各界关于“央行”建设的一些论调。
言论 出处
(英国)故官商民三者合而为一,便于周转生意,得以日盛……未开国家银行以前既无此时之富有 《申报》
非我自设银行,流通银币,示商民以大信,一时难收回利权,亦无以敌西商之侵溢 李鸿章
欲操纵中外盈虚,非设国家银行以统摄之不可 袁世凯
(改革币制首先要)设立中央银行 《大公报》
秉持“银行为国民经济之总枢纽”的理念,并参照美国、加拿大等国银行条例拟定了中国银行章程 梁启超
材料二1904年,庆亲王奕助上奏,“此次铸造银币,宗旨在整齐币制……而尤须设有银行,为之操纵维持,始能畅行无阻”。同年,户部尚书鹿传霖拟定试办银行章程,户部银行开始筹建,1905年正式开业。户部银行成立初期虽是“试办”,但以“立中央银行之基础”为宗旨,“实具中央银行之规模”。户部银行在博采外国中央银行之所长的同时,也借鉴了票号、钱庄等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经验。同时,政府还赋予户部银行调和政府汇兑的职权,同时其还拥有调剂货币、监理金融的职权。1908年,清政府颁行中国首部银行法——《大清银行则例》,将户部银行增资改组为“大清银行”。《大清银行则例》对银行业务范畴做了明确限制,明确规定由大清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法定大清银行“政府银行”的职责。
——摘编自郑成林、钟钦武《晚清中央银行体制的形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央行”建设活动。
参考答案:
1.A
2.B
3.C
4.B
5.B
6.C
7.A
8.D
9.C
10.B
11.A
12.A
13.A
14.B
15.C
16.B
17.A
18.A
19.C
20.B
21.(1)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代表人物:李鸿章。
(2)历史事件:戊戌变法。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影响:思想启蒙,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人物:孙中山。思想:三民主义;事件:新文化运动。
(4)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2.(1)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认为,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 4分 )
(2)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去抵抗外国侵略的进步思想。(2分)
(3)洋务派的观点。‘中学为体’指保持封建制度的根本,‘西学为用’只是用西方先进技术为手段,根本上还是去维护旧的封建制度,这仍是一种历史的反动。(4分)
(4)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材料三则提出了触动封建统治根本的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6分)
(5)不足之处在于,产生了否定一切中国古代文化的片面性认识。(2分)
(6)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4分)
23.晚清政府的“央行”建设活动是在民族危机加剧、西学东渐、社会各界的广泛呼吁的背景下进行的,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活动;晚清政府的“央行”建设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建设,如制定章程,颁行法律,另一方面是实践推进,如筹办户部银行,后升级为正式的国家“央行”;晚清政府开展“央行”建设的本意是强化金融控制,挽救统治的危机,但其不仅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金融经验,而且援引了西方制度,客观上促进了金融建设的近代化。然而晚清中央银行体系建设所需的政治、经济、委员会等环境条件十分薄弱,尤其是西方列强金融侵略的加剧和深入决定了清政府的建设难以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综合测试(答案)--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