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2初三年级第二次模拟测试历史(问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涂正确选项。)
1. 考古发现证实,中国农业起源分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沿黄河流域分布、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下列能为北方导作农业起源提供证据的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山顶洞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2. 下图是小哲同学用于大单元学习的时空定位,它最适合用于研究( )
A. 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B.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C. 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D. 春秋战国社会动荡
3. 《史记》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汉武帝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 实行分封制 B. 颁布“推恩令”
C. 派张骞出使西域 D. 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4. 下图的农业生产经验出自于北朝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是( )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A. 《天工开物》 B. 《农政全书》 C. 《齐民要术》 D. 《伤寒杂病论》
5.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这种以水力作动力的灌溉工具是()
A 耧车 B. 翻车 C. 筒车 D. 秧马
6. “年年此地成边土,竟与胡人相间处。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胡调琴”。 这是出自元朝诗人戴良的《凉州行》的诗句,它反映了元朝
A. 音乐艺术的进步 B. 疆域版图的扩大 C. 边疆管理的强化 D. 民族交融的发展
7. 以下有关明清时期记载的史事,其共同影响是( )
明朝 清朝
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檐曝杂记》)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监察 B. 加强丞相权力 C. 降低政府的财政支出 D. 强化君主专制
8. 某同学搜集到了图片《轮船招商局》、影像《甲午风云》、史学论著《戊戌思潮纵横论》和绘画《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 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B. 洋务派的自强与求富
C. 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D.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9. “民国二十四年,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这一记录见证了( )
A. 五四运动 B. 西安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重庆谈判
10. 经过百年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正一步步实现着伟大复兴,其中的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与“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抗日战争胜利 B. 新中国诞生与十一届三中全会
C. 抗日战争胜利与新中国成立 D.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中国诞生
11.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 实现直接“三通” B.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 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2. 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明确规定:奴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工具和财产,奴隶不属于人的范畴。材料中“法典”出自( )
A. 尼罗河流域 B. 两河流域 C. 印度河流域 D. 台伯河畔
13. 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开创了英国历史的新纪元”。由此可知,“光荣革命”( )
A. 保留了君主专制 B. 催生了新政治体制诞生
C. 赢得了民族独立 D. 加深了国王与民众的矛盾
14. 有学者提出,俄国之所以废除农奴制,并不是由于道德上的原因,而是因为农奴制度无法与市场社会并存。该学者旨在说明农奴制改革( )
A. 源于对外战争失败 B. 意在突破经济发展障碍
C. 存在封建制度残余 D. 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15. 冷战后的30年里,美国参与的战争和军事干预多达228起,平均每年7.6起。美方还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对其他主权国家实施单边非法制裁。这表明( )
A. 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建立 B. 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安宁
C. 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D. 美国建立了“单极世界”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第16题8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0分、19题13分)
16. 乡土文化的学习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 B C
(1)上述材料能印证新疆地区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的是____;增强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是_____。(填写字母)
(2)作为地方志C 与其他省区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内容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如何更好传播和发展新疆的文化提供一条建议。
17. 历史证明,开放则国兴。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丝绸之路也就由沙漠丝绸之路为主, 变成以海洋丝绸之路为主。宋元时代, 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
——摘自国家图书馆《世界遗产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对外贸易与前代有什么不同 根据图片,分析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950年中苏两国的贸易额在中国内地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第三上升为第一。1951年中国与苏联的进出口总额比1950年增长了138.9%,到1952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中国内地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与中国进行对外贸易国家有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材料三 对美关系正常化以后,我们就可能营造出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环境。……以后,我们和欧洲的关系也发展了起来。这也是后来领导人所说的中美关系的拉动作用。从经济上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市场、技术到资金,都离不开美国。
——陶文钊: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改革开放重要环节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实施有什么关系
18.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摘自《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崛起文化根源及中世纪欧洲的农业生产组织的变化。
材料二 “1914年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三中“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开始于哪一战争 其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对非洲殖民地完全失去控制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当欧洲人庆贺全球普遍接受了从欧洲发明出来的政治模式时,他们却开始试图消除民族国家,消除了这个充满不同国旗、国界、宪法和总统的世界面貌。原因很简单:民族主义使欧洲变得四分五裂。
——摘编自(英)安德鲁《世界史》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19. 电影作品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能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情感、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电影见证社会变迁】
(注:图一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兄弟俩在一家咖啡馆公开放映电影《工厂大门》)
【电影再现战争场景】
【电影构建价值观念】
材料一 电影都可以分为虚构的和非虚构的两大类。前一类只是在主题和场景上采用了历史的形式, 但反映的却不是历史事实, ……但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历史通则, 不能犯下时代错置的谬误和违背基本的价值判断。
——张旭鹏《电影与历史》
(1)图一中电影诞生与哪次科技革命有关 图二在我国电影史上有什么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史上促进电影在中国登陆的因素有哪些
(2)图三战役对战争进程有什么影响 根据材料一,分析电影作品创作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3)图四《横空出世》反映的是中国首次核爆炸成功的故事,请你为这部影片写篇简介。(包括背景、时间、影响及精神等相关内容;符合历史背景,语言简练,叙述流畅,逻辑清晰)2023-2024-2初三年级第二次模拟测试历史(问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涂正确选项。)
1. 考古发现证实,中国农业起源分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沿黄河流域分布、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下列能为北方导作农业起源提供证据的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山顶洞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从事农业生产, 主要种植粟,D项正确;元谋人、山顶洞人靠猎取野兽和采集果实为生,排除A、B项;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代表,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下图是小哲同学用于大单元学习的时空定位,它最适合用于研究( )
A. 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B.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C. 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D. 春秋战国社会动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西周灭亡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经济上,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因此它最适合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转型。B项正确;周王室衰微的原因,是东迁以后,王室辖地大为缩小,且在不断缩减之中,与题干内容“经济上,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文化上,百家争鸣”不符,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的过程,题干内容没有具体体现,排除C项;春秋战国社会动荡,内容不全,因为题干内容涉及秦朝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 《史记》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汉武帝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 实行分封制 B. 颁布“推恩令”
C. 派张骞出使西域 D. 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汉初期的国王问题,诸侯势大,威胁中央集权,为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实行分封制造成王国问题的原因,排除A项;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明,排除C项;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下图的农业生产经验出自于北朝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是( )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A. 《天工开物》 B. 《农政全书》 C. 《齐民要术》 D. 《伤寒杂病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的农学著作,C项正确;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所著的农书,排除B项;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5.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这种以水力作动力的灌溉工具是()
A. 耧车 B. 翻车 C. 筒车 D. 秧马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等内容可知,这描述的是一种灌溉的农用工具。筒车是古代人民用于灌溉的一种工具,C项正确;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翻车是古代的一种龙骨水车,与题目中的“缚以竹筒”内容不符,排除B项;秧马是宋代发明的农具,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6. “年年此地成边土,竟与胡人相间处。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胡调琴”。 这是出自元朝诗人戴良《凉州行》的诗句,它反映了元朝
A. 音乐艺术的进步 B. 疆域版图的扩大 C. 边疆管理的强化 D. 民族交融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年年此地成边土,竟与胡人相间处。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胡调琴”,分析可知:少数民族认识汉字,而汉人可以弹唱胡琴。这充分表明双方间的民族交流与融合。故选项D符合题意;“解汉音”是指认识汉字,不能体现音乐艺术的进步,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疆域版图的扩大,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边疆管理的强化,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7. 以下有关明清时期记载的史事,其共同影响是( )
明朝 清朝
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檐曝杂记》)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监察 B. 加强丞相权力 C. 降低政府的财政支出 D. 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清朝设置军机处,军机处的职能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这两项措施都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皇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部门对地方的监察加强,排除A项;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与政府财政收入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 某同学搜集到了图片《轮船招商局》、影像《甲午风云》、史学论著《戊戌思潮纵横论》和绘画《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 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B. 洋务派的自强与求富
C. 西方思想文化传播 D.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图片《轮船招商局》、影像《甲午风云》、史学论著《戊戌思潮纵横论》和绘画《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可知,《轮船招商局》反映是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的创办;《甲午风云》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戊戌思潮纵横论》反映的是戊戌变法运动;《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故《甲午风云》《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反映的是列强侵华,中华民族 危机的加深;而《轮船招商局》《戊戌思潮纵横论》则体现了中国先进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A项正确;《轮船招商局》体现的是洋务运动,但B项与其他材料不符,排除B项;《戊戌思潮纵横论》体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但与其他材料不符,排除C项;《甲午风云》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但与其他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 “民国二十四年,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这一记录见证了( )
A. 五四运动 B. 西安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重庆谈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二十四年为1935年,一二·九运动发生于1935年,C项正确;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排除A项;西安事变发生于于1936年,排除B项;重庆谈判发生于1945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0. 经过百年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正一步步实现着伟大复兴,其中的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与“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抗日战争胜利 B. 新中国诞生与十一届三中全会
C. 抗日战争胜利与新中国成立 D.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中国诞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实现了“新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B项正确;“中国新生”是指新中国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排除AD项;“中国新生”是指新中国诞生,抗日战争的胜利代表着中国完成了反侵略的任务,并不是中国走向富强的转折,排除C项。故选B项。
11.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 实现直接“三通” B.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 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而实现直接“三通”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具体表现,排除A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根基和心理文化认同,但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而C项是强调两岸关系的经济交往,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明确规定:奴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工具和财产,奴隶不属于人的范畴。材料中“法典”出自( )
A. 尼罗河流域 B. 两河流域 C. 印度河流域 D. 台伯河畔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成文法典”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B项正确;尼罗河流域诞生的文明是古埃及文明,没有颁布成文法典,排除A项;印度河流域诞生的是古代印度文明,没有颁布成文法典,排除C项;罗马城邦从台伯河畔兴起,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治建设的第一步,不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开创了英国历史的新纪元”。由此可知,“光荣革命”( )
A. 保留了君主专制 B. 催生了新的政治体制诞生
C. 赢得了民族独立 D. 加深了国王与民众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英国‘光荣革命'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开创了英国历史的新纪元”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催生了新的政治体制诞生,即保留了君主,同时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B项正确;英国已经不是君主专制国家,排除A项;英国没有受到殖民压迫,排除C项;光荣革命并不会加深国王与民众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有学者提出,俄国之所以废除农奴制,并不是由于道德上的原因,而是因为农奴制度无法与市场社会并存。该学者旨在说明农奴制改革( )
A. 源于对外战争失败 B. 意在突破经济发展障碍
C. 存在封建制度残余 D. 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而是因为农奴制度无法与市场社会并存”可得出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在突破经济发展障碍,B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源于对外战争失败,排除A项;存在封建制度残余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冷战后的30年里,美国参与的战争和军事干预多达228起,平均每年7.6起。美方还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对其他主权国家实施单边非法制裁。这表明( )
A. 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建立 B. 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安宁
C. 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D. 美国建立了“单极世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美国参与的战争和军事干预多达228起、挥舞制裁大棒”可知,美国的这种霸权主义是世界安宁的主要威胁,故B符合题意;国际政治新秩序正在建立中,世界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没有形成美国的“单极世界”,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第16题8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0分、19题13分)
16. 乡土文化的学习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 B C
(1)上述材料能印证新疆地区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的是____;增强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是_____。(填写字母)
(2)作为地方志C 与其他省区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内容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如何更好传播和发展新疆的文化提供一条建议。
【答案】(1) ①. A。 ②. B
(2)独特内容:《新疆图志》不仅体例完备,而且多有创新。 比如,该书在道路志中指出新疆深沟重堑,修建交通的重要性。
思想:表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对于发展交通为强国之策的充分认识。
(3)建议:文化润疆,根本在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通中华文化血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新疆优秀地域文化和内地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丰富和充实各族群众精神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解析】
【小问1详解】
补填:据材料“图一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陶罐”“图二新疆哈密出土的彩陶罐”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疆哈密出土的彩陶罐,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和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罐的彩陶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①A打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据材料“‘安西都护府之印’印文及遗址”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对新疆地区管辖的历史,表明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②B增强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小问2详解】
独特内容:据所学可知,《新疆图志》不仅体例完备,而且多有创新。 比如,该书在道路志中指出新疆深沟重堑,修建交通的重要性。
思想:据所学可知,该书表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对于发展交通为强国之策的充分认识。
【小问3详解】
建议:据所学可从文化润疆,根本在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通中华文化血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新疆优秀地域文化和内地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丰富和充实各族群众精神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角度回答。
17. 历史证明,开放则国兴。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丝绸之路也就由沙漠丝绸之路为主, 变成以海洋丝绸之路为主。宋元时代, 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
——摘自国家图书馆《世界遗产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对外贸易与前代有什么不同 根据图片,分析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950年中苏两国的贸易额在中国内地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第三上升为第一。1951年中国与苏联的进出口总额比1950年增长了138.9%,到1952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中国内地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与中国进行对外贸易的国家有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材料三 对美关系正常化以后,我们就可能营造出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环境。……以后,我们和欧洲的关系也发展了起来。这也是后来领导人所说的中美关系的拉动作用。从经济上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市场、技术到资金,都离不开美国。
——陶文钊: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改革开放重要环节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实施有什么关系
【答案】(1)不同:以海洋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宋代中国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发明并使用了指南针;中国完成了政治中心东迁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等。
(2)特点:中苏贸易额增加;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比提高。
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保持良好的经贸交流;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对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产生了一定影响;冷战形势下,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封锁和禁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下降等。
(3)标志性事件: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
关系:对美关系正常化以后,我们就可能营造出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外交上掀起了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高潮;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解析】
【小问1详解】
不同:据材料“宋代以后……,丝绸之路也就由沙漠丝绸之路为主,变成以海洋丝绸之路为主”可知,宋代开始以海洋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据所学可从宋代中国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发明并使用了指南针;中国完成了政治中心东迁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等等角度回答。
【小问2详解】
特点:据材料“1950年中苏两国的贸易额在中国内地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第三上升为第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苏贸易额增加;据材料“1951年中国与苏联的进出口总额比1950年增长了138.9%,到1952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中国内地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比提高。
解释:据所学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保持良好的经贸交流;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对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产生了一定影响;冷战形势下,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封锁和禁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下降等角度回答。
【小问3详解】
标志性事件:据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
关系:据材料“对美关系正常化以后,我们就可能营造出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环境”可知,对美关系正常化以后,我们就可能营造出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据材料“……以后,我们和欧洲的关系也发展了起来。这也是后来领导人所说的中美关系的拉动作用”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外交上掀起了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高潮;据材料“从经济上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市场、技术到资金,都离不开美国”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18.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摘自《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崛起的文化根源及中世纪欧洲的农业生产组织的变化。
材料二 “1914年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三中“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开始于哪一战争 其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对非洲殖民地完全失去控制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当欧洲人庆贺全球普遍接受了从欧洲发明出来的政治模式时,他们却开始试图消除民族国家,消除了这个充满不同国旗、国界、宪法和总统的世界面貌。原因很简单:民族主义使欧洲变得四分五裂。
——摘编自(英)安德鲁《世界史》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答案】(1)文化根源: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出现的民主与哲学。
变化:农村建立了租地农场。
(2)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标志: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标志着对非洲殖民地完全失去控制。
(3)新特点:欧洲一体化。
历史背景:①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联合基础;②近代以来,各国冲突了战争连绵不断,西欧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和统一;③二战后西欧地位一落千丈,受到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④西欧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消除仇恨和战争,走联合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重塑昔日辉煌;⑤西欧两个大陆宿敌法国、德国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⑥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⑦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
【小问1详解】
文化根源:据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可知,材料反映欧洲崛起的文化根源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出现的民主与哲学基础上崛起的。
变化:据所学可知,中世纪在欧洲盛行庄园经济;11世纪,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 土地面积逐渐扩大;有的垦殖由领主组织,多数是农民自发开垦;自发开垦的农民逐渐变成富裕农民,他们后来成为租地农场的农场主,他们按照新的生产方式耕种。
【小问2详解】
战争:据材料“1914年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导火线: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
标志:据材料“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并结合所学可知,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标志着对非洲殖民地完全失去控制。
【小问3详解】
新特点:据材料“当欧洲人庆贺全球普遍接受了从欧洲发明出来的政治模式时,他们却开始试图消除民族国家,消除了这个充满不同国旗、国界、宪法和总统的世界面貌”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二战以后开始的欧洲一体化,由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
历史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①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联合基础;②近代以来,各国冲突了战争连绵不断,西欧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和统一;③二战后西欧地位一落千丈,受到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④西欧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消除仇恨和战争,走联合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重塑昔日辉煌;⑤西欧两个大陆宿敌法国、德国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⑥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⑦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等方面回答。(任答三点即可)
19. 电影作品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能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情感、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电影见证社会变迁】
(注:图一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兄弟俩在一家咖啡馆公开放映电影《工厂大门》)
【电影再现战争场景】
【电影构建价值观念】
材料一 电影都可以分为虚构的和非虚构的两大类。前一类只是在主题和场景上采用了历史的形式, 但反映的却不是历史事实, ……但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历史通则, 不能犯下时代错置的谬误和违背基本的价值判断。
——张旭鹏《电影与历史》
(1)图一中电影诞生与哪次科技革命有关 图二在我国电影史上有什么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史上促进电影在中国登陆的因素有哪些
(2)图三战役对战争进程有什么影响 根据材料一,分析电影作品创作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3)图四《横空出世》反映的是中国首次核爆炸成功的故事,请你为这部影片写篇简介。(包括背景、时间、影响及精神等相关内容;符合历史背景,语言简练,叙述流畅,逻辑清晰)
【答案】(1)科技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
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电影;
因素: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中国被迫开放,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我国的扩展,近代工商业发展等。
(2)影响: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原则:遵循一定的历史通则,不能犯下时代错置的谬误和违背基本的价值判断。
(3)简介:《横空出世》是一部展现中国首次核爆炸成功历程的经典影片。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巨大的安全威胁。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中国决定自主研制原子弹。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首次核爆炸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升了国际地位,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影片展现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军人在艰苦条件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一伟大使命。他们隐姓埋名、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解析】
【小问1详解】
科技革命: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电影摄像机和放映机等。电影诞生与第二次科技革命有关。
地位: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定军山》是我国1905年拍摄第一部无声电影。
因素: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中国被迫开放,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我国的扩展,近代工商业发展等,这些因素促进了电影在中国的登陆。
【小问2详解】
影响:依据所学可知,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 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原则:依据材料一信息“但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历史通则,不能犯下时代错置的谬误和违背基本的价值判断”可知,电影作品创作应遵循的原则是遵循一定的历史通则,不能犯下时代错置的谬误和违背基本的价值判断。
【小问3详解】
简介:本小题相对开放,依据所学可知,《横空出世》是一部展现中国首次核爆炸成功历程的经典影片,结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背景、时间、影响及精神等相关内容进行简介即可,要求符合历史背景,语言简练,叙述流畅,逻辑清晰。如:《横空出世》是一部展现中国首次核爆炸成功历程的经典影片。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巨大的安全威胁。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中国决定自主研制原子弹。影片聚焦于从1959年苏联专家撤走,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这段艰苦岁月。中国首次核爆炸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升了国际地位,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了民族精神。影片展现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军人在艰苦条件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一伟大使命。他们隐姓埋名、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2024年中考二模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