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多校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6月月考试卷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多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6月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涂写在对应的空格内)
1.(2024七下·潮南月考)北宋完全取消了有围墙的里坊和市场,民宅当街开门,自由出入,店铺和作坊临街建造,早市、夜市及临时性的“勾栏”“瓦子”一类娱乐场所和集市大量出现,自由繁华的街市贸易突破了市的界限。这反映了(  )
A.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城市管理水平提高
2.(2024七下·潮南月考)北宋中后期,在东京的阳春三月,“举目则秋千巧笑”,荡秋千已十分普及,还出现了“水秋千”,把跳水和荡秋千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花样跳水”。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宋词元曲广泛流行
C.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 D.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3.(2024七下·潮南月考)从早晨开始,百姓穿上新衣,往来拜年,并燃放爆竹。各坊、巷摆设食物、日用品……开设舞场、歌馆,车马交驰,热闹异常。这一场景出现于宋代传统节日中的(  )
A.春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4.(2024七下·潮南月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该词风格豪放,充满爱国热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其作者是(  )
A.苏轼 B.司马光 C.辛弃疾 D.李清照
5.(2024七下·潮南月考)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
A.适应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需要 B.反映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体现宋代重文轻武政策弊端 D.表明商业发展腐蚀正统思想
6.(2024七下·潮南月考)《资治通鉴》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的经过。这表明此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  )
A.彰显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 B.展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C.总结经验教训供后人借鉴 D.开创编年体的叙史新形式
7.(2024七下·潮南月考)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勾栏”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8.(2024七下·潮南月考)宋政府下达诏令“凡蕃舶(海外入境的船舶)为风飘著沿海州界,若损坏或舶主不在,官为拯救,录物货,许其亲召保认还”,这反映出当时(  )
A.朝廷鼓励海外贸易 B.全国商业竞争激烈
C.国家注重维护主权 D.宋朝造船业水平高
9.(2024七下·潮南月考)从现在的角度说,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准更主要是看综合国力。所以,以“积贫积弱”来概括宋代的特点是不准确的,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
A.军队数量巨大 B.经济贸易繁荣
C.官员队伍庞大 D.中央集权强化
10.(2024七下·潮南月考)作为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冷兵器作战的骑土阶层纵横欧洲近1000年,冷兵器作战的衰落受中国古代发明的影响,这项发明应是(  )
A.指南针 B.火药 C.印刷术 D.造纸术
11.(2024七下·潮南月考)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其讲究“名分”的社会,名不正则言不顺。君主不让宰相拥有客观化、制度化的地位和权力,唐代三省制完成了这一转变,而明代则更为彻底。明代采取的这一措施是(  )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内阁大臣
C.设立厂卫制度 D.废除行中书省
12.(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朝的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明政府对科举考试的这一规定(  )
A.使科举考试绝对的公平公正 B.严重制约社会的创新精神
C.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D.不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
13.(2024七下·潮南月考)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此措施体现了(  )
A.追求法律平等 B.加强思想禁锢
C.维护官员利益 D.强化君主专制
14.(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流 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
15.(2024七下·潮南月考)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波斯等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 壶、花浇)和新纹样。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B.传播了中国先进文化
C.促进了陶瓷生产水平的提高 D.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16.(2024七下·潮南月考)郑和航海档案有如下歌谣:“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这反映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  )
A.明朝国力强盛 B.皇帝大力支持
C.指南针的使用 D.掌握气象规律
17.(2024七下·潮南月考)“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教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明朝军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霍去病北击匈奴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左宗棠收复新疆
18.(2024七下·潮南月考)阅读下表,这说明,明朝中后期(  )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明朝中期,戚继光等率部抗倭。
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相继在我国沿海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如《几何原本》等。
A.中外开始进行交往 B.反抗侵略是主题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危机与机会并存
19.(2024七下·潮南月考)1553年,殖民者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的方式,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由此开始,澳门逐渐离开了祖国的怀抱,直至1999年,中国才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里的“殖民者”来自(  )
A.葡萄牙 B.荷兰 C.西班牙 D.英国
20.(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朝朱元璋曾说:“西洋诸国,素称远蕃,涉海而来,难计岁月。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薄来可也。”这段材料体现明朝初年的对外政策(  )
A.强迫小国进贡奇珍异物 B.积极开拓对外交流渠道
C.加强贸易赚取巨额利润 D.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
21.(2024七下·潮南月考)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晒货物等,并许诺缴纳租金,“求于近处泊船”,经澳门守澳官王绰代为申请,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台,设官置署,筑室建房,进行移民。这反映出(  )
A.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 B.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C.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 D.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22.(2024七下·潮南月考)下面是期末复习时教师幻灯片的内容,据此判断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宋应星《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B.升华创新的秦汉文化
C.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 D.繁荣的宋代城市文化
23.(2024七下·潮南月考)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朝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主要表明,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国家力量的支持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科举制度的完善
24.(2024七下·潮南月考)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西科技成就的比较,反映了当时的东西方(  )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出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文化上的交流加深 B.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政治上的本质差异 D.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25.(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体现了长城是(  )
A.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 B.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C.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D.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26.(2024七下·潮南月考)下图所示,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这种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  )
元大都 明北京
A.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 B.注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念 D.北京城是国际性大都市
27.(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读史方舆纪要》;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些著作体现了(  )
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C.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D.明清社会的衰落与危机
28.(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这几十年,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勋戚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农民起义 C.土地兼并 D.皇室内乱
29.(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李自成针对以上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A.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B.均田免赋,发放钱粮
C.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D.攻占北京,北拒满洲
30.(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末,陕北连年遭遇灾荒。崇祯元年,延安府“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百姓食尽蓬草,再剥树皮,而地方官员仍然催租索赋农民遂纷纷举行起义。由此可见,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 B.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
C.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 D.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
二、综合题
31.(2024七下·潮南月考)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会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 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人)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材料三 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并阐释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32.(2024七下·潮南月考)某校七年级班学生开展以“宋朝的都市和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市民的文化生活
宋代蹴鞠铜镜 宋代傀儡戏铜镜 杂技戏孩图 娱乐场所瓦子勾栏
材料二 唐朝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市,是主要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宋代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宋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等……
——摘边自《中学历史新知识新视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市民两种文化生活的形式,并概括宋朝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与唐朝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归纳宋代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
33.(2024七下·潮南月考)船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通工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亡国之船】
图一 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注释:水殿龙舟事指大运河开凿后,隋炀帝修建如宫殿般的龙舟多次临幸江南,纵情享乐。)
材料二 【繁盛之船】
图二 南宋沉船“南海I号”遗址正射图 “南海I号”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设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按照正常成年人步速,绕船体一周也需5分钟左右……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摘编自光明日报《一船尽观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材料三 【友好之船】
图三 郑和船队 郑和宝船到达祖法儿国,当明朝官员赏赐完毕后,祖法儿国人尽出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诸物与华人交易。 ——译编自《瀛涯胜览》
材料四 【收复之船】
图四 郑成功船队 郑成功致某总督的招降信:“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1)你是否认同材料一诗人皮日休关于“水殿龙舟事”的说法?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你能找到哪些有关宋代经济发展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任选其中一个事件指出该事件的意义。
(4)你对以上哪艘“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感触最深?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北宋完全取消了有围墙的里坊和市场,民宅当街开门,自由出入 …… 自由繁华的街市贸易突破了市的界限 ”和所学可知,北宋城市繁荣,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界限,甚至早市、夜市规模也很大,整个城市的繁盛而充满活力,这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项正确;
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
封建社会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
材料说明的是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并不能推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城市发展的认识。
2.【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A.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不符合题意;
B. 宋词元曲广泛流行 ,不符合题意;
C. 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北宋,东京出现娱乐的秋千,切玩法多样,这反映出当时北宋都市生活丰富多彩,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答案】A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从早晨开始,百姓穿上新衣,往来拜年,并燃放爆竹。各坊、巷摆设食物、日用品”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场景出现于宋代春节,A项符合题意;
B: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B项不符合题意;
C: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C项不符合题意;
D: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节日,难度不大,理解题意,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4.【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词是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南宋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他参加过抗金斗争,一直胸怀恢复中原的壮志。他在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代表作有《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等。选项C符合题意;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排除A项。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其史学著作是《资治通鉴》,排除B项。
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代表作有《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 寻寻觅觅》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辛弃疾的词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5.【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 ”和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生活也丰富起来,出现许多娱乐的场所和活动,A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宋代文化娱乐丰富,并不能推出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排除B项;
题干强调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而宋代重文轻武政策是政治方面的内容,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
题干说明商业的繁荣,并不能说明其腐蚀正统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社会生活的认识。
6.【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提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得失作为告诫,以此加强统治,C项正确;
彰显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和展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题意“ 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的经过”不符,排除AB项;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资治通鉴》的认识。
7.【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就”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这反映了印刷的效率很高速度很快,体现的是北宋活字印刷术的特点,这主要得益于使用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D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印刷的效率问题,而未涉及商业、娱乐生活,排除AC项;
造纸术的重大改进,只是提高了纸张的质量,而不是印刷效率,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活字印刷术的认识。
8.【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凡蕃舶(海外入境的船舶)为风飘著沿海州界,若损坏或舶主不在,官为拯救,录物货,许其亲召保认还”可知,材料说明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A项正确;
全国商业竞争激烈,从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家注重维护主权,排除C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宋朝造船业水平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海外贸易,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呈现繁荣景象,故以“积贫积弱”来概括宋代的特点是不准确的,B项正确;
宋代军队数量庞大、官员队伍庞大,是造成积贫积弱的原因,排除AC项;
中央集权强化,也是导致积弱局面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经济贸易繁荣的认识。
10.【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作为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冷兵器作战的骑土阶层纵横欧洲近1000年,冷兵器作战的衰落受中国古代发明的影响”和所学可知,火药传入欧洲以后,使依靠“冷兵器”的欧洲封建骑士阶层不堪一击,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B项正确;
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排除A项;
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排除C项;
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火药的认识。
11.【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君主不让宰相拥有客观化、制度化的地位和权力,唐代三省制完成了这一转变,而明代则更为彻底”和所学可知,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A项正确;
明成祖成立内阁,排除B项;
厂卫制度属于监察机构,与材料君主与丞相权力关系无关,排除C项;
废除行中书省属于地方的管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朝强化皇权的认识。
12.【答案】B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让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头脑,束缚了人的思想;制约了社会的创新精神,选拔的人才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缺乏真才实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严重制约社会的创新精神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
13.【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答案关键信息“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据此可知,材料反映朱元璋强化了对刑法的控制权。
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朱元璋强化了刑法控制权,没有表明追求法律平等,排除A;
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朱元璋强化了刑法控制权,没有表明加强思想禁锢,排除B;
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朱元璋强化了刑法控制权,没有表明维护官员利益,排除A;
D项:根据题干信息“朱元璋……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可知,材料体现了给官员拟罪的权力全部集中到皇帝手中,说明明太祖强化了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基础史实的分析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材料,理解并识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4.【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这体现了郑和推行和平贸易、诚信贸易,有利于中国与南洋、印度洋、东非的经贸往来,进而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流,C项正确;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但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初,排除B项;
郑和讲求诚信贸易,不会冲击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15.【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波斯等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 壶、花浇)和新纹样”这说明郑和下西洋带回苏麻离青,从而对陶器产生影响,提高了其水平,C项正确;
海上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开辟,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吸收外国文化,而不是传播,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制瓷方面的信息,不能说明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16.【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据“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可知,这些是自然现象,体现了郑和准确掌握气象规律,这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A项明朝国力强盛在题干中未有体现,“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B项皇帝大力支持在题干中未有体现,“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C项指南针的使用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D项掌握气象规律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A.霍去病北击匈奴,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杀尽倭寇”“明朝军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明朝时期的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期,倭患严重,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多次打败倭寇,维护了国家东南海防,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郑成功收复台湾,不符合题意;
D.左宗棠收复新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8.【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材料郑和七下西洋、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西方自然科学、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说明当时有机会学习也有外来侵略的挑战,D正确;
A、在明朝之前中国就已同其他国家有交往,A错误;
B、材料中郑和下西洋与反抗侵略无关,B错误;
C、“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明清科技,根据所学分析材料。
19.【答案】A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由此开始,澳门逐渐离开了祖国的怀抱,直到1999年,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澳门问题的掌握。
20.【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西洋诸国,素称远蕃,涉海而来,难计岁月。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薄来可也”和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明初的对外政策是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这体现了明朝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所秉持的不使用武力,努力寻求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D项正确;
明朝秉持和平的原则,不可能强迫小国进贡奇珍异物,排除A项;
题干说明的是明朝的对外政策,并未涉及积极开拓对外交流的内容,排除B项;
明朝的对外政策是慷慨送礼,不存在加强贸易赚钱巨额利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朝初年对外政策的认识。
21.【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经澳门守澳官王绰代为申请,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可知,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逐渐占据了我国的澳门,而在这个过程中,澳门的地方官非但没有进行制止,反而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这说明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A项符合题意;
B: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主旨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反映的内容与闭关锁国政策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并未体现世界市场的问题,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2.【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中国的科技著作既有对历史上科技成就的全面总结,也有对西方科技知识的吸收,并能对外国产生一定影响,这表明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C 符合题意;
A 项指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指的是朱元璋设立了由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作为帝的耳目和爪牙;雍正帝设立辅助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帝裁决,排除 A ;
B 项说的是秦汉文化,排除;
D 项说的是宋代,故排除 B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主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就来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宋、明朝都由政府制定或颁布药典等文献,这表明 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印刷技术的进步 ,题干中没有显示印刷技术的进步,不符合题意;
C. 商品经济的繁荣 , 题干中没有提及商品经济的繁荣 ,不符合题意;
D. 科举制度的完善 , 题干中没有提及科举制度的完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4.【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表格中的中国科技著作主要要对传统科技的总结,而同一时期西方的科学著作则是对新的领域的探索,并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东西方科技发展的不同,从本质上反映了社会发展趋势的不同。
A项文化上的交流加深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
B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政治上的本质差异错误,英国于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比材料中最晚的年份“1687年”还要晚,所以,这一时期的东西方差异不是政体差异,不符合题意;
D项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说法太肤浅,没有深入分析本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三部科学巨著和近代科学家的比较及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5.【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 ”从中可知,明长城的修建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D项正确 ;
明长城是古代防御的建筑,其功能并不是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以及重要通道,排除AB项;
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长城的认识。
26.【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和图中所示可以看出,其更突出的是皇城和宫城位于城市规划中线上,本质上体现君主专制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理念,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中外对比,得不出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事北京城体现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念,而不是其科学合理的规划,排除B项;
题干强调的是北京城的设计理念,并未说明其国际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城的认识。
27.【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读史方舆纪要》”结合所学知识,这些著作
都是对以往科技、思想的总结性著作,加之“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说明明清著作较多地体现了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B符合题意;
《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属于科技著作,体现不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排除A;
大量巨著的出现,反映不出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明清社会的衰落与危机信息,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的科技与文学。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明清时期科技著作、文学作品的特点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28.【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这几十年,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勋戚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 ”可知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土地兼并,C符合题意;其它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灭亡的原因,难度一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9.【答案】B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豪强富户占有大量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这种局面,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并且为穷苦人民发放钱粮,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不是针对土地问题提出的,不符合题意;
C.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不是针对土地问题提出的,不符合题意;
D. 攻占北京,北拒满洲 ,不是针对土地问题提出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李自成提出的解决方法回答。
30.【答案】B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八九月间,百姓食尽蓬草,再剥树皮,而地方官员仍然催租索赋农民遂纷纷举行起义”和所学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深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这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
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是李自成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
农民反抗意识主逐渐觉醒不是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
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不符合明朝的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李自成起义的认识。
31.【答案】(1)进步之处:士子可以自由报考;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主要是文化知识等
(2)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提拔文官,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考试内容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题格式为“八股文”。(2分)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会的主要依据 …… 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可概括其进步之处为 士子可以自由报考;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主要是文化知识等 。
(2)发展:从表格中可知,录取进士人数逐渐递增,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高进士地位;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高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3)根据材料“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可知其变化为考试内容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题格式为“八股文”。影响:根据材料“ 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可概括其影响为 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故答案为:
(1) 进步之处:士子可以自由报考;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主要是文化知识等
(2) 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提拔文官,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考试内容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题格式为“八股文”。(2分)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32.【答案】(1)形式:表演蹴鞠;观看傀儡戏;观看杂技表演。
特点: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世俗化
(2)变化: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或宋朝的城市打破了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原因: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开明的文化政策;对文人的优待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1)形式:由图中可知其形式为 表演蹴鞠;观看傀儡戏;观看杂技表演;特点: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市民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也世俗化。
(2)根据材料“ 代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可其变化为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或宋朝的城市打破了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本题可以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去分析其原因,如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开明的文化政策;对文人的优待。
故答案为:
(1) 形式:表演蹴鞠;观看傀儡戏;观看杂技表演。特点: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世俗化
(2) 变化: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或宋朝的城市打破了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原因: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开明的文化政策;对文人的优待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繁荣发展的认识。
33.【答案】(1)同意。因为开凿大运河长远的说有利南北交流的,如果统治者能够爱惜民力,及时休养生息,隋朝不至于短命。或者,不同意。隋炀帝除了南巡江南劳民伤财,他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穷兵黩武,骄奢淫逸,不体恤民力,因此是无法与大禹相提并论。
(2)宋代造船业发达;宋代手工业发达;宋代对外贸易繁荣;制瓷业发达;海外贸易活动规模大
(3)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往来。或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4)图一隋炀帝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建造豪华宫殿般的龙舟临幸江南,最终加速了国家灭亡,自身也在青史留下骂名。这说明统治者也要爱惜民力,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政权才能稳固。
图二“南海I号”残骸规模宏大,船上遗留的商品数目庞大,种类繁多,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南宋经济发展的画卷,对今天研究南宋经济史或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具有极高价值。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宋代的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1)本题可以从大运河开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这两方面进行作答,如同意,就从大运河开通的消极影响进行作答,如 同意。因为开凿大运河长远的说有利南北交流的,如果统治者能够爱惜民力,及时休养生息,隋朝不至于短命。 如不同意,可以从其灭亡的综合因素进行作答,如 不同意。隋炀帝除了南巡江南劳民伤财,他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穷兵黩武,骄奢淫逸,不体恤民力,因此是无法与大禹相提并论。
(2)本题可以从造船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等角度进行作答,如 宋代造船业发达;宋代手工业发达;宋代对外贸易繁荣;制瓷业发达;海外贸易活动规模大 。
(3)根据材料三“ 郑和船队”和材料四“郑成功船队”和所学可知,其历史事件分别为郑和下西洋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往来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4)本题可以从“船”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或者影响等角度进行作答,如图一隋炀帝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建造豪华宫殿般的龙舟临幸江南,最终加速了国家灭亡,自身也在青史留下骂名。这说明统治者也要爱惜民力,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政权才能稳固。图二“南海I号”残骸规模宏大,船上遗留的商品数目庞大,种类繁多,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南宋经济发展的画卷,对今天研究南宋经济史或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具有极高价值。
故答案为:
(1) 同意。因为开凿大运河长远的说有利南北交流的,如果统治者能够爱惜民力,及时休养生息,隋朝不至于短命。或者,不同意。隋炀帝除了南巡江南劳民伤财,他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穷兵黩武,骄奢淫逸,不体恤民力,因此是无法与大禹相提并论。
(2) 宋代造船业发达;宋代手工业发达;宋代对外贸易繁荣;制瓷业发达;海外贸易活动规模大
(3) 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往来。或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4)图一隋炀帝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建造豪华宫殿般的龙舟临幸江南,最终加速了国家灭亡,自身也在青史留下骂名。这说明统治者也要爱惜民力,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政权才能稳固。图二“南海I号”残骸规模宏大,船上遗留的商品数目庞大,种类繁多,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南宋经济发展的画卷,对今天研究南宋经济史或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具有极高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多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6月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涂写在对应的空格内)
1.(2024七下·潮南月考)北宋完全取消了有围墙的里坊和市场,民宅当街开门,自由出入,店铺和作坊临街建造,早市、夜市及临时性的“勾栏”“瓦子”一类娱乐场所和集市大量出现,自由繁华的街市贸易突破了市的界限。这反映了(  )
A.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城市管理水平提高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北宋完全取消了有围墙的里坊和市场,民宅当街开门,自由出入 …… 自由繁华的街市贸易突破了市的界限 ”和所学可知,北宋城市繁荣,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界限,甚至早市、夜市规模也很大,整个城市的繁盛而充满活力,这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项正确;
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
封建社会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
材料说明的是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并不能推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城市发展的认识。
2.(2024七下·潮南月考)北宋中后期,在东京的阳春三月,“举目则秋千巧笑”,荡秋千已十分普及,还出现了“水秋千”,把跳水和荡秋千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花样跳水”。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宋词元曲广泛流行
C.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 D.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A.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不符合题意;
B. 宋词元曲广泛流行 ,不符合题意;
C. 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北宋,东京出现娱乐的秋千,切玩法多样,这反映出当时北宋都市生活丰富多彩,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2024七下·潮南月考)从早晨开始,百姓穿上新衣,往来拜年,并燃放爆竹。各坊、巷摆设食物、日用品……开设舞场、歌馆,车马交驰,热闹异常。这一场景出现于宋代传统节日中的(  )
A.春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答案】A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从早晨开始,百姓穿上新衣,往来拜年,并燃放爆竹。各坊、巷摆设食物、日用品”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场景出现于宋代春节,A项符合题意;
B: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B项不符合题意;
C: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C项不符合题意;
D: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节日,难度不大,理解题意,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4.(2024七下·潮南月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该词风格豪放,充满爱国热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其作者是(  )
A.苏轼 B.司马光 C.辛弃疾 D.李清照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词是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南宋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他参加过抗金斗争,一直胸怀恢复中原的壮志。他在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代表作有《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等。选项C符合题意;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排除A项。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其史学著作是《资治通鉴》,排除B项。
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代表作有《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 寻寻觅觅》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辛弃疾的词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5.(2024七下·潮南月考)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
A.适应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需要 B.反映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体现宋代重文轻武政策弊端 D.表明商业发展腐蚀正统思想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 ”和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生活也丰富起来,出现许多娱乐的场所和活动,A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宋代文化娱乐丰富,并不能推出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排除B项;
题干强调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而宋代重文轻武政策是政治方面的内容,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
题干说明商业的繁荣,并不能说明其腐蚀正统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社会生活的认识。
6.(2024七下·潮南月考)《资治通鉴》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的经过。这表明此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  )
A.彰显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 B.展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C.总结经验教训供后人借鉴 D.开创编年体的叙史新形式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提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得失作为告诫,以此加强统治,C项正确;
彰显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和展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题意“ 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的经过”不符,排除AB项;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资治通鉴》的认识。
7.(2024七下·潮南月考)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勾栏”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就”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这反映了印刷的效率很高速度很快,体现的是北宋活字印刷术的特点,这主要得益于使用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D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印刷的效率问题,而未涉及商业、娱乐生活,排除AC项;
造纸术的重大改进,只是提高了纸张的质量,而不是印刷效率,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活字印刷术的认识。
8.(2024七下·潮南月考)宋政府下达诏令“凡蕃舶(海外入境的船舶)为风飘著沿海州界,若损坏或舶主不在,官为拯救,录物货,许其亲召保认还”,这反映出当时(  )
A.朝廷鼓励海外贸易 B.全国商业竞争激烈
C.国家注重维护主权 D.宋朝造船业水平高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凡蕃舶(海外入境的船舶)为风飘著沿海州界,若损坏或舶主不在,官为拯救,录物货,许其亲召保认还”可知,材料说明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A项正确;
全国商业竞争激烈,从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家注重维护主权,排除C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宋朝造船业水平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海外贸易,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9.(2024七下·潮南月考)从现在的角度说,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准更主要是看综合国力。所以,以“积贫积弱”来概括宋代的特点是不准确的,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
A.军队数量巨大 B.经济贸易繁荣
C.官员队伍庞大 D.中央集权强化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呈现繁荣景象,故以“积贫积弱”来概括宋代的特点是不准确的,B项正确;
宋代军队数量庞大、官员队伍庞大,是造成积贫积弱的原因,排除AC项;
中央集权强化,也是导致积弱局面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经济贸易繁荣的认识。
10.(2024七下·潮南月考)作为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冷兵器作战的骑土阶层纵横欧洲近1000年,冷兵器作战的衰落受中国古代发明的影响,这项发明应是(  )
A.指南针 B.火药 C.印刷术 D.造纸术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作为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冷兵器作战的骑土阶层纵横欧洲近1000年,冷兵器作战的衰落受中国古代发明的影响”和所学可知,火药传入欧洲以后,使依靠“冷兵器”的欧洲封建骑士阶层不堪一击,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B项正确;
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排除A项;
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排除C项;
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火药的认识。
11.(2024七下·潮南月考)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其讲究“名分”的社会,名不正则言不顺。君主不让宰相拥有客观化、制度化的地位和权力,唐代三省制完成了这一转变,而明代则更为彻底。明代采取的这一措施是(  )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内阁大臣
C.设立厂卫制度 D.废除行中书省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君主不让宰相拥有客观化、制度化的地位和权力,唐代三省制完成了这一转变,而明代则更为彻底”和所学可知,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A项正确;
明成祖成立内阁,排除B项;
厂卫制度属于监察机构,与材料君主与丞相权力关系无关,排除C项;
废除行中书省属于地方的管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朝强化皇权的认识。
12.(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朝的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明政府对科举考试的这一规定(  )
A.使科举考试绝对的公平公正 B.严重制约社会的创新精神
C.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D.不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
【答案】B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让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头脑,束缚了人的思想;制约了社会的创新精神,选拔的人才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缺乏真才实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严重制约社会的创新精神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
13.(2024七下·潮南月考)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此措施体现了(  )
A.追求法律平等 B.加强思想禁锢
C.维护官员利益 D.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答案关键信息“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据此可知,材料反映朱元璋强化了对刑法的控制权。
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朱元璋强化了刑法控制权,没有表明追求法律平等,排除A;
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朱元璋强化了刑法控制权,没有表明加强思想禁锢,排除B;
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朱元璋强化了刑法控制权,没有表明维护官员利益,排除A;
D项:根据题干信息“朱元璋……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可知,材料体现了给官员拟罪的权力全部集中到皇帝手中,说明明太祖强化了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基础史实的分析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材料,理解并识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4.(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流 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这体现了郑和推行和平贸易、诚信贸易,有利于中国与南洋、印度洋、东非的经贸往来,进而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流,C项正确;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但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初,排除B项;
郑和讲求诚信贸易,不会冲击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15.(2024七下·潮南月考)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波斯等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 壶、花浇)和新纹样。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B.传播了中国先进文化
C.促进了陶瓷生产水平的提高 D.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波斯等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 壶、花浇)和新纹样”这说明郑和下西洋带回苏麻离青,从而对陶器产生影响,提高了其水平,C项正确;
海上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开辟,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吸收外国文化,而不是传播,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制瓷方面的信息,不能说明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16.(2024七下·潮南月考)郑和航海档案有如下歌谣:“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这反映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  )
A.明朝国力强盛 B.皇帝大力支持
C.指南针的使用 D.掌握气象规律
【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据“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可知,这些是自然现象,体现了郑和准确掌握气象规律,这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A项明朝国力强盛在题干中未有体现,“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B项皇帝大力支持在题干中未有体现,“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C项指南针的使用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D项掌握气象规律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2024七下·潮南月考)“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教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明朝军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霍去病北击匈奴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左宗棠收复新疆
【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A.霍去病北击匈奴,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杀尽倭寇”“明朝军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明朝时期的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期,倭患严重,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多次打败倭寇,维护了国家东南海防,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郑成功收复台湾,不符合题意;
D.左宗棠收复新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8.(2024七下·潮南月考)阅读下表,这说明,明朝中后期(  )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明朝中期,戚继光等率部抗倭。
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相继在我国沿海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如《几何原本》等。
A.中外开始进行交往 B.反抗侵略是主题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危机与机会并存
【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材料郑和七下西洋、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西方自然科学、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说明当时有机会学习也有外来侵略的挑战,D正确;
A、在明朝之前中国就已同其他国家有交往,A错误;
B、材料中郑和下西洋与反抗侵略无关,B错误;
C、“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明清科技,根据所学分析材料。
19.(2024七下·潮南月考)1553年,殖民者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的方式,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由此开始,澳门逐渐离开了祖国的怀抱,直至1999年,中国才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里的“殖民者”来自(  )
A.葡萄牙 B.荷兰 C.西班牙 D.英国
【答案】A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由此开始,澳门逐渐离开了祖国的怀抱,直到1999年,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澳门问题的掌握。
20.(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朝朱元璋曾说:“西洋诸国,素称远蕃,涉海而来,难计岁月。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薄来可也。”这段材料体现明朝初年的对外政策(  )
A.强迫小国进贡奇珍异物 B.积极开拓对外交流渠道
C.加强贸易赚取巨额利润 D.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西洋诸国,素称远蕃,涉海而来,难计岁月。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薄来可也”和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明初的对外政策是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这体现了明朝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所秉持的不使用武力,努力寻求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D项正确;
明朝秉持和平的原则,不可能强迫小国进贡奇珍异物,排除A项;
题干说明的是明朝的对外政策,并未涉及积极开拓对外交流的内容,排除B项;
明朝的对外政策是慷慨送礼,不存在加强贸易赚钱巨额利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朝初年对外政策的认识。
21.(2024七下·潮南月考)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晒货物等,并许诺缴纳租金,“求于近处泊船”,经澳门守澳官王绰代为申请,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台,设官置署,筑室建房,进行移民。这反映出(  )
A.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 B.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C.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 D.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经澳门守澳官王绰代为申请,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可知,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逐渐占据了我国的澳门,而在这个过程中,澳门的地方官非但没有进行制止,反而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这说明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A项符合题意;
B: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主旨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反映的内容与闭关锁国政策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并未体现世界市场的问题,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2.(2024七下·潮南月考)下面是期末复习时教师幻灯片的内容,据此判断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宋应星《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B.升华创新的秦汉文化
C.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 D.繁荣的宋代城市文化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中国的科技著作既有对历史上科技成就的全面总结,也有对西方科技知识的吸收,并能对外国产生一定影响,这表明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C 符合题意;
A 项指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指的是朱元璋设立了由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作为帝的耳目和爪牙;雍正帝设立辅助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帝裁决,排除 A ;
B 项说的是秦汉文化,排除;
D 项说的是宋代,故排除 B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主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就来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3.(2024七下·潮南月考)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朝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主要表明,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国家力量的支持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科举制度的完善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宋、明朝都由政府制定或颁布药典等文献,这表明 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印刷技术的进步 ,题干中没有显示印刷技术的进步,不符合题意;
C. 商品经济的繁荣 , 题干中没有提及商品经济的繁荣 ,不符合题意;
D. 科举制度的完善 , 题干中没有提及科举制度的完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4.(2024七下·潮南月考)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西科技成就的比较,反映了当时的东西方(  )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出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文化上的交流加深 B.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政治上的本质差异 D.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表格中的中国科技著作主要要对传统科技的总结,而同一时期西方的科学著作则是对新的领域的探索,并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东西方科技发展的不同,从本质上反映了社会发展趋势的不同。
A项文化上的交流加深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
B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政治上的本质差异错误,英国于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比材料中最晚的年份“1687年”还要晚,所以,这一时期的东西方差异不是政体差异,不符合题意;
D项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说法太肤浅,没有深入分析本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三部科学巨著和近代科学家的比较及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5.(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体现了长城是(  )
A.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 B.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C.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D.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 ”从中可知,明长城的修建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D项正确 ;
明长城是古代防御的建筑,其功能并不是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以及重要通道,排除AB项;
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长城的认识。
26.(2024七下·潮南月考)下图所示,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这种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  )
元大都 明北京
A.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 B.注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念 D.北京城是国际性大都市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和图中所示可以看出,其更突出的是皇城和宫城位于城市规划中线上,本质上体现君主专制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理念,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中外对比,得不出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事北京城体现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念,而不是其科学合理的规划,排除B项;
题干强调的是北京城的设计理念,并未说明其国际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城的认识。
27.(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读史方舆纪要》;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些著作体现了(  )
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C.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D.明清社会的衰落与危机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读史方舆纪要》”结合所学知识,这些著作
都是对以往科技、思想的总结性著作,加之“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说明明清著作较多地体现了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B符合题意;
《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属于科技著作,体现不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排除A;
大量巨著的出现,反映不出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明清社会的衰落与危机信息,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的科技与文学。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明清时期科技著作、文学作品的特点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28.(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这几十年,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勋戚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农民起义 C.土地兼并 D.皇室内乱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这几十年,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勋戚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 ”可知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土地兼并,C符合题意;其它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灭亡的原因,难度一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9.(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李自成针对以上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A.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B.均田免赋,发放钱粮
C.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D.攻占北京,北拒满洲
【答案】B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豪强富户占有大量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这种局面,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并且为穷苦人民发放钱粮,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不是针对土地问题提出的,不符合题意;
C.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不是针对土地问题提出的,不符合题意;
D. 攻占北京,北拒满洲 ,不是针对土地问题提出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李自成提出的解决方法回答。
30.(2024七下·潮南月考)明末,陕北连年遭遇灾荒。崇祯元年,延安府“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百姓食尽蓬草,再剥树皮,而地方官员仍然催租索赋农民遂纷纷举行起义。由此可见,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 B.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
C.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 D.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
【答案】B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八九月间,百姓食尽蓬草,再剥树皮,而地方官员仍然催租索赋农民遂纷纷举行起义”和所学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深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这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
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是李自成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
农民反抗意识主逐渐觉醒不是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
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不符合明朝的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李自成起义的认识。
二、综合题
31.(2024七下·潮南月考)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会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 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人)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材料三 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并阐释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答案】(1)进步之处:士子可以自由报考;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主要是文化知识等
(2)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提拔文官,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考试内容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题格式为“八股文”。(2分)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会的主要依据 …… 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可概括其进步之处为 士子可以自由报考;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主要是文化知识等 。
(2)发展:从表格中可知,录取进士人数逐渐递增,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高进士地位;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高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3)根据材料“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可知其变化为考试内容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题格式为“八股文”。影响:根据材料“ 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可概括其影响为 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故答案为:
(1) 进步之处:士子可以自由报考;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主要是文化知识等
(2) 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提拔文官,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考试内容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题格式为“八股文”。(2分)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32.(2024七下·潮南月考)某校七年级班学生开展以“宋朝的都市和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市民的文化生活
宋代蹴鞠铜镜 宋代傀儡戏铜镜 杂技戏孩图 娱乐场所瓦子勾栏
材料二 唐朝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市,是主要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宋代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宋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等……
——摘边自《中学历史新知识新视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市民两种文化生活的形式,并概括宋朝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与唐朝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归纳宋代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1)形式:表演蹴鞠;观看傀儡戏;观看杂技表演。
特点: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世俗化
(2)变化: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或宋朝的城市打破了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原因: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开明的文化政策;对文人的优待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1)形式:由图中可知其形式为 表演蹴鞠;观看傀儡戏;观看杂技表演;特点: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市民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也世俗化。
(2)根据材料“ 代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可其变化为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或宋朝的城市打破了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本题可以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去分析其原因,如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开明的文化政策;对文人的优待。
故答案为:
(1) 形式:表演蹴鞠;观看傀儡戏;观看杂技表演。特点: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世俗化
(2) 变化: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或宋朝的城市打破了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原因: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开明的文化政策;对文人的优待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繁荣发展的认识。
33.(2024七下·潮南月考)船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通工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亡国之船】
图一 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注释:水殿龙舟事指大运河开凿后,隋炀帝修建如宫殿般的龙舟多次临幸江南,纵情享乐。)
材料二 【繁盛之船】
图二 南宋沉船“南海I号”遗址正射图 “南海I号”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设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按照正常成年人步速,绕船体一周也需5分钟左右……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摘编自光明日报《一船尽观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材料三 【友好之船】
图三 郑和船队 郑和宝船到达祖法儿国,当明朝官员赏赐完毕后,祖法儿国人尽出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诸物与华人交易。 ——译编自《瀛涯胜览》
材料四 【收复之船】
图四 郑成功船队 郑成功致某总督的招降信:“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1)你是否认同材料一诗人皮日休关于“水殿龙舟事”的说法?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你能找到哪些有关宋代经济发展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任选其中一个事件指出该事件的意义。
(4)你对以上哪艘“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感触最深?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同意。因为开凿大运河长远的说有利南北交流的,如果统治者能够爱惜民力,及时休养生息,隋朝不至于短命。或者,不同意。隋炀帝除了南巡江南劳民伤财,他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穷兵黩武,骄奢淫逸,不体恤民力,因此是无法与大禹相提并论。
(2)宋代造船业发达;宋代手工业发达;宋代对外贸易繁荣;制瓷业发达;海外贸易活动规模大
(3)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往来。或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4)图一隋炀帝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建造豪华宫殿般的龙舟临幸江南,最终加速了国家灭亡,自身也在青史留下骂名。这说明统治者也要爱惜民力,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政权才能稳固。
图二“南海I号”残骸规模宏大,船上遗留的商品数目庞大,种类繁多,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南宋经济发展的画卷,对今天研究南宋经济史或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具有极高价值。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宋代的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1)本题可以从大运河开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这两方面进行作答,如同意,就从大运河开通的消极影响进行作答,如 同意。因为开凿大运河长远的说有利南北交流的,如果统治者能够爱惜民力,及时休养生息,隋朝不至于短命。 如不同意,可以从其灭亡的综合因素进行作答,如 不同意。隋炀帝除了南巡江南劳民伤财,他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穷兵黩武,骄奢淫逸,不体恤民力,因此是无法与大禹相提并论。
(2)本题可以从造船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等角度进行作答,如 宋代造船业发达;宋代手工业发达;宋代对外贸易繁荣;制瓷业发达;海外贸易活动规模大 。
(3)根据材料三“ 郑和船队”和材料四“郑成功船队”和所学可知,其历史事件分别为郑和下西洋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往来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4)本题可以从“船”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或者影响等角度进行作答,如图一隋炀帝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建造豪华宫殿般的龙舟临幸江南,最终加速了国家灭亡,自身也在青史留下骂名。这说明统治者也要爱惜民力,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政权才能稳固。图二“南海I号”残骸规模宏大,船上遗留的商品数目庞大,种类繁多,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南宋经济发展的画卷,对今天研究南宋经济史或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具有极高价值。
故答案为:
(1) 同意。因为开凿大运河长远的说有利南北交流的,如果统治者能够爱惜民力,及时休养生息,隋朝不至于短命。或者,不同意。隋炀帝除了南巡江南劳民伤财,他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穷兵黩武,骄奢淫逸,不体恤民力,因此是无法与大禹相提并论。
(2) 宋代造船业发达;宋代手工业发达;宋代对外贸易繁荣;制瓷业发达;海外贸易活动规模大
(3) 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往来。或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4)图一隋炀帝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建造豪华宫殿般的龙舟临幸江南,最终加速了国家灭亡,自身也在青史留下骂名。这说明统治者也要爱惜民力,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政权才能稳固。图二“南海I号”残骸规模宏大,船上遗留的商品数目庞大,种类繁多,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南宋经济发展的画卷,对今天研究南宋经济史或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具有极高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多校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6月月考试卷

分享:

相关推荐