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华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 史 试 题
(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图为《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一书中的良渚古城考古平面示意图。据此可知,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A.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村落景象
C.可以佐证新石器晚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表明早期中国已具备较完善的国家形态
2.田猎是商王及贵族的经常性活动,具有保护农业生产、逸乐、祭祀及军事训练等多重功利性质。如图是学者把卜辞地名出现频率较高的田猎地联系在一起,构建的商代田猎地分布网络图。它反映出商代
A.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B.统治范围在不断拓展
C.方国势力反叛无常 D.养兵于农的治国方略
3. 西周时期,周王以“授民授疆土”的方式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批周人统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这表明西周时期
A.宗法血缘观念日趋淡化 B.贵族统治秩序逐步建立
C.国家组织形态发生改变 D.王权逐渐实现高度集中
4.孔子认为统治者不仅要怀德,而且要怀刑,并高度赞扬郑国政治家子产“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治绩。据此可知,孔子认为国家治理应
A.隆礼重法 B.为政以德
C.德法兼行 D.外儒内法
5.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标榜是黄帝的后裔;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禹的后代;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后,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后裔。据此可知
A.民族关系趋于平等 B.尊祖敬宗思想推广
C.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
6.战国秦汉时期的村落继承聚族而居的传统,比邻而居,守望相助。但该时期一些农民开始摆脱传统村落的藩篱,另辟居处,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农民外迁
A.说明乡里制度开始动摇 B.印证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
C.表明血缘关系逐渐松弛 D.体现庄园式劳作方式普及
7.商鞅变法时,令拥有两名以上成年男丁的农户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原来以“室”为单位的土地、人口由官府析分登记在各“户”之下,农民成为国家课役农。商鞅的这一改革措施
A.瓦解了宗族血缘关系 B. 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
C.推动了社会形态转变 D. 维护了井田制的稳定
8.秦汉时期,皇帝的决策一般经过以下程序:皇帝将问题交给有关机构和臣下讨论,提出方案,经皇帝批准,交由御史府拟定诏、制、敕、令,再经丞相副署后传送有关部门执行。这
A.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 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9. 西汉前期,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欲作为动机;西汉后期,弥谩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这一变化缘于
A.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对外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D.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10.有学者提出:“封建时代的商业资本,本来就带着地方性,为了反击西汉政府之贱商政策,旧的商人地主便倒向诸侯王的方面,所谓‘因其富厚,交通诸侯’者,正是指明这一事实。”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郡国并行制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平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得到拓展
C.商人群体严重削弱了专制集权 D.经济政策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悖
11.某官署坐落于靠近以前匈奴单于所在地的位置,是汉朝政府在西域的军事和政治中枢。汉朝还在这里屯田,把哨楼、城墙组成的边防网络向前推移,延伸到中亚地区。据此可知
A.该官署位于河西走廊一带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汉武帝积极开拓西北疆域 D.机构设置促进了商路开通
12.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叙传》中指责《史记》将汉史“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所以他将《高帝纪》作为开篇,陈涉、项羽分别由世家、本纪降为传。这一史学编撰的变化反映出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
C.史学的政治功能日益扩大 D.官修史书体裁进行了变革
13.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 人、传马 40 匹和传车 10 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 300 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14.有学者指出,汉魏、魏晋政权的更迭,皆是以自上而下的禅让方式,而非自下而上的暴力手段完成新旧政权的更替,成为后世朝代更迭效仿的标准样式。这一历史现象说明当时
A.豪强世族力量的强大 B.少数民族力量进入中原
C.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D.自耕农经济的壮大趋势
15. 魏晋玄学家主张自然之性是生存之本,仁义教化是末,要求“崇本息末”,但他们也认为顺性之自然,可以自然心知、明白而达礼,最终成就仁义。由此可见,魏晋玄学家的主张
A.冲击了儒家的等级秩序 B.使儒学丧失了正统地位
C.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克服了传统儒学的局限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摆脱了印度原来的固定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样的具有东方风韵的姿态:"秀骨清相"型以中国线条表现神采,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观:“大丈夫"型传承了秦汉雕刻阳刚有力的审美追求,表达大佛的宽广胸怀和开阔气度。这表明当时佛教
A.适应本土需求 C.形成不同宗派
B.成为主流统治思想 D.充分吸收儒道理论
第Ⅱ卷 非选择题部分(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8分。第16题10分,第17题15 分,第18题 15分,第19题12 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图》,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文化认同”
史料 出处
周王战胜商王后,为稳定政局,曾大封亲戚,在夷人地区(今山东)建立鲁、齐等国,以资镇守,并封建传说中的华夏古国夏人后裔于杞(邻近河南),其后杞移徙到山东境内。 《礼记》
春秋初期(公元前八世纪末)以来,长期与鲁国联姻的杞国,因行礼不敬,而常与鲁国发生磨擦。春秋中期,鲁国甚至因杞国行夷人之俗,不愿视杞为政治同盟。 《春秋》
春秋晚期(公元前六世纪下半),华夏盟主晋国(今山西)国君要求列国派人协助修葺母家杞国的城墙,但遭列国以杞是夏人后裔却行夷礼为由,反相讥。 《左传》
根据材料,指出杞国和各诸侯国关系的变化,并做出合理解释。(15分)
19.(15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研究表明: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分界线已经形成。《史记·货殖列传》对全国划分了四个区域: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其中山西为农牧交错区;山东是农耕区;江南是落后的种植兼渔猎区;龙门碣石以北是高牧区。(此处山指的是崤山;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龙门碣石均在渤海湾地区——引者注)。
可见当时的农牧业分界:自今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向东北以陕北、陇东泾渭北洛水上游,晋西北山陕峡谷流域南缘龙门山,又东北沿着吕梁山、恒山,接燕秦长城至今辽宁境内。
材料二 历史上,由于政治、军事和民族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分界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南北漂移的现象。
——均引自《中国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历史变迁》
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
(1)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二世纪,这条农牧分界线呈现出向北抬升的趋势。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分界线北抬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2)从公元四世纪至公元六世纪,农牧分界线又呈现出向南收缩的趋势,请分析收缩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20.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影响。
参考答案
1-5CDCCD; 6-10CCADD; 11-15BCDAC; 16A
17.【答案】(10分)
(1)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5分)
(2)社会变革的需要;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5分)
18. 【答案】(15分)
变化:杞国与各诸侯国的关系逐渐恶化,从初期的发生磨擦,到中期的不被视为政治同盟,再至晚期受列国排斥。(4分)
说明:西周通过分封制与宗法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春秋时期,各族交流更加频繁密切,华夏认同观念加强,周礼成为各诸侯国普遍认同的政治规范;杞国行夷礼,行夷人之俗,违背这一潮流。(9分)
总之,杞国与“华夏”各国的关系逐渐恶化实质反映了各诸侯国间的文化认同(2分)
19.【答案】(15分)
(1)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壮大了中央政权的力量,派蒙恬统军大败匈奴,夺回河南地,移民屯戍;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农业区随之向北扩展;(3分)
影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推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推进了民族融合和西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有利于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有力保障。(4分)
(2)原因:魏晋时期,中原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至黄河流域,用游牧经济取代农耕经济。农牧业分界线随之向南收缩;(4分)
影响:有利于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完成封建化进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汉时期,由于人口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4分)
20. 【答案】(12分)
(1)制度:郡县制和皇帝制。(2分)
举措: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2分)
(2)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2分)
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